【感激與你們仨的相遇】
12年前,我認識了三個新朋友,他們的名字叫斑仔、Meme和Circle。他們是我人生中最不預期的相遇,也成為了我往後人生旅程中的好夥伴、好導師。
不預期,是因為小時候的我是超怕狗的。大概因為成長一直沒有跟他們接觸或相處過,所以對他們總是有種莫名的恐懼。還記得國小五年級那年,我獨個兒走路回家,路上碰上了一頭狗狗。我跟他就像西部牛仔電影般,在路上對峙。風勢一轉,他竟然忽然向我吠叫起來。一聲吠叫立馬讓我兵敗如山倒,拔足而逃。好不容易跑了幾個街口,再聽不見吠叫聲,我才終於能夠放下心頭大石,慶幸自己逃過一劫。
對!忘記跟大家說,那是一頭可愛的馬爾濟斯犬(Maltese;港譯摩天使),體重大概只有當時的我的二十分之一不到,但卻竟被我的恐懼幻化偽裝成一頭藏獒。回想起來也真的讓我無地自容。
一直到認識斑仔、Meme和Circle他們之前,我也幾乎沒有跟其它狗狗相處過,所以最初還是充滿著戒心與謹慎,小心翼翼不要把他們惹火。然而,在往後的9年裡,透過與他們每天相處,我越來越了解和認識他們,也與他們產生出亦師亦友的感情。他們讓我學會了許多。我大概連作夢也未曾想過,竟然能夠從「寵物」身上學到這麼多。
從他們身上,我學會如何率性地過生活,如何單純地去愛。他們三個是米格魯犬(亦即漫畫角色史努比),好動愛玩貪吃。家中只要有任何沒有收好的食物,轉眼間必定會灰飛煙滅。
有一次我們把還沒吃完的巧克力放在桌子上,幾分鐘後整排消失了,只剩下包裝紙寂寞的躺在地上,當然還有Circle那事不關己的眼神(狗狗是絕對不能夠吃巧克力的!!)
又有一次,我早上起來準備上班,卻發現廚房門給打開了,然後地上滿佈著人參片。大概因為味道太苦了,他們都沒有興趣吞下去,但給他們弄得濕溚溚的人參片已經無法再用,也只好丟掉。
還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有一次我弄三文魚給他們吃,味道很香,他們很是期待。但因為魚皮蟲太多,所以通常會把它丟進垃圾桶中。意想不到的是,斑仔竟然趁我一個不留神,用鼻子頂開垃圾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裡面的三文魚皮吞下去。
以往的我,看見他們做出這種壞事,都會拍打一下他們的額頭,以作小懲大戒(當然最後發現這是完全沒用的)。但當時,因為斑仔已經在癌症末期的時候,我只想他開心過生活,吃甚麼也沒所謂,只要他喜歡就好。
但有趣的是,當時我手一動,斑仔大概以為我又要拍打他的額頭,於是本能地瞇起雙眼。我於是笑了笑,然後用手溫柔地掃著他的前額和眉心。他重新張開眼睛,一臉錯愕地看著我,然後用他的頭在我的腿上磨蹭(這是他以示友好的方法)。
他們就是這樣的真性情。
除了如何享受生命,他們三個教曉我的,還有如何接受死亡。
Meme是第一頭離開我們的狗狗。當時她患上了乳腺癌。年輕的我們從來沒有過處理癌症的經歷,六神無主下當然是聽從獸醫的專業意見,盡快把腫瘤切除。腫瘤切除後彷彿一切回復正常。然而,無論我們如何根據線上或書本的參考資料去做,去為她提供最好的照顧,一年後腫瘤還是重新長出來。
於是,我們又再次為她安排手術。但這次,三個月後腫瘤又回來了,又再切除。到最後,竟然一個月不夠,腫瘤又長回來了。我們沒有了任何辦法,也不想她再做無謂的手術,而她也開始不進食了。最終在沒有其它辦法下,我們為她安排安樂死。
我們發現,原來面對生命與死亡,人的力量是多麼的渺小、多麼的無助。雖然Meme離我們而去,但總有一份傷痛、自責與內疚,沉沒在我們內心的深深處,形成了一個等待爆發的海底火山。
兩年過去了,這次換斑仔患上了癌症。當時醫生跟我們說他大概只有三個月的壽命。混雜著上次的傷痛,我們很希望在這次能夠做到「完美」,希望能夠不再留下任何遺憾。然而,我們後來發現,過多的關注卻反而讓我們和狗狗皆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反而更讓狗狗感到不舒服。
他們又再一次為我們上了新一課。我們學習到如何坦然面對生命。這並非代表甚麼都不做,但只是比起關注於留下與離開,時間的長短,我們更在乎是quality of life,剩下的每分每秒是否過得開心,是否用盡我們的所有去愛。
斑仔最後還是離開了我們,但卻是醫生作出診斷一年後。而且,在我回憶中的他,每分每刻都跟我們過得很開心很愉快。
最後只剩下Circle。他一直活到16歲才離開我們(等同於人類的80多歲)。有了之前的經驗,再加上當時的我們已經開始走在身心靈的路上,我們決定作出不一樣的選擇。
比起罐頭和乾糧,我們選擇為他烹煮鮮食;比起西藥和做手術,我們選擇為他安排中藥保健和針灸;比起因為知道他有癌症然後讓自己膽驚受怕,我們選擇了只做基本身體檢查,然後從他的身體語言去判斷其身體狀況。而最終,比起為他安排安樂死,我們選擇了尊重他的決定,讓他自然在我們懷裡離開。
看著他呼吸慢慢放緩,彷彿要把身體中殘餘的能量好好用光。到最後四腳一伸,整個身體變得僵硬起來。他讓我們看見真正的離世,到底是甚麼樣的一回事。過程中沒有任何的恐怖或遺憾,只有濃濃的愛與生命的自然。
他們三個就像課程上的導師,輪替著為我們授課,讓我們以第一身學習到生命是甚麼一回事。
然而,他們給我最大的禮物,必定是為我打開接觸身心靈世界的那扇門。
在上面說到確診斑仔患上癌症那時候,太太Noelle找了一位動物傳心師,想聽一下斑仔有甚麼話想跟我們說。當時的我,是極偏執的左腦型人,凡事講求邏輯,對甚麼風水命理、占星問卜、宇宙外星人、能量、催眠等一概不以為然,未聽就先否定存疑。
但當時的我想,如果能夠讓Noelle安心,那也沒差,反正也用不上多少錢。傳心師跟我們說,斑仔想告訴我們,他不希望我們經常關注他的身體,這樣會讓他很不舒服,他更想和我們好好一起出去玩,好好過每一天。
這說法聽起來好像也沒有甚麼特別對嗎?然而,有趣的是,這番話引起了我們很大的共鳴,彷彿說出了我們心底很認同,但卻一直不願意接受的想法。就像丟進水池中的小石頭,這番話在我們內心中泛起了一波波漣漪,讓我們與斑仔之間的互動模式,不自覺地起了變化。
我還記得,當時在翻有關動物傳心的書,有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刻:「與其糾纏於這準不準,倒不如看看聽完之後對自己有甚麼改變」。
這次的不預期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這句話的智慧。這想法成為了我往後一直以來的的核心信念,也讓我認識到原來世界真的很大,而我認知的只是很少很少。
到了今天,我還是無法證實當天傳心師的話,又或者是Human Design人類圖裡所說的,是否真實,但我喜歡我往後的改變。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謝謝你們三個,陪伴我渡過了這段精彩的人生旅程。
-----
關於【好好說再見動物離世分享會】
www.noelle-noelle.com/goodbye-my-dear
Podcast【當寵物離世後 ft. 療癒師Noelle】
🎧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drCBVd
🎧 SOUNDON: https://bit.ly/3v60AiP
🎧 KKBOX: https://bit.ly/32qoI3h
🎧 SPOTIFY: https://spoti.fi/3eaxS9G
五年級意見多 線上 看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記得我是怎麼樣認識黃小黛的,那是千禧年的時候,網路上突然出現了<明日報>這個數位化的電子媒體,很多認識不認識的朋友開了個人新聞台,試著在上面寫東西,這個平台原本是希望能夠鼓勵更多的公民記者來報導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很可能它就是部落格的前身。
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臉書帳號,想寫個東西,分享生活照片,分享什麼心情故事容易得很,但是在那個時候<個人新聞台>是一項前所未有的革命,很多想要寫作,喜歡接觸新資訊或者記錄自己生活點滴的人,紛紛上去開闢自己的園地,也因為這樣我認識黃小黛,認識<五年級訓導處>,認識果子離、米果、漂浪、工頭堅、林凱洛、BestGuy、Odili Lee、好多好多數不清的朋友,當時的朋友還共同成立<創造幸福>逗陣新聞網、<我們這群詩妖>逗陣新聞網,
我會認識黃小黛應該也是透過新聞台的文字吧,模糊的印象裡好像我們彼此留言給對方,有一次她主動用訊息敲我,當時使用的工具是ICQ,它是一個小視窗程式,沒有聊天的時候,你朋友名單的暱稱是一朵紅色小花,如果朋友在線上的話,小花會變成綠色的,要是我們想私下聊天,就會用ICQ連絡,就跟Messager和Line的功能差不多,只是比較陽春一點。
我們簡單地介紹彼此,也交換了些有趣的話題,實際上聊些什麼記不得了,我覺得這個人挺有趣的,也很有默契的說要不要改天見面喝杯咖啡呢,到底約在哪家咖啡館,如今一點印象也沒有,只記得那天下午我們聊了三個半小時,聊了很多很多事情,她告訴我念書以來的一些故事,她很早就開始工作,在台北這地方生活不容易,那個下午聊得很痛快,她好像有一些很棒的想法希望透過個人新聞台傳達給更多的人,她想認識更多的朋友,她也大量地閱讀,我把手邊所有的吉本芭娜娜都借給了她,她覺得認識新朋友是一件很興奮的事情。
不知不覺得她只是簡單發表兩三句話的心得,後來文章越來越長,越來越多朋友加入,書寫越來越多故事,然後她開始寫人物誌,寫地方采風錄,開始記錄一些她日常的所見所聞,跟生命很貼近的事物。她的筆調很細膩,觀察很敏銳,她總是有辦法在文字之中 傳達出那個人的特色,情感最真摯的部分,或者夢想被點亮的時刻,還會偷偷放很多洋蔥。
現在距離那時候已經隔了十六年,原本以為忘記的事,因為凱洛發了一篇文章提醒我,其實有一小段日子我跟小黛,還滿有話可以聊的,那時候他也鼓勵我能夠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明日報宣布要結束的時候,我們幾個活躍的新聞台長還組成自救會,希望可以把個人新聞台這個介面保留下來,那時候感覺超熱血的,小黛也在,我們所有人一起去明日報總部,各自發表對這個平台的想法和意見,其實我們在上面寫的文字,彼此的交流和互動,已經成為很珍貴的記憶,參與那次自救會活動的朋友,彷彿有著革命情感般,有些人到現在還有往來,我也因此認識了許多意見領袖,各領域的風雲人物。
後來我離開了時報出版,進入中時電子報新聞部工作,那段工作暗無天日的歲月裡,我也接觸了許多人許多事,也見證了911當天發生的事件,後來因為某些緣故我被公司裁員,我的主管黃哲斌,別部門的主管馬欣,都成了作家,寫獨立評論,出版自己的文集,好像又參與了一場數位媒體盛世的年代。
離開中時電子報,當時所擁有的資源還有人脈,好像頓時失去了依靠,突然間我覺得自己一無所有,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有一次我又約了小黛見面,她說ok啊就在公館附近的餐廳見面聊,順便帶了一些CD錄音帶的什麼打算送給我,因為她那時正在進行斷捨離的動作,那時候連<斷捨離>這三個字還沒出現呢。
我帶著需要被安慰的心情,跟小黛見了面,她當時在崔媽媽基金會,工作的內容很繁重,可是她總是不忘在工作之餘呢寫點東西,一樣紀錄生活的小事,一樣記錄她拜訪的地方,看過的美景,吃過的美食,記錄那些讓心頭升起火光的人間事,我羨幕她的文章很快地受到大家的歡迎,還被邀請去寫專欄,留言板人氣那麼旺,永遠有推不掉的邀約,大小場合都出現她的身影。
我問小黛妳寫作的秘訣是什麼,她很大方的分享,她說你要維持固定的寫作,你寫作的題材要有方向有主軸,你的書寫要有連貫性,要讓別人知道你是什麼樣個性什麼樣的人,你的文字要給人一個可以辨識的形象,要讓人覺得你是一個用心生活穩定創作的人,這樣才會有讀者願意持續關注你寫的文章你所做的事,你在讀者心中才會有個位置,而不是東寫一點西寫一點,心情不好就把文章全部刪掉(我確實是這種人忽然有一箭穿心的感覺)
不管是書寫或是她認為值得去做的事,她都不計代價的持續去做,很多故事後來收錄在她自己出版品裡面,《家族記憶》、《地方回憶錄》、《七種民宿的旅行》想看小黛寫的文字,你可以去找這些作品。
這些書都曾經在荒野夢二書店的架上長銷了好一段時日,陸陸續續有人買走它們,現在架上一本也不剩。突然想要再重讀她的文字,我不知道上哪兒找了,也許是部落格也許是她的臉書。
因為一些說不上來的因素在某一年漸漸疏遠,也不再彼此聯絡了,只是偶爾從共同的朋友那裡得知她的消息,記得曾經在貓玲玲家一起用餐,記得曾經在誠品書店的座談會上偶遇,記得曾經在某間餐廳碰到,最後一次應該是在工頭堅和凱洛的婚禮上,她上台致詞,這次她扮演的角色是牽起姻緣線的紅娘。
有些朋友你曾經和她要好,曾經無話不談,後來卻開始冷淡,你知道她還在某個領域活躍著,偶爾還聽到關於她的消息,但你跟她已經成為二條平行線,再也沒有任何交集了,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是常有的事,只是事情發生突然,猝不及防的傷感。
上帝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不同的,你永遠沒有機會去把握自己的命運。一個跟我年紀相仿的老朋友,前幾天因為突發狀況離開我們了,我無法形容那是種什麼滋味,但是我很難過,真的很難過。我想小黛一定是去我不知道的遠方旅行了,希望她在那裡玩得很愉快,看見更多的風景,那些你從不知曉的事物,也許她替我們看見了。
黃小黛(1970—2017)
五年級意見多 線上 看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7/14 星期四 絕對音樂】
「似乎我們總是很容易忽略當下的生活,忽略許多美好的時光。
而當所有的時光在被辜負被浪費後,才能從記憶裡將某一段拎出,
拍拍上面沈積的灰塵,感嘆它是最好的~~。」
沒有人可以討好全世界,就先學習討好自己吧…我好,你/妳好嗎?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考上清華的資優孩子,給所有父母們的建議】
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品學兼優,乖巧可愛,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在羨慕的同時,作為家長,你是否想過,「別人家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分享一位考上清華的高材生的文章,
她從多個角度分析了父母對她的影響,
非常受啟發!
繼續看下去...
父母總希望能培育出優秀的孩子,卻時常忘了教育的本質,
出現了本末倒置的情形,我們應該來傾聽並了解,
孩子內心的聲音,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出了什麼問題。
1.關於分數
從小學開始,爸爸媽媽對我就是這樣要求的,
只要學習態度好,考試考多少分都不會怪我,
所以,我考試對分數沒什麼壓力,
所以很少有發揮失常的時候,成績也差不到哪去。
我的經驗就是:
像考試一樣認真做作業,
像做作業一樣地輕鬆考試。
初中了,媽媽重新告訴我:考試,只要考出你的真實水平,就可以。
比如,某次考試,你的真實水平是90分,你考了90分,就很好。
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你只考了70分,那爸爸媽媽就會為你遺憾,
因為你的努力付出沒有得到對等的回報。
在我們家,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沒什麼太大的反響。
人生處處是考場,從容面對,考出自己真實水平就好。
在我們家,物質也不與分數、成績掛鉤。
物質上的東西,能給生活帶來便利,而爸爸媽媽的經濟能承受的,
就會給我買,與成績沒關係。
爸爸媽媽認為,那種掛鉤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功利思想,
而偏離了學習和生活的本質。
我身上不缺零用錢,錢包裡有一張銀行卡備用,
家裡的小盒子裡,爸爸媽媽也常放了幾百元零錢備用。
爸爸媽媽的理念是,在當今充滿誘惑的時代,
孩子不缺錢、不缺愛,到外面走彎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2.享受生活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有能力創造幸福生活,享受生活。
我們覺得,享受生活,不要說等你長大以後,
而是從今天開始,從現在開始。
曾經有位奶奶對我說,你父母對你這麼好,
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報答你的父母。
媽媽更正了這種說法,對我說:對父母的報答不是很高的分數,
而是從現在開始,好好活著,每一天。
所以,學習只是我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
交朋友、看電影、打扮漂亮、和小狗狗玩、
適當上網玩遊戲、放鬆去鄉下陪伴疼愛我的奶奶、
外婆外公、聊有好感的男生等等這些讓我的生活很豐富,
也讓我的生活充滿了愛,生命之火激情燃燒。
3.閱讀經典
閱讀經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也是理解人生的重要途徑。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必定有它的卓越之處。
從去年開始,我開始閱讀外國經典名著。
我強烈地感覺到,我的作文、考試做閱讀題目都上了一個台階。
在閱讀的時候,並不一定感覺到明顯效果,
但寫起作文來,筆下的文采仿佛不是自己的,
涓涓流出。這就是文化的熏陶,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了閱讀者的生命。
要讀經典的的世界名著。
可能剛開始讀,會找不著感覺,但讀上兩三本,就會找到節奏。
媽媽有次問我:你閱讀名著時,感受到愉悅了嗎?
我說,感受到了!那一刻,媽媽很欣慰。
因為,愉悅,是最高層次的享受。
4.潤物細無聲
現在的孩子叛逆心極重,我也不例外。
比如閱讀,聽音樂這些事情,我媽媽做得很隨意,不露痕跡,根據我的情緒來,
在我想休息或者做其他事的時候,她會尊重我的意見,不強行攤派。
5.關於粗心
經常聽見有家長這樣說自己的孩子,
我家孩子這次錯的題目好多都知道做,就是粗心啊。
在這裡,我想談一談我們家的觀點。
從五年級起,媽媽就告訴我:粗心,就是能力差,學得不紮實的表現!
任何時候,都不要說是因為粗心沒考好。
也請家長不要再為孩子找這個推脫責任的借口。
細心、沉穩、腳踏實地是必備的能力,
如果具備了這些能力,偶爾丟一兩分,
可以理解,超過兩分,就是能力還欠缺,學得不紮實。
這個觀點,媽媽五年級開始和我交流,我也漸漸認同。
所以,我正常情況下能考高分,成績穩定,
這個觀點應該起了很大的作用。
6.訓練獨立性
從小,爸爸媽媽就有意識地培養我的獨立性。
因為,孩子不可能一輩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最重要的。
因為,人生很多事情不是只有一個選擇,
可以有很多選擇,每一種選擇都有一定的道理。
不要用家長心中的選擇去評價孩子。
比如小學時,放學下雨了,媽媽並不會送傘給我。
她知道我總會想辦法,也許是和同學共用,也可能是去超市裡避雨。
因為,我曾對媽媽說過,你女兒沒你想像的那麼蠢,總會想到辦法。
又比如長大後,面臨大學科系的選擇,他們支持我的想法,不干預,但會給予建議。
尊重我的選擇,不作負面評價。
我漸漸長大,遇事不逃避,學會思考並且有主見。
7.培養孩子的能力
家長要放手,在可控的範圍下盡量放手。
比如,做一件事,孩子去做,可能只能打30分,
你不滿意,罵他,甚至代替他做了,當時事情的效果可以打90分。
但請家長注意,這90分,永遠是你的90分,孩子仍然是0分。
如果,你讓他做,用他不反感的方式指點一下,
這一次可能只是30分,下一次就有可能是60分,
再下一次,可能就是95分,甚至比你做得更好。
所以,家長要學習聰明地示弱,把機會讓給孩子,並及時鼓勵肯定孩子。
爸爸媽媽終將老去,要學會把舞台適時地讓給孩子,讓他們發揮。
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實踐、思考中,不斷長大,獨立,
然後超越父母。長江後浪拍前浪,我爸爸媽媽常常很幸福地被我拍死在沙灘上。
8.賞識孩子,扶持自信,呵護自尊
東方人在教育孩子方面,容易走入一個誤區。
不賞識孩子的優點,卻過份強調孩子的錯誤。
當我做得對的時候,父母會及時肯定我,表揚我。
媽媽平時在同朋友談話時,談到孩子的時候,
她會充分肯定孩子身上的優點。
我們偶爾聽到,表面會裝得不在意,
實際上,我們很在意,得到肯定的這些優點,
我們會繼續堅持,越來越好。
會按照父母描述的那樣優秀的樣子去校準自己的言行。
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就事論事地分析。
不哆嗦,不翻舊賬。正確面對事情並改正。
事情過了,繼續過美好的生活,不要把負面情緒過分強調和延伸。
在台灣,孩子從小受教育是天經地義,
但教育他們的「方式」,值得用心做得更好。
(文章來源:http://www.cmoney.tw/notes/note-detail.aspx?nid=42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