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
【當全球新冠疫情高峰尚未解數,各國已紛紛展開不同程度的解封,但最早爆發疫情的中韓兩國已率先又出現群聚感染,甚至重新開始封城。復工壓力也出現在目前死亡及確診數字仍居高不下的美國,儘管總統川普帶頭喊解封,也掛保證檢測能量勇冠全球,但事實是各州仍陷危機,包括肉品加工廠、長照中心、甚至是學校都是未爆彈。美防疫專家佛奇日前接受參院聽證說出了實話,對當前美國在檢測及追蹤接觸史的能力都不足的情況下,貿然重啟經濟表示擔憂,越來越多學者也擔心,美國2020恐將迎來最黑暗的寒冬,但川普仍依然故我,試圖用自己的領袖魅力帶領國家衝破迷霧,未來數周的疫情發展,勢必將是一場科學專業與政客的對決。】
{內文}
(影片旁白)
自從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的國家就實施了隔離措施,包括隔離 居家避疫 學校停課企業停工 旅行禁令和邊境禁運,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受到某種形式的限制,以減緩COVID-19的傳播速度,就是要使曲線拉平 使曲線拉平 使曲線拉平
目標是如此清晰,但人們的耐性卻實在太有限,在全球新冠疫情高峰尚未結束之際,越來越多國家開始不同程度放寬限制措施,其中不乏感染人數極多的主要疫情國
但放鬆的時間極其短暫,這個星期已有不少國家再陷危機。
(新聞旁白)
今天早上,首爾的4000家夜店和酒吧全數關閉,新冠病毒檢測點大排長龍,韓國公衛人員試圖追至少5500名一周前去夜店可能被感染的人,他們說,一名29歲男子在5月1日晚間至少去了三個夜店,都沒有戴口罩,上週三對新冠病毒的測試結果呈現陽性
(新聞主播)
儘管上週末中國共計出現了一個新的高風險地區和三個中風險地區,這個位於中國北方的高風險地區舒蘭,當地官方已經宣布了戰時控制措施
在這波新冠疫情當中,東亞向來是以中日韓三國,做為重啟復工的觀察重點,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韓國在首爾梨泰院夜店爆發新一波群聚感染後,當局已宣布再度延遲學校復課時間一周,而中國在謹慎復工後再下令封城,也是因為最近14天已有多達七個省份,出現新增本土確診個案,群聚性感染病例正在持續增加,擔心確診數字再度反彈,印度原定要在5月17號結束的全國封鎖令,總理莫迪已召集內閣部長,討論繼續延長封城的可能性,印尼則為了避免更多人因防疫失業,日前宣布對45歲以下勞工開綠燈,准許這個病死率最低的族群率先復工,只維持戴口罩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但已讓不少專家憂心疫情再起。
(Dr.Pandu Riono/印尼大學教授)
我們當然還沒準備好,總統說我們每天需要檢測一萬人,但我們只做到了一半
SO Mohammad Faisal 印尼經濟改革中心
因為政府從一開始防疫就非常不嚴謹 沒有嚴格執行限制令 這將使疫情期間或曲線在印尼會拖得更長 相較於其他國家而言
紐時報導稱,在沒有疫苗缺乏特效藥,又做不到全面篩檢的情況下,全球在新冠病毒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未大幅下降,且人們對疾病的恐懼也未減之際全面復工,其實是一種冒險,正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歷史學家格林所說,這樣的結束,並不是因為征服了疾病,而是人們厭倦了恐懼,於是秉持著一種盲目的信任走出家門,哪怕有可能堵上性命。
(川普/美國總統)
我要安全解封,但我就是要解封
美總統川普如宣戰般公然喊話,真實反映出全球執政者的急迫心態,當全美確診病例仍持續上升不見趨緩,堂堂突破140萬例,死亡人數也正向它們推估,已經倍增的14萬大關挺進時,白宮周一宣布再投入110億美元,擴大全美新冠病毒檢測能量,這是當下他們能安撫人心的少數解方之一。
(Adm. Brett Giroir/美國衛生服務部助理部長)
我們美國各州可望在未來四個星期內完成超過1200萬人次測試
(抗議者)
我們要自由 我們不是羊 我們是人
解封復工的壓力在全美蔓延,尤其對那些已經連續兩周沒有新確診的地方,準時寄到的帳單無疑是燃眉之急,一方面勞工們急需盡快復工讓薪水入帳,政府也想要重啟經濟搶救GDP和預算赤字,這也導致全美在短短一周內,已確定至少48州將部分或全數解封,問題是沒有一州符合白宮先前發布的復工條件,目前全美有33%地區仍處於病例上升階段,明尼蘇達和內布拉斯加州,確診數量更是明顯爆增,儘管有13個州疫情看似趨緩,但喬治亞州做為最早解封的幾個州,雖然勉強算是穩住局面
其他計劃要開放的州,幾乎沒有一個能端出可以說服美國人,病毒已經就範的證據
CNN一份最新公布的民調顯示,超過一半美國人認為政府防疫做得很差,高達52%認為最壞的時刻還沒到來。
(Michael Osterholm/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與政策中心主任)
我認為我們只是從字面上看,疫情仍處於非常非常早期的階段,對我而言,真正令人擔憂的是,我們並未規劃好應付可能出現更大一波的疫情
一種赤手空拳就要和病毒決戰的狀態,令不少州長心驚膽顫。
(Gov. Mike DeWine/俄亥俄州州長)
如果你不解封是一種風險,如果你真的開放了,那也是一種風險,我們正努力以一種穩定的速度做到這一點
因為美國國內存在許多未爆彈,諸如先前肉品加工廠上萬員工染疫,甚至連累四名肉類檢驗官也死於新冠肺炎,總統川普卻為了保持美食物供應暢通,下令肉品加工廠維持開放,另外長照中心及老人安養院,也是新冠病毒快速擴散的高危地區,紐時報導稱,解封前能想出的對策,也不過就是養老院員工每兩周檢測一次,檢測呈現陽性的長輩或病患,禁止送回,至於最具爭議的學校復課問題,在美防疫專家佛奇明確指出,今年九月開學前不會出現新冠疫苗可供施打後,加州州立大學已率先宣布,今年秋天也將改採線上教學。
(Robert Redfield博士/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很重要的是必須要強調,我們還沒有走出困境
(佛奇/美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所長)
我擔心的是我們將開始看到,一些零星的個案可能會轉變成大爆發
5月12號在美參議院舉行的聽證會,議員們透過視訊連線,正在居家隔離的美多名防疫專家,BBC報導稱,或許因為這是佛奇近期,首度在沒有川普在場的壓力下,公開向全美民眾發言,他罕見直率地表達了對貿然重啟經濟的擔憂。
(佛奇/美國家過敏暨傳染病研究所所長)
我認為我們正朝向對的方向前進,但正確的方向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完全控制疫情的爆發,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那將是真正疫情爆發的風險,因為您可能完全無法控制,這實際上反而會使您不進反退,不僅會導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痛苦和死亡,甚至可能使您在努力使經濟復甦的路上打回頭,因為這幾乎會使時光倒流
儘管強調秉持專業,但這一天的佛奇無疑是站到了川普的對立面,一番言論針對的正是前一天,總統川普才剛公開宣示「我們取得了勝利」,並預言這是「向偉大過渡的開始」,佛奇直指當前的美國,至今仍欠缺復工至關重要的檢測及追蹤接觸史的能力,但總統川普卻多次標榜美國的檢測能力,世界第一 無人能敵。
(羅姆尼/美猶他州共和黨參議員)
昨天您還在慶祝一個事實,說我們進行了比韓國更多的測試,人均測試比韓國有多, 但是您忽略了一個事實,即他們在爆發初期就達成了他們的任務,而我們在2月和3月都還在原地踏步毫無作為,我查閱過我們的測試記錄,真的沒什麼值得慶祝的
(Sen. Patty Murray/美民主黨華盛頓州參議員)
本屆(川普)政府過去的紀錄,都無法兌現承諾,他們一直說會有更多的測試及(物資)供應,但結果都沒有
世衛警告,新冠病毒未來很有可能會像愛滋病一樣,永遠不會消失,就算疫苗誕生也可能,會因病毒變異而經常失效,抗擊病毒的下一階段,將取決於各國的檢測能力,川普及他所領導的美國如要解封,這將會是第一個面臨的難題,不過川普顯然對於佛奇的專業說法不以為然,隔天就高分貝批評「無法接受」,尤其是談到讓美國學校的年輕學生復課,川普非常堅持己見。
(川普/美國總統)
我對他的回答感到驚訝,實際上是因為你知道,對我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答案,尤其談到復學,唯一可以接受的是,我說學校教授 老師等超過一定年齡,我認為他們應該再休息幾週,可能五週 四周的時間,誰知道呢,也許吧,但我認為他們必須要小心,因為新冠肺炎是一種攻擊老年人,攻擊健康的疾病,如果你有心臟問題,罹患糖尿病,如果你又上了年紀,那麼危險肯定要大得多,但是如果說的是年幼的孩子和學生,實際上如我所說,你只要看一下統計數據就可以知道差別
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學院院長 傳染病專家Dr. Tom Inglesby,近期接受福斯新聞專訪,談美國是否可以安全復工,他數度強調這場大瘟疫目前仍處於開始階段,人們不該過度樂觀,因為「病毒不會消失」,人們只能隨著時間過去學習如何處理,降低傳染風險,並透過藥物減緩衝擊,先前因提出建言,要美國嚴防新冠肺炎大流行,而遭到川普開除的美國生物醫學發展管理局局長卜萊特,也在去職後前往眾院聽證表示,美國的機會之窗正在逐漸關閉,這場瘟疫將使美國今年迎來「史上最黑暗的寒冬」。
(Rick Bright/前美國生物醫學發展管理局局長)
我擔心(新冠肺炎)這種大流行病會惡化並持續很長時間,今年秋天新冠肺炎就可能會復活,而季節性流感的挑戰將使這種情況更加複雜,如果沒有更好的計劃,2020年可能會是現代歷史上最黑暗的冬天
到底要不要相信科學依靠專業,美國總統川普正試圖用自己的領袖魅力,帶領著這艘船艦橫衝直撞走出迷航,專家說,復工的疫情反彈,需要數周時間才會清楚展現,專家與政客的不斷拉鋸,將決定最終新冠病毒將奪走多少人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2BbY9o_7Y8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5.16《文茜世界周報-亞洲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rvBiyVM9o
亞洲大學助理教授薪水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示威半年後:經濟困局與可能出路 - 山海
香港社會動蕩已持續半年,大部分衝突發生在周末,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成了警察和黑衣人的戰場,時常充斥著燃燒彈和催淚煙。
原本人頭攢動的尖沙咀海港城,少了操著普通話在奢侈品店門口排隊的遊客。奢侈品銷售連續三個月降幅超四成。
上水和沙田的藥妝店內,少了拖著購物車的水貨客。接待的中國內地旅行團從日均300個降到最低一天14個。全港零售業也在「黃金十月」直跌24%。
有人歡喜有人愁。對於一些香港居民而言,一夜之間,原本狹窄的人行道有了騰挪的空間,自己絶不會光顧的水貨店關門歇業,擠在居民區成排的旅遊大巴忽然消失,蕭條之下的「難得清靜」,不失為一件好事。
但對於旺角女人街的攤主來說,日子不好過,租約早已簽,租金還要交,收入突然腰斬。當蕭條持續半年還不見好轉,脆弱的小商販不得不停止營業,另尋活路。
在官方的語境中,社會動蕩和貿易戰使香港內外交困,一場「經濟颱風」直撲香港,破壞力更甚於2003年的「非典」疫情(香港稱「沙士」)。
香港經濟跌落谷底?
「直觀上看經濟形勢確實很嚴峻。」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表示,主要原因是連續半年的局勢不穩,這給旅遊業帶來持續負面影響。
旅遊業相關產業,如酒店、零售業受挫最嚴重。據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粗略估算,在第三季經濟2.9%的負增長中,超過2個百分點的跌幅是源於零售、餐飲及酒店等行業受到直接而嚴重的衝擊。
遊客的多少、店鋪的興衰,可立即被居民和媒體感知,這些產業又吸納大量就業,因此零售業兩位數的萎縮,不免讓人有經濟驟然遇冷之感。
那麼當前的「冷」真的冷過「非典」時期的香港嗎?
如果僅看就業,現在香港的經濟要好得多,在示威爆發後,失業率僅微升0.3個百分點至3.1%。而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後,二三季的失業率都達到8.6%,比此前一年平均上浮一個百分點左右。
但不代表現在的日子更好過,更宏觀數字反映的畫面要暗淡得多。今年第三季度香港GDP下跌2.9%,而在非典最嚴重的2003年二季度GDP僅下跌0.5%;當年香港零售業連續數月跌幅一成多,目前跌幅則在兩成左右。
雖然香港經濟萎縮,但整體而言,離「谷底」還早得很。受重創的旅遊業,其實只佔香港GDP的4.7%。
原因是佔比最大的貿易和金融受影響有限。貿易雖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但跌幅還維持在個位數;金融領域甚至還迎來阿里巴巴在港上市,募資額史上第三,使香港今年的IPO總額有機會登頂全球第一。
未及「谷底」,但長遠來看,隱憂已現。
非典疫情對香港經濟的打擊是短暫的,當年最難過的二季度過去後,三四季度迎來4%和5%的反彈,使全年增幅達到3.3%,甚至比疫情之前的2002年還要高。
與此相比,當前香港經濟面臨的困境則顯得更長期。
「香港在多個方面都面臨困難。」安德思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陸修泉(Brock Silvers)分析認為,在外部,中國經濟放緩、貿易戰等會拖累香港,但是暫時的;在內部,香港與中國內地緊張的政治關係和社會情緒,引發社會動蕩,使很多外國公司不願投資香港業務或設立子公司,如果這些投資流向其他地方,金融領域的高質量工作會流失,香港將變得無關緊要。後者才是對香港繁榮真正的威脅。
「香港需要記住,金融行業的流動性很高,如果動蕩變得過於極端,或者中國介入的方式過於激進,新加坡會仍然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
不祥的苗頭似乎已經出現。高盛一份報告稱,在六月到八月間,已有大約40億港幣存款從香港轉移到新加坡。反映商界信心的採購經理指數(PMI)也從七月的43.8,進一步降到40.8,該指數低於50即代表衰退。
經濟下滑折射結構困境
香港經濟無論是狂飆之時,還是沒落之際,總會被拿來與新加坡比較。
兩個經濟體相似點很多——數一數二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亞洲頂尖大學、擁有亞洲最大的法律服務體系,以及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
但兩者的不同點更明顯——香港服務業佔比逼近99%,幾乎沒有工業;新加坡GDP中則有26%左右的工業,佔比仍相當可觀。
新加坡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電子製造、生物醫藥、石油化工等高端製造業。這些產業往往能創造出大量的工程師、管理職位,在就業市場屬於優質職位。
相比之下,香港佔比18.9%的金融行業,僅創造6.8%的職位,專業服務領域創造14%的就業崗位。而2003年後香港失業率高居8%,其後中國內地開放「自由行」,旅遊業迅速膨脹,創造出大量新增就業,但它們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低端職位。對於香港年輕人而言,畢業後擺在面前的選擇大多是這些低端職位。香港工作月收入中位數在1.7萬港元左右,新加坡為2.5萬港元,差距近50%。
香港在發展製造業上並不是沒有機會。上世紀後半葉,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輕工業,比如首富李嘉誠靠製造塑料花起家。工業產值一度佔據香港GDP的近三成。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中國改革開放正處於快車道上。「資本開始自然選擇,香港輕工業逐漸北移到營商成本更低的珠三角區域。」胡榮表示。
但香港並未立刻放棄製造業,而是試圖對其進行產業升級。1999年,從台積電離職的張汝京和漢鼎亞太風投徐大麟希望在香港推行「矽港」計劃,但彼時香港輿論質疑實為」炒地皮「,港府最終沒有撥地。與此同時,上海以近乎免地租和五年免稅的優惠措施,吸引這一計劃落地,建立「中芯國際」。目前已發展成擁有七個工廠,市值500億港幣的晶圓生產商。
胡榮認為,對於香港而言,錯失這個項目是一次很大的失誤,這些高端製造業原本可以為香港科技背景的高學歷學生提供大量優質的工作崗位。
錯失工業升級的香港,在港府「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指導下,盡量不干預經濟。新增利潤溢出到地產行業,地價不斷高企,發展工業的成本變得更加高不可及。
這種經濟模式下,香港年輕人面臨低端工作和高樓價的雙重擠壓。2017年香港年輕人(18至29歲)中貧困人口達到12.2萬,貧困率為12.4%。而高房價、高物價和助學貸款成為年輕人三個最繁重的負擔,不高的薪水很快被消耗殆盡,由此進入「窮忙」的惡性循環。
香港經濟的未來
新加坡的高端製造業香港沒有,香港的金融行業又可能被替代,香港的經濟前景在哪裏?
持續半年的示威活動,繼續激化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的負面情緒和政治矛盾,使香港經濟的前景更加堪憂。
如何轉型的問題,香港早就有所考慮。在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的重創後,香港政府也曾思考產業單一化的弊病。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的計劃,包括文化及創意、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以及創新科技。但這六項產業發展並不順利,十年過去,它們在GDP中佔比依然處在個位數。
香港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蔡洪濱則撰文指出,香港支柱的金融服務和貿易物流在數字革命的去中介化下,難以為繼,而在科技創新方面數據、市場和人才方面香港都沒有優勢,因此,香港未來應轉型發展以醫療、教育、文創為主的高端服務業。而要釋放這些產業的供給能力,導入國際需求,需要政府大力進行制度創新。
胡榮也認為,香港在服務行業對比其他城市非常有優勢,這些優勢自然也可以推廣到教育和醫療產業,發揮這些產業優勢,再加上緊鄰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市場,如果實現轉型,香港的經濟困局將會慢慢紓解。
原文:BBC中文網
#社會 #經濟 #政治 #民生 #商業
亞洲大學助理教授薪水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示威半年後:經濟困局與可能出路 - 山海
香港社會動蕩已持續半年,大部分衝突發生在周末,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成了警察和黑衣人的戰場,時常充斥著燃燒彈和催淚煙。
原本人頭攢動的尖沙咀海港城,少了操著普通話在奢侈品店門口排隊的遊客。奢侈品銷售連續三個月降幅超四成。
上水和沙田的藥妝店內,少了拖著購物車的水貨客。接待的中國內地旅行團從日均300個降到最低一天14個。全港零售業也在「黃金十月」直跌24%。
有人歡喜有人愁。對於一些香港居民而言,一夜之間,原本狹窄的人行道有了騰挪的空間,自己絶不會光顧的水貨店關門歇業,擠在居民區成排的旅遊大巴忽然消失,蕭條之下的「難得清靜」,不失為一件好事。
但對於旺角女人街的攤主來說,日子不好過,租約早已簽,租金還要交,收入突然腰斬。當蕭條持續半年還不見好轉,脆弱的小商販不得不停止營業,另尋活路。
在官方的語境中,社會動蕩和貿易戰使香港內外交困,一場「經濟颱風」直撲香港,破壞力更甚於2003年的「非典」疫情(香港稱「沙士」)。
香港經濟跌落谷底?
「直觀上看經濟形勢確實很嚴峻。」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表示,主要原因是連續半年的局勢不穩,這給旅遊業帶來持續負面影響。
旅遊業相關產業,如酒店、零售業受挫最嚴重。據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粗略估算,在第三季經濟2.9%的負增長中,超過2個百分點的跌幅是源於零售、餐飲及酒店等行業受到直接而嚴重的衝擊。
遊客的多少、店鋪的興衰,可立即被居民和媒體感知,這些產業又吸納大量就業,因此零售業兩位數的萎縮,不免讓人有經濟驟然遇冷之感。
那麼當前的「冷」真的冷過「非典」時期的香港嗎?
如果僅看就業,現在香港的經濟要好得多,在示威爆發後,失業率僅微升0.3個百分點至3.1%。而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後,二三季的失業率都達到8.6%,比此前一年平均上浮一個百分點左右。
但不代表現在的日子更好過,更宏觀數字反映的畫面要暗淡得多。今年第三季度香港GDP下跌2.9%,而在非典最嚴重的2003年二季度GDP僅下跌0.5%;當年香港零售業連續數月跌幅一成多,目前跌幅則在兩成左右。
雖然香港經濟萎縮,但整體而言,離「谷底」還早得很。受重創的旅遊業,其實只佔香港GDP的4.7%。
原因是佔比最大的貿易和金融受影響有限。貿易雖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但跌幅還維持在個位數;金融領域甚至還迎來阿里巴巴在港上市,募資額史上第三,使香港今年的IPO總額有機會登頂全球第一。
未及「谷底」,但長遠來看,隱憂已現。
非典疫情對香港經濟的打擊是短暫的,當年最難過的二季度過去後,三四季度迎來4%和5%的反彈,使全年增幅達到3.3%,甚至比疫情之前的2002年還要高。
與此相比,當前香港經濟面臨的困境則顯得更長期。
「香港在多個方面都面臨困難。」安德思資產管理公司董事總經理陸修泉(Brock Silvers)分析認為,在外部,中國經濟放緩、貿易戰等會拖累香港,但是暫時的;在內部,香港與中國內地緊張的政治關係和社會情緒,引發社會動蕩,使很多外國公司不願投資香港業務或設立子公司,如果這些投資流向其他地方,金融領域的高質量工作會流失,香港將變得無關緊要。後者才是對香港繁榮真正的威脅。
「香港需要記住,金融行業的流動性很高,如果動蕩變得過於極端,或者中國介入的方式過於激進,新加坡會仍然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擇。」
不祥的苗頭似乎已經出現。高盛一份報告稱,在六月到八月間,已有大約40億港幣存款從香港轉移到新加坡。反映商界信心的採購經理指數(PMI)也從七月的43.8,進一步降到40.8,該指數低於50即代表衰退。
經濟下滑折射結構困境
香港經濟無論是狂飆之時,還是沒落之際,總會被拿來與新加坡比較。
兩個經濟體相似點很多——數一數二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亞洲頂尖大學、擁有亞洲最大的法律服務體系,以及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
但兩者的不同點更明顯——香港服務業佔比逼近99%,幾乎沒有工業;新加坡GDP中則有26%左右的工業,佔比仍相當可觀。
新加坡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電子製造、生物醫藥、石油化工等高端製造業。這些產業往往能創造出大量的工程師、管理職位,在就業市場屬於優質職位。
相比之下,香港佔比18.9%的金融行業,僅創造6.8%的職位,專業服務領域創造14%的就業崗位。而2003年後香港失業率高居8%,其後中國內地開放「自由行」,旅遊業迅速膨脹,創造出大量新增就業,但它們大多集中在零售、酒店、餐飲等行業的低端職位。對於香港年輕人而言,畢業後擺在面前的選擇大多是這些低端職位。香港工作月收入中位數在1.7萬港元左右,新加坡為2.5萬港元,差距近50%。
香港在發展製造業上並不是沒有機會。上世紀後半葉,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輕工業,比如首富李嘉誠靠製造塑料花起家。工業產值一度佔據香港GDP的近三成。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中國改革開放正處於快車道上。「資本開始自然選擇,香港輕工業逐漸北移到營商成本更低的珠三角區域。」胡榮表示。
但香港並未立刻放棄製造業,而是試圖對其進行產業升級。1999年,從台積電離職的張汝京和漢鼎亞太風投徐大麟希望在香港推行「矽港」計劃,但彼時香港輿論質疑實為」炒地皮「,港府最終沒有撥地。與此同時,上海以近乎免地租和五年免稅的優惠措施,吸引這一計劃落地,建立「中芯國際」。目前已發展成擁有七個工廠,市值500億港幣的晶圓生產商。
胡榮認為,對於香港而言,錯失這個項目是一次很大的失誤,這些高端製造業原本可以為香港科技背景的高學歷學生提供大量優質的工作崗位。
錯失工業升級的香港,在港府「新自由主義經濟」的指導下,盡量不干預經濟。新增利潤溢出到地產行業,地價不斷高企,發展工業的成本變得更加高不可及。
這種經濟模式下,香港年輕人面臨低端工作和高樓價的雙重擠壓。2017年香港年輕人(18至29歲)中貧困人口達到12.2萬,貧困率為12.4%。而高房價、高物價和助學貸款成為年輕人三個最繁重的負擔,不高的薪水很快被消耗殆盡,由此進入「窮忙」的惡性循環。
香港經濟的未來
新加坡的高端製造業香港沒有,香港的金融行業又可能被替代,香港的經濟前景在哪裏?
持續半年的示威活動,繼續激化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的負面情緒和政治矛盾,使香港經濟的前景更加堪憂。
如何轉型的問題,香港早就有所考慮。在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的重創後,香港政府也曾思考產業單一化的弊病。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的計劃,包括文化及創意、教育、醫療、環保、檢測認證,以及創新科技。但這六項產業發展並不順利,十年過去,它們在GDP中佔比依然處在個位數。
香港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蔡洪濱則撰文指出,香港支柱的金融服務和貿易物流在數字革命的去中介化下,難以為繼,而在科技創新方面數據、市場和人才方面香港都沒有優勢,因此,香港未來應轉型發展以醫療、教育、文創為主的高端服務業。而要釋放這些產業的供給能力,導入國際需求,需要政府大力進行制度創新。
胡榮也認為,香港在服務行業對比其他城市非常有優勢,這些優勢自然也可以推廣到教育和醫療產業,發揮這些產業優勢,再加上緊鄰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市場,如果實現轉型,香港的經濟困局將會慢慢紓解。
原文:BBC中文網
#社會 #經濟 #政治 #民生 #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