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最新抗疫排行榜 美國重奪冠》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養小孩,該怎麼養?自古以來就是個百家爭鳴,公說公有理,沒有定論的一個教育領域。經常我們聽到上一代的人說:從小我們就是在泥巴裡打滾,跌打損傷,吃土喝髒水,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哪有像你們年輕爸媽,對兒女百般呵護,一下子噴酒精,一下子還要戴手套,把小孩養在溫室裡,長大了反而缺乏抵抗力。這種對於養小孩,必須讓他們暴露在一定風險中,鍛練他們的免疫力、適應力、抗壓性,甚至是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的論點,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西方社會和亞洲國家,根本上在價值觀上的一種文化差異,而這個差異也反映在其他的社會層面上,像是在對抗病毒的防疫措施上,政府應該怎麼做,人民又應該要怎麼想。上個星期,美國彭博社所發布的Covid抗疫韌性榜單上,台灣一下子從去年12月的榜眼,掉到了五十三個國家和地區中的倒數第10名,讓台灣社會和輿論相當的震驚。當然,五月以來的疫情爆發,大家都看在眼裡,排名掉落,也是意料之中,但從五月底的15名,跌落到六月底的44名,這中間巨大的落差,背後卻又是跟確診人數、防疫表現這些一點關係也沒有,反而是台灣的疫苗施打速度、封城措施,以及邊境封鎖等等,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彭博社在六月的榜單計算中,加入了兩個新的評比指標,一個是飛機的訂位數量,另一個是出入航班的路線多寡,之所以加入這兩個參數,是因為現在歐美國家都在爭相解除封城,重啟旅遊活動,所以彭博社認為接下來的抗疫階段,比零確診還要更重要的,是看誰能夠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和順暢的經貿活動,而就像養小孩一樣,歐美國家因為去年受過病毒的嚴酷洗禮,邊境也始終保持某種程度開放,培養出了抵抗力,所以在後疫情時代,他們也會比亞洲國家將更具有競爭力。
{內文}
想像一個來自亞洲國家的資優生,從小乖巧,品學兼優,總是聽老師的話,一回家就關起門念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班上那些愛玩的同學,永遠趕不上他,只能暗自羨慕資優生的好成績。但,準備要上大學了,資優生想去國外留學,拿著一手亮眼成績單,他深信自己可以錄取一流大學,應該沒問題;沒想到,著手申請之後,他發現國外的大學現在不只看學科成績,還希望學生參與各種課外活動,接受過社會的歷練;亞洲的資優生這時才赫然發現,時代變了,世界變了,循規蹈矩的死讀書,已經無法滿足新環境下的新需求,自己的強項也頓時失去競爭力。
新聞主播(2021.4.27):
新加坡是此刻疫情下最宜居的國家,根據最新的彭博抗疫韌性排行榜,由於今年以來疫苗成為關鍵,新加坡也因而躍升榜首,拿下去年11月以來最佳成績...
知名國際新聞媒體彭博社,從去年11月開始,綜合各種防疫和經濟相關數據,針對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製作一份「抗疫韌性」排行榜,由於這是少數、甚至是唯一一份對各國防疫表現打分數的國際榜單,因此每回發布,都會引起關注,尤其台灣難得地以個別地區身分,列名其上,更讓這份排行榜受到本地朝野的重視。然而6月28號,當最新版本榜單公布時,國際上卻傳出一片譁然,許多人跌破眼鏡,因為原本的重災區歐美國家,和亞太地區防疫常勝軍,排名幾乎一夕翻盤,其中台灣從一度坐二望一的亞洲資優生,幾個月前逐步下滑之後,六月底居然摔落到幾乎墊底的全球第44名;而新加坡,則是從四月榜單上的榜首,一下子跌出十名外;反觀美國,這個原本去年還在疫情泥淖裡浮沉的放牛班,竟然短短數十天就和新加坡名次互換,以大黑馬的姿態,在最新排行榜上上躍居全球第一位,成了防疫超新星。
CBS主播:
這是紐約市解封的重大里程碑,麥迪遜廣場花園體育館自疫情以來首度舉辦大型演唱會,數千名已經接種的民眾等不及地來到現場,欣賞「幽浮一族」搖滾演唱會...
樂迷:
我從德州來,嗚!
CNN新聞旁白:
...有樂迷從德州聖安東尼奧買票,平生首度飛來紐約參加這場演唱會...
樂迷:
這是我的生平願望,時機又棒得不得了,正逢紐約市解封!
樂迷:
實在悶太久了,不斷受到封城和各種外出限制,所以今天一定會很棒,你知道的,一兩萬人齊聚一堂,盡情解放!
就在美國總統拜登預定將在七月四日,美國國慶日上,宣布美國已戰勝新冠疫情的同時,全球各大洲上各國家地區,所呈現出來的防疫樣貌,與民眾看待疫情感受,也隨著時間推進產生微妙的變化。在解釋最新「抗疫韌性」排行的分析報導中,彭博社記者開頭點出:經過一年半疫情的紛擾,現在各地人們眼中關注的唯一焦點,只剩下:什麼時候可以重返正常生活。原本的抗疫評分指標,只集中在確診數和死亡人數、確診率和致死率等數據上,但六月間,美國加州紐約州等地全面解封,歐盟也正式啟用數位疫苗護照,對越來越多的國家敞開國門,國際上逐漸清楚浮現的一個趨勢是:拼解封,搶開放,已經成為下一個防疫階段,比較抗疫成果,決定誰是贏家或輸家的關鍵因素;因此彭博社特地在評分過程中,加入了兩個新指標,第一個,是比較各國航班預定機位,與去年同期數據的增減幅度;第二個,則是從旅行社提供的資料當中,比對各地已開放的出入境航班路線。這兩個新的參數,一納入評分考量之後,馬上對排名順序造成洗牌效應:歐美國家的名次普遍大幅上揚,原本的資優生,亞太國家,則是排名全面下探:去年的優勢,在新的開放評比下,反而成了放不開,甩不掉的沉重枷鎖。
CBS新聞旁白:
今晚,全加州自疫情以來,首次全面重開!強制戴口罩和社交距離正式取消,只要民眾有打疫苗...
加州州長 紐森:
我們終於辦到了,6月15號,反敗為勝!
CBS新聞旁白:
...對那些慘澹經營的商家來說,更是令人振奮...
餐廳顧客:
謝謝!
餐廳老闆:
感覺真好,彷彿重獲新生,我們終於走到隧道盡頭,重新開張真的太開心了!
紐約州州長 古莫:
超過七成接種是什麼概念?就是我們可以重返正常生活的意思!
事實上,今日美國疫情的反轉,就跟一年前台灣疫情之平緩,同樣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CBS新聞主播(2020.5.26):
...(日本)有830個死亡案例,而幾百英哩外的台灣,則是另一個更成功的防疫模範,至今僅有...聽好哦...只有七人死於新冠!
CBS新聞旁白(2020.5.26):
在台灣島上,街上車流擁擠,餐廳照常營運...
學校只有在二月間短暫停課,甚至棒球賽季都正常開打,
去年疫情爆發初期,台灣的低確診,低死亡人數,曾經引來全球矚目,當時外界普遍把台灣的防疫勝利,歸功於SARS期間紮根的公眾警覺心和公衛處置經驗。一年之後,此刻的台灣,在狹義的防疫數據,如確診人數和死亡率上,雖然由於幾次小規模疫情爆發而出現上揚,但相較於世界各國的感染數據,台灣依然屬於輕度災區,並沒有顯著的退步;真正導致台灣在排名上不進則退的,其實是疫苗施打的速度、封城對民生的衝擊,以及新增的兩項對外開放指標,一齊拉低了整體分數。仔細研究排行榜上名次優於台灣的國家,以第33名的埃及來說,接種率僅2.1%,比台灣的4%還要更低,然而埃及的封鎖管制鬆散,當地人幾乎照常過生活、做生意,再加上埃及邊境也比台灣更加開放,因此,儘管確診和死亡人數都高於台灣,埃及在修正後的抗疫韌性指數上,卻拿下了比台灣更高的積分。另一方面,昔日的抗疫冠軍,本月與美國名次調換的新加坡,也是因為同樣原因:在邊境設下嚴格管制,繳出零確診同時,卻也被自己的高標準所綑綁,過度拘泥「好成績」而拖累了重開進度,跟不上歐美近期快速的解封步調。
澳洲商業總會 因尼斯威勒斯:
事實是:我們必須與新冠共處,病毒已經流竄全球,我們無法再躲在島上,與外界不相往來,這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澳洲旅遊業者 葛拉罕特納:
我不認為我們可以一直堅持零確診,當然做為短期目標是很好,但如果事實證明,它就是會反覆發生,不會消失,怎麼辦?.
澳洲醫師 瑪姬丹欽:
有一部分的人,他們確實很堅持,要維持零確診,但另外一部份的人,則是已經接受現實,願意忍受少許的感染病例...
澳洲ABC記者:
維多利亞省目前每天新增4-5個案例,當局因此宣布封城...
澳洲ABC記者:
相較之下,英國每天新增確診高達三千例,可是英國人民卻可以不戴口罩趴趴走,甚至還能欣賞現場板球比賽,當地成人已經有75%接種了第一劑新冠疫苗...
與台灣、新加坡處境相似的,還有澳洲。澳洲總理莫里森,去年在澳洲傳出零星新冠案例後,召開內閣會議,制定出「壓制圍堵」,確保境內沒有社區感染的「零確診」策略,作為澳洲防疫工作的最高指導原則。一年多下來,澳洲政府確實在壓制疫情上,取得了成效,除了幾次防疫破口,曾讓每日確診數短暫飆高至數百人,其餘多數時間,澳洲的確診人數都維持在極低水位。然而,與穩定疫情呈現不對稱走勢的,卻是當地逐步升高的民怨;由於維多利亞省等地方首長,多次因少數病例爆發,就無預警下達一周至數周的封城命令,讓當地商家和輿情在經歷一次次的希望與幻滅之後,不禁想問:如果新冠終究不能消滅,零確診又是既定政策,那麼澳洲人到底要到何時,才能重溫過去的正常生活?
澳洲ABC記者:
事實是:一旦澳洲開放國境,就必定會引入病毒,導致病例增加,即便多數人都注射了疫苗,仍舊會有人感染,甚至是喪命。而對於一個堅持「零確診」,執著於確診人數的國家來說,澳洲人民有沒有做好對外開放的心理準備?
彭博社在一篇五月間的報導中,就曾經警告:對於亞太地區這一群死守邊界,不敢冒險開放的防疫資優生來說,過去的好成績,如今反而可能成為它們最大的致命傷;一方面,境內疫情和緩,讓這些國家政府和人民,普遍對疫苗引進或施打都缺乏急迫性,延緩了群體免疫的達成速度;另一方面,閉關自守的防疫策略,又導致了公衛體系和人民心態,都無法接受新冠終將演變為流行病,也難以承受開放邊境後勢必出現的疫情變化;而回過頭來,再看那些遭受疫情重創的歐美國家:由於過去一年累積了經驗,培養了韌性,現在更挾其高接種率優勢,對外加速開放,在後新冠世局中,亞太國家如果無法及時轉換策略和心態,資優生與放牛班,恐怕就要豬羊變色。
https://youtu.be/3r4zKFzj5RE
亞洲大學 社會工作 學 系 分數 在 有故事的旅人 (澳洲首都不是悉尼)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難忘旅伴系列 #9:求學不為求分數?】
最近在學西班牙文,雖然文法愈學愈搞得我頭昏腦脹,但最少樂在其中。驀然回首,原來我人生中的「上Course」都沒有哪些是為興趣而讀,很多都是為了工作而讀。既然沒有興趣又執意要去讀,到最後都不會記入腦。
這令我想起了幾年在前在波蘭認識的一位年輕人。
各Hostel中,不時都會放著結他之類的樂器供住客使用,在波蘭小鎮Wroclaw的一家Hostel中,我遇上了一位帶著「私伙」的旅人。晚上睡覺前,他總愛彈奏一番才睡,哪管淡季之中根本沒有人理會,他仍然自彈自唱,陶醉其中。我看他好像有點唏噓,背影卻又有點帥,一時好奇便上前跟他說話。
他是個阿根廷的旅人,留著一頭長髮及鬍子,就是很典型的一類南美人。他因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便辭掉了工作,希望用兩年時間去環遊歐洲,花光積蓄便回家。
幾年前,這些故事或會覺得匪夷所思,去得多旅行聽得多了,都不覺得有何出奇。大抵,我們這些人,日做夜做、做足一世,一年拿得十天大假去旅行已覺得高興,若「辭職去旅行」便是觸犯了社會大忌,竟然沒有人會願意請你,從此走上「廢青」之途,這麼奇怪的社會,在他們眼中,才是匪夷所思。
這些故事,在此分享了很多回,如沒甚麼特別,我都不會再寫一遍。那一刻,我看他仍陶醉在自己的音樂中,也打算回房了。
沒想到,這阿根廷人好像覺得終於有人欣賞,興奮地為我再彈奏一曲,我又不好意思離開。
彈奏完畢後,空洞洞的Common area只得我跟他二人,為免尷尬,我都鼓掌以示讚好,而他也真的彈得唱得很好。然後,他才告訴我:「Actually, I am not really aim for traveling, I study in Austria.」
原來,他是個熱愛音樂的人,決意跑到「音樂之都」奧地利攻讀音樂。他不知道這個決定有沒有錯,總之就是很想去完成這個心願。他覺得,在自己的國家中,音樂並不是很流行的行業,甚至讀書的科目,專攻音樂根本不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他便來到奧地利碰碰運氣。
看他像個「浪人」般,細談之下,原來他也「來頭不小」。他曾在芝加哥的大學攻讀過商學院,更在華爾街的證券公司工作過,可是他工作了一年多,卻發現那非自己所愛的東西,內心就是有把聲音叫他要離開。當他的同事為求「上位」,繼續去讀更多學位時,他便開始有一個疑惑:到底從甚麼時候開始,讀書竟成為了「生財」的工具之一?
他笑說,撫心自問,有多少個攻讀商科的學生,是真的為了喜歡商科這門學問而讀?又有多少人只因覺得能有可觀收入而讀?當看著身邊的同事,一個一個為了向上爬,明知自己不喜歡,仍努力地下班後讀上一個又一個course,又碩士又博士,他看著別人成功的光環,一點也不羨慕,反而覺得他們很悲哀。
他覺得,自己此生能出入過華爾街的大公司,曾有過可觀收入,已算無憾了。一年多忙碌的生活,令他決定辭職,把所有積蓄花光光,跑來奧地利讀書,閒著就到處旅行。
在奧地利讀書期間,有別於一般留學生,他沒有兼職,反是在各個廣場賣唱,收入微薄卻能維持生計,也起碼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每一次途人的掌聲,哪管有沒有付錢,都是對他的一個鼓勵。這些滿足與成就感是無價的,是他在華爾街工作個天昏地暗都得不到的。
看見身邊愈來愈多朋友都開始「為讀而讀」,他覺得很悲哀。「教育」不是為了知識、為了認識更多自己想追求的學問嗎?怎麼為了「一張沙紙」而苦苦攻讀?他不明白。
我不想說,在香港,這情況普遍得,幾乎未上大學已要學生明白「求學只為求分數」了。
他的夢想很簡單,他並非要當上甚麼一流的音樂家,能夠在奧地利以音樂作為職業,已經無憾了。
一個人要「追夢」,背後所背負的勇氣真要很大,能夠醒覺自己不屬於某條路,放棄了別人眼中擁有的大好前途,追逐堅定的目標,或許並非人人能夠做得到吧?
波蘭是他在東歐旅程的最後一站,幾天後便會返回奧地利繼續上課。他邀請我第二天到舊城區廣場欣賞他的表演,可惜第二天我要離開,沒有機會了。
我告訴他:You can succeed.
那一夜,我跟他在Common area中把酒言歡,聽了他表演一首又一首歌曲,然後我累了,沒有跟他聊得太晚。回到房間仍隱隱約約聽到他的歌聲,看似帶點孤芳自賞,卻是忠於自己的行為。
的確,有時候,外國人(甚至亞洲人也好)不斷讀書,可能真在逃避面對社會的一天;這位阿根廷人的想法,也令我很有感觸。
從哪時開始,教育已成為「有目的」而非求知識的用途?
Wroclaw遊記可看留言連結。
攝於Warsaw University @ Warsaw, Poland
📣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你的支持是我的原動力。請給點心意,給小弟寫更多好文章,歡迎透過payme課金以作支持🥳:https://payme.hsbc/jackyhei
或使用QR code:https://bit.ly/3a9wOzy
或透過Paypal捐款:paypal.me/jackyhei
🙏感謝各位支持,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有意者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https://bit.ly/3dRuUWu
【IG請follow】www.instagram.com/travelerwithmovie
亞洲大學 社會工作 學 系 分數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香港兩大記者組織就警暴問題向聯合國求助
過去一年的反送中運動中,香港記者幾乎變成了“戰地記者”。近期一份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八成采訪示威活動的記者都曾遭遇不同形式的警方暴力,但一直設訴無門。就此,香港兩大記者組織首次向聯合國發信求助,呼吁派員到港考察港警對記者的暴力行為和采訪打壓。而除了肢體暴力外,逼在眉睫極的“港版國安法”也極可能威脅香港的新聞、言論和出版自由。香港記者如何應對目前的困境?
過去一年,胡椒噴劑、催淚瓦斯幾乎成為了香港前線記者的采訪的日常;頭盔、防毒面罩也取代了紙筆,成為香港記者的采訪必需品。不少人形容,香港記者已經變成了“戰地記者”。
而香港記者在示威現場面對的危險和暴力主要來自於香港警察,甚至有記者被拘捕扣押。在經歷了本地投訴及司法程序都不得要領後,香港兩大記者組織決定“求援國際”。
香港記者協會及香港攝影記者協會向聯合國相關組織發信,投訴港警對記者的暴力行為。在投訴報告中,兩大記者組織表示,從去年6月反對逃犯條例運動爆發以來,香港警方多次妨礙傳媒報道衝突場面,襲擊、扣押甚至逮捕記者,嚴重踐踏新聞自由。
他們引述記者協會早前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超過八成采訪示威的記者都表示曾遭遇不同形式的警方暴力,並被阻撓其采訪。而今年以來,這些阻撓變得更有系統、更有針對性、更大規模,包括以核實身份為由,大規模進行截停搜查,甚至扣留在場記者或將他們趕離現場。
而包括記協在內的新聞機構和個人,向獨立監察警方處理投訴委員會提出了143宗投訴,但是監警會的報告並沒有批評警員違法違規的行為。報告表示,過去一年,記者面對警暴的威脅再次印證了聯合國多年來,對香港缺乏獨立警察投訴機制的批評和關注。
促聯合國派員赴港考察 或為香港業界首例
兩大記者組織向聯合國人權機構和特別報告員作出多項呼吁,包括設立專責小組就香港情況提出建議、赴港進行官方考察、要求港府交代投訴個案及警務人員受處分數字、建議港府作獨立調查,以及對香港的言論自由現況表達關注。
香港記者協會主席楊建興周五(26日)接受本台訪問,他表示,香港警方針對記者的違法違規問題持續超過一年,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記協已不斷就記者遭受的暴力對待發表聲明,也曾與港府官員、警方代表甚至警務處處長會面,試圖反映意見,更曾嘗試透過司法程序追究警方責任,但都沒有成效。因此決定去信聯合國,相信是香港業界首次以此方式向聯合國求助。
楊建興說:“香港透過中央政府也參與聯合國的一些會議,也要彙報香港的人權情況,包括新聞自由的情況。所以我們覺得,國際社會、聯合國也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渠道,給香港政府一些壓力,給香港警察一些壓力。香港是一個國際社會,《中英聯合聲明》也是一個國際條約,國際社會其實也希望香港保持自由,包括新聞自由。”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向本台表示,香港除了有香港本地記者也有大量外國媒體記者,當香港面臨“大陸化”,制度急劇轉變,在香港的國際人士也會關注。
呂秉權說:“我覺得他們(記者組織)的投訴,雖然不會有太樂觀積極的效果,因為在整個制度裡,北京也是力撐(香港)警方各種專政的手段,但是這種可行的意見表達,我覺得還是可以一試的。”
肢體暴力以外 “港版國安法”下白色恐怖逼在眉睫
而除了肢體暴力,逼在眉睫的“港版國安法”也可能威脅到香港的新聞、言論及出版自由。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在6月28日到30日開會,極有可能表決“港版國安法”,並立即在香港刊憲生效,中央派駐香港的國安公署也或將同步 “掛牌” 成立。然而草案的全文內容至今仍未發布,就連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和律政司司長鄭若驊都對草案細節“一問三不知”。
香港記者協會表示,北京目前公布的“港版國安法”草案說明,沒有具體條文保證媒體采編自由不受影響,不但未能釋除新聞工作者的疑慮,不少條文和規定更直接衝擊司法獨立,令新聞自由、記者人身安全更缺乏保障。記協要求人大常委懸崖勒馬,撤銷立法,如必須進行,應該首先展開公開和廣泛的諮詢。
香港新聞行政人員協會亦聲明表示,雖然當局一再強調“港區國安法”只針對極少數危害國家安全人士,但公眾至今仍未看到條文具體內容。協會強烈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作決定前,公開草案具體條文,讓各界有機會表達更全面的意見。協會促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廣納意見,確保香港賴以成功的新聞、言論、出版及資訊自由流通不會被削弱,以釋除公眾及新聞業界的疑慮及擔憂。
聯合國前官員集體發信 要求聯合國委任香港特使
然而,國際社會的疑慮卻與日俱增。聯合國前人權事務高級專員扎伊德·侯賽因聯同另外8名前人權狀況特別報告員發表聲明,要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委任一名香港特使,監察香港情況。
他們對北京准備實施的“港區國安法”表達關注,並相信香港現時面臨真切的人權及人道悲劇。他們認為,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及其成員國,迫切需要建立機制,監察及報告香港的人權及人道狀況。侯賽因曾在2014至2018年,出任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
英國前外相聶偉敬表示,聯合國前官員的要求發出強而有力的訊號,顯示香港現時的本土爭議已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從中國政府的角度而言,是一場災難。
記者:呂熙 責編:胡力漢、何平 網編:瑞哲
本新聞由自由亞洲電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