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厭女到底是什麼?#女性參政的雙重約制〕
延續上篇所談到的「#厭女」現象,細緻一點來說是如何運作的呢?
不僅僅是政治的場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就發現厭女現象,這邊要先畫重點,厭女不是只有男性才會出現的現象,認真觀察,#女性也常有厭女現象喔!回到主題,厭女是如何運作?又與政治有何關聯呢?
#厭女結構區分出好女人以及壞女人,作為性別刻板印象的懲罰機制,顧名思義,如果你違反「好女人」準則,你就會遭受攻擊、被懲罰;相對的,如果你做個「好女人」則會受到獎勵、得到認同,厭女機制利用簡單的二分法,設立了僵硬的認知框架,進而使我們受困其中動彈不得。
楊婉瑩老師在文章* 中詳細分析女性受困於厭女的原因:
❶ 女性政治人物的個人身體與私生活被無限放大
外在特質、感情生活、婚姻狀態在女性政治人物身上,比起男性被放大許多倍。例如:在蔡英文的相關文章下,有人回覆「總統還是處女吧?」等等留言,關心總統不婚、沒生育、有無性經驗,比起這位政治人物所擁有的專業,更為人津津樂道。
❷ 性別角色與政治領袖的特質矛盾
傳統父權框架認為女性應該感性、有社群意識,並將女性歸類在柔弱、溫和的類別,比起傳統政治人物給大家具野心的、理性的、權威的印象,女性政治人物如果符合父權所規範的女性形象,就會被認為不適任政治人物,相反的,如果符合政治人物刻板印象,則被認為失去「女人該有的樣子」,而導致女性在政治的場域常常陷入掙扎。
❸ 雙重標準—男女大不同?
在男性身上,野心被視為理所當然(父權框架對男性的分類),但對於女性,#有野心的女政治人物被視為要爭奪權位,例如同蔡英文爭取 2020 連任遭受到民進黨黨內多麽大的阻止聲浪。
矛盾的是,比起男性,因為父權框架深深內化在女性心中,多數會缺乏政治野心,因此出頭的女性政治人物必須付出比一般男性更多努力、蒐集更多資歷,才能有機會與男性獲得相同的機會,也因為這樣,使女性政治人物陷入兩難困境。
❹ 女性政治人物的雙重權力位置的矛盾
通常女性政治人物在反擊對手的性別歧視時,常被認為是打「#性別牌」,認為他們將「#性別身份」當作攻擊武器,常常被視為是利用女性身份做政治場域的鬥爭,#當女性在政治場域利用女性身份說話時,常被攻擊成「#麻煩製造者」,會有這種現象出現主要在於,#人們認為女性能成為候選人代表他已掌握權力因此不會有性別歧視的現象,認為她們進入到政治場域就已經性別平等了。
事實上,就算我們選出第一位女性總統也不代表真的性別平等(#蔡英文所任用的女性內閣人數創新低),這也是作為女性政治人物的兩難之處,觀察以上種種父權的反制機制,可以發現我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希望大家能從生活或新聞中慢慢發現所謂的「厭女現象」,從而思考何謂社會是否還是充斥著性別上的不平等!
參考資料:
〈穿裙子為什麼不能當總統?吳音寧為什麼太年輕?從台灣政壇看厭女政治的4種變形〉,獨立評論,楊婉瑩,2019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王曉丹等人,2019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