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轉型進行式ing..... 【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再生能源點亮創能、儲能應用大未來(05/18/2021 天下雜誌)
文: 台灣經濟研究院
創能技術開發著重提升綠色能源能量與降低成本
創能領域前瞻綠能技術開發配合發揮臺灣太陽光電與離岸風力等再生能源特色,透過提升電池模組效率趨動太陽光電成本下降,以及利用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降低風場運維成本,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開發高效率、低成本、超輕量之太陽能電池技術
提升太陽能電池效率已刻不容緩,成功大學陳引幹教授團隊運用原子層沉積技術,沉積不同氧化物材料膜層於堆疊型太陽能電池中,以優化各膜層厚度、品質與材料純度等,進一步提升太陽能電池品質。中央大學許晉瑋教授與劉正毓教授團隊以軟性三五族太陽能電池收集室外光源,提供智慧模組(溫度感測器與藍芽)足夠電能回送電子訊號,朝向智慧模組「自我維持」前進。
在降低成本方面,大葉大學黃俊杰教授團隊利用非真空設備取代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ECVD)、用原子層沉積設備(ALD)以及銅漿料取代銀漿料達成低成本射極鈍化及背電極(PERC)太陽能電池開發。成功大學張桂豪副研究員與李文熙教授團隊創新製程置換太陽能鋁電極,以低成本空氣燒結銅電極應用於高效率雙面太陽能電池,將有效降低太陽能電池成本支出,增加產業獲利能力。
隨著太陽光電產能市場逐漸飽和,相關企業轉型尋求高效率與超輕量太陽能模組,以無人機應用為例,臺灣大學藍崇文教授團隊替無人機縫製出可以吸收太陽光轉成電力的衣裝,賦予偵查、通訊等任務。臺灣大學林清富教授團隊開發適合於固定翼無人機之輕量太陽能模組的大面積(30x150 cm2)太陽光模擬器,於宜蘭大學城南校區建置可供太陽能無人機測試起降與飛行場域。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源為一種乾淨、能量密度高、環保零汙染、應用廣泛與取得容易的新能源,仿生電池即是透過模仿植物光合作用,為既能製氫又能發電的多功能太陽能系統。清華大學嚴大任教授團隊開發氫氣光電催化的催化劑由鉑金轉換為更具有普及性且兼具效能的材料,透過電漿子結構來強化二硫化鉬與日光光場交互作用,增加光能轉化為氫能的效率。中央大學王冠文教授團隊則建置高效穩定低成本之雙效產氫產電系統,利用其太陽能轉換再生電力進行光電催化分解水產氫並儲存,達到能源永續發展之概念。
智慧平台系統助於離岸風場海事工程量測與運維
面對臺灣附近海域高溫、高濕、多颱風與地震頻繁的特有地理環境,以及海上嚴苛條件,成功大學林大惠教授團隊開發離岸觀測塔風向定向系統,可降低量測成本、提高觀測準確性與量測效率,有助於離岸風場開發之海事工程量測。臺灣大學蔡進發教授團隊著重開發離岸風場運維大數據智慧平台,提供數據及開發各種量測技術,達到風機早期診治、早期預防功效,以期降低運維成本。
儲能技術開發著重高效能、高安全、具經濟性以支持各種儲能應用
隨著電力系統快速發展,電力儲存設備的布建應隨之增加其靈活度,以確保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儲存整合,促進電力供應端和儲存之間高效率的轉換。而儲能領域當中,又以先進二次電池與先進氫能為基礎核心發展項目。
開發高能量與高安全之固態電池技術
為進一步提升儲能電池安全與效率,全固態鋰電池已經成為研發主流。研究方向多針對電池正極、負極、以及電解質創新材料與設計,進一步提升能量密度需求與提高電池系統的總體能量。
正極材料方面,大同大學林正裕教授團隊開發具可量產層狀富鋰錳基正極材料合成技術,同時透過離子摻雜技術穩定其正極材料之晶體結構、改善材料的離子導電度,進而提升其電池穩定性及電容量。
負極材料方面,清華大學杜正恭教授團隊採用太陽能板製成切削的廢料矽,將此進行高值化做成鋰電池的負極材料,並用交聯反應開發矽負極黏結劑,以共沉澱法、自身氧化還原法進行正極材料開發參雜改質,提升鋰離子電池的循環壽命和快速充放電的能力。交通大學陳智教授團隊利用電鍍雙晶銅箔作為矽基負極材料的基板,配合富鎳層狀氧化物正極構成鋰電池,提升鋰電池的整體能量密度,提供各項裝置或載具更好的續航力。
電解質材料方面,明志科技大學楊純誠教授團隊主要開發鋰鑭鋯氧氧化物固態電解質,並將其應用在NCM811陰極材料上,最終組裝成鈕釦型及軟包型電池。成功大學方冠榮教授團隊開發高緻密性鈣鈦礦、橄欖石、石榴子石結構氧化物及硫化物電解質,以及具獨特性金屬、非金屬中介層,有效降低固態電解質/電極介面阻抗。臺灣科技大學王復民教授團隊研發固態電解質具環保水溶性,有低成本與綠色製程之特性,且能有效改善固體接觸的介面問題,可製備成高容量、輕量化與高性能二次電池。臺灣大學鄭如忠教授團隊深入探討高分子固態電解質,藉由合成改質方式可提供具彈性的高分子,進一步利用後調整加入鋰鹽的種類及添加劑,使研發的高分子固態電解質更符合商用規格。
兼具發電及產氫之仿生創能技術
氫能可作為重要儲能技術研發之原因,乃因其最終可實踐潔淨能源,提供眾多行業(如化工、鋼鐵重工及長途運輸等行業)有效脫碳方法,降低碳排放量,改善空氣品質並加強能源安全。且相對其他儲能系統,氫能另一大優勢為其電轉氣儲能系統有儲存量大以及放電時間長的特性。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長久以來專注於氫能領域。張鈞量博士團隊開發大氣電漿噴塗製備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之可量產技術驗證,可進行大面積(10╳10 cm2)金屬支撐型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片之生產;余慶聰副研究員團隊利用新型產氫技術結合二氧化碳捕獲技術,使用低成本觸媒生產95%以上的氫氣,省去複雜的純化處理,大幅降低氫氣製造門檻;李瑞益研究員團隊則是著重於開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可直接將燃料如氫氣、瓦斯或天然氣轉換為電力,並將餘熱回收再利用,具有高能源轉換效率。
燃料電池方面,中央大學李勝偉教授團隊開發中低溫操作的陶瓷電化學儲能電池,所使用的關鍵電解質材料可使操作溫度降到400-700℃區間,且開發關鍵電解質、氫氣電極與空氣電極材料性能與微結構設計,利用靜電紡絲技術製作空氣電極材料奈米纖維,並成功與電解質相互整合,可提升單電池性能14.1%。
儲存氫氣方面,清華大學陳燦耀副教授與曾繁根教授團隊選擇碳材料進行儲氫研究,以零模板水熱碳化法合成出奈米碳球,最後輔以奈米金屬修飾產生之氫溢流效應(Spillover Effect),提升氫氣吸附效能。
製造氫氣方面,臺北科技大學鄭智成教授團隊致力研發低成本、高穩定度、高效率之中溫固態氧化物電解電池電極材料,另外開發新型氨氣裂解觸媒技術,大幅改善現有氨裂解觸媒反應速率過慢之缺點。中興大學楊錫杭教授團隊則開發非貴金屬觸媒應用於水電解觸媒,以降低裝置成本,並且研發陰離子交換膜和膜電極組,使效率能有效提升。臺灣大學謝宗霖教授團隊發展具突破性之太陽能電解水產氫技術,以低成本、易量產、高效率的鈣鈦礦─矽晶疊層太陽能電池進行電解水產氫,並達到具競爭力之太陽能轉氫能效率水準(10-15%)。而臺灣科技大學胡蒨傑教授研發適於氫氣分離的複合薄膜,藉由熱力學與動力學的基礎理論調控薄膜成膜機制,開發高孔隙度且結構穩定的基材膜,結合優異特性的基材膜及選擇層。
綠色能量持續擴散,協助臺灣繼續邁進成為「亞洲綠能發展中心」
科技部「綠能科技聯合研發計畫」藉由學研界前瞻創新研發能量,推動新能源及再生能源之科技創新,進一步擴大產學研界連結之效益,積極延續科研成果落實產業應用,以期為我國綠能產業布建機會,並協助政府達成能源轉型,且透過綠能科技發展躍身國際舞台。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4845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UI/UX Design,UI中文稱為用戶介面設計User Interface而UX則為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 用戶介面設計的目標是讓用戶使用電腦、機械、軟體、網站時可以簡單快速的達成用戶的目標。 使用者經驗的概念則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去思考人機互動,指人使用特定產品或服務時的行為、...
人機 介面 研究所 在 智慧家庭實驗室-智家嚴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感測器的穩定性至關重要
#人機界面通知採用Line_跨越APP帶給打掃大哥大姐的使用門檻
#即時通知滿足現狀_數據預測服務未來
#資策會數位服務創新研究所
公廁問題之一:苗栗南庄某處的公廁屢次缺紙,那裡位於山區景點,只有兩位清潔大姊要顧整座山的公廁,很難即時補充廁紙。某次長官巡視就問「這間廁所我們沒有花清潔費嗎?為什麼連個衛生紙都沒有?」
公廁有些狀況是需要即時處理的,否則狀況很容易讓遊客察覺影響用戶體驗。內文有幾個感測器情境,包括了:
- 紅外線偵測捲筒衛生紙高度。
- 空氣感測模組偵測小便斗臭味。
- Water Sensor偵測洗手乳水位。
- 濕度感測器放在容易積水之處偵測廁所潮濕度。
其中,內文有詳述資策會開發改進的過程挺有趣,值得大家花幾分鐘看看!
除了安裝問題,另一個困難在於使用者的意願。「工程師總是想得很美好,但現實總是殘酷。」一開始做了一個 App 給打掃的大哥大姊用,大家口頭上都說好,但最後都不用,「太麻煩了」「我不會用」。
開發工程師後來思考,大哥大姐年紀偏大,有些則是外籍勞工,介面如果不夠簡單好操作,不會有人想用。他進一步觀察,這些大哥大姐幾乎都用 LINE 通報工作狀況和排班,因此他回去寫程式,把回報系統串接 LINE 群組,讓大家慢慢習慣。
現在一天資料量 40、50 萬筆,如果有去年某一個日期的資料,加上今天的變化以及外部資料,我甚至可以預測各個廁所的狀況,提前規畫清潔人員的班表,甚至可以預測未來!
4 年來跑 600 間女廁!資策會工程師如何「改造」公廁,讓連假時上廁所不再是噩夢?
https://lnkd.in/gCvFsq4
---
www.smarthomelab.tw #智慧城市實驗室
#智慧家庭 #智能家居 #smarthome #智慧城市 #smartcity #智慧公廁
人機 介面 研究所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恭喜葉儀晧學長(電子碩75級)獲頒台北科技大學名譽博士!
葉儀晧學長1977年畢業於國立臺北工專(北科大前身)電子工程科,隨後取得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碩士,1994年起帶領義隆電布局專利,改寫全球IT產業遊戲規則,多項產品締造世界第一紀錄,三大產品線包括觸控板、觸控螢幕、指向裝置的全球市占率均過半,持續加速產品AI化及拓展多領域應用。
工程師出身的葉儀晧學長,高度重視研發技術自主化,他預見原有市場將飽和,帶領公司開發觸控應用新藍海,成功突破國際大廠專利壁壘,奠定公司觸控IC領先地位。在他領導下,義隆電屢獲海內外肯定,拿下美國消費性電子展「創新設計與工程獎」、四度榮獲富比士全球績優小企業,今年獲《數位時代》評選為「2019年高價值企業100強」排行榜第7名,《天下雜誌》「2020最佳營運績效五十強」第25名,並入列台灣中型100指數、台灣資訊科技指數、台灣高股息指數,他個人也獲《哈佛商業評論》選為台灣CEO 100強。
人機 介面 研究所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UI/UX Design,UI中文稱為用戶介面設計User Interface而UX則為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
用戶介面設計的目標是讓用戶使用電腦、機械、軟體、網站時可以簡單快速的達成用戶的目標。
使用者經驗的概念則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去思考人機互動,指人使用特定產品或服務時的行為、情緒及態度。
黃潔曾經在淡江大學建築系就讀、IIT建築系畢業後則前往哥倫比亜大學修習Master of sciense in AAD。
畢業之後經過紐約建築事務所的洗禮、目前為自行接案進行UI/UX設計
為什麼在6年半的建築教育之後,黃潔毅然決然的離開了建築產業
轉身以產品設計師的身份跳入科技產業從事User Experience Design 的工作呢?
在科技=王道的美國,這樣的發展對傳統產業產生什麼影響?
而建築這個傳統產業未來的走勢在科技大國會有什麼變化呢?
如果想更深入了解如何從建築或是其他行業跳船北漂到美國
可以到 Fb 上follow黃潔經營的粉專:島外觀察者 @Theislandobserver
- 淡江大學建築系
- 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 Arch
- 哥大研究所Columbia University Master of sciense in AAD
- 紐約醫療建築專門事務所
- UIUX design
#黃潔
#IIT
#humansoffshore
#離島人
#podcast
#播客
#經驗分享
#UIUX
#美國
#Unitedstates
#轉職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