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陸續有人問我,對趙少康專訪柯文哲的評論。
我本來還疑惑,市長上電視作秀,跟市政有關嗎?
但我看到柯市長的臉書說
「為什麼疫情期間還上專訪?很簡單,正確的資訊本身就是防疫的一環」定調這次專訪就是防疫措施的一部分。
既然跟防疫有關,還是要好好看看市長說了什麼。
今天看了市長的專訪和下午的市府記者會,跟大家報告五點心得:
1⃣️ 認真監督台北市政府的議員,就是綠營打手?
過去我一直不太了解,為什麼總是有支持市長的人,每天很勤奮地跑來貼我綠營側翼的標籤。
我從政生涯一直是社民黨員,至今參加過兩次選舉都是在藍綠夾殺之下自己選。
跟自稱深綠、墨綠、曾和民進黨如膠似漆全面結盟選上市長的柯文哲相比,我跟民進黨的關係應該還很遙遠吧。
直到昨天看了市長的專訪說「打他的議員是要『表忠』」;今天下午的記者會,市長又暗指議員索資是意識形態會妨礙防疫,我才恍然大悟。
原來,台北市長做不好的地方,議員不能批評、不能要求改進。如果議員經常公開批評市長,就是綠色、就是「打」、就是意識形態。
原來,議員監督市府,要畢恭畢敬。如果問了很難回答的、尖銳的問題,就是意識形態、就是綠色。
原來,議員監督市府,只能看市府餵的新聞稿和官方網站,不能請市府提出資料。如果議員因為公開資訊太少,向市府調資料、掀市府的鍋蓋,就是意識形態。
市長種種言論,把議會裡所有認真的議員貼上標籤,這是行政權對監督權明目張膽的挑釁。
在野黨國會立委砲打行政院,叫做監督的力量;在野黨議員批評市政府,就叫做綠色側翼、叫做表忠。
這是什麼標準?恕我無法認同。
把質疑你的人都貼上顏色的標籤,這跟你所厭惡的手法有什麼不同?
我沒有家世背景、沒有大黨當靠山,白手起家能夠得到進入議會為市民服務的機會,我每天都非常珍惜。
我只是每天都用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這就是我效忠臺灣的方式。我為我的國家服務,不為政黨或個人利益服務。
我想,議會裡所有認真問政的議員,都是這樣。
我相信民主制度的精髓,就在於「權力分立、監督制衡」。民選市長認為批判他的議員都是別有用心,這才是民主制度最大的危機。
2⃣️ 特權疫苗名單要公布就快公佈,要進口中國製疫苗就在立院提案,不要打政治假球:
柯市長嗆聲要公布總統府第二類人員施打疫苗的名單,我認為,鍋蓋不要只掀一半,要公佈就全部公布。
包括好心肝、振興醫院違規施打的名單,以及台北市政府第二類人員的施打名單,最好都一起拿出來,讓全民一同檢視。
這樣議員也不用再跟衛生局索資,衛生局基層也不用再出來頂包說礙於個資無法提供。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是長官不准提供。
連總統府的名單都可以公布了,好心肝、振興、市府官員的名單一定更可以公布。只是要不要做而已嘛。
可惜,下午蔡副市長就公開說,台北市沒有總統府的第二類人員名單。
到底是蔡副說謊?還是市長亂講?不但沒有正確資訊,又多搞出一個謎團。
而柯市長在專訪中提到進口中國製疫苗的問題,更是奇妙。
目前法規不准中國製疫苗進口,不論藍綠執政都是如此。
國會第三大黨主席、最關心疫苗議題的醫生市長,難道不知道法規限制?
如果認為法規限制不合理,就應該由立院黨團提案要求廢除限制。
民眾黨團認為民進黨官員只能打國產疫苗,就提案並順利通過;如果民眾黨認為應該開放中國製疫苗進口,為何在立院沒有任何動作?
3⃣️ 柯文哲說要提供正確的資訊,卻製造更多的紛亂:
市長昨晚公開講可以公布總統府施打疫苗名單,今天下午副市長公開否認。這已經相當荒謬。
更荒謬的是,如此亂講不只一樁,似乎是市府日常。
⛔️ 萬華設快篩站有兩套故事?
柯市長在趙少康專訪說,萬華阿公店爆發疫情時,陳時中部長反對設快篩站
但在5/14中央北市聯合記者會上,柯市長的說法是
「我們要在萬華設四個快篩站,分別是中興醫院、和平醫院、西園醫院,另外在剝皮寮,『按照中央的建議加設一個快篩站』」
https://youtu.be/9h9O7-T5P44?t=865
從市長5/14的說法可知,設立快篩站是中央地方共同決策。市府本來設3個,中央加碼到4個。
過了一個多月後,突然出現完全相反的說法,變成陳時中反對設快篩站,不理台北市。
這到底是刻意製造紛亂?還是記憶模糊錯亂?
⛔️ 7/2環南市場設置聯合前進指揮所記者會「被設局」?
根據副市長黃珊珊的說法,當天中央和市府有數次聯繫。
9:45 市長和指揮官通電話,同意設置聯合前進指揮所。
10:10 王必勝傳訊黃珊珊,表示在環南現場簡單站著講即可。
10:39 市場處回報副市長,中央11:30要前往環南巡視並召開記者會。
10:56 指揮中心幕僚抵達環南市場,和台北市市場處副處長確認記者會場地、流程及雙方出席人員。
11:01 市府發言人陳智菡通知媒體「11:30陳時中指揮官召開臨時記者會⋯⋯臺北市長柯文哲、副市長黃珊珊均會出席記者會」
11:20 台北市柯市長、黃副市長一行人抵達環南市場。
按照目前的資料,市府「最晚」在11點時,就知道記者會時間是11:30。(我當天也在11點就從媒體得知此記者會)
市府發言人明知記者會時間是11:30,但市府卻在11:20才抵達現場,很明顯並沒有會前會的期待(否則不會只提早10分鐘到)
最可能的版本是:
市府發言人沒有讓市長瞭解11:30要開「記者會」,也沒有跟長官做任何確認,就直接整團人出發到現場。
造成只有發言人知道要開記者會,市長、副市長狀況外,後續衍生市長自認「陳時中把我騙去」的風波。
為什麼發言人知情未報、未確認?市府上上下下這麼多人知道要開記者會,只有市長不知道?
這不是平白造成市長和指揮官的嫌隙和社會的紛擾嗎?
⛔️ 疫苗預約系統被惡搞?
早在6月10日指揮中心就已經公開宣佈:65歲以上長者施打疫苗用「里鄰催種系統」,第9類、第10類開始採用唐鳳網路預約系統。
這不需要任何「內線」,只要每天注意指揮中心記者會就知道。
但柯市長先是拒絕依照指揮中心指引以里鄰催種系統服務65歲以上長者,抱怨唐鳳系統太晚上線,堅持要高齡長輩使用北市自主研發的網路預約,造成亂象叢生。
等到第9、10類如期採用唐鳳系統時,柯市長又埋怨中央的系統讓北市系統派不上用場。
但事實上,6/10中央就已邀請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參與網路預約系統相關會議。但台北市並未派人出席(或許是基層忙著背市長發下來的0608好心肝黑鍋?)
接著在6月17、18、25中央召開三次會議,台北市政府都有派員出席。隨後在6月28-7/2的系統封測,市府也有參與。
照理說,市府指揮官柯文哲,最晚應該在6/17就能同步掌握中央的疫苗預約系統進度。
但市長後來的表現,卻好像一直都被蒙在鼓裡、狀況外。
到底是基層在講市長沒在聽?還是已經無人敢跟市長講真話?
或許,市府內部的溝通不良「下情無法上達、上命不能下達」混亂程度恐怕已超過大家想像
4⃣️ 柯文哲2019還說旺中是紅媒,2021卻為中天讚聲,還把藍綠白的多元媒體生態,說成「只有一種聲音」,與旺中論調不謀而合:
中天電視「不予換照」之際,高唱「臺灣不能只有一種聲音」的論調,並製作圖卡指稱全台灣的新聞台都是「綠媒」(包括TVBS、東森、年代、壹電視)
昨夜柯文哲市長在專訪中,表示看49~56台,都快以為自己就是共產黨,暗示每台都在抹紅他、都是綠媒在攻擊。
這樣的論調,和旺中的世界觀驚人的相似(難怪市長會熱情為中天讚聲)。
每一家媒體都有立場,這是事實,不用否認。而台灣多元的媒體環境,也絕非只有一種聲音。
台灣有藍媒、有綠媒、有白媒,政治評論員也有藍有綠有白。
只要不是有中共政治任務的紅媒,都是多元聲音的一部份,政治人物都應該以包容的眼光看待。
政治人物因為沒有全方位受捧,就把所有媒體不分青紅皂白打成「綠媒」(連T台、東森、年代、聯合、中時都是民進黨的媒體?)這是對全體新聞工作者和政治評論員的侮辱。
趙少康先生身為政媒兩棲名人,也主持政論節目(收視率也挺不錯),聽到柯市長說每一台政論都在抹紅他,竟然沒有當場表示任何異議。
難道趙少康先生也認同TVBS是綠媒?趙少康也在抹紅柯文哲嗎?
如果媒體都是綠媒,柯市長會有這麼多專訪可上?
先為中天讚聲,又把中天之外其他所有媒體全部打成綠媒,營造「非紅即綠」的二元對立,這真的是首都市長的格局?
5⃣️ 常言道,當真相還在穿鞋時,謊言已走遍半個世界。
當謊言走遍半個世界時,做事的人就增加了不必要的負擔。
看完整場專訪,我實在看不出發動這種政治表演,對當下防疫有任何幫助。
全民還在繼續三級防疫,疫情最重災區的市長,不但上電視做政治表演攻擊政敵,還釋出大量真假未明的爭議言論,引發一連串政治紛擾,看在人民心中,不知是何滋味?
----
苗議員的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c/苗博雅tw
苗議員的line
https://lin.ee/fIqp8S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人物專訪新聞稿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人生是一坨毛線球_你找到線頭了嗎?
這是我在做電視節目製作人時,大老闆王偉忠問我的話。
那一年,我27歲,是節目製作人。
#開外掛能力_是可以練習出來的
從23歲開始做「今晚,哪裡有問題」,從發通告、想議題、找合適來賓的工作開始。主持人歷經謝震武、夏韻芬、尹乃菁、林書煒,那時候在中天綜合台黃金時段播出;後來改版改頻道到中天娛樂台,主持人是林青蓉,蘇逸洪也主持過。
一開始聊民生新聞,後來延伸到創業、理財、突破人生故事專訪、健康議題的知識性節目.....帶狀的節目,意思是週一到週五都有,一星期要生出五集知識性議題,跟主持人溝通後錄製剪輯播出,還要努力發新聞稿,跟報紙記者喬感情搬人情.....那是電視節目和報紙的輝煌年代,也是幕後工作人員的低薪時代。
#人生技能累積於無形
那個年代還沒有智慧手機,沒什麼社群,沒什麼部落格,大家用最多的是電腦版本msn messager;找來賓要不是翻黃頁電話簿、就是打電話問報社記者。如果粉絲年紀跟我差不多,看過卜學亮(阿亮)的超級任務,就會記得他拿著電話、從各種蛛絲馬跡尋找人物的過程....那就是我每天的工作之一,我還記得曾經順著余秉諺給的記憶資訊與一個名字,循線找到他學生時代的女朋友。小偵探技能累積後,日後對於找資料聯想能力大躍進(小偵探技術不要用在婚姻偵查喔~)
每天早上進公司就是所有報紙翻一輪、雜誌翻一輪,為了節省節目支出費用,連買雜誌的錢都想省,所以養成了打電話到公關部門要贊助的技能。
另一個老闆是詹仁雄,每天進公司所有新聞時事看一輪後,就得進辦公室報告發想的節目主題給他聽,所有企劃腦力激盪去想出節目適合的切入點與觀點;一開始提的東西都很爛每天被嫌棄,但勤能補拙,後來便累積了資訊過濾、聯想與特殊觀點切入的技能。
要累積與來賓的感情,以後靠專家找專家才會比較容易;節目量大每週至少認識20-25個專家與各行各業人士,要從不熟到容易哈拉打屁,才能聊出節目新內容、推薦新人選,於是累積的人脈與社交能力,這到今天都受用無窮。
\
#滿手技能卻不系統化思考整理就等於白練功
幾年下來我累積了很多技能、很多人脈,但是我的人生就是每天埋首在製作公司,被節目存擋追著跑,完全沒有開創能力出來。
於是有一天,大老闆王偉忠把我叫去辦公室,對著我說:「小萬兒~你知道人生就像是一坨毛線,所有的東西都揪在一起。你要嘗試去找到自己的毛線頭,那麼人生就會如抽絲剝繭:絲得一根一根地抽、繭得一層一層地剝,從你的生活與工作表象,逐漸找到深處內在,然後理成線,你的工作與人生都會更明白。」
「所以,你有找到你的毛線頭嗎?」他問愣愣的我。
那時候聽這段話太哲學,不懂難解,直到30幾歲後我才體會。你的人生經驗、工作技能、人脈圈圈......所有一切都是交織互相影響,建構了後來的你。但是那麼獨一無二的你,你找到人生毛線球的線頭了沒?
\
今晚節目有一陣子發各國籍外國人來聊台灣生活,收視率都狂飆,我搜集了一票名單,卻沒想過把這群外國人變成一個新節目;後來別的製作公司做走了,成為WTO姐妹會,紅極一時的談話節目,我被老闆叫到辦公室罵到臭頭~~
#我一直在苦裡做_卻沒想過一身技能可以開成什麼花
經過這次教訓後如雷灌頂,理解了一件事:當人生只要嗅到一絲新契機,就該把它延伸成一條路,做大做響亮,走上去就成為了開創。
很多人覺得工作與生活很辛苦,一直付出勞力收穫卻不成正比;但其實人人都有獨特的經驗與歷練,難道人生路上,從來沒有哪個契機可以讓自己竄出頭嗎?或許只是沒多想,所以錯過了!
#現在寧可多做也不要錯過_經歷任何事都得思考有無發展機會
\
後來我們嗅到了達人經濟,有陣子達人比藝人還吃香,於是公司開始思考如何作達人經紀;可惜當時對商業一知半解,我只知道手邊有平台、有節目讓這些達人、職人露臉累積名氣,卻無法真的涉獵到他們的產業上,更是壓根沒有想到聯名商品。
這時候網路社群開始紅起來了,也逐漸有人玩起臉書,但那完全是電視人不懂的世界;商業,我們聽了100個故事,卻始終是門外漢。
要是現在你要我想,如何把一個有職業技能的人做出名堂,我可以舉出100種方法;但是當時畢業後好幾年都埋首製作公司內,對於真正的社群經營、商業操作...腦袋一片空白。
後來節目收掉了,我陸續轉行到電商平台、社群網路新創公司、電視台、女性內容網站工作....逐漸對於經營職人,有了一點輪廓。
到此為止,我的人生技能經驗還是一坨毛線球,但是有一根線隱隱約約快要被拔出來了,雖然我不清楚那是什麼;直到自己開始運動並且也改變了情緒與健康,想著以前採訪過那麼多達人,我也想成為達人,於是踏上了進修讓自己成為專業的道路....
後來我理出的毛線頭,原來不是讓自己成為多厲害的製作人、媒體人;反而是讓自己成為了過去經營的職業達人,用媒體經驗推廣自己,做自己的自媒體,直到現在我也還在拔自己的人生毛線球,看看還可以讓人生展開到什麼田地。
\
回到主題,你該如何培養自己,找出人生毛線球的線頭能力?
你該如何用自己的特殊性,創造出開源能力?
#開外掛練習第一步_你要相信自己有特殊性
你的故事、你的挫折、你的低潮、你的學習與工作經驗,都可能是成就自己特殊性的要點;
找到自己的特殊性,甚至是很刻意的經營自己的特殊性,就可能拓展出出與他人不同的開源模式。
#開外掛練習第二步_你要培養創造觀點的能力
獨特觀點,往往也是新賣點;
每天看時事與新聞,挑出五個你最有感的內容(要不同類別的新聞,你沒興趣的也要強迫自己看),然後從這條新聞中,切出五個跟記者不一樣的觀點,或者可以延伸的話題。
譬如說:高鐵停賣自由座到6月15日,這條新聞你會想到什麼延伸議題?
高鐵坐哪個位置行車間最安全、搭乘高鐵的各種省錢撇步、高鐵股票能投資嗎、高鐵站的房市還有哪站能投資?疫情期間如何搭高鐵最安全?........或許有的沒有延伸空間,但你就是訓練自己無限聯想的思考模式。
學會多方向思考、推演思考,才能比多數人早一步想到新的開源方式與方向,就算不是第一人,早點在創新卡位的都會是贏家。
#開外掛練習第三步_不能對不懂的事有成見
譬如你要一個文創人去當業務,他可能會充滿自己的判定而不願意,又或者他會害怕推銷所以不想嘗試;
至少先去學習業務的說話氣巧、業務的人脈經營、業務的思考之道,如果肯去接觸自己不願意接觸的,學得吃後也就超越了多數沒有業務能力的文創人。(在此只是隨便舉例不要挑口水戰~現在都要好小心)
反之亦然。
這個世道變了,變成你不能只靠單一技能就能闖天下;這是為什麼斜槓與多元學系變得很重要;這是時代的大浪,你我不想面對也無法逃離。
\
想到去回溯自己的職場人生,因為昨天看到某個新創公司的老闆,自稱待過許多製作公司、製作過多個紅極一時的電視節目;好死不死寫到我們老東家,過往的同事們開始討論是否見過這個人?結果都沒印象呢!!!!
這個世道比較麻煩,你還要小心遇到騙子,不過老實說只要經過相處,有沒有那個料都會知道。
最近看到一些人跑出來抨擊教練們疫情期間拼命開線上課是不智之舉,老實說看了也是一笑置之,拜託他們本身完全沒有做過線上課、甚至沒有在開直播、經營社群.....到底是用什麼觀點在評論呢?
不要只會提出反意見,提出有建設的解決之道,才有意義。(這也是看新聞聯想練習後,可以慢慢培養的)
以上提供給大家,現在資訊爆炸,看文章也要小心看到膨風文。
#我終於在網路上搜尋到一張自己當製作人的背影
#過往怕同事嘲笑我都沒有跟來賓主持人合照
#猜猜我是哪一個?
人物專訪新聞稿 在 孟買春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能有什麼意見?當然沒有,因為這和經營不善沒有關係,又不是電台要關門,更何況我相信她的節目不管認為好不好,非常多人聽,連同業也要聽完做一條新聞。要關她的節目也找個比較讓人信服的理由,真是蠢到家還挑戰別人的智商覺得別人跟自己一樣蠢。
周玉蔲的言行誰都可以評論,有沒有給指揮中心帶來麻煩也可以,不過她搶先在臉書公佈確診數字就跟陳時中說的一樣,要看有沒有違法,這應該是很容易可以釐清的,否則就是跑新聞各憑本事。關係好就是拿的到獨家人家願意給專訪舉世皆然,什麼記者會坐著伸手等人家給新聞稿,抄完就發。不要一想到關係,就覺得都是負面的。
但許多記者就是這樣,某個政治人物講完原封不動照抄也不想有沒有道理,檳榔就是最好的例子,想也不想就把他所有沒道理的話抄一遍,如果是罵人的也不找被罵的給個說辭平衡一下。然後別人有獨家就氣噗噗,怪為什麼新聞沒有直接寫好一個新聞稿email寄過來。
人物專訪新聞稿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介紹
#羅慧夫長假雙紀錄片介紹
這集邀請到基金會 #王金英執行長 專訪,談長假雙紀錄片的製作源起,還有羅醫師26年前為何會成立顱顏基金會?目前基金會的運作狀況和服務項目,他們目前正在推廣的「助300位貧困顱顏患者安心上學」公益活動也請大家一起支持。
(以下為08/23新聞稿)
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於8月23日(日)下午兩點假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羅慧夫醫師雙紀錄片放映會,會中放映記錄羅慧夫醫師1959~1999在台行醫四十年的《長假》紀錄片,及2013年羅慧夫醫師最後一次回台拍攝的《長假過後》紀錄片。羅醫師的學生、部屬、患者暨家屬、朋友,醫療、社會福利及教育等各行業共計200多人齊聚觀賞,大家一起感動回顧曾經與羅醫師共事相處的時光。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等人也親臨現場觀片並上台致詞。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在資訊爆炸,價值觀混亂的現代社會,羅慧夫醫師一生秉持「榮神益人」的使命,奉行「視病如親」,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人,對台灣社會做出最大的貢獻,這樣的典範更難能可貴,值得推崇!
《長假》記錄羅慧夫醫師在台行醫四十年貢獻:
羅慧夫醫師的兒子引述馬克吐溫:「你的職業應該成為你的假期」,來形容爸媽40年在台灣的服務就如同是他們人生中的長假,基金會為其拍攝的紀錄片也以此命名。本紀錄片藉由大量的舊照片、現場記錄、人物訪談等完整呈現一個外國醫師如何如克服困難,融入台灣社會,進而成功的改革醫療體制,例如杜絕紅包文化,建立專科醫師制度……等,同時也見證台灣醫療的發展軌跡。
1959年羅慧夫(M. Samuel Noordhoff, M.D.)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從美國舉家來到台灣,於馬偕醫院擔任院長,他以患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理念催生出燙傷中心、加護病房、自殺防治中心等一時創舉,他為患者的付出連帶也促進台灣醫療發展。
1976年羅慧夫醫師轉任長庚醫院,擔任兩年創院院長,卸下院長職務後於整形外科專心醫治患者、培訓年輕醫生,他在整形外科主任任內,創設台灣第一個整合顱顏外科、顱顏牙科、語言治療、心理輔導及社工的「唇顎裂暨顱顏醫療中心」,關懷患者的生理與心理,落實全人醫療。長庚醫院顱顏齒顎矯正科醫師,同時也是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董事長黃烱興表示:「長庚醫院顱顏中心的成立,是因為有羅慧夫醫師擔任領導人,沒有自己的本位主義,處處為病人的利益著想,才有辦法整合」。而現今台灣顱顏醫療水準深獲國際肯定,羅慧夫醫師功不可沒!
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說:「台灣有整型外科的訓練制度,雖然非羅慧夫醫師一人造就,但他的貢獻最大。」羅慧夫醫師除了致力推動顱顏醫療發展,更選派學生出國學習顯微重建、泌尿生殖重建、乳房重建等當時台灣缺乏的整形外科專業,並陸續成立顯微中心及美容中心,使台灣的整形外科更加完備。
1989年羅慧夫用他的積蓄成立「財團法人羅慧夫顱顏基金會」,醫療團隊負責治癒患者生理的裂痕,基金會負責治癒患者心理的傷痕。另外,在羅慧夫醫師「培訓海外醫療人才,給他魚吃,也教他釣魚」的理念下,1998年醫療團隊及基金會合作開展海外醫療合作計畫,透過義診、技術傳承及輔導成立顱顏中心等方式,幫助東南亞等醫療相對落後國家也能治療自己國家的顱顏患者,這項送愛到海外的工作仍持續到今天。
《長假過後》傳承羅慧夫醫師的精神:
羅慧夫醫師1999年返回美國,即使退休他仍心繫台灣的醫療團隊及基金會,每年堅持飛回台灣探視學生和過往的工作夥伴。2013年的訪台行程,羅慧夫醫師發表演說、與老朋友相見,是他最後一次回台。
羅慧夫醫師因健康因素不便再搭長途飛機來台,但他一手創辦的顱顏中心及基金會仍延續羅慧夫醫師對患者的關懷,在台灣及醫療相對落後國家繼續照顧先天顱顏缺陷患者。長庚醫院顱顏中心陳國鼎主任也是羅慧夫醫師的學生,他在紀錄片中受訪時說:「老師(羅慧夫)當初帶給我們這麼多,如今長庚有現在的成就,我們要把握時間繼續再推上層樓,不但是造福台灣的患者,更要為我們下一輩的年輕醫生鋪路。」
影像傳遞正面能量 樹立有意義人生價值觀
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表示,辦理羅慧夫醫師紀錄片放映會是希望藉由影像的感染力,傳達羅慧夫醫師的精神,尤其現今台灣醫療亂象:例如醫院面臨「五大皆空」、醫師追逐高利潤的醫美行業、人力失衡、醫病糾紛頻傳等….問題,基金會希望透過羅慧夫醫師紀錄片喚起醫護人員從醫的初衷,同時也希望引導年輕學子樹立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
人物專訪新聞稿 在 熱心滿點的志工姐姐】... - 桃園大眾捷運Taoyuan Metro 的推薦與評價
... 人物專訪✍-熱心滿點的志工姐姐】 常常 ... 【新聞稿】桃竹竹苗通勤定期票9/25開賣 10/2起可暢遊桃園捷運A7-A22 繼「基北北桃 ... ... <看更多>
人物專訪新聞稿 在 天下雜誌video|深度人物專訪 的推薦與評價
天下雜誌video最新影音 · #麟洋配出戰#亞運羽球男雙摘銅#李洋:不要忘記曾沒被看見的自己 · 慕尼黑現場直擊:中國電動車超歐趕美現場.天下雜誌x TVBS 午間FOCUS全球新聞.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