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戴謙副市長 帶領市府團隊特別利用週末時間撥空與美燕和 #漁光里林寧峰里長 共同關心漁光島。
越來越多的人,不管是在地台南市民或是觀光客,假日就是到漁光島休憩,因此希望市府能夠跨局處進行,針對整個漁光島內包含廁所、停車等硬體設施更新、環境優化、生態營造、環境教育等項目完成,營造人與自然共榮的生態環境。
#台南市議員林美燕 #美燕工作日誌
同時也有1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
「人與自然共榮」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人與自然共榮 在 林美燕 南區·安平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人與自然共榮 在 好立委 楊瓊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人與自然共榮 在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人與自然共榮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人與自然共榮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人與自然共榮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人與自然共榮 在 倡人與自然共榮農改場邀學者分享2015-09-23 TITV 原視新聞 的評價
- 關於人與自然共榮 在 臺中市太平區戶政事務所- #最佳新景點報到#后里花博森林公園 ... 的評價
人與自然共榮 在 好立委 楊瓊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后里森林公園第一期完工
#3月12日正式開放
#打造都市生態綠洲
#完成后里亮點
后里森林園區在花博與台灣燈會結束後,歷經約1年封閉整理,森林公園預計3月12日先開放第一期約7公頃範圍的區域,感謝市府用心打造都市生態綠洲,營造 #人與自然共榮 的森林公園。
新后里森林公園前身為國防部586旅營區,因為在胡志強市長任內爭取舉辦世界花博,瓊瓔於102年協調國防部同意無償撥用給臺中市政府接管,隨後於2018年舉辦花博及2020年舉辦台灣燈會。
新后里森林公園在花博與台灣燈會結束後,為降低施工對於生態的衝擊,市府分2期辦理施工,第一期工程工期約1年,總經費約為1000萬元,目前后里森林公園約15公頃。過去軍營封閉的環境未受外界干擾,造就園區內豐富的生態,保有1200多棵28種珍貴樹木,整體生態資源相當豐富,因此瓊瓔和陳本添議員及在地里長建議市府就地保留,規劃具教育意義的新后里森林公園,將原屬於軍事營區的非都市土地納入都市計畫範圍,於2020年底變更為 #新生態休閒場域,成為后里地區最大的都市開放空間。
臺中市政府規劃新后里森林公園2期工程,第1期工程經建設局全面盤點園區設施後,保留四口之家、生態池、聆聽花開的聲音、林下景觀植栽、景觀廁所等處。另針對景觀空間進行優化,包含主題植栽營造以及改善裸露地,並強化服務設施機能,將停車空間、步道系統、休憩空間、燈光照明等機能加以整合,將於3月12日開放園區內四口之家以東約7.2公頃範圍,以森林公園樣貌供民眾使用,園區後續第2期將配合森林主軸賦予新遊憩機能,融入全齡式森林遊戲場設計,預計在今年年底至明年度逐步全面開放。
未來的新后里森林公園必定是 #台中最好的公園,而后里區公所及各里辦公處也可藉此辦理各項音樂會、電影欣賞會及假日農民市集,充分運用新后里森林公園。
#大家一起到公園走走
人與自然共榮 在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八德大湳森林公園第一期動工🌳🌳
#桃園市長鄭文燦 2020年6月12日前往 #八德區,出席八德區 #大湳森林公園 景觀工程開工動土典禮。鄭文燦表示,大湳森林公園前身為保一總隊大湳營區,總面積約16.6公頃,為降低施工對於生態的衝擊,市府分2期辦理施工,總經費約為2億8,844萬5,660元,其中第一期工程工期約1年,預計於2021年6月至7月間完工;第二期工程預計工期為300日,也會積極爭取中央前瞻計畫經費補助,預算確定後可提早發包二期工程,期盼未來能打造都市生態綠洲,營造人與自然共榮的森林公園。後續施工期間,在考量工區及市民安全的情況下,亦請工務局考量開放部分時段及區域,讓市民朋友提早運用大湳森林公園。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人與自然共榮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人與自然共榮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家好,我是威狼
太魯閣族狩獵,乃至於原住民族狩獵
是族群延續的命脈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語言、服飾
才是必要傳承的
但原住民男性在狩獵環境中更能深入了解族群文化
狩獵
是一種與父親學習、增進情感的時光
是一種與土地共存、環境保育的課堂
是一種與動植物互相共榮的平和
狩獵,真的不單只是一種興趣
他是一種所有的包涵
你想學的文化精髓,只要你入一次山就會被深深吸引
狩獵祭的時間主要是九月到隔年三月
狩獵祭主要是以套腳與套頸兩種陷阱為主
獵人會根據動物的足跡、糞便、周遭植物
分析動物行動的痕跡並設下陷阱
也會根據糞便來決定區域活動的動物種類
且調整陷阱的粗細
陷阱設置好後
會三到四天上山巡視陷阱
另外,就是『夢占』
透過做夢來決定是否要上山
有的會夢到挖土機挖掘(表示捕獲到獵豬)
夢到被警察臨檢(表示捕獲到山羌)
夢到坐竹筏翻船(表示捕獲到山羊)
每個人會夢到的都不同
但只要做到夢
獵人們就會上山尋陷阱
所以算是一個特別的文化習俗
而這次去的夜獵行程
是因為我們收完全部的陷阱後
才會進行槍獵活動
這樣的槍獵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把在這附近的沒被補的獵物做驅趕
讓這片獵場的植被可以復育
這樣下一個狩獵祭動物們
還會回來到這片獵場生活
就是這樣一個生態保育的重視
以及與大自然共存的互動
所以原住民的獵人才能有好的收穫
狩獵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
請大眾不要認為我們亂使用獵槍
甚至有殺害人的動機
因為這樣的獵槍污名化
讓我們的狩獵文化許多政策無法持續傳承
獵人文化也因為槍砲管理條例等法律辦法
讓獵槍與獵人文化被大眾污名化
希望觀賞我影片的人
更能認同原住民族狩獵的文化
並給予獵人更多的尊重
最後,要學打獵的請在留言區留言
我之後請我威狼爸開一堂狩獵課程
讓大家能夠來學真真正正的狩獵文化
===========================================
Wilang的社群連結: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ang_explor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2%E9%9A%AA%E5%A8%81%E6%9C%97-100459841997534/about?view_public_for=100459841997534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11,GoPro 9
麥克風:GoPro 9媒體模組
空拍機:Dji Mini
剪輯工具⬇︎
imovie
=============================================
Music:
1.Sun Hunters Music Epic Music Instrumental (No Copyright)
2.♩♫ Epic Adventure Music ♪♬ - Treasure Hunter (Copyright and Royalty Free)
人與自然共榮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家好,我是威狼
太魯閣族狩獵,乃至於原住民族狩獵
是族群延續的命脈
很多人或許會認為語言、服飾
才是必要傳承的
但原住民男性在狩獵環境中更能深入了解族群文化
狩獵
是一種與父親學習、增進情感的時光
是一種與土地共存、環境保育的課堂
是一種與動植物互相共榮的平和
狩獵,真的不單只是一種興趣
他是一種所有的包涵
你想學的文化精髓,只要你入一次山就會被深深吸引
狩獵祭的時間主要是九月到隔年三月
狩獵祭主要是以套腳與套頸兩種陷阱為主
獵人會根據動物的足跡、糞便、周遭植物
分析動物行動的痕跡並設下陷阱
也會根據糞便來決定區域活動的動物種類
且調整陷阱的粗細
陷阱設置好後
會三到四天上山巡視陷阱
另外,就是『夢占』
透過做夢來決定是否要上山
有的會夢到挖土機挖掘(表示捕獲到獵豬)
夢到被警察臨檢(表示捕獲到山羌)
夢到坐竹筏翻船(表示捕獲到山羊)
每個人會夢到的都不同
但只要做到夢
獵人們就會上山尋陷阱
所以算是一個特別的文化習俗
而這次去的夜獵行程
是因為我們收完全部的陷阱後
才會進行槍獵活動
這樣的槍獵
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把在這附近的沒被補的獵物做驅趕
讓這片獵場的植被可以復育
這樣下一個狩獵祭動物們
還會回來到這片獵場生活
就是這樣一個生態保育的重視
以及與大自然共存的互動
所以原住民的獵人才能有好的收穫
狩獵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
請大眾不要認為我們亂使用獵槍
甚至有殺害人的動機
因為這樣的獵槍污名化
讓我們的狩獵文化許多政策無法持續傳承
獵人文化也因為槍砲管理條例等法律辦法
讓獵槍與獵人文化被大眾污名化
希望觀賞我影片的人
更能認同原住民族狩獵的文化
並給予獵人更多的尊重
最後,要學打獵的請在留言區留言
我之後請我威狼爸開一堂狩獵課程
讓大家能夠來學真真正正的狩獵文化
===========================================
Wilang的社群連結: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ang_explor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2%E9%9A%AA%E5%A8%81%E6%9C%97-100459841997534/about?view_public_for=100459841997534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11,GoPro 9
麥克風:GoPro 9媒體模組
空拍機:Dji Mini
剪輯工具⬇︎
imovie
=============================================
Music:
人與自然共榮 在 臺中市太平區戶政事務所- #最佳新景點報到#后里花博森林公園 ... 的推薦與評價
花博與台灣燈會結束後,市府歷經了1年時間封閉整理,第一期7公頃區域營造人與自然共榮的森林公園 ! #3月12日已重新開放 #后里後花園 #森林意象公園. ... <看更多>
人與自然共榮 在 倡人與自然共榮農改場邀學者分享2015-09-23 TITV 原視新聞 的推薦與評價
里山倡議的核心概念是建立人和 自然 的和諧 共榮 關係,藉此來維持生物多樣性。花蓮農改場辦理「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邀請多國學者與台灣學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