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必然緊接著經濟改革背後做,才能脫胎換骨。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不是貿易之爭,而是兩種制度之爭。我們選擇了站在美國這邊,但我們怎麼知道民主一定可以戰勝專制呢?
矽谷哲學家Peter Thiel在最近的演講中,提到中國的強處,正是美國的弱點。中國強在人和貨品搬運能夠規模放大,放大到十幾億人那麼大的規模。每年中國的春運,億萬人的短期遷徒,規模世界第一,除了中國以外,大概沒有人辦得到。全球十大貨櫃港口,中國佔了七個,美國僅有洛杉磯,勉強排到第十一名。深圳從1980年六萬人的小漁村,四十年間,變成一千兩百萬人的大城,這種規模放大的格局,大概也只有中國辦得到。
相反地,紐約在同樣的四十年內,僅增加了一百多萬人,但地鐵的興建,卻變成一英哩造價高達三十八億美元,世界各國無人望其項背。
民主的制度,碰到人的問題,要規模放大,並不容易。但這樣就代表專制必勝,民主必敗嗎?我認為剛好相反,正因為經濟體逐漸的規模加大,專制的問題才慢慢地浮現,因為專制的經濟控制,有物理的極限。
講一個生物的例子。伽利略在很早以前,就思考過地球生物的尺寸問題,陸地上最大的生物就是大象,以前還有恐龍,但再大,也有一個限度,哥吉拉那樣的怪獸,無法在地球存在。伽利略結論說,隨著尺寸放大,比如說高度加倍,那生物的重量,大致會變成八倍重,因為重量相稱於體積,體積是單邊長的三次方。但能夠承受的重量,取決於生物的截面。如果高度加倍,截面只能變成四倍大。重量八倍大,承重四倍大,照此比例,很快地重量增加的速度,就會碰到天險,而無法再增大。
這是用物理學簡單的概念來思考極限。那中國的經濟規模放大,有沒有物理極限?要怎麼思考?
物理學家Geoffrey West認為,城市的規模放大,沒有極限。一方面城市增長的同時,基礎建設的增長,會跟不上人口增長的步伐,一如動物的承重跟不上重量的增長,而限制城市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人口聚集會產生正向的生產力增加、財富增加,足以抵消基礎建設的不足。一來一往,城市會一直長大,只是型態變了,並不會停止。
但我們可以把這個框架放在中國的國家體制來看嗎?
集權的專制,靠著中央調控的能力,得以對付規模龐大的問題。以春運來說,這麼龐大的人流,真用分散式的民主制度管理,肯定動不起來,因為各個地方一定各行其是,誰也不服誰。也許有些地方聲音大些,佔得比較多便宜,交通比較沒問題,但大格局來看,美國如果真有幾億人同時移動,一定動彈不得。有機會到洛杉磯,千萬不要錯過百萬汽車塞車秀。中國這種中央政府的指揮交通,不但解決基礎建設的問題,也提升了人口聚集的生產效率。所以中國可以有深圳式的發展,規模放大沒有成本,只有好處。
但接下來呢?
人的財富增加,經濟效率頂天,下一步呢?把人放在一起的正向效應,會慢慢出現副作用,人為地硬把人際界線模糊,造成人際關係的不舒服,爭吵必然變多,制度上的公平正義,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專制最不能解決這種人際衝突,因為專制講求的是立即的裁判,而不是緩慢地紓解壓力。最後這人與人的衝突,會變成一個很簡單的訴求,「平等」與「自由」,爭民主和爭自由,必然變成中國這種發展碰到瓶頸的專制國家所要面臨的挑戰。
所以我們應該把民主的無效率,視為規模放大所必需的手段,而不是問題。專制的效率,反而是經濟發展的天險。美國在人和貨品搬運的不能規模放大,不是病症,而是美國經濟發展所必需有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正是中國要走到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所該嚮往,而不是該避免的政策。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10的網紅SHIO 郭修彧,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科幻夢靨 Phantasmagoria》 喜歡玩線上遊戲的郭修彧,將自己穿梭在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感受寫成了這首《科幻夢靨》。 在這首歌中,她的虛擬世界像一個夢幻般的化裝舞會,而編曲上大膽地只以弦樂巧妙的鋪陳,營造了一場似有似無的奇異氛圍,一個她專屬的新世界!當我們創造虛擬ID、重啟新的識別,卸去原有...
人際界線模糊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不是貿易之爭,而是兩種制度之爭。我們選擇了站在美國這邊,但我們怎麼知道民主一定可以戰勝專制呢?
矽谷哲學家Peter Thiel在最近的演講中,提到中國的強處,正是美國的弱點。中國強在人和貨品搬運能夠規模放大,放大到十幾億人那麼大的規模。每年中國的春運,億萬人的短期遷徒,規模世界第一,除了中國以外,大概沒有人辦得到。全球十大貨櫃港口,中國佔了七個,美國僅有洛杉磯,勉強排到第十一名。深圳從1980年六萬人的小漁村,四十年間,變成一千兩百萬人的大城,這種規模放大的格局,大概也只有中國辦得到。
相反地,紐約在同樣的四十年內,僅增加了一百多萬人,但地鐵的興建,卻變成一英哩造價高達三十八億美元,世界各國無人望其項背。
民主的制度,碰到人的問題,要規模放大,並不容易。但這樣就代表專制必勝,民主必敗嗎?我認為剛好相反,正因為經濟體逐漸的規模加大,專制的問題才慢慢地浮現,因為專制的經濟控制,有物理的極限。
講一個生物的例子。伽利略在很早以前,就思考過地球生物的尺寸問題,陸地上最大的生物就是大象,以前還有恐龍,但再大,也有一個限度,哥吉拉那樣的怪獸,無法在地球存在。伽利略結論說,隨著尺寸放大,比如說高度加倍,那生物的重量,大致會變成八倍重,因為重量相稱於體積,體積是單邊長的三次方。但能夠承受的重量,取決於生物的截面。如果高度加倍,截面只能變成四倍大。重量八倍大,承重四倍大,照此比例,很快地重量增加的速度,就會碰到天險,而無法再增大。
這是用物理學簡單的概念來思考極限。那中國的經濟規模放大,有沒有物理極限?要怎麼思考?
物理學家Geoffrey West認為,城市的規模放大,沒有極限。一方面城市增長的同時,基礎建設的增長,會跟不上人口增長的步伐,一如動物的承重跟不上重量的增長,而限制城市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人口聚集會產生正向的生產力增加、財富增加,足以抵消基礎建設的不足。一來一往,城市會一直長大,只是型態變了,並不會停止。
但我們可以把這個框架放在中國的國家體制來看嗎?
集權的專制,靠著中央調控的能力,得以對付規模龐大的問題。以春運來說,這麼龐大的人流,真用分散式的民主制度管理,肯定動不起來,因為各個地方一定各行其是,誰也不服誰。也許有些地方聲音大些,佔得比較多便宜,交通比較沒問題,但大格局來看,美國如果真有幾億人同時移動,一定動彈不得。有機會到洛杉磯,千萬不要錯過百萬汽車塞車秀。中國這種中央政府的指揮交通,不但解決基礎建設的問題,也提升了人口聚集的生產效率。所以中國可以有深圳式的發展,規模放大沒有成本,只有好處。
但接下來呢?
人的財富增加,經濟效率頂天,下一步呢?把人放在一起的正向效應,會慢慢出現副作用,人為地硬把人際界線模糊,造成人際關係的不舒服,爭吵必然變多,制度上的公平正義,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專制最不能解決這種人際衝突,因為專制講求的是立即的裁判,而不是緩慢地紓解壓力。最後這人與人的衝突,會變成一個很簡單的訴求,「平等」與「自由」,爭民主和爭自由,必然變成中國這種發展碰到瓶頸的專制國家所要面臨的挑戰。
所以我們應該把民主的無效率,視為規模放大所必需的手段,而不是問題。專制的效率,反而是經濟發展的天險。美國在人和貨品搬運的不能規模放大,不是病症,而是美國經濟發展所必需有的結果,而這個結果,正是中國要走到下一步的經濟發展,所該嚮往,而不是該避免的政策。
人際界線模糊 在 SHIO 郭修彧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科幻夢靨 Phantasmagoria》
喜歡玩線上遊戲的郭修彧,將自己穿梭在虛擬與真實之間的感受寫成了這首《科幻夢靨》。
在這首歌中,她的虛擬世界像一個夢幻般的化裝舞會,而編曲上大膽地只以弦樂巧妙的鋪陳,營造了一場似有似無的奇異氛圍,一個她專屬的新世界!當我們創造虛擬ID、重啟新的識別,卸去原有的身分地位外貌人際關係……之後,也許更能隨心所欲展現自我。
在界線越來越模糊的時代,又有誰能斷言什麼是虛幻什麼是真實呢?與其忐忑人心有鬼,不如將記憶設置在彼此的笑臉上,細細體會。
用一句話來形容《科幻夢靨 Phantasmagoria》
・Ada udang di sebalik batu
・岩石後面有一隻蝦,喻意 「人不可貌相」
– 收錄在郭修彧 SHIO 第二張創作專輯【盲點】
郭修彧【盲點】?https://shio.lnk.to/qYaTNJeX
#郭修彧SHIO #盲點 #科幻夢靨
人際界線模糊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記得打開CC字幕 #快逃R #跟爸媽一起用IG也不錯R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16 【爸媽想在Instagram追蹤自己,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點猶豫?】
02:18 【但使用社群網站不就是為了創造連結嗎?】
03:29 【可是...爸媽也有自己的臉書朋友圈,一定要追蹤小孩的IG嗎?】
04:19 【社群網站設下的人際關係界線,碰上爸媽可能開始模糊】
04:55 【我們的觀點】
06:23 提問TIME
06:37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
|腳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絲繡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矛盾的情感是常態!我們為何與父母成了精神上的陌生人:https://bit.ly/2HsS9d8
→ Context collapse: Theorizing context collusions and collisions:https://bit.ly/2DijMSj
→ 高齡者的兩難:要信還是不信 (To Trust Or Not To Trust?):https://bit.ly/2RScSv8
→ 影響社群網站自我揭露的社會需求因素:https://bit.ly/2LdzNdH
→ 台灣IG月活躍用戶數已近三分之一人口!亞瑞特數位社群行銷執行長黃逸旻:用這5招提高粉絲數:https://bit.ly/2T1VIbM
→ 資料中心不來但投資加碼,Facebook承諾台灣三件事:https://bit.ly/2W3qPWu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