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教授的鍵盤殺人
#高虹安指導教授反駁翁達瑞言論不實
#虛擬與現實到底哪一個才是地獄
在網路世界,許多人選擇用匿名或假帳號來黑化別人或造謠,就是因為這些人最在乎別人的評價,害怕他人會指責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匿名者的地獄就在自己心中,根本與他人無關。 長期用匿名造謠毀滅他人人格的「翁達瑞」們,其實才是 #最沒自信最害怕被批評的 #心裡有鬼的地獄求生者。
#高虹安博士學位指導教授已釋疑
自稱為「美國大學教授」的臉書帳號「翁達瑞」日前發文,因為在指導教授李傑的學術履歷(CV)上,找不到高虹安的名字,直指「李傑不承認有高虹安這個博士生」,「高虹安委員被自己的指導教授李傑除名」。
👉昨日指導教授李傑聲明,對於他以前指導過的博士生高虹安被質疑,他相當訝異、沮喪。高虹安2018年拿到辛辛那提大學博士學歷是無庸置疑的,很容易就可以在大學系統裡查詢到相關資訊。不但論文在Google學術搜尋中被高度引用,學術著作在網路上也都可以找到,學經歷完全經得起考驗。李傑老師也說,沒列入高虹安是個疏忽,由於更新不完整的緣故,有幾個學生都不在名單上。
👉對於所有的謠言,高虹安委員的指導教授都已發聲證明釋疑,這位匿名的翁教授至今未回應也未更正錯誤,造謠生事又不道歉,自稱「美國大學教授」的翁達瑞真的有資格為人師表嗎? 這是一個自稱國際教授的自我要求嗎?
#號稱留美學者的翁達瑞被PTT高手起底
挺綠網紅「翁達瑞」攻擊高虹安學歷卻遭打臉,反讓自己身分成為焦點。PTT網友根據翁達瑞過去在臉書透露的各種資料,再加上彭文正博士的資訊,組合出自稱「美國大學教授」的翁達瑞,極可能是一位親綠的陳姓教授的匿名帳號,此刻也正在中國暨南大學任教。 網友質疑,如果為真,翁臉書文章挺綠人卻在中國任教,難怪打死不敢公布本名。
#虛擬與現實到底哪一個才是地獄
我記得在大學的時候,曾經和幾個要好的同學討論過網路搜尋的弔詭問題。用網路搜尋資料很方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幾乎沒有什麼資料搜尋不到,能將人類的歷史留在雲端。但反過來說,在歷史長流中,如果出現某些極端分子:比如富有而瘋狂的野心家;憤世嫉俗的高手駭客;或是能夠動用國家機器掌控言論自由的極權政府…等。 #有辦法全面性的造假資訊, 網路搜尋的知識就不見得全為真!
「匿名者翁達瑞們」的造謠事件無論在現在或未來都不可能停止,沒有人可以忽視鍵盤殺人的罪惡,最終審判的結果也和他人無關。
感謝在虛擬世界裡一直關注著的所有人,感謝你願意花時間精力,在自己的現實生活之餘,如此在意。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觀點,一樣歡迎你的批評指教。但對於某些收錢辦事的網軍,專po西瓜、釋迦的水果軍,不想看文章只想做業績的1450,#你問我的問題我不見得會有答案, #因為那是你的問題而不是我的問題。虛擬與現實到底哪一個才是地獄,答案很清楚!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FOURum Hong 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FOURum「生酮感受 x 能量場內」09 Feb 2021《年28洗邋遢點先最有效/ 高我療癒由身體毛病到家族創傷無一遺漏 / 我的薩滿師公The White Shaman, Michael Harner怎樣評價死藤水》 主持:女皇 嘉賓主持:霖霖,Kimmy, Yannie, Johannes...
「人類大歷史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陳思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FOURum Hong 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心得] 人類大歷史-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人類大歷史心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手搖飲社群資訊站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人類大歷史心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手搖飲社群資訊站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樊登讀書會:人類大歷史- 天下文化 的評價
- 關於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心得] 哈拉瑞的三部曲 - Mo PTT 鄉公所 的評價
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張之豪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張亞中教授終於取得他前所未有的聲量高度。
我在17年前,進台大政治系研究所的第一個學期,就修習張亞中教的兩岸政策專題。
當時他剛來台大任教不久,但相對於一般學術研究,他對「提出政治解方」更有興趣。當代學術體制下,其實並不鼓勵學者「提出解方」,能發表在期刊上的研究,多半是「以分析某個現象來與某理論對話」。
所以張亞中的課程,比較像是一個個的 pitch meeting,就是他對不同的人,發表他的「統一方法論」,針對他的「統一方法」,在對一群初入政治學領域的學子、學人,一次又一次地發表,在學子與他的對話、思辨中,他辯解、捍衛自己的「統一方法」。
當時,在課程評價上,有學長形容張亞中的課,「可以激起人對學術的熱情」,不知道那位學長的意思,是說張亞中的學術做得很扎實,所以讓人很嚮往,還是說,張亞中的學術做得不太到位,所以讓人有「你這樣都能拿到博士還在台大取得教職,那我一定更可以」的感嘆。我不確定,也沒定論。
在上課的時候,他喜歡的用詞是「駁倒」。
也就是,任何質疑他的言論,他都是以「駁倒」為目的。
他喜歡說,他把他的「兩岸統合論」的某個章節,拿去「大陸」某單位發表,有誰來對他提出質疑,他就以某某主張、範例「駁倒」對方。
他也很喜歡講「解決」。
就是,「你對我的主張所想到的可能質疑,我都已經想到了,而且我也想到一個你肯定能接受的論點,來駁斥你,你也一定會同意我,所以,你覺得我可能有的問題,我早已經解決了」。
如果這時候,對方還是無法接受他所謂的「解決」,他就會勸人「不要陷入我執」。
但也顯示,他真的相信「說服」這件事情,他似乎覺得,只要他能「說服」兩岸的領導人,這個統一大業,就能成了。
這在政治上,是個非常可愛,甚至天真的前提。
但其實他也從不諱言,他來台大教書,就是要把他的主張發揚光大,他要發起運動,他要影響政策,兩岸之所以沒有和平統一,就是因為大家都沒認真聽他講的話。
至於他為什麼可以在台大教書?只能說,在台大政治系,除了吳乃德、吳叡人這種學者不能進來教書以外,anything can happen。
所以他進台大沒多久,就開始發起反(台灣對美)軍購,後來也參加了任務型國大選舉、擔任洪秀柱主席的策士,在真的很關心政治的圈子裡,他似乎總是存在,但並沒有真的踏入到比較核心的政黨政策圈。
2005-2015,這段時間的張亞中,似乎在偏藍偏紅的世界很活躍,往返兩岸之間,也非常頻繁,但卻又不太受到國民黨的青睞。
我猜,他的明統立場,相對於馬英九與國民黨的暗統立場而言,不甚方便。
※
國民黨的暗統立場,是有明確路徑的。
想像一群人走到一條三岔路,其中有人往半空中,丟一根樹枝,掉下來的樹枝指向其中一條路,眾人於是就往這條路走。那根樹枝上,歪歪斜斜地寫著「九二共識」四個字。
這條路,雖然不是對的路,不是好的路,是一條我會起身反對的路,不過,他們相信是條路,而且,當時,很多人在走。
但是這條「九二共識暗統」路,卻在馬英九總統後期,沿路一起走的人越來越少,跟著一起走的台灣人發現,不太對勁,你不是說大家都會發財嗎?怎麼只有兩岸權貴在賺飽飽?怎麼那些台商紛紛把生意收起來逃跑了?
直到2019年初,习近平直接把這條路封死,「九二共識,此路不通」。
這時候的國民黨,已經在台灣的中央政治場域裡,在野了幾年,(雖然地方不受到太大的影響,國民黨取得地方議會多數,仍然輕而易舉),但在論述能力上,在整體的國家路線上,似乎並沒有任何檢討、改變。
面對美中新冷戰、全球疫情、東亞印太地緣政治新局,這些可以說是改變整個人類歷史的新趨勢,他們並沒有拿出新的論述、新的對策。
他們仍然在用十五年前的老路「九二共識」,這曾經在當年選舉中,像是魔咒一樣幫助馬英九當選總統大位的四字真言,雖然已經此路不通,已經法力盡失,但他們樂此不疲。
但,他們真正的危機,還不是九二共識,而是「只談下一場選舉」的問題。
※
國民黨人喜歡譏諷民進黨人,或是廣義的獨派說,「有種你就宣佈獨立啊」。
如果你在烤肉,你還在生火,有人在一旁說,「有種你就把肉放到烤架上啊!」
火還沒生起來,你把一塊生肉放到架上,肉也不會熟,你急什麼?要不就去幫我生火,要不就到一邊烘乾,你一直講,肉也不會比較快熟,而且,你是要跟我一起烤肉的同伴嗎?
但其實,這也表示,大家都知道,民進黨是要台獨的,也許不是現在宣佈獨立,但大家都有看到我們正在生火,而且火種燒得不錯旺,等炭再紅一點,也許可以放一塊肉來烤烤看。
我講明了我要烤肉,大家也知道我要烤肉,所以現階段重點只是,盡量排除生火的阻礙,盡快開始烤肉。
同伴們,可以幫準備飲料、甜點、切菜、備肉、備蝦,甚至準備一些我們沒想到要烤的好吃食物。
只在一旁唉唉叫都不出力,時候到了又搶著吃的人,也是有,不過,這種人永遠都存在。
※
好,國民黨的問題都不是這些。
國民黨的問題是,當民進黨要的是穩健台獨,那國民黨呢?
他無法說出自己要幹嘛。
這次國民黨黨主席選舉,除了張亞中以外,剩下的人,都在講「要贏得下場選舉」。
原本大家以為是朱立倫、江啓臣,半斤與八兩的世紀對決,沒想到,殺出了個張亞中,讓一切亂了套。
朱江的主張,是贏得下一場選舉。這乍聽之下,沒什麼問題,但是,贏了選舉以後,要幹嘛?
國民黨為什麼在野?國民黨在大型選舉中,不被青睞的原因是什麼?
韓流現象是利還是弊?
國民黨自己沒有了如「1998,沒有眼袋的馬英九」這樣的超級巨星,荒謬的政策立場經不起考驗,蜀中無大將,權力真空。
在「要贏得下場選舉」的朱江之外,卻有個人出來說「我不只要贏得下場選舉,我更要贏得兩岸中國人的千秋萬世」,這對青春期就灌注滿滿的中國人認同的中老年中華民國人來說,爆發力十足。
上面那句「千秋萬世」不是張亞中的話語,是我這陣子聽張亞中眾多訪談、辯論的感想。
張亞中這麼多年來,終於得到了他要的政治影響力,在國民黨黨主席選舉中呼風喚雨,這是他最接近權力核心的一次。他大概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從一個統派軍師,變成了可能的統派統帥。
與那些黨幹部不同的是,張亞中真的相信自己是中國人,他是個60年代國民黨教育下的好學生,他真的信了那一套東西。
※
「北京能接受嗎?」
國民黨主席辯論與相關討論裡,他們最常彼此質疑的一句話就是,「你這樣主張,北京能接受嗎?」
華盛頓能接受嗎?東京能接受嗎?華沙能接受嗎?布魯塞爾能接受嗎?孟買能接受嗎?
這些問題,在民進黨的主席選舉辯論裡,不會出現。
因為要當台灣這個國家的政黨主席,最重要,也唯一重要的問題,只有「台灣人民能接受嗎?」
不過,在國民黨主席的選舉裡,北京能不能接受,很重要。他們為什麼不是在北京辯論,也是很奇妙。
總之,不論是張亞中或是朱江,都在競相表示,自己的主張,北京最喜歡。
所以北京到底喜歡什麼? 我不知道,沒人知道,也許北京自己也很緊張。
我們只能說,目前已知,北京所喜歡的東西,分別是马云的錢、新疆的血,與香港的死。
這幾件事情,這些爭取北京喜歡的人,不論是張亞中、朱立倫、江啟臣,都不約而同地,沒說。
※
其實過去這段期間,我不乏讀到一些國民黨內部的青年世代的書寫,主張,就是「國民黨要在論述上,揚棄九二共識,真正本土化」。
他們對現狀的掌握、民意的理解、局勢的發展、政治的判斷,都頗有見地。
雖然我不同意,但是是我可以文明地對話的對象。
只可惜,這樣的聲音,不是來自國民黨的民代、政治人物,而是苦無出頭機會的青年幕僚。
並且這樣的聲音,他們光是講出來,就要遭受到來自自己黨內的無情攻擊。
※
張亞中在上節目受訪時,不斷反問,到底為什麼要指控「張亞中當選黨主席,國民黨會分裂」?
國民黨人,始終沒人敢回答張亞中這個問題,其實我可以回答。
國民黨裡面有很多「沒有真正統派信仰的本土派」,而且為數不少。
這些人表面上跟你講九二共識,但實際上,他們能撈則撈,能混則混,今天身為國民黨員,純粹巧合而已。這個問題,別的政黨也有。有些人是民進黨籍、民眾黨籍,也只是巧合而已。
堅壁清野的統派路線,雖然不至於讓國民黨分裂,但如果國民黨沒有讓追隨的幹部有分得到好處的感覺,有些人會跟不上來。應該是很多人都會跟不上來。
然後,他們就不小心跟著另一個邏輯前後不搭,但說話很大聲,優質電視台每天固定至少給他一則新聞的政治人物去了。
對國民黨幹部來說,唏哩呼嚕的講一些「兩岸和平」、「溫和對話」,但又不講明到底要幹嘛,這才是維繫住他們大家的共同利益。
而且,國民黨裡依靠「李登輝路線」而起的人,比比皆是,台灣各地方的議長、副議長、議員、前市長、前立委,現任縣市長、現任立委,幾乎無一倖免都是在李登輝當國民黨主席、總統的期間,釋放機會、提名、提拔、扶持起來的人物與其後代。
歷史無法一刀切割,尤其是國民黨的「結構」,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嘴巴上可以罵李登輝,但若要真的追殺李登輝的「餘孽」,恐怕現在國民黨在國會、地方議會、里長,甚至宮廟裡的理事,都要被點名批鬥,掃地出門。
他們擔心的是這個,他們搶救的也是這個。
國民黨這個影響台灣至深至遠的百年老店,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他們到底該放眼「下一場選舉」還是「兩岸中國人的千秋萬世」?
※
這些問題,雖然內容不同,但就概念上來說,國民黨有,民進黨或多或少,也有。
所以,我一個民進黨人看待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不論結果如何,我並不幸災樂禍,也不見獵心喜。
只以此提醒關心台灣的朋友們,面對這些議題,我們要屏息關注,面對這些政黨發展的問題,戒之慎之。
※
基隆市議員 張之豪
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我們來介紹一位美國總統,就是美國的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有的人可能對他不太熟悉,讀完這封信之後,你也許會對這位低調的總統留下不一樣的印象。
如果要問美國最好的時代是什麼時候,美國人通常會給出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離我們比較近,就是克林頓當政時期。那時冷戰剛剛結束,又趕上互聯網產業起步,美國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方方面面都進入了一個繁榮的時代。
第二個時期很多人就沒那麼熟悉了,就是史稱「柯立芝繁榮」的柯立芝當政時期。雖然距離我們比較遠,但從經濟指標來看,柯立芝繁榮甚至超過了克林頓時期,柯立芝這位總統的很多做法也成為了後世學習的樣板。這封信我們就來瞭解一下,柯立芝是如何締造了美國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柯立芝是一個怎樣的總統?
柯立芝最初其實是從副總統位置接任總統職位的。他原本是第29任總統沃倫·哈定的副總統,1920年和哈定一起在大選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但1923年哈定因為突發心臟病身亡,柯立芝就接任了總統之位。柯立芝做副總統時十分低調,他剛接任的時候,很多人覺得第二年就是新一屆大選了,柯立芝肯定會被選下去。結果柯立芝上台後一掃之前哈定內閣醜聞的陰霾,成功恢復了民眾對於政府的信任,在1924年大選中又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並且在接下來四年中開創了「柯立芝繁榮」的局面。
柯立芝並不貪戀權力,儘管他的支持率極高,但他仍然決定不再參加1928年大選。他說:「如果我再任職一個總統任期,就會在白宮待到1933年……十年,比任何一個當過總統的人都長——太長了!」離任後,他和妻子回到了老家北安普頓,開始寫作。根據傳記作家唐納德·麥考伊在《柯立芝傳》中的描寫,當時美國民眾希望柯立芝再乾一屆的熱情堪比當年輓留國父傑斐遜。
柯立芝治理國家的理念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不妨聽聽他自己是怎麼講的。成為總統之前,柯立芝曾經在馬薩諸塞州擔任州長,在就職演說中,他講了這樣一段話:
「馬薩諸塞州是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它的一分子。弱者的福祉和強者的福祉密不可分。如果勞工憔悴,工業也不會繁榮;製造業衰退,運輸業也不會興隆。任何單方的行動,都不足以提供普遍福祉。但也要記住,一個人的利益也是所有人的利益,忽視一個人就是對所有人的忽視。暫停一個人的股息,也意味著停掉另一個人的薪水。」
這段話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說出來的呢?當時美國工會運動蓬勃發展,很多人都認為資本家太富有了,應該限制他們的利益。瞭解了這一點你就能體會到,柯立芝其實是在強調每個人的合法利益都應該得到正當的保護。後世的歷史學家也認為,柯立芝是一位典型的秉持古典自由主義理念的總統。
為什麼柯立芝堅持保護有產者的利益?
柯立芝自己是這樣詮釋這一理念的。首先他講,美國人一直追求的自由,就是建立在尊重個人財產的前提之上。如果可以隨意剝奪一個人的財產,就相當於可以隨意剝奪他的權利和自由,這樣的做法必然會傷害社會的正義。
古典自由主義認為,享有自己的財產乃是人的天然權利。說到底,財產權和個人權利是一回事,一方遭到侵犯,另一方也難以苟全。就在柯立芝這番講話的20多年後,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納粹政府開始剝奪公民的財產,社會的自由也就此喪失了。
第二,柯立芝強調,政府不能解脫人們的辛勞。柯立芝講,政府的作用是照顧社會中的弱者,比如殘障者等等;同時,政府也可以表彰那些傑出的人士。但是政府不是保姆,它的職責不是供養所有人的生活。人仍然需要自立,要能夠自己照顧自己,自己取得成就。弱者需要保護,但這並不意味著打擊強者。
第三,柯立芝講,應該讓每一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機會,也只有這樣,現在的弱者和窮人才有可能在未來變得富裕;如果要剝奪富人的財富,窮人也會失去富裕的機會。這很好理解,如果一個人變得富裕,財富就會被拿走,那麼人也就不會有動力追求富裕了。
歷史學家克勞德·費斯評論說:柯立芝體現了中產階級的精神與希望,他能解讀中產階級的期待,表達中產階級的意見。你可能會覺得柯立芝好像是站在富人一邊,其實只有尊重每個人的權利、包括富人的權利,人們才會有動力去奮鬥。如果個人失去了奮鬥的動力,社會也就失去了走向繁榮的驅動力。
在自由市場的作用下,社會經濟利益的分配是不可能完全平均的,如果要強行拉平,就像非要把生長速度不一樣的樹木剪成一樣高,違背了自然的屬性。財富從被創造出來,到惠及社會中的大多數人,總是有一個傳遞的過程。知識也是如此,人類發現了新知,總是從那些最前沿的研究機構和大學慢慢傳播到普通學校、再普及到中小學之中。
我們不會因為大學的知識密度比小學高,就廢除掉大學,把大學的研究資料平均分給一百所小學,因為這樣不會促進科研的進步。同樣的道理,柯立芝認為,應當保護那些通過奮鬥獲得了大規模財富的人和機構,因為這最終會有助於社會的整體繁榮。簡單來說,柯立芝主張通過社會總財富的增加來解決貧困問題,而不是平均主義。
柯立芝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柯立芝的這一套想法是1913年他擔任麻省參議員的時候提出的,十年之後,他成為了美國總統,有機會將他的理念付諸實踐。那麼他的成績如何呢?
柯立芝剛上台時,美國剛剛結束一戰後的經濟危機,由於戰爭帶來的巨大開支,美國政府當時是債台高築,雖然比歐洲的情況還是略好一些。1923年夏天柯立芝上台之後,到1929年1月柯立芝離任,這期間美國工業生產總值增長了近一倍,佔到了當時全世界工業總產值的一半左右。同時,美國的技術革新、設備更新和企業生產管理的科學化,也使得它在全世界的競爭力迅速提升。
柯立芝保護有產者的理念並沒有造成社會的不平等,而是造就了大量的中產階級。當時美國的失業率只有3%~4%,是歷史最低點,美國失業率再次接近這個水平是疫情之前特朗普當政時期。柯立芝在任期間,中等家庭年均儲蓄額以每年8%的速度上漲。到他離任時,美國的汽車產量比一戰後漲了3倍,平均每五個家庭就擁有一輛汽車。1921年剛剛被推向市場的電冰箱,到了1929年已經成為了美國中產家庭中的常見電器。柯立芝自己也在演講中說,美國人民的生活達到了「此前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柯立芝繁榮的說法也由此而生。
另一方面,柯立芝的減稅政策並沒有產生財政赤字,而且由於削減不必要的政府開支,柯立芝當政期間第一次做到了使政府債務大幅減少。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上,只有兩個總統做到了這一點,另一個就是克林頓。這是怎麼做到的呢?說來簡單,雖然減稅了,但由於經濟繁榮,個人和企業收入的總量增加,因此稅收總額並沒有什麼減少。
柯立芝在經濟上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重視科技的作用,發展新工業。柯立芝自己是一個農民的孩子,但是他從來不主張通過補貼的方式促進農業發展。一戰後美國國會通過了一個法案,叫做麥克納利-豪根農田救濟法案,就是由聯邦政府出面來購買農產品,幫助美國農民和歐洲農業競爭。柯立芝否決了這個法案,他講,農業也必須「立足於一個獨立的商業基礎之上」。相比之下,柯立芝更支持通過實現農業現代化來增加農民的收益。
有人評價柯立芝是一個「無為而治」的總統,其實柯立芝當然做了很多實事,包括大力支持美國民用航空業發展、推動航空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技術革新等等。不過,也可以講柯立芝的政治理念和「無為而治」有相通之處,就是政府做的事情越少越好,相信社會自我發展的能力,相信商業社會和企業的效率。
類似地,在法律方面,柯立芝也認為「人無法制定法律,我們只能發現法律」。柯立芝講,社會中存在著一些有利於社會的習慣、規則和文化,立法機構的職責是去發現它們,將它們提煉成法律,而不是基於主觀意見閉門造車,制定不合民情的僵硬的法條。
另外,柯立芝重視法律的權威,警惕多數人的暴政。他講,政治運動不能代替法律,如果審判可以在法庭之外進行,法制也就壽終正寢了。今天互聯網上有一些所謂「鍵盤俠」的做法,就像是要在法庭之外進行審判,這就不符合法制社會的基本原則。
柯立芝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他說:「我們要廣泛地、堅定地、深刻地相信人民,相信人民渴望做正確之事……國家才會長存。」
小結
柯立芝於1929年卸任之後,美國發生了大蕭條事件,有的人就認為,是不是柯立芝的一些做法讓經濟過熱,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發生?這也是之前一種流行的觀點。不過上世紀80年代以後,學界發現導致大蕭條的原因非常多,結束大蕭條的原因也非常多,很難在柯立芝的政策和後來的危機之間建立直接的聯繫。同樣的道理,也很難把克林頓的政策和2001年的股災直接聯繫起來。
總的來講,柯立芝確實創造了一個美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黃金時期。他言行合一,用實踐向人們展示了保護個人財產和個人權利的重要性,降低稅率對刺激經濟的重要性,以及以技術發展驅動產業更新的重要性。」
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FOURum Hong 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FOURum「生酮感受 x 能量場內」09 Feb 2021《年28洗邋遢點先最有效/ 高我療癒由身體毛病到家族創傷無一遺漏 / 我的薩滿師公The White Shaman, Michael Harner怎樣評價死藤水》
主持:女皇 嘉賓主持:霖霖,Kimmy, Yannie, Johannes
?《門市地址及營業時間》
Wellness Wonderland
地址:銅鑼灣百德新街50-56號唐寧大廈1A
* 星期二至日下午1點至晚上9時 *
* 星期一休息 *
諮詢/預約WhatsApp: Http://wa.me/85291702922
? 生酮女皇的學習背景
- RYT 500 Andiappan Hatha Yoga & Yoga Therapy Teacher Training
- 哈佛大學 Global Health Delivery
- 史丹福大學 Nutrition Science
- 薩滿療法 Shamanic Studies
- 脈輪及氣場療法 Chakra and Aura Healing
- 銅鑼及頌缽治療師 Gong & Singing Bowl Therapy
- 聲音療法 Sound Therapy
- 功能醫學 Functional Medicine
- 功能營養學 Functional Diagnostic Nutrition
- 功能營養學血液測試分析 Functional & Nutritional Blood Chemistry Analysis
- 史前人類營養學 Paleo Nutrition
- 東西綜合草本學 Professional Herbology
- 生酮飲食及輕斷食 Ketogenic Diet & Intermittent Fasting Coaching
- 史前人類飲食及營養 Paleo Nutrition
- 癌病關注 Cancer Awareness
- 失眠治療 Insomnia Practitioner
- 抑鬱症輔導員 Depression Counsellor
- 情緒釋放治療 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
- 同種療法 Homeopathy
- 自然療法 Naturopathy
- 肌感療法 Kinesiology
- 花精療法 Bach Flower Remedies
- 香薰療法 Aromatherapy
- 水晶療法 Crystal Therapy
- 色彩療法 Colour Therapy
- 綜合能量療法 Integrated Energy Therapy
- 靈氣療法 Reiki
收看方法:
FOURum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fourum
「生酮感受 x Wellness Wonderland」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ketodiet/
#生酮女皇 #FOURum #生酮感受 #身心靈 #NewAge #能量治療 #生酮飲食 #水晶 #crystal #脈輪水晶療癒 #soundhealing #聲音治療 #chakracrystalhealing
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人類大歷史
#民主與獨裁
#特朗普主義
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趙氏曾任教於美國Bryant University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深圳大學、香港樹仁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等多間學府,歷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研究員、客座教授、高級訪問學者;
2018年獲中國經濟思想史優秀(一等)著作獎,研究題目包括經濟思想、經濟史、政治經濟學,出版著作二十一部,論文三十餘篇。英國權威出版社 Routledge給予 "中國和西方頂尖學者(lea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scholar)" 的評價。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收費平台可獲參考資料和專欄分享,請以每月5元或更多的美元支持: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或於YOUTUBE 上按加入成為會員,可獲影片的參考資料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i1257Mo7v4ors9-ekOq1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工作洽談:higavinchiu@gmail.com
#加速主義
#內蒙示威
#中印衝突
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人類大歷史心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手搖飲社群資訊站 的推薦與評價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英語: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希伯來語:קיצור תולדות האנושות)由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所著,於2011年出版。 ... <看更多>
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人類大歷史心得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手搖飲社群資訊站 的推薦與評價
《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英語: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希伯來語:קיצור תולדות האנושות‎)由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所著,於2011年出版。 ... <看更多>
人類大歷史評價 在 [心得] 人類大歷史-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作者簡介
《人類大歷史》一書由 Yuval Noah Harai (以下簡稱哈拉瑞)所著。哈拉瑞於 1976 年
出生於以色列,畢業於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的歷史系,專門學習中世紀史
與政爭史。畢業後,哈拉瑞在 Jesus College, Oxfordꀠ拿到他的 PhD 學位。也是在這
個期間,哈拉瑞讀到了 Jared Diamond 的作品,這大大的影響了哈拉瑞的寫作,也是促
成本書出版的一大關鍵。另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似乎在 2017 年前都沒有擁有過智慧
型手機。除了本書之外,哈拉瑞的著名作品尚有《人類大命運》與《21 世紀的 21 堂課
》。
書籍簡介
《人類大歷史》一書於 2011 年在以色列出版之後便洛陽紙貴,陸陸續續翻譯成各國語言
後,在全球狂銷超過 1150 萬冊(這還只是 2020 年 3 月的數據)。
所謂「大歷史」指的是宏觀的人類史,這裡的宏觀指的是試圖回答大問題,例如為什麼是
人類主宰地球?為什麼是歐洲稱霸全球?「大歷史」雖然冠著歷史之名,但就其實質,大
歷史顯然必須是各個學科的總和彙整。舉例來說,本書除了歷史之外,還整理了大量的生
物學、心理學等等學科的資料。換句話說,所謂大歷史就是試圖從一個最全面的角度闡釋
所有在此時此刻之前發生的重大事件,並且意圖探測看看未來。
本書一共分為四個大部分:「認知革命」、「農業革命」、「人類的融合統一」與「科學
革命」,共有 20 個章節,約 450 頁。本書最讓人讚嘆的地方,便是在許多我們在歷史
課上學到的知識基礎上,提出截然不同,但又相當經的起推敲的解釋模型。例如「農業革
命:不是人類征服了植物,是小麥征服了人類」、「科學革命:讓人類真正進步的原因是
承認無知」、「宗教與意識形態:佛教跟資本主義居然是相同的類型」等等。
本篇心得想介紹的是本書有關「想像的現實」的部分,接著會延伸到「宗教型態」。可惜
的是,本書還有許多其他主題,但礙於篇幅我無法一一介紹,如果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歡
迎參考我在文末附上的章節筆記,裡面有我閱讀本書時為每一章做的重點摘要。
內容簡介
#智人之所以特別:想像的現實
智人究竟為何稱霸了全球?在我們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得先把問題在明確的說明一下:是
「智人」稱霸了全球,而非「人類」稱霸了全球。
在國、高中學習生物的時候,我們知道生物在五界分類之下依序有七大層級,分別是「界
、門、綱、目、科、屬、種」。而智人的學名 Homo Sapiens 指的是智慧的(Sapiens)
人屬(Homo),也就是說,智人實際上屬於「人屬」中的「有智慧種」。這也就表明了,
並不是「人屬」稱霸了地球,而是「智人種」稱霸了地球。那問題就來了,究竟智人跟其
他種族有何不同之處?竟然能夠奴役其他差異甚大種族,甚至可以將差異不大,同為人屬
的其他種族(例如尼安德特人)盡數消滅,進而佔領整個地球呢?
本書給出的解釋是:認知革命。大約距今七萬年到三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
方式,這也正是所謂的認知革命。會發生認知革命的原因為何?我們無從得知。最普遍相
信的理論認為,因為某一些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大腦內部連結方式,讓他們以前
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為什麼這只發生在智人的 DNA?我們現
在只能說,這就是純粹的偶然。這裡比較重要的,並不是突變的原因,而是突變帶來的結
果。
「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那人類的語言到底有什麼特別的
地方?最常見的理論,是認為人類語言最為靈活。雖然我們只能發出有限的聲音,但組合
起來卻能產生無限多的句子,各有不同的含義。於是,我們就能吸收、儲存和溝通驚人的
訊息量,並了解我們周遭的世界;第二種理論,也同意人類語言是溝通、描述世界的方式
;然而語言要傳遞的最重要訊息,不是關於獅子和野牛,而是關於人類自己。我們的語言
發展成了一種傳播八卦的工具。顯然,如果一大群人想合作共處,「說壞話」這件事可是
十分重要。大約在七萬年前,現代智人發展出新的語言技能,讓他們能夠八卦數小時之久
。這下,他們能夠明確得知自己部落裡誰比較可靠可信了,於是部落的規模就能夠擴大,
而智人也能夠發展出更緊密、更複雜的合作形式。
然而,人類語言真正最獨特的功能,並不在於能夠傳達關於鄰人或獅子的資訊,而是能
夠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資訊。據我們所知,只有智人能夠表達從來沒有看過
、碰過、聽過的事物,而且講的煞有其事。簡而言之,「討論虛構的事物」正是智人語言
最獨特的功能。「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大
夥兒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共享的虛構故事。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
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舉例來說,這個宇宙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
沒有錢、沒有人權、沒有法律、也沒有正義,這些東西只存在於人類共同的想像之中。
有些人可能會對此產生反對意見:「世界上沒有神,我同意。但世界上沒有錢、沒有國家
?至少人權是普世價值吧。」在說明這點之前,我們得先知道「虛構」、「存在於想像之
中」並不是「謊言」。哈拉瑞把這些「虛構故事」稱為「想像的現實」,所謂「想像的現
實」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這項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響世界
。舉例來說,現代社會有一項「想像的現實」稱為「人權」,為了簡單說明,人權的基本
含義就讓我們用「平等」來概括。
所謂「平等」是現代社會共同想像出來的,這個概念在從前根本不存在。舉例來說,在漢
摩拉比法典中,刺傷貴族與刺傷奴隸的賠償價格不一;在印度社會中,種姓制度將人類劃
分為好幾個階級;就連剛創造出平等概念的美國,都還把黑人當作奴隸來使役。平等只是
個想像出來的概念,但只要現代社會人人都願意相信這個概念,那麼平等便在社會中有著
莫大的威力。換個例子解釋,明明紙鈔的物理價值(紙的成本)很低,但為什麼大家都願
意使用呢?那是因為人人都相信錢是有價值的,只要大多數人相信紙鈔有價值,那麼紙鈔
在社會中就有價值。
這就是「想像的現實」。從認知革命以來,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種雙重的現實之中。一方
面,我們有像是河流、樹木和獅子這種確實存在的客觀事實;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像是神
、國家和企業這種想像中的現實。這種透過語文創造出想像的現實,就能讓大批互不認識
的人有效合作(稍微思考一下,如果不是世界上所有人都相信金錢這個虛構故事,那我們
在交易的時候就得扛著大包大包的小麥或黃金)。也是因為想像的現實,讓智人的合作能
力遠超其他生物,甚至是極為相似的其他人屬也不像智人一樣擁有這麼大規模的合作能力
。
但是,如果說這些我們認為的現實都是想像出來的話,那麼是否只要稍微更動一下現實的
情境,就能讓所謂的想像的現實產生改變?答案是肯定的。正由於大規模的人類合作是以
虛構的故事(也就是神話)做為基礎,只要改變所講的故事,就能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
只要在對的情境之下,這些故事就能迅速發生變化。例如在 1789 年,法國人民幾乎是在
一夕之間,相信的故事就從「君權神授」轉成「主權在民」。例如人類的思想演進從「帝
國主義」、「民族主義」、「資本主義」不斷的演變。
好了,如果已經熟悉「想像的現實」這個概念,接下來就讓我們談談現代社會中最大的一
種想像的現實:「宗教」。
#宗教:「想像的現實」的產物與支柱
透過上面的內容,我們了解「想像的現實」的概要。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也發現了想像
的現實是如何的脆弱,只要稍微轉換個情境,就能轉變故事的內容。
那有什麼方式能夠鞏固想像的現實呢?答案是宗教。我們常認為宗教造成的是歧視、爭端
、分裂。但在金錢和帝國之外,宗教正是第三種讓人類統一的力量。正因為所有的社會秩
序和階級都只是想像的產物,所以他們也十分脆弱,而且社會規模越大,反而越脆弱。在
歷史上,宗教的重要性就是讓這些脆弱的架構,有了超人類(superhuman)的正當性。有
了宗教之後,就能說律法並不只是人類自己的設計和想像,而是來自一種絕對神聖的最高
權柄。
簡單來說,就是把想像的現實說成一種超人類的秩序。例如《基督教》認為,耶穌是基督
的化身;《伊斯蘭教》認為默罕默德是上天派來的先知;《種姓制度》是「神明的不同部
位」帶來的差異;《皇帝制度》是「得天命者」得天下;《獨立宣言》中的「自由與平等
」是「不證自明」的道理;《共產主義》的資本階級必然倒塌。做個小結,我們可以說宗
教是「一種人類的規範及價值觀的體系,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這裡有兩大基本要
素:第一、宗教認為世界有一種超人類的秩序,而且並非出於人類的想像或是協議;第二
、以這種超人類的秩序為基礎,宗教會訂出他認為具有約束力的規範和價值觀。
有些人會有疑問:「不是在談宗教嗎?怎麼跑出了獨立宣言、共產主義都冒出來了?」要
說明這個問題,就得檢視一下哈拉瑞對於宗教的定義:一種人類的規範及價值觀的系統,
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其中「超人類」很容易跟「超自然」混淆,但這兩者其實相當
不同,「超人類」指的是他們並非由人類制定,但這並不是某種超自然現象。確實,基督
教與伊斯蘭教相信的是「超自然」現象,但獨立宣言、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法則不是超自
然,只是他們相信的規則超脫於人類制定的範疇。
也許換個名詞會讓大眾更好了解。相信「超自然」法則的一般被稱作「宗教」;相信狹隘
定義的「超人類」法則(自然律)的一般稱為「意識形態」。這種新型的自然律宗教信仰
,包括了自由主義、共產主義、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和納粹主義。正如上述的分類,他們
不喜歡被稱為「宗教」,而說自己是「意識形態」,但這就只是修辭罷了。我們前面曾說
宗教就是「一種人類的規範及價值觀的系統,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這麼一來,蘇
聯的共產主義與伊斯蘭教同樣符合宗教的定義。
做個總結。我們相信的種種「主義」其實隸屬於「宗教」的一種,而「宗教」則是「想像
的現實」的產物與支柱,讓這些虛構故事有了夠硬的後台作為支撐。我們都看過宗教的力
量,納粹的《進步人文主義》;共產黨的《社會人文主義》,甚至是現代社會流行的《資
本主義》與《消費主義》都大大主宰著我們的生活。了解上述內容後帶給我的最大的感觸
,便是告訴我們這一切都是想像出來的,都是約定俗成,且都是「可以改變」的。舉例來
說,資本主義並不是普世原則,資本主義不過是我們現在多數人相信的虛構故事。那麼這
個虛構故事會幻滅嗎?會像民族主義一樣被人們遺棄嗎?如果會的話,遺棄的關鍵又是什
麼呢?我們能預見這種未來嗎?這種未來又有多少種可能性呢?我想,這些都是值得我們
省思的議題。
心得
這是我第二次閱讀本書,這次預計會把哈拉瑞的三本著作重看一次,接著去看賈德戴蒙的
書。
比起第一次看本書,對於一些新奇的概念便不再有「啊!還可以這樣!」的想法,不過作
者幽默風趣的筆法倒也讓我回想起第一次閱讀本書時的許多樂趣。《人類大歷史》一書將
歷史大約分成幾個片段,在這幾個片段內作者探討了好幾個主題,例如經濟、信仰、語言
、行為等等。作者在介紹一個大主題時常常會先歸納出重點要素,再對這些摘要發揮,例
如本篇心得介紹的宗教,作者在一開始便先開宗明義的講:「一種人類的規範及價值觀的
系統,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其他諸如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等等作者也有做類似的
整理。
我一直都在想這種做法是好還是壞。我的意思是,定義真的有這麼重要嗎?例如,作者根
據他給出的定義,在本書明確將佛教分入「意識形態」的類別而非「宗教」,我感覺就算
不照這個定義區分,或就算誤用了這個定義將佛教納入「宗教」的門類似乎也沒有大礙。
這個問題困惑了我一小段時間,但我在整理章節筆記的時候找到了能說服自己的解答。
我給自己的說明是:定義是為了方便分類。作者在本書第七章提到,由於智人的社會秩序
是透過想像而建構,而維持秩序所需的關鍵資訊無法單純靠 DNA 就複製傳給後代,所以
需要透過各種努力,才能維持種種法律、習俗、禮儀,否則社會秩序很快就會崩潰。這種
「努力」便是文字誕生的契機。
而有了文字還不夠,當文字一多起來,整理文字也勢必會成為一個龐大的工程。因此,學
習並內化種種編目、檢索和處理資料的技巧就顯得相當重要了。那這時候,整理資料就勢
必需要一個標準,而這個標準也就是上述提及的「定義」。簡單來說,資料的分類需要固
定的依據,也就是定義,而因為人類有分類資料的需求,所以將事物進行定義便是有意義
的。
但反過來說,這也就代表若有不需要分類的行為,似乎就不太需要有定義存在。在《反脆
弱》一書中,塔雷伯就很討厭凡事都要找尋定義、正確命題並且了解內含的做法。舉例來
說,你不需要知道孝順的定義也能做出孝順的行為、一個人不需要了解機械力學的定義也
能順利的踩腳踏車;但若不知道會計的定義很可能就無法順利的寫出資產負債表、不知道
數學的幾大公理很可能就無法設計出任何高科技的產品。綜合兩者,我自己的思考是需要
分類或需要應用的事情才需要去討論定義。
也不知道我這個小小思考有何用處,不過總歸算是自己唸書的一點收穫。除了上面的討論
,在「想像的現實」這個大主題之外,我還撿到許多在第一次閱讀本書時沒有覓得的小主
題,並且跟這幾年的所看到的其他書籍有了結合(尤其是金錢的創造與經濟學之間的關係
)。希望再閱讀下一本《人類大命運》時也能有這樣的收穫!最後,文末我附上我閱讀本
書時做的章節摘要,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
行參考看看本書的內容。
章節筆記
第一部 認知革命
第一章 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生物
本章旨在說明智人只是動物的一種,並不是造物主完美的創造。確實,人類(human )已
經習慣以為自己是唯一的「人」,是因為在過去一萬年間,「人種」確實只剩下智人一種
。然而,human 一詞真正的意思是「屬於人屬的動物」,而在過去,這可不只有智人而已
。再展開一些,討論整個人屬的話, 通人我們會以為,能有比較大的大腦,會使用工具
、有超凡的學習能力、還有複雜的社會結構,都可以說是人類巨大的優勢(而且似乎不證
自明,正是這些優勢使人類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動物)。然而,其實人類早就具有這些優
勢,但是在整整兩百年期間,人類就一直就只是一種弱小的邊緣生物。作者在本章以石器
為例,早期石器最常見的一種用途,就是把骨頭敲開,才能吃到裡面的骨髓。骨髓有什麼
特別的?假設我們正在看著一群獅子大口吃著一隻長頸鹿。我們只能耐心等著,等他們吃
飽再說。但還別急,就算獅子吃完了,旁邊還有鬣狗在等著,而且他們也不是好惹的;於
是他們又把剩下的肉吃乾抹淨。最後才輪到我們這群原始人,我們走進長頸鹿的屍體,左
看看右瞧瞧,最後只能向辦法去挖出唯一還能吃的組織。換句話說,長久以來,智人一直
只是穩定於食物鏈的中間位置,直到最近才有改變。在先前長達數百萬年期間,人類會獵
殺小動物、採集種種能得到的食物,但同時也會遭到較大型食肉動物獵殺。一直要到四十
萬年前,有幾種人種才具備實力,開始固定追捕大型獵物,而要到十萬年前智人崛起,人
類才一躍而居於食物鏈頂端。本章後半部,作者試圖解釋為何世界上的人屬最後只剩下智
人種,關於這點,有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論。第一種是「混種繁衍理論」(interbreeding
theory)講的是不同人種一見鐘情、兩情相悅、三生有幸、互相交融;另一種完全相反的
觀點,稱為「替代理論」(replacement theory)講的是雙方水火不容、互有反感、甚至
是種族滅殺。近幾十年,科學界一直抱持著「替代理論」,但在 2010 年有一項關於尼安
德塔人基因組定序的研究指出,現代的中東和歐洲人,擁有 1~4% 的 尼安德塔人 DNA。
雖然這百分比不高,但意義卻很重大。關於智人與其他人種的相互關係存在著許多猜測,
相關的爭辯必然會繼續。而作者在最後指出,無論相互關係如何,最後的結果是智人勝出
,而讓智人勝出的秘訣目前最可能的解答,正是讓人類得以辯論的原因:智人之所以能征
服世界,是因為有獨特的語言。
第二章 知善惡樹
本章說明有關智人「獨特的語言」的含義。人類的語言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最常見的理論
,是認為人類語言最為靈活。雖然我們只能發出有限的聲音,但組合起來卻能產生無限多
的句子,各有不同的含義。於是,我們就能吸收、儲存和溝通驚人的訊息量,並了解我們
周遭的世界;第二種理論,也同意人類語言是溝通、描述世界的方式;然而語言要傳遞的
最重要訊息,不是關於獅子和野牛,而是關於人類自己。我們的語言發展成了一種傳播八
卦的工具。顯然,如果一大群人想合作共處,「說壞話」這件事可是十分重要。大約在七
萬年前,現代智人發展出新的語言技能,讓他們能夠八卦數小時之久。這下,他們能夠明
確得知自己部落裡誰比較可靠可信了,於是部落的規模就能夠擴大,而智人也能夠發展出
更緊密、更複雜的合作形式; 然而人類語言真正最獨特的功能,並不在於能夠傳達關於
鄰人或獅子的資訊,而是能夠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資訊。據我們所知,只有
智人能夠表達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聽過的事物,而且講的煞有其事。「討論虛構的事物
」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
重要的是可以大夥兒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共享的虛構故事。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
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以上這些東西,其實都只存
在人類自己發明、並互相傳頌的故事裡。除了存在於人類共同的想像之外,這個宇宙根本
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沒有法律、也沒有正義。但是,要說出有效的故
事,其實並不容易。難的點不在於講故事,而在於要讓人相信。於是,歷史上也就不斷圍
繞著這個問題打轉:究竟某個人是如何說服數百萬人去相信神、相信民族、或是相信有限
公司這些故事。從認知革命以來,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種雙重的現實之中。一方面,我們
有像是河流、樹木和獅子這種確實存在的客觀事實;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像是神、國家和
企業這種想像中的現實,透過語文創造出想像的現實,就能讓大批互不認識的人有效合作
,而且效果還不只如此。正由於大規模的人類合作是以虛構的故事(也就是神話)做為基
礎,只要改變所講的故事,就能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只要在對的情境之下,這些故事就
能迅速發生變化。例如在 1789 年,法國人民幾乎是在一夕之間,相信的故事就從「君權
神授」轉成「主權在民」。本章後半段便是基於「想像的現實」去延伸,說明智人的行為
在認知革命後已脫離全然的生物學範疇:認知革命正是歷史學從生物學脫離而獨立存在的
起點。在這之前,所有人類的行為都指稱得上是生物學的範疇。認知革命之後,我們要解
釋智人的發展,依賴的主要工具就不在是生物學理論,而改用歷史敘事。就像是如果要理
解為何儒家或共產主義能在中國傳播,光知道基因、賀爾蒙和生物這些知識還不夠,另外
也得考慮到各種想法、圖像和幻想的互動才行。最後,作者為生物學與想像的現實(也就
是歷史學)之間,總結了三個概要:第一,基本上,生物學為智人的行為和能力設下了基
本限制,像是訂出了一個活動範圍,而所有的歷史都在這個範圍之內產生;第二,然而,
這個範圍非常大,能讓智人有各種驚人的發揮空間。因為智人擁有創造虛構故事的能力,
就能創造出更多、更複雜的遊戲,代代相傳之下,也就不斷的精進發展;第三,因此,想
了解智人的行為,就必須描述人類行為的演化過程。
第三章 亞當和夏娃的一天
本章作者帶領我們試圖重建認知革命後到農業革命前的人類生活,但卻困難重重。首先,
考古偏差(archeological bias)是一個大問題。作者以石器時代舉例,很多人以為在農
業革命前的人類都只使用石器,但是所謂的石器時代,其實說是「木器」時代還比較精確
,當時的狩獵採集工具多半還是木製的。所以,想光靠現存的文物來了解遠古狩獵採集生
活,就是會有這種偏差。想解決這個問題,方法之一就是去研究目前尚存的採集社會。透
過人類學的觀察手法,我們可直接研究這些社會。可惜的是,雖然用人類學的方式觀察現
代的採集社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一些遠古採集社會的種種可能性,但這絕非全貌,而且
可說絕大多數仍有如以管窺天。 學者常常只會問那些他們在合理範圍內能夠回答的問題
。如果我們無法發展出新的研究工具,可能就永遠無法了解遠古採集者究竟有什麼信仰,
或是他們經歷過怎樣的政治體制。
第四章 毀天滅地的人類洪水
本章說明,智人的遷徙以及殖民大量的破壞了全球的生態,造成絕大多數的物種滅絕。本
章提出了澳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的零散小島作為例子。最後,作者總結:第一波的滅絕浪
潮是由於採集者的擴張,接下來的第二次滅絕浪潮,則是因為農民的擴張。從這些教訓,
讓我們得以從一個重要的觀點來看待今日的第三波滅絕浪潮:由工業活動造成的物種滅絕
。在前兩波的滅絕,海洋生物受到的影響較小,可是在人類現在擁有能夠上天下地的能力
時,也許我們得更小心不要讓海洋生物重蹈滅絕的覆轍。
第二部 農業革命
第五章 史上最大騙局
本章說明農業革命帶來的影響。作者採用了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人類以為自己馴化
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智人。」拿農業革命之後的人跟採集時代的人比較,會發現
不但工時變長了,生活品質也變得更糟了。那為什麼人類會採取一個比較差的生活方式呢
?作者認為,其實人類在歷史上一直不斷重蹈覆徹,其道理都相同:因為我們無法真正了
解各種決定最後的結果。也許一開始只是想多幫助小麥的生長,於是開始翻土除草,而小
麥確實也成長的很好。但小麥增加帶來的後果卻超乎人類的想像,例如,食物穩定之後就
會大量生育、單一作物當作主食時在面對天災時就會失去抵抗能力等等。換句話說,農業
革命是一個陷阱:人類一新追求更輕鬆的生活,於是釋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變了世界
的面貌,但衍生的結果並沒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樂見的。本章後半段
敘述畜牧業,為了呼應本章前段「小麥馴化人的」概念。首先,要衡量某一物種演化得成
功與否,評斷標準就在於世界上其 DNA 雙螺旋的複本數量多寡。從這種角度看來,1000
份 DNA 複本永遠都強過於 100 份,於是我們會有小麥是最成功的物種這樣的結論。那,
按照這種結論,現在地球上演化最成功的動物估計就是肉雞、肉牛或肉豬吧,但他們並不
幸福。畜牧業與屠宰場背後的邏輯我想不需要多加敘述,總而言之,我們從農業革命能學
到的最重要一課,很可能就是「物種演化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個體的幸福」。
第六章 蓋起監獄高牆
本章從農業入手,開始介紹「由想像所建構的秩序」。我們相信某種秩序,並非因為這是
客觀的事實,而是因為這樣相信,可以讓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社會。這種由想
像所建構的秩序絕非邪惡的陰謀、或是無用的空談,而是唯一能讓大群人類合作的救命仙
丹。舉例來說,不管是漢摩拉比或是美國開國元勳,心中都有個想像的現實,想像這個世
界有著放諸四海皆準、永恆不變的正義原則(例如階級或平等),但這種不變的原則其實
只存在於智人豐富的想像力裡,只存在他們創造並告訴彼此的虛構故事中。這些原則,從
來就沒有客觀的效力。現代社會的人人平等,跟傳統印度的種性制度在這樣的角度下來看
其實並無二致,都是為了穩定社會秩序而產生的「想像的現實」。 不管是基督宗教、民
主或是資本主義,都只是由想像所建構出來的秩序。而作者指出,要讓人相信這些秩序有
兩個做法:首先,對外的說法絕對要堅持他們是千真萬確、絕非虛構。永遠要強調,這種
維持社會穩定的秩序是客觀的事實,是由偉大的神或是自然律創造出來的;第二,在教育
上也要徹底貫徹同一套原則。從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斷提醒他們這套由想像建構出
來的秩序,要在一切事物融入這套規則,不管是童話、戲劇、繪畫、歌曲、禮儀、政治宣
傳、建築、食譜或是時尚。最後,作者提出三個人類自己難以發現組織自己生活的種種秩
序(錢、國家、人權等等)其實是想像的原因:想像建構的秩序與真實的世界結合;想像
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慾望;想像建構的秩序存在於人與人的思想連結中。
第七章 大腦記憶過載
本章介紹文字的開創。文字的創造是因為必須要處理過多的程序,前幾章說到,智人的社
會秩序是透過想像而建構,維持秩序所需的關鍵資訊無法單純靠 DNA 就複製傳給後代,
需要透過各種努力,才能維持種種法律、習俗、禮儀,否則社會秩序很快就會崩潰。可是
,如果某個社會的人數和物品的數量超過某個臨界值,就必定需要儲存和處理大量的數字
資料;但人腦又力有未逮,於是過於龐大的社會系統就會崩潰。作者指出,這也是為什麼
就算在農業革命後的數千年間,人類的社會網絡比起現代,還是相對規模較小、也相對簡
單。為了因應這個問題,文字便誕生了。本章提到,目前發現的第一塊文字居然是會計簿
(記錄了某一段時間內收穫了多少稻作),這便是為了儲存超出人腦能力範圍的資訊。但
問題還沒完,有了文字之後便會產生新的問題:要如何整理文字?確實,文字是方便,拿
會計簿舉例,一本會計簿是好查閱的,但如果有三十年、五十個部門的會計資料呢?當文
字過於大量的時候,編目、檢索和處理資料的技巧就很重要了,而且這些都和大腦原本內
建的機制非常不同。這也正是文字對人類歷史所造成最重要的影響:他逐漸改變了人類的
思維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過去的自由連結、整體思考、已經轉變為分割思考、官僚制
度。在本章最後,作者指出文字和人類的相互關係:文字本來應該是人類意識的僕人,但
現在正在反僕為主。電腦並無法理解智人如何書寫、說話、感覺和編織夢想,所以我們現
在反而是用一種電腦能夠理解的數字語言,來教導智人如何書寫、說話、感覺和編織夢想
。
第八章 歷史從無正義
本章敘述「階級」在歷史上的發展。一次又一次,人類要讓社會有秩序的方法,就是將成
員分成各種想像出來的階級,像是上等人、平民和奴隸,白人和黑人,貴族和平民,婆羅
們和首陀羅,又或是富人和窮人。而這些階級制度開始時,多半只是因為歷史上的偶發意
外,然而一部分群體一但取得既得利益之後,經過世世代代不斷加以延續改良,才會形成
現在的模樣。作者以非洲奴隸、印度種姓制度作為例子。更發人深省的是,每一種由想像
建構出來的階級秩序,都絕對不會承認自己出於想像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
的結果。本章後半段討論更多的文化問題。人總是藉口「文化」來禁止不自然的事。但從
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世界根本沒有什麼是不自然的。只要有可能發生的事,就是自然。
真正完全不自然的事,是指違背了自然律,但這種事情根本就不會存在,所以也沒有禁止
的必要。 事實上,許多人認知的「自然」和「不自然」並不是生物學的概念,而是基督
教神學的概念。神所上所謂的「自然」,指的是「符合創造大自然的神的意旨」。本章最
後,作者試圖討論造成性別差異文化的成因,但卻都尚未有定論。
第三部 人類的融合統一
第九章 歷史的方向
本章首先說明所有文化都有衝突。自從法國大革命之後,全球人民逐漸同意「自由」和「
平等」都是基本的價值觀。然而這兩者根本就互相抵觸!想要確保「平等」,就得截至那
些較為突出的人、削那些人的自主權和自由;而要保障人人都能獲得如他所願的「自由」
,也就必然會影響到所有人的平等。而如果每個文化都需要有些緊張、有點衝突、有無法
解決的兩難,才能讓文化更加精彩,那麼不管是身處在哪一種文化薰陶下的個人,腦中必
然並存了互相衝突的信念,以及互相格格不入的價值觀。正因為這種情況實在太普遍,甚
至還有個特定的名詞來形容: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一般認為,認知失調
是人類心理上的一種問題,但這其實是一項重要的特性,如果人真的無法同時擁有互相抵
觸的信念和價值觀,很可能所有的文化都將無從建立,也無以為繼。因此,作者指出,若
想深入探究一種文化,該做的不是去研究所有人都同意的教條,反而應該看看在該文化中
有什麼難解的矛盾,看看有哪些規定根本是自打嘴巴。本章後半段,作者列出三種有可能
達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文化)。這三種秩序,首先第一種是經濟上的貨幣秩序,第二
種是政治上的帝國秩序,而第三種則是宗教上的全球性教派。另外,本章提到一個有趣的
概念,就是歷史的大趨勢是「分久必合」。
第十章 金錢的氣味
本章介紹金錢。首先,金錢是一個「互為主體性」的概念,這在前幾章已經說明過了。那
為何會有金錢的出現呢?要先注意的是,這裡說的錢,指的是概念,而不只是硬幣或鈔票
。不論任何物品,只要人類願意使用、能夠有系統的代表其他物品的價值,以作為物品或
服務交換之用,就可以說是符合了錢的概念。而錢這個概念的出現便是因為方便:想像一
個政府正在收稅,拿幾百幾千幾萬箱的大麥,跟幾綑鈔票或幾袋金子來比,相信後者會方
便許多。正因為有了金錢概念,財富的轉換、儲存和運送都變得更容易、也更便宜,後來
才能發展出複雜的商業網路以及蓬勃的市場經濟。但問題在於,大麥是有實際用途的東西
,但黃金可能有,是什麼原因讓沒有價值的東西變成人人都想要的一種存在?首先,要理
解金錢的運作就是要把「物質上的現實」轉變為「心理上的想像」。所以說,「信任」正
是所有金錢最基本的原料,可以說金錢就是一種相互信任的系統,而且還不是隨隨便便的
某種系統:金錢正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統。而金錢貨幣史上真正的突破
,就是人類終於開始相信某些貨幣形式,雖然他們本身沒有什麼固有價值,但卻能更方便
儲存與運送。這樣的金錢制度,大約出現於西元前 2500 年的美索不達米亞:銀舍克勒制
度。克勒指的是一定重量的銀子(8.33 公克),而這些(黃金)白銀的價值完全只是因
為文化賦予而來,都是在特定文化裡,社會地位高的人所擁有的奢侈品。。本章最後,作
者以經濟學的觀點說明為何世界最後會流行起黃金,而不是有些地方黃金、有些地方白銀
、有些地方絲綢、有些地方小麥。那是因為,在貿易連接兩個區域的時候,只要是能夠運
送的貨品,就會受到供需力量的影響,讓價格達到平衡。簡單來說,如果 A 地很愛黃金
,B 地不愛,那麼就會有商人從 B 地購買黃金到 A 地,從而影響兩地的供需價格。換言
之,金錢信仰的重點是「別人相信」,只要有一個地方重視,終究會使得所有地方一齊重
視。
第十一章 帝國的願景
本章介紹帝國。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有兩項重要特徵。第一,帝國必須要統治許多不同
的民族,每個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獨立的領土;第二,帝國的特徵是疆域可以
靈活調整,而且可以幾乎無限制的擴張。帝國不需要改變基本架構和認同,就能夠納入更
多其他國家和領土。值得一提的是,帝國跟大小、起源或是任何其他原因都無關,只跟上
述的兩項重要特徵相關。作者在本章指出,雖然許多人視帝國為邪惡的主意,但就事實而
言,帝國在過去兩千五百年間,一直就是全球最常見的政治組織形式,大多數人在這段時
間都是活在帝國政體之下。此外,帝國政體其實非常穩定,多半時候要打倒反叛軍,根本
不成問題。帝國之所以會傾覆,通常都是因為有外部侵略、或是內部統治精英的內鬥。很
多時候,某個帝國崩潰了,並不帶表屬民就能獨立。反而是每在帝國瓦解或遭到驅逐之後
,就會由新的帝國取而代之,繼續統治。帝國也有顯然是善良的一面,例如波斯居魯士大
帝的「統治全世界、為所有人類福祉而努力」的想法,就讓人耳目一新。確實,帝國正是
造成民族多樣性大幅減少的主因之一。帝國就像一台壓路機,將許多民族獨特的多樣性逐
漸夯平,整合製造出更大的新群體。但是,現在人類之所以有許多文化成就,很弔詭的,
背後常常靠的就是剝削戰敗者。作者在本章也列出了帝國的週期循環:一小群人建立一個
大帝國、形成帝國文化、帝國文化得到屬民認同、屬民以帝國共同價值為名,要求平等地
位、帝國開國者失去主導地位、帝國文化繼續蓬勃發展發揚光大。在本章最後,作者預測
統一全球這件事,很可能已經離我們不遠了。我們眼下正在形成的全球帝國,並不受任何
特定國家或族群管轄。就像羅馬帝國晚期,它是由多民族的菁英共同統治,並且是由共同
的文化和通同的利益相互結合。
第十二章 宗教的法則
本章說明宗教。一開始,作者給出宗教的定義:「宗教是一種人類的規範及價值觀的體系
,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這裡有兩大基本要素:第一、宗教認為世界有一種超人類的
秩序,而且並非出於人類的想像或是協議;第二、以這種超人類的秩序為基礎,宗教會訂
出他認為具有約束力的規範和價值觀。」在這個定義之下,從古至今的宗教有泛靈信仰、
多神論、一神論、二元論、自然律論(意識形態)。這一章除了給出各個宗教的演變,最
讓人讚嘆的地方應該就是討論「自然律論」的部分。自然律宗教的信徒也認為有某種超人
類的秩序控制著這個世界,但他們所崇拜的這個秩序是自然律(natural law),而不是
什麼神明的意志。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除了佛教之外,還包括了自由主義、共產主義、
資本主義、民族主義和納粹主義。要注意的是,作者給出的宗教定義是:「一種人類的規
範及價值觀的系統,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而「超人類」並不等於「超自然」。佛
教的自然律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法則之所以稱為「超人類」,指的是他們並非由人類制定
,但這並不是某種超自然現象。在這之後,作者針對「人為主義」做了詳細的說明。值得
一提的是,這些「自然律宗教」隱含「相信神明」的概念,如果捨棄這項元素,就會變得
毫無意義,其中又以自由主義為最。舉例來說,我們的自由政治和司法體系之所以存在,
是因為相信每個人都有一種神聖無法分割、無法改變的內在本質,這點讓世界有了意義,
也是一切道德和政治正當性的來源。但這個概念的前身,正是傳統的基督教信念:相信每
個人的身軀裡,都有一個自由而不朽的靈魂。然而,過去兩百年間,生命科學已經徹底顛
覆了這個信念。我們的司法和政治制度碰上這些發現,多半視而不見、不願面對。但現在
堵在生物學以及法律和政治學之間的這道牆,究竟還能維持多久?這一章包含的內容真的
很多,前半部有關宗教的演變值得再三回味。
第十三章 成敗的秘密
本章說明看待歷史的角度。首先,要知道歷史學家雖然可以推測,但無法提供任何明確答
案。舉例來說,他們可以描述基督教如何(how)拿下了羅馬帝國,但他們無法解釋為何
(why)能達成這項創舉。 描述如何的時候,是要重建一連串從一點演變到另一點的事件
順序。至於要解釋為何的時候,則是要找出因果關係,看看究竟為了麼發生的是這一連串
的事件,而不是另一連串的事件。 對某個時代的了解越透徹,反而就越難解釋為什麼發
生了這個事件、而不是那個事件。但如果對某個時期只是一知半解,就很容易受到結果影
響,只看到那些最後成真的可能性。於是,他們就用後見之明,來解釋為什麼現在的結果
是無法避免的。作者指出, 歷史的鐵則就是:事後看來無可必免的事,在當時看來總是
毫不明顯。當然,這也不是說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地理、生物和經濟力量確實會造成限制
。但限制之下仍然有許多發展空間,目前還看不出來有任何能夠統攝一切的決定性法則。
除了後見之明外,歷史還是所謂的「二階混沌系統」,也就是會受到預測的影響而改變的
系統。從定義上發展,我們可以得知革命就是無法預測,如果真能預測有革命,革命就永
遠不會成真。那既然學歷史無法預測未來,也無法參透真理,那學歷史幹嘛?作者給出了
一個答案:歷史不像是物理學獲經濟學,目的不在於作出準確預測。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
,不是為了要推知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也並非無可
避免。我覺得這一章在「預測」這件事情給我的啟發很大,跟在《黑天鵝效應》中提到的
「預測無用」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這一章也讓我想起在《得到》上羅胖曾說過的一種
看歷史的角度:「如果你沒有把歷史唸到,你『覺得當時的人那樣做是無可避免』,那就
不算念透歷史。」我覺得這句話的含義是,念熟一段歷史便是要分析當代的人物「面臨什
麼選擇」,而為何他們又「做出了這個選擇」,而不是單純的把時間上的先後次序當作因
果關係處理。
第四部 科學革命
第十四章 發現自己的無知
本章介紹科學革命,以及有關科學與歷史的相互關係。首先,現代科學與先前的知識體系
有三大不同之處: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以觀測和數學為中心、取得新能力。最重要的應
該是第一點,所謂科學革命並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真正讓科學革
命起步的偉大發現,就是發現「人類對於最重要的問題其實毫無所知」。這一點我記得在
下一章中會有更詳細的敘述。本章後半段討論科學的可能以及科學的演進,例如,科學是
否能使長生?有趣的是關於死亡這個議題,許多近代晚期的宗教和意識形態,已經不再強
調死亡和來世這兩項元素。在十八世紀之前,各個宗教仍然認為死亡及其影響是生命意義
的核心。但從十八世紀開始的宗教和意識形態,像是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就
已經對來是完全失去興趣。最後,科學的演進指的是,在過去五百年間,科學、帝國和資
本之間的回饋循環,無疑正是推動歷史演進的主要引擎。科學從來就不是一個求真的事業
,或許對科學家是,但推提供資金的財團與政府來說,科學並不是為了尋求真理。舉例來
說,在 1940 年代,美國和蘇聯投入大量資金研究核子物理,那為什麼不研究水下考古呢
?因為核子對國家發展更有幫助。換句話說,科學無力決定自己的優先順序,也無法決定
如何使用其發現。科學研究一定得和某些意識形態聯手,才有蓬勃發展的可能。
第十五章 科學和帝國的聯姻
本章說明科學與帝國之間的關係。簡言之,絕大多數的科學學門一開始的目的,都只是為
了讓帝國繼續發展,而且許多發現、收藏、硬體設施和獎助金,也都多虧了陸海軍及帝國
統治者的慷慨協助。本章前半部分則在敘述為何是歐洲而不是亞洲等其他地方,受益於科
學革命而成為全球霸主。原因在於歐洲幾乎所有知識領域的學者都學會了「留白」這一套
,誠實面對自己有太多無知之處,並試著加以填補。他們開始承認自己的理論還不完美,
一定還有什麼尚未得知的重要資訊。作者以地圖為例說明,在 1459 年歐洲人的世界地圖
。可以看到地圖上似乎鉅細靡遺,就算是當時歐洲人根本一無所知的南非地區,都有密密
麻麻的資訊。這顯現當初的歐洲人的自滿,以及認為自己已經無所不知的態度;而 1525
年的薩維亞世界地圖(Salviati World Map)留有大片空白,這表示當代的歐洲人相信世
界上還有許多未知,值得去探索。換句話說,現代科學和現代帝國背後的動力,都是一種
不滿足,覺得在遠方一定還有什麼重要的事物,等待他們去探索、去掌握。然而,科學和
帝國之間的鍵結還不僅如此而已。兩者不只動機相同,連做法也十分類似。對現代歐洲人
來說,建立帝國就像是一項科學實驗,而要建立某個科學學門,也像是一項建國大業。那
中國呢?作者指出中國唯一一次遠征是鄭和下西洋,而 從鄭和下西洋得以證明(皇帝死
後便沒有繼續探索了),當時歐洲並未佔有科技上的的優勢。真正讓歐洲人勝出的,是他
們無與倫比而又貪得無厭、不斷「探索與征服」的野心。承認自己的無知也是一種力量,
就算孔子早已闡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但在中國幾個朝代發展
下來的思想中,卻總是以天朝自居,以天下之大漢族無所不知的態度自處。舉例來說,在
中國發行的地圖上,一直要到 1602 年才終於出現了美洲,而且這地圖還是歐洲傳教士畫
的(中國對其他地方不感興趣的證明)。但西方人的求知慾並不是平白無故冒出來的,科
學總是和政治與利益有著瓜葛,這一章談了政治(帝國),下一章作者便要談談利益與科
學之間的關係。
第十六章 資本主義教條
本章說明資本主義。在本章一開始,作者便開宗明義地提到想要了解現代經濟史,其實重
點就只有一個詞:成長。世界開始蓬勃發展之時,正是因為歷史上出現了科學革命和關於
進步的概念。所謂的「進步」,是在承認我們的無知之後,認為只要投資進行科學研究,
一切就能變得更好。在這項新系統中,人類發展出「信用」這種金錢概念,代表著目前還
不存在、只存在於想像中的財貨。正是「信用」的概念,讓我們能夠預知未來、打造現在
。而這背後有一項基本假設,就是未來的資源肯定遠超過目前的資源;只要我們使用未來
的收入來投資當下,就會帶來許多全新而美好的商機。反過來說,過去的問題不在於有沒
有信用的概念、又或是知不知道如何使用這種概念,而是因為當時的人並不相信「明天會
更好」,所以並不願意延展信用。用經濟學的概念來講,也就是他們認為財富的總量有限
,而且還可能萎縮。接著作者介紹了資本主義與帝國合作無間的時代,這時在經濟學上稱
為「重商主義」,代表性的國家依序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與英國(作者簡介了這些資
本在這些國家的發展)。有趣的是,這時候的「公司」權力大得難以置信,在今天,有人
大聲疾呼,認為二十一世紀的民間企業已經掌握了太多權利。但從近代初期的歷史來看,
我們早已看過放縱追求自我利益,能達到什麼境界,舉例來說,「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
印尼近兩百年,直到 1800 年,才改由荷蘭政府統治。在荷蘭之後,最有力的競爭者是英
國與法國。最後是由英國贏得了金融體系的信任,而法國只證明自己還不配得到這個地位
。關鍵的轉捩點是在十八世紀初,歐洲爆發了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在這之後,資本與帝國
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正如馬克思和其他社會批評所開的玩笑,西方政府幾乎就像是資本
家的工會。講到國家如何為資本家服務,最惡名昭彰的例子就是中英第一次鴉片戰爭。
正因如此,今天在判斷某個國家的信用評等時,經濟體系是否健全,遠比天然資源的多寡
更為重要。本章最後提到資本主義的一些限制,例如自由資本主義可以發展到極致嗎?答
案是不行。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完全不受政治影響的市場。畢竟,經濟最重要的資源就是
「信任」,而信任這種東西總是得面對種種的偷拐搶騙。光靠市場本身,並無法避免詐欺
、竊盜和暴力的行為。這些事得由政治下手,立法禁止欺詐,並用警察、法庭和監獄來執
行法律。另外,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美中不足之處,是無法保證利潤會以公平的方式取得,
或是以公平的方式分配;相反的,因為人類有追求利潤和生產成長的渴望,就會盲目掃除
一切可能的阻撓。等到「成長」成了無上的目標,不受其他道德倫理考量的制衡,就很容
易衍生成一場災難(例如奴隸貿易便是為了壓低成本造成的悲劇)。最發人生省的是這句
:有一些宗教(例如基督教和納粹)殺害了數百萬人,原因是出於仇恨。然而,資本主義
也殺害了數百萬人,原因則是出於冷漠加上貪婪。最後,作者提到資本主義認為經濟可以
無窮無盡的發展下去,但這和我們日常生活觀察到的萬事萬物的現象,完全背道而馳。然
而,人類的經濟在整個現代時期,就是這樣不可思議的持續指數成長。唯一的原因就在於
科學家總是能每隔幾年,就提出另一項發明、取得另一項發現。但這種發現能持續多久呢
?有種理論是「低垂的果實」就在預示這種困境:如果實驗室的腳步不敵泡沫破滅的速度
,可以想見,經濟前景就十分堪憂了。
第十七章ꀠ工業的巨輪
本章討論工業革命與消費主義。首先,作者提出一種特殊的見解: 工業革命的核心,其
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將熱能轉換成動能是蒸氣機最重要的功能。在這個邏輯下,我們
可以簡單推論,那些認為地球能源會不夠的擔憂基本上是杞人憂天;就過去的證據看來,
所謂「有限」只是一種理論;雖然這可能不太符合我們的直覺。事實上,人類在過去幾個
世紀的能源和原料用量是激增的,但是可供使用的能源和原料量卻是不減反增。說得更準
確一些,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夠駕馭並轉換成符合我們所需」的知識。接著,
作者指出工業革命的第二個意義:第二次農業革命。工業革命造成了農業工業化,而如果
沒有農業工業化,就不會有足夠的人力來辦公思考和從事工廠勞動,也就不可能有都市裡
的工業革命。正是因為農業釋放出數十億的人力,由工廠和辦公室吸納,才開始像雪崩一
樣有各種新產品傾瀉而出。最後,作者說明消費主義。為什麼會產生消費主義?因為歷史
上第一次供給超過了所需,而資本主義的核心是成長,也就是沒有人買工廠就會倒閉,於
是消費主義興起。有趣的是,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倫理,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將這兩種秩序合而為一。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而我們這些其他人的最高
指導原則,則是「購買」;這跟歷史上貴族揮霍、平民節儉截然相反。
第十八章 一場永遠的革命
本章說明現代社會面臨的種種與過去不同的現象。首先是生態惡化,需要注意的是生態環
境惡化並不代表就是資源短缺。也就是說, 在我們的未來,很可能會看到智人坐擁各種
新原料和新能源,但同時摧毀了剩下的自然棲地,讓大多數其他物種走向滅亡。第二是時
間概念的出現, 雖然智人越來越不受大自然的擺佈,但卻越來越受到現代產業和政府的
支配。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將過去傳統農業生活的時間節奏,替換成工業社會一致且精確
的時間概念。第三,作者討論了家族和地方社群的崩潰,也就是現在社會越來越個人主義
,也越來越追求進步:前現代統治者的主要目標是要維護傳統秩序,甚至希望能夠盡量回
歸過去失落黃金年代。但到了過去兩個世紀,政治主流卻是要摧毀舊世界,再建立起更好
的世界來取代。第四,現代其實相對和平,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七十年間,
情況更是如此。在這段期間,人類第一次有可能得要面對徹底的自我摧毀,而且也確實爆
發了相當數量的戰爭和屠殺。但這幾十年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和平的年代,而且程度是
大幅領先。當然,未來情況也可能有所改變,作者指出,到時候回頭來看,就可能會覺得
現在這個想法天真的難以想像。但這一切究竟孰是孰非?其實需要時間來證明。我們只要
回顧過往,就會發現,自己對於過去歷史的看法總是受到近幾年事件的左右。如果這一章
是寫在 1945 年或是 1962 年(古巴飛彈危機),可能看法就會偏向悲觀。但正因為已經
來到 2014 年,整個看待現代歷史的觀點,也就相對比較樂觀了。最後,作者給出面對歷
史的態度:我們還不知道自己會朝哪一個方向走。歷史還沒告訴我們該挑哪一邊,而只要
發生某些巧合,往哪一邊走都不算意外。
第十九章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本章探討快樂。雖然目前大多數的意識形態和政治綱領,雖然都說要追求人類的幸福,但
對於幸福快樂的真正來源為何,卻還是不明就裡。本章提到,目前針對快樂的主流解釋有
二:快樂是生化機制(多巴安、血清素)、快樂是認為生命有意義(符合想像的秩序)。
那如果快樂是在於感受快感;想要更快樂,就得操縱我們的生化系統。如果快樂是在於覺
得生命有意義;想要更快樂,就得騙自己騙得更徹底。可是,以上兩種論點都有一個共同
假設:快樂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歷代的哲學家不斷告誡人們:「認識你自己!」其言下之
意是:一般人並不知道真實的自我,也因此很可能忽略了真正的快樂。再往前推,現在研
究快樂的主要學科是心理學,心理學研究快樂的方法是問卷,也就是請受試者以 1~10 分
評價他在許多時刻的快樂狀態,這就帶來一個奇特的矛盾之處:心理學要研究主觀幸福感
,靠的是受試者要能夠正確判斷自己的快樂程度;但矛盾的是,之所以會出現心理學,正
是因為人類並不真正了解自己,有時候需要藉由專業人士的幫助,以避免做出自我毀滅的
行為。最後,作者引出第三種解釋快樂的方式,也就是佛教的觀念: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
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於放下貪求主觀感受這件事。簡單來說,
佛教認為苦真正的根源就在貪求主觀感受這件事,不管貪求的是什麼,都會讓人陷入持續
的緊張、困惑和不滿之中。人想要離苦得樂,就須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只是剎那生
滅的波動,而別再貪求某種感受。看完這章,我認為快樂究竟是什麼確實還有待探討,但
我們現在能先辨認快樂不是什麼,例如快樂不只是「愉快的時刻多於痛苦的時刻」這麼簡
單而已,也許藉由反證法,我們能一步一步邁向快樂代表的真理。
第二十章 智人末日
本章討論科技的未來。在本書寫成的時候,有三種方式可能讓智慧設計取代天擇:生物工
程、半機械人(cyborg)工程與無機生命(inorganic life)工程。所謂生物工程,指的
是人類刻意進行生物層次的干預行為,例如植入基因,目的在於改變生物的外型、能力、
需求或慾望,以實現某些預設的文化概念。一個簡單的例子是閹割;半機械人工程結合生
物組織(或器官)與機械構造,創造出半機械人,例如為人類裝上機械手臂就是一例;第
三種改變生命法則的方式,則是創造出完全無機的生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能夠自行獨
立演化的電腦程式和電腦病毒。這三種方式最需要注意的估計是第三種,畢竟人類很難接
受的一個事實就是,科學家不僅能夠改造身體,也能改造心靈。未來創造出來的科學怪人
,可能就是硬生生比人類優秀不知凡幾,他們看著我們,就像是我們看著尼安德塔人一樣
,帶著一絲輕蔑和不屑(不是不可能,歷史一再讓我們看到:許多以為必然發生的事情,
常常因為不可預見的阻礙而無法成真,而某些難以想像的情節,最後卻成為事實)那現在
要討論的問題就是,如果我們的接班人與我們有完全不同的意識層次(或者是有某種已經
超乎我們想像的意識運作方式),再談基督教或伊斯蘭教、共產主義或是資本主義、甚至
性別的男女,對他們來說可能都已不具意義。或許真正該問的問題不是「我們究竟想要變
成什麼?」而是「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想要什麼?」老實說,我自己認為除非遇到什麼難以
跨越的障礙,不然設計出一個更高等的智人是遲早的事,不過也許人類會在真正創造出這
樣的生命之前就滅亡也說不定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194.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28330207.A.12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