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評論】
『美好時光荏苒,《#幸福的拉札洛》的美麗與哀愁』
《幸福的拉札洛》在去年強敵環伺的坎城影展中拿到最佳劇本獎,但整體無論是角色的勾勒、敘事的完整性、影像拍攝的質地等面向,絲毫不遜於奪得金棕櫚的《小偷家族》、評審團大獎的《黑色黨徒》、最佳導演的《沒有煙硝的愛情》等電影,來自義大利的女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闢出自己的影像美學,在看似暖心的故事中藏著美麗與哀愁。
《幸福的拉札洛》開場映入眼簾的是1.66 : 1的銀幕畫幅比例,電影的銀幕畫幅比例(長寬比,Aspect Ratio)有很多種,近年銀幕畫幅比例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多藍的《親愛媽咪》,大膽地以1:1呈現出壓迫、焦躁的氛圍,當然還有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的圓形景框等等,《幸福的拉札洛》則在1.66 : 1的銀幕比例中道出了一則奇幻與現實交錯的寓言故事。
艾莉絲羅爾瓦雀上一部作品《蜂蜜之夏》承襲了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傳統,以十六釐米膠捲拍出的氣質之佳,其流露出的神采溫暖而芬芳,筆觸自然誠懇,細緻勾勒出義大利養蜂人家的日常,且帶著些許魔幻點綴,已是上乘佳作,而《幸福的拉札洛》再度選擇了十六釐米,同樣呼應著故事中的奇幻色彩,時間帶來的魔法更是顯著,並保有專屬於底片的影像質地,效果迷人。
《幸福的拉札洛》以男孩「拉札洛」澄淨、透徹的視角貫串全片,架構嚴謹、工整,前半段描繪了農人階級的鄉村生活,在資本家的欺騙與剝削中渡日;後半段聚焦在都市化後的城鎮,這群農人則仍處在社會底層與邊緣,同樣靠著欺騙度日,但這次「欺騙」的主動性與被動性巧妙互換,令人不勝唏噓。而兩段的敘事,也利用了色調來對比,在鄉村的色調是飽滿、和煦溫暖的黃色基底,但在都市的色調則變為陰暗、抑鬱不止的灰色基底,導演藉由色調來指涉農人離開鄉村後的都市生活,並折射了其心境。
或許對於艾莉絲羅爾瓦雀來說,這些良善、單純的農民,在都市化中被迫改變,而在都市的人們又亟欲擺脫純樸,卻在名與利的角力當中銬上了沉重的枷鎖,階級、文明的兩相對比下,可能那古老的良善更是心之所向。而農村的質樸與都市的文明,在社會變遷中看似兩個極端,在《幸福的拉札洛》中卻有著矛盾與相似,互為表裡,皆鏡射了不盡幸福的結構,通過時間(過去和未來)的轉移,不斷的對比中,這兩個差異顯著的世界有了另一種詮釋的可能。
至於在片中是如何橫跨了傳統佃農時代與資本主義社會,導演則利用了拉札洛的「死亡」與「重生」來做跳躍,在「死亡」與「重生」兩大循環的生命狀態中,理所當然地以「狼」作為符號寓意,在拉札洛不慎摔落的山谷中,於重生之際有狼的陪伴;片尾拉札洛在銀行被視作恐怖份子遭眾人毆打,逝去時同樣由狼來領導。
狼被視作友善、合群、聰穎,牠們自由的靈魂,如同拉札洛與在那則古老傳說一樣,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筆走至此,「死亡」與「重生」甚至就更可進一步看做導演對於古老鄉村生活與當代社會壓迫的闡述,古老鄉村的良善能使拉札洛重生,但資本主義社會的惡與其冷漠,帶來拉札洛命定的死亡,山谷與銀行場域的對比,則成了拉札洛生命與時間的分野。
《幸福的拉札洛》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感謝『鏡象電影 Mirror Stage Filmsr』試片邀約,電影現正熱映中。
#今年地下電影的院線第一名
#非常好看值得在大銀幕欣賞
今年地下電影的院線第一名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地下評論】
『美好時光荏苒,《#幸福的拉札洛》的美麗與哀愁』
《幸福的拉札洛》在去年強敵環伺的坎城影展中拿到最佳劇本獎,但整體無論是角色的勾勒、敘事的完整性、影像拍攝的質地等面向,絲毫不遜於奪得金棕櫚的《小偷家族》、評審團大獎的《黑色黨徒》、最佳導演的《沒有煙硝的愛情》等電影,來自義大利的女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闢出自己的影像美學,在看似暖心的故事中藏著美麗與哀愁。
《幸福的拉札洛》開場映入眼簾的是1.66 : 1的銀幕畫幅比例,電影的銀幕畫幅比例(長寬比,Aspect Ratio)有很多種,近年銀幕畫幅比例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多藍的《親愛媽咪》,大膽地以1:1呈現出壓迫、焦躁的氛圍,當然還有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的圓形景框等等,《幸福的拉札洛》則在1.66 : 1的銀幕比例中道出了一則奇幻與現實交錯的寓言故事。
艾莉絲羅爾瓦雀上一部作品《蜂蜜之夏》承襲了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傳統,以十六釐米膠捲拍出的氣質之佳,其流露出的神采溫暖而芬芳,筆觸自然誠懇,細緻勾勒出義大利養蜂人家的日常,且帶著些許魔幻點綴,已是上乘佳作,而《幸福的拉札洛》再度選擇了十六釐米,同樣呼應著故事中的奇幻色彩,時間帶來的魔法更是顯著,並保有專屬於底片的影像質地,效果迷人。
《幸福的拉札洛》以男孩「拉札洛」澄淨、透徹的視角貫串全片,架構嚴謹、工整,前半段描繪了農人階級的鄉村生活,在資本家的欺騙與剝削中渡日;後半段聚焦在都市化後的城鎮,這群農人則仍處在社會底層與邊緣,同樣靠著欺騙度日,但這次「欺騙」的主動性與被動性巧妙互換,令人不勝唏噓。而兩段的敘事,也利用了色調來對比,在鄉村的色調是飽滿、和煦溫暖的黃色基底,但在都市的色調則變為陰暗、抑鬱不止的灰色基底,導演藉由色調來指涉農人離開鄉村後的都市生活,並折射了其心境。
或許對於艾莉絲羅爾瓦雀來說,這些良善、單純的農民,在都市化中被迫改變,而在都市的人們又亟欲擺脫純樸,卻在名與利的角力當中銬上了沉重的枷鎖,階級、文明的兩相對比下,可能那古老的良善更是心之所向。而農村的質樸與都市的文明,在社會變遷中看似兩個極端,在《幸福的拉札洛》中卻有著矛盾與相似,互為表裡,皆鏡射了不盡幸福的結構,通過時間(過去和未來)的轉移,不斷的對比中,這兩個差異顯著的世界有了另一種詮釋的可能。
至於在片中是如何橫跨了傳統佃農時代與資本主義社會,導演則利用了拉札洛的「死亡」與「重生」來做跳躍,在「死亡」與「重生」兩大循環的生命狀態中,理所當然地以「狼」作為符號寓意,在拉札洛不慎摔落的山谷中,於重生之際有狼的陪伴;片尾拉札洛在銀行被視作恐怖份子遭眾人毆打,逝去時同樣由狼來領導。
狼被視作友善、合群、聰穎,牠們自由的靈魂,如同拉札洛與在那則古老傳說一樣,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筆走至此,「死亡」與「重生」甚至就更可進一步看做導演對於古老鄉村生活與當代社會壓迫的闡述,古老鄉村的良善能使拉札洛重生,但資本主義社會的惡與其冷漠,帶來拉札洛命定的死亡,山谷與銀行場域的對比,則成了拉札洛生命與時間的分野。
《幸福的拉札洛》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感謝『鏡象電影 Mirror Stage Filmsr』試片邀約,電影現正熱映中。
#今年地下電影的院線第一名
#非常好看值得在大銀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