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開學一週後,我總算慢慢調整步調,重新找回產出的能力啦!
我想先分享這幾個月來與病毒共處的旅程。
別緊張,不用通報疾病管制局把我隔離,此病毒非指新冠狀病毒,而是我第一次遇到的「病毒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乳突病毒。
雖然前陣子大家是因為新冠狀病毒得要居家防疫,但早在疫情升溫三級的一個多月前,我就率先開啟與腳趾頭上難纏病毒疣的長期抗戰了。
剛開始左腳中趾踩在地面有點疼痛,稍微檢查就誤以為是瑜珈練習頻繁導致摩擦起水泡,想說過幾天會消,因此沒有多加理會。
怎麼知道這個水泡不僅是成長速度緩慢,絲毫沒有要破掉或消退的跡象,連我想要拿針戳破都硬梆梆戳不進去,如此拖了一個多月後,感覺這不是自己能處理的狀況,我才終於甘願去皮膚科報到。
結果我誤會大了,根本不是水泡,而是會傳染的病毒疣,據說是較易發生在免疫力尚未成熟的兒童身上,那為何並不年輕的我會長疣?
成人則跟免疫力較無直接關聯,而是當皮膚有傷口,又正好接觸到病毒時,就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不記得自己腳趾頭有受傷,但醫生的說法是不一定需要真的傷口,有時候皮膚比較脆弱或摩擦微發炎的狀態,病毒都會有機可趁,而且似乎還有潛伏期,不會馬上發作。
究竟是因為師資培訓之後到處上瑜珈造成的?還是我脫鞋赤腳陪小孩在草坪上踢球呢?
正確答案無從得知,大概是宇宙覺得生活太無趣會沒有啟發,給我機會體驗一些從未經歷的事物吧!
病毒疣會讓皮膚外面產生一層像死皮般的保護膜包覆裡面的病毒,難怪我根本戳不破,只能醫師用刀片刮開,再做冷凍治療。
我活了三十幾年真的從未長過疣,以為冷凍治療是個很浩大的工程,會跟什麼冷凍人一樣,要把腳趾冰在某種機器裡面,事實證明是我電視劇看太多,是利用極低溫的液態氮以棉棒沾取或是經噴槍噴射的方式處理長疣處。
第一次醫生下手很輕,只覺得冰冰涼涼的,也幾乎沒有痛感,醫生沒多說明,只叫我回家擦藥,我天真的以為就此一切搞定可以收工回家,想都沒想到之後還要報到無數次。
總之,冷凍治療後,該部位的皮膚會漸漸變成死皮,大概每個兩到三週就要找醫生報到一次,再次刮掉死皮,做冷凍治療,大約療程進入第三次時,疫情也突然升溫,我只好拖著小孩一起去皮膚科。(由於我女兒覺得治療過程超有趣,醫生會讓她靠近看,讓她能抓白白的煙,於是就會定時催促我去治療,我完全變成女兒的活體教材啊!)
到第二次療程時,才發現之前誤會可大了,冷凍治療其實會有強烈的刺痛感,而且一次比一次還痛,最後一次醫生甚至拿出壓力球讓我捏。(不得不稱讚一下女兒的貼心,走出診所一直伸出手臂,叫我可以捏她,完全願意犧牲小我成全媽媽啊!)
每次治療完的前幾天,腳趾踩在地上都會痛,尤其後期醫生冷凍治療時間更久更多次,結束完甚至周圍會起水泡(這次是真的水泡了!),導致基本的走路都相當困難,會令我呈現詭異的行走姿勢。
但我沒有因此放棄練習瑜珈,只是想盡辦法避免腳趾踩地,有時候課程中某些體式躲不了的,就只好當作耐受性的挑戰。
也基於此,我徹底體會到,腳趾頭在瑜珈的動作中佔有多重要的地位。(雖然紙上談兵上解剖學時,就知道筋膜鏈上腳趾的影響,但切身之痛的學習效果,絕對是難以忘懷)
當傷口慢慢癒合長出死皮之後,才會讓我進入舒適期,但兩週後又要鼓起勇氣再去痛一次,就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
我生活中安排事情變成要配合治療的節奏,某程度來說,我真的是在居家防疫,只不過是被病毒疣限制了我的行動啊!
可能醫生也沒想到我腳底這個病毒會如此難纏,因此第一次沒跟我說會需要再回診;第二次報到時,醫生說可能需要三、四次的治療;等到第四次去報到,醫生連問都不問,一看到我就直接叫我腳放架子上時,改口說療程可能要六、七次。
終於在台灣疫情降級的前夕,我的奮戰也露出一點曙光,傷口在死皮中冒出了些黑點,看起來像是病毒終於被帶到表面,準備好要離開我了,讓我內心有種即將解脫的竊喜。
殊不知,重頭戲都會放在靠近終點的時候,在我已經對療程都有心理準備之後,宇宙就來點新玩意讓我體驗。
最後一次報到,醫生照例刮開死皮,照理說死皮是沒有痛感的,但這次似乎是病毒疣被連根拔起,令我措「腳」不及感到一陣巨痛,接著就看到傷口爆血,醫生貌似見怪不怪,稍微擦掉血就掏出噴槍冷凍我,我只能死命地捏爆壓力球,以阻止自己叫出聲。
等我回到家一看,才發現傷口跟之前都不同,整個OK蹦沾滿血,也還沒有完全止血的跡象,內心不免感到一陣擔憂,畢竟跟前幾次的情形大不相同,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相信身體的自癒力。
隔兩天,傷口雖然血止住,但周圍開始腫脹起水泡,血全部回滲在水泡內,有些怵目驚心,我實在也不清楚這是傷口復原的正常程序,或是需要回診處理的狀態。
從小到大,相較於我弟因為各種病痛進出醫院的豐功偉業,我真的算是健康寶寶,唯一一次去急診報到和住院,就是生小孩那時,因此我對於傷口真的十分陌生啊!(況且我根本也看不見自己自然產的傷口😂)
在如今資訊發達的時代,通常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情況,我們的直覺反應就是立刻上網搜尋,我當然不例外,但資訊不看還好,看了只會嚇死自己,是蜂窩性組織炎之類的訊息一堆。
這種時候,對身體安危的恐懼真的是會瞬間襲來,偏偏大腦真的很擅長想出各種可能的發生,促使自己一不小心就被恐懼的想法帶著走,忘記恐懼的那份能量也可以反過來成為自己內在依靠的力量。
我還記得看著傷口的那一刻,腦中充斥各種感受,焦躁、無助、害怕、擔憂,那種無法確定的不安就像停不下來的列車,在腦中高速行駛,我明知道一切都是存於腦中的恐懼,什麼都沒發生,但我選擇讓那些情緒流動,我看著它們在我裡面張牙舞爪地叫囂,卻沒有試圖去做些其他事情轉移注意力。
接著在某一刻,彷彿找到喊停的剎車按鈕,我告訴自己:「我才是身體的主人,力量就在我的一念之間。」我再次選擇相信,觀察自己的意識是如何在創造我的身體實相。
果然,腦袋想的大部分都不會發生,幾天之後血慢慢被吸收,又一週過去水泡也都自行消退,纏著我好幾個月的死皮也不再出現,我的腳指頭再度擁有正常的皮膚,這段旅程算是告一段落。
回頭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傷口,就能讓我在那個當下如此慌亂,更何況生命當中又有多少大大小小的事件,是會挑起我們內在的不同恐懼,讓我們自亂陣腳,光是生活中各種不確定的未知,就足以讓我們每天停留在不安的情緒中。
我想自己絕非特例,這是許多人在生活中都會發生的內心小劇場,差別只在於,是否有意識地觀察到自己的思緒路徑及情緒狀態,看見自己是如何在應對腦中恐懼的聲音。
也正是由於觀察到這份恐懼,讓我有機會面對內心的聲音,跟身體有了一次不同的互動。
雖然我前面形容得像是在跟病毒對抗,實際上我不覺得病毒疣是敵人,我的目標是要消滅它,而是一個讓我面對生存恐懼的機會,以強化內在回到信任的肌肉。
如果問我宇宙透過這個病毒疣的存在想告訴我什麼?
我認為是「給身體時間,慢下腳步感受身體的變化。」
事實上,瑜珈師資培訓期間及結束之後,我對於體位法的練習是有急迫感的,總覺得要練習到一定的程度及穩定,才讓我有信心分享瑜珈給更多人。
因此,我會不由自主地在內心催促我的身體,趕快跟上腳步,讓我可以輕鬆地完成某個體式。
即使我明知道練習過程中的體悟和理解才是重要的,輕易就達成反而會無法感受到他人的難處,以及可以調整的部分,也常常提醒自己要感謝我身體每一次的配合,但那份焦躁也不是輕易得以消弭,三不五時仍會竄出頭,使得我很難放過自己。
這時候宇宙就送來一個讓我與病毒共處的過程,練習有耐心的觀察變化,而非焦急地想解決「問題」,練習找出在這個狀態下舒適的生活方式與節奏。
透過治療病毒的過程,我會更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論身體狀態處於何種階段,都不視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一種存在的方式。
學會去擁抱在每個當下全身上下的體驗,因為練習中那些辛苦、掙扎、緊繃的感受,是限時限量,一旦越過那個階段就不會再體驗到了。
也許看到這你會納悶,究竟為何我要把治療過程寫如此一長篇呢?
因為我覺得處理病毒疣的過程,在與面對內心議題的過程其實極為相似,並非一蹴即成,往往都需要反覆治癒,一次次去除包裹在外層的武裝,最終才能連根拔除。
如同我拖了一段時間才願意正視腳趾上的「水泡」,正是因為那個症狀不處理都在可以忍受的範圍,也不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是去面對處理,就擔心會有一段不便的時期,致使我的日常需要重新調整,乾脆維持現狀好了。
卻也因此,病毒長出更多的死皮包覆,進到更深層的皮膚內,使得我要花更久的時間治癒。
願意走向療愈的旅程,開始通常也不容易,很多時候是真的重大的事件發生,不舒服的感受蓋過了改變的恐懼,我們才願意用不同於過往的方式面對生命。
在急於找回舒適感受的時刻,也很容易有錯誤的期待,以為只要找出困住自己的內心題,面對釋放或進行某種療癒後,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自己就能脫胎換骨,生命從此不一樣。
哪裡知道,生活過著過著,某一天突然發現面對相似議題時,仍舊挑起自己情緒時,才發現過往的印記還埋藏在體內,並沒有完全褪去。
我記得有次參加身心靈的課程,有個同學做完練習後,在分享時,說著說著就悲從中來,他說自己聽到其他同學所說的話,內心便忍不住想自己思維怎麼會如此有限狹隘,接著他就察覺到正在批判自己,又開始拿自己與別人比較,他非常難過自己還是在原點,上了這麼多的身心靈課程,竟然仍舊在「愛自己」這個課題上打轉。
他對自己的鞭打的那份情緒,是真實且能感同身受的,我們或多或少也曾經如此評判過自己,因為我們很多時候都對自己很嚴苛,認為重複的事情不該再發生。
但事實是,療愈的旅程並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而已,每一次的發生,都有細微的差別,也都會看見不一樣的自己,也許是發生的強度不同了,也許是覺察的速度不同了,又也許是我們內在面對的力量不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急著「解決問題」,才會期望一次就藥到病除,快速找回內心的平靜,而忽略正是不舒服的感受才帶來重建的機會。
當我們帶著覺知接納每一時期的自己,就會明白重複的面對並非壞事,不過是提供穩穩地打好地基的材料,讓我們無懼風雨。
更不需要害怕強而有力的一擊,很可能那會是那份課題即將完成的訊號。
當我們願意一次又一次面對,把包裹在外的防衛機制剝開,也就越能與真實的自我靠近,恐懼也就在每一次的願意中逐漸遠去。
令我 難以 忘懷 的誤會 在 葉朗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情陷夜中環】- 電波
只是看一看背面,已經令人神魂顛倒。對,說的是那部保時捷電動車。
電動波子,簡稱電波。
別以為這是一篇車經,也別誤會這又是一篇討厭到極點的葉朗式離地日記。
住所下面的花園裏有隻甲蟲,是這一隻甲蟲讓我有了一點領悟。
藉著一部電波,想把領悟分享一下。
車廠第一天公佈電波的外貌,已經興奮得不能自控。等了又等,終於等到香港區的價單:CLS,二百二十幾萬。原來我與她的距離是這麼遠,大概是註定無緣了。
「唔係呀葉生,」那位帶著一隻 AP Royal Oak 的銷售員 Terry 站在電動車旁邊說,「就嚟出部 4S,一百六十幾喳。」太好了,Bill Gates 和李澤楷開 Turbo 版,我開 4S 版,合理得不能再合理。
試車都費事,就這樣落訂了。
望穿秋水,新車終於落地;車門的重量,駕駛鎗的螢幕,當然還有軚盤中間的標誌,世界上還可以有更大的滿足感嗎?
興奮地踩下油門,咦,等等,喂,咁嘅?那種推背的感覺,那股引頸以待的爆炸力,那一下人揮灑自如的人車合一,怎麼還不如一部五十萬的普通電動車?
算吧,有一件事還是值得慶幸的,就是趕得及用這部新車去帶一位朋友去吃飯。
與現實接軌與不接軌之間的大學時代,跟她在英國拍過拖三個月。儘管已經是竭盡全力叫自己保持自信,但站在她隔離,就是有種被比下去的無力感。最後是怎樣分開,也忘記確實原因了,但曾經好好相處過,難以忘懷的還是再見只是朋友的失落感。
坐著電波馬車的偽王子,專誠走到 ICC 接載真公主,再驅車到西貢吃一頓泰國菜。
她還是這麼美,性格依然這麼樂天,跟她一起可以忘卻平時工作的種種不愉快。
然後。
「佢屋企嗰棵聖誕樹係高到冇朋友囉,樹下面嗰啲禮物唔係手袋就係手錶,真係好誇㗎。」
原來她除了樣子和性格沒有變,人生的高度也沒有變,視野也沒有變,追求也沒有變。整頓飯,她都是圍繞那些手錶、手袋,以及所謂的朋友。
連這裏最出名的芒果糯米飯都沒有提議,我便說不如早點回家休息吧。
第二天早上,我準備跑步,經過必經的花園,看見一隻甲蟲。
這陣子跑步,都必定看見那隻甲蟲,在同一個位置,看著同一個方向。甲蟲的狀態,好像在等待什麼似的,讓我想起了一位寧波車跟我說過的故事。
花叢裏有朵小黃花,雖然美極了,但一點也不快樂。
有一天,佛祖問小黃花:「你為什麼不快樂?」
小黃花說:「那隻蝴蝶對我都不看一眼。」
原來小黃花對蝴蝶傾慕已久,於是佛祖便問小黃花:「你願意等待一百年嗎?」
「只要蝴蝶肯看我一眼,我什麼都願意。」
一百年後,小黃花如願以償,蝴蝶終於看了她一眼,讓她開心了一會,然後又很快沮喪起來了。
佛祖問小黃花:「如願了,還不高興?」
小黃花說:「看了我一眼便走了,要是蝴蝶能夠親我一下,我什麼都願意。」
「多等一百年也願意嗎?」佛祖問小黃花。
就這樣點一下頭,小黃花便再等待了一百年。
再一百年後,小黃花又如願了,蝴蝶親了她一下,但終於,蝴蝶離開了小黃花,飛到小紅花那邊,沒有再離開過。
佛祖對小黃花說:「蝴蝶的視覺看不到黃色,所以無論你怎樣努力,對蝴蝶來說,都沒有半點色彩。紅色是蝴蝶唯一看到的,這是他的命。」
小黃花很傷心,佛祖指著花園的角落說:「你知道為什麼你可以安然無恙地等待蝴蝶二百年嗎?是因為他,那隻小甲蟲呀,已經默默守護了你二百年了。」
看著甲蟲的小黃花,感動得流下淚來;二百年後,這一年的小黃花,開得最是燦爛。
人生裏最讓你珍惜的是什麼?
很多人會以為,是那些渴望得到的,或者那些失去了又無法再得到的,就好像那隻蝴蝶一樣,就好像那部波子一樣,就好像那個還是很索的大學女朋友一樣。
但其實。
一早在你手中的幸福,像那隻甲蟲一樣,才是你要去緊緊握著的。
我小心地拿起那隻甲蟲,把他放在小黃花旁邊,才安心去跑步
「咦,」她嘗試笑得不太開心,「噚晚同舊情人食完飯喎,今朝都冇遲到嘅,好早散咩?」
「你喺邊度買件咁嘅衫㗎?」
「吓?What’s wrong?我覺得好靚喎。」
「又紅又黑,成隻甲蟲咁。」
令我 難以 忘懷 的誤會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金馬影展 TGHFF 奇幻影展 #舌尖上的高潮
這兩週是金馬奇幻影展,週末看了《舌尖上的高潮》這部片,覺得實在太ㄎㄧㄤ太有事了,因此推薦給大家。
這部片是由三段故事組成,貫穿其中的角色是一個名叫栗田、老是帶著天津甘栗當伴手禮的變態大叔——他是個其貌不揚,但開口卻是貨真價實、腦袋完全不知道在想什麼的變態啊!!但同時也是這樣的變態,以食物為引子,拯救了三段故事的主人翁。
故事中的栗田,超級變態,腦洞全開,卻又莫名誠懇。是以變態方式存在的天使呢~ (也是有這樣角色的存在吧...)
第一段故事的食物是納豆、主角夫婦是 5 年的無性夫妻,栗田帶著天津甘栗登場,莫名其妙逼好好先生丈夫聽他講他和太太外遇的細節。形容太太,「有納豆的味道和質地」,自己腦中風藥物不能吃納豆、卻因為極為喜歡吃納豆的外遇太太,無法抗拒地想吃納豆... 先生極為痛苦地聽著栗田太太外遇的細節,但結束後,看到下班回家太太吃納豆的滿足神情,身體卻久違了起了反應 👀!?...
第二段故事是我最喜歡的一則,食物是麻婆豆腐。
一位溫順的太太,長期有恐慌症困擾,治療中,這天決定自己開車出門買菜做日式麻婆豆腐。沒想到開車沒多久,就撞到拿著天津甘栗的男子栗田。這位太太因此恐慌症發作,栗田上車後,娓娓道來「他根本是故意給車撞的」,因為開車的年輕太太是小時候霸凌他的蠻橫女同學,只是她都忘記了。
接著栗田激動指責她,她本性就是這種蠻橫的人,就是勉強自己要演乖巧太太,才逼出了恐慌症,「就像麻婆豆腐,就是要做那種熱辣像紅色岩漿般滾燙的麻婆豆腐,吃了就難以忘懷,日本改良的溫和麻婆豆腐根本就是假貨!!」然後拜託這位太太再開車撞他一次、因為栗田就是個超級抖 M , 他要的撞車不是意外,是她想撞他的撞——— 栗田謙卑地站在馬路中間,斂眉垂首拜託她開車加速撞飛他——故事最後太太回家用炒鍋炒了一鍋鮮香熱辣的麻婆豆腐,臉也暈出毫無壓抑的高潮神色,展現出先生從沒看過的那面。
第三個故事,主角是豬背脂肪拉麵。
豬背脂肪拉麵店在深夜,通常是日本男性、藍領勞工在吃的東西,口味粗重濃厚,粗魯,跟優雅毫無關係;這種店也是通常不會有女性去吃的店。這個故事中,女主角是身陷不倫戀愛,已婚情人卻很怠慢她,苦悶的她有次在爽約後,精緻如她只想把自己放在一群粗魯肉體派的男人中間吃碗粗魯直接油膩膩的豬背脂肪拉麵...,「跟誰上床都可以吧」她這樣想,然後看見了吧台另一邊的變態栗田...。
不要誤會了,雖然是這樣一部名為高潮的片子,角色又是道貌岸然的變態,但本片一場床戲都沒有,甚至對戲有舞台戲的張力。高潮完全來自於想像力,原來來自抖 M 的意淫和品嚐食物直接的衝擊,可以拯救人生。
真的是很有事但 ㄎㄧㄤ 到令人喜愛的片子。
4/18 好像還有少數位置,推薦給大家~
圖片來源:金馬官網、wiki、favy.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