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香港的巴斯人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林俊朗
說到香港的環境,不少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石屎森林」這個負面詞語。其實,香港不少街道及建築都帶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歷史色彩。一棟建築物的外層會因時間消逝而褪色,但它的歷史印記卻歷久猶新。說到在香港漫步的好去處,位於港島的香港公園一帶必然值得一提。在這個今天已成為本地人「打卡」熱點的地方,卻留有教人難以置信的歷史痕跡。
走到在香港公園旁,前名為「兵頭花園」的香港動植物公園,你或會看到園內一座不起眼的平頂亭。若你蹲下一看,卻會發現在底座的碑文內有乾坤。所寫的是Parsee Community,這座亭正正是由巴斯人捐贈的。
驟眼看,波斯及印度與香港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從十九到二十世紀初,巴斯人的足跡都佈滿香港開阜埠史之中。巴斯人當初在香港有何建樹?今日又何以在香港式微?讓我們在港九各處漫步中找出答案!
巴斯人信奉火教,來自波斯國(即今日的伊朗)。後來在伊斯蘭傳入後,他們便遷到印度。要看一個族群在地方上的影響力有多大,從他們身後事的處理便可見一班。在跑馬地山上的墳場,就曾經是巴斯人的私人墓園。在十九世紀初,當時人數僅數百人的火教信徒便成功爭取撥地作巴斯人墓園。一眾先人當中,又以律敦治及麼地兩個名字最為本地人熟悉。
今日大家提到律敦治,不免會想到港島的一間醫院,那正正是火教徒律敦治 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為照顧肺癆病者而在1949年改建的醫院。律敦治不單止與很多火教徒一樣熱心公益,也從商有道,今日為人熟悉的生力啤酒,就是律敦治先生所創立。說到商業頭腦,就不能不提同樣是火教徒的麼地在港的豐光偉績。
今日已成遊客熱點的尖沙咀麼地道,便是麼地先生在十九世紀,當大多商人在港島中心做生意時,看中尖沙咀發展的潛質而買下的土地。他更在1890-1910年間,成功說服當時的政府開展在干諾道一帶的填海工程。今日中上環及尖沙咀的繁盛,足以印證他的眼光。他與律敦治一樣樂善好施,在香港大學陸佑堂梯間的銅像便是為了紀念他捐助約十萬元助港督盧押興建香港西醫書院(亦是國父孫文來港就學之處)而立的。他亦在佐敦成立由港督開幕的九龍木球會。
事實上,在香港1841年第一場的土地拍賣,巴斯商人就佔了四名。到1860年的註冊商行列表中,巴斯人所辦的佔了七十三間中的十七間。在1864年滙豐銀行成立時,十三名委員會之中亦有三名巴斯人。由巴斯人從廣州遷移到香港的巴倫治洋行,在整個十九世紀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香港的主要棉紗商。巴斯人 Dorabjee Naorojee則在發展酒店業務同時,創立了香港第一間渡海小輪公司。這間公司後來成為天星小輪,今日仍以星字為頭命名其船隻。
當初在港可謂長袖善舞的巴斯人,隨著華人在香港商界的崛起,逐漸失去了他們以前舉足輕重的角色。今天,他們在港的活躍基地只剩下銅鑼灣善樂施大廈內的祅廟。然而,他們對香港開埠時的貢獻是不會被磨滅的,就如同他們在香港路上不同角落的痕跡一樣。若果你在散步之時經過上述巴斯人足跡之處,何不細看這些表面伸平平無奇的建築物?也許在你細心觀察之下,發現巴斯人被時代沙塵所蓋的光輝,也許你會惦掛這群曾為港人默默建樹的外族人。
(本文曾於2020年12月15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歷史 #中國歷史 #香港 #石屎森林 #律敦治 #尖沙咀麼地道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普陀講寺位於香港荃灣千佛山山麓的老圍村,是一所仿照中國的浙江省之杭州市的普陀寺建造的寺院。東普陀講寺在1932年由茂峰法師所創辦。茂峰是廣西博白人,生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29歲在南京寶華山慧居寺(今稱隆昌寺)受戒。1924年茂峰應邀赴台灣靈泉寺講經,1927年自台灣到香港弘揚佛法,途經老圍...
以港督命名的建築物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開埠初期灣仔春園洋房 真實影像曝光】
今天的灣仔春園街是一個典型舊區,許多樓宇已顯得破落,但這裡在香港開埠——即1842年之後的大約十多二十年,曾是花園別墅住宅區,並擁有一個非常雅緻的名字「Spring Garden」;住進的不僅是衣冠楚楚的外國商人及家眷,還有管治香港的總督。
很可惜,當年攝影技術尚未普及,最早期的Spring Garden沒留下照片,只有一張署名Murdoch Bruce的油畫,紀錄了1846年的Spring Garden究竟有多麼優美。
然而,筆者近日翻閱一張英藉意大利裔攝影師Felice Beato拍下的1860年灣仔照片,經放大後,意外在Spring Garden的位置發現一座美侖美奐的洋房,外型與1846油畫中的別號外形基本一致;有理由相信,它是最早期Spring Garden的建築物。
雖然1860年Spring Garden一帶的環境,與1846年已起了很大變化——經填海後海濱消失了、周遭多了許多貨倉或工業建築,不再高尚優美;但由於彼時距開埠只有不足20年,當年別墅未及清拆,因此被Felice Beato攝進照片,讓Spring Garden留下真實影像。(相關照片看留言區)
為何說Spring Garden見證了香港開埠初期的城市化發展?一切由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說起,這一年以後,英國人創辦的顛地洋行(Dent & Company)在香港十分活躍,並以下環、即今日灣仔為根據地。
顛地1846年於現時春園街南端、也就是今天合和中心和胡忠大廈一帶,擴建花園洋房,由於設置了一個滙聚山泉的水池,故將此處命名為Spring Garden。
按此道理,Spring Garden本應譯為「泉園」,但可能翻譯者誤把Spring當作「春天」解,中譯因此變了「春園」。
值得一提是,開埠初期未有港督府,第三任港督般咸(Bonham)曾租用這兒的 Blenkin Rawson House暫代官邸,很多上流社會人士便居住在這一帶。但中環港督府在1855年啟用,港督不再居於此,加上顛地洋行於1867年撤出香港,上流社會人士加速搬離,Spring Garden漸漸變成尋常百姓家。
而後來的春園街和三板街一帶,便是昔日Spring Garden所在地或對出的海濱。
以港督命名的建築物 在 人在泰 香港仔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葡萄牙留給泰國的小禮物
[Santa Cruz Church 聖克魯斯教堂]
“🇵🇹Olá, pessoal!👋🏻” 大家好!
我鬼識葡文咩,扮下野啫😆~呢個星期我一個人出走嘅收穫唔少,識到會廣東話嘅泰伯伯之外,最重要係影咗好多我鐘意嘅相,雖然你唔一定鐘意,不過我係要迫你哋睇我啲相呀,嘿嘿😁!
今日想講下,一間相信係曼谷其中一間最古老嘅教堂,佢歷史至少要追索到大概公元1770年,足足屹立喺曼谷250年😱!
250年係一個咩概念呢?
大家都知道而家在位嘅泰王係拉瑪十世,而呢座羅馬天主教堂係比起泰王拉瑪一世登基仲要早多10幾年,當時香港應該仲係打緊魚為生咋🤪。
Sor!離晒題😂
講返教堂先,Ayutthaya王朝อยุธยา畀緬甸收咗皮之後,吞武里ธนบุรี成為當時新首都(當然而家已經係舊首都),當時泰國話事人鄭信สิน(達信大帝) 將土地分配畀六個社區(泰族、孟族、華裔泰國人、葡萄牙人、泰國伊斯蘭教),成為咗呢個歐亞文化混合嘅特色小區 กุฎีจีน KudiChin喇!
呢區最令我驚奇嘅地方係複雜到你唔信,基督徒、佛教徒、穆斯林共處咗超過200年,同時又出奇地咁和諧,從佢哋居民之間嘅眼神交流同言談之間,唔難睇得出,佢哋真正懂得如何互相尊重👍🏻!
當時葡萄牙後裔喺河邊起呢座教堂,由法國主教Jacques Corre命名為「Santa Cruz 聖克魯斯」,係「聖十字架 ➕」嘅意思。教堂主要係為居住喺湄南河西岸附近啲信徒服務,咁當然係葡萄牙後裔同外國人多啦,最初教堂係木造,點知一場大火燒到爛晒🔥,一直等到泰王拉瑪六世先叫人用磚頭重建,之後再有修葺下,就成為而家見到呢個靚樣喇!
成座教堂擁有文藝復興時期嘅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非常經典嘅圓頂設計,門窗有聖十字裝飾,入面一花一草,一磚一瓦,都係活生生嘅歷史氣息,雖然我唔係教徒,但係天主教中學嘅氛圍下成長,對於參觀天主教建築物都覺得有啲親切感😋。
有統計話,而家人在泰嘅葡萄牙後裔都仲有1,800人左右㗎,得閒去食下佢哋啲特色糕點都唔錯🍪☕️!
“Muito obrigado. Até logo. “
😎多謝晒,再見!
#下次再講呢區其他故事
#SantaCruzChurch #聖克魯斯教堂
#葡萄牙後裔 #人在泰香港仔日記
#懂得如何互相尊重 #香港加油
___________________
今期主角:Santa Cruz Church 聖克魯斯教堂
教堂開放時間: 05:00-07:00 & 17:00-19:30 (其他時間一樣可以喺出面行下selfie)
點去:去嘅方法好多,如果鐘意行下,可以喺Mrt Itsaraphap,向河邊方向步行20分鐘,途經好多值得睇嘅廟宇風景!
地址:https://goo.gl/maps/D1jyu9pAG61cUz7UA
以港督命名的建築物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東普陀講寺位於香港荃灣千佛山山麓的老圍村,是一所仿照中國的浙江省之杭州市的普陀寺建造的寺院。東普陀講寺在1932年由茂峰法師所創辦。茂峰是廣西博白人,生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29歲在南京寶華山慧居寺(今稱隆昌寺)受戒。1924年茂峰應邀赴台灣靈泉寺講經,1927年自台灣到香港弘揚佛法,途經老圍村,登千石山,游大水坑,以其氣像宏闊,為建佛寺的理想地方,乃集資建寺。於1930年開始興建,歷兩年而成。茂峰因見千石山一帶景物與普陀山有些類近,故名之為「東普陀」,更把千石山改名為千佛山,又把大水坑名為三疊潭。茂峰法師於1964年圓寂,講寺一直由寺院的僧人營辦,寺院內外近亦不斷維修過保養,環境清幽,交通方便,前來觀光的遊人不少。東普陀講寺裡邊建有許多亭台樓閣:「圓通寶殿」於1949年重修,位於東普陀講寺的中央部分,供奉觀音像、西方三聖像、彌勒佛像、文殊菩薩像及普賢佛像;前方是「天王殿」、「韋馱殿」及「觀音殿」;後方是「藏經閣」;左方是「客堂」及「延壽堂」;右方是「祖堂」及「功德堂」;尚有散布「千佛山」各處的「印海堂」、「菩提樹」、「淨業堂」、「五觀堂」、「西客堂」、「禪堂」、「雲水堂」、「圖書館」、「客堂」、「竹亭」等建築物及景點。東普陀最聞名的有所謂「三大」:即「佛大」、「鼎大」及「鑊大」。殿前大鼎背後刻有「重六百餘斤,有盛店造」幾個字,為香港罕有的法器文物之一。為紀念茂峰法師,1967年寺內建成「茂公紀念館」,內藏珍寶包括:弘一法師的題字: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早年留學日本,出家前為著名音樂家及藝術家;嶺南派畫家高劍父及趙少昂的「五言聯」及「花鳥畫」;日本的裕仁天皇御賜之「黃緞金燦五衣」:1924年茂峰法師應邀往台灣基隆靈泉寺講經,逗留在台三年,講經弘法,皈依四眾達萬多人。當時的日本台灣總督及其官員也曾前往聽經,及將此事呈報日本天皇,敕令贈茂峰法師金爛五衣一件,是300年來第一位日本以外的僧伽得此禮頌。香港淪陷期間,日軍所到之處姦淫掠奪,百餘村婦到寺中避難。茂峰師為救蒼生,將日皇所贈黃緞金燦五衣,懸掛胸前,立於寺門,日軍見狀如見天皇,不敢冒犯,東普陀寺一度為避難所,成為香港最多僧侶掛單的佛寺,寺名遠播。位於元朗天水圍的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是以東普陀講寺的開山祖師茂峰法師命名的學校,在香港以資訊科技教學而聞名。
以港督命名的建築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孫中山紀念館Dr. Sun Yat-sen Museum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衛城道7號,前身是何東胞弟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紀念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介紹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生平及他與香港的關係。紀念館於2006年12月12日(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後1個月)正式開幕。甘棠第建於1914年,由香港富商何東之二弟何甘棠興建,何甘棠亦於1950年在此終老。1960年,甘棠第售予鄭氏家族,其後鄭氏又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作教會的聚會場所。1990年,甘棠第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02年,教會曾計劃拆卸改建,結果引起中西區區議會及居民強烈反對,政府亦認同甘棠第的歷史價值,最終出手以5,300萬元收購,並預算動用9,100萬元進行修葺,作為孫中山博物館。甘棠第在201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甘棠第樓高4層,屬愛德華時代的古典建築風格。一、二樓設有弧形露臺,以希臘式巨柱承托。外部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臺牆身的瓷磚,以及室內的柚木樓梯均保存良好。甘棠第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並裝設供電線路鋪設的私人住宅,亦是香港現存少數的建於20世紀初建築物。房間的天花均飾有以金箔點綴的灰塑鑲板,而主樓梯及其他當眼位置亦裝設了色彩斑斕的玻璃窗,並以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風格圖案作為裝飾。甘棠第於一九一四年興建,以第一任屋主何甘棠的名字命名。何甘棠(一八六六至一九五〇年),別名何啟棠,又名何棣生,是何東爵士的胞弟。何甘棠不但是傑出的商人,而且也是著名的社區領袖和慈善家,在二十世紀初的華人及歐亞裔人商界中地位顯赫,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建築物的牆身由紅磚築砌,門窗四周飾有花崗石,露臺建有精巧華麗的鐵製欄杆。建築物內部富麗堂皇,糅合了巴羅克及洛可哥風格的建築特色。地庫至二樓以寬闊華麗的樓梯連接,梯上設有精緻的扶欄。孫中山先生雖然未曾踏足過甘棠第,但他與甘棠第的原主人何甘棠卻有不解之緣。何甘棠生於1866年,與孫中山先生是同年,兩人均曾就讀於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並同於1886年在該校畢業,所以他們兩人原是同學。何甘棠的長兄何東更曾襄助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and Walkway System)是往來香港島中環至半山區的行人交通系統。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由殖民地時期的香港政府興建,原意是為方便半山區居民往來中環商業區,並紓緩半山區狹窄道路的繁忙情況。系統耗資2億4,000萬港元興建,1993年10月15日啟用,估計每年所使用的電費約500,000港元。計劃原興建6條類似的扶手電梯系統,後來興建中途發現嚴重超支問題,最終只完成了興建一條便沒有繼續該項計劃。扶梯系統全長800米,垂直差距為135米,由20條可轉換上下行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手電梯和3條自動行人道組成,連接有蓋行人道和行人天橋。系統由中環街市為起點,沿閣麟街、荷李活道、些利街、摩羅廟交加街、羅便臣道,終點為干德道。根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此系統是全球最長的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完成整個旅程需時20分鐘。
以港督命名的建築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新加坡河是一條在海水沖湧的基礎上由人工開鑿而成的運河。1819年,當時服務於東印度公司的英國人史丹佛•萊佛士在新加坡河登陸後,新加坡正式進入了英國殖民時代,萊佛士以新加坡河為中心,將南岸劃分成金融區,北岸為政治區。這條河因此也見證了新加坡發展成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河兩岸分佈著富爾敦酒店、魚尾獅花園、濱海藝術中心、國會大廈、高等法院、市政廳等,成為今天體驗新加坡的必遊之地。一座碩大潔白的獅頭魚身塑像赫然佇立於河畔的平臺,它安詳平靜地吐露著如練的水流,就像一位平和的新加坡人在向來自世界各國的旅人微笑致意。這座標誌性的獅頭魚尾像,將“獅城”並不存在的獅子與海島的魚嫁接到一起,大膽創意也恰好反映了此地是不同文化的融合之地。克拉碼頭Clarke Quay是指新加坡一個古老的碼頭以及碼頭邊的步行街,位於新加坡河北岸,牛車水以北。以第二任海峽殖民地總督克拉克Sir Andrew Clarke命名。現今克拉碼頭舊倉庫已改建為餐館及夜總會。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是座位於新加坡佔地6公頃的水岸建築,座落於濱海灣且靠近新加坡河出海口,建造成為島國新加坡的表演藝術中心。此建築以臨近的Esplanade命名,內有1,600個座位的音樂廳,及可提供表演的2,000個座位的劇院。濱海表演藝術圖書館位於濱海藝術中心的3樓。濱海藝術中心也包含了戶外表演場地,內部的購物中心也有零售店、餐廳。建築物4樓有戶外開放空間。新加坡是著名的自由貿易港,集中著世界一流的商品,大名鼎鼎的烏節路和東京的銀座、香港的銅鑼灣一樣,是當地的商業地標。那裏彙集了董廈、文藝復興廣場大廈、幸運購物中心、連卡佛、伊勢丹、高島屋、遠東廣場,還有新加坡最大的購物中心義安城,從化妝品、服裝到首飾、禮品,優惠的關稅更讓人心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