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為孩子打造學習歷程】
身為家長的你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飽受「驚嚇」,期中考還沒過就開始被冬令營的各種廣告訊息轟炸,早鳥價、揪團價就是要趕緊「綁架」孩子的時間,先卡位先贏,而且比周年慶還殺的折扣真的會讓人有撿便宜的「錯覺」啊!
老實說,各家主辦單位寫的文案也都不相上下,營隊名稱取得讓人心動、看內容標題也個個精彩,實在分不出來哪個好哪個壞,聽參加過的經驗更是「不準」,每個孩子對於「好玩」的定義實在差別很大,口耳相傳也是會踩地雷,要是自家孩子的興趣冷門一點,看文案報名跟放手一賭也差不了多少。
每個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學習主觀性,有些家長走開發路線,希望能打破主觀性的界線;有些家長則走順勢路線,讓孩子主導選擇自己的活動;我家妹妹屬於主觀性極強的一端,好處是替我省了不少荷包,壞處是主觀限縮了她嘗試的意願,有時候的確誤判自己的喜好。
為了平衡這樣的情況,我通常會先參加「試水溫」型的活動。舉例來說,每年中研院的Open House,或是連續幾年都有舉辦的親子天下maker party,是每年必去朝聖的大型活動;這兩個活動每年推陳出新、不斷開發新的內容,即使有相似的主題也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成為我和孩子一起「研發」學習歷程的練習場。
參與這種活動,最忌諱的就是「甚麼都想參加」的心態,不要被闖關贈品、CP值的計算心態誤導,因為這種博覽會式的活動,最珍貴的就是「不做也能看」的機會,有好幾次都是妹妹「路過」原本以為他不喜歡的攤位,但卻被現場展示吸引住,打破她自以為的刻版想像後,重新調整自己對某項領域的看法。
舉今年12月即將登場、擴大舉辦的親子天下Maker Party為例,雖然主辦單位用STEAM概念策展,但若讓孩子看簡介靠直覺興趣先選一輪,家長可以用歸類法隱約看出孩子的興趣,其實並不會像我們預期中的「整齊一致」,反而會透露出其他可發展的線索。
舉例來說,同樣是熱門的CODING程式設計,在MAKER PARTY裡就有截然不同的表現方法,有些是自己設計遊戲、有些是打造遊樂園、有些則是以驅動工具或機器人為主,還有一堂「不用電腦」的程式課,這個聽說可是去年國外論壇帶來台灣的實作概念。大多數孩子接觸CODING的機會都是透過坊間的才藝課程,每堂要價所費不貲,不如先讓孩子全面性接觸不同面向的程式設計,再藉由應用逐漸聚焦有興趣的方向。
然而今年的MAKER PARTY最令我們母女倆期待的,是一些跨領域的結合:比如說「動態飾品工藝設計師」、「3D立體圖畫」、「色彩實驗家」…這些擴大「藝術」的傳統領域,用不同素材或是結合新媒材創作,也包括化學知識、空間感和邏輯概念,像妹妹這種主觀性很強的學習者,特別需要這種課程設計,讓她應用原本的優勢帶動其他方面的能力發展。
當然,媽媽也有自己喜歡的攤位,今年我已經鎖定「傳統雞毛撢子手作體驗」、「液態氮餐飲吧」,咱們倆畫的重點不同,所以已經說好要互相陪伴囉!
資訊爆炸的時代也意味著資訊公開,親子天下每年Maker party攤位重複性不高,替我省下不少蒐集新資訊、過濾篩選的時間,每一年妹妹都實際看過或體驗過後,我們才會決定「追蹤」哪些單位的活動,少花很多冤枉錢,更逐步擴展自己的學習舒適圈,當然啦每年我也很期待妹妹現場的反應,哪些「爆冷門」的黑馬異軍崛起,我就知道又有「縫」可以插針了。
#非業配文
#但覺得比葉佩雯認真
#請大家不要跟我搶那兩攤啦
Maker party活動專區:http://topic.parenting.com.tw/event/2017_maker/index.html
中研院open house剛落幕,敬請期待明年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