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會對某個品牌著迷?甚至為了它的理念,以行動支持呢?
看完《#B型選擇》後,我丟掉了我原本的沐浴乳、洗髮精、洗面乳,全面換上了 綠藤生機 的產品。
這本書籍是 天下文化 出版的,很少有一本書可以讓我兩天內從頭翻到尾,並且仔細來回重複看,並能將書中故事記憶下來,進一步在網路搜尋資訊,將我不足的知識補足, 綠藤生機的創業故事讓人折服、感動,且自願將書籍寄送給朋友,也趁員購日把半年份的用品補齊。
發生什麼事?
剖析下來是「Start with Why 」,先聊聊綠藤生機,品牌是台灣第三家國際認證的B 型企業,並連續五年獲得B型企業最高榮譽─「對世界最好的企業」獎。
何謂B型企業?
目的在於運用企業的力量,解決社會和環境的問題。 其針對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5 面向,做全面的檢視,將理念與文化等概念,轉化為具體、可評量的標準。
因此在綠藤內部,三位共同創辦人的薪資,不會比員工高。且在起初創業時,為了要讓「芽菜」好好生長,創辦人之一的 #許偉哲 還睡在溫室,而冬天時,為了不讓人體體溫改變溫室的溫度,因此他還在寒流中,睡在溫室外,守護芽菜們。
創業兩年後,共同創辦人鄭涵睿,也飛往麻省理工學院求學,在課程中體悟到「不賺錢的企業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並開啟了B型企業之路。
而在研發產品的過程中,他們提倡「油保養」,而非乳霜,因為皮膚是油水平衡,要改善肌膚狀況,以油來保養最直接。
我自己的手部跟關節皮膚,自小就有牛皮蘚,尤其換季時特別嚴重,甚至是壓力大時,也會復發,過往我都用藥物控制,沒想過要換沐浴乳來解決,而使用綠藤的產品後,部分的皮蘚也慢慢改善。
最讓我驚訝的是,他們的瓶子按壓出來的量,也會限制,甚至是彈簧、按鈕都是採可環保回收的材質。另一方面,通常情他品牌沐浴乳或洗髮精時,都需要加水把底部剩餘的量倒出來,但綠藤的底部有弧形,當你按下最後一次的時候,就是用完了!(驚人)
回到本篇主題「為何你會對某個品牌著迷?並改變行為」
這和傳播學理論的消費者行為(AIDEES)學非常有關係。
AIDEES在2006年提出,
A,代表注意(Attention),它指的是一個好的推銷或宣傳,吸引潛在消費者開始注意某產品或品牌;
I則意味興趣(Interest),是消費者接收到企業傳達的訊息後,激起他們的興趣和認同;
D,表示渴望(Desire),當消費者進一步去了解產品以後,更渴望能將商品帶回家;
E意味體驗(Experience),當消費者購買產品以後,立即享受它帶來的新體驗;
E,表示熱情(Enthusiasm),消費者十分喜愛產品,並對它情有獨鍾,充滿熱情;
S則是分享(Share),由於有了非常棒的購買體驗,因此消費者樂於在社群網站(如部落格等)上發文和大家分享使用心得。
(本段出處-marketingdatascience)
我在讀完書時,的確就完成了這幾個步驟,透過實際行動與口碑的傳布,支持喜歡的品牌。
也很開心有機會與綠藤生機合作,9/26 (日)下午1點半,邀請了公同創辦人許偉哲,來到跨界大人物,地點在台大集思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線上也將同步直播。這場活動將會有八位知識分享者,從個人人生故事出發,並結合書中觀點,分享感動人心的內容。
留言處有報名連結,輸入「CROSSOVER」一般票將折價600元!並將送出「B型選擇」、「綠藤生機試用包」。歡迎一起來聽聽故事吧!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SaiHo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中大保衛戰 》一周年展覽 | 主辦方代表訪問 | SaiHoHK 非常非常感謝Sharie與一眾學生會合辦這次展覽活動! 同時非常感謝Sharie協助本次訪問 希望能夠幫大家了解更多關係中大保衛戰一事與香港人抗爭歷史 主辦方有多個Instagram戶口 其中可以找 @cuhk.su 聯...
何謂文化認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法式甜點裡的台灣:味道、風格、神髓,台灣甜點師們的自我追尋
親簽版預購連結 👉🏻👉🏻 https://tinyurl.com/yxwcfa5a
連續數天和編輯、設計一起奮戰到凌晨後,稿子終於在昨天送進了印刷廠。想起來之前似乎沒有仔細和大家聊過這本書的架構,決定先來分享一下比較詳細的內容。
📌 從清末與日據時代開始,帶你從頭了解法式甜點在台灣萌芽、生根,乃至繁盛的歷史。
📌 以超乎你想像的深度與詳盡,訪談共 #18組 甜點主廚、品牌及職人,從他們的養成經歷、日常工作出發,探討其創作哲學,談「#何謂台灣味的法式甜點」、「#如何做一個在台灣的法式甜點主廚_職人_品牌管理者」;另有 #2篇產地拜訪,深入了解台灣香草、可可生產者的挑戰之路。
📌 由 #5個不同主題,深入分析、論述、談討「#台灣味」成形的可能途徑。重新梳理 #飲食與 #身份認同 間千絲萬縷的關係。
📌 來自專業甜點師、職人和品牌經營者們,對下一代甜點師們的真摯寄語。
5個主題的說明與受訪者詳列如下:
1. #法式甜點在台灣:簡述西洋點心與法式甜點從清朝末年海關紀錄開始的早期發展,到西式烘焙業在台奠基,至台灣與日本、法國間的交流,爾後獨立小店蔚為風潮的歷史。並以三篇訪談探討台灣法式甜點店的風格與路線差異,反映本地產業概況及人才養成的軌跡。
緒論
1-1. 珠寶盒法式點心坊 boîte de bijou|創辦人、總監林淑真(Susan Lin)
1-2. Le Ruban Pâtisserie 法朋烘焙甜點坊|負責人、主廚李依錫(Hugo Lee)
1-3. 187巷的法式甜點咖啡、 187巷的法式 烘焙/料理/烹飪教室|創辦人謝美玲(Linda Hsieh)
2. #台灣甜點師的養成:回顧台灣餐飲與烘焙教育的發展,探討甜點師們「出國進修」取得技術、知識的動力,以及回國開業,成為「文化中介者」的過程與意義。近年流行的「自學開業」風潮也涵蓋其中。本章訪談中,四位甜點主廚以迥然不同的學藝過程和作品風格,呈現甜點師們既是法式甜點文化的學藝者與接收者,也是具能動性的生產者與傳播者。
緒論
Column 1. 世界廚藝與餐旅學校的建立
2-1. Season 敦南旗鑑店 、SEASON Cuisine Pâtissiartism|創辦人、主廚洪守成(Season Hung)
2-2. Salon de Marie Antoinette 瑪麗安東妮手工法國點心工作坊|創辦人、主廚 吳庭槐(Ting-Kwai Wu)
2-3. 全統西點麵包 Chuan Tung|經營者、主廚陳星緯(Hsing-Wei Chen)
2-4. TERRA 土然巧克力專門店、九日風、在欉紅 red on tree|創辦人、主廚楊豐旭(Danny Yang)
3. #台灣味_台灣風格的形塑:從台灣不同群體間對身分認同的焦慮談起,探討「何謂台灣味」追尋的核心。本章訪談從四組不同品牌、職人的創作哲學及作品風格中,思索「台味」是否能成為可供辨識的風格;去除台灣味框架後,「我的甜點」又該自何處生根、在哪裡站穩腳步。
緒論
3-1. 菓實日 Kajitsu Pâtisserie|主廚曹羽君、品牌主理人高韞豐(Evan Kao)
3-2. Quelques Pâtisseries 某某。甜點|主廚賴怡君(I-Chun Lai)、品牌主理人 Lynn Lin
3-3. HUGH dessert dining|主廚鄭為修(Victor Cheng)、應庚宏(Kent Ying)
3-4. One Tree Hill Taipei|主廚甘碧華(Katia Kan)、執行長林衍成(Yen Seng Lim)
4. #國際甜點人在台灣:台灣當前餐飲市場發展活絡、國際交流頻繁,但究竟是什麼吸引外籍專業人士在台開業或受雇呢?外籍主廚製作的甜點算是台灣的甜點嗎?當他們有國際曝光時,我們能說這是「台灣之光」嗎?而當台籍主廚在異國料理餐廳製作出既合乎道地精神,又融入本地飲食文化的作品時,是否又該否認「這不是台灣的甜點」?本章訪談中,三位不同國籍的甜點主廚在各自的崗位,展現他們與台灣相互豐富彼此的努力。
緒論
4-1. 日式甜點 折田菓舖|創辦人、主廚折田將大(Masahiro Orita)
4-2. Taïrroir 態芮**|甜點主廚賴思瑩(Angela Lai)
4-3. JL Studio**|甜點主廚韓慧婷(Una Han)
5. #台灣味的國際化:「被世界看見」一直是所有台灣人的焦慮根源。若在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是理所當然的目標,究竟有什麼方法能夠腳踏實地地向前邁進?目前在國際賽事上,台灣職人們都屬於被評鑑的標的,是否有一天,我們能成為制定標準、擁有詮釋權的一方?本章的數位受訪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給出關鍵的答案。
緒論
5-1. 好食光 Keya Jam|主理人柯亞(Keya)
5-2. Yu Chocolatier 畬室 法式巧克力甜點創作|主廚鄭畬軒(Yu-Hsuan Cheng)
5-3. JADE LI Chocolatier|主廚黎玉璽(Yu-Hsi Li)
Column 2. 產地拜訪:喜樂可可咖啡園|園主張凱晃、陳美芳
Column 3. 產地拜訪:香草騎士 Vanilla Knight、香草農夫 Taiwan Vanilla Farm|創辦人、主廚味正琳
5-4. COFE、土生土長 On the Ground|顧瑋(Wilma Ku)
後記:#寄語未來的甜點師,在「熱情」以外
這不是一個容易的寫作計劃,但我終於堅持把它完成了。接下來幾天,我會再陸續和大家分享寫作的心路歷程與前輩們的傾情推薦。
記得設鬧鐘, #9月7日就是它終於要和大家見面的大日子❣️
#yingspastryguide #yingc #台味甜蜜蜜
何謂文化認同 在 矽谷牛的耕田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ref: https://iximiuz.com/en/posts/devops-sre-and-platform-engineering/
本篇是一個由 Twitter 討論串引發的後續文章,作者想要聊聊 DevOps, SRE 以及 Platform Engineering 的差異。
文章中附有相關 Twitter 討論串的連結,對於原文有興趣的也可以去參閱一下 Twitter
註:就我個人觀察到的現象,台灣企業很少看到 Platform Engineer 的職位,有人知道有哪些公司有開這種職位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作者自述自己是個從事 SRE 工作但是內心卻是個軟體工程的技術專欄作家,因此就自己的過往經驗想分享一下對於這三者的看法,而這些討論就引起了一些回文
因此作者將這些概念整合下來寫下這篇文章來總結一下各方網友們的看法。
作者的軟體生涯中,從分工仔細的團隊到新創公司都經歷過,再還沒有認知到 DevOps/SRE 這類型名詞前就已經體驗過部署開發維運三合一的人生。
隨者愈來愈多人開始探討 DevOps 以及 SRE 這兩個詞,兩者之間的比較沒有停過,甚至還有專屬的兩個 awesome 系列 awesome-sre, awesome-devops 清單來列舉如何學習這兩個技術。
整個求職市場也因為這兩個名詞的出現而有變化,作者也因應這股潮流開始往下探索,因此最後就以自己自身的經驗來分享自己對於這些名詞的想法。
其中作者有提到一點也是我非常認同的,就是這些名詞代表什麼含義,這些職稱要做什麼都會隨者不同公司不同團隊而有變化,畢竟每個公司的產品跟商業走向都不同
期待能有一個一統天下的職稱跟工作內容反而才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接下來的探討就只是作者跟幾個網友們的討論,不要當作圭臬,也不要當作聖旨,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比較重要。
# What is Development
1. 作者認為開發的概念非常簡單,就撰寫程式,唯一能夠為公司貢獻 $$$ 的職位,畢竟有人寫程式還有產品,沒人寫程式也沒什麼好部署的。
2. 推特網友表示: 只有 sales 才是幫公司賺錢的,剩下都是公司的支出
3. 作者從 2011 開始了軟體工程師生涯,過往作者都很期望自己可以去部署一下自己撰寫的程式,但是基本上都是團隊內的其他神秘人物會默默的部署這些程式到生產環境。
# What is DevOps
1. 作者不想探討何謂官方的正式定義,只想聊聊自己多年工作經驗的感想
2. 對作者來說, DevOps 是一個能夠讓開發者對於部署應用程式有更多機會與權力的文化,實作上沒有一定的準則
3. 作者還待過那些開發者都擁有 sudo 權限來部署應用的新創公司,不過現在這些流程都慢慢的被自動化 CI/CD 流程給取代。
4. DevOps 最初的想法應該是遠遠超過作者所描述的,不過作者就自己工作上的經驗,找工作的經驗,看職稱 JD 的經驗來看,DevOps 更像讓開發者打造的產物可以更有效率的被部署
5. DevOps 本身不應該去探討產品的商業邏輯,那是開發者要探討的。
# What is SRE
1. Google 推出了一系列的書來探討何謂 SRE,那系列書籍的想法偏向 SRE 是其中一種 DevOps 文化的實作方式。
2. 相對於 DevOps,作者更喜歡 SRE 帶來的職缺內容。
3. 作者對於提到 CI/CD pipeline 之類的職缺都感到無聊且沒興趣,而 DevOps 的工作職缺往往都充滿這些令人無聊的東西。
4. 相反的,作者更喜歡去專研系統問題,譬如探討為什麼會有 bug, memory leak, 效能不好...等
5. 作者認為 SRE 要負責去維護上線環境,確保使用上沒有問題。
6. Google 的 SRE 系列書籍還提到了關於 monitoring, alerting, SLO 等各種如何確保服務正常的機制。 Facebook 則是有非常著名的 Production Engineer 的職稱,其跟典型的 SRE 基本上沒太大的差別。
7. 推特網友表示: SRE 專注於生產環境, DevOps 專注於 CI/CD 與開發效率與流程
8. 另外一名推特網友表示(這也是我目前最喜歡的答案): DevOps 從開發角度為起點, SRE 從維護上線環境出發,兩職缺於某處產生交集。
# What is Platform Engineering
1. 作者想起當年還是一家新創的唯一一位工程師時,那時候還要去租借實體機器來架設環境,所以那時候也撰寫了不少腳本來安裝機器,也要確保機器之間的網路可以正常運作。
2. 加入一間比較有規模的公司後瞭解到看來 infra 相關的工作是一個很類似 SRE/DevOps 但是又有些許不同的領域
3. 作者認為 Platform Engineering 目標就是要打造一個可以讓 Dev, Ops, SRE 能夠使用的環境
4. 作者感覺 Platform Engineering 要負責維護 data-center 內上千台的機器,確保這群機器能夠正常運作,維護外也要包含升級,設定等。
# What's about titles?
1. 作者前述探討的都是基於負責領域,比較不去談這些職稱應該要做什麼
2. 根據作者經驗,當公司規模逐漸變大時,分工就會愈來愈細,這時候 Dev, Ops, SRE, PE 等職缺就會開始逐漸專項化。
3. 重點就是, YMMV (Your Mileage May Vary ),不同情況,不同答案,不要太專注於一個死板板的解釋。
個人想法: 公司要開什麼職缺名稱就不管他了,工作內容才是最重要的,有錢的任性老闆也可以開一個"開源軟體整合工程師"但是要你整合 CI/CD 加上維運的工作。
何謂文化認同 在 SaiHo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中大保衛戰 》一周年展覽 | 主辦方代表訪問 | SaiHoHK
非常非常感謝Sharie與一眾學生會合辦這次展覽活動!
同時非常感謝Sharie協助本次訪問
希望能夠幫大家了解更多關係中大保衛戰一事與香港人抗爭歷史
主辦方有多個Instagram戶口
其中可以找 @cuhk.su 聯絡詳情
活動詳情 : (部份活動有延長時間)
「中大保衛戰」展覽
日期:2020年11月11日至11月18日
時間:11:00a.m.-7:00p.m.
地點:文化廣場
活動內容:展出「中大保衛戰」歷史時序及照片,同時於展覽加入中大被捕同學之感言
註:展板將以中英雙語對照,歡迎非本地同學到場參觀。
「和你寫」街站
日期:2020年11月11日至11月13日
時間:11:00a.m.-7:00p.m.
地點:文化廣場
活動內容:收集致流亡德國之中大同學及其他被捕同學的書信或心意卡
Video Sourc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2KTKXZZ-BI&list=WL&index=1&t=185s
• Youtube : SaiHo Chan
Youtube.com/saihochan
• Facebook : SaiHo
Facebook.com/SaiHohk
• Instagram : SaiHoHK
instagram.com/saihohk
● 觀看更多我的影片 ●
▶ 「 和你說 」- 以90後香港人看政治時事
「和你說」 Ep.1 藍絲的刻板印象 "香港好好地 做咩要搞事?"
https://youtu.be/1mHtoX00Xf4
「和你說 」 Ep.2 中港矛盾 "年輕人不認同國家身份?" “香港教育將年輕人洗腦? https://youtu.be/iwDEQMy_Ric
「和你說」Ep.3 新聞第四權 何謂第四權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
https://youtu.be/SvH4I7DoUJo
「和你說」 Ep.4 從武漢肺炎看中國人民價值 你很愛國 但國家不愛你?
https://youtu.be/Kylg3mt_8js
何謂文化認同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贊助王炳忠自媒體 呼群保義撥亂反正】
💰ECPAY贊助網址:https://p.ecpay.com.tw/91636 (信用卡、ATM、超商付款皆可,懇請多多支持)
💰支付寶打賞帳號:13581883245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湾」
🔥王炳忠官方微博:https://www.weibo.com/puchenwang
♦♦♦
李登輝心中的「台獨」工程,第一順位是想交由「中國國民黨」來執行,因為民進黨「獨」的色彩太強烈,透過中國國民黨「從堡壘內部瓦解堡壘」,更能達到摧毀「中國法統」的效果。
因此連戰本是他屬意的傀儡,但陳水扁聲勢太強,民進黨主打反對他一手造成的「黑金」而當選。李登輝搖身一變,竟又從「黑金之父」變成民進黨尊崇的「台灣之父」,再創台灣團結聯盟,逼陳水扁只能繼續走獨,實則就是藉此掌控陳水扁。
蔡英文則是他一手養大的乾女兒,先是讓她任國民黨政府的官僚,為他起草兩國論,後來在陳水扁下台、各派互不相讓下蹭得民進黨主席之位,民進黨多少犧牲奉獻的革命前輩,都不如李登輝、蔡英文這對台獨父女,李登輝等同也操縱了民進黨。
至於宋楚瑜、馬英九兩個國民黨出身的外省人,也都被他「新台灣人」的魔咒牢牢壓住。正如李登輝當年所言,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的五指山,「新台灣人」正是提醒宋、馬,你們本是「外來族群」,只有「認同台灣」,才能成為「新台灣人」。至於何謂「認同台灣」,只能由他這個「台灣之父」認證。
從陳水扁、馬英九到蔡英文,其實都是「李登輝路線」的遵循者。李登輝自己曾在創建台聯時說過,「李登輝路線」就是要讓台灣兩個主要政黨,通通都要「認同台灣」才能當選,而所謂「認同台灣」,無非是以「多元文化」掩蓋「去中國化」,以「民主自由」包裝「法理台獨」。從現在國民黨對他的各種溢美之詞來看,他的所謂「李登輝路線」的確是成功了,不管是哪個黨執政,都只是綠色李登輝或藍色李登輝在輪替。那麼,按他的計畫,當這樣的「李登輝路線」成功,便可開始啟動「公投制憲」,相信他的嫡傳女兒蔡英文必會完成他的遺志,最終也就由獨促統,如同他自稱「我是不是我的我」,實現他老早預言的「二十一世紀中國人必將完成國家統一的歷史大業」。
何謂文化認同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我的雜種人生:林保華回憶錄」介紹
訪問作者: 林保華、 楊月清
內容簡介:
生涯遍及五國的資深評論員,
走過八十一個春夏秋冬的回憶錄。
書寫「心史」與「跡史」
何謂「賣國」與「愛國」
如何「順民」變「刁民」
印尼成長、中國學習、香港就業、美國短居、台灣入籍
歷經東亞政治局勢動盪時刻,原鄉與異鄉間的輾轉奔波
身分認同與人生價值的抉擇,書寫七十餘載的壯闊漂盪
本書雖以「心史」為主,也不乏「跡史」,即可作自傳來看,也可作歷史來讀。由於作者生涯遍及印尼、香港、中國、美國到最後定根台灣,而且敢言人之不敢言,內容豐富多彩自不待言。
作者披露了他的「雜種」身份,還是皇親國戚的「賣國」世家;「賣國」表達他具體化中國歷史的若干背景,「雜種」更是對傳統中國史觀的顛覆。
這是一本作者由共產黨的「順民」轉變為「刁民」的歷史見證;從史的誤會走向歷史的必然。不但有上當受騙的經歷,也有覺醒反思的過程,更有追尋光明的勇氣與行動。
在面對全球民主與獨裁、自由與專制大對決的關鍵時刻,作者對其一生平實的敘述與敏銳的觀察,有其可貴的價值。
作者簡介:林保華
1938年出生於中國重慶,兩個月大隨父母移居印尼梭羅,在那裡接受華語小學教育,開始接觸左傾思想;1949年移居首都雅加達在中共控制的華語中學就讀,1955年回中國。1960年畢業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被分配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任教。1964年被調到化工局半工半讀技術學校,文革期間下放車間勞動,1976年離開中國到香港定居。在香港長期從事時政評論,先後擔任中報、信報編輯,1986年在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擔任張五常教授研究中國經濟改革助理研究員。1997年移民美國,在美國繼續評論時政,並任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評論員。2006年移居台灣,繼續時評工作,並且與台籍妻子楊月清共同創辦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與台灣維吾爾之友會擔任創會理事長,並任公益信託雷震民主人權基金與台灣智庫諮詢委員、亞洲公共文化協會理事。
何謂文化認同 在 侯漢廷- 就職前,讀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謂文化》與《君子之道 ... 的推薦與評價
就職前,讀了余秋雨先生的《何謂文化》與《君子之道》。 國中起,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一直都是課閒時間的精神食糧,培育了我對於歷史及文化的關懷與認同。對中國的認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