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些人,連離開都特別動人。
—
有趣地走向生命盡頭
欣賞是枝裕和導演的人大概都知道,他的電影裡常常出現一個令人深刻的女演員。在《橫山家之味》中,她扮演一個走不出喪子之痛的老媽媽,靠著折磨別人來發洩心裡的苦,但那份內斂卻充滿爆發力的演技所展現出來的哀愁,卻讓人對這個角色充滿同理,而沒辦法討厭她。《小偷家族》這部作品同樣發揮這種深入人心的表演風格——她是才剛逝世的日本女演員樹木希林。留下了一本溫暖又有趣的遺作《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
我很喜歡這本書。一方面是每個篇章都短短的,讓人很好消化;但這些短短文字又帶有很重的份量,有時當你忙完一天躺在床上,這些內容會突然冒出來敲在你心上,讓我想起影像裡樹木希林的模樣。
她是一名女演員,卻有罕見的不上妝的勇氣,因為呈現皮膚原有的質感「不也很好嗎?」所以接受採訪時她說:「我只是為原本就有的東西找到出路。」這樣不是蠻有趣的嗎?
但是她又不喜歡我們因她的話「找到救贖」,因為這是一種「依存症」,她還拜託我們好好想想這種症狀。我看了也忍不住覺得有趣,然而換個角度想就明白,或許樹木希林指的是:我們只是透過她說的話來「為自己原有的心智找到出路」。
這樣的想法她也實踐在自己的生命上。對於疾病和死亡,她也抱著「哦,原來會變這樣啊!」的想法,甚至在面對癌細胞的過程中,把疼痛視為理所當然,發現自己原來可以更謙虛、原來因為得癌症而有事先準備身後事的機會。
面對許多人覺得的「苦」,她總是固執地要找出「其中的樂趣」。所以即便身為一個讀者,讀著她的思維感到鼻酸了,也要想辦法露出微笑,來回報她帶給這個世界的樂趣。
一個有趣的人,勢必也用有趣的方式度過她的人生。即便是別人眼中的苦難,都可能成為她生命中的養分。
我學習著。像妳一樣有趣地走到生命最後。
—
樹木希林說——(我,不能同意更多)
對於幸福,她說──
所謂的幸福,並非「時常在那裡」,而是「要靠自己去發覺」。
對於工作,她說──
不被期待,才能做出最好的東西。
對於夫妻,她說──
我可以感覺到自己與內田是看向同一個方向。我們共同擁有一種反叛份子式的、想破壞一切的衝動,彼此像是同志。
對於家人,她說──
感覺上每個人先是獨立的個體,然後才一起組成這個家庭。
對於人際,她說──
我喜歡狠狠跌過一跤的人。
對於癌症,她說──
生病也是有好處的。即使得獎,也不會引來嫉妒;稍微失言,也不會有人責怪你;漸漸沒力氣吵架了,變得十分謙和。
對於老去,她說──
變老絕對是一件有趣的事。年輕時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漸漸辦不到了,但我並不認為這樣是不幸的,反而覺得有趣呢。
—
推薦者怎麼看———
許多我們只敢迂迴在心底的話,樹木希林說出來了;也由於她搶先一步說出來了,與她共事的人,或包括讀者,彷彿得到逃生梯,在人生進退無據時,有路可退。──吳曉樂(作家)
那些哲理名句被完整收錄在一本書裡,覺得很是感恩。搭捷運公車,或睡前翻一翻這本書……總會莫名得到些指引或者一點療癒。──阿潑(文字工作者)
原來這個讓人舒坦的長者畢生說過非常多有趣的話,對我這個修佛的幼兒園生來說,簡直是佛經的白話文版。──徐譽庭(編劇、導演)
我一向不信人生格言,但樹木希林這本書所留下的這些人生訊息是不一樣的……看似無關於愛,卻是愛的本質。──馬欣(作家、影評人)
我很喜歡這本書。一方面是每個篇章都短短的,讓人很好消化;但這些短短文字又帶有很重的分量……我們只是透過她說的話來「為自己原有的心智找到出路」。──許皓宜(心理諮商師)
即使才剛被這些灑脫又帥氣的箴言觸動得內心激動,下一秒卻又被她的明朗直白帶回當下,不自覺地噗哧笑出聲。──連俞涵(演員)
樹木希林只是回到外星球了,沒事的。活你自己的人生吧,記得活得有點滋味。──龍貓大王通信
#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28723?loc=P_0004_007
佛經 白話文 在 阿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媽~我上 鳴人堂 了~
好啦其實是搭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的順風車 XD
(喔對那個是我的本名)
『以上的討論其實都隱含了一個意識形態:
把青少年當做「他者」來規範,把青少年的情慾當成社會「偏離」而非「常態」來看待。
關於「青少年如何發洩性慾」,除了傳統不切實際的「多運動把精力消耗掉」和「乖乖念書或佛經」之外,最常聽到的建議仍然是「打手槍就好啦」。
說要正視青少年情慾,結果只有「勇敢說不」和「記得戴套」,連自慰都不教!』
佛經 白話文 在 張欣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來有些人說, 學校以後用普通話教中文.
這是一個影響甚鉅的建議, 作為中文老師, 我便留上了心, 看看他/她們有何說法.
他/她們認為, 如此可減少用俚語.
所謂俚語, 是指民間非正式且較口語的詞句.
可能有人覺得說話及文章中, 夾雜這些東西很不雅吧.
但是, 廣東話的俚語, 不少卻很有典故.
例如, ‘傾偈’, 源自佛家,「偈」為「偈陀」意思, 是佛經中的用詞,帶訓誨作用。故有’傾佛偈’等語,用在日常談話中,抽去「佛」字,就產生現在常掛口邊的「傾偈」。
不雅嗎? 雅哉.
甚至, 在白話文中, 引用俚語反而更傳神, 也不見得有什麼問題.
例如, 文匯報便曾以 '頂硬上成大狀, 袁國強憶那些年' 為題, 訪問司長.
‘頂硬上’一詞, 不但有歷史意義, 更是今日不少香港人賴以活下去的心聲.
然而, 無論怎樣說, 有些人總是堅持要扼殺廣東話, 然後推行普通話教學.
但是, 普通話的基礎, 是北京話.
北京話中, 不是也有俚語及俗語嗎?
例如, 有一個’牛’字, 北京俚語常用, 解作非常厲害的意思.
文章常有: ‘你小子,別牛!’
人民日報便有一篇評論, 題目是 '最牛站台' 背後的意識缺位.
如果真的用普通話教學, 請問又焉能避免用這些俚語及俗語?
我不明白, 何以有些以廣東話為母語的人, 反會覺廣東話俚語不雅, 卻覺得其他方言的俚語便沒有問題.
說俗一點, 人家放屁時, 我會覺得好鬼臭, 總想快快遠離;
但若是自己放屁, 卻不覺得如何臭…..
可是, 有些人, 總嫌自己的屁臭;
卻拚命去索人家的屁, 認為奇香無比!
又有人認為, 一定要給學生一個語境, 語文才學得好.
語境, 即在其生活環境中, 盡量在讀寫聽說方面都用該語言.
因此, 用普通話上中文堂, 便是締造良好的語境云云.
對此, 我也有保留.
通常, 中小學每天的共有7至8節課, 中文不外佔一兩節課, 有時甚至沒有堂
即使強推中文堂以普通話授課, 充其量也只佔八分之一至二的一天總上課的時間.
只八分之一或二在校時間用普通話, 何謂良好的語境?
以前殖民地時代, 有些英文學校, 除中文堂外, 其他科都是以英語授課.
每天, 八堂中有六至七堂都是用英語教授, 這才是真正的良好語境.
那時候, 中文學校者有之, 英文學校者有之, 各行其是, 家長各取所需.
因此, 學生中文學得好, 英文也學得好.
其實, 學校中的校長及老師, 幹了這麼多年了, 他/她們才真正懂得如何教好學生, 根本不用政府或教育局指手劃腳, 胡亂指揮!
偏偏在上位者, 不懂民情, 動輒指引.
前天兩文三語, 今天國民教育, 明天普教中文!
肉食者鄙.
苦了學生, 也苦了老師!
更有人說, 詩詞文學作品要用普通話讀才對, 才押韻.
因此, 教中文, 要用普通話.
其實, 剛剛相反, 用廣東話誦讀中國文學作品, 才正確.
廣東話源自宋代的官方語言, 其正宗<廣韻>系統即是現在的廣東話!
中國語文中優秀的詩詞都有入聲, 廣東話有入聲, 普通話卻沒有.
因此, 朗讀中國文學, 莫善於用廣東話讀.
這是先天留給我們的優勢, 應好好珍惜!
但有人卻視自己的母語為仇敵, 務必除之而後快, 真的令人不可思議!
最後, 有人說, 中國人, 要學好普通話!
是的, 既然官方語言是普通話, 為方便溝通, 也應該學好.
可是, 畢竟只是官方嘛, 私底下照樣說好母語難道不可以嗎?
我是潮州人, 有時我和媽媽談話, 便用潮州話.
說得親熱, 聽得也愜意.
同樣道理, 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是廣東話.
用最熟悉的母語, 和人溝通更易, 學習自也事半功倍.
我經常接觸學生, 他/她們的性情我也算清楚.
若上堂時老師以英文或普通話授課, 學生聽不明白, 為怕樣衰, 大多不了了之, 得過且過, 絕不會舉手發問的.
反之, 用廣東話教, 聽到什麼不明的, 也都不會舉手, 但為了攞彩, 會直截在座位串老師:
‘你講咩呀? 唔明呀!’
教育目的, 就是希望學生吸收;
有最簡單易明的母語不用, 反而用其他語言,
不是很不智嗎?
我們是中國人, 但我們也是香港人.
用廣東話溝通, 天經地義.
在上位的高官呀, 你們也是喝廣東話的奶水長大的, 你們有感恩之情嗎?
口口聲聲說普通話教育語境好, 你們的仔女為何不送進內地讀書留學?
日常生活中, 情急時你會直接說:
‘Oh No, 格肋底今日好痕!’
還是說:
‘糟~糕~, 是日胳肢窩嚴重痕癢不適!’
其實, 普通話和廣東話教中文, 兩者都可以並存.
便由得辦學團體, 老師, 家長及學生去選擇吧.
好的東西, 不用HARD SELL,
人也會趨之若鶩去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