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賢碎碎念】~ 快開學了,想去山上避暑了嗎?
經過這個漫長的暑假,小朋友快能回到學校上課了,應該很多爸媽都要灑花了吧!
門診看病的人還是不多,但為上高山前做準備的人變多了。
最近開始有為了去合歡山拍銀河、日出的攝友,還有打算安排單攻百岳的山友,來門診諮詢是否要做藥物的預防。
簡單整理一下門診中衛教的重點,如果你家很遠,也不用特別跑來找我聊天啦...(遇過開了一個多小時跑來門診諮詢的)
1. 循序漸進:
體能經過防疫三級之後,大部分的人都會下降,如果要安排高山的活動,建議先在家中附近的郊山走走,感受一下自己體能狀況,還有習慣爬山的節奏。
如果覺得明顯有體力衰退的情況,朋友糾一起上高山,就建議先緩緩,請把基礎的體能練回來再說。
2. 高度適應:
建議在行程安排時就應該要預先規畫高度適應日,而不是想拍銀河就直接開車上去,拍了一個晚上,再續拍日出的大景,這樣風險會高很多。爬山的行程也是...不要想說單攻就是直接開到登山口,半夜開爬,還來得及下山吃個晚餐,這樣就不用請假了。
以合歡山區為例,提早一晚在清境或大禹嶺休息,因為海拔在2500公尺左右,如果已經出現不適,且持續加重,就要考慮取消行程,下次再來。
如果你真的沒空,那建議先安排容易撤退的地點或路線。
以攝影為例,直接在武嶺、合歡尖山、小風口拍照,會比跑到石門山頂、合歡主的瑪雅平台,甚至是小奇萊,還要容易回到車上,能快速下降高度。
如果是爬山,那可以先撿石門山、合歡主、合歡東,再來考慮去合歡北或合歡西峰;不要久久沒上山,一走就是來單攻個屏風山,或是加碼上奇萊北出松雪樓之類的。(又回到循序漸進的概念)
3. 了解高山症:
上山前,請先了解高山症相關的症狀,才知道什麼時候要撤退。
如果你真的懶得去了解,那保命概念就是:「上山什麼新的症狀都先當成是高山症,如果持續變嚴重,那就是下降高度。」
而你如果曾經出現過嚴重的高山症 (如:高山肺水腫、高山腦水腫),上山前建議和你的家庭醫師諮詢;或是行程一天海拔變化就高達3000公尺以上 (如:玉山單攻、開車直上松雪樓住一晚),也建議先了解可能的風險,才不會敗了遊興。
最後送大家一句 #上山需要勇氣_撤退需要智慧
爬山不是只有衝到山頂而已,安全的下山回家,才是絕大多數人的最終目的,不是嗎?
PS. 聽說沒圖片的觸及率會很低,就來做個實驗看看,這篇會低到什麼程度 (反正有緣就看得到...XD)
你不會我教你阿賢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阿賢碎碎念】~ 關箱文
上個月 Garmin 寄了 Fenix 6 pro solar 給我玩一個月,轉眼時間就到了,不過因為疫情關係,升三級之後,其實也沒能測什麼戶外的活動,就在家踩踩訓練台。
簡單分享使用的心得囉:
※ 血氧功能
最近疫情嚴重,應該很多人都會看到有人討論「無症狀的低血氧症」,還有人會想買一個夾手指的血氧機放家裡,以備不時之需。
基本上,如果你是用GARMIN的這個錶,就有這項功能,還可以全天24小時監測,不過還是有些缺點要注意:
1. 測量時間較長:進入測量畫面時,會叫你保持不動,過了好一陣子數字才會出來,如果中間有動來動去,測量的時間還會再拉長。(用夾的一下子就出來了...)
2. 位置跑掉就測不準:手錶沒有戴緊就可能會不準,特別容易發生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因為我睡覺不喜歡綁很緊再加上會翻身,可是又好奇晚上會不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夜間血氧偏低,結果前兩天測起來,血氧都掉到80%左右...嚇死;後來綁緊睡覺就正常了。(不過還是不喜歡那種感覺,測了一週就沒再戴錶睡覺了)
※ 電池和太陽能充電功能
電池電量真的夠大,在全天血氧偵測功能打開的時候,一天大約掉20%的電量,可以4-5天再充電,真的很安心。
至於太陽能充電的功能,我個人覺得比較像火力展示啦,就是能做到這功能,但對我來說,還不是很成熟,純粹是一個以備不時之需,可以讓電池多撐一下的功能。
像之前去騎宇老大滿貫,花了快7小時,手錶也有一直照到太陽,但充進去還是沒有消耗的快,更別提在林蔭間的爬山行程了。(我自己是覺得,如果有長天數的登山需求,還是把充電線和行動電源帶著,比較保險。)
※ 地圖功能
可以支援第三方地圖就是爽!拿到錶隔天就把魯地圖裝進去了...
本來以為錶面小不是很實用,但用習慣之後,在行進間基本上不用拿手機出來看大的地圖了,而且定位又準又快。強力推薦有在爬山,手錶又支援第三方地圖的,一定要把魯地圖放進去。
不過缺點就是「縮放/位移比較麻煩」,因為只能用實體按鍵,所以想看大圖或是拉到其他位置,在操作上就沒有那麼順手 (當然我知道沒有觸控銀幕是為了減少誤觸,只是希望有天技術面上可以解決,實用性會進到不同的層級)
另外,一開始有人叫我看看GPS會不會容易漂掉,基本上這個月使用中,在戶外漂掉過2次:1次是在體育場繞圈跑的時候 (這種事情在我自己的SUUNTO也發生過,不知道是不是離建築物比較近?);另1次,則是在爬山中途,跳進野溪玩水時 (那時和手機的連結還斷開了,我明明就沒有潛很深?)。
※ 訓練功能
資訊豐富清楚,和其他配件連結也沒問題;心率區間除了使用最大心率外,還可以使用儲備心率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有氧和無氧範圍會更準。(私心覺得,裡面的訓練功能,一般人如果能熟悉使用到6成以上,就超強了;有些沒時間研究的,說不定還要請GARMIN開課教學。)
難怪很多人,就直接跳進GARMIN生態圈了,因為全部的資訊都可以整合進去;騎車朋友也很多人是用GARMIN的車錶。
※ 壓力監測
其實利用的就是心跳變異率的概念,因為手錶可以不斷偵測你的心跳,當壓力大時,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就會變快。
在疫情期間其實自己可以玩玩看,每次看記者會的時候、準備接種疫苗前、在家等快篩報告的時候,是不是心率都會變快呢?
如果壓力偏高,記得找方法調適,畢竟疫情是一時的,但壓力處置是一輩子的課題,即便沒有疫情壓力,也會有從家庭和工作來的壓力,學會舒壓,而不要持續累積到壓力鍋炸開,才能常保健康。
◎ 結語:
你要是問我:「丫你說那麼多,會想買這支錶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
我期待之後太陽能充電功能更實用,效率更好,不然就買沒有太陽能功能的就好,省一點錢是一點;另外就是觸控功能,如果工程師找到誤觸錶面的解決方案,使用觸控銀幕時,那地圖功能才算是完全解放,不然有時候還是覺得拿手機出來找路線比較方便。
對於一般少爬山的人來說,其實也可以考慮另一個 Forrunner系列,價錢更親民,即便真的想要有地圖功能,FR945也可以裝魯地圖 (和朋友上山實測過,945的銀幕對比度更好唷,不過就沒有Fenix6電量那麼久,但爬爬郊山中級山也很夠用了)
最後還是要提醒,居家上班、上課的防疫新生活下,別忘了定時起身動一動,伸展筋骨;我是用彈力帶和自身重量做簡單肌力訓練,有氧的部分就踩踩訓練台;也要幫小朋友安排體能活動:跳繩、爬樓梯、墊上運動是不錯的選擇。(建議每天平均60分鐘以上的中到高強度運動)
希望下次還有新錶可以試玩,也希望到時候疫情也穩定了...
你不會我教你阿賢 在 廖郁賢 雲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六房媽保佑的力量應是撫慰人心!】
阿賢2018年選舉的時候,和六房媽就開始結緣,很感恩她的保佑,讓阿賢順利選上議員,我和不少人一樣信仰六房媽,也是期待原先的活動,隨著疫情蔓延擴散,我和信徒們一樣內心很拉扯,但阿賢內心深信,六房媽一定不希望這個疫情讓雲林人受到感染,她一定希望民眾都平安,所以她也會支持活動停辦的,因為信仰的力量應該是撫慰人心,給人帶來正面希望,而不是恐懼的。
從昨天半夜至今阿賢的粉專、電話、line就開始有接不完陳情:六房媽活動、繞境是否還會繼續舉辦?要怎麼處理?成為破口怎麼辦⋯⋯在這個疫情已升級為全國進入三級的狀態下,民眾人心惶惶,每天都在擔心著雲林是否又有新的確診?以及疫情延伸出家庭照顧、留職停薪不扣薪的在家照顧、還有各種生活上柴米油鹽的煩惱倍增,原本是安定人心的宗教活動,卻怎麼成了混亂民心的因素了?
阿賢在向民政處反應、討論六房媽是否如期舉辦儀式過程中,施科長打電話給執行長小花表示六房媽已經申請通過為「無形文化資產」所以這個活動的指導單位不是民政處而是文化觀光處,後來有文觀處的人向阿賢、小花解釋後才發現,六房媽今天要從土庫送到大埤,仍是宗教活動,那宗教活動、組織不正是民政處的職責嗎?怎麼可以說是文觀處的責任?
🗣若兩個處的職位分工有模糊地帶,不應在這之前就要先討論好的?怎麼到活動當天還在分不清?此外,六房媽的活動,在縣府的防疫會議上,還一切有關六房媽的對外新聞稿、窗口,雲林縣政府不是一直都是民政處?為什麼民眾對於活動舉辦與否有疑慮時,就變成文觀處了?
文化觀光處文資科在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業務上很努力和用心,他們也願意和民眾溝通、討論,阿賢重視雲林的文化資產,也認為文化觀光處可以用更勇敢地為雲林縣內的文化資產做更多的悍衛或發言,你們可以做的不只是這些,還可以用文化的角度去思考防疫期間,如何做相關的配套措施?或如何讓民眾更了解文化資產保存、傳承的意義,例如這個活動在疫情時是否不舉辦才不會破壞整個文化活動的完整性、內涵?如果少了什麼活動就失去了一些意義等?
在這整個溝通、討論的過程中,阿賢真心希望雲林縣政府處與處之間的平行溝通、合作,可以再加油,在這防疫期間你們都辛苦了!但希望這過程中,各單位可以再多思考防疫、疫情前、中、後的各種配套措施,才不會像今天這樣手忙腳亂的。每一個單位可以做的防疫工作不只如此,我們一起加油。
📷相關新聞、網站網址
1.新聞報導:國內疫情擴大 六房媽神尊過爐再簡化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537829
2.民眾FB的反應: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35691256571414/permalink/2267558960051291/
3.做對好好過日子有幫助的事:
https://fb.watch/5EVMARVIH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