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裡的雪中送炭,欣賞努力想要變好的自己】
疫情持續燃燒下,我們每天各求自保,維持日常生活上的苟安,就已經不容易了。
今天的我又早起,在忙完工事後,打開信箱看看讀者寫來的提問,看到一位媽媽來信:
「羅老師您好:三級警戒久了,孩子也悶壞了,很少人談到幼兒也有情緒壓力,如果出現跟以往不大一樣的反應和行為,該怎麼辦呢?需要帶去評估或心理諮商嗎?謝謝您。」
在信中,這位媽媽並沒有說明發生了什麼事、問題在哪裡,或是描述什麼樣的反應、誰的反應和以往不大一樣。其實這樣的來信,我根本無從回覆。
但一看她來信的時間,竟然是凌晨四點多...
我想,可能是她昨天晚上發生了一些事後徹夜難眠,在輾轉反側之下,最後決定起床、寫信給我的。
每個媽媽都替孩子擔心;這份濃得不能自己、無法自拔的愛,卻是如此令人感動與尊敬。
所以我覺得,就算我不知道她發生什麼事,她也是深夜裡感到無助才寫信給我的;就算文字再簡陋,她對孩子的愛也絲毫未曾減少。我希望能透過我的文字給她一些支持,於是,我回覆:
「你好我是羅老師。
從你來信的內容與來信時間,我感到你內心是很悶的,或許你甚至無法睡得著,所以這麼晚才寫信給我。
但從你簡短的敘述裡,我無法給你什麼建議。
其實這段期間,很多人都有談到關於如何幫助孩子的情緒。
但到底是孩子的情緒大人無法處理,還是成人自己的情緒無法梳理呢?
簡單來講,成人內心必須是安頓、柔軟、接納的,才有辦法幫助到孩子情緒。
我不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事,但希望你一切都好。
祝福。」
回覆後,我繼續在電腦前工作。
沒想到大概到了八點,竟然看到這位媽媽的回覆。
四點多還沒睡的媽媽,一大早卻又要起來繼續為家庭奉獻。作為一位母親,是必須要多麼努力、堅強地過每一天。
媽媽回覆到:
「謝謝羅老師您抽空回覆,您的文字總是這麼溫暖而療癒。
昨天睡前孩子被爸爸指責後,情緒很失控地在床上滾來滾去,哭著說自己是壞小孩,看了很心疼,當下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只能給抱抱。
但的確是大人內在不安穩,進而影響到孩子。
謝謝老師的祝福,也祝您一切安好。」
看著媽媽溫和、尊重、卻又帶著無奈的文字,我想她最擔心的,應該是昨天晚上被罵之後,失去了方向的孩子。
所以,我回覆了一段她可以跟孩子說的話:
「孩子啊... 媽媽昨天看到你被爸爸罵,真的很心疼你。
但我想要告訴你,雖然你昨天做錯了一些事被罵了,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而且,媽媽其實一直都看到你的努力,知道你一直都想讓自己越來越棒,做個好孩子。
所以,就算做錯事、覺得自己很糟糕,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不棒的一面,也有很棒的一面噢!
不喜歡做錯事的自己,覺得自己不是好孩子,是沒有關係的。但你也要記得,自己有很多很棒的時候,要喜歡那個努力想要變好的自己喔!
媽媽愛你。」
………….
過了一陣子,看到這位媽媽的回覆:
「怎麼寫給孩子的話,身為媽媽卻看的眼眶泛淚... 真的很謝謝老師您給的這些字句!
也謝謝您開了線上課程,之前一直無緣上實體課的人終於能參與到了。」
謝謝這位媽媽的來信,讓我內心充滿感動。
我能做的,只有從體驗出發,打從心裡真誠地回覆她。
希望我的話,能溫暖這位媽媽的心。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94的網紅許淑華Hsu Shu-Hua,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汽車酒駕初犯最高罰鍰12萬 累犯最重吊銷駕照🈲️ 💰現在拒絕酒測重罰18萬 往後每次拒絕再加18萬💰 😱機車酒駕初犯最高罰9萬還要吊扣駕照😱 如果你發生了什麼事情,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親戚、你的寵物再也看不到你,那你該怎麼辦? 不僅可能毀了別人的家庭,也傷了自己家人的心!...
你發生了什麼事 在 Gk爸爸原創故事繪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特別畫這張對照圖
打小孩快速又簡單
但是可能造成孩子的無形陰影
可能哭一下摸一下就被打
孩子想嘗試的勇氣漸漸被剝奪
甚至可能是造成發育遲緩的原因
不打小孩的確真的很累人(嘆氣)
尤其是大人要耐心的觀察溝通
付出更多的時間才能達到結果
不像打小孩幾秒鐘結束 大人也輕鬆
卻可能造成小孩累積的傷痕
我們大人至少可以自我解決壓力
雖然這樣真的精神耗費太大
導致我會用吃東西或捏自己來紓壓
副作用是肥胖的危機XD
或許會有人覺得我不會教小孩
還浪費時間耗在那邊
覺得不打小孩就不是媽媽(爸爸)
我只能說不一定適用每個家庭
我們堅持到現在四年了(也肥四圈了)
還是想繼續努力
-
推薦轉貼文章
腦科學告訴我們:大腦會被體罰「打壞」!
從腦科學的角度看,當孩子出現哭鬧、情緒無法控制等行為時,是因為他被下層腦掌控了。
如果家長的管教方式是打罵、威脅、恐嚇,孩子的下層腦就會被活化,而進入反射性的攻擊或逃開模式。
家長的管教方式就對大腦的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Siegel以施工中的房子來解釋孩童的大腦,大腦就像是有上下兩層樓的房子,下層的腦由「腦幹」與「邊緣系統」組成。「腦幹」掌管了呼吸、心跳、血壓等等人類生存的必須機制,「邊緣系統」包括海馬迴與杏仁核,杏仁核是掌管情緒的中樞。覺得受到威脅就咬人、生氣就拿東西丟人,便是由「爬蟲類大腦」(下層腦)來掌控的行為。上層的腦由各種大腦皮質組成,掌控決策、思考、調節情緒、發展同理心、道德判斷等功能,這些也都是家長希望孩童能夠發展的技能。
-
打孩子的風險在哪?
一、 透過暴力,無法教會你想教孩子的事
通常長期被暴力對待的孩子,有三種發展:
第一種是,失去自我 – 挫敗的人生
他因為非常地恐懼與害怕,自我變得很小,所以在跟人的關係,變得退縮。 而當大人用更嚴厲的方式對待孩子,他只會累積更多的恐懼與挫敗經驗。而讓他沒有勇氣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第二種是,認同暴力 –「我夠強,別人就會聽我的。」
我在學校,常常看到孩子有反覆出現的侵犯界線或暴力行為,我除了去問:「在那個時候,你發生了什麼事,讓你那麼生氣?」
我還常問:「你從哪裡學來的,在你小時候,誰打過你?」
孩子永遠會講出一個他在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對他造成的傷。
屢試不爽,百發百中。
即便孩子現在還沒有行為問題,他在日後,有非常高的機會,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其他人。因為他學到的是:「我不需要尊重別人,只要我夠強壯,我就可以讓別人聽我的話。」
而這與最開始想要教孩子「乖一點」、不要闖禍的目的,往往是背道而馳。
第三種、 自我麻痺痛苦 – 處罰效力的遞減
為什麼暴力的互動,總是越演越烈呢?
孩子若長期在一個被暴力對待的情境,如果擺脫不了,除了退縮、認同暴力,還有個可能性,就是 隔絕、麻痺自己的感受,告訴自己「我不在意、我沒有感覺。」不那麼痛苦,才有可能活下來。
而大人看見一個孩子,好像對於管教或責罵「不痛不癢」,會再次加強管教的強度,而形成「你打得越兇,我越無感」的互動。
但傷害並非因為告訴自己「沒有感覺」,就沒有造成傷害,而是壓到心裡面更深處。
二、 核心:建立在羞愧感與恐懼的教育 – 以親子關係作為代價。
我問過很多身邊的親友:「那時候你被打,你現在想起的會是什麼?」
大多數的回答幾乎都是:
「當時沒有人幫我。」
「我真的不知道我錯在哪。」
「我真的覺得,我的爸媽是不愛的。」
「我到現在都覺得我是個很糟糕的人。」
幾乎所有孩子學到的,都是「我不好、我是很糟糕、沒有價值的。」而這樣的孩子,會對於他真正需要改進的事情,有巨大的無力感, 因為他光要面對挫敗的自己就來不及,更沒有力氣去學他應該學的事情。
『可是會不會孩子,真的學會警惕,或者變得更加優秀?』我猜有爸媽會這樣問。
我的回答會是:「身體的記憶,是刻骨銘心的。」
即便孩子真的因為這樣變得很「優秀」,但他的心中,永遠有一個沒有自信、哭泣的孩子。
「打」小孩前想一想
但我說,退一百步,如果你不打小孩真的痛不欲生,我提供幾個「打」小孩前的思考原則:
一、 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打」小孩的目的、自己的狀態
不在失控的情況下打小孩。
如果自己真的氣到不行,手已經揮起來的時候,請深呼吸一口氣,暫時離開衝突的現場,然後問自己:
「我是在發洩情緒?還是真的要教他?」
「我想讓孩子學到什麼?」
「一定要透過「打」的方式才能達到?」
通常問過自己之後,就更有機會能夠說出:
「爸爸現在很生氣,因為你的行為已經造成別人困擾,對你自己也沒好處。」或是
「現在我非常生氣,我很害怕我會說出或做出傷害彼此關係的事情,所以半個小時之後,我們再來談。」
如果你還是有非得不打的理由,請告訴我。
而我也相信,就算你想過這些問題,真的還是需要手起刀落,關刀也會變成指甲剪。
二、 帶著關愛的處罰
我這裡說的,絕對不是那種:「我是為了你好,才會打你 /罵你。」這種以愛當做糖衣的處罰。
而是當我們氣到想打孩子的當下,往往都有一個「希望孩子更好」的原因。如果可以,能不能直接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關心,例如:
「我對你很生氣,因為你超過約定的時間回家一個小時,讓我感覺你並不重視我們的約定,而且我會非常擔心你的安危。」
我曾經在引導一對親子對話的過程中,聽過一個長期被家暴的孩子說過:「我媽之前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我錯在哪裡。」然後就感動到流下眼淚。
因為過去他從來不知道,原來媽媽的嚴格背後,原來是對自己的期許、不放棄,以及滿滿的愛。
對於長期在權威管教文化底下長大的人,要在身為人父人母時,選擇沿用過去的習慣,用高壓、權威的方式管教,是一條比較「容易的路」。
但簡單的路,往往不是因為他最「正確」,而是因為:「如果不選擇這條熟悉、容易路,我不曉得那個我沒有去過的世界,是長什麼樣子。而我,又該如何面對?」
-
#國際不打小孩日
#嘗試今天不打
#或許會明天也不打
#大後天也沒打
#大大後天忘記怎麼打
#打電動打球打哈欠好了
你發生了什麼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以為我的修養已經夠好了
沒想到我還能被氣到哭
我不知道我欠你啥了
可以讓你像命令狗一樣命令我哄你
我不知道憑什麼你可以用這樣的語氣跟我說話
也不知道你憑什麼讓我這麼委屈
更不知道你憑什麼這樣要求我
也許你們都會覺得這是小事
但是我收到的訊息是三不五時的
尊重禮貌友善不應該是互相的嗎
你希望我哄你,你可以先告訴我你發生了什麼事
詢問我可不可以聽聽你說說話
我自認為已經是很好的聽眾了
直接在我關播時私訊我
命令我哄你
我欠你的還是應該的?
是我的業績全靠你一個人還是你養我了?
我關直播時已經疲憊到沒有表情了
每次都要一個人發很久的呆才能給自己平復心情
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一次你無理取鬧
我對你好是因為你支持我
所以我把你當家人
請問你是把我當什麼了?
貓?狗?寵物?機器人?僕人?
我已經很久沒發文這樣發脾氣了
我給你機會來道歉
等不到你的道歉
你就知道什麼叫女人的脾氣
你發生了什麼事 在 許淑華Hsu Shu-Hua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汽車酒駕初犯最高罰鍰12萬 累犯最重吊銷駕照🈲️
💰現在拒絕酒測重罰18萬 往後每次拒絕再加18萬💰
😱機車酒駕初犯最高罰9萬還要吊扣駕照😱
如果你發生了什麼事情,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親戚、你的寵物再也看不到你,那你該怎麼辦?
不僅可能毀了別人的家庭,也傷了自己家人的心!
你發生了什麼事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這位爸爸或許不知道,其實他現在的表現與感受,正是小時候自己的投射。或許在他成長過程裡,也曾被大人如是怒目相視地責備過,而在當下他感受到害怕與委屈。
當年的他不知道如何應對大人,只能壓抑自己,咬緊牙關地度過生命成長的傷痛。但他一定不會想到,現在他的兒子,原來正重演著的他當年的故事,扮演著他當年的角色。
」- 羅寶鴻
………..
講座結束時,我如常地邀請在座朋友發問。
最後一位提問者,是一位爸爸。他拿著麥克風時,帶著靦腆的語氣說,他是五個孩子的父親。在場觀眾聽到他這麼講,都給予掌聲鼓勵他的勇敢與堅強。
他說,家裡其中一位哥哥寫作業特別地慢;每次他晚上下班都快十一、二點,但回到家裡卻還是看到這孩子還沒睡覺、拖拖拉拉地在寫作業。他發現,自己這時候都會用不好的方式來跟兒子互動。
他想問,要怎麼改善。
於是,我慢慢走到這位父親的面前,詢問這位爸爸,當他這麼晚回到家裡,看到孩子還沒睡、還在寫作業,心裡面的感受是什麼?
爸爸想了一下,慢慢地說:「我覺得...他應該要把作業寫好才對。」
但他回答我的是他的期待,而不是他的感受。我更相信我的判斷了,這位爸爸是一位很愛孩子的父親,卻也是一位不太善於表達自己、感受自己的成人。
但懂得「感受」,在人與人互動上非常重要;試問一個不善於感受自己、表達自己的人,又如何能感受別人,同理別人,改善自己與別人的互動呢?
所以,我就再重複當時的事件,並詢問爸爸當他很晚回家,看到兒子還在寫作業時,心裡有什麼感受,請他用兩個字的形容詞來描述。
他又想了一想,勉強地說出:「...會生氣吧。」
當下我感到,要一個已經不習慣感受自己的人說出自己的感受有多難,但很欣喜這位爸爸在語言引導下,慢慢進入自己冰山了。
我問他除了生氣還有其他感受嗎?他想一想,回答我「沒有」。
我好奇地問他,會有「不捨」嗎?他想一想,說有。
這是我刻意想要他覺察的;就是因為對孩子有著關愛,所以看到他這麼晚還沒寫完作業,才會感到不捨,但這點爸爸似乎沒有感受到。
於是我問他,當他感到不捨與生氣時,會對孩子怎麼表達?他又想了一下,慢慢地說:「...會把眼睛睜很大地看著他吧。」
於此,我確認了他在當下對孩子的應對姿態,我就跟他說讓我們來做個角色扮演,讓我演他,他演自己的孩子。
會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他已經辨識到自己感受了,現在也讓他瞭解孩子的感受。唯有體驗到孩子,我們才有可能幫助到孩子。
於是在現場,扮演開始。我演著這位爸爸開門回到家裡,看到孩子這麼晚還沒寫完作業,我把眼睛睜大,生氣地瞪著他...
在我瞪著這位爸爸的當下,我覺察到他身上散發的氣質突然「縮小」了;我觀察到他眼神的細微變化,從平靜到現在帶著點恐懼。我感到他內心的不知所措。
於是我繼續瞪著他,問他現在的感受是如何。他有點勉強地說:「...緊張吧。」
緊張是比較粗糙、未被辨識的情緒,我再問他在緊張裡還有什麼,他慢慢感受著自己,說出「害怕」與「委屈」。
他或許不知道,其實他現在的表現與感受,正是小時候自己的投射。或許在他成長過程裡,也曾被大人如是怒目相視地責備過,而在當下他感受到害怕與委屈。
當年的他不知道如何應對大人,只能壓抑自己,咬緊牙關地度過生命成長的傷痛。但他一定不會想到,現在他的兒子,原來正重演的他當年的故事,扮演著他當年的角色。
我問他,在當下害怕且委屈的他,希望爸爸可以怎麼對待他?(這正是他問我的問題)
他說:「希望...爸爸可以溫柔一點吧...」
我又問他希望爸爸溫柔地跟他說什麼呢?
他想一下,說不知道。同時,我感受到他當下內在的一點混亂。
我嘗試以語言給予他一些引導。我說如果你希望爸爸是溫柔的,希望他說一些關愛你的話語,你會希望他說什麼呢?
他又想了一下,說「... 不知道。」
於是我好奇地問他,現在家裡五個孩子,一家人有沒有常說些關愛對方的言語?
他搖搖頭、小聲地對著麥克風說:「...沒有。」
我再問,那在他從小到大的過程裡,家裡的大人習慣跟他講一些關愛的言語嗎?
我感到他內心變得更往下沉,更小聲地說:「..很少... 幾乎沒有。」
我瞭解了。
我們不能給予孩子我們沒有的。
這就是為什麼,這位爸爸一直無法改變自己的原因。
心裡悸動著,我心裡做了一個決定。
我看著這位當下感到無助的爸爸,用我的內心與他連結,對他說:
「...沒關係的,我以前也不會說關愛別人的話,也是這幾年才慢慢學會的。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跟我兒子說:
「孩子啊,你還在寫作業啊?」
「你怎麼這麼晚,還在寫作業呢?」
「是不會寫嗎? 有遇到困難嗎?」
「如果是遇到困難,你想要跟爸爸說嗎?」
「還是,不是不會寫,是因為心情不好?」
「最近,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了嗎?」
「如果是,你想跟爸爸說嗎?」
「如果現在不說,也是沒有關係的,你可以等到想跟我說的時候再跟我說。」
「我只是想跟你說,我這麼晚下班回到家,還看到你在寫作業,其實我心裡面,是很心疼你的。」
「我不知道你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很擔心你。」
「我會擔心你,是因為,爸爸很愛你啊。」
我看著這位爸爸的眼睛,跟他講著這些話。
這位父親,眼眶紅了。彷彿這些話語進入了他的內心,療癒了他當年小時候的自己。
在當下,整個會場也充滿著感動的氛圍。(昨天與大樹老師分享這故事,他說這是「心流」)
而我想要給這位父親的答案,其實並不是答案,而是一份「被關愛」、「被接納」的體驗。當他體驗到,就慢慢知道要怎麼跟孩子應對了。
最後,我邀請在場的朋友,給這位勇敢、堅強的爸爸掌聲鼓勵。
在講座結束簽名時間,我突然想到我可以請這位爸爸把這些話寫下來,讓他可以自己多練習,再跟孩子使用。無奈,他已經離開了。
所以,我決定把這故事寫下來,也把這故事在youtube用影片記錄下來,希望這位有緣的爸爸能看見。
回程在高鐵,想著與這位爸爸美好的對話,心中充滿感動與感謝。
………….
以下是我敘述這故事的youtube影片連結,歡迎收看。也希望這有關父親角色的文章影片,能多分享給愛孩子的爸爸看:
https://youtu.be/HTui3BeRyR8
..........
【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