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教養沒有標準答案
只有符不符合自己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
我對孩子的未來只有簡單幾個期望:
善良、有禮、健康、快樂
至於學業、事業、成就,那是他的人生,他可以自己去追尋
好啦!學業還是要稍微靠父母幫忙把關一下
但其他的不用我提前幫他瞎操心
本著這樣的中心思想
我認為我更像輔佐者,所以我很喜歡看教養類的文章
看看別人怎麼想怎麼做,看看自己有沒有需要調整的地方
今天就來歸類我看了些文章整理的教養6大陷阱
👉🏻 #假民主
第一種假民主是父母內心其實已經有答案了,但還是假意詢問意見,最後若子女與父母意見不合,還是要聽從父母的意見
第二種假民主是父母讓孩子二選一,但其實內心也有自己的答案了,若孩子選了另外一個答案,就想盡辦法說服孩子選另一個答案,最終還是要聽父母的意見
第三種假民主是過度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任何問題都尊重孩子的意見,連「要不要吃飯?」孩子回答不要!就可以別吃了...
法國文學家盧梭曾說:「你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父母過度的順從或不順從,都能對孩子心靈產生莫大的影響
👉🏻 #使用否定句多於肯定句
你是否相信話語中的「弦外之音」?
語言最奇妙的地方就是詢問同一件事的結果,使用正向問法和負向問法
聽的人感受大不同,因為大家都聽得出來弦外之音
例如老公一週給一次菜錢,到了給錢前一天
老公一句:「剩100元?你怎麼花的?!」
或者一句:「還有100元?你怎麼花的?!」
前者聽起來就是指責,後者聽起來類似讚嘆
說話的人很誠實地透過語言反應他沒有說出口的心理狀態
他是否定你還是肯定你,從句子的組成結構就聽得出來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提到,說話的技巧是可以透過練習改善的
不管是音量、語調、聲調,甚至用字遣詞
多使用肯定句當開頭,相信任何人際關係都能獲得改善(包含親子關係)
👉🏻 #太多愛
因為擔心孩子還小,一手包辦孩子所有的需求、避免所有危險
因為愛,而幫孩子選擇趨吉避凶的生活
對孩子不是關愛而是阻礙
在孩子發現困難前就將困難移除
在孩子路倒哭鬧前就將需求滿足
他不會知道原來這個撞到會痛下次要避開
他不會知道原來哭鬧只對爸媽有用(或者沒用),有求必應會讓他以後在社會寸步難行
孩子需要正確的關愛而不是過多的關愛
放手,讓他探索世界才是教他獨立成為一個完整個體,爸媽最能給予的愛
👉🏻 #都是為你好
有一種父母,以愛之名行控制狂之實
他們為孩子做各種決定
決定上哪些才藝班
決定穿什麼衣服
決定交什麼朋友
決定生活大小事,導致孩子如果沒有父母幫忙做決定會無所適從
但他們內心真的沒有答案?
或許不是,他們更可能只是擔心沒有遵從父母的意見會不被愛了
👉🏻 #結果論
有做家事=被父母稱讚
考得好成績=被父母嘉許
照顧弟妹=被父母褒獎
父母不一定看到過程,但看到結果了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他們不鼓勵稱讚,因為這是外部驅動力
但孩子能不被稱讚嗎?你自己又做得到嗎?
每次我和花爸為這問題爭論不休的時候
((討論不稱讚但鼓勵))他就指責我是玩文字遊戲
其實想一想阿德勒希望父母避免過度稱讚孩子只是避免孩子有這種"結果論"的錯誤心理
我們其實更多時候,更應該告訴孩子:彼此能夠在一起就有意義,父母無條件愛你
父母的愛若跟家事、成績、照護產生連結
好像我得做家事/獲得好成績/照顧弟妹才配獲得父母的愛
將來長大以後,這種心理暗示投射到自己另外組成的家庭
一頭熱的付出卻不是對方期望得到的(比如當年自己努力做家事贏得母親的愛,現在我努力做家事為何贏得不了丈夫的愛??)
家庭問題於是產生
👉🏻 #職業父母的罪惡感
職業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很短
有些父母會乾脆用物質填補自己與孩子內心的缺憾
孩子喊無聊,想看手機就看手機
過年過節就帶孩子血拚,買玩具、買衣服
因為平常也不常陪伴
所以真心要陪伴的時候還真不知道該做什麼好
但相信我,父母放下手機真心的陪伴
絕對贏過孩子自己在那邊玩玩具
如果做不到每天陪10-15分鐘的談心、聊天、陪玩
那就選擇週末身心靈全奉獻的陪伴
使用否定句多於肯定句 在 以置於具首為佳Pourquoi tu es là ? (你怎麼在這裡?) 標準問句 ... 的推薦與評價
將肯定句、或否定句以上揚音調表達,即構成口語問句。在親近、平輩的對話者之間多使用此一形式。反之,用於老師、長官、不熟之人,就失禮了。 Tu pars ? ( ... ... <看更多>
使用否定句多於肯定句 在 華語疑問句的分類與教學語法: 以是非及正反問句為焦點 的推薦與評價
5 徐傑(2001)認為「還是」作為連接詞只用於疑問句,故在詞庫中已具疑問語意 ... 正反問句3 用A-not-A(肯定+否定)的方式提問. 你去不去臺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