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沒有比一個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要什麼人生的人更有魅力了。
不管你是男是女,喜歡的對象是哪一型:只要你能夠掌握自己,就再也不會深陷孤獨空窗期或不順遂的愛情之中。當你對生命敞開心胸,生命也會對你敞開大門;你該有自尊,同時也尊重別人的自尊。
這種愛情讓我們對自己具有影響力,也讓我們得以更堅強地面對人生。它是一個群落生境,在這裡,所有戀愛中的人都可以獲得完整的發揮,就算只是小確幸也可以帶給我們無比的喜悅。
取自《愛的底線》
**************************
上述三段文字,跟下面的摘文,在自我成熟度上呈現強烈的對比。
然而,上一篇文章我有提到過,因為依賴對方,所以想要猜疑、控制對方,那是一個常見的過程。所以正在這個階段的朋友,保持覺察就好,不用自我否定。
自我本來就要隨著時間與人生閱歷熟成,遇上內在安穩的另一半,或者積極自我教育,或許成長會快一點。但是這種不安躁動的階段難跳過,一階一階踏踏實實感受,體悟才會充分融入血液,不會一閃即過。
有些人一生只想找人玩那種依賴控制的遊戲,擺盪在失落與征服的快意之間。少數人能明白自己的圓滿,可以步入信賴關係,也可以輕巧獨行。
祝願您,充分尊重自己,也能給得出尊重!
**************************
你越想「控制」,關係越可能失控
【文/ 佩特拉.柏克】
「懷疑式意念操縱」指的是持續對自己與別人心生懷疑,過度疑心的狀態。這種「意念操縱」在愛情中也會造成傷人的結局。
「懷疑式意念操縱」要不就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口號:「女兒,妳要注意!男人腦子裡想的只有一件事!」要不就是經過長長一串加工,所得出的負面經驗:「反正我總是遇人不淑!」
這些表述說的往往不只是別人,同時也指涉到了我們自己,舉例來說,「我再也受不了了,女人只會追著我的錢跑」這樣的發言,另一面解讀其實就是:「我能給的只有錢了。我是個討人厭的人,而且會一直被討厭下去。基本上,我的愛情都很不順遂。」
在這些說詞背後,往往藏著一種信念,這種信念主要來自「懷疑式意念操縱」。那些到後來全盤否定自己人際交往能力的人,就是因而陷入低潮。「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了。」這句話不僅是一種批評,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與身為人類的基本能力,產生強烈懷疑的徵兆。
***
還在等待「奇蹟」?
當「懷疑式意念操縱」出現時,會發生什麼事呢?你會發現,你再也不會給自己機會、再也不相信自己,也不信任何會帶來新閱歷與體驗的可能性了。其實這麼一來,你也就封閉了自己的愛情生活。畢竟,若我們的愛情生活一直保持原狀,可能就什麼也不會增加了。
先消逝的雖然是希望,不過它是在我們再也不相信自己與未來的時候,才宣告死去的。
即使「懷疑式意念操縱」往往都精力充沛且傲慢地現身,但伴隨而來的卻總是失望與自暴自棄。有些人會在內心某個角落,盼望著救星或奇蹟降臨。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幾乎無法以自己的力量來達成這種目標。
這時在我們內心發聲的人,是哪種角色呢?他可能是個無助的小孩,或愛挑剔的嚴格父母。他們原本還希望自己不成材的孩子有得救,但如今已不抱期待了。
若從一個具有自我效能、明智的「成熟大人」角度來看,我們根本不會覺得自己束手無策。在愛情生活中當然總有一些挑戰,也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知道,沒有人能預知是否還會有另一場戀情。不過,只要讓自己頭腦清醒,就可以影響並改變這個狀況。
***
「猜疑」讓一切失控
那麼,當我們在別人身上感受到懷疑時,該怎麼辦呢?
正如前面所提,「猜忌」有多種源頭,幾乎每一種「意念操縱」都會招致猜忌,或讓它變本加厲。「懷疑」是猜忌的成因,也常常會帶來不良後果。
「什麼,你想去上瑜珈?」這個問題,是我一位客戶痛苦的開始。
出於強烈恐懼與懷疑,他強迫自己去參加不同的瑜珈團體和靈修課程,以便知道自己的伴侶不是去那裡和別的男人獨處。女朋友想做什麼事,他就跟著去做,不管她同不同意。
他的懷疑和幻想為自己編造了最荒謬的外遇故事,而且已經大到讓他不自覺陷入了猜忌的漩渦。當女友再也受不了那些懷疑、幻想和跟監時,她用一句話離開了他:「我不認識你了,你已經不再是你了。」
當懷疑牽涉到另一方的人格、價值觀、誠信或愛情尊嚴時,是很嚴重的。不管對方是否真的看重他們的愛情、不管他是好人或壞到極點,人們常常就這樣被懷疑給折磨殆盡了。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伴侶愛說謊、墮落、變態、貪婪或過度揮霍,我遇過一些客戶,為了給他們的枕邊人對症「下藥」,甚至去研究了專業的心理學文獻。
有一次,某位太太跟我說:「我先生很明顯地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因為她先生晚上固定會和朋友去打保齡球,而且不想讓她跟,即使他知道她「就是無法獨處」。
還有些人覺得自己被正在交往的對象跟蹤了。我曾遇過一對老夫妻,他們各自都說:「我們現在還活下去的理由,就是希望自己能活得比對方久,然後再過個幾年沒有他/她的生活。」這兩人都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他們面帶微笑或以隱含告發意味的笑話來談論對方,聽起來充滿貶抑,惡毒又殘酷。這種懷疑心態和仇視、嫌惡與憎恨已相去不遠了,而人們就是這樣降落在愛情的對立面上的。
如果你持續地懷疑自己或別人—處在這種「意念操縱」下的我們,事實上也已經窮途末路了。它不會帶來好事,也不會讓你正常感受現實世界。
有疑心病的人常常都認為自己實事求是,而且「並不愚蠢」。他們覺得自己不會被「愚弄」,但每天內心最深處都自顧自上演著猜疑的戲碼,他們讓自己的內心被解構式的幻想與不實預言所掌控。
在「成熟大人」狀態中的我們,沒有懷疑與天真的理由,我們知道,自己有能力處理所有發生的事情,只有在擔心自身能力不足、需要「保護」的時候,我們才需要去懷疑世界。
不過,窺探、監視、不信任的觀察與質疑,都是不恰當的保護措施。愛情絕不能以「控制」的方式來進行保護,在「意念操縱」的「水下芭蕾」中,儘管很多人沒有理解到這一點,但頭腦清醒的成熟大人照理說卻是可以懂的。
……
.
以上文字取自
愛的底線:內在「暗黑心智」的操控,讓相處變成窒息與難以忍受,該繼續守候或就此離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4281
.
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依蕾特黑心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也沒有比一個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想要什麼人生的人更有魅力了。
不管你是男是女,喜歡的對象是哪一型:只要你能夠掌握自己,就再也不會深陷孤獨空窗期或不順遂的愛情之中。當你對生命敞開心胸,生命也會對你敞開大門;你該有自尊,同時也尊重別人的自尊。
這種愛情讓我們對自己具有影響力,也讓我們得以更堅強地面對人生。它是一個群落生境,在這裡,所有戀愛中的人都可以獲得完整的發揮,就算只是小確幸也可以帶給我們無比的喜悅。
取自《愛的底線》
**************************
上述三段文字,跟下面的摘文,在自我成熟度上呈現強烈的對比。
然而,上一篇文章我有提到過,因為依賴對方,所以想要猜疑、控制對方,那是一個常見的過程。所以正在這個階段的朋友,保持覺察就好,不用自我否定。
自我本來就要隨著時間與人生閱歷熟成,遇上內在安穩的另一半,或者積極自我教育,或許成長會快一點。但是這種不安躁動的階段難跳過,一階一階踏踏實實感受,體悟才會充分融入血液,不會一閃即過。
有些人一生只想找人玩那種依賴控制的遊戲,擺盪在失落與征服的快意之間。少數人能明白自己的圓滿,可以步入信賴關係,也可以輕巧獨行。
祝願您,充分尊重自己,也能給得出尊重!
**************************
你越想「控制」,關係越可能失控
【文/ 佩特拉.柏克】
「懷疑式意念操縱」指的是持續對自己與別人心生懷疑,過度疑心的狀態。這種「意念操縱」在愛情中也會造成傷人的結局。
「懷疑式意念操縱」要不就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口號:「女兒,妳要注意!男人腦子裡想的只有一件事!」要不就是經過長長一串加工,所得出的負面經驗:「反正我總是遇人不淑!」
這些表述說的往往不只是別人,同時也指涉到了我們自己,舉例來說,「我再也受不了了,女人只會追著我的錢跑」這樣的發言,另一面解讀其實就是:「我能給的只有錢了。我是個討人厭的人,而且會一直被討厭下去。基本上,我的愛情都很不順遂。」
在這些說詞背後,往往藏著一種信念,這種信念主要來自「懷疑式意念操縱」。那些到後來全盤否定自己人際交往能力的人,就是因而陷入低潮。「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了。」這句話不僅是一種批評,同時也是一種對自己與身為人類的基本能力,產生強烈懷疑的徵兆。
***
還在等待「奇蹟」?
當「懷疑式意念操縱」出現時,會發生什麼事呢?你會發現,你再也不會給自己機會、再也不相信自己,也不信任何會帶來新閱歷與體驗的可能性了。其實這麼一來,你也就封閉了自己的愛情生活。畢竟,若我們的愛情生活一直保持原狀,可能就什麼也不會增加了。
先消逝的雖然是希望,不過它是在我們再也不相信自己與未來的時候,才宣告死去的。
即使「懷疑式意念操縱」往往都精力充沛且傲慢地現身,但伴隨而來的卻總是失望與自暴自棄。有些人會在內心某個角落,盼望著救星或奇蹟降臨。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我們幾乎無法以自己的力量來達成這種目標。
這時在我們內心發聲的人,是哪種角色呢?他可能是個無助的小孩,或愛挑剔的嚴格父母。他們原本還希望自己不成材的孩子有得救,但如今已不抱期待了。
若從一個具有自我效能、明智的「成熟大人」角度來看,我們根本不會覺得自己束手無策。在愛情生活中當然總有一些挑戰,也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知道,沒有人能預知是否還會有另一場戀情。不過,只要讓自己頭腦清醒,就可以影響並改變這個狀況。
***
「猜疑」讓一切失控
那麼,當我們在別人身上感受到懷疑時,該怎麼辦呢?
正如前面所提,「猜忌」有多種源頭,幾乎每一種「意念操縱」都會招致猜忌,或讓它變本加厲。「懷疑」是猜忌的成因,也常常會帶來不良後果。
「什麼,你想去上瑜珈?」這個問題,是我一位客戶痛苦的開始。
出於強烈恐懼與懷疑,他強迫自己去參加不同的瑜珈團體和靈修課程,以便知道自己的伴侶不是去那裡和別的男人獨處。女朋友想做什麼事,他就跟著去做,不管她同不同意。
他的懷疑和幻想為自己編造了最荒謬的外遇故事,而且已經大到讓他不自覺陷入了猜忌的漩渦。當女友再也受不了那些懷疑、幻想和跟監時,她用一句話離開了他:「我不認識你了,你已經不再是你了。」
當懷疑牽涉到另一方的人格、價值觀、誠信或愛情尊嚴時,是很嚴重的。不管對方是否真的看重他們的愛情、不管他是好人或壞到極點,人們常常就這樣被懷疑給折磨殆盡了。
很多人覺得自己的伴侶愛說謊、墮落、變態、貪婪或過度揮霍,我遇過一些客戶,為了給他們的枕邊人對症「下藥」,甚至去研究了專業的心理學文獻。
有一次,某位太太跟我說:「我先生很明顯地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因為她先生晚上固定會和朋友去打保齡球,而且不想讓她跟,即使他知道她「就是無法獨處」。
還有些人覺得自己被正在交往的對象跟蹤了。我曾遇過一對老夫妻,他們各自都說:「我們現在還活下去的理由,就是希望自己能活得比對方久,然後再過個幾年沒有他/她的生活。」這兩人都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他們面帶微笑或以隱含告發意味的笑話來談論對方,聽起來充滿貶抑,惡毒又殘酷。這種懷疑心態和仇視、嫌惡與憎恨已相去不遠了,而人們就是這樣降落在愛情的對立面上的。
如果你持續地懷疑自己或別人—處在這種「意念操縱」下的我們,事實上也已經窮途末路了。它不會帶來好事,也不會讓你正常感受現實世界。
有疑心病的人常常都認為自己實事求是,而且「並不愚蠢」。他們覺得自己不會被「愚弄」,但每天內心最深處都自顧自上演著猜疑的戲碼,他們讓自己的內心被解構式的幻想與不實預言所掌控。
在「成熟大人」狀態中的我們,沒有懷疑與天真的理由,我們知道,自己有能力處理所有發生的事情,只有在擔心自身能力不足、需要「保護」的時候,我們才需要去懷疑世界。
不過,窺探、監視、不信任的觀察與質疑,都是不恰當的保護措施。愛情絕不能以「控制」的方式來進行保護,在「意念操縱」的「水下芭蕾」中,儘管很多人沒有理解到這一點,但頭腦清醒的成熟大人照理說卻是可以懂的。
……
.
以上文字取自
愛的底線:內在「暗黑心智」的操控,讓相處變成窒息與難以忍受,該繼續守候或就此離開?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4281
.
2/9我不是挨打就會趴下的人 》2/9台北國際書展.對談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78178876154107/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依蕾特黑心 在 Agnes Chee謝嫣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9月28號 星洲日報
人間情味
人間情味
于逸堯 從音樂到美食……(下)
大家都低估了『吃』的影響力
上一期說到,于逸堯對於『美食』這回事,對於其背後種種成因的關懷,大於『吃』本身。他認為,很多人對於『吃』的深遠影響,其實是低估了。『飲食是每個人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是任何人都可接觸得到的,就算你在說著什麼地方的人挨餓了,其實在講著跟『吃』有關的事。那個深遠影響是什麼呢?以我最熟悉的中國文化來說好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從小便在餐桌上學習有禮、學著怎麼尊重別人的選擇、學習怎麼不要越界……回想起來,許多待人接物的點滴、對生活藝術的追求,對文化差異的觀察,根本是從餐桌上學起的。』飲食倫理外,吃與環保的關係,可說是唇齒相依:『所以,吃的影響,真的被低估了,如果每個人對於這點有醒覺,的確是足以令世界變得更美好的。』.
父親的船上美食故事
于逸堯對於食物的味道並不執著,可能跟他的美食路是被想象而非味道啟蒙有關? 父親任職於石油公司,而石油運輸又離不開航運,於是長年累月在海上跟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隻打交道。『爸爸這一生人許多的飲食經驗,都是來自在船上工作的累積,因為每個地方來的船,吃的一定當地的食物。譬如挪威船,就吃挪威食物,英國船,吃英國食物,以此類推,他累積了世界各地不同的飲食見聞和知識,回家以後就會好像講故事一樣地,跟我分享。』于逸堯的成長記憶,滿載著對於不同國度飲食文化的想像:原來日本人吃早餐,會有一碗熱騰騰的話白米飯,一碗湯,還有一個半生熟的雞蛋,會把芝麻即場磨碎混進白飯裡吃;土耳其人早上會喝茶,用一種很特別的壺來泡茶;還有芬蘭來的船,船上的人都吃腌魚,那種魚是叫做herring……這一切的一切,父親都會耐心地描述,令于逸堯從小對世界充滿嚮往。『後來長大了,慢慢吃到了那些年父親口中敘述的食物,每吃到的時候,心裡都有一種激動:啊,原來爸爸說的日本人早餐,就是這個樣子的!啊,原來爸爸說的herring,就是這個味道的!』父親的船上食物故事早已說完,但那些食物卻打破了時空,為他們延伸了父子情的連結。
消費者的責任
作為一個專業的音樂人,又是美食作家,這兩者讓于逸堯看出莫大的共同點,那就是消費者的態度,對於目前行業的興衰,不管是流行音樂還是飲食業,有著莫大責任。『我先拿香港的飲食界來說好了,只要稍微留意,不難發現,很多食客的不滿,其實是自己因為瞭解不足,選擇錯誤,把期待放錯了位置而令自己失望,卻把矛頭指向別人。譬如有,別人開正宗上海菜館,本來滿腔熱情要做原汁原味上海菜,但地道口味接受不來又沒有事前搞清楚,就會憑著個人喜好去批評這樣不好、那樣不行,然而事實只不過是地域飲食口味的差異,而食客又不願開放思維去接受、去尊重別人的不同。結果,經營者為著遷就客人口味去適應、去更改,往往只有兩個極端:一,殺出一條血路,開創出自己強烈的特色,二,失去特色,變得平淡無奇,可有可無,而後者佔大多數。可怕的是,當消費者面對第二的局面時,又來抱怨,結果造成行業的惡性循環。』關於消費者的責任,之前有位作家寫過的,跟于逸堯的看法有異曲同工之處:地溝油事件,來自不良商家同時也來自消費者腦袋。為何?因為消費者常常又要便宜又要好,還奢望一分錢買兩份貨,但世上有那麼便宜的事嗎?結果買到的,只是黑心食品,消費者的態度,便是黑心食品的心理源頭。
那麼,把這個道理放諸音樂界別,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過多以感受出發的『樂評』和『食評』
『在音樂行業也一樣啊,特別是大家口中越來越死的流行樂壇───消費者簡直是責任重大。現在很多消費者不願花錢去聽音樂,也不願意開放態度去接受不同的音樂類型,結果整個市場就越來越萎縮。還有一點也很關鍵,那就是人們不正式地去寫feedback,欠缺具備公信力的樂評,對音樂和市場根本沒有知識和瞭解,純粹以個人感受出發去寫所謂的樂評,無法把消費者引領到另一個層次去。轉頭看看,飲食界有同樣的問題,你可以看到許多在網上甚至媒體上所謂寫『食評』的,並不是在討論食物,而是憑著個人經歷、口味去判斷食物的好壞,這些其實只能歸類為分享,絕不是食評。真正的食評人是不同的,你會透過筆下的文字,讀到創意、文化、知識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讀者的獲益不僅僅是作為今天要不要去吃這個東西的參考。』 這番話句句中要害,于逸堯說起來是不慍不火的:『以個人喜好去作的判斷,不算是有建設性的意見,很難推動行業的進步,無論樂評或食評,其實並不太需要這一類『意見』,奈何這也是目前社會最多的『意見』,大家的判斷、發表,都是很小我地在情緒裡感受裡來來去去,對於大環境的幫助不大。』
改變必須從自己做起
于逸堯說,對於怎麼行使消費權,大家都應該有個覺醒。『我寫美食,其實有個使命感,也是一個小小的遠景,那就是希望透過自己的文字,提出一種『我們其實可以不必這樣』的反思,然後去改變自己,這樣不止對食客本身好,經營者、餐廳、廚師也會因此進步、提升。』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食物鏈』,每個人、每個環節都構成那個金字塔裡關鍵性的一環,『不是人人都能成為推動革命的人,但你一定有自己的角色和力量,令這個世界變的美好一點。』不是有句話這個話這麼說嗎?每個人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只要你改變,世界就會開始改變。(完)
圖解:
6. 于逸堯(中)和他的音樂夥伴們。
7. 曾有人問一個問題:『如果你打後的人生,只能選三種食物不斷地重復吃,你會選什麼?』于逸堯的答案,其中一樣是上海雲吞。他有上海情意結,因為媽媽是上海人。
8. 于逸堯有許多古靈精怪的飲食經驗,來自他對事物的好奇心。這是他在德國買的罐頭酸肺湯,純粹想知道『這道經典的德式內臟菜,到底是什麼味道?』
9. 第三本飲食著作《食咗當去咗》,就像是小時候父親為自己講的世界食物故事在潛意識裡播下的種子的收成。食物根本就是不同文化的載體,用味蕾也可外遊散心,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目的地,然後以在地的某些菜式來帶出風土人情,並介紹可以到哪家餐廳去『食咗當去咗』。
依蕾特黑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依蕾特黑心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