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教香港的青年善用他們對家庭的恨。(我必須去愛我的家,不是嗎?)
修身齊家治國,儒家講情感的道德,我們一直這麼信仰着,政權培育你要愛你的家庭、你的祖國,甚少人發現這「愛字頭」的不道德。法國人最早發現了它,愛國情懷孕育大革命,也炮製出一場政治迫害,不夠愛的人被送上斷頭台。革命意識輸出全世界,沒有換來人類一體同胞式大家庭烏托邦,而是換來帝國主義,幾個大母親扭打一團,爭奪子女(人類)的愛。法國作家紀德,環視這一切一切,忍不住大喊:「家庭!我恨你們!」
紀德對青年的忠告是:「對於你沒有比你的家庭、你的房間、你的過去更危險的了……你要離開它們。」只有從她們手上奪回你自己,你才真真正正成為一個人。然而紀德是第一個提出建議嗎?
「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因為我來,是叫人與父親生疏,女兒與母親生疏,媳婦與婆婆生疏,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提倡愛人如己的耶穌,也同時確立了對家庭的恨,不少基督徒把這一句昧了過去就算。全然的愛裡怎可以有任何仇恨呢?大家都遺忘了,耶穌正正離家出走,才得以真正來到人間。未曾擺脫家庭的人,便是未入世的存在。
「偉大的」母親以至祖國,她們的權力來源,正正源自子女的不入世,好讓她們有理由去加以管教、干預、介入、控制、監視——末期的母愛總是迫害她的兒子。
母親翻你的櫃桶看你的日記,國家的秘密警察偷聽你的電話,都叫我們歇斯底里,也叫我們自覺無權反抗。歐洲小說家把兩者置於同一個水平,想尋找一種非家庭、非國族主義的伊甸,想想卡繆《異鄉人》的故事是怎樣開始——母親的喪禮——主角莫梭為何被判有罪?——喪禮那一晚約炮,成了他人格缺陷的呈堂證供。《異鄉人》是一部宗教預言。
有一個人不斷為波希米亞作曲家楊納切克平反。捷克這個母親,把她亡兒的作品硬說成愛國情懷的傑作,漠視自己對兒子迫害了幾十年,誤解和毀掉他的作品一個世紀;另一個捷克之光,米蘭昆德拉,同情他的長兄,發表他與母親斷絕關係的聲明:
「卡夫卡把布洛德為楊納切克的鬥爭與過去為德雷福斯的鬥爭相比較。這一比較令人吃驚,它揭示了楊納切克在他的國家遭受敵對的程度。自1903至1916年,布拉格國家劇院頑固地推掉了他的第一齣歌劇《傑努發》。在都柏林同一時期,1905至1914年,喬伊斯的同胞拒絕了喬的第一本散文著作《都柏林的人們》,並在1912年燒毀了文稿清樣。楊納切克的歷史與喬伊斯的歷史不同之處在於其結局的邪惡:他被迫看著《傑努發》的首場由那個在14年間拒絕他,並在14年間只對他的音樂懷有蔑視的人來指揮。他被迫表示感激。自從個人令人羞辱的勝利之後(樂譜被改正刪節和添加塗紅),人們終於在波希米亞容忍了他。我說:容忍。如果一個家庭沒能把一個不被愛的兒子毀滅,出於母親的寬容,它便把他貶低地位。在波希米亞流行的說法想表示對他的贊同,把他從現代音樂的背景中脫離出來,並把他監禁在當地的爭論之中:對民俗的激情,莫拉維亞的愛國主義,對女人、自然、俄羅斯、斯拉夫,和其他無聊事的欣賞。家庭,我恨您。直至今日,他的同胞中沒有任何人寫出任何重要的音樂學研究分析他的作品中的美學新義。在楊納切克作品的演奏中,沒有任何有影響的學派使它的奇特美學更易入口,沒有策略使人了解他的音樂,沒有將他的作品完整地出版唱片,沒有將他的理論與批評文章完整出版。」
香港這個母親,我也恨您。
作者
===========
最新小說《捉姦》已於序言書室和三聯商務書店有售。首作《地球另一端》可inbox網購,亦請期待《愛樂》三部曲。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異兇間 21 - 吉卜賽人故鄉之謎 (悟空) [國語] https://youtu.be/YcW7mgg8m-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
俄羅斯斯拉夫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編輯趴趴走
雖然不完全是書或者和編輯出版相關的活動,不過來跟大家分享一個內容很充實,而且台灣很難得看到的展覽~
◉ mine mine X 小步Biblio ◉ 絢爛神秘的北方童話故事:俄羅斯動畫繪本展 ✦
#什麼你說我怎麼也對這個有興趣
#你沒看編輯元素表齁
這次的展覽,由開發俄羅斯動畫角色「大耳查布」周邊與行銷企劃的故事選品店「mine mine」,以及A編der好朋友「小步Biblio繪本圖書館」合辦,把俄羅斯(含蘇聯時期)的經典故事和繪本展現在大家的眼前。
平心而論,俄羅斯對台灣而言,的確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地方,刻板印象就是hen遠~~~hen冷~~~,或者大家聽到俄羅斯會直覺想到「戰鬥民族」,以及曾經在蘇聯最高情報機構「KGB」工作過的現任總統普丁。除了一些相關研究者以外,台灣對於俄羅斯的了解,跟我們比較親近的日韓與東南亞國家相比,應該是相當有限。
但很有趣的是,一戰以後,經歷了許多動盪的蘇聯,為什麼在動畫與故事的發展上卓然有成?大耳查布、手套、霧中的刺蝟,以及俄羅斯版小熊維尼,都是在這塊土地上出現的。而且大家所熟知的吉卜力工作室與宮崎駿本人,都受到蘇聯動畫的影響。
反觀台灣的動漫畫發展則是受到各種時代和政治限制啊(嘆氣
火星童書地圖蘇蘇為了讓大家了解蘇聯時期的動畫發展情況,特地手繪了一張簡圖,然後我看了太感動(拭淚),於是把手稿弄成這張蘇聯風的簡史表。
#是說如果在四五十年前我做完這張表大概就被抓走惹
錯過蘇聯部份沒關係,看到這張表應該大概知道在說什麼,接下來會進入到俄羅斯的作品和繪本介紹。歡迎大家把握機會到現場看看這些稀有的繪本藏書,參加蘇蘇的現場隨興導覽,以及政大斯拉夫語系徐孟宜老師的對談。
5/5(六) 14:00-15:00 火星童書地圖:蘇蘇隨興導覽
5/12(六)談俄羅斯繪本:政大斯拉夫語系 講師 徐孟宜 到場對談
▎展期:2018/3/23 (五)-2018/5/13(日)
▎開放時間:
| 週一-週五 15:00-20:00
| 週六-週日 12:00-20:00
▎地點: mine mine中山店 B1地下遊戲室
【講座心得】 蘇聯動畫
戰戰兢兢準備了一個多禮拜的蘇聯動畫講座,在今天畫下完美(?)的句點。感謝今天來參與的大家(本來以為只有五個人XD沒想到大滿員!!)也非常感謝政大斯拉夫語系系主任鄢老師做了很多補充,台灣對俄羅斯(斯拉夫文化)真的很陌生,我前天上課還不小心把罪與罰講成是托爾斯泰寫的(是戰爭與和平!)
我對動畫沒什麼研究就是純欣賞,而且也不會俄文,所以超怕有人踢館>0<,今天果然現場就有藝大教動畫的老師阿!!!!本想請教動畫老師講幾句話,但我時間場控不太好時間超出有點多,希望有機會可以跟真正的專家多多請教。
剛剛回家昏睡,半夢半醒之間看到有人寫訊息說很喜歡今天的講座,回家馬上看了攝影師的復仇覺得很好笑XDDD感到欣慰。不知道今天來場的大家最喜歡的作品是什麼呢?也歡迎大家留言或私訊心得或是指教囉:)
阿別忘了5/12還有一場繪本講座,會帶一些沒有在展覽現場的復刻繪本唷!!繪本的話我就比較有信心啦(仰天大笑)
最後要特別感謝A編工事中,感恩讚嘆萬能編輯把我無人能參透的天書手稿轉化成超美麗的「蘇聯動畫簡史」示意圖,今天發下去的講義是第一版CCCP,這邊附上第二版USSR給大家參考。
俄羅斯斯拉夫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異兇間 21 - 吉卜賽人故鄉之謎 (悟空) [國語]
https://youtu.be/YcW7mgg8m-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一部《巴黎聖母院》讓許多人了解了吉卜賽人,這是一個始終流浪的民族,一直沒有停止過。那麼,他們為何不停地流浪呢?
看過電影《巴黎聖母院》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體態優美、能歌善舞的美麗少女。這個少女就是電影中的女主角,吉卜賽女郎埃斯梅拉達。她純潔善良,以賣藝乞錢為生,卻無辜地受到一名神父的誣陷和迫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吉卜賽人的生活境遇。吉卜賽人是一個聰明、能歌善舞但社會地位很低的民族,長期以來,他們備受歧視和迫害,四處漂泊。吉卜賽人的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北非和大洋洲各國。但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成為吉卜賽人最為集中的地區。在巴爾幹各國的大小城市,吉卜賽人無處不在。前南斯拉夫甚至有「沒有吉卜賽人就不能稱做城鎮」的諺語。
吉卜賽人為什麼四處流浪?何處是他們的故土?為了揭開這個謎底,幾個世紀以來,各國學者深入吉卜賽人住地,搜集資料,進行探討。但由於原始數據匱乏,謎底難以揭曉,長期以來,學者們各執已見,無法達成共識。有人從人種上來看,吉卜賽人顴骨高起,黃色皮膚,黑色瞳孔毛髮,頗似東亞地區的人。因此,德國北部及北歐諸國,以為他們是韃靼或蒙古人;法國人在稱他們為吉卜賽人的同時,又叫他們是波希米亞人,認為他們來自波希米亞( 捷克西部地區舊稱);西班牙除稱他們為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外,還稱他們為茨岡人或希臘人,理由是他們可能來自希臘;俄羅斯也稱吉卜賽人為茨岡人。總之,吉卜賽人有許許多多的名稱,但這些名稱都是其他民族強加的。而且他們根據主觀臆斷確定了吉卜賽人的族源,但這些是不可靠的。英國學者從「吉卜賽」(Gypsy )一語來推斷,認為吉卜賽人源自埃及,因為在英語中,「吉卜賽」含有「從埃及來的」的意思。但是,吉卜賽這個名字本身就是錯誤的。由於15世紀時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他們那裏的異鄉人不太了解,誤以為他們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他們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了「吉卜賽人」。吉卜賽人自稱羅姆人(Rom),這個名字在吉卜賽人的語言中,原意是「人」的意思。
兩位德國學者魯迪格與格雷爾曼,以及英國學者雅各布·布賴恩,他們都是語言學家。這三位專家在18世紀80年代通過對吉卜賽人方言的研究,發現其中很多詞彙與印度的梵文極為相似,也與印度語族的印地語十分相似,因而推斷吉卜賽人的祖籍在印度。後來,各國學者通過對吉卜賽人的語言的研究,得出結論:吉卜賽人的語言源自印度;吉卜賽人的發源地是在印度,他們的祖先是早就居住在北印度的多姆人。考古學家通過考證得知,古代印度的多姆人早在公元4世紀就以愛好音樂與占卜著稱。他們中有些人能歌善舞,常以賣藝謀生,闖蕩江湖。雖然個別技藝高超者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青睞,但多數人仍從事諸如更夫、清道夫等職業,受到其他民族的歧視,不許他們與外族人通婚。據說,有些地方的多姆人,為了適應各地的生活條件,能講兩三國語言,並有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的技藝。多姆人在歷史上往往同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聯繫在一起,這一技藝傳給了他們的後裔吉卜賽人。通過對多姆人的習俗、文化和歷史的研究,考古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古代多姆人是吉卜賽人的祖先。
考古學家經過推斷認為,吉卜賽人在10世紀左右離開印度,11 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 世紀到西歐。到20世紀下半葉,吉卜賽人的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大利亞,逐漸成為世界聞名的流浪民族。當然,有支持就有反對。目前,還有許多人不支持吉卜賽人是印度多姆人的後裔之說。到底何處是吉普賽人的故鄉,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喜歡我們節目的朋友, 請讚好, 和分享, 最重要是訂閱我們頻道, 還要點按旁邊的小叮噹, 我們有新影片出台, 各位便可以第一時間知道, 好吧, 再見

俄羅斯斯拉夫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異兇間 21 - 吉卜賽人故鄉之謎 (悟空) [廣東話]
https://youtu.be/Ji7sVyaduf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一部《巴黎聖母院》讓好多人了解了吉卜賽人,這系一個始終流浪嘅民族,一直無停止過。嗰个麼,佢地為何唔停地流浪呢?
睇過電影《巴黎聖母院》嘅人,都唔會忘記嗰个個體態優美、能歌善舞嘅美麗少女。呢個少女就系電影中嘅女主角,吉卜賽女郎埃斯梅拉達。她純潔善良,以賣藝乞錢為生,卻無辜地受到一名神父嘅誣陷和迫害,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吉卜賽人嘅生活境遇。吉卜賽人系一個聰明、能歌善舞但社會地位很低嘅民族,長期以來,佢地備受歧視和迫害,四處漂泊。吉卜賽人嘅足跡遍及歐洲、亞洲、美洲、北非和大洋洲各國。但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爾幹成為吉卜賽人最為集中嘅地區。喺巴爾幹各國嘅大小城市,吉卜賽人無處唔喺。前南斯拉夫甚至有「無吉卜賽人就唔能稱做城鎮」嘅諺語。
吉卜賽人為什麼四處流浪?何處系佢地嘅故土?為了揭開呢個謎底,幾個世紀以來,各國學者深入吉卜賽人住地,搜集資料,進行探討。但由於原始數據匱乏,謎底難以揭曉,長期以來,學者們各執已見,無法達成共識。有人從人種上來睇,吉卜賽人顴骨高起,黃色皮膚,黑色瞳孔毛髮,頗似東亞地區嘅人。因此,德國北部及北歐諸國,以為佢地系韃靼或蒙古人;法國人喺稱佢地為吉卜賽人嘅同時,又叫佢地系波希米亞人,認為佢地來自波希米亞( 捷克西部地區舊稱);西班牙除稱佢地為吉卜賽人、波希米亞人外,還稱佢地為茨岡人或希臘人,理由系佢地可能來自希臘;俄羅斯也稱吉卜賽人為茨岡人。總之,吉卜賽人有好多嘅名稱,但這些名稱都系其他民族強加嘅。而且佢地根據主觀臆斷確梗咗吉卜賽人嘅族源,但這些系唔得靠嘅。英國學者從「吉卜賽」(Gypsy )一語來推斷,認為吉卜賽人源自埃及,因為喺英語中,「吉卜賽」含有「從埃及來嘅」嘅意思。但系,吉卜賽呢個名字本身就系錯誤嘅。由於15世紀時歐洲人對於流浪到佢地嗰个裏嘅異鄉人唔太了解,誤以為佢地來自埃及,所以就稱佢地為「埃及人」,慢慢就變成了「吉卜賽人」。吉卜賽人自稱羅姆人(Rom),呢個名字喺吉卜賽人嘅語言中,原意系「人」嘅意思。
兩位德國學者魯迪格與格雷爾曼,以及英國學者雅各布·布賴恩,佢地都系語言學家。這三位專家喺18世紀80年代通過對吉卜賽人方言嘅研究,發現其中很多詞彙與印度嘅梵文極為相似,也與印度語族嘅印地語十分相似,因而推斷吉卜賽人嘅祖籍喺印度。後來,各國學者通過對吉卜賽人嘅語言嘅研究,得出結論:吉卜賽人嘅語言源自印度;吉卜賽人嘅發源地系喺印度,佢地嘅祖先系早就居住喺北印度嘅多姆人。考古學家通過考證得知,古代印度嘅多姆人早喺公元4世紀就以愛好音樂與占卜著稱。佢地中有些人能歌善舞,常以賣藝謀生,闖蕩江湖。雖然個別技藝高超者受到當時統治者嘅青睞,但多數人仍從事諸如更夫、清道夫等職業,受到其他民族嘅歧視,唔許佢地與外族人通婚。據說,有些地头嘅多姆人,為了適應各地嘅生活條件,能講兩三國語言,並有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嘅技藝。多姆人喺歷史上往往同冶煉和製造金屬器皿聯繫喺兼埋,這一技藝傳給了佢地嘅後裔吉卜賽人。通過對多姆人嘅習俗、文化和歷史嘅研究,考古學家得出這樣嘅結論:古代多姆人系吉卜賽人嘅祖先。
考古學家經過推斷認為,吉卜賽人喺10世紀左右離開印度,11 世紀到波斯,14世紀初到東南歐,15 世紀到西歐。到20世紀下半葉,吉卜賽人嘅蹤跡已遍佈北美和南美,併到達澳大利亞,逐漸成為世界聞名嘅流浪民族。當然,有支持就有反對。目前,仲有好多人唔支持吉卜賽人系印度多姆人嘅後裔之說。到底何處系吉普賽人嘅故鄉,仲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喜歡我地嘅朋友, 請,讚好, 同埋分享, 最緊要訂閱我地頻道, 要按埋旁邊個鐘仔,我地一有新影片, 各位就可以第一時間知道, 好啦, 再見

俄羅斯斯拉夫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去日本韓國台灣都去 只因咖啡店氣氛 (D100 來自星星美食)
去日本韓國台灣都去
只因咖啡店氣氛
(D100 來自星星美食)
相關香港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