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必所有人返工都可以Home Office,如果要返Office記得戴好口罩,有啲公共物品最好消毒咗先好用喇!
#有唔舒服就唔好返工喇 #保障人哋同時都保障自己
#武漢疫症|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如果冇得Home Office,重回辦公室應該要點自保?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話,辦公室有唔少位置暗藏病毒㗎! bit.ly/37NUg39
‣‣‣《全民自救抗疫手冊》電子書一按即睇! bit.ly/2UJZ8U7
〖#和你抗疫〗
‣‣‣#香港疫症互動地圖:bit.ly/39enQzZ
‣‣‣#本港確診患者關係圖:bit.ly/3bEPFnn
‣‣‣氣溫20度左右出街最易感染? 醫生:尤其平滑表面 病毒存活得更耐 bit.ly/32l2O0E
‣‣‣蒸煮重用20次?上海研「最耐用」口罩 K Kwong:老點嘅! bit.ly/2HLMRa7
‣‣‣防疫新法:武漢康復人士閉關觀察14日病發前兩天接觸者須隔離 bit.ly/37SHaSe
==============
🍎 一個價錢盡覽全部內容!
每日只需HK$1.68,立即訂閱:bit.ly/2YSDyv7
==============
📣 召集有心人!半價贊助學生全年睇蘋果
我要撐學生 / 我是學生:bit.ly/2PzGWf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50的網紅PrideLab,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連結性別 專題影片 - 【#越忙越快樂】 多謝 Her Fund 搞嘅Her Hub . 我哋同 #聚賢社 早一年就認識 其實對聚賢社嘅印象喺更早,喺一場教用social media推廣嘅講座 見到滿頭白髮嘅時任聚賢社主席 . Her Fund話佢哋係新grantee . 以服務地區 #更年期婦...
保障人哋同時都保障自己 在 PrideLab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連結性別 專題影片 - 【#越忙越快樂】
多謝 Her Fund 搞嘅Her Hub . 我哋同 #聚賢社 早一年就認識
其實對聚賢社嘅印象喺更早,喺一場教用social media推廣嘅講座
見到滿頭白髮嘅時任聚賢社主席 . Her Fund話佢哋係新grantee .
以服務地區 #更年期婦女 為對象
Her Hub 係一個培訓工作坊嚟 . 當初搞手好想 PrideLab 叫多啲人參與
可惜實現員真係太忙 .. 最慘試過得 #驚叔叔 一個人去 .
望住佢哋成班人每次準時齊人上堂 .. 真係覺得 #齊上齊落 好羨慕
佢哋有同路人圍爐小組訴下苦 . 有活動輕鬆下唱下歌
但同時都 #毋忘初衷 希望改善更年期婦女嘅健康保障 #默默搞起社區改革
見局長 見區議員 擺街站 上立法會諮詢會發言 #唔講以為佢地係政治素人
呢份到底係愛定係責任呢? #係使命感呀
同志們,仲話自己太忙?唔好再比藉口自己啦 #時間係擠出嚟嘅
#你都開始搵一個最啱自己嘅同志組織做下義工啦
保障人哋同時都保障自己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武漢肺炎肆虐香港,在出現多宗確診個案後,政府也開始隔離觀察個案密切接觸者。其中有公立醫院醫生,於普通病房治理後來確診的患者,現正接受14天隔離,他大嘆:防疫戰已經打輸了!
A醫生在一公立醫院內科病房工作,早前接觸了一個肺部感染求醫個案。病人聲稱自己沒有回過大陸,亦沒有接觸過患病的大陸人,情況一開始都尚算穩定,於是就被送到普通內科病房,接受A醫生治療。可是到翌日個案情況便急轉直下,要轉送隔離病房,及後確診患上武漢肺炎,連同A醫生在內的六名醫護人員也先後出現病徵,要接受十四天隔離。
A醫生憶述當時接觸個案後感喉嚨痛及流鼻水,以為是自己工作太操勞所致,直到後來收到電話才知自己接觸過確診患者。「當時都好驚,就算我真係感染,我當晚值班可能接觸過20至30個病人,進出病房都起碼有5、6個起跳,而且同唔同醫護人員都有接觸,亦啱啱同媽媽食飯,所以好擔心自己會唔會將病毒傳播開去。」
可幸的是,全部六名醫護人員的初步檢測均呈陰性反應,「其實都唔可以鬆懈,陰性都唔代表完全無事,因為潛伏期都長,多數我哋話係十四日,所以依家都喺隔離營自我監測。」A醫生又指隔離營情況尚算不俗,「大家都自己一間房,衞生環境經自己打掃後都還好,三餐有人準備,每日都會量體溫,見醫生、跟醫生傾電話update情況。」
A醫生認為自己的經歷,反映出本港政府防疫失敗,亦為醫護人員帶來一個訊息:普通病房現在每時每刻都存在危機。「之前講要咩隔離病房,要點全副防護裝備,入隔離病房就可以保障醫護人員都此情不再」,A醫生認為個案也印證已經有社區傳播、隱形傳播,「我覺得我哋已經係防疫失敗,呢場仗已經打輸,依家惟有諗點止蝕。」
防疫仗打輸了,A醫生認為政府責無旁貸,「我哋成日話防疫,實質可以做咩?其實好簡單,就係斷截源頭,封關就係防疫,但你哋(政府)後知後覺,慢人半拍」。現時造成社區傳播,就是因為無好好堵截源頭,走在疫症之前:「太多政治金錢經濟利益考慮在內,對於前線醫護人員和市民的心聲、訴求簡直係不理。」
A醫生覺得醫護人員已經盡了力,「其實武漢肺炎之前,香港嘅醫療體系已經好有問題」,公立醫院佔床率,尤其是內科是長期高於100%,醫護身心壓力都非常大,再加上武漢肺炎下,要照顧本地市民之餘,也要應付有病旅客,更要擔心求診者有否瞞報自己背景,負擔是雪上加霜,「壓力係難以想像,我會話成個醫療體系係崩潰緊。」
困在清幽的隔離營,看着出面紛亂的世界,A醫生坦言覺得心痛,因為剩下的同事要補上自己的工作,真的辛苦了很多,同時因為政府不聽民意訴求,令很多其實本身很有心、很有熱誠的同事,都不惜犧牲自己前途,走上街頭為大眾市民抗爭,但自己就在隔離營幫不上甚麼,「希望自己未來幾日唔會有新嘅徵狀,係可以無事,出嚟之後盡快返自己崗位,跟大家一齊抗疫。」
保障人哋同時都保障自己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四月初在立法會上,有位拾荒婆婆向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哭訴長者難以找到工作,局長一句「可以搵勞工處協助就業」,令全城嘩然。
今集《港。故》的主角,正是當日向局長哭訴的拾荒婆婆黃月嫻(黃姐)。年屆67歲的黃姐退休前是病房服務員,在公立醫院服務接近三十年,後來因為長期日夜追更,身體開始支撐不住,於是在50歲時提前退休。
50歲再就業處處碰壁
退休理應是享福的,怎料黃姐的退休生活卻變得非常困苦。休息了大半年後,為了生計,她便開始再找工作。但原來50歲在社會上找工作是充滿難度的,黃姐幾乎每次見工也沒有下文。例如有一次,她跟一個年輕女生共同到連鎖快餐店申請工作,經理出來的時候,只拿出一張申請表格給年輕的女生填寫,黃姐反問他:「點解你唔畀表我填?你唔請我係唔係嫌我老?」經理只是笑一笑,不作聲便走開了。
但商業社會上的年齡歧視,並沒有打擊黃姐找工作的決心。幾經努力後,她找到一份在政府沙田社區會堂裏的工作,更獲得了面試機會,見完工後對方還跟黃姐說:「你應該做得嚟。」怎料踏出面試房門後,看到兩個年輕女子也在等候面試,黃姐心想:「我無機會了。」果然不出所料,工作人員其後叫她回家等消息,當然最後也等不到結果,令她不禁慨嘆:「唔係我唔想做,而係人哋唔請。」
輾轉成為露宿者
黃姐雖然是退休公務員,享有每月三千多元的退休金,根本是應付不了衣食住行加上醫療開支,最後她更因欠租七個多月,被房署收回公屋單位。
被收屋後,她有想過租劏房住,怎料劏房月租也要四千多元,更是舊樓要走四、五層樓梯,對於一個50多歲的婆婆又怎吃得消?最終黃姐選擇在附近的快餐店「落腳」,成為大家口中的「麥難民」。可惜做了一年「麥難民」後,連那間快餐店也結業了,最後黃姐便開始露宿街頭的生涯。
執紙皮以幫補生活
在無「瓦遮頭」的日子,黃姐唯有靠執紙皮幫補生計。每更的生活就是:睡醒便開始執紙皮,直到累了就在紙皮附近睡覺,黃姐苦笑地說:「唔會理幾點,每日差唔多做18個鐘。」日子雖然艱苦,但黃姐執紙皮時也有她的原則,就是絕不淋水以增加紙皮的重量來換取更多金錢,因為她認為拾荒本來是為了環保,若加了水只會令紙皮發霉,紙皮便不能再造。
社區中的「環保份子」
在其他拾荒者眼中,黃姐這個不加水的行為有點傻,但在「拾平台」眼中,卻十分欣賞黃姐這份堅持。「拾平台」一直關注拾荒者的處境,同時為他們提供支援服務。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黃姐認識了「拾平台」發言人鄧永謙,從此她的生活得以重見曙光。
阿謙認為拾荒者在社區中扮演着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市民往往忽略了他們對社區的貢獻。去年他們作了一個「全港拾荒群體調查研究」,發現拾荒者每轉紙皮的平均重量為35公斤,以此推算,全港拾荒者每天的總回收量為193公噸,佔了全港的廢紙量、回收量接近兩成,由此可見,拾荒者一直幫社區處理大量的廢紙回收。
因此「拾平台」提倡了一系列政策,希望社區不同的持份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配合拾荒者的環保回收工作程序,如商店可先整理好紙皮才扔出來,又或者市民在家先存起一定數量的紙皮,之後再交給拾荒者處理。更重要的是,他們建議社區有一個回收空間供拾荒者處理紙皮,例如在公園、廢棄的公共地方、天橋底或垃圾站旁,劃出2米乘2米的空間,令荒拾工作得以在社區上無障礙地工作。
把拾荒定義為工作
拾荒者對社會貢獻遠超我們想像,阿謙更認為拾荒應該被視為一份工作,而拾荒者亦應該受勞工法例保障。在他們的調查中,拾荒者每天工作的中位數是5.5小時,他認為若以「418」勞工工時標準,每星期最少工作18小時,五天工作日來衡量,只要一種勞動行為每日進行超過4小時,便可以定義為一份工作。只是大眾還不太認識環保回收跟拾荒者之間的關係,尚未能把他們扣連在一起。因此「拾平台」積極舉辦不同的活動,如真人圖書館、落區等,冀令大眾認識拾荒者的工作及處境,更希望可以消除市民對拾荒者的成見,令拾荒者得以被尊重。
今集《港。故》用7分半鐘,帶大家看看一個退休長者、長者再就業及拾荒者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