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做好一輪,快九點才聽到隔壁西印啊出門的聲音,同樣小學三年級皮蛋八點半已經進教室,擇期不如撞日,今天開始來寫轉學後我觀察到的公私校差異。
眾所皆知,有孩子的家庭置產必查 Ofsted 評鑑選學區,然而在越來越多了解和交流之後我發現評量只能參考,有些 outstanding 的學校只是校長職員比較擅長文書展示,更有甚者會暗示成績跟不上的學生轉學、避免 SATS 成績被拉低。
考慮轉學的契機是疫情。原先的公立小學每年級兩班五十多個學生當成一個「泡泡」,這是什麼大泡泡?而且生源普遍是白人、最天真無邪那種,大半年不斷看到家長分享出遊和外食照片,連「每天洗澡、穿乾凈的制服上學」都要校長耳提面命,讓人不寒而慄...
春天過後不久曾經衡量去台灣避鋒頭,這些掙扎之前寫過不再贅述;正被台灣國際學校每年台幣七十萬以上的學費驚憾,婆婆說了「何不轉私校」,我想想對耶,我們怕人多,既然『避免長途奔波』是最好的對策,何不待在原地自救。
尋找私校並不繁瑣,即使我們家在劍橋郡人口最多的大鎮,很奇怪,鎮上卻沒有任何私立中小學 (自此我深深體會買房子不能只看 Ofsted,附近有什麼私校也要調查一下)。把範圍擴大到方圓 20 英里,扣除在 Bedfordshire 和 Northamptonshire 疫情嚴重地區的學校,能選的寥寥可數。
我在私校七月初放暑假前給候選的私校寫信,這時媒體正狂打停課造成的教育差異,報導裏說到私校完善有系統的線上教學讓惶恐的中產階級父母因而投懷送抱,私校需求量增高;事實上也許因為疫情的關係有些私校家長不再能負擔學費因而轉到公立學校,我們詢問的學校、包括二月已經舉行過 7+ 入學考的私校都有空位,我們約了離家比較近的兩家參觀。
(細節描述太多,以下快轉)
其實去參觀那天走進校園已經八九不離十抵定了,很可愛的學校,接待我們的辦公室經理溫暖誠懇、很有母愛的感覺,座落在鄉間愛德華式老宅裏的校園佔地不大卻有溫水游泳池,泥濘的園野、水泥地上的跳房子、六年級教室牆上留著師生一起閱讀的心得分享,因應不同年齡需求佈置的教室,通透採光下、學前班課堂裡天花板懸掛的整座太空模型不覺讓人聯想學校的理念:作世界的公民、勇於嘗試各種可能。
那天我們牽著皮蛋的手走出校園,「想不想來這個學校?」換作平常可能聲東擊西牛頭不對馬嘴回答「我要去玩具店」的她點頭如搗蒜,下午最要好的朋友經過門前,皮蛋還絕情放話「我要去新學校了,以後妳自己照顧自己」(害人家回家哭整晚)。孩子表達她的意願之後我們考慮了兩星期決定轉學。
以我們的情況來說,轉學私校的缺點大致上是:
** 經濟負擔
首當其衝。公立學校免費,私校花費零零總總加起來每年上看 £10k,這不包括接送的汽油費每年 £3k;私校的制服得向約定供應商買、價格是普通超市制服的四倍以上,針對不同體育課的需求還得採購泳衣、足球靴、護膝、曲棍球裝備... 對小康之家而言,勢必得犧牲一些生活享受、不能太常去度假之類的。
在我們很糾結時我上網讀了很多相關報導和討論,其中印象深刻有位媽媽的朋友要她放學後把孩子的私校制服換下再去才藝班,因為『那身制服讓我為沒能提供孩子更好的感到慚愧』,但是更多人說公立學校學生尤其高中階段,家庭擁名車的比例其實比私校更高,重點在於『財富有限,每個人選擇用錢的方式不同』。為皮蛋的教育妥協、在財務上謹慎,我們覺得值得。
** 缺少社區連結
不像以學區分發的公立學校大家都住附近,約 playdate, sleepover 很容易,私校的孩子來自不同鄉鎮,串門得先約好,不能說走就走,沒有「下課了跟同學在馬路上玩的童年回憶」(是說為什麼要「在馬路上玩」,不是很危險嗎)。
這部份私校聯盟和學校老師的建議是「參加附近社區的童軍活動」(rainbows, brownies, Beavers, Cubs, Scouts 這類的。我之前調查過,看到我們這區的管事之一是隔壁西印啊她媽,嚇得吃手趕緊作罷,深怕太接近她又忘了保持距離,三天兩頭要小孩來我們家玩。看來「沒社區連結」對我這種孤癖的人好像是優點耶 😂)
** 不食人間煙火
私校的孩子家境不會太差,住在莊園裏、家裏養馬、冬天去瑞士滑雪、夏天跨國大半地球旅行... 可能養成攀比的習慣;曾經在報紙上看到有 boarding school 的孩子不知是天真還是傲驕跟別人說『我們家從不去等玫瑰之外的超市,那是窮人去的』,也聽過家長為了上下學接送時和人一較高下特地換名車、買精品當戰袍以便閃亮出席貴婦家長聚會,更糟的是中學階段公立學校學生頂多酗酒抽菸在路上閒逛,私校學生比較有錢會淪為買毒品抽大麻...
太多駭人聽聞的故事,只能靠自己謹慎選擇,不同學校不同風格,從很多地方可以感覺得出來,譬如我們給皮蛋選的這所小學和當初有考慮的另一所比起來就少了財大氣粗、多了平實的感覺,以制服來說,即使從特約商店應該能抽成,學校更鼓勵家長把穿不下的制服捐給家長會販賣、所得用來購置教學設備,「買二手制服」在我們學校很潮很環保、沒什麼覺得不好意思,接送時的名車嘛在我看來都差不多,也許有很多特斯拉吧,但是從附近各城鎮風塵僕僕開過來、我只覺得大家的車都好髒。
** 距離遠
相較於原本由政府分發的小學步行只要三分鐘,私校單程開車半小時,每天接送兩小時。尤其冬天日落早,我們能堅持嗎?每天比別人早起值得嗎?下雪路滑時怎麼辦?封路維修時從哪繞道?
小時候我媽常笑我『運動神經不發達不適合開車』造成我對開車這事有絕大恐懼,即使後來大家都說開車和運動無關,我還是對「考駕照」毫無把握而且興趣缺缺。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現在長男 WFH 接送皮蛋,我們考慮轉學時也問了鎮上計程接駁作為備案,等疫情過後我可能得面對現實 (真是不想。英國駕照出名難考,路考考過之前需要上的教練課時數和年齡大約等同,我今年幾歲幾歲幾歲啊~~天啊不要逼我,這是要考到牛年馬月,何況我嗜好太多,日理萬機,宅在家已經樂子太多,哪有空跟「開車」這事瞎磨...)
好吧。私校的醜話就是以上這些,今天有二十個口罩要車,下次有空再來寫我觀察到上私校的好處。
↓ 照片是接送皮蛋放學路上拍的
『走 ~~ 在 鄉 間 的 小 路 上~~』是我每天不由自主會唱的歌。
皮蛋上下學的路途好比一部農業發展史,路上有很多風力發電風車、會遇到堆土機耕耘機、麥田玉米田,紅綠燈沒有但是有時要停下來等鴨子過馬路,騎單車不夠看,常常還有人騎馬...
天蒼蒼野茫茫,這時又要唱另一首歌:
『蘇武~牧羊北海邊~~』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310的網紅伊格言Egoyan Zhe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
修 斯 和 牛頭 怪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金馬57的禮讚與隱憂:共創、共鳴;共識、共榮?】
第57屆金馬獎於上週六圓滿落幕,有幸在疫情期間戴上金馬口罩,親臨現場為侯導和《南巫》喝采、親眼見證張吉安導演的巨星誕生,已然無憾。無論最後獎落誰家,最終都是電影獲勝。這屆典禮依然沒有設主持人,卻也更聚焦在電影身上:從開場的神之剪輯入圍集錦影片、《新天堂樂園》的應景禮讚、貼和電影也展露多元的入圍歌曲表演等,再到艾怡良演唱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是枝裕和-侯孝賢的精妙串接,無不展現了金馬在典禮製作上的用心和大器、電影作為唯一指導原則的自信姿態。
#共創
以「TAKE ONE,前往明天的路上」作為本屆主題,在典禮中不乏點綴著出黑暗入光明的時代精神,同時也透過募集七千多計影像素材加以再創成入圍片頭的方式,讓本屆金馬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共創手札。人人都是生活中的導演,也是見證時代的紀實者,一沙一世界、一機一短片。而這種「我們的金馬獎」意念,也從典禮禮堂穿透到轉播螢幕的另一面(收視率 3.97 不僅是今年三金典禮之首,也是金馬被中國杯葛後的新高點),甚至直接反映在今年大爆發的國片票房。
#共鳴
在疫情導致外片紛紛延檔、國內消費力振興、國人無法出國等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再加上國片水準普遍提升,今年的國片票房破4千萬的高達8部。相比之下,去年只有4部,其中還包含自帶熱度的演唱會作品《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3D》。這表示今年的金馬,國人普遍觀賞過大部分的作品,更有參與感與共鳴。同時這也帶動典禮收視率,以及典禮後的第二波票房,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若單看金馬翌日台北票房紅利效應,最佳影片等五項大獎得主《消失的情人節》足足成長了708.1%、最佳歌曲與攝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成長356.4%、最佳女配角陳淑芳和最佳配樂《親愛的房客》成長134.5%、最佳女主角陳淑芳主演的《孤味》成長28.2%、最佳新演員陳姸霏主演的《無聲》成長71.1%。
而若看全台累計票房,截至週一(11/23)為止,《刻在你心底的名字》9600.2萬、《孤味》8250.6萬(即將超越《鬼滅之刃》的每日票房,邁向破億) 、《無聲》4679.1萬、《消失的情人節》 2418.5萬、《親愛的房客》2236.8萬。獲得最佳美術、最佳男配角(納豆)、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的《同學麥娜絲》,首週末全台票房也開出了破千萬佳績,足足是導演前作《大佛普拉斯》首週末443.8萬的2倍之多。本屆金馬在產業與觀眾之間,似乎共創了一個雙贏的局面。
§ 2020國片全台票房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9600.2萬
《孤味》 $8250.6萬
《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 $7907.3萬
《馗降:粽邪2》 $7198.7萬
《女鬼橋》 $5811.9萬
《打噴嚏》 $4707.4萬
《無聲》 $4679.1萬
《怪胎》 $4496.2萬
《消失的情人節》$2418.5萬(金馬57最佳影片)
《親愛的房客》 $2236.8萬
《同學麥娜絲》$1275.5萬(僅首週末,後勢看漲)
§ 2019 國片全台票房
《返校》$26045.7萬
《第九分局》$5684.3萬
《五月天人生無限公司3D》$5416.7萬
《寒單》$4929.2萬
《陽光普照》$2616.4萬(金馬56最佳影片)
(資料來源:國家電影中心、台北票房觀測站)
#共識?
然而,雖說本屆金馬大多數的入圍影片都為觀眾買單,但若細究其中仍會看出一些喜好的差異。今年目前的國片票房冠亞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孤味》未能入圍最佳影片,且僅各以一至二獎坐收。票房第三名的《可不可以,你也剛好喜歡我》,報名去年金馬甚至連初選都沒能通過。反過來看,獲得金馬最高榮譽的《消失的情人節》和去年的《陽光普照》,也都不在當年度票房的前段班。這顯現出金馬獎由二十位影視專業人士所組成的評審團,與普羅大眾的審美上有所出入。這當然無可厚非,電影獎也不是人氣獎,然而,我不禁思考究竟何人可以評斷電影的好壞與高下?
觀眾或許不懂得去分析一些美學和藝術的成分,但是產業人士跟影評媒體,又各是從何角度切入、且又是否各自帶有盲點呢?若要比較今年各項指標下的「最佳影片」,金馬獎業界評審的最大共識是《消失的情人節》、網路媒體《釀電影》相對年輕的文字影評們票選而出的則是《親愛的房客》、獲得影展觀眾青睞的則是《孤味》(金馬影展觀影評分榜首)、北中南三地抽樣而出的250位影展觀眾則喜愛《同學麥娜絲》(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而一般觀眾則透過實際走進戲院支持《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這個斷裂,究竟是必然,還是一種隱憂?
常有人說,票房與獎項不可兼得,叫好與叫座分別是專業評審與一般觀眾給予的反餽獎賞,雖偶有重疊,但實屬難得,且不必一味追求討好所有的人。然而,台灣目前的較大型電影獎項,無論是台北電影獎或金馬獎,都是走歐洲影展小評審團制路線,而缺乏像美國奧斯卡獎、導演/製片/演員工會獎、法國凱薩獎、英國影藝學院獎等數千名專業影視工作人員投票產生的獎項。
另外,美國也有像是金球獎、影評之選獎(前身為廣播影評人協會獎)、區域性影評人協會獎等,皆是由影評、影視媒體記者所投票的獎項,一方面可以鼓勵不同面向的作品,二方面當這些媒體獎與產業獎有所重疊時,也是對該作品的雙重肯認。台灣影評人協會從去年開始頒發年度獎項,將第一屆最佳影片獎頒給了去年的金馬最佳影片得主《陽光普照》,未來其影響力、代表性和發展性,也值得繼續關注。或許這個難題終究不會有唯一解,但也期望有更多元的聲音來參與每年所謂最佳影片的定義。
#共榮?
說了這許多,並不是質疑金馬評審的公正與專業,我相信那是毋庸置疑的,且我也相信他們各個都是秉持著獨立的自由心證、不受任何外力影響,在評審會議中各抒己見、凝聚共識。然而,當金馬期許自己成為華人電影的首要指標、張開雙臂迎接中港獨立作品、星馬和東南亞電影的新興影人之時,評審團卻仍大多數由台灣人組成,那麼我會擔心是否這樣的評審組成會有某些眼光的侷限性和對異文化文本的讀入困難。本屆初選評審20位中,台灣影人佔85%(僅有港澳影人兩位:卓翔、黃綺琳;星馬影人一位:曾威量);複/決選評審17位中,台灣影人佔82%(僅有港澳影人兩位:蒲鋒、文念中;法國影人一位:馬修)。
我不敢妄言這其中的因果關係,但本屆影展口碑極強、幾乎全數囊括會外獎的馬來西亞作品《南巫》,竟然只有入圍兩項金馬獎?而香港的《幻愛》也只有入圍三項,憑該片獲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女演員、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的蔡思韵卻沒能入圍金馬?另外,《手捲煙》和《狂舞派3》兩部香港電影也是鎩羽而歸、隻獎未得,儘管它們的製作與技術層面,不見得會輸給任何一部國片。
在疫情肆虐和中共封殺之下,要請到外籍評審確實是強人所難,但總是希望能夠越來越朝向更多元共榮的方向邁進,進而期待金馬不只是在台灣,而是真正在全世界華語圈都能夠做到百家爭鳴、跨越文化而單以作品服人的盛況。
屆時,希望金馬獎不只是固定某群台灣影人的同樂會或家族聚會,也可以更多鼓勵通俗溫情小品以外的大膽嘗試,讓更多的廖明毅、王逸帆、張吉安、柯貞年都能大放異彩(或許明年開始由金馬主辦的金穗獎,會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到那時,萬馬奔騰、眾人從四面八方一齊為電影喝采,會是多麼美的一幅景象。
-
延伸閱讀:
【馬欣專欄】金馬57 國片是否迎來真正的春天?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1123web004/
【Pony專欄】金馬57落幕:以「我們」的名義,述說「我們」的故事(上)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817/5037474
【牛頭犬】金馬57 從電影看見創作並理解生活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1124web004/
修 斯 和 牛頭 怪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起來寫】#鬼滅之刃的文化導覽(一):鬼的起源、鬼退治物語的敘事原型 // 鄭雋立 👹
.
由漫畫家吾峠呼世晴創作、ufotable公司製作的知名動畫作品《#鬼滅之刃》系列在2019年因為動畫版第一季的成功,在全球引起熱烈迴響。相信讀者目前已對主題曲朗朗上口、也多少知道主角炭治郎等人服裝造型藏有不少秘密,近日電影版『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在日本上映後佳評如潮,上映三日票房突破46億日幣,超越《天氣之子》。偽學術將藉此良機推出《鬼滅之刃》相關連載,帶領各位讀者回顧日本文史面面觀。
.
■ #鬼的起源:#平安時代對鬼的詮釋與流變
.
在已完結的漫畫原作中,作者曾清楚畫出本作大魔王「鬼舞辻無慘」鬼化前,身穿平安時代貴族服裝的形象,而本文考察出的「鬼」也確實誕生在平安時代。日本在發明假名前,文化傳遞上相當仰賴且沿用漢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人所歸為鬼」。原始漢字「鬼」在中文、英語最直接對應的解釋理當是亡魂/ghost,但亡靈在日本語則另以「幽靈」稱之(Zack Davisson,2015)。
.
據西元931年-938年編纂、史上最早的分類體漢和辭典《倭名類聚鈔》記述,日本語對鬼的詮釋有「おに」(鬼)、「もの/もののけ」(物/物之怪)兩種說法,前者肉眼看不見但能感受實體;後者則為沒有明確型態,僅能感受到氣息的 #靈異存在(多田克已,2009),可直接反映平安時代起始前或初期的普遍觀點,與現今日本大眾解讀為 #兇惡的活物 顯然不同。
.
■ #佛教系統的鬼
.
但文化是會變異的,由於遣唐使 帶回兵法、曆道、陰陽道等大量直接來自中國的文物,同時包含漢傳佛典,佛法普及後「佛教系統的鬼」(惡鬼、夜叉、阿修羅、羅剎…等)兇惡描述對大眾影響甚鉅。由於各類口語轉述、抄本將印度、中國等地與本地混同,直到收錄各國民間故事的《今昔物語》在平安晚期成書,大眾對鬼的印象更逐漸複雜化(多田克已,2009)。
.
另外,佛教雖然早在飛鳥、奈良時代已透過百濟納貢而形成早期日本佛教,卻也有著政教混同、流於抄寫與唸咒的 #形式主義 弊病(聖嚴法師,1993),故早期日本只將佛視為神道教的其中一種神祇,影響力不高。因此,兩位隨遣唐使渡海取經、開創本土密教的高僧 #最澄(天台宗)、 #空海(真言宗),除佛法成就斐然外,引進文獻對鬼的定義造成流變可說是功不可沒。
.
■ #陰陽道裡的鬼
.
另外,本土信仰陰陽道對漢代志怪文獻《神異經》的開創性誤讀也在日本境內產生了「鬼門位於東北方」的概念(川合章子,2002),該書星相紀載云:「東北方位有鬼星,其門題字為鬼門」與十二地支(丑、寅/牛、虎)的對應,加上對野蠻人的恐懼,導致民間普遍將鬼描繪為「#頭長牛角、#身披虎皮」的形象。民俗學者小松和彥在《カラー版 重ね地図で読み解く京都の「魔界」》指出:道教的「#牛頭馬面」也是影響鬼形象的因素(見圖二,歌川芳艷《大江山酒吞退治》)。
.
陰陽師與鬼的纏鬥也是民間故事的常見主題,平安京北邊的「#貴船神社」據信曾有女子因丈夫變心,透過駭人的「#丑刻參拜」化身為復仇厲鬼。這則傳說從平安晚期的《今昔物語集》到鐮倉初期的《平家物語》有多種變體可循。無論能樂謠曲《鐵輪》與小說家夢枕模的《陰陽師》中,鬼女最後都被陰陽師 #安倍晴明 制服。
.
歷經種種文化變異,現代日本出版品已普遍將鬼歸類為「妖怪」的其中一種,泛指「作惡的活物」。頭上有角、嘴有獠牙、身穿虎皮、力大無窮、生食人肉…可說是融合了先民恐懼野蠻人而產生的他者化 想像與各方宗教傳說,最後定型於平安時代的形象。文化語境的斷層造成美麗的誤會,卻也豐饒了庶民精神生活,鬼正是如此的存在、文化的混血兒。
.
■ #鬼退治物語的原型:#桃太郎、#物語文學
.
在西方神話學與文學等領域,普遍有沿用 分析心理學理論,將故事解讀為原型(archtype)的說法。存在於人類集體潛意識裡的原型像某種公式,與工程學原型/物理模組功能相仿,會在歷史上不斷重複相似的現象。日本特有的「#鬼退治物語」(おにたいじものがたり,onitaijimonogatari,即英雄討罰惡鬼的故事)敘事原型,諸如《桃太郎》、《大江山酒吞退治》…等,由於桃太郎是流傳最早、深植人心的口述傳說文本,二戰期間的愛國宣傳動畫也經常使用來作為青少年的學習典範(見圖三,《桃太郎──海の神兵》)。
.
根據陳太乙(2010)的說法,青少年冒險故事最明確的經典模式為:「人物A→啟蒙旅行(voyage initiatique)→人物A’」,坎伯採納了心理學個體化歷程的觀念,將其賦予了極為詩意化的名稱:「#英雄之旅」。
.
與敘事原型相仿的研究,尚可參照俄國文學與民俗研究家普羅普(Владимир Пропп)以俄羅斯民間故事為基礎寫出《故事形態學》、比較神話學家坎伯(Joseph Campbell)暢銷名作《千面英雄》都是實用的研究書目。電影研究者如戴錦華《電影批評》(2015)則援引結構主義語言學佐證,整理出編劇的「敘事學」,裡面包含沿用自普羅普《俄羅斯民間故事研究》的 #角色行動範疇:壞人、施惠者、幫手、公主或寶物等。上述各領域的研究,都證明了任何型態的故事都有類似公式的存在。
.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相較於華人與西洋,大和民族的物語文學有何獨特之處?在台日兩地文化頻繁交流的現今,現代日本語的「物語」(ものがたり,monogatari)幾乎等同「故事」,已是默認的文化共識,然而在《源氏物語》等物語文學蓬勃發展的平安時代,物語尚具有 #神祕主義 的色彩。
.
我們在前半已提及平安早期對「もの,mono/もののけ,mononoke」(物/物之怪)虛幻性的定義,現代日本學界,民俗學家折口信夫認為:「もの代表的是靈。像神,但位階較低的各種精靈」、哲學家梅原猛則進一步提出:「『ものがたり』是『もの』所說的話,是『もの』談論『もの』的內容」。
.
心理學家 #河合隼雄(2016)在《活在故事裡──現在即過去、過去即現在》整合兩位學者的觀點,輔以語言學佐證,證實了物語不但是故事,更涉及了民族集體心理與靈魂的層次,因此物語的敘事,即為靈性的言說。換言之,物語的本質比起故事,是更接近靈魂與神祕世界的行為,即「#以靈魂為基礎的內在敘事」。
.
■ #鬼滅的國族情感動員
.
《鬼滅》的劇情以鬼退治物語為架構,呼應了存於大和文明先民拓荒建國的正邪對立觀念與神道信仰,喚醒了集體對遠古傳說的渴慕。既符合物語文學闡述傳奇與心靈的特性,更不偏不倚命中青少年對英雄之旅的浪漫想像。縱使動畫版明顯有成功的商業操作,也無可否認原作的敘事原型與物語性能產生強大的情感動員,這恐怕是吾峠呼世晴老師始料未及的。
.
英雄之旅勢必有魅力十足的惡徒撞擊出戲劇張力,由於現今「鬼」在大眾文化已是常態被歸類為反派的存在,而本作明確描寫:由人轉鬼、階級嚴明(十二鬼月,上下弦)且高度組織化的邪惡勢力已經幾乎是現代人的認知,每個鬼更如同希臘諸神般充滿人性,各自有著悲慘的過去與對永生的渴望,這些要素開創了鬼退治敘事的新格局,敵我雙方的各種苦難又恰好滿足了亞里斯多德以來對悲劇淨罪作用(Ktharsis)的渴求(陳中梅,2001)。
.
■ #日本最早鬼退治敘事
.
日本史上最早成形的鬼退治敘事,是流傳於岡山縣、岡山市周邊的吉備津彥命(孝靈天皇之子)討伐惡鬼「溫羅」的傳說,民間信仰普遍視為《桃太郎》的原型。但也因為史書對吉備津彥命著墨甚少,信史的匱乏導致史家對桃太郎=吉備津彥的推論仍有所保留。至於溫羅的真實身分,由於該地遺跡的朝鮮式建築 等諸多證據,人類學領域普遍推測是朝鮮半島渡海而來、擅鑄鐵的異邦人(孫嘉寧,2018)。
.
編劇家阿村禮子與插畫家夏目尚吾合著《吉備津彦と温羅 : おかやま桃太郎ものがたり》則融合了傳說、史料,重構了更完整、串起傳說與史實的桃太郎,除了帶入 #天皇征服部落的政治史觀,更寫出溫暖動人的新結局:桃太郎在夢中得知溫羅實為流亡至當地的百濟國王子,悔恨不已,於是建立神社祭祀溫羅,並請溫羅遺孀阿曾媛擔任巫女。同時將自己名字依地名改為吉備津彥命,誓言守護人民(見圖四)。
.
現在的岡山地區因為遍布 #古墳時代 的遺跡、供奉吉備津彥命與溫羅的 #神社,被視為重要文化遺產,地方政府推廣觀光與文化普及的資訊,到處可見桃太郎與鬼的文化符號,日本政府當局對文化產業的重視可見一斑,值得台灣方面借鑑。岡山市政府列為官方推行觀光刊物的《吉備津彦と温羅 : おかやま桃太郎ものがたり》,電子全書可至官網免費下載(有正體中文版!),網址:https://momotaro-ura.jp/story2/
|
#古墳時代 的某些遺跡也跟往後連載的內容有關,敬請期待!
.
#看完還準備上車
#上了無限列車還想活著離開
#放心杏壽郎絕對會救你
#筆者跪求網友提供杏壽郎帥照
|
▲ #參考文獻:
.
1.Zack Davisson.(2015).《Yurei: Japanese Ghost》,Chin Music Press Inc.,Seattle
2.多田克已著、歐凱寧譯(2009).《日本神妖博物誌》,台北市:商周出版(原典為1990年出版)
3.聖嚴法師(1993)〈日韓佛教史略〉《法鼓全集》,台北市: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數位線上電子版,2020.09.25瀏覽,網址:http://ddc.shengyen.org/)
4.川合章子著、簡美娟譯(2002)《漫畫陰陽道與陰陽師》,台北市:台灣先智出版(原典為2001年於日本出版)
5.小松和彥(2019)《カラー版 重ね地図で読み解く京都の「魔界」》,東京都:宝島社,P.45
6.河合隼雄著、河合俊雄編、洪逸慧譯(2019)在《活在故事裡──現在即過去、過去即現在》台北市:心靈工坊(原典為2016於日本初版)
7.戴錦華(2015)《電影批評》(第二版),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8.陳太乙(2010)〈解析普拉斯的創作世界──從『最後的巨人』到『歐赫貝奇幻地誌學』〉《追尋消失的秘境──普拉斯的世界解密手冊》,台北市:時報出版,頁10-11(普拉斯《最後的巨人》別冊贈品)
9.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編譯(2001)《詩學》,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頁226-230(陳中梅撰寫附錄、名詞解釋部分,原典為古希臘文獻,約西元前335年成書)
10.孫嘉寧(2018)〈桃太郎昔話・温羅伝説と鳴釜神事から見る地域の「歴史の語り直し」〉,《日本文化人類学会第52回研究大会》,弘前市:弘前大学
11.阿村禮子著、夏目尚吾繪(2012)《吉備津彦と温羅 : おかやま桃太郎ものがたり : 吉備路ガイドブック》,岡山市:日本遺産『桃太郎伝説の生まれたまち おかやま』推進協議会(岡山市政府刊行物)
|
👉 #可以去看看李長潔的《竈門神社 | 鬼門封、劍術與刃 | 關於炭治郎》: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04343393086613&id=208541192666847
修 斯 和 牛頭 怪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4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解說 #影評 #諾蘭 #解析
─────
上一集我們以一種不嚴密但直觀的思考方式大致走完了本系列的第一個論證:「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或者至少可以確定,時間是個「怪怪的」,很不尋常的物理量。它和長度、重量等其他物理量是截然不同的東西。然而問題來了:這和「因果律」或《天能》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的。讓我們再次回到《天能》主角的受訓時刻──面對主角的質疑(「**因果律**該怎麼說呢?原因不是應該先於結果嗎?」),女科學家並未正面回答,反而莫名其妙地強調了兩件事。一是,「別試著理解它。去感受它」;二是回應主角,「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
何謂「自由意志還是很重要的」?這是最初當主角尚未掌握將逆轉子彈由桌上「吸回」手中的技巧時,女科學家的指點──「你心中要想像自己正意圖將子彈放下」。而類似心法則重複出現於主角練習射擊時──對的,逆行物質的正確用法是,你同樣必須「想像將子彈射出」;而當你如此想像,亦即試圖**實現個人射出子彈的自由意志**時,子彈便會由牆上硬生生地「時間逆行」回到原本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的手槍彈匣中。
換言之,作者諾蘭是毫無保留地高舉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這是大白話了。而女科學家的文不對題也同時洩漏了《天能》的斧鑿痕跡──沒錯,這對話不太自然,是以雖然情節上那是一場「教學」,但實際上,我們也可將之理解為作者自己的個人看法。否則你怎麼老答得有些牛頭不對馬嘴呢?
但讓我們暫時忘卻這些對話的生硬(且認定確實就是諾蘭的斧鑿與失誤吧),回到關於時間與因果律的討論。如前所述,於上一講中,我們論證了**時間並不存在**。伊格言說,事實上,關於此一命題,我們還有個旁證──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其實也早就證實,時間是相對的。換言之,時間是「有觀點」的;先後次序也並非絕對。對你而言,A事實先於B事實發生,但對另一個人而言,A與B的先後次序卻可能並無意義(而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資訊的傳播需要時間,並非瞬間完成,而且無法快過光速這件事)。
在此讓我們稍作整理:首先,時間並非絕對──至少不是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所預設的那樣,有個固定的、不可更易的先後次序。時間甚至可能並不存在,而自始至終只是人類意識中的想像。當時間變得如此曖昧難定,因果律也就變得無比可疑;因為你總該先有個固定的次序(先有因而後有果),才好判定因果關係吧?
這正是諾蘭之所以藉主角之口「摧毀因果律」的原因。記得電影結尾Neil對主角的真情告白嗎?永別之前,Neil將演算器的一部分交給主角(且後續即將逆行回到戰場坑道中迎接死亡)時,告訴他,「這是我們美麗友情的結束。我們的友情,對我來說是很久以前的過去;但對你來說,卻是很久以後的未來」──毫無疑問,這正是時間逆行所導致的「因果律的崩毀」。事實上,根據邏輯學家朱迪亞・珀爾(Judea Pearl)著作《因果革命:人工智慧的大未來》(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書中闡述,人類對因果關係的判定,來自於「人類意識的主觀預設」與「人類對客觀事實的實質體驗」二項因素的彼此互動、彼此修正。這並不代表因果關係是不理性的,而是指,因果關係顯然無法脫離人的主觀預設;它必然帶有主觀色彩。換言之,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絕對客觀的因果。但這是另一大題了,有機會我們會另做一組影片來討論 ( ←老高上身 )......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nMqaDd7jd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