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珠澳自由行DAY1
從澳門機場搭賭場接駁車前往最新的巴黎人,因為今天的目的地在澳門最北的拱北關,所以就不想把行李寄在氹仔的賭場裡,想說到了澳門本島再寄就好。
✨這邊賭場寄行李公定價是一件行李8小時30MOP,有住宿可以免費寄,進入casino是不能拖行李進去的❗
其實對不賭博的人來說賭場真的就是逛裝潢而已😂
但是因為上次來我已經幾乎把全澳門的賭場都拍完了,所以興趣缺缺的帶閨蜜走了兩間相連的巴黎人與威尼斯人,結果巴黎人還沒拍到鐵塔因為太熱了💦
➡在賭場吃東西要有被扒皮的覺悟,一個蛋塔20MOP,一碗粥59MOP起跳,所以還是建議可以買他們的餐廳自助buffet有蝦有蟹比較划算👍
走完兩間賭場就傍晚5點了,本來想說先去同島的官也街,但是平日賭場是沒有車開過去的🚫
所以就直接搭接駁車去拱北過關了,然後就是昨天陳述的悲劇😂
其實我們這次行程太趕,所以建議跟我們一樣4天要跑3個城市的話,賭場可以看威尼斯人與新濠影匯就好(但他們有點距離)
下次再去澳門就有貝克漢代言的最新的倫敦人囉,我要4天都待在那就好😗
更多分享:https://www.instagram.com/foundfun77/
#巴黎人 #parisian #澳門 #澳門巴黎人 #澳門景點 #macau #macao #閨蜜視角 #travel #travelgram #photo #自由行 #廣珠澳
洋裝 Poly Lulu
倫敦人去官也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
【英國脫歐派系與地方矛盾 北愛成脫歐孤兒「邊境措施」死結難解】
(遊行民眾)
去X的脫歐
如果受夠了英國脫歐裡的政客嘴臉,和光說不練,至少本週的脫歐大戲,最新一集,
多了大場面、大製作,和以人數取勝的超強卡司,因為倫敦人也跳上了台,一起入鏡。
巨大的梅伊公仔,長長尖鼻子刺穿手提公事包,象徵英國經濟的英國紳士,在脫歐期限逼近,英國政府如無頭蒼蠅,國內外處處碰壁的情勢下,倫敦市區成了「反脫歐」人士的主戰場,要求舉行二次公投,停止脫歐進度,無人機鏡頭拍下,綿延市中心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估計有上百萬人,在代議民主制度發展完善的英國,
萬人空巷的激情示威,其實相對少見,類似的場面上回出現,是在前首相布萊爾執政時期,如今脫歐再度催出人山人海的畫面,套句發哥的電影台詞,英國「茶包」(trouble)之大,可見一斑。
(第四頻道記者)
遊行群眾成千上萬,有可能是英國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人民示威,2003年英國首相布萊爾,面對規模類似的反伊拉克戰爭遊行時,從斥之為無理取鬧,我們要看的是,16年後的今天,梅伊面對如此的強大民意是否還能這麼做?
倫敦大遊行同一時間,梅伊在英國首相鄉間別墅契克斯,與黨內高層密商,試圖為接下來一週,陷入僵局的脫歐議程,找到一絲解套的曙光,綠蔭紅瓦的英式大宅院裡,到底上演了哪一齣宮鬥劇?週一英國報紙頭版頭條,給了答案。
25號的英國媒體以顯著篇幅,報導英國執政黨關起門來的逼宮內幕,聲稱保守黨黨內大老要求梅伊下台,以換取他們在投票表決時,支持梅伊版脫歐協議,聳動的爆料,並非空穴來風,保守黨內質疑梅伊領導能力的耳語,早已瘋傳好幾個月,媒體甚至掌握了可能的繼任人選名單,但是當記者堵在門口,要求官員回應時,得到的卻是口徑一致的標準答案。
(內閣辦公廳大臣/大衛‧利汀頓)
今早的媒體報導都是捕風捉影,我想我的立場很清楚,就是我百分之百支持首相
,我焚膏繼晷的工作都是在替她的協議拉票
(記者vs.環境大臣/麥可‧葛夫)
(您仍然支持首相嗎?) 當然,我想現在最需要的是冷靜,我們必須專注於當前要務,讓我們大家一起努力,為首相和她的協議爭取支持
表面上喊著團結,保守黨內卻在週一25號一天內,傳出3名閣員跳船,不再跟梅伊同舟共濟,接著保守黨後座議員又提出,剝奪梅伊脫歐主導權的修正案,並成功遊說30幾名保守黨議員倒戈,投下贊成票,讓此案以329票對302票過關,重創首相領導威信。面對同黨同志同室操戈,加上外界無止盡的批評聲浪,27號梅伊終於向壓力屈服,在會見黨內後座議員時,首次鬆口表示願意提早下台,只要黨員支持她的脫歐協議。
(CNN主播vs政治分析家)
「我會辭職」,「如果你們支持我的協議」,「我不會主導下一階段脫歐」,這是我們收到的最新消息。沒錯,英國首相是對1922委員會的保守黨議員這麼說,與會的議員對外轉述,她表明了不會繼續領導黨和國家,進行下一階段協商
諷刺的是,就在梅伊釋出辭職訊息,下院議員也搶下主導權,自行寫好另外八套脫歐劇本,週三(3/27)付諸全體表決時,八個案子卻全部遭到否決,沒有一套劇本能夠贏得共識,這下子,真的尷尬了。
(英國脫歐事務大臣/史蒂芬‧巴克萊)
今天的表決結果,讓我們更加確信,當局版的脫歐協議才是最佳方案
(英國智庫學者/艾倫‧偉杰)
今天真的是一場大混戰,下院提出的所有方案,從二次公投,到無協議脫歐都被議員否決了,所以說,過去我們只知道,梅伊的方案不受議員青睞,但現在我們知道所有的脫歐方案,所有化解僵局的可能性都無法獲得國會支持
脫歐難,不只難在包山包海,更難在牽扯太多勢力和黨派,表面上,脫歐是歐盟與英國,兩個政經實體之間的談判,但在英國內部,對於脫歐也有兩股勢均力敵的不同聲浪,一邊想要走,另一邊不想走,使得歐盟和英國的協商,變成了歐盟─脫歐─反脫歐之間三方拉鋸,而這個三角關係再碰上英國政壇,原有的政黨生態和內部矛盾,又折射出極端複雜的利益算盤和立場光譜,除了在野黨收割政治利益,執政黨內部明爭暗鬥,蘇格蘭、北愛等地方人士更有自己的區域性考量,這一點尤其鮮明反映在脫歐協議至今最大的爭議點:也就是北愛爾蘭備案措施上。
(第四頻道節目旁白)
北愛是英國最小的成員國,人口也最少,但現在卻成為脫歐最棘手的議題,北愛邊界可能影響整個歐洲的未來命運,北愛邊界為何會變得如此重要?脫歐之後英格蘭
蘇格蘭和威爾斯的邊界都不會有問題,因為畢竟,我們都在一個島上沒有和歐盟接壤,但由於北愛也是英國一部分,必須和英國一起脫歐問題在於,北愛與英格蘭
蘇格蘭、威爾斯都不同,它鄰接一個歐盟國家,那就是:愛爾蘭共和國造成了這300英哩的邊界,變成了歐盟未來新的海外疆界
(第四頻道節目旁白)
歐盟和英國 愛爾蘭當局都同意,不應重新設立硬邊界,可是對於貨物關稅怎麼辦
,卻無法達成協議,由於地理和歷史上的因緣巧合,早從英國公投結果揭曉那一刻,
北愛爾蘭就是英國和歐盟談判桌上的燙手議題,由於各方都不願硬性架設檢查哨,
歐盟因此提出在解決方案出爐前,北愛必須留在歐盟關稅體制之內,也就是所謂的「備案措施(backstop)」,梅伊版的脫歐協議,接受了此一條件,卻引來了梅伊的執政盟友,北愛民主聯盟黨的強烈反彈,因為對北愛爾蘭來說,英國其他地區都脫歐,
卻留下北愛爾蘭在歐盟內部,變成了一國兩制,是孰可忍、孰不可忍的原則問題。
(民主聯盟黨黨魁/艾琳‧佛斯特)
早在2017年12月,我們就警告過備案措施有問題,首相給我一通電話之後,就逕自和歐盟發表宣言,接著到了去年11月,他們談好脫歐協議,我在她簽署協議之前還再次警告,寫信給她──如果外界還記得,向她提出這些問題,但她仍舊一意孤行,我們沒辦法同意一項會破壞國家完整性的協議
北愛民主聯盟黨的10席,在英國下院650席中只是少數,但這10票卻是上次大選,
支撐梅伊取得國會過半,得以上台執政的關鍵少數,因此,這10票投給誰,不只攸關英國官方的脫歐協議能不能過關,接下來更暗藏了盟友反目,北愛10席退出執政聯盟,保守黨面對不信任投票可能失去政權,迫使英國提前舉行大選的隱藏戲碼,再再凸顯了脫歐好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高度不確定性,也就難怪英國政治人物讓現在似乎集體患上選擇困難症,讓戲裡戲外的所有人,都寢食難安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nSlJXNu-g
倫敦人去官也街 在 Mr. Rabbit 歐洲行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本周英倫 ] 2019倫敦咖啡節 最後兩天
倫敦咖啡節 London Coffee Festival
近幾年,倫敦咖啡節一年辦得比一年熱鬧,這種 "文青咖啡" 文化一直都在倫敦街頭不斷上演,許多文青咖啡店或是講究咖啡豆烘焙的咖啡館一間一間地在倫敦街頭展開。喝咖啡,早就已經是倫敦人每天必備的,隨時都可以來一杯,但是,從快速咖啡連鎖店到講究手沖的咖啡館,都有各自愛好者。
咖啡文化,大多是對生活有所講究的人所熱愛,他們會覺得,一杯好的咖啡,是展開一個美好的一天。
倫敦咖啡節,就是一個集結倫敦地區不同咖啡店 (當然,不太包括那些滿街都有的快速連鎖咖啡店) ,提供一個場地讓一般民眾可以更加了解的活動。
雖然,無法召集全倫敦所有厲害的咖啡館,但,透過這樣的活動,對於一般民眾是最快去認識與了解當今倫敦地區一些咖啡館,藉由這些攤位的推廣,讓他們未來會找機會真正走進他們的店,品嘗一杯他們所自豪的咖啡。
除了各個咖啡館來擺攤之外,最重要就是傳遞每個店家所追尋的品質,像是咖啡豆的烘培、產地的選擇,手沖的方式...等等。
現場也會有咖啡試飲、咖啡大師班、咖啡豆烘培教學、特定時段限定活動、以及一些糕點來販售搭配各家的咖啡。
倫敦咖啡節是辦在東倫敦 目前最熱門的文青區 Brick Lane 紅磚巷,這裡每到周末,都會擠滿來自各地的觀光客人潮,這裡的店家攤販,讓是你在周末可以找尋好吃的街頭小吃好去處。
入場是需要先上網購票,以確保你可以在預定的時段入場,如果要現場購票,不只是票價比較貴,而且還要等候購票時間。
購票請上官網
https://www.londoncoffeefestival.com/Home
如果你無法親自到場去參加倫敦咖啡節,但是又對於倫敦咖啡館有興趣,可以點選官網 "WHO'S THERE" 看看有哪些咖啡店參加,記下你有興趣的店名,未來也是有機會直接去他們的店裡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