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南海泡沫:英國300年前一次金融危機留給後世的遺產
作為現代金融市場的鼻祖之一,英國倫敦股市見證過無數跌宕、狂熱、股災和危機,第一次重大危機發生在300年前,史稱南海泡沫。
南海公司是一家身份特殊、業務創新的英國海外貿易公司,實際以金融投資為主業,1713年開始在倫敦股市釀出泡沫,1720年春夏南海股價驟升急跌,股市泡沫破裂,觸發政壇動蕩,同時也催生了市場監管、政府行為約束、潛在風險控制等現代金融市場要素的公共討論。後人研究還發現假新聞對泡沫興起和破裂所起的作用。
南海泡沫破裂,當時輿論嘩然,各界群情激昂。政客義正詞嚴地要求展開調查挖出元兇;南海公司董事會成員被批叛國、欺詐,被傳召到議會出席問訊。文人墨客以詩歌、檄文,諷刺漫畫和舞台戲劇抨擊市場和那些被認為的始作俑者。英國財相一度被關押在倫敦塔。
風波最終平息之後,南海泡沫成了金融醜聞的同義詞,逐漸又成為經濟學一個專用名詞,指脫離常規的投資狂潮引發的股價暴漲和暴跌,以及之後的大混亂。
不過,即使到了今天,經濟歷史專家們仍找不到南海泡沫之後經濟陷入長時間衰退或持續低迷的證據。因此,有人認為它就是一樁金融醜聞,因為各種原因,被誇大成傳聞中的危機。
戰爭、股市和販奴
要了解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需要先回顧一下現代金融市場的出現和早期的混沌狀態。
據史料記載,倫敦金融市場的誕生跟1688-1697年那場歐洲大陸上的戰爭有直接關係。那場戰爭被稱為九年戰爭、大同盟戰爭和其他一些名稱。起因是法王路易十四在歐洲大肆擴張版圖,遭荷蘭、瑞典、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英國和西班牙等國結盟抵抗。
為了籌集戰爭資金,英國統治當局從1690年開始在倫敦逐步建立具有現代金融市場元素的證券交易市場,1694年成立了中央銀行 — 英格蘭銀行,發行了有史以來第一批國債,並且開始發行匯票,即一種帶有「承諾付款」的代金券。
當時還開始盛行彩票、年金、股份公司、保險公司,以及各式各樣的賺錢理財計劃。歐洲大陸上,荷蘭和法國金融投資業發展迅速,跟倫敦遙相呼應。倫敦金融市場就在這段時間積累了大量財富,不斷壯大。
1713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根據《烏得勒支條約》,英國獲得向西班牙控制的南美洲販運奴隸的權利,每年一船黑奴,為期33年;作為回報,英國允許西班牙進入英國皇家非洲公司控制的非洲西海岸所有的英國致殖民地。
這時,南海公司已經成立兩年。公司全名:大不列顛商人與南海及其他美洲各地通商並促進漁業的公司, 主營業務是海外貿易,股份制。
泡沫興起、膨脹
泡沫背後的真正原因很複雜。
南海公司跟政府做了一筆交易,從政府手裏買斷西班牙南海貿易的合同,然後政府發行的國債都打包交給南海公司管理,每年付利息。
買了國債的人可以把票據拿去折換成南海公司的股票,從政府的債主變成南海公司股東,不再拿債務利息,改拿分紅股息。國債不能買賣,但南海公司的股票可以交易。政府則把自己的債主從無數公眾變成一個,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的創始股東包括財政大臣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和一位曾經經營彩票的金融家約翰·布朗特(John Blunt)。布朗特因為創辦南海公司,後來還封了爵位。
南海公司與老牌奴隸貿易公司「皇家非洲公司」合作,從大西洋向南美運了數千名奴隸,還得到皇家海軍護航。這更加深了公眾對南海公司得到政府撐腰的猜測,因此對它的股票更放心、更熱切。
到1720年夏天,南海公司的股票被高估,帶動大市上漲,其他公司的股價也水漲船高。部分原因是許多新手進入股市盲目從眾,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法國股市崩潰,不少投資資金流入倫敦,助燃了倫敦股市泡沫。
但是,南海公司向股東承諾的南美貿易活動和豐厚利潤始終沒有真正兌現,而公司的行為也越來越像一家銀行,開始借錢給自家股票的潛在投資者,以維持市場需求,推高價格,鞏固泡泡。
史學家愛麗絲·馬普爾斯(Alice Marples)博士指出,當時賣給投資的股票數量是實際可以交易股票數量的一倍多,從新股東手裏得來的錢被用來支付向老股東承諾的高額股息。現在有人形容那就像18世紀的龐茲騙局。
金融泡沫一旦開始膨脹,在一段時間內會迅速吸引更多各式各樣的投資者,包括新手和投機者,股價被迅速哄抬到無法持續的高位,然後遇到最後一根稻草,或因為某個偶然契機,開始暴跌。南海公司的股票從1719年到1720年底,股價飆升10倍,於1720年8月觸頂,然後斷崖式跌落,到年底跌破初始價。
當時的人們沒見過這種驚心動魄的跌宕。
狂歡盛宴結束
據一位古物和自然哲學家威廉·斯托克利(William Stukeley)在《艾薩克·牛頓爵士的回憶錄》(1752年)所述,1720年9月,南海公司股價第一次垂直下跌後,「世界正處於極大的困擾之中,成千上萬的家庭被毀」。這次股市崩潰最令人驚駭之處是社會各個層面幾乎無一倖免,投資巨大的精英階層成員和機構受打擊尤其嚴重,包括皇家學會,曾擔任皇家鑄幣廠廠長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但是,也有幸運、精明的投資者在這幾個月的股市跌宕中找凖時機有所斬獲,比如文具商托馬斯·蓋伊(Thomas Guy)在南海公司股價從峰值跌到一半時出售自己的持股,賺了一大筆,1721年用這筆錢在倫敦泰晤士河邊建了蓋伊醫院(Thomas Guy Hospital),載入史冊。
牽涉面如此之廣的金融災禍,議會不能不展開調查,然後發現內幕交易和貪污賄賂的證據,公司幾個董事受到懲罰,包括位居內閣的高官。他們受到彈劾,私人資產和物業被沒收用來補償投資者,剩下的股份分配給東印度公司和英格蘭銀行。負責將國債打包給南海公司管理的財相艾斯拉伯(John Aislabe) 被撤職並一度監禁在倫敦塔。
最後,新上任的第一財政大臣羅伯特·沃波勒(Robert Walpole)通過巧妙的政治手段安撫公眾,為王室和金融業止損,而南海公司繼續運營,一直到1853年。
醜聞、危機和假消息
債務證券化、政府官員假公濟私、投資公眾盲從和市場的貪婪、變化莫測,似乎在300年前這場金融泡沫中登場。
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經濟學和經濟史講師海倫·鮑爾(Helen Paul)認為,南海公司泡沫破裂,究其實質應該就是一樁醜聞,雖然社會各階層都以不同形式和程度捲入其中,但跟1929年和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裂導致世界經濟危機不同,之所以被如此重墨渲染成金融史上第一次重大危機,一個重要原因是假消息橫行,引爆了公眾集體憤怒和道德恐慌,即使公眾對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並不了解。
鮑爾指出,首先,這件事發生在證券市場早期階段。這意味著監管、理論和法規都處於萌芽狀態或者根本還沒影子,財經記者這個概念還沒出現。公眾最容易獲得的相關資訊就是口口相傳的信息,包括無稽之談和陰謀論。
其次,這件事越燃越烈的另一個原因是傳聞投資者可以索賠,補回損失。所以,很多人便誇大自己的虧損。民間流傳的虧損規模跟史料能夠提供證據支持的損失相差極大。
再者,遇到這類影響範圍如此之廣又涉及錢財、股票投資的公共事件,輿情必然洶洶,必然會出現萬夫所指的公敵,而那個年代最容易淪為替罪羊的是外國人和出頭露面、參與金融投資的女性,還有不少宗教團體。
最缺乏的是客觀冷靜的報道和分析,於是醜聞二次發酵。
牛頓項目研究員馬普爾斯博士認為,南海公司的業務包含大量政治元素,這是泡沫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在公眾心目中它的後台幾乎就是政府,而且大量社會頭面人物都加入了這種全新的理財投資活動。
更重要的是,這家公司似乎提供了一條從王公貴族到市井小民都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共同「快速致富」之路。當時,從國王到女僕都買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交易盛況空前。
有過這種慘痛經歷後,公眾開始意識到市場的複雜性和反覆無常。
馬普爾斯博士指出,南海公司泡沫的破裂,再加上法國和荷蘭等地陸續發生類似的市場風波,把金融投機、新金融投資工具的價值及其風險等新問題擺到公眾眼前,推動了圍繞市場監管的確立、政府行為規範及腐敗風險管控機制的建立的公共辯論。
#歷史 #經濟 #金融 #投資 #貿易
假公濟私同義詞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edium版本,支持請Click文內文比Clap//
前言:雖然成場土地大辯論雖然廢咗,但至少帶出咗香港土地政策就係由兩大陣營對壘:相信供應先係解決需求問題嘅「供應派」,同埋認為規劃同分配比土地供應更為重要嘅「分配派」。
我覺得可惜嘅,唔係好多左膠自以為識得經濟學,但其實響應用上面錯哂,夾硬將Demand & Supply扭曲到影響唔倒價格呢個結論,而係何灤生、麥萃才之流,雖然連經濟系教授都唔係而只係商學院同財務系,但既然用咗「經濟學者」個名參與咗個聯署,就唔該做下功課,搵下數據,甚至重溫一下經濟學嘅基本概念,而唔係搞到嘢錯哂,上電視節目比本土研究社陳劍青之流撚狗咁撚,揸住政府一兩粒數就可以由電視恥笑到網上,你班「經濟學者」謬論如何不堪一擊。
即係幾日之間,「經濟學者」四個字就多得何濼生麥萃搞到變成過街老鼠嘅同義詞,唔關得有啲過去最鍾意混水摸魚假冒「經濟學家」或者自稱「識得好多經濟學家」嘅經濟學KOL,而家紛紛潛水只談風月鳥。
==================
由政府主催、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進行的土地大辯論接近尾聲之際,林鄭的「東大嶼填海項目」橫空出世,彷彿嘲笑整場辯論徒勞無功:但它真的一無事處嗎?還剩下了甚麼遺產?其實經過不同意見、立場人士多番交手,基本上已可歸納為兩大主流,就是究竟信、還是不信土地供應是解決房屋問題的關鍵。甚至已有人將兩邊分別命名為「供應派」與「分配派」,以點出兩邊陣營側重的分別。至於填海是否必須,其實仍是兩派論爭的一個延伸。
要說這是「供應派」與「分配派」的分別還是有點粗疏,因為「供應派」並不完全反對在目前土地供應完全不足的情況下,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資源分配;而「分配派」亦不認為在不增加土地供應的前提下,房屋問題就能圓滿解決。問題只在於「供應派」認為一日不大量增加土地供應,任何資源分配,只會締造出新的既得利益者和新的制度失敗者;甚至認為若要香港居民能有明顯住屋環境的改善(例如人均居住面積由「劏房級」172呎至少增加一倍至「新加坡級」的388呎),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目前提出香港住宅用地出現260公頃短缺、整體用地出現1200公頃短缺的指標是低估了幾倍。
至於「分配派」的立場卻是剛巧相反。首先他們認為樓價高漲的問題並不在於供應,而是低利率導致大量游資湧入香港炒高樓價;另外有部份「分配派」支持者更認為,不解決150個單程證審批權問題,任何房屋土地政策都只是「空話」。「分配派」亦相信目前香港土地供應根本充足,只是政府欠缺有效規劃,只要將土地作更有效使用,要大規模地、高密度興建公營房屋,大幅提高公私營房屋比例至八成以上,甚至100%「以追回過去少了的公營房屋土地短缺」。再加上引入打壓樓價措施如運用《收回土地條例》徵收棕地、租務管制和空置稅等,就能達致有效分配目的。如此連1200公頃這個土地需求其實也被政府高估,可以為了環境生態、自然保育等企得更硬,拒絕大規模填海和郊野公園等選項。
這兩派之間雖然處於對立,但其實也還是有若干共識,例如當中大多數人都贊同「港人港地」為有效區隔外來炒家與資金影響的措施,軍事用地作為土地選項也沒有多少異議,值得向政府施壓爭取。此外兩派之中也宜就內部的分歧繼續進行「小辯論」,例如本土研究社就從不認為150單程證問題會對土地房屋問題有嚴重影響;而一旦真的成功爭取收回審批權,那每天改批多少人入境、甚麼人有資格優先申請以單程證來港、收回單程證後能減少多少土地需求、壓抑多少樓價──當「分配派」口口聲聲要求政府要有完善人口政策,那他們自己是否亦好應達成一個共識提出一個自己的版本來?至於「供應派」其實也應就「高爾夫球場是否應該保留,是否高球場願意付上市值租金就可以保留」、「若私營市場仍有房屋需求,那現有公私營房屋比例是否有調整必要?」整理出一致的立場出來。
兩派未見面對面對決
不過共識歸共識,「供應派」與「分配派」始終也難免要在兩條路線中辯出對錯、擇一而行,然而可惜的是,這幾個月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舉行的多場座談會,特別是本土研究社及其支持者們已多番對右派經濟學者叫陣,卻始終未見兩者有來過一次面對面的正面對決,最終只流於自說自話,甚或「呢個嗰個肯定有收地產商錢、有Hidden Agenda」這種低層次討論。
就舉一個已辯論多次的題目:「只有增加公營房屋比例才對市民有利」為例,「供應派」一直堅持在土地供應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公營房屋比例等若減少私營房屋的供應量,最終受苦的卻是不在申請資助房屋門檻之內、以及抽籤不中、仍在排隊未能上樓的低下層住戶,他們的租金負擔將因此而不斷加重。「分配派」提出了反駁指,基於市民對房屋需求量是一致的,因此每增加一個公營房屋,同時就代表了私人市場減少了一個需求,所以理應對私人市場價格無甚影響──但這種想法卻是過於輕視市場供求的複雜性了。
首先,一旦市場並非以市價作分配原則,很多「無本生利」的潛在需求就會因而暴增:一些原本因輪候時間太長又或機會太微而放棄輪公屋、抽居屋而與家人同住的市民,都會因為公營房屋比率增加而加入輪抽行列,結果原先由私營市場轉移至公營市場的效果就被削弱了。再者,公私營房屋需求也不是一換一那麼簡單,因為多了的一個公營房屋單位,幸運的話會令市面少一個劏房戶,這種居住面積的「升級」只在少數可能還不明顯,若如「分配派」所建議,一面倒壓抑私人房屋供應,則所有未能或尚未能受惠於公營房屋的「無殼蝸牛」,將一面倒成為這種分配政策下的大輸家。
或曰增加私營房屋比例不就反過來令公營房屋短缺更嚴重嗎?所以「供應派」從來認為政策分配從來只是權宜之策,增加供應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源頭。可惜的是在土地大辯論進入最後大前路的今天,這些問題卻絲毫不被重視,也沒有得到認真的回應,如此下去,這場難得的大辯論就真要被浪費了。
假公濟私同義詞 在 {Fish睬政治}孫博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莫讓言論自由 變成歧視與迫害的兇器】
我自己也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
我幼時確實也曾渴望完整的家庭
但生命就是如此
現實總事與願違
總是有太多的不得已
但我們終究都會長大
社會上該終結的是「歧視」
對單親孩子的歧視
(是的,單親也有歧視,
我曾經被同學罵過是「沒有媽媽的野孩子」)
對貧窮、對同志、對身心障礙者、
對原住民、對新住民…
終結對來自任何一種家庭孩子的歧視
消除歧視要靠教育
家庭、學校的教育
我很希望說「人人生而平等」
即使我知道其實並不是
但唯有家長、師長給予孩子平等的觀念
歧視才有可能逐漸消除
https://www.facebook.com/1491642842/posts/10217449604300649/
看著護家盟拍攝的影片,內容大致上描述:一個出櫃同志,離家出走後,有一天終於回家了,沒想到竟然是染上了愛滋,最後讓全家人照顧他,最終還是走向死亡。表面上,訴諸了親情與「家的力量」,實際上,他們在結尾放上了各種數據,把愛滋、同志連結在一起,讓社會大眾看完後,在「無害的家庭溫馨感」之中,感受到「同志的大逆不道」。
而且,該影片的製作團隊,被爆料以「兩性平等微電影」的說法來誆騙演員,要求其演出。以上種種作法,我必須很不客氣地說,非常下流。
我的臉書動態牆上、LINE的群組裡,流竄著同志好朋友們的憤怒、不捨與憂鬱。這個情況,跟2016年底「民法修正案」闖關時的氛圍一樣。保守的反同團體,散播各式各樣惡毒的影片、傳單、LINE訊息,企圖以「恐懼」來拉攏民眾。
這樣做真的很不道德,他們就是在用「別人的一生」、「別人的苦痛」,來達成自己的目的,用更簡單的話來說,就在「用他人的血,來暖自己」。
我再說一次,我對此種手法,感到不齒,而且憤怒。
但我只是個Nobody,沒人在乎我的情緒、我的憤怒,同樣,他們根本不在乎同志們的情緒與憤怒,他們只要達到他們的目的—反對同性戀。
不過,我寫下這些文字,我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說。
_
我想跟護家盟、因為擔心而變得保守的爸爸媽媽們,說一些話。沒有經歷過一些人生的人,只能用道理服人,有經歷過一些閱歷的人,卻能用感受服人。我們先放下邏輯、道理,我們來談談感受。
每一次,我看到那些由你們製作、轉發的惡意文宣品,我都會氣得睡不著覺,我都會打從心裡詛咒你們去死。
但是,待我冷靜後,我想想⋯⋯
我看著你們,我可以想像你們的人生。請讓我依樣畫葫蘆地,照樣照句你們的話:「我有許多護家盟的朋友,他們都是好人」。
你們或許都是好人,都是關心弱勢、參與公益與慈善工作的好人,你們或許是,看到你們的孩子帶同學到家裡作客,會熱情地切水果,拿出甜點、餅乾、乖乖桶的那種爸媽。你們或許是,看到路邊有孩子走失,哭著要找爸爸媽媽,會主動停下來,打電話報警,或是留在原地陪著孩子直到找到爸媽為止的那種爸媽、那種好人。
你們都有一個相愛的伴侶,一起白手起家、打拚,買了一個溫馨、裝潢素雅的公寓。
你們第一次跟自己的伴侶約會時,也許都會很緊張,深怕對方會不喜歡自己,一心一意想要表現自己優秀的一面。你們從約會到交往,再步入婚姻,在婚禮上,說著彼此給彼此的誓言、承諾與長相廝守,接著不久後,你們的小孩誕生,蹦蹦跳跳地在家裡亂竄。
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另一半經常出差,雙人床的另一邊空了,翻來覆去了好幾天都無法入眠。
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另一半生病了、發生意外了,你們會毫不猶豫地請假,飛奔到醫院,緊張地問醫生:「我太太還好嗎?」或者「我先生應該沒有大礙吧?」。
我相信,直到白髮蒼蒼,你們都會永遠記得這所有的一切,包含你與你的伴侶一起上街抗議性別平等教育,宣稱要拯救你們的孩子,免於性別光譜教材的殘害,遠離同性戀的肛交、性解放教育,防止愛滋病透過課本傳染給你們的孩子。
你們一定都會記得這一切,記得這些小事。這些甜蜜的、溫馨的、親密的、自然的小事,你們當然會記得,同志們也都會記得,我也會記得。
我看著你們,我幾乎可以看見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屬於伴侶間的小事。可是,你們看不看得見,你們口中所說「我也有許多同性戀的朋友,他們都很可愛」的同志們的小事?
你們可曾看過,像我這樣的一個「娘娘腔」,小時候因為「太娘」,被一群人壓在地上威脅「你不准再來上課」,下了課,我不敢去上廁所,只因為我「太娘」,他們要檢查我有沒有「懶覺」,我只能躲在沒人看見的地方哭泣,我還不敢哭得太大聲,因為我怕他們會聽到,說我是「愛哭包」、「娘炮」?你們可曾看過、聽過,甚至體會過?
你們可曾體會過,在公開的街頭,一對男男、女女的小情侶,他們想牽手又不敢牽手、想接吻卻又不敢接吻,只因為害怕招來異樣眼光、辱罵的那種恐懼?
你們可曾接觸過,有年輕的同性戀小朋友,向家人出櫃之後,被趕出家門,露宿街頭,斷了經濟來源,求助無門?
你們可曾聽聞過,同性戀被同事發現在公司開交友軟體而被迫離職?你們可曾當過,拒絕租給同性戀情侶的房東?
同志,不如你們所說得那樣「可愛」,他們的可愛,是為了面對這個世界對他們的不友善,所學習出來的強大武裝。如果你們把這樣的「可愛」,當作是他們得繼續接受現況的藉口,我想,這是不是不太厚道了?
當然,同志跟你們一樣,也有很可愛、很溫馨的一面。有些同性戀喜歡去IKEA逛街,想像著這張桌子搭配著那張椅子,這張床搭配著那張床單,想像著以後的家。有些同性戀喜歡租DVD回家,一起窩在床上一整天。當然,也有些同性戀把自己的伴侶帶回家之後,他們與爸媽、親戚朋友,相處得非常融洽。
如果你們不曾看過、聽過、接觸過,我現在告訴你了,讓你知道了。
同性戀不等於:好亂、性解放、肛交、多P、人獸交、愛滋病等的同義詞。
如果你曾看過、聽過、接觸過,你依然強烈地表達不認同,換我想聽聽你的想法了,我願意聽。
在你們告訴我你們的想法以前,我寧願相信,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只是,看見同性戀會覺得有點不舒服,平常完全可以接受同性戀過著愜意的生活,但是要教導你們的孩子什麼是同性戀、什麼是性愛,你們可能會有所遲疑。
我寧願相信,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只是,看見蔡康永在金馬獎的典禮上展現機智、幽默、風趣,但又覺得要是他不是GAY就更好的那種人。我寧願相信,你們之中的有些人,可能只是,不知道世界上有同性戀存在,而不知道該如何去相信並且看到一個自己都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事物。
我很樂意,坐下來跟你們聊聊為什麼你們會對同性戀感到不舒服。我很樂意,坐在你們的沙發旁邊,陪著你們一起看蔡康永主持的頒獎典禮。我很樂意,介紹你們幾個我很要好的同志朋友,讓你們知道同志也跟你們生命中其他的異性戀一樣,可以為你們帶來許多正面的影響。
我說完了,你們能夠感同身受嗎?同志追求的,跟你們追求的,是同樣一件事。就是公平地被對待,公平地實現「小事」。
我說完了,換你們說了。告訴我,你們擔心什麼?
_
接下來,這一段,我想要對看我文章的同志朋友們說。
我親愛的同志朋友們,你們絕對有100%的權利,詛咒傷害你們的人去死,你們也絕對有100%的權利,看著這些惡意的宣傳品,一起抱頭痛哭。
但是,憤怒、悲憤、哭泣,只是情緒的發洩,是不是有可能轉變成行動的開始?如果我們可以一起改變些什麼,我們一起,好嗎?
面對你身邊親朋好友的不友善行為,勇敢地提出澄清。不知道怎麼澄清的,可以私訊我,我盡量幫你解答。以理服人行不通,我們就動之以情,試著讓他們感同身受。
我親愛的同志朋友們,因為惡意,你會憤怒、憂鬱、焦躁、哭泣,但別因為惡意而讓情緒超越了真正重要的事情。也許,我這樣的要求對某些人來說,很殘忍,但是,如果我們可以一起改變些什麼,我們一起,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