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離地球YouTube: 隨緣家書】面對面目全非的「新香港」,一切都不再真實,很多人覺得灰心。但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難道少了?捷克總統哈維爾在共產時代當異見人士時,寫下《無權力者的權力》,現已成為各地同路人經典,入面強調「活在真實中」,已是最有力回應:「生活的根本目標,乃自然地存在於每個人身上。每個人都渴望擁有人性正當的尊嚴、道德的完善、存在的自由表現,以及凌駕存在世界的超越意識;在真實中生活,作為人類強加的境遇的一種反抗,乃是企圖重新掌握自己的責任感。」
怎樣「重新掌握自己」?首先是認知甚麼是「真實」。真實的香港,自然不是被加工凌遲這一個,對此全世界、包括北京,都一清二楚。
在過去三十年,無論回歸前後,香港民意的「六四黃金比」一直非常牢固,無論怎樣威逼利誘,少數派(又名建制派、「忠誠的廢物」)始終是少數派。而且這裏的「六成」,只是「泛民」基本盤,從反送中運動的二百萬人遊行可見,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反對的光譜可以包含中間、淺藍、與及另一極的獨派,甚至包括了商界和溫和建制陣營,足以涵蓋香港人口80%。以香港的總人口,以及絕大多數僱主都是政府、中資、商界的事實,居然出現二百萬人的反政府遊行,這比例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真實的香港人怎樣思考,一覽無遺。
恐怕這也是北京失去耐性、和對全體香港人的信心,決定來硬的一套的原因之一。
但真實的香港,和真香港人的思維模式,怎可能因為《港區國安法》而瞬間改變?對此,其實北京同樣一清二楚,卻以為可以通過嚴刑峻法、旁門左道,令人變得沉默,就像一切問題都解決了。這自然不是「活在真實中」,面前的城市,只是根據一國模式管治的「南深圳」,不是真香港。在不真實的新香港,未來確是沒有機會,彰顯真正民意的:
1. 二百萬、一百萬、五十萬人大遊行?十萬人六四晚會?一律不可能再舉行,主辦單位會被指犯《港區國安法》,參加者也會被拘捕或篤灰。未來的大遊行,只有慶回歸、撐政府、反美帝,動輒被官方報導為「過百萬」。
2. 聯署表態?越來越難,日後恐怕連校友會、專業團體都要經過政治vetting。「支持」政府的聯署,卻可以不斷灌水,加上他們限聚令下也可以擺街站,「民意」看起來,絕對一邊倒。
3. 日後的選舉,直選的重要性大降,反對派變成中國八大「民主黨派」,正常人的投票意欲不再存在,另一方卻全力動員,這就是證明「民意逆轉」的好機會。就算繼續投票,當「選委欽點議員」和紫荊黨變成執政黨、民建聯變成「忠誠反對派」、民主黨也要堅持「擁護國安法、支持共產黨」才能參選,議會和民意,已互不相關,伊朗、北韓式99%支持政府的選舉結果不是夢。
4. 沒有了三權分立,媒體第四權監督?九成媒體都已歸邊,從有線、Now等近況可見,連從前的擦邊球都不再存在;香港電台變成人民廣播電台速度之快、手法之粗暴,更令人吃驚。剩下那一成,只有辦公大樓隨時被國安法充公的《蘋果日報》,與及海外媒體,後者卻不知哪一天在香港被屏蔽。
5. 不是還有民調麼?但同一道理,民眾要麼擔心對民調講真話,被秋後算賬;要麼正如研究民調的李立峯教授所言,覺得反正香港已死,連對「新香港」也不再認同。加上很多香港人離開,有公信力的民調機構被打壓,建制民調機構卻越開越多,民調結果也會逐步向政治正確方向移動。
6. 本來網絡民意和現實不相上下,但《港區國安法》通過後,大多數淺黃、淺藍評論員都已自我噤聲,因為他們大多有穩定工作、社會地位和資產,也是最容易被打壓的一群。一般網民連分享、比like,也擔心被起底、舉報,可能就這樣失去工作,真實資訊的流通,自然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數十億維穩費下,深藍、深紅「網媒」、KOL鋪天蓋地;另一極標榜犬儒、事事放負、使用假名、散播陰謀論去迎合演算法的聲音,此消彼長下,卻會更常見;兩者對建構犬儒,殊途同歸。結果網絡世界,只會比已經很不真實的現實世界更虛假。
7. 到了最後一著:中國的「社會信用評級系統」在香港正式實施,全天候的大數據監控,全方位的CCTV,網絡世界一言一行的實名追蹤,任何地方都有安心出行一類藍芽…… 那時候,還能有雜音麼?
幾年後,南深圳市長可以振振有詞說:一切已經步上正軌、人心回歸,「一國兩制」空前成功。但這是真實嗎?正如哈維爾說:「因為當權者作了自己的謊言的俘虜,就不得不把一切都顛倒黑白。它篡改歷史,歪曲現實,虛構未來;它捏造統計數據;它假裝不存在一個無孔不入和無法無天的警察機器;它假裝尊重人權,從不迫害任何人;它假裝什麼都不怕;它假裝從不弄虛作假。人們毋須相信這一切神話。但他們不得不裝成篤信不疑的樣子,至少對一切都默許、忍受,隨波逐流。這樣,每個人都只能在謊言中求生。人們不必去接受謊言,他們承受在謊言中和與謊言為伍的生活,這就夠了。就是這樣,人們確認了這個制度,完善這個制度,製造了這個制度,(變成了)這個制度。」
然而,「活在真實中」,依然是可能的,大前提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知道甚麼是真實,也要對真實的理念堅持。在日常生活,我們知道窗外的南深圳是虛假的,但回到家中、或任何能安全控制的地方,那就是回到香港。不少自由派中國人,在大陸也是這樣生活的,例如早前訪問了來自上海的《端傳媒》前總編輯張潔平,她建議香港人從最微小的日常生活堅持,從一個一個人的真切交流和支援開始,三個人的棋社、光復街道委員會、堅持衣食住行的不妥協、對下一代在家中訴說真相,然後像Timothy Snyder《論暴政》一書所言,一個眼神、一個笑容,都是同路人的暗號。
同一道理,到了網上,我們也要知道那不再反映民情,正如你不會相信微信世界是真實。主流的滅聲、數十億的維穩費、BOT製造的假帳戶、小粉紅和五毛,加上網絡演算法對分化、放負、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鼓勵,都指向一個很簡單的結論:我們必須突破演算法控制,才能「活在真實中」。不要追求容易被操控的點擊、浪費時間去被引戰,堅持說自己的話,聚焦目標群組,總有能突破同溫層、不被演算法操控的社交媒體存在。然後人人如此,才能由下而上、水滴石穿。
要保全香港人的元氣,一如昔日東歐面對共產政權,必須多條路並行,絕非非此即彼。對某些以人為本的工作而言,留在香港的貢獻始終較大;但對傳播思想、影響教育、傳承香港人身份一類角色而言,卻只有離開香港才能暢所欲言、無牽掛的傳承,這正是兄弟爬山。唯有海外香港人構成足夠critical mass,互相支援,加上以香港人身份認同的外向型、價值觀和大熔爐特色(不要忘記內地出生的梁天琦、羅冠聰和印裔Jeffrey Andrews都是真香港人),在日常生活多engage當地人、結成共同體、避免內向型的「唐人街化」,身在海外,也會出現一個個小香港。
「阿斯嘉不是地方,而是人」:無論我們身在何方、在網上還是網下,只要繼續「活在真實中」,總能渡過黑暗的時光。
⏺全文:https://www.patreon.com/posts/48992255
假裝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麼 在 許景泰-Jerry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社交學:3個要點,了解你最適合的"有效"社交模式?】
20多歲剛出社會、30歲事業正在衝刺、40歲走過高潮低谷的我,對於結交朋友,或說經營人脈及社交模式,多了「深刻人脈」的體會,同時也少了年少輕狂時,對「我有人脈」的無知。📍我在 #商業社群人脈學 線上影音中會分享非常多人脈建立的方式,7/7早鳥前訂閱$1,600喔(原價$4,800):http://bit.ly/2Xctq0c
📣今天這篇簡短專文,分享給你,希望能幫助你在「社交學」上,少吃虧、斷掉不對的人、找到適合自己屬性的社交模式,相信對你無論職場、事業、人際都會有所幫助。你得先明辨什麼是「無效」與「有效」社交模式?以下3個要點,有助於你好好思考、辨查?
①內需型職業 VS 外需型職業:
一位企業工程師、行政、會計人員,和業務銷售、活動行銷、獵頭、記者...等,社交需求是不一樣的。前者屬於內需型的職業,由於鮮少需要對外顧客,多數是跟固定同事和工作有關的人際往來就夠了。後者,因工作需求,必須活躍或經常在社交場中。從中你就會明白,「朋友多寡」跟「能力強弱」不能畫上等號。
但無論是內需型或外需型,我們都可以從社交質量、情商高低、性格魅力、語言/寫作表達,等綜合能力,去感受到一個人,在他的人脈網中與他接觸者,對他的評價好壞,反而可以看出他在以職業為軸心輻射的社交網,他的能力、為人、人脈是否相稱,還是不一致。
②內向性格 VS 外向性格:
我認識不少朋友,本身就是「內向性格」,早先我對內向性格的朋友刻板印象就是,沈默寡言,社交場合不多話,偶爾表達也顯得靦腆害羞。但在職場上打滾多年後,我才發現「內向性格」他只是在精力、專注度上,重心喜歡放在獨立思考、沈思,他們不喜歡出沒在社交關係場合之中,主要是避免自己精力分散、浮躁無法專注。事實上,35歲的我,也從外向性格走向內向性格。我大量減少出席不避免要的社交活動,結果多數朋友覺得我很忙、難約,久了也就沒約了。事實上是我明白,獨處,選擇和少量熟悉或有交集、火花者相處,會讓我兼顧「必須高度專注的事業上」,也「維持一定的社交往來品質」。
不過,這世界推崇社交能手,卻是活潑外向的。但你由上我的表述你就明白,內向性格、外向性格,都有社交高手,首要的是你清楚自己內心需求,如果社交會讓你開心、滿足,那你就去做。但若太多社交會讓你不快樂,你也不用刻意、假裝去做迎合動作。簡言之,社交人脈除了重質不重量之外,你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時多花點時間在閱讀、寫作、思考、工作上,反而你能吸引更好的人接近你,你也能夠「選擇」令你真正舒服的高質感、真心相處的人脈圈。
③交淺言深 VS 交深言深:
先說結論,想走捷徑的人,喜歡用「交淺言深」的方式結交朋友,而背後的心裡動機多數是「套交情」。白話講,就是不熟裝熟,甚至喜歡上網拍照打卡,好讓社交網上的朋友,覺得他人脈很廣,什麼人都好像認識?久了就容易吸引人與他親近。但你若仔細想一下,「交淺言深」者很可能會將別人的隱私、話語、秘密轉述給其他,藉此強化他的社交關係網絡。但若這人人品出了問題,很容易出現,向其他人說了第三人的壞話,當事人是被間接得知的。
因此我一直認為,與人交往,無論是工作、朋友、親友,必須真誠相待,若對方交情不深,別講太多,否則常會有人探聽隱私,把你說的話,重新轉述造成傷害。交情淺的時候,也因訊息不對稱,若自我表露太多,常會有口無遮攔,導致不合時宜的「越界」情況出現。而你也從此明白,若遇到「交淺言深」的朋友,他很可能會跟你熱絡,套話、套交情,最終被他利用、重傷,付出慘痛代價!
★掌握更多,推薦你不妨訂閱【商業社群人脈學】,7/7早鳥前優惠$1,600(原價$4,800)記得把握👉http://bit.ly/2Xctq0c
假裝自己很外向你在迎合什麼 在 許景泰-Jerry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交學:3個要點,了解你最適合的"有效"社交模式?】
20多歲剛出社會、30歲事業正在衝刺、40歲走過高潮低谷的我,對於結交朋友,或說經營人脈及社交模式,多了「深刻人脈」的體會,同時也少了年少輕狂時,對「我有人脈」的無知。📍我在 #商業社群人脈學 線上影音中會分享非常多人脈建立的方式,7/7早鳥前訂閱$1,600喔(原價$4,800):http://bit.ly/2Xctq0c
📣今天這篇簡短專文,分享給你,希望能幫助你在「社交學」上,少吃虧、斷掉不對的人、找到適合自己屬性的社交模式,相信對你無論職場、事業、人際都會有所幫助。你得先明辨什麼是「無效」與「有效」社交模式?以下3個要點,有助於你好好思考、辨查?
①內需型職業 VS 外需型職業:
一位企業工程師、行政、會計人員,和業務銷售、活動行銷、獵頭、記者...等,社交需求是不一樣的。前者屬於內需型的職業,由於鮮少需要對外顧客,多數是跟固定同事和工作有關的人際往來就夠了。後者,因工作需求,必須活躍或經常在社交場中。從中你就會明白,「朋友多寡」跟「能力強弱」不能畫上等號。
但無論是內需型或外需型,我們都可以從社交質量、情商高低、性格魅力、語言/寫作表達,等綜合能力,去感受到一個人,在他的人脈網中與他接觸者,對他的評價好壞,反而可以看出他在以職業為軸心輻射的社交網,他的能力、為人、人脈是否相稱,還是不一致。
②內向性格 VS 外向性格:
我認識不少朋友,本身就是「內向性格」,早先我對內向性格的朋友刻板印象就是,沈默寡言,社交場合不多話,偶爾表達也顯得靦腆害羞。但在職場上打滾多年後,我才發現「內向性格」他只是在精力、專注度上,重心喜歡放在獨立思考、沈思,他們不喜歡出沒在社交關係場合之中,主要是避免自己精力分散、浮躁無法專注。事實上,35歲的我,也從外向性格走向內向性格。我大量減少出席不避免要的社交活動,結果多數朋友覺得我很忙、難約,久了也就沒約了。事實上是我明白,獨處,選擇和少量熟悉或有交集、火花者相處,會讓我兼顧「必須高度專注的事業上」,也「維持一定的社交往來品質」。
不過,這世界推崇社交能手,卻是活潑外向的。但你由上我的表述你就明白,內向性格、外向性格,都有社交高手,首要的是你清楚自己內心需求,如果社交會讓你開心、滿足,那你就去做。但若太多社交會讓你不快樂,你也不用刻意、假裝去做迎合動作。簡言之,社交人脈除了重質不重量之外,你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時多花點時間在閱讀、寫作、思考、工作上,反而你能吸引更好的人接近你,你也能夠「選擇」令你真正舒服的高質感、真心相處的人脈圈。
③交淺言深 VS 交深言深:
先說結論,想走捷徑的人,喜歡用「交淺言深」的方式結交朋友,而背後的心裡動機多數是「套交情」。白話講,就是不熟裝熟,甚至喜歡上網拍照打卡,好讓社交網上的朋友,覺得他人脈很廣,什麼人都好像認識?久了就容易吸引人與他親近。但你若仔細想一下,「交淺言深」者很可能會將別人的隱私、話語、秘密轉述給其他,藉此強化他的社交關係網絡。但若這人人品出了問題,很容易出現,向其他人說了第三人的壞話,當事人是被間接得知的。
因此我一直認為,與人交往,無論是工作、朋友、親友,必須真誠相待,若對方交情不深,別講太多,否則常會有人探聽隱私,把你說的話,重新轉述造成傷害。交情淺的時候,也因訊息不對稱,若自我表露太多,常會有口無遮攔,導致不合時宜的「越界」情況出現。而你也從此明白,若遇到「交淺言深」的朋友,他很可能會跟你熱絡,套話、套交情,最終被他利用、重傷,付出慘痛代價!
★掌握更多,推薦你不妨訂閱【商業社群人脈學】,7/7早鳥前優惠$1,600(原價$4,800)記得把握👉http://bit.ly/2Xctq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