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外網》刊出專文:為蔡英文論文門護航的施芳瓏也是假博士 http://taiwanus.net/news/press/2021/202109080159111995.htm
在蔡英文的論文門事件中,為蔡護航的施芳瓏被揭出(https://www.taiwannews.com.tw/ch/news/3800142 ),台北匯給倫敦政經學院的48萬英鎊,被指名給施芳瓏。這筆錢被質疑是蔡英文方面給施芳瓏的遊說款或報酬,以報答她在論文門事件中為蔡護航。
對這48萬英鎊,施芳瓏一直沉默,未給出解釋。她如果心裡沒鬼,應該坦蕩向社會做出交待,以釋疑。
蔡英文的博士論文和學位廣被質疑,因疑點太多。而施芳瓏如果真的也從倫敦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她更應該知道,這個博士學位的獲得過程是怎麼回事,更應堅持真實、誠實的原則,告訴公眾真相。但施芳瓏卻百般替蔡英文辯護。
施芳瓏在海外台灣同鄉會的一次英文演講令人大開眼界,因其英文之爛(好像是火星上的外語),可登世界威尼斯記錄,但她就有膽獻醜,也可能是醜美不分,喪失基本的判斷能力。這個演講引起很多人質疑,施芳瓏的英文差到如此地步(她的英文講話視頻在這: https://www.taiwanus.net/news/press/2019/201910222227481835.htm ),怎麼能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呢,哪個口試委員能聽懂她在說什麼?
近日台灣評論家、一直質疑蔡英文假學位的曾淼泓博士在節目中提到( https://youtu.be/Hocz1s7lgcc ),他偶然從網上查到,直到2017年,施芳瓏都還是 PhD candidate(博士候選人),也就是她還不是正式博士。可是施芳瓏到台灣、在歐洲,都是稱Dr.Shih Fang-long(施芳瓏博士)。看來她一直為蔡英文護航的原因在這裡,她倆都是假博士,是惺惺相惜、假假相惜。
施芳瓏2017年到捷克的Masaryk大學參加『學生研討會』(Students Workshop),維也納大學在網頁上( https://tsc.univie.ac.at/recent-news/single-view-recent/article/students-workshop-social-movements-in-chinese-societies/?tx_ttnews[backPid]=192008&cHash=138dac521dc171218a8a5173d22ae624&fbclid=IwAR0gr_DdaAg6vR-6MHn_74E9z83bQKyZGdhNYTwWeMHnvUBer5nJa1BrCTU )介紹這次活動時,清楚地寫著:四位演講者,一位是正攻讀學位的博士生,另一位施芳瓏(Shih Fang-long)是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如果他們寫錯了,那麼愛面子、爭虛榮的施芳瓏,早就會抗議這個『烏龍』,不會這麼置之不理。
真相如何,請施芳瓏『博士候選人』出來說明一下好嗎?施芳瓏不要再繼續糊弄、呼瓏了。
下面是Vienna大學網頁上的內容:
You are here:>University of Vienna >Faculty of Philolog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Vienna Center for Taiwan Studies
Students Workshop - Social Movements in Chinese Societies
During the week of 21 October - 24 October, China Studies Seminar at Masaryk University, Czech Republic will be holding a students´ workshop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We would like to invite undergraduate and master students to attend the workshop. Those interested in attending are welcome to register via e-mail: [email protected]
Presenters:
Liang Chia-Yu University of Sussex (PhD candidate)
Lai Tsz Him Drew University (Ph.D. student)
Calida Chu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PhD candidate)
Shih Fang-long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Leon Nelson Kunz SOAS (PhD candidate)
For a detailed program please click this link!
Organizer: China Studies Seminar Masaryk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Brno, Czech Republic
<- Back to: Home
https://tsc.univie.ac.at/recent-news/single-view-recent/article/students-workshop-social-movements-in-chinese-societies/?tx_ttnews%5BbackPid%5D=192008&cHash=138dac521dc171218a8a5173d22ae624
同時也有3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今天第一次揭露不為人知的祕密,台積電誰找來參與這場疫苗捐贈戰的?結果真相竟然是郭台銘找來的! 今天第一次揭露不為人知的祕密,台積電誰找來參與這場疫苗捐贈戰的?結果真相竟然是郭台銘找來的!坦白說我一開始也不是...
偶然地英文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偶然地英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心靈
■ 人際關係是永遠的課題
我們總以為不嚴重的人際問題能讓我們變得堅強,不,是我們總是以為自己已經非常堅強了,但有時還是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心灰意冷。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大抵都是如此,人際關係是考驗我們成熟和堅強程度的最佳試鍊。如果我們都能像孤島一樣獨自生存,就沒有必要變成熟,也不必煩惱如何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強。
但是,因為我們需要與他人一起生活,所以我們不得不學習變得更有智慧,否則會很痛苦。因此,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也說過:「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源於自己的煩惱,比如內心的煩惱是不存在的,不論是什麼類型的煩惱,必然有他人的影子。」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我在面對衝突時尤其脆弱,即使我不是當事者,只是旁觀者,也容易感到害怕。雖然經歷過許多事件後,我自認得到了足夠的訓練,但如果處在衝突的狀態中,我的心臟仍會砰砰直跳,並驚慌失措。看著這樣的自己,我明白:「啊,我還差得遠呢!」
大家在與他人的關係中也會存在特別脆弱的部分,比如,無法忍受自尊心被他人傷害、因為不能忍受無禮的人而憤怒,導致衝突變大,或因為內向,所以站在群眾面前就會很痛苦等等。每個人都因為自己的個性而有各種各樣的苦衷。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習慣這些呢?
也許我們永遠不可能變得完美。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們也會吵架,並因為人際關係而受傷,或許我們一輩子都會因此而煩惱。無論我們多麼成熟且堅強,遇到問題時仍會痛苦,所以我們只能盡力尋找避免痛苦的方式。
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逐漸了解如何避開最糟的情況,也愈來愈知道該如何明智地應對。有些方法對於在人際關係中守護自己的心特別有幫助,現在我想談談其中幾個。
(1)不要浪費力氣證明自己是對的
認同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驅使人行動和成長的原動力。孩子們為了得到父母或老師的認可不斷努力並逐漸成長,成人們則為了獲得能在社會中生存的能力而付出努力。在親近的朋友和夫妻之間,如果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也容易產生失望的情緒。但也正是這種「認同需求」引起許多人際問題,使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變得很脆弱。
反向思考後會發現,我們只要能從「認同需求」中獲得自由,就能活得更開心。被他人眼光所綁架的人,會強迫自己把心思花在許多不必要的事物上,當我們的認同取決於他人時,我們就無法自己掌控,結果就是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饋。
尤其韓國是特別喜歡批評的社會。看著最近的新聞報導,我有時會覺得,別說認可和支持了,只要不挨罵就萬幸了。隨著網路的發展,許多人在匿名的保護傘下說出許多可怕的話。另外,我們藉由手機聊天工具不斷與人接觸,所以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接受他人的評論。我們在學校學習國文、英文和數學,但卻沒有學到智慧溝通的方法。在職場,甚至家人之間也經常互相批評。愈是親近的人,說話愈尖酸,愈讓人感到痛苦。我們會覺得對方似乎完全不了解自己,因而傷心且委屈。這樣的情緒讓我們很容易崩潰,任何人都一樣。
但是,說話傷人的人,內心往往有著傷痛。無論他們多努力希望獲得認可,也不會有太大收穫。因此,守護自己的方法不是費盡心思證明自己是對的,不是將精力放在強調「那個人是錯的,我是對的」上,相反地,應該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了解自己為什麼這麼傷心。這樣就能看到隱藏在這些情緒後的認同需求,並且能了解到「啊,我是因為想得到認可才這樣啊!」、「原來那個人不知道我的真心,所以我才會傷心。」這樣一來,我們反而會減少向外尋求認同,也能節省心力,因為我們已經了解自己了。
請記住,不要因為尋求他人認同而浪費力氣,甚至失去自己。如果是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的問題,他人不認同也沒關係,乾脆讓自己挨罵也是一種方法。若我們可以相信自己,能夠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即使沒有他人的支持,也完全沒問題。就算他人不認同,你所做的事依然是正確的。別人詆毀、討厭自己,或者嫉妒自己,事後回過頭去看,往往會發現那對我們的人生並沒有多大影響。反而是為了討好別人,或者為了證明自己正確才會消耗過多的能量,因為這讓我們將生活的主控權放在他人手上,容易讓我們迷失方向。我想大家應該都不希望因為執著於他人的認同,而讓自己的人生朝不願意的方向發展。
「你正確不是因為別人認同你,而是你實際做的事及其理由是健全的。」
─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
(2)覺察比較的情緒
不是別人折磨自己,而是自己折磨自己的情況之一就是自卑感。因為未達到他人決定的標準而感到自己不足,這就是自卑感。自卑感需要有比較對象才會產生。我也會不知不覺把自己與他人比較,並因此覺得自己不夠好。但是你知道,其實自卑感和優越感沒有分別嗎?在佛教心理學中,比較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統稱為「傲慢」。通常我們會認為感到優越是傲慢,但事實並非如此。優越感、自卑感,甚至認為自己和別人是同一等級的心態都是一樣的,都是因為「比較」而產生的。
將其他個體與自己比較,並感到痛苦的生物只有人類。田裡的花也是照著自己的步調開花,不會和別的花比較。請想想看,看著梔子花盛開的杜鵑花,會因為自己不開花而傷心嗎?花朵們都是依據季節開花和凋謝,不會費盡心力模仿其他的花,也不會因為長得比別的花好而驕傲。在這方面,人類也許比花更脆弱。
但是,如何消除這種自然而然比較的心態呢?持續研究佛教冥想的美國第一代冥想領袖約瑟‧戈爾斯坦(Joseph Goldstein)是這麼說的:每當產生比較之心時,只需要觀察一下自己的心。也就是說,當傲慢的心態出現時,沒有必要灰心喪氣,也不必責備自己或感到驚訝。只要對自己說:「啊!這個情緒又來了。」並接受它,同時了解這只是暫時而非固定不變的心態,如此一來,這種情緒就會自然消失。
我之所以認同將比較的心稱為傲慢的心,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大部分的問題都是源於「我們自認為了解那些我們其實不了解的東西」。只看到他人的某一面,便與自己進行比較,其實這也是誤以為了解他人的傲慢態度。複雜的人類,能讓我們像用尺衡量東西一樣簡單地分析並比較嗎?
然而,這樣的錯誤卻以各種面貌蔓延。父母以生下孩子為由,介入子女的生活,直到他們長大成人為止,並認為自己知道什麼對子女最好。不只如此,好朋友、戀人或夫妻之間也會輕易定義對方「是某種人」,並以此作為指責的工具,甚至彼此詆毀。
但是,我們究竟為何能輕易說出「了解」誰呢?我們連自己也不了解,卻認為自己很了解別人,這實在太荒謬了。
「因此要反覆告訴自己:『我不了解任何人。』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間都應該要互相提醒。我們所知道的只有自己並不了解對方(……)因為不了解,所以需要對方說明,並像初次見面一樣傾聽對方。如果不打破『了解』的信念,並反覆提醒自己不了解對方,就無法逃出這個地獄。」
─李允珠,《忍耐自己的時間》(나를 견디는 시간)
正如李允珠作家所說的,我們所了解的只有我們並不了解任何人(家人、朋友、戀人)。
(3)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
因為自以為了解他人而產生的常見錯誤,就是輕易侵犯他人的領域。所以人際關係中,需記住的第三點就是「區分他人與我的界線」,我們必須記住對方是對方,我是我。
無法區分他人和我的界線會引起兩大問題。一是依賴,因為無法確信自己做的選擇是否正確,所以總是依賴父母或朋友的意見。為了安心,總是希望別人陪在身邊,如果不能如願以償,就會把責任轉嫁到他人身上,這相當於把自己生活的自主權讓給了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另一個問題是干涉。就像父母希望操控子女的人生一樣,介入他人的人生。這是家人之間經常發生的情況,也很常發生在朋友、同事或戀人之間。因為愈親近愈容易越界,也愈容易讓人相信自己能改變對方。
干涉並不只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對方身上,也包含為了幫助家人、朋友或同事,過度消耗自己的心神。舉例來說,一位母親因為覺得失業的兒子很可憐,所以繼續提供經濟援助,母親很容易覺得這是「為了兒子好」,但其實也有可能只是為了不讓自己覺得不舒服,所以持續提供兒子經濟支援。母親的支援會不會反而使兒子失去立足的機會?會不會因為這樣,兒子反而無法下定決心獨立呢?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很常發生。
很多人總是以「因為愛你」為由幫助他人,卻拖延了那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自立」。那真的是愛嗎?
因此,我們有必要區分「為了他人」介入某件事,是真的為了那個人,還是為了讓自己心裡舒服。我們應明確區分他人和自己的界限。尤其是因為東方集體主義文化的特性,讓我們從小就生活在不區分界線的家庭環境中,這也讓我們在這方面經常感到疑惑。每個人的界線都截然不同,所以更容易無意中犯錯,並產生衝突。我們應該如何分清楚界線,並互不侵犯呢?
認為所有的煩惱都源自人際關係的阿德勒,也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因此,阿德勒強調「課題分離」。就是要將他人的課題與自己的課題的分離。他告訴我們明確且簡單的區分標準。那就是,思考誰最終會面對這個選擇帶來的結果。
面對成績或前途問題後果的是子女本人,如果失業的兒子不求職,其結果應由本人負責,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代替另一個人生活,所以能負責選擇結果的人只有當事者一個人。我負責我的生活,你負責你的生活。
不要把自己的課題推給別人,也不要把別人的課題攬在自己身上。再親近的人對自己指手畫腳,也不能被對方動搖。我們人生的決定權在自己身上。
到目前為止介紹的三種方法都不是容易實踐的方法。但如果對這三點掉以輕心,不僅心靈會受到威脅,甚至會失去自己生命方向的鑰匙。在人際關係中堅定守護自己的心,就像是自己堅強地主導自己的生活一樣。如何?這三點是不是值得一試呢?以下提供在實踐過程中能給予勇氣的短祈禱文來幫助大家。
「我做我的工作,你做你的工作。
我不是為了符合你的期待而活在這個世界上。
你也不是為了我才存在於這個世界。
你就是你,我是我。
如果我們的心偶然相合,那是美好的事,
若不是如此,那不是沒辦法的事嗎?」
─弗雷德里克.皮爾斯(Friedrich Salomon Perls)
.
《#我的心也需要呵護》
快樂會消逝,情緒也會過去,你需要的是奪回心靈方向盤,照顧脆弱的心
내 마음을 돌보는 시간: 연약한 마음을 단단하게 지켜내는 셀프 심리학
.
作者:金慧伶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15)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在人我關係中,要能守護自己的心,對我來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交友簡單,減少不必要的互動。這包括社群網站上面的朋友,還有我們選擇關注的對象。
還有多花時間在自己身上,這要刻意排時間給自己,而不是有了空閒時間再說。照顧自己的心靈是責無旁貸,可是多少人不願意對自己好好負責。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可愛的書,持守內心,減少無謂地向外追逐!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偶然地英文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今天第一次揭露不為人知的祕密,台積電誰找來參與這場疫苗捐贈戰的?結果真相竟然是郭台銘找來的!
今天第一次揭露不為人知的祕密,台積電誰找來參與這場疫苗捐贈戰的?結果真相竟然是郭台銘找來的!坦白說我一開始也不是很相信,但是因為綠營一直想要收割,搞到當事人身邊有很多人不爽,我找了好幾個消息來源才確認這件事。台積電是郭台銘找來為了突破這次的綠營封鎖,而蔡英文同意邀他們進府,這也是為什麼媒體突然被告知台積電要參加的時候一片譁然,但郭台銘卻沉默沒有表達任何意見,因為他早就知道啦!根本就他找的!
【鴻海及台積電BNT疫苗採購案近日已完成簽約,但台北市議員、民進黨中常委梁文傑日前在政論節目上表示,如果不是民進黨找台積電出來,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根本買不到疫苗,引發討論。對此,梁文傑16日在臉書解釋,他的看法是台積電的作用非常大,「誰在幫忙台灣人民突破封鎖才是重點」。
至於「找台積電來幫忙郭董」一說,梁文傑則解釋,並非台積電被迫做了不樂之捐,他是指當台積電在6月10日主動交件給衛福部說要買疫苖,而郭董也說要求見總統蔡英文,蔡英文就在6月18日請來台積電和郭董一起到總統府商討,因為兩家大公司一起出面總比一家好。】
但梁文傑的說法完全是收割,所以才會有我寫這一篇,事實上是郭台銘找了台積電來幫台灣讓這件事會成。因為一開始郭台銘找的是柯建銘,但沒想到跟上海復星才通完話,消息就洩漏,柯建銘還公開說郭台銘的BNT疫苗一劑要四十二美金;結果郭台銘遞件給衛福部是不是還被擋了七八天一直在那邊繞,柯建銘入總統府報告了,蔡英文就說好了指派李大維去談,底下陳時中也還在擋,而且還有消息人士直接跟郭講說,黨內有人有意見,你們會被擋。
所以他才悄悄地拉了台積電參與,謀定而後動之後才在六月十八日驚天一怒說要直接面見總統,而且今天下午就有空!但你不會覺得一直沒行程的蔡英文有空也就算了,台積電的劉德音董事長和法務長也都這麼湊巧都有空,是以為大家都在放暑假可以隨傳隨到嗎?那當然是已經準備好了啊!
其實這個邏輯很簡單,這就是用來鎮壓民進黨黨內派系牛鬼蛇神的,因為你擋得了郭台銘,擋不了護國神山,擋得了護國神山,擋不了郭台銘,你可以說台積電股票上市,但郭台銘已經不是鴻海的負責人了吧,總之這兩個組合在一起才會一剛一柔相輔相成。
而就像你後來所看到的一樣,剛者如郭台銘忍辱負重,至今噤口不語,柔者台積電驚天一怒,克服了種種刁難,才走到這一天啊!這背後的無奈與悶虧,恐怕短時間都不會有辦法讓一般人知道全部,總之只能感謝。
台灣的企業用自己的錢自己的人力自己的法務自己的關係幫全台灣的人民搶到了疫苗,就請那些除了拖累、想要賺一筆之外別無貢獻的政治人物閉嘴吧,這些功勞沒有你們的份,明眼人都知道,你們有過無功,閉上嘴比較聰明,有一天會全都跟你們要回來的!
好了,揭露完前所未知的內幕,接下來要談數據了。台灣這一波有幾個數據很奇怪,不符合常理。一個是得了新冠肺炎之後的死亡率,一個是注射疫苗之後的疑似異常反應的比例。
根據中時新聞網兩天前的報導「台灣死亡率4.8%比世界高2倍」,數學永遠不會辜負你的,因為不會就是不會。
我好奇比對了一下CDC公布的資料,我用這幾天的數據計算了全台各縣市新冠肺炎的死亡率,發現前五名分別是:
新竹縣 9.17%
基隆市 8.41%
台北市 6.11%
新北市 5.67%
彰化縣 4.81%
而且全台灣的死亡率竟然高達5.35%,高過於全世界的總平均2.1%,是全世界平均數的2.5476倍!看到這數字,不禁讓肥宅我打了冷顫…數字這個東西沒有偶然只有必然,真的就是這麼巧,因為我們得病年齡層過高的關係嗎?但真的不是啊,我國的死亡率一周前就已經達到世界第八了,如果以最新的數字來說是要追過索馬利亞了。(但不知道為何我國的資料已經有段時間沒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網站同步了,誰知道為何呢?)
COUNTRY CONFIRMED DEATHS CASE-FATALITY DEATHS/100K POP.
Yemen 6,964 1,366 19.6% 4.68
Peru 2,085,883 194,752 9.3% 599.04
Mexico 2,616,827 235,507 9.0% 184.60
Sudan 36,805 2,774 7.5% 6.48
Syria 25,806 1,901 7.4% 11.14
Egypt 283,409 16,418 5.8% 16.35
Somalia 15,076 781 5.2% 5.06
Taiwan 15,328 753 4.9% 3.17
另外,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若以目前國內已經接種了201萬9986劑AZ疫苗後,共有387例死亡數來看,換算死亡通報率達百萬分之191.59;莫德納部分,231萬7286劑,共有25例死亡換算為百萬分之10.79,兩者相差達17倍。等等,這個數字真的太異常了,這世界上沒有偶然只有必然,CDC真的都沒有說法嗎?我們再把世界各地的長者注射疫苗後的死亡率調出來,這也還是異常啊!
接種AZ與莫德納疫苗的不良反應差距如此之大,而且我國的異常反應比例又比世界各國都高,但是我們偉大的CDC卻沒有說明,世界各國包括丹麥、奧地利、義大利、冰島、挪威在遇到副作用問題時,都是暫停施打,進行解剖調查之後,當時遭遇到疫苗注射的血栓反應時,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偶然地英文 在 真電玩宅速配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由萬代南夢宮娛樂發行的《傳奇》系列25周年紀念作《破曉傳奇》,在前陣子公布即將於今年9月9日發售PS5、PS4、Xbox Series X|S、Xbox One版,9月10日發售STEAM版之後,近日在官方直播節目中,正式公開由知名動畫公司幽浮社所製作的開場動畫,並請來日本樂團演唱主題曲「HIBANA」。
《破曉傳奇》劇情發生在達納和雷納這兩個相鄰的行星,達納是個充滿自然風格的國度,雷納則是具有先進的文明。300年前雷納入侵達納,以鐵腕政策統治著達納,並透過掠奪資源阻止達納的發展。某日,戴著鐵面具的達納青年奧爾芬與被族人追捕的雷納少女希儂偶然相遇,這場邂逅動搖了兩顆星球的命運!
本次直播還公開了戰鬥相關系統,並宣布英文版將請到人氣相當高的Vtuber小鳥遊琪亞拉(Kiara)擔任宣傳大使。製作人富澤佑介也在推特上表示,未來將會根據各地區當地特色來宣傳,因此關於中文版的部分,大家或許也可以期待一下囉!
(C) BANDAI NAMCO Studios Inc.
「電玩宅速配」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vgamexpress
「網紅攝影棚」節目:https://tinyurl.com/y3hejwb5
遊戲庫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Gamedbfans
偶然地英文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世間之事沒有偶然只有必然,你一直不願意把小考分數拿給爸媽看,絕對不可能是因為你考得太好很謙虛的原因,那沒有鑑別率怎麼辦,考不好怎麼辦,就多考幾次啊~~~
上次我打了一狗票防疫的東西,結果沒想到台灣大停電,於是整集根本沒講到,這次我再來好好地講一下吧!因為這集本來想講電力,結果沒想到台北新北變成疫區哈哈哈~~~~
台灣的 #防疫 成不成功,之前很成功。因為台灣目前的入境隔離政策基本上是下機不採檢,住到一半不採檢,離開防疫旅館也不採檢,除非你願意自費採檢,否則就是這樣的三不政策。因為它是建立在一個簡單的數學假設上,這是對已知病毒株的兩個【十四天假設】。而且根據長跑兩岸看妹子的台北陳先生表示,對岸是一下機就立刻採檢,想逃也逃不掉,採檢完才能入境,花多久時間你都得要等,但台灣這邊下機還可以爽爽買免稅品,最多就戴個口罩而已,根本沒有特別防護措施(於是他還是買了要送給妹子)。
台灣防疫戰術對新冠病毒的認知設定是這樣的,一個是感染之後十四天內通常會發病,另外一個是就算發病沒被驗出來,十四天之後也沒有感染力了。所以你最近看到非常多的確診病例並不是自動篩檢出來的,而是隔離期滿,廠商或是該員工自行採檢才得知確診的。甚至還有在台灣已經趴趴走好幾個月了結果因為要出境必須交核酸陰性檢驗報告才確診的。所以這個概念就是不檢驗,沒數字,不害怕,宣傳笑哈哈。
好啦,可是問題是在於病毒一直在變種啊,你用過去成功的方法一直死守,任何膽敢提出的人不是被罵為什麼不早講,就是被抄家滅族到從此閉嘴,你覺得誰敢給建言?到了現在連邊境普篩都不願意不敢做,怕動到之前蒙著眼睛宣傳的美麗數據,到底是哪裡不行不對不能邊境普篩,還在講甚麼偽陽性偽陰性會消耗太多量能,偽陽性就再篩就好,哪來甚麼狗屁禍國殃民的結果?不然你用邏輯科學說服我啊!
到現今天邁邁還在講不能多篩,根據聯合報的報導:【新冠肺炎確診數不斷上升,南北群眾互動頻繁。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在高風險群聚區設快篩檢驗站有必要性,但其他縣市還沒有進行到社區傳播,偽陽性可能會高,恐造成防疫人員困擾。】啊之前你不多篩,現在整個大爆發還是要篩啊!
看來看去,台灣的防疫目前以防守為主,但是相關的措施就是很看信念和信心啊~~~到底是要怎麼樣才能夠一邊軟弱防守,一邊守住兇猛敵人的攻擊?靠打擊說實話的人嗎?
根據中廣新聞網的報導:【日本橫濱市立大學的研究團隊,今(12)日公佈一項針對輝瑞新冠疫苗的研究結果指出,注射過輝瑞新冠疫苗的日本人裡,9成能夠對幾乎所有在日本發現過的多種新冠變異病毒株,產生抗體。因此,研究團隊強調,接種新冠疫苗是確實有效的。研究小組除了以日本國內最近頻頻發現的英國變種病毒株與南非變種病毒株之外,也以最近鬧得很兇的印度變種病毒株等7種新冠病毒變異病毒株,針對輝瑞新冠疫苗進行調查。】
而根據彭博商業新聞在2021年3月30日的報導:【China’s Fosun Willing to Supply BioNTech Vaccine to Taiwan: The Chinese company with the deal to distribute BioNTech SE and Pfizer Inc.’s Covid-19 vaccine in “Greater China” says it’s willing to supply Taiwan, after the contested island suggested Beijing blocked it from securing the shot.】
而在彭博社的這篇報導中:莊人祥的回應是這樣的【In response to Guo’s comments, Chuang Jen-hsiang, a spokesman for Taiwan’s Central Epidemic Command Center, said that the government had spoken directly to all vaccine providers including BioNTech. “There is no message from BioNTech to us saying that we should talk to Fosun instead,” he said.
Taiwan has already signed off on a supply deal with BioNTech, it’s just waiting for the company to respond, Chuang said.
A representative for BioNTech declined to comment.】
啊不是,這樣是在鬧甚麼彆扭?莊人祥說我們直接跟 #BNT 聯絡了,但是對方不回我,也沒告訴我們可以跟 #上海復星 談,所以我不要不要就是偏不要跟上海復星談。但問題是BNT有沒有跟你說不能跟上海復星談啊,但你決定不要不要推給對方。你看訪談最後BNT拒絕回應就知道了人家沒有要理你在那耍甚麼彆扭,BNT沒有叫你要吃飯尿尿,難道莊人祥那天就不吃飯尿尿了嗎?我是不明白國內有那麼高的危機跟染疫風險,你連下一波AZ甚麼時候來都不知道,能買BNT到底有甚麼不行不好,會危及我大中華民國的抗中保台國策的?人命跟抗中保台哪個重要,你倒是算個數學給我看看啊~~~
【王定宇也透過臉書回應,在台灣疫情升溫、定調為社區感染之際,蔡英文總統12日在中常會發表談話,特別提醒國人留意來路不明的「假訊息」;就在台灣進入第三級警戒之際,有人就注意到,網路開始大量出現又要普篩、又要購買中國製疫苗等短文,經進一步IP與相關資訊追查後,評估是中共對台認知作戰攻擊的一環。】
好啦,定宇這位用八千元可以跟房東租到好房子的男人又開口了,不知道定宇晚上照鏡子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你的說詞跟共產黨越來越像了。過去共產黨都說境外勢力介入,結果現在民進黨對應的說法變成是認知作戰攻擊,甚麼東西都是認知作戰攻擊,那你租便宜房間也怪認知作戰嗎?你不想要中國的國藥疫苗,那BNT疫苗為什麼不買也可以說清楚啊!怎麼樣,又是認知作戰攻擊了嗎?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偶然地英文 在 英文片語come across 偶然發現;讓人覺得| 吉娜英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