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2》實話說我追不下去了,我個人覺得不好看,沒共鳴。真的是原班人馬嗎?
第一季的嘉玲讓我覺得真性情,總覺得她是我身邊哪個熟悉的老朋友,她小時候的故事,即便不是在台灣長大的我也可以會心一笑,溫暖有趣有洋蔥
第二季在我來看,陳嘉玲的真性情已經向著矯情邁進一大步
尤其是買沙發那劇情,我覺得那段很難看
反正我是理解不了
又不是要你結婚嫁給誰或者生不生娃這種必須堅持的人生大事
家裡擺哪組沙發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真的有必要堅持到讓老媽傷心難過嗎,老媽出錢管它什麼款式就開心收下爽爽用不是更合理嗎
或許劇情想突顯她真性情不妥協?
拜託,陳嘉玲四十歲了欸,不是二十多歲
若她是童年缺愛性格偏差我也可以接受,或者她是嬌生慣養的千金大小姐也說得過去。
偏偏我們嘉玲是從小在溫暖家庭長大不缺愛的台南小藥房老闆的女兒,折騰廠商又讓老媽有挫敗感,四十歲的嘉玲也夠矯情了吧
真性情和沒長大應該還是有差別的
OK,我已經開始討厭嘉玲了
不追了,接下來我要看《斯卡羅》了,也很期待11月的《茶金》
PS:我不評論劇中老媽管太多是因為那真的很寫實,現實中的老媽就是很愛管,哈哈哈
#陳嘉玲請勿矯情
#俗女2 #俗女養成記
#焦慮主婦
傷心難過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陪孩子走過這段內在歷程,是有具體方法的,王意中給父母們以下三個提醒:
一、好好的同理傾聽孩子,不說教、更別批判。
如果孩子願意說,父母的任務,就是好好傾聽。王意中強調,在過程中,父母要記得「不做批判」,不需要急著在這個時候太理性的跟孩子說大道理,畢竟無論是畢業旅行、校外教學、成果發表等等,孩子對這些活動原本有期待,突然期待落空,失望、難過,是人之常情。
記得別說出「沒關係嘛!」、「那你剛好趁機讀書。」之類的話,當孩子覺得無法被同理時,可能就不想說了。
倘若孩子聊這件事情的意願不高,父母也別勉強孩子說,更別一直說「跟媽媽說一下嘛?」、「那你都不說是怎樣?」之類的話,這樣做,只會讓孩子的心情更煩燥,就陪在孩子身邊,等孩子想說時再展現出傾聽意願即可。
在聆聽時,千萬不能敷衍,要專注認真,常與孩子有眼神的交流,適時回應;可以善用複述的技巧,例如,孩子說「我等畢旅超久了,突然取消真的很煩!」,大人就可以說「是齁,你真的等畢旅很久了。」順著孩子的話,讓孩子更願意說。
二、調高「寬容值」,接住孩子的失落情緒,也引導孩子適度轉移。
在這過程之中,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接住孩子的失落情緒」。王意中指出,或許會有一段時間,孩子的情緒波動會比較大,建議父母要「調高對孩子的寬容值」,把原本對孩子情緒起伏的接受度,再加個10%、20%。
也許孩子這幾天都不笑、臉色不好,或愛發脾氣、常說不好聽的話,就給孩子跟自己一些彈性,大人不要覺得「你怎麼那麼不懂事?」、「疫情期間還添亂?」等等,若有此類反應,孩子可能覺得「你們都不瞭解我的感受。」
畢竟,原本期待的事情就這麼取消了,情緒波動在所難免,當孩子覺得被同理之後,情緒可能就會好一點了。
王意中說,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還是不希望情緒對生活的影響太多、太久,此時「適度轉移」就很重要,父母可以陪孩子玩玩桌遊、做點手作、閱讀課外書等等,有些新的關注焦點;轉移的內容就看大人對孩子的瞭解,找些孩子會喜歡的事情來做。
三、思考具可行性的替代方案,也學會更多元、更有彈性的面對生活。
當孩子情緒平穩一點之後,王意中建議,不妨跟孩子聊聊,聽聽孩子對這件事感到失落的點是什麼。比方說,關於畢旅,原本最期待的是跟幾位好朋友一起到外遊玩;成果發表會取消了,是因為練習彩排了很久、所以很失落……
先理解了孩子最在乎、最在意的點,明白了背後真正的需求之後,就能一起思考替代方案。例如,既然很期待跟好友外出,那是不是等疫情趨緩後,再一起出遊呢?無法舉辦傳統的成果發表會,那爸爸媽媽幫孩子把表演拍起來,傳給親友同學看,是不是也對之前的練習付出達到一些肯定效果呢?
王意中說,在討論過程中,要讓孩子明白的是:人生除了「第一選擇」,還有「第二選擇」跟「第三選擇」,要試著用更多元的觀點、更有彈性的態度來面對生活。
近期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的畢業典禮轉為線上舉行,父母因為可能無法參加而遺憾、失落。對此,王意中說,父母要先試著轉念,一樣可以先思考「我最在意的點是什麼?」其實孩子還是「有畢業」,差別可能是畢業典禮的形式不同。
疫情期間,屬於非常時期,「多少會有損失,但損失之後,要有停損。」王意中說,大人自身的期待落空後,要試著停下來,跟自己對話,例如告訴自己,雖然不能到畢業典禮現場,但還是可以再家中慶祝畢業,想跟孩子講的話,也還是可以跟孩子講。
儀式是人所設定的,「我們有時候會很執著某種儀式非得如何不可,其實是少了思考,很慣性的認為一定得這樣,但我們要有心理準備,以前我們很在乎的儀式,在往後的生活都可能會轉變,而且會成為新常態。」
王意中強調,儘管事情的形式會隨著大環境不斷轉變,但本質不變,認知並接納這一點,是後疫情時代的一大課題。
傷心難過差別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陪孩子走過這段內在歷程,是有具體方法的,王意中給父母們以下三個提醒:
一、好好的同理傾聽孩子,不說教、更別批判。
如果孩子願意說,父母的任務,就是好好傾聽。王意中強調,在過程中,父母要記得「不做批判」,不需要急著在這個時候太理性的跟孩子說大道理,畢竟無論是畢業旅行、校外教學、成果發表等等,孩子對這些活動原本有期待,突然期待落空,失望、難過,是人之常情。
記得別說出「沒關係嘛!」、「那你剛好趁機讀書。」之類的話,當孩子覺得無法被同理時,可能就不想說了。
倘若孩子聊這件事情的意願不高,父母也別勉強孩子說,更別一直說「跟媽媽說一下嘛?」、「那你都不說是怎樣?」之類的話,這樣做,只會讓孩子的心情更煩燥,就陪在孩子身邊,等孩子想說時再展現出傾聽意願即可。
在聆聽時,千萬不能敷衍,要專注認真,常與孩子有眼神的交流,適時回應;可以善用複述的技巧,例如,孩子說「我等畢旅超久了,突然取消真的很煩!」,大人就可以說「是齁,你真的等畢旅很久了。」順著孩子的話,讓孩子更願意說。
二、調高「寬容值」,接住孩子的失落情緒,也引導孩子適度轉移。
在這過程之中,父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接住孩子的失落情緒」。王意中指出,或許會有一段時間,孩子的情緒波動會比較大,建議父母要「調高對孩子的寬容值」,把原本對孩子情緒起伏的接受度,再加個10%、20%。
也許孩子這幾天都不笑、臉色不好,或愛發脾氣、常說不好聽的話,就給孩子跟自己一些彈性,大人不要覺得「你怎麼那麼不懂事?」、「疫情期間還添亂?」等等,若有此類反應,孩子可能覺得「你們都不瞭解我的感受。」
畢竟,原本期待的事情就這麼取消了,情緒波動在所難免,當孩子覺得被同理之後,情緒可能就會好一點了。
王意中說,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還是不希望情緒對生活的影響太多、太久,此時「適度轉移」就很重要,父母可以陪孩子玩玩桌遊、做點手作、閱讀課外書等等,有些新的關注焦點;轉移的內容就看大人對孩子的瞭解,找些孩子會喜歡的事情來做。
三、思考具可行性的替代方案,也學會更多元、更有彈性的面對生活。
當孩子情緒平穩一點之後,王意中建議,不妨跟孩子聊聊,聽聽孩子對這件事感到失落的點是什麼。比方說,關於畢旅,原本最期待的是跟幾位好朋友一起到外遊玩;成果發表會取消了,是因為練習彩排了很久、所以很失落……
先理解了孩子最在乎、最在意的點,明白了背後真正的需求之後,就能一起思考替代方案。例如,既然很期待跟好友外出,那是不是等疫情趨緩後,再一起出遊呢?無法舉辦傳統的成果發表會,那爸爸媽媽幫孩子把表演拍起來,傳給親友同學看,是不是也對之前的練習付出達到一些肯定效果呢?
王意中說,在討論過程中,要讓孩子明白的是:人生除了「第一選擇」,還有「第二選擇」跟「第三選擇」,要試著用更多元的觀點、更有彈性的態度來面對生活。
近期還有另一種情況,是孩子的畢業典禮轉為線上舉行,父母因為可能無法參加而遺憾、失落。對此,王意中說,父母要先試著轉念,一樣可以先思考「我最在意的點是什麼?」其實孩子還是「有畢業」,差別可能是畢業典禮的形式不同。
疫情期間,屬於非常時期,「多少會有損失,但損失之後,要有停損。」王意中說,大人自身的期待落空後,要試著停下來,跟自己對話,例如告訴自己,雖然不能到畢業典禮現場,但還是可以再家中慶祝畢業,想跟孩子講的話,也還是可以跟孩子講。
儀式是人所設定的,「我們有時候會很執著某種儀式非得如何不可,其實是少了思考,很慣性的認為一定得這樣,但我們要有心理準備,以前我們很在乎的儀式,在往後的生活都可能會轉變,而且會成為新常態。」
王意中強調,儘管事情的形式會隨著大環境不斷轉變,但本質不變,認知並接納這一點,是後疫情時代的一大課題。
傷心難過差別 在 單親青少年失落諮商歷程中情緒轉變之分析 的推薦與評價
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一、 失落情緒情緒類型有難過、傷心、害怕或沒有安全感、生氣責怪、怨嘆、罪惡感、失望、沒有感覺。二、 在諮商介入前對於失落事件的因應方式, ... ... <看更多>
傷心難過差別 在 請問「朋友」跟「人脈」有什麼差別啊?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哈 ,那你傷心難過的時候怎麼辦啊? 5. 引言; 留言. ... <看更多>
傷心難過差別 在 【一天一对近义词】“难过... - 北京语之媒语言中心Lanmate ... 的推薦與評價
【一天一对近义词】“难过”和“伤心”有什么区别? 不同:“伤心”是动宾结构,能分开用,可以说“伤了她的心”;“难过”不能分开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