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的法文怎麼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週課堂有學生詢問:「是否有面子文化的法語呢?」面對學生的疑問,我這才意識到,關於東西方「面子觀」這麼重要的議題,自己卻從未寫過專文。事不宜遲,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和比較吧!
面子在我們的文化圈中有多重要?
爭臉、爭面子、爭光、爭氣、丟臉、丟面子、
看在某人的面子上、無臉見人、不要臉、賞臉、給面子……。
真沒想到我們居然有這麼多關於「臉」和「面子」的表達語!
臉,在法語中是le visage,而面子,則是la face。這兩者在西方的面子觀中所指涉的意義差不多,都是指「他人所給與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但是在我們的文化中,臉指的是:在個人的形象(涵蓋家世、知識、氣質、外表、才華和道德素質等個人條件)符合社會期待後,從自己內心生出的自尊和滿意。
而面子則跟他人有關,這是一個必須在社交互動中,從別人那裡得到的東西。面子無法從自己的內心中獲得。
舉個例子:
人們會因為亂丟垃圾(或其他不好的行為)而感到很丟臉,而不是很沒面子。會因為得不到他人的敬重而覺得沒面子,而不是丟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幾種關於面子的法語說法:
🇫🇷 丟面子 perdre la face
Les Taïwanais aiment conduire des voitures de luxe de peur de perdre la face devant leurs amis.
台灣人喜歡開豪車,惟恐在朋友面前沒面子。
🇫🇷 挽回面子 sauver la face / sauver les apparences
Il s'est moqué de moi devant tout le monde, comment puis-je sauver la face ?
他在大家面前嘲笑我,我該如何才能挽回面子?
🇫🇷 給面子 donner de la face
Faut pas réfuter les gens de façon directe, il vaut mieux leur donner de la face.
不該太直接駁斥他人,要給人面子才好。
🇫🇷 保留面子 préserver les apparences
Il s'est efforcé de préserver les apparences mais il a fini par se ridiculiser.
他努力想保留面子但最後還是出醜了。
在西方的面子觀中,因為不像我們細分為「臉」和「面子」,所以法語中的面子la face指的一律是「他人所給與自己的尊重和敬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百年前,有位英國作家說:
" L'Orient c'est l'Orient, l'Occident c'est l'Occident, et les deux ne sauraient se rencontrer. "
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兩者不能相遇。
這句話告訴了我們東西方是多麼的不同。
西方文化源於古希臘文化,它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自由和民主精神。這在西方逐漸形成了一種以「個人自由」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而我們的文化源於儒家文化,其思想精髓是「和諧」和「仁愛」。因此,我們的文化重視社會整體,並且強調個人服從整體,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
簡而言之,西方重視「個人」,而我們則重視「關係」。在西方,和別人搞好關係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不特別注重「給人面子」。而在東方,因為關係高於一切,因此面子運作就成為生活的必須。這也是東方和西方文化根深柢固的差異。
要理解東西方的不同並非容易的事。同學若對於東西方的面子觀有其他體驗,也非常歡迎分享喔!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儒家 集體主義 在 Enchantée,法語先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巴黎人物故事四 – 聖圖安站 ]
莎莎家在哪有很多說法。在孚日廣場的北方、在聖圖安跳蚤市場附近或是塞納河畔。指引的方式定錨了訪客的想像,我在區域火車RER 上哐啷哐啷地前進聲中,不停思考標籤是從什麼時候遺失了幫助理解未知的本質,反倒開始狹隘了視野?
聖圖安意味著扒手,塞納河連著咖啡館的畫面。好像忘了塞納河除了孕育左右岸的文人風景,也會一直往下游流去,滋潤容易被遺忘的地方。
想著想著就到聖圖安站,該下車了。出站後往靠臨河的街區那邊走去,會看到不少煥然一新的街道,蓋滿現代感十足的新公寓,他們的家就在那裡。
我迫不急待地按下公寓的數位安全鎖,穿過信箱和大面落地鏡子圍著的小中庭,轉個彎上了樓梯來到二樓,直覺地往走廊底端一扇開著的門走去。
—
「Bienvenue! 歡迎來我們家,請進請進,好不好找?」莎莎熱情的招呼,準備了水果跟茶水,瞬間有回到了台灣的錯覺,「文森正在哄蕾雅入睡,等我一下,我來跟他換手。冰箱還有前幾天在微信群訂的一些涼拌菜,自己來不要客氣。」
「不用麻煩啦!」我一邊安置包包與外套,一邊打量著他們的公寓,好白淨,沒有太多的擺飾,大部分的傢俱都是來自 IKEA。客廳連著開放式廚房,另一側則是陽台,讓才60平方米又隔出兩個臥房的空間顯得寬敞。我在吧台椅上坐著,喝著水,準備好紙筆,就等文森從臥房走出來了。
—
「不好意思讓妳久等了,妳好妳好,來聽故事的是吧?哈哈。」在家裡的文森比起上次在街上遇見時顯得自在多了,散發出之前未見的光采。他一甫坐下就開門見山地拋了一個詞:「重曝底片。」
「重曝底片?」
「妳不是想知道華人二代在法國的生活嗎?有一次旅遊時偶然經過一個攝影展,看到這個重曝底片的作品,哇,心中突然有 épiphanie,中文怎麼說…呃…」
「頓悟?」
「對!頓悟,voilà!當下看到,我覺得那就是我啊!我的人生就是這樣,一出生就疊了兩層看似很衝突的影像。Liberté, Egalité, Fraternité,法國的精神自由、平等、博愛的影像上面同時也刷了一層儒家文化和中國萬歲。說我是中國人也不完全,說是法國人好像又哪裡奇怪。」
「不管我多麼想單純的歸屬於某一類,都沒辦法,因為不管再怎麼切割,個人主義中都有傳統華人家族的情感牽絆,集體主義裡又有西方追求的獨立精神,就像大大的紅色五星旗與法國的藍與白與紅交互成色,藍中有紅,白色中也有黃色的星星。」
文森一口氣說完這一串,輕嘆了一口氣,嘴角卻慢慢地往上揚,臉上有ㄧ抹如釋重負的笑容。
「真不好意思,顧著說,忘了招呼妳,來一杯咖啡吧?吃點餅乾我們繼續?」
我笑著點了點頭,吧台瀰漫起咖啡香,我隨即低下頭來在手機上查看重曝底片的作品都是什麼樣子,愈看愈覺得這個比喻太貼切了,在筆記本寫下這四個字,決定作為下一章的標題。
-----
Photo Credit: Alex Wong
#我的法國婆婆是柬埔寨華僑
#有些靈感是來自於她
#巴黎人物故事連載持續中
#更多的文字創作在IG (shiuan.france) ✏️
儒家 集體主義 在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外國人看到的,是臺灣經過 SARS 後建立了法源。這表示我們從權威人治,逐漸過渡到法治社會。
但路還沒走完,舊的法律,從憲法、刑法、民法等等,以及整個司法體系,那些黨國時代留下來的,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既然知道,討論與摸索後,我們有能力修出適合自己的法律。那我們就更應該繼續討論,繼續摸索,從傳染病防治法,擴及到整個法律體系。
還有,不要再回到權威人治的時代了。
「馬丁在文中強調,台灣的成功不能歸因於「亞洲人比較服從」或「儒家集體主義思想」,因為光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之頻繁也知道台灣人並不是順民。
台灣的成功是因為早在疫情爆發之前,社會上和國會裡都已經有過相關辯論並且獲致共識。
換言之,台灣的「超前部署」最令人驚嘆的,是確立了一個民主國家的行政機關應對災變最需要的工具「法源」。
馬丁在眾多分析者中可謂慧眼獨具,看出台灣模式不在於個別防疫措施,而在於一種未雨綢繆的態度和眼光。
他寫道,「從資料保護和公民自由的角度來評估台灣應對 Covid-19,我們可以將台灣的做法視為一個成熟民主社會面對不可預期傳染病威脅時,經過深思熟慮的可能回應。」
正因為台灣模式是經過深思熟慮利害權衡的結果,對於他國來說當然也就沒有捷徑,還是必須經歷台灣經歷過的辯論和摸索。
因此馬丁在文章末尾指出:「台灣利用 SARS 之後的年頭從事這些辯論,我們的辯論才剛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