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不倦,終成巨流」
今天參加我的好朋友邱萬興(小邱)的新書《台灣關鍵年代:民進黨的誕生1986-1987》發表會,蔡英文 Tsai Ing-wen總統、游錫堃院長及許多民主前輩齊聚一堂,一起紀念35年前,在戒嚴時期,民進黨人突破重重難關,冒著「此去無回」的風險,成功組黨的歷史。
小邱用影像與文字,詳細記錄民進黨人的膽識、熱情、智慧與包容。民進黨的創黨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有醫師、律師、老師、學者,也有平凡的政治工作者、家庭主婦,大家一起面對種種挫折與挑戰,一起把力量集中,衝破黨禁,迎來民主政治的曙光。
我們與國民黨不同,今天的國民黨仍在懷念過往「一中」的美好年代,民進黨則是在開創台灣未來希望的新時代。我們不只承擔歷史給我們的責任,我們還承擔台灣人民的國家未來的期盼。
我想透過這本書,可以讓我們這一代及下一代的民進黨人理解到,我們有更多的任務要完成,我們要記取這個政黨一路以來所累積的智慧,努力往前走。
照片來源:民主進步黨
==
《台灣關鍵年代:民進黨的誕生1986-1987》
〈推薦序〉桃園市長鄭文燦
1986年9月28日,歷史上的一天,台灣本土的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於台北圓山飯店成立,台灣民主化的腳步,從這一刻開始,展開與執政當局的拔河競賽。
民主進步黨組黨消息傳來,我當時仍是台灣大學電機系二年級的學生,我第一個反應是:. 「台灣是不是真的要改變了?」、「執政當局是不是會不承認,甚至直接解散這個新生的政黨?」、「台灣民主化是否已經露出曙光?」興奮、期盼、不安、恐懼,各種思緒心情,非常亂雜,交織在一起。不過,還來不及整理好心情的時候,歷史的巨浪,已經迎頭而來。
原本,在台北圓山飯店召開的是「一九八六黨外選舉後援會」會員大會,在臨時動議中突然提案組黨,並連署通過。看似臨時起意的組黨行動,其實不是。從1980年代,美麗島事件之後,「黨外公政會」、「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就把組黨當作最重要的目標,從組黨十人秘密小組到建黨十八人工作小組,創黨的民進黨人做好的準備,有準備入黑牢,也有準備前仆後繼完成任務,總之,在悲壯與使命的心情下,又要保密周全,防止消息走漏,而且必須與情治單位捉迷藏,最終才能踏出石破天驚的這一步。
當然,1986年民主進步黨的成立,短期是追溯到黨外民主運動,從自由中國、大學雜誌、中壢事件到美麗島事件,中期可以繼承白色恐佈時代反抗份子反對獨裁、地方反國民黨的黨外力量。遠期,可以反思日本統治時期,台灣人的政治社會運動,包括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報、台灣民眾黨、台灣農民組合、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等,這是歷史的資產。
當時,參與創黨的民進黨人,對於1979年美麗島事件大逮捕仍記憶猶新,許多人抱著此去無回的決心參與組黨。所幸,台灣人民已經累積了巨大的支持能量,國民黨政府被迫於隔年宣布解嚴,開放黨禁、報禁,終結長達38年的戒嚴令。涓滴不倦,終成巨流,獨裁統治終究抵不住眾聲喧嘩,台灣人百年來追求的出頭天的悲願,在此刻,迎來民主的曙光。
黨外民主前輩經歷過獨裁者殘酷的追捕、打壓、監控,以及黑牢酷刑的折磨,但他們如同壓不扁的玫瑰,在越是貧瘠的土地上,越能開出越燦爛鮮紅的玫瑰。
小邱,正是這片玫瑰花海的紀錄者。我與小邱的緣分,始於學生時代。在那個社會力迸發的時代中,我與校園的夥伴一起,爭取「大學自主」,發起「大學改革請願團」,赴立法院請願修正《大學法》。從這時開始,我就成為小邱鏡頭中的常客。那時小邱給我的印象,是個才華洋溢,活力充沛的大哥。白天在街頭衝撞,捕捉街頭運動的光影瞬間,晚上則挑燈夜戰,幫黨外雜誌美工設計、做傳單、布條。當時的街頭運動,充滿肅殺的氛圍,隨時都有被鎮壓的危險;而黨外雜誌則是時常被政府查緝,編輯人員屢屢被情治單位跟監、恐嚇。然而,小邱爽朗的笑聲卻不存在恐懼、擔憂,彷彿一切充滿希望。
隨後,我參與野百合學運,深刻投入民主改革。學運之後,懷抱著改革社會的熱情,我加入民主進步黨,希望延續民主運動的能量,改變台灣。在民進黨擔任幕僚期間,我有更多機會與小邱共事。小邱與我曾一同在1994年省長選舉中替陳定南先生製作文宣,他的設計及排版充滿力道,民進黨的選舉文宣主要是訴求改革、進步,並開創新的政治文化。小邱的妙手把這股新生的力量具體轉化為圖像設計,再加上他平時勤奮地為各個街頭運動、選舉活動留下的照片,結合生動的照片與力量充沛的設計,文宣總是第一眼就能吸引選民的目光,讓人忍不住繼續看下去。
2009年,我臨危受命,參選桃園縣長,從投入選舉到投票日只剩58天,我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製作出文宣,加深選民對我的印象。還好小邱很快幫我整理出我過去的照片,我這才驚覺,原來我從學生運動、當兵、擔任幕僚、參選議員到擔任新聞局長,青春年華的樣貌竟都收錄在小邱的相機裡,從我大學時青澀、瘦弱的窮學生模樣,到以小搏大、力戰強敵的「胖周瑜」,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影像紀錄的功力。當然,我只是他鏡頭中的一個小人物,小邱記錄了整個民主世代,整個街頭運動的迸發,為台灣民主的關鍵年代留下珍貴又精確的紀錄。
還好有小邱,讓我們今天能得以窺見民進黨組黨的秘辛,以及黨外運動的關鍵過程。這些年,小邱致力於傳承歷史,努力出版、策展,讓更多歷史事件及人物,能被年輕一代認識、追憶,讓我們的下一代理解到,台灣當前的民主與自由,其實得來並不容易。我相信,小邱會記錄民主、記錄台灣,小邱手中的快門,已經按出了台灣的歷史光影,可以載入史冊,成為這塊土地珍貴的記憶。
同時也有6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日本男子的日式家庭料理 TASTY NOT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soft cookie的特色就是既簡單,變化性也很大,很適合甜點初學者挑戰看看,成功率很高。 美式軟餅乾幾乎在所有美式的連鎖餐飲店都會出現,在日本的超市及便利商店也很容易買到。 只需要將全材料攪拌後,不需要模型,直接舀一塊放上烤盤再送入烤箱,很快就能完成。稍微調整烤的時間,即使小烤箱也能做的出來。...
「充滿挑戰的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WorkFace Taipe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日本男子的日式家庭料理 TASTY NO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蔡英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我要學英文- 人生就是一場充滿挑戰的探險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Travis Ying 英文瀚on Instagram: “《你準備好迎接充滿挑戰的 ... 的評價
- 關於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武漢肺炎》蔡英文:疫情趨緩但仍充滿挑戰疫苗將進入大規模施 ... 的評價
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WorkFace Taipe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北x台中x成都 | 09/22 #創變夜Live】
對很多人來說,2021年是世界驟變的一年!
因為防疫需求而產生的線上新經濟,正以超乎預期的速度改變你我早已熟悉的傳統舊世界。
你準備好擁抱創新,一起投入這場史無前例的賽局了嗎?
讓我們一起回顧今天精彩分享!
.
🟡 WorkFace成都--敏姐(石敏)| WorkFace全球創業者社群 社群大使
「敏姐是如何與三所有結下良緣的呢?」參與夥伴-- @馮逸華分享到:對人和社群充滿好奇的敏姐,主要的動機是強調所有人服務所有人,以己之力所能及,共創立所不能及,透過連結每個人的一部分,在社群中皆能有所貢獻,同時建立線上連結感,讓每個人都能參與和付出。
「如果選三個段落,我會說這邊收穫最多!」參與夥伴-- 葉奕伶的精華是...
🔹不給挑戰貼上對錯好壞的標籤
可以感受到敏姐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戰士精神,面對社群這個日新月異變化的魔王,所有挑戰都是值得且珍貴的。
🔹不假裝知道未來
先承認自己對未來的無知和恐懼,在腳踏實地的投入解決辦法。對處於動盪不安現階段的我來說,都是非常珍貴且實用的建議。
🔹你的影響力,是透過這些人去產生感應的
想要製造社群影響力,就必須創造一群認同你理念或想法的人,並讓每個人成為節點,再多次擴散出去。
對於未來社群的想像,參與夥伴-- 陳怡如說到...
👉最後,敏姐送我們兩句話:「不假裝知道未來」、「人生的反向指標」。未來不斷在變動,過去我們認為要訂定目標,往目標邁進,但做社群卻是反其道而行,人與人的連結越多、信任就越多,相對的社會資本就越多。
只要認為方向是好的就持續做,至於要長成如何,那是社群成員共同創造的。所有的探索不給好壞對錯的標籤,在發展中自我成長,那便是「連結」帶領社群前行的未來。
.
🟢 WorkFace台北-吳思翰 Henry | TutorABC-T館
「這是一個打群架的時代。」
TutorABC T館館長 Henry分享的開場白,就。很。Impressive。
參與夥伴-- 盧韋廷分享到,這是一個打群架的時代,你我互助,創造雙贏!
🔸面對嚴峻疫情下,要如何找到線下場館定位?
起初因遇到客戶、家長的需求,沒有實體店面參觀,便有了線下場館的誕生,解決需求讓大家安心。而在既有資源下如何突破、和大家分享,還能結合虛實整合,透過Henry分享也提煉出很多新的思考點:
🔹思考點一:空間設備不變,人和內容時時變化,內容輸出即是新突破口
TutorABC從線上英文課程發起,慢慢地發現除了學科類的輸出,所謂的職人類課程也成為大家想學習的內容之一,便有了@GoGoldTalk 平台的產生,人人都可以成為講師,在線上分享所見所學,打破空間+區域的交流,成為一個知識匯聚之地。
🔹思考點二:這場疫情成為我們的常態,未來的備選都需要增加一個選項「與之共存的疫情」
這場疫情會結束,但不會消失,它反而會讓我們適應更多新生活方式或新商業模式的產生,我們要做的,必須化被動為主動,彼此互助,科技打破關係的疆界,也讓關係更快建立。
👉參與夥伴--林昕潔也和我們分享到,其實T館的競爭對手不僅侷限於教育界,包含Netflix、遊戲廠商等都成為分散人們注意力的來源,所以觸發學習的意願是必要的,讓坐在沙發上學習變成一種輕鬆方便吸收知識的模式。
疫情在這個時代變成常態,即使疫情過去,它已經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因此產業必須將疫情考量進去。
🔵 WorkFace Taichung-李庭毅 Kevin | 博智雲端科技 數位成長顧問
「數據經營或許很難與人產生直接的關聯,而在Kevin的分享當中,這兩者的緊密連結卻可以一覽無遺。」參與夥伴-- @林家伃分享,起初對數據也不感興趣的Kevin,其實對於創造力的工作最富有熱情,直到漸漸發現數據與人其實才是最息息相關的,便開始主動發掘數據裡所隱藏的語言與意涵:
1️⃣品牌的基礎是人,而人是由數據所構成!
在Kevin的眼中,數據其實掌握著不同用戶的期望,透過每天與數據培養感情,是Kevin了解用戶很重要的功課,從每一個細微的變化當中,關注業務指標,隨時採取對的行動。
2️⃣細膩的溝通流程如何透過數據達成?
首先要設定明確的目標,接著進行業務流程梳理,其中報表也是關鍵要素,重點是歸納過程裡的邏輯,最後確認數據指標,透過分級設定不同區間,來制定、安排不同計畫並執行。
3️⃣理性的數據是為了感性的溝通存在。
整場講座中,Kevin不斷強調溝通的重要性,數據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出發,建立品牌的同溫層;數據使策略有跡可循,達到能夠被複製、可重現的規模化策略,最後品牌方能往更明確的方向前進,透過數位化經營使品牌價值有所發揮。
-
錯過精彩例會分享好扼腕?
別擔心,還有超級扎實的 #WorkFace7週年年會 等你一起翻轉,對新創的全面認識!集結 #文創娛樂 #社群經營 #品牌策劃 #數位平台 #創業募資 #跨境貿易 #Z世代職能 等七大領域,讓你一天參與,收穫享整年的線上盛事,這次你絕對不可以再錯過!
👉超值早鳥票熱售中🌐 更多詳情詳見留言處
#進化 #主題例會 #WorkFaceTaipei #創變者社群
--
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日本男子的日式家庭料理 TASTY NOT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soft cookie的特色就是既簡單,變化性也很大,很適合甜點初學者挑戰看看,成功率很高。
美式軟餅乾幾乎在所有美式的連鎖餐飲店都會出現,在日本的超市及便利商店也很容易買到。
只需要將全材料攪拌後,不需要模型,直接舀一塊放上烤盤再送入烤箱,很快就能完成。稍微調整烤的時間,即使小烤箱也能做的出來。
假日在家跟小朋友一起做也很有趣,推薦你們試試。
----------------
★日本男子的日式家庭料理 TASTY NOTE★
食譜網站:http://tasty-note.com
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tastynote
FB 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tastynote.tw/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tasty.note/
業務合作:info@tasty-note.com
LINE官方帳號:@tasty.note(一定要加@喔)
如果信件寄出後2天內沒收到回信,
請至facebook或instagram直接留言給我們。
----------------
★詳細食譜★
https://tasty-note.com/soft-cookie/
★你需要準備的食材★
低筋麵粉---150g
泡打粉---2g
鹽巴---1g
無鹽奶油butter---100g
黑糖---10g
砂糖---30g
香草精---1茶匙
蛋---1個
巧克力豆---適量
★小撇步
砂糖的用量可以隨喜好做調整,此食譜的餅乾甜度沒這麽高,建議多加不要減少。 巧克力放多一點的話,吃的時候更能每一口都充滿巧克力味。加入棉花糖也是不錯的選擇。
----------------
如果可以的話請幫我翻譯英文字幕(´・ω・`)
----------------
★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KAZU(日本人)
我是愛講廢話的家庭料理研究家♡
介紹給你們一些輕鬆做的日式家常菜食譜的頻道♡
希望能藉由分享這些食譜,讓大家不用出國也能嚐到純粹的日式風味♡
----------------
楽曲提供:Production Music by http://www.epidemicsound.com
----------------
#美式軟餅乾 #softcookies #初學者必學
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蔡英文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今天小英總統透過直播,向大家進行報告防疫工作的進度。關於疫情,這兩天的資料顯示,現在這個階段疫情已經趨緩,但仍然充滿挑戰。
謝謝大家忍受不便,共同配合防疫指引。三級警戒還在持續,拜託大家非必要別出門,辦公場所分艙分流、實施部分居家上班。更要避免在大賣場、傳統市場群聚,才能保障安全。
大家關切的疫苗進度,小英總統有五個重點要報告:
重點1️⃣:每天緊盯催促疫苗出貨
這段時間,國際疫情險峻,造成疫苗供貨相當緊張。但政府各部門每天都緊盯進度,催促我們下訂的近2,000萬劑疫苗早日出貨。
重點2️⃣:政府民間共同爭取疫苗
政府很樂意跟民間一起努力,爭取更多疫苗的供給,絕對沒有阻擋的問題。感謝許多熱心的宗教團體、企業、民間組織、地方政府幫忙找國外的疫苗供給,行政院已經指派經濟部王美花部長、內政部陳宗彥次長擔任窗口,將會跟民間共同努力,爭取更多安全、有效、合法的疫苗。
重點3️⃣:國產疫苗一定依照國際科學標準把關
研發國產疫苗、建立自己的供給能量,是為了避免處處受制於人,這是我們國家戰略的優先項目。疫苗是要打進人的身體,所以研發、製造國產疫苗的過程,有國內一流專家的參與,政府也一定會依照國際科學標準嚴格把關,不會因為要爭取國產而犧牲品質和安全的要求,請大家放心。
重點4️⃣:政務人員絕無炒股
至於有人質疑炒股等問題,小英總統嚴正聲明,相關財產申報資料都是公開透明的,內部清查也顯示相關政務人員沒有炒股。如果有證據,我們一定嚴查到底,絕不容政府決策公信力受到挑戰。但若沒證據,則不該用捕風捉影的方式,抹煞專家投入研發疫苗的努力。
重點5️⃣:大規模疫苗施打準備中
我們正在進行大規模施打疫苗的準備,政府會動員更多醫護能量、投入更多資源,除了既有的流感疫苗施打系統,從醫院、診所,到大型的施打場所,都會列入規劃。唐鳳政委設計的「預約系統」也正在測試,大家將會知道自己要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施打疫苗。
另外,謝謝立法院今天三讀通過「紓困特別條例」修法,讓紓困特別預算總額上限,提高到8400億元,紓困4.0最快在6月4號就會上路。
三級警戒已經進入第三週,防疫工作很辛苦,需要中央地方、不分朝野、政府民間共同團結合作,才能克服眼前的難關。讓我們繼續團結防疫,一起守護台灣!
➡️更多疫情及疫苗進度報告請看:https://reurl.cc/XWk3ne
#團結防疫守台灣
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居港英國人|撐黃店排阿布泰挑戰功能組別 計畫暫居台灣「我看不見香港有未來」
50多歲來自倫敦的精算師李福納(Lee Faulkner),因為1993年的一次到訪愛上了香港:「在着陸的那一刻,便被這個地方吸引着。光是站在街上看着,便能感受到街頭街角都充滿着活力。那時我已經跟自己說,必須有一天會回到香港。」他於2011年兌現了對自己的承諾,找到了一間英資保險公司的工作,並移居香港,而香港亦成為了他的家。
雖然曾移居阿根廷10年,完全明白旅遊和定居於一個地方的不同,但香港的工作氣氛和社交生活上的文化差異,也讓他吃不消。加上不出一年,他便看清了香港保險界的弊病:「我放棄了那份工作,因為錢不是所有。」辭退了工作但卻選擇留在香港,在上環海味街建立公司從事英文教育及財務健康推廣。住過4年堅尼地城,6年前住進了南丫島。他沒有成為香港人眼中那種離地「鬼佬」,會食黃店買阿布泰,比很多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更貼地,是日家訪他還帶我們到平時經常光顧的黃店。他說:「我不是那種可以到一個城市生活,但過着度假風格生活方式的人。不能生活在一個地方,但將周圍發生的一切,都當作是外國人的事。我認為如果有一個地方,給了我一個家,那麼我便有責任去照顧它。」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430/EMOSNUEE6FBBVMOQGT4AYSIRTM/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英國 #黃店 #阿布泰 #功能組別 #台灣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Travis Ying 英文瀚on Instagram: “《你準備好迎接充滿挑戰的 ... 的推薦與評價
Jan 12, 2021 - 64 Likes, 3 Comments - Travis Ying 英文瀚(@travistheartish) on Instagram: “《你準備好迎接充滿挑戰的2021嘛?》 . 2020, 很討厭是吧. ... <看更多>
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武漢肺炎》蔡英文:疫情趨緩但仍充滿挑戰疫苗將進入大規模施 ... 的推薦與評價
... 此連結)蔡 英文 總統今天(5/31)傍晚針對防疫工作與疫苗進度發表談話表示,現階段的疫情已經趨緩,但仍然 充滿挑戰 ,要持續降低每天的確診案例, ... ... <看更多>
充滿挑戰的英文 在 我要學英文- 人生就是一場充滿挑戰的探險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人生就是一場充滿挑戰的探險;最大的獎勵,只會留給那些敢做敢冒險的人。 Life itself is an adventure full of challenges; only those who are willing and daring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