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一起瘋太空!
台灣太空三期科技發展計畫啟動了!科技部臉書小編有精彩又貼切的解說,值得大家分享!
這個計畫為期十年,歡迎有志太空的朋友,一起來!透過太空科技嚴苛的要求,期待可以帶動台灣尖端科技快速向上躍升!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 第三期太空計畫啟動!】🚀
「守護台灣,不僅要接地氣,還要能上太空~」蘇貞昌院長一月中上任後,簽署的第一份公文就是核定第三期太空計畫。今天科技部和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 NSPO聯合舉行記者會,說說這期計畫主要內容:
1⃣研發三種共 10 顆衛星,期望一年發射一顆(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畢竟我們不能控制外國火箭公司的發射排程,發射頻率仍可能變動)
2⃣培育人才扶植產業等重要任務當然也少不了,有興趣一起上太空的廠商,請洽太空中心~
3⃣⁉ #先聲明一下這非計畫重點因為變數太多 派立方衛星到月球去。
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為時十年,投入新台幣 251 億。以下簡單解析十顆重點衛星。
▌🌬破除雲霧的網羅: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2枚)
大家應該有過一種困擾經驗吧?在風景區拍照時,路人一直走過去擋鏡頭,好不容易才把照片拍好。福衛五號對此也感同身受,台灣上空遮蔽率平均有 68%,遙測取像時,番薯形的台灣總不免這裡遮一點、那裡缺一角。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會發射微波到地面,不同的地面覆蓋物(如土壤、建築物、海水)吸收/反射電磁波的程度不一,衛星接收反射訊號後,就能判讀地面物體是什麼。
因此,它可於夜間或有雲的天氣取像,完全不怕那個雲、那個霧啊~
▌🛴從外太空看到小孩三輪車:超高解析度智能遙測衛星 (2枚)
福衛五號解析度是黑白影像 2 公尺,彩色影像 4 公尺,算是「高」解析度。這顆號稱「超高」解析度的衛星是次米級,也就是黑白影像要 50 公分以下。
太空中心林俊良主任提到,這種衛星往往耗資百億,且巨大達一噸以上,但太空中心會採用不同反射鏡原理,縮小光機系統,把衛星縮小至 200 公斤左右。
▌🛰每日多次造訪台灣:先導型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 (6枚)
目前福衛五號兩日經過台灣上空一次,此衛星傳承福衛五技術,但更進一步達成每日多次再訪、且資料覆蓋全球。
以上共三大組衛星,分別構成三個「衛星星系」。衛星還會「兩兩一組」,先發射一顆上空,驗證有無需要調整的地方,其餘的調整完再上去。衛星並採用嚴選商規元件,降低成本、縮短研發時程。
▌外太空探索 目標:探月!🌙
📣📣冷靜冷靜~~大家先別激動,小編要先強調一下,雖有規劃發展繞月的立方衛星做為探索外太空的第一步,但此任務必須跟國際合作,變數較多,故非第三期太空計畫的重點。主要是協助學研界研究,與產業關聯還不高。
以往台灣集中發展中低軌道的衛星,若要在太空科技尋求突破的話,得往更遠的外太空去。踏出去的第一步,最適合的目標莫過於地球的鄰居了。
林俊良主任解釋,在太空航行不像在地球上有 GPS可以導航,考驗航行軌道、繞月軌道設計;月球離地球最近時也有 36 萬公里左右,對通訊技術是一大挑戰;著陸月表又是另一大關卡,必須有精良影像判別系統以估算降落距離,拿捏降落方式。
「這很困難,要一步一步來。」他說,台灣無相關基礎,太空中心會與學研單位合作,分階段進行,先完成繞月飛行,再研究著陸月表。
第三期計畫的主角群是 8 顆光學遙測衛星及 2 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對於探月,就抱著剛剛好的期待就好了。(太空新血快快加入,搞不好你就是促成飛向月球的關鍵人物!)
🌠為什麼台灣要發展太空 🌃
可能有人疑惑,太空是很燒錢的科技,交給外國就好啦,台灣為什麼要發展太空科技呢?
基哥說,人類仰望星空、好奇世界的模樣、進而踏出去探索是很自然的發展。以前和孩子看《星艦迷航記》總為影集的精神動容:宇宙疆界在哪?到前人未至之境探索是什麼樣的感覺?
台灣無法像其他大國投入大筆經費發展太空科技,但我們可以利用自身半導體業優勢,並選擇「有台灣特色」的衛星,切入太空科技,探索自己的星空。太空科技往往要在巨大壓力下克服困難,這過程與成果會帶動整體技術提升,並外溢到其他產業。
(👉例如,為「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研發的晶片,也可應用於5G、汽車、航太通信等。)
大家可以準備個十年的行事曆,填上這十顆衛星,接下來十年我們一起慢慢變老,慢慢追星~
========================
🔎 延伸閱讀
科技大觀園,〈進一步探索福衛七號衛星〉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2aZ.htm
TED 演講,〈看見屬於台灣的太空計畫〉,對於「台灣為什麼要發展太空計畫」,影片有其他見解。有時候,一項計畫帶來的好處不是直接換算成「貨幣」明擺著交換的,還有政治、外交、人道層面的交流,太空是參與世界的管道之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hiKg3sDTw
蘇貞昌院長上任後簽署第一份公文的 FB 影片
https://reurl.cc/xlEqV
🔎 參考資料
科技部新聞稿,〈我國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 精進衛星科技 開創太空關鍵產業〉
https://reurl.cc/qk1eq
先聲明一下這非計畫重點因為變數太多 在 文中有提到「立方衛星」! - 個人立方衛星- CubeSat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先聲明一下這非計畫重點因為變數太多 派立方衛星到月球去。 第三期「太空科技長程發展計畫」為時十年,投入 新台幣251 億。以下簡單解析十顆重點衛星 ... ... <看更多>
先聲明一下這非計畫重點因為變數太多 在 [新聞] 爆紅台劇掀開台灣「#MeToo」遮羞布- 看板Taiwan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爆紅台劇掀開台灣「#MeToo」遮羞布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5/post/202306130001/
翁申霖
在「#MeToo」風暴席捲全球5年之後,以自由民主開放、性別平等為傲的台灣,也正上演
著一樁樁性騷擾醜聞,台版「#MeToo」事件甚至登上美媒《CNN》版面。
性騷案之所以會接二連三地引爆,或許得拜這部爆紅Netflix原創影集所賜《人選之
人—造浪者》(Wave Makers)。
《人選之人》描述的是一群政治幕僚的故事,這也是台灣第一部講述政黨幕僚的職人劇,
從政治生態、選舉狀況切入職場與家庭議題。雖說《人選之人》於本質上係屬於政治劇,
但劇中的性騷擾情節卻在現實生活中引起了共鳴、關注,產生的漣漪效應也愈擴愈大。
自5月下旬以來,台版「#MeToo」逐漸發酵,由於性騷風波直接涉及島內的政治人物,為
即將到來的「2024總統大選」,增添了諸多變數及不確定性。
《CNN》報導,這些一件又一件的指控,不管是性騷案或是性騷吃案事件,引發各界撻伐
,更驚動了當前的執政黨民主進步黨(DPP),有諸多黨內高層因此遭到停職或自行
請辭,而總統蔡英文也為此發表公開道歉,「身為前任黨主席,我責無旁貸。我要向受害
的朋友和社會大眾,表達最深的歉意。」更承諾會「反思錯誤」,並全面檢討改進。
然而,除了民進黨陷入性騷擾事件的泥淖,連在野黨國民黨(KMT)也未能倖免,讓
該黨揚言要用「最嚴格的標準處理」,並下令徹查以維護受害者權益。隨著事件不斷延燒
,這場風暴從政治權力中心開始蔓延到社會各界,愈來愈多指控接連襲向學術界、體育界
、文化界,甚至連知名社運份子也牽扯其中。
「從沒有想過性騷事件會因這部劇演變至此」,《人選之人》製作團隊接受《CNN》採訪
時這麼說著,從案發至今,製作團隊形容每天都在目睹「巨浪」發生。「近來諸如此類的
案件逐漸浮上檯面,大家可以從中看出為何劇情會引起共鳴,」《人選之人》編劇簡莉穎
接著說,「性騷擾在社會存在已久,之前沒有拿到檯面上討論是因為不能被討論。」
澳洲國立大學台灣研究計畫的政治學家宋文笛(Wen-Ti Sung)也表示,自《人選之人》
於4月下旬開播以來,「這部爆紅的台劇彷彿為性騷擾議題提供了一種通用語言。」《CNN
》引述宋文笛的論點,「這部劇讓受害者更勇於挺身而出,集結支持且更加強團結。」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
「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好不好?很多事情不能就這樣算了,如果這樣的話,人就會慢慢
地死掉,會死掉。」
這句強而有力,卻又讓人心碎的台詞,成了整部劇、整起事件最核心的利刃。事到如今,
只要牽涉到有關任何「#MeToo」風暴的臉書貼文,文內皆會貼上這句話「#我們不要
就這樣算了」,且廣受迴響。
專精於性別與媒體研究的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康庭瑜坦言,「許多性騷擾受害者在
看完這部劇後,認為不應該『就這樣算了』,」而這現象也成了性騷事件一一被揭開的關
鍵主因。
簡莉穎指出,「我們不要就這樣算了」這句台詞體現出受害者對理想世界的渴望,在這個
理想社會中,「受害者可以得到幫助、得到支持,甚至盼望能從他人口中聽到『你不需要
自責』等語。」但現實生活中,受害者卻往往被告知「就這樣算了」,要他/她們以大局
為重,別再追究,尤其是身處在一個具有強烈共同目標的組織中,受害者更是被噤聲,在
這樣扭曲的框架下,簡莉穎直言,「受害者傾向自我質疑、檢討自己」,以避免破壞了組
織中所謂的「大局」。
儘管蔡英文公開呼籲「不要檢討受害者,不要消費受害者,別造成二度傷害」,但在種種
性騷案指控的背後,有不少民進黨的支持者責怪受害者的言論,只因危急該黨的總統競選
活動;而遭到社運人士王丹性騷擾的清大校友,也被批評破壞了海外反共產黨的民主運動
。
「這一切只是場開端」
身為台灣第一位女性總統,蔡英文對於政府致力推動性別平等,尤其是女性參政這部分,
感到引以為榮。
《CNN》援引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數據,在台灣議會中,女性比
例為42%,遠高於亞洲的平均水平21%,也高於北美的37%;台灣更是處於亞洲多元性別
平等的第一線,也是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然而,有專家認為,台灣職場性
騷擾仍相當普遍,那些願意挺身而出的人,眼前的道路往往崎嶇且艱難,呼籲台灣政府應
進行改革。
一名廖姓黨工指稱,16年前在為民進黨的地方競選活動工作時遭遇到性騷擾,她告訴《
CNN》,觀看《人選之人》這部劇讓她回想起那段時間所面臨的挑戰。廖女表示,她嘗試
了兩次才讓警方受理報案,而政府機構甚至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調解」案件,才裁定她
的指控屬實。
儘管此性騷案能告上法庭,但當時的她作為一名應屆畢業生,並沒有經濟能力打官司。
「最後,我放棄了。」她說。
廖女認為,《人選之人》的情節中,在工作場所如何處理性騷擾投訴方面,描繪得過於「
樂觀」,但她也坦言,「很高興看到因這部劇所帶來的廣泛影響。」
現今有許多專家紛紛呼籲改革,「組織性騷擾案件的報告機制,例如保護受害者匿名揭發
,絕對有改進的空間,」康庭瑜這麼表示。而專注於性別史與法制史,目前在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歷史系任教的專案助理教授盧省言認為,「更多關於性行為不端的教育和意識運動
,以及針對網路性暴力的新立法也很重要。」
隨著愈來愈多人勇於站出來講述自己受到性騷的經歷,蔡英文二度道歉,並承諾進行整體
機制的改革,包括政府將訂定性騷擾樣態指引,重新檢視現行性平申訴機制的實用性,以
及跨部會進行性平法規總檢討。「我們整體社會,必須再次自我教育」,蔡英文強調,「
性騷擾事件中的人是受害者,不是做錯事的人;他們是我們要保護的人,不是要被有色眼
光對待的人。」
面對這一波捲起的浪潮,《人選之人》的編劇直言,「台灣的#MeToo時刻還沒完全到來。
」筆名「厭世姬」、影集共同編劇彭維昭表示,「我認為這一切只是剛開始」,並指出社
會對性騷受害者的支持依然缺乏共識。「起步晚無所謂,總比沒有起步好。」
簡莉穎則說,#MeToo 運動不應僅限於進步派的圈子或組織,「只有當它發生在整個社會
,包括在更保守的圈子,並且人們仍願意挺身而出時,才會是真正的#MeToo時刻。」
===================================
CNN https://tinyurl.com/ye25ncfj
A #MeToo wave is sweeping Taiwan, thanks to a Netflix hit
當初有些觀點 認為這劇應該重點放在格局更大的政治其他議題,
而非只是 性平 環保 這類小事
沒想到繼 《看見台灣》《十二夜》後 , 又一台灣影視作品 帶動影響現實改革
只能說 "政治" 無所不在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wanDrama/M.1686802740.A.547.html
※ 編輯: filmwalker (220.128.156.69 臺灣), 06/15/2023 12:20:4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