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團)) 台灣STC長效抗菌膠帶X瑞士抗藍光眼鏡
🔺下單網址→ https://gbf.tw/rqgcu
這團是因為自己想買,所以直接來開一團! 我們有先跟廠商要到一批現貨 下週一可以出。原廠現在都大缺貨,這些數量賣完 要再追加就要預購囉~~
另外,有問到關於課桌椅的問題,因為昨晚有媽媽在問,每個月要換一次感覺好麻煩、而且也是一筆開銷,所以今早接洽時有特別問一下這個問題,原廠說不要長時間日曬、減少酮類溶液擦拭(建議都用酒精擦拭就好) ,一般學習環境學生的使用方式,抗菌效果達4-6個月基本上都沒問題的哦! 所以家長們可以安心讓孩子使用,基本上沒破的話,撐一個學期是可以的!
它一捲的長度都是1000cm (10m),寬度有分三種
幅寬 7.5cm (包小東西的) 原價350 團價320
幅寬 10cm (包門把、扶手之類的) 原價490 團價420
幅寬 35cm (貼桌面、門板之類的) 原價1590 團價1390
//
跟抗藍光眼鏡一起開團,買任一眼鏡+抗菌膠帶 可以再折價$100元
#瑞士SHADEZ親子抗藍光眼鏡
3C必備抗藍光
妹妹5歲 戴3-7歲尺寸
哥哥8歲 戴7-16歲尺寸
媽咪戴成人尺寸
有黑框/白框/桃紅/深藍/霧灰/大紅/摩卡咖,超多選擇 可以搭配親子鏡框,好看又具有防護力
整單滿千就免運費,或是買 #防護必備免運組 也免運費
【STC長效抗菌膠帶+LEMON ME 奈米電離子水噴劑】
//
#STC長效抗菌膠帶
上次到朋友公司有看到這個膠帶,所以有問了一下,最近2天看新聞又突然想到這個能不能用在教室,還是說家裡大門外的門把、社區的電梯或感應門之類的? 趕快請朋友幫我看一下是什麼牌子的膠膠,搜尋下去剛好就看到這篇貼桌子的po文~
這個膠帶表面塗佈STC奈米氧化鋅抗菌複合材料,能主動減少表面附著之病菌。同時對環境與人體友善無害,安全無毒配方,通過生物毒性測試,不刺激不殘留,即使用清水或酒精擦拭也不會掉,保持長效抗菌的功效!
撕除離型紙後直接貼在多人觸摸的物體表面可長效抗菌,移除後無痕不殘膠。透明度高達90%,貼附在告示牌或電梯板上不會影響閱讀,膠帶表面用清水或酒精等中性清潔劑擦拭後依然有抗菌效果。
確保膠帶抗菌效果,大約1個月要更換一次,如果是使用在人潮眾多之公共空間,例如社區、賣場等,就建議每二週更換一次
寬度有7.5cm、10cm、35cm三種,長度都是1000cm,貼桌椅的是35cm的
STC NextHealth 長效抗菌膠帶
*透明度高達90%,貼附在告示牌或電梯面板上不會影響閱讀。
*膠帶表面用清水或酒精等中性清潔劑擦拭後依然有抗菌效果。
*為確保膠帶抗菌效果,請一個月更換一次。
*如使用於人潮眾多之公共空間,請每2週更換一次。
*撕下來後無痕不殘膠,不破壞美觀
使用方法:
1.將欲貼抗菌膠帶之表面,清潔乾淨
2.將抗菌膠帶裁剪至適合大小
3.撕除離型紙及貼附完成
(如擔心貼不平,可在欲貼表面先噴一點水,貼完抗菌膠帶後,將水推掉後,靜置到水乾即完成。)
//
*研究證實,病菌會殘留在物體表面並經由人體接觸傳播。經統計,一般人一小時內習慣觸摸自己的臉高達20次,手上的病菌很有可能造成感染。使用STC長效抗菌膠帶能有效減少物體表面之病菌,避免二次傳播。
運用半導體光學分散技術將氧化鋅抗菌材,以壓克力為基材,將氧化鋅抗菌材高溫溶接於PET薄膜上,材料溶出率低於20ppm,遠遠低於美國FDA所規範,且經摩擦、酒精擦拭或溫度變化也不易脫落,進而達到長效抗菌功能。
氧化鋅抗菌材與病毒外層細胞壁因正負極差異而互相吸引,抗菌材釋出帶正電離子物質穿透病菌細胞壁進入其體內,阻斷病菌維生機能,進而抑制病菌繁殖,達到主動殺菌效果。
//
#本團預計出貨時間
⭐️預計9/13起開始出貨
#本團客服資訊
Email: service@osharemommy.com.tw
電話: 02 2559-2733
(上班時間為週一~週五 9:30~18:00)
#本團運費
運費100元,外島200元
凡購買任一防護護必備組,享整筆訂單免運
//
9/9~9/15 台灣STC長效抗菌膠帶X瑞士抗藍光眼鏡
🔺下單網址→ https://gbf.tw/rqgcu
🉐目前開團中的所有商品
https://linktr.ee/mosbaby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小翔 XIA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隨著九月即將到來,據傳蘋果將會一口氣發表三款新機,其中最受矚目的非 iPhone 8 莫屬,而之前所提到的設計草圖,基本上與最新的渲染圖,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另外由保護殼廠商所提供的圖片來看,這很有可能就是 iPhone 8 的最終外型。 ------------------------------...
「光學尺 廠商」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光學尺 廠商 在 毛毛遊戲城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光學尺 廠商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光學尺 廠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光學尺 廠商 在 小翔 XIA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光學尺 廠商 在 MoneyDJ理財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光學尺 廠商 在 [問題] 光學尺相關問題- 看板Mechanica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光學尺 廠商 在 #光學尺維修 - Explore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光學尺 廠商 在 造盛 台灣光學尺安裝車床銑床桌上型精度機械加工零件手工 ... 的評價
- 關於光學尺 廠商 在 難怪西方挫在等大陸有俄軍想要的軍火庫 - Mobile01 的評價
光學尺 廠商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摩爾定律放緩 靠啥提升AI晶片運算力?
作者 : 黃燁鋒,EE Times China
2021-07-26
對於電子科技革命的即將終結的說法,一般認為即是指摩爾定律的終結——摩爾定律一旦無法延續,也就意味著資訊技術的整棟大樓建造都將出現停滯,那麼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聲音似乎是從十多年前就有的,但這波革命始終也沒有結束。AI技術本質上仍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續……
人工智慧(AI)的技術發展,被很多人形容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前三次科技革命,分別是蒸汽、電氣、資訊技術(電子科技)革命。彷彿這“第四次”有很多種說辭,比如有人說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生物技術革命,還有人說是量子技術革命。但既然AI也是第四次科技革命之一的候選技術,而且作為資訊技術的組成部分,卻又獨立於資訊技術,即表示它有獨到之處。
電子科技革命的即將終結,一般認為即是指摩爾定律的終結——摩爾定律一旦無法延續,也就意味著資訊技術的整棟大樓建造都將出現停滯,那麼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正式結束了。這種聲音似乎是從十多年前就有,但這波革命始終也沒有結束。
AI技術本質上仍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延續,它的發展也依託於幾十年來半導體科技的進步。這些年出現了不少專門的AI晶片——而且市場參與者相眾多。當某一個類別的技術發展到出現一種專門的處理器為之服務的程度,那麼這個領域自然就不可小覷,就像當年GPU出現專門為圖形運算服務一樣。
所以AI晶片被形容為CPU、GPU之後的第三大類電腦處理器。AI專用處理器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摩爾定律的發展進入緩慢期:電晶體的尺寸縮減速度,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所以就必須有某種專用架構(DSA)出現,以快速提升晶片效率,也才有了專門的AI晶片。
另一方面,摩爾定律的延緩也成為AI晶片發展的桎梏。在摩爾定律和登納德縮放比例定律(Dennard Scaling)發展的前期,電晶體製程進步為晶片帶來了相當大的助益,那是「happy scaling down」的時代——CPU、GPU都是這個時代受益,不過Dennard Scaling早在45nm時期就失效了。
AI晶片作為第三大類處理器,在這波發展中沒有趕上happy scaling down的好時機。與此同時,AI應用對運算力的需求越來越貪婪。今年WAIC晶片論壇圓桌討論環節,燧原科技創始人暨CEO趙立東說:「現在訓練的GPT-3模型有1750億參數,接近人腦神經元數量,我以為這是最大的模型了,要千張Nvidia的GPU卡才能做。談到AI運算力需求、模型大小的問題,說最大模型超過萬億參數,又是10倍。」
英特爾(Intel)研究院副總裁、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說:「前兩年用GPU訓練一個大規模的深度學習模型,其碳排放量相當於5台美式車整個生命週期產生的碳排量。」這也說明了AI運算力需求的貪婪,以及提供運算力的AI晶片不夠高效。
不過作為產業的底層驅動力,半導體製造技術仍源源不斷地為AI發展提供推力。本文將討論WAIC晶片論壇上聽到,針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前瞻性解決方案——有些已經實現,有些則可能有待時代驗證。
XPU、摩爾定律和異質整合
「電腦產業中的貝爾定律,是說能效每提高1,000倍,就會衍生出一種新的運算形態。」中科院院士劉明在論壇上說,「若每瓦功耗只能支撐1KOPS的運算,當時的這種運算形態是超算;到了智慧型手機時代,能效就提高到每瓦1TOPS;未來的智慧終端我們要達到每瓦1POPS。 這對IC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果依然沿著CMOS這條路去走,當然可以,但會比較艱辛。」
針對性能和效率提升,除了尺寸微縮,半導體產業比較常見的思路是電晶體結構、晶片結構、材料等方面的最佳化,以及處理架構的革新。
(1)AI晶片本身其實就是對處理器架構的革新,從運算架構的層面來看,針對不同的應用方向造不同架構的處理器是常規,更專用的處理器能促成效率和性能的成倍增長,而不需要依賴於電晶體尺寸的微縮。比如GPU、神經網路處理器(NPU,即AI處理器),乃至更專用的ASIC出現,都是這類思路。
CPU、GPU、NPU、FPGA等不同類型的晶片各司其職,Intel這兩年一直在推行所謂的「XPU」策略就是用不同類型的處理器去做不同的事情,「整合起來各取所需,用組合拳會好過用一種武器去解決所有問題。」宋繼強說。Intel的晶片產品就涵蓋了幾個大類,Core CPU、Xe GPU,以及透過收購獲得的AI晶片Habana等。
另外針對不同類型的晶片,可能還有更具體的最佳化方案。如當代CPU普遍加入AVX512指令,本質上是特別針對深度學習做加強。「專用」的不一定是處理器,也可以是處理器內的某些特定單元,甚至固定功能單元,就好像GPU中加入專用的光線追蹤單元一樣,這是當代處理器普遍都在做的一件事。
(2)從電晶體、晶片結構層面來看,電晶體的尺寸現在仍然在縮減過程中,只不過縮減幅度相比過去變小了——而且為緩解電晶體性能的下降,需要有各種不同的技術來輔助尺寸變小。比如說在22nm節點之後,電晶體變為FinFET結構,在3nm之後,電晶體即將演變為Gate All Around FET結構。最終會演化為互補FET (CFET),其本質都是電晶體本身充分利用Z軸,來實現微縮性能的提升。
劉明認為,「除了基礎元件的變革,IC現在的發展還是比較多元化,包括新材料的引進、元件結構革新,也包括微影技術。長期賴以微縮的基本手段,現在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未來3D的異質整合。這些多元技術的協同發展,都為晶片整體性能提升帶來了很好的增益。」
他並指出,「從電晶體級、到晶圓級,再到晶片堆疊、引線接合(lead bonding),精準度從毫米向奈米演進,互連密度大大提升。」從晶圓/裸晶的層面來看,則是眾所周知的朝more than moore’s law這樣的路線發展,比如把兩片裸晶疊起來。現在很熱門的chiplet技術就是比較典型的並不依賴於傳統電晶體尺寸微縮,來彈性擴展性能的方案。
台積電和Intel這兩年都在大推將不同類型的裸晶,異質整合的技術。2.5D封裝方案典型如台積電的CoWoS,Intel的EMIB,而在3D堆疊上,Intel的Core LakeField晶片就是用3D Foveros方案,將不同的裸晶疊在一起,甚至可以實現兩片運算裸晶的堆疊、互連。
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過AMD剛發佈的3D V-Cache,將CPU的L3 cache裸晶疊在運算裸晶上方,將處理器的L3 cache大小增大至192MB,對儲存敏感延遲應用的性能提升。相比Intel,台積電這項技術的獨特之處在於裸晶間是以混合接合(hybrid bonding)的方式互連,而不是micro-bump,做到更小的打線間距,以及晶片之間數十倍通訊性能和效率提升。
這些方案也不直接依賴傳統的電晶體微縮方案。這裡實際上還有一個方面,即新材料的導入專家們沒有在論壇上多說,本文也略過不談。
1,000倍的性能提升
劉明談到,當電晶體微縮的空間沒有那麼大的時候,產業界傾向於採用新的策略來評價技術——「PPACt」——即Powe r(功耗)、Performance (性能)、Cost/Area-Time (成本/面積-時間)。t指的具體是time-to-market,理論上應該也屬於成本的一部分。
電晶體微縮方案失效以後,「多元化的技術變革,依然會讓IC性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劉明說,「根據預測,這些技術即使不再做尺寸微縮,也會讓IC的晶片性能做到500~1,000倍的提升,到2035年實現Zetta Flops的系統性能水準。且超算的發展還可以一如既往地前進;單裸晶儲存容量變得越來越大,IC依然會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
500~1,000倍的預測來自DARPA,感覺有些過於樂觀。因為其中的不少技術存在比較大的邊際遞減效應,而且有更實際的工程問題待解決,比如運算裸晶疊層的散熱問題——即便業界對於這類工程問題的探討也始終在持續。
不過1,000倍的性能提升,的確說明摩爾定律的終結並不能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終結,而且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本文談的主要是AI晶片,而不是更具通用性的CPU。
矽光、記憶體內運算和神經型態運算
在非傳統發展路線上(以上內容都屬於半導體製造的常規思路),WAIC晶片論壇上宋繼強和劉明都提到了一些頗具代表性的技術方向(雖然這可能與他們自己的業務方向或研究方向有很大的關係)。這些技術可能尚未大規模推廣,或者仍在商業化的極早期。
(1)近記憶體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處理器性能和效率如今面臨的瓶頸,很大程度並不在單純的運算階段,而在資料傳輸和儲存方面——這也是共識。所以提升資料的傳輸和存取效率,可能是提升整體系統性能時,一個非常靠譜的思路。
這兩年市場上的處理器產品用「近記憶體運算」(near-memory computing)思路的,應該不在少數。所謂的近記憶體運算,就是讓儲存(如cache、memory)單元更靠近運算單元。CPU的多層cache結構(L1、L2、L3),以及電腦處理器cache、記憶體、硬碟這種多層儲存結構是常規。而「近記憶體運算」主要在於究竟有多「近」,cache記憶體有利於隱藏當代電腦架構中延遲和頻寬的局限性。
這兩年在近記憶體運算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是AMD——比如前文提到3D V-cache增大處理器的cache容量,還有其GPU不僅在裸晶內導入了Infinity Cache這種類似L3 cache的結構,也更早應用了HBM2記憶體方案。這些實踐都表明,儲存方面的革新的確能帶來性能的提升。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Graphcore的IPU處理器:IPU的特點之一是在裸晶內堆了相當多的cache資源,cache容量遠大於一般的GPU和AI晶片——也就避免了頻繁的訪問外部儲存資源的操作,極大提升頻寬、降低延遲和功耗。
近記憶體運算的本質仍然是馮紐曼架構(Von Neumann architecture)的延續。「在做處理的過程中,多層級的儲存結構,資料的搬運不僅僅在處理和儲存之間,還在不同的儲存層級之間。這樣頻繁的資料搬運帶來了頻寬延遲、功耗的問題。也就有了我們經常說的運算體系內的儲存牆的問題。」劉明說。
構建非馮(non-von Neumann)架構,把傳統的、以運算為中心的馮氏架構,變換一種新的運算範式。把部分運算力下推到儲存。這便是記憶體內運算(in-memory computing)的概念。
記憶體內運算的就現在看來還是比較新,也有稱其為「存算一體」。通常理解為在記憶體中嵌入演算法,儲存單元本身就有運算能力,理論上消除資料存取的延遲和功耗。記憶體內運算這個概念似乎這在資料爆炸時代格外醒目,畢竟可極大減少海量資料的移動操作。
其實記憶體內運算的概念都還沒有非常明確的定義。現階段它可能的內涵至少涉及到在儲記憶體內部,部分執行資料處理工作;主要應用於神經網路(因為非常契合神經網路的工作方式),以及這類晶片具體的工作方法上,可能更傾向於神經型態運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
對於AI晶片而言,記憶體內運算的確是很好的思路。一般的GPU和AI晶片執行AI負載時,有比較頻繁的資料存取操作,這對性能和功耗都有影響。不過記憶體內運算的具體實施方案,在市場上也是五花八門,早期比較具有代表性的Mythic導入了一種矩陣乘的儲存架構,用40nm嵌入式NOR,在儲記憶體內部執行運算,不過替換掉了數位週邊電路,改用類比的方式。在陣列內部進行模擬運算。這家公司之前得到過美國國防部的資金支援。
劉明列舉了近記憶體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兩種方案的例子。其中,近記憶體運算的這個方案應該和AMD的3D V-cache比較類似,把儲存裸晶和運算裸晶疊起來。
劉明指出,「這是我們最近的一個工作,採用hybrid bonding的技術,與矽通孔(TSV)做比較,hybrid bonding功耗是0.8pJ/bit,而TSV是4pJ/bit。延遲方面,hybrid bonding只有0.5ns,而TSV方案是3ns。」台積電在3D堆疊方面的領先優勢其實也體現在hybrid bonding混合鍵合上,前文也提到了它具備更高的互連密度和效率。
另外這套方案還將DRAM刷新頻率提高了一倍,從64ms提高至128ms,以降低功耗。「應對刷新率變慢出現拖尾bit,我們引入RRAM TCAM索引這些tail bits」劉明說。
記憶體內運算方面,「傳統運算是用布林邏輯,一個4位元的乘法需要用到幾百個電晶體,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資料來回的移動。記憶體內運算是利用單一元件的歐姆定律來完成一次乘法,然後利用基爾霍夫定律完成列的累加。」劉明表示,「這對於今天深度學習的矩陣乘非常有利。它是原位的運算和儲存,沒有資料搬運。」這是記憶體內運算的常規思路。
「無論是基於SRAM,還是基於新型記憶體,相比近記憶體運算都有明顯優勢,」劉明認為。下圖是記憶體內運算和近記憶體運算,精準度、能效等方面的對比,記憶體內運算架構對於低精準度運算有價值。
下圖則總結了業內主要的一些記憶體內運算研究,在精確度和能效方面的對應關係。劉明表示,「需要高精確度、高運算力的情況下,近記憶體運算目前還是有優勢。不過記憶體內運算是更新的技術,這幾年的進步也非常快。」
去年阿里達摩院發佈2020年十大科技趨勢中,有一個就是存算一體突破AI算力瓶頸。不過記憶體內運算面臨的商用挑戰也一點都不小。記憶體內運算的通常思路都是類比電路的運算方式,這對記憶體、運算單元設計都需要做工程上的考量。與此同時這樣的晶片究竟由誰來造也是個問題:是記憶體廠商,還是數文書處理器廠商?(三星推過記憶體內運算晶片,三星、Intel垂直整合型企業似乎很適合做記憶體內運算…)
(2)神經型態運算:神經型態運算和記憶體內運算一樣,也是新興技術的熱門話題,這項技術有時也叫作compute in memory,可以認為它是記憶體內運算的某種發展方向。神經型態和一般神經網路AI晶片的差異是,這種結構更偏「類人腦」。
進行神經型態研究的企業現在也逐漸變得多起來,劉明也提到了AI晶片「最終的理想是在結構層次模仿腦,元件層次逼近腦,功能層次超越人腦」的「類腦運算」。Intel是比較早關注神經型態運算研究的企業之一。
傳說中的Intel Loihi就是比較典型存算一體的架構,「這片裸晶裡面包含128個小核心,每個核心用於模擬1,024個神經元的運算結構。」宋繼強說,「這樣一塊晶片大概可以類比13萬個神經元。我們做到的是把768個晶片再連起來,構成接近1億神經元的系統,讓學術界的夥伴去試用。」
「它和深度學習加速器相比,沒有任何浮點運算——就像人腦裡面沒有乘加器。所以其學習和訓練方法是採用一種名為spike neutral network的路線,功耗很低,也可以訓練出做視覺辨識、語言辨識和其他種類的模型。」宋繼強認為,不採用同步時脈,「刺激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同步電動勢,只有工作部分耗電,功耗是現在深度學習加速晶片的千分之一。」
「而且未來我們可以對不同區域做劃分,比如這兒是視覺區、那兒是語言區、那兒是觸覺區,同時進行多模態訓練,互相之間產生關聯。這是現在的深度學習模型無法比擬的。」宋繼強說。這種神經型態運算晶片,似乎也是Intel在XPU方向上探索不同架構運算的方向之一。
(2)微型化矽光:這個技術方向可能在層級上更偏高了一些,不再晶片架構層級,不過仍然值得一提。去年Intel在Labs Day上特別談到了自己在矽光(Silicon Photonics)的一些技術進展。其實矽光技術在連接資料中心的交換機方面,已有應用了,發出資料時,連接埠處會有個收發器把電訊號轉為光訊號,透過光纖來傳輸資料,另一端光訊號再轉為電訊號。不過傳統的光收發器成本都比較高,內部元件數量大,尺寸也就比較大。
Intel在整合化的矽光(IIIV族monolithic的光學整合化方案)方面應該是商業化走在比較前列的,就是把光和電子相關的組成部分高度整合到晶片上,用IC製造技術。未來的光通訊不只是資料中心機架到機架之間,也可以下沉到板級——就跟現在傳統的電I/O一樣。電互連的主要問題是功耗太大,也就是所謂的I/O功耗牆,這是這類微型化矽光元件存在的重要價值。
這其中存在的技術挑戰還是比較多,如做資料的光訊號調變的調變器調變器,據說Intel的技術使其實現了1,000倍的縮小;還有在接收端需要有個探測器(detector)轉換光訊號,用所謂的全矽微環(micro-ring)結構,實現矽對光的檢測能力;波分複用技術實現頻寬倍增,以及把矽光和CMOS晶片做整合等。
Intel認為,把矽光模組與運算資源整合,就能打破必須帶更多I/O接腳做更大尺寸處理器的這種趨勢。矽光能夠實現的是更低的功耗、更大的頻寬、更小的接腳數量和尺寸。在跨處理器、跨伺服器節點之間的資料互動上,這類技術還是頗具前景,Intel此前說目標是實現每根光纖1Tbps的速率,並且能效在1pJ/bit,最遠距離1km,這在非本地傳輸上是很理想的數字。
還有軟體…
除了AI晶片本身,從整個生態的角度,包括AI感知到運算的整個鏈條上的其他組成部分,都有促成性能和效率提升的餘地。比如這兩年Nvidia從軟體層面,針對AI運算的中間層、庫做了大量最佳化。相同的底層硬體,透過軟體最佳化就能實現幾倍的性能提升。
宋繼強說,「我們發現軟體最佳化與否,在同一個硬體上可以達到百倍的性能差距。」這其中的餘量還是比較大。
在AI開發生態上,雖然Nvidia是最具發言權的;但從戰略角度來看,像Intel這種研發CPU、GPU、FPGA、ASIC,甚至還有神經型態運算處理器的企業而言,不同處理器統一開發生態可能更具前瞻性。Intel有個稱oneAPI的軟體平台,用一套API實現不同硬體性能埠的對接。這類策略對廠商的軟體框架構建能力是非常大的考驗——也極大程度關乎底層晶片的執行效率。
在摩爾定律放緩、電晶體尺寸微縮變慢甚至不縮小的前提下,處理器架構革新、異質整合與2.5D/3D封裝技術依然可以達成1,000倍的性能提升;而一些新的技術方向,包括近記憶體運算、記憶體內運算和微型矽光,能夠在資料訪存、傳輸方面產生新的價值;神經型態運算這種類腦運算方式,是實現AI運算的目標;軟體層面的最佳化,也能夠帶動AI性能的成倍增長。所以即便摩爾定律嚴重放緩,AI晶片的性能、效率提升在上面提到的這麼多方案加持下,終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飛越。這第三(四)次科技革命恐怕還很難停歇。
資料來源:https://www.eettaiwan.com/20210726nt61-ai-computing/?fbclid=IwAR3BaorLm9rL2s1ff6cNkL6Z7dK8Q96XulQPzuMQ_Yky9H_EmLsBpjBOsWg
光學尺 廠商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家想量就量,不用等學校,無須跑醫院!量身高好方便 📏🦔 Vielatt 吸磁式電子身高尺 ‣‣‣ bit.ly/ShaVielatte
#成長中孩童家中必備
#身高隨時量
我常常想到一件事,就想馬上去做!所以之前每當想知道孩子的身高,又不得而知時,非常困擾! 翻開寶寶手冊,紀錄的身高也已經是好幾個月甚至去年的事,也不可能為了量身高去趟醫院或診所啊~
在家可以隨時幫孩子量身高,竟變成一件讓我渴望的事!(有在買童裝的媽媽都懂 😂)
但是... 真的沒有辦法接受俗氣圖案的身高壁貼,貼在我家牆上那吶~
我們小時那年代記憶中的經驗,牆壁都是殘膠,而且那張身高紙最後變得破舊泛黃,真的太不講究裝潢和美感了!重點也不好用啊~ 還要拿墊板頂過去刻度切頭頂才精準,,, 你懂齁?
Vielatt 電子身高尺是我老公發現的好物!他一看到馬上貼給我!實際收到的質感很滿意,而且我們都覺得好用耶!
_使用方法相當簡單,我們家是貼在冰箱的側面_
① 將身高尺吸附在冰箱,或家中任何磁性垂直面
② 移動至受測者頭頂高度,確保機器垂直無傾斜
③ 淨空站立範圍,確認下方無障礙物
④ 輕按一下,立即顯示身高!
⚈ 長按3秒可查看上次測量紀錄,若為同一個人使用,就能知道距離上次有沒有長高!
⚈ 10秒後自動休眠關機,量身高就是這麼簡單!
⚈ 在家想量就量,不用等學校,無須跑醫院!
我老公還拿去量距離,比方說走道寬度啊之類的 😂 結果也滿精準的!只能說太太在工作時,他真的是太無聊了~
#光學感測 #測量精準又快速
#Vielatt吸磁式電子身高尺
Viélätt | Designed and Made in Taiwan
🌟 本檔為廠商限定優惠,價格不公開,首次跟團請用FB帳號登入,即可看到團購價 🌟
📏🦔 Vielatt 吸磁式電子身高尺 ‣‣‣ bit.ly/ShaVielatte
⑊ 限 時 7 日 團 購 ⑊
光學尺 廠商 在 小翔 XIA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隨著九月即將到來,據傳蘋果將會一口氣發表三款新機,其中最受矚目的非 iPhone 8 莫屬,而之前所提到的設計草圖,基本上與最新的渲染圖,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另外由保護殼廠商所提供的圖片來看,這很有可能就是 iPhone 8 的最終外型。
-------------------------------------------------------------------------
主題:iPhone 8 最終設計?外型、規格先預覽!
資料來源:Apple、Sony、Samsung、Google、ASUS、GSMarena、Phonearea…
製作者:小翔 XIANG
【個人專區】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Xiangblog/
Blog:http://xianglin0222.pixnet.net/blog
Twitter:https://twitter.com/xianglin0222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xianglin0222/
E-mail:xianglin0222@gmail.com
-------------------------------------------------------------------------
【精選影片】
《LG V30 現身?18:9 比例 OLED 螢幕!》
https://youtu.be/MPJA3drGsjg
《OPPO R11 vs OPPO R9s 你該升級嗎?》
https://youtu.be/tZ6BUk5Xd78
《三星 Note 8 流出?雙鏡頭設計、6GB記憶體》
https://youtu.be/UkF01EptKPM
《NOKIA 8 外型曝光?蔡司認證雙鏡頭!》
https://youtu.be/cj3v9qo-1rU
-------------------------------------------------------------------------
【iPhone 8】謠傳規格:
◎外觀
尺寸:143.5 x 70.9 x 7.6 mm
重量:-g
材質:2.5D正反玻璃、不鏽鋼邊框
顏色:黑
◎螢幕
尺寸:5.8吋(螢幕佔比:-%)
材質:OLED
解析度:2800 x 1242p(537ppi)
技術:18:9高螢幕佔比、ProMotion、3D Touch、廣色域顯示、廣視角、純黑顯示效果、超高對比特性。
玻璃:2.5D 抗刮玻璃
多點觸碰:支援
◎硬體
作業系統:iOS 11
處理器名稱:Apple A11
製程:10奈米
CPU:四核心(-)
GPU:-
記憶體:3GB RAM(LPDDR4X)
儲存空間:64/256GB ROM(-)
記憶卡:不支援
電池:-mAh(固定式),
快充:支援
◎主相機
畫素:1,200萬 & 1,200萬
光圈:f/1.8 & f/2.8
技術:VCSEL雷射感應器、3D深度感測、AR擴增實境、自動HDR、雙顆鏡頭皆有OIS、PDAF 相位對焦、雙色溫四LED閃光燈、兩段式光學變焦…。
錄影:4K@30fps、1080p@30/60/120fps、720p@240fps
◎前相機:
畫素:700萬
光圈:f/2.2
技術:VCSEL雷射感應器、3D深度感測、AR擴增實境、臉部辨識(結合紅外線感應器)、臉部偵測、自動測光、螢幕補光、自動HDR…
錄影:1080P
◎通訊
SIM卡:nanoSIM
通訊網路:2G GSM 四頻、3G WCDMA 850 + 900 +2100、台灣4G全頻。
LTE等級:Cat.9(下載450 Mbps、上傳50 Mbps)
載波聚合:3CA
VoLTE:有
◎連結
連接埠:Lightning 或 USB Type-C (3.0)
Wi-Fi:802.11 a/b/g/n/ac、熱點
藍牙:v4.2(A2DP、LE)
GPS:A-GPS、GLONASS、BDS、GALILEO
其他:NFC、OTG、AirPlay…
◎音訊
技術:主動降噪立體聲錄音麥克風。
格式:mp3、mp4、aiff、wav …
3.5耳機孔:無
雙喇叭:有
FM收音機:-
◎感應器
指紋辨識器、虹膜辨識、臉部辨識、光源感應器、加速計、VCSEL雷射感應器、距離感應器、霍爾感應器、陀螺儀、數位指南針、氣壓計。
◎其他
指紋辨識:-
防水防塵:IP68(可在水深1.5公尺浸泡30分鐘)
個人智慧助理:Siri
◎資訊
售價:預估 $1,100~1,200(大約台幣 33,000~36,000元)
上市:預估2017/10之後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想了解更多請前往
官方網站:N/A
網路頻段查詢:https://www.frequencycheck.com/
-------------------------------------------------------------------------
【CC Music】
Nicolai Heidlas - Drive (CC)
https://soundcloud.com/nicolai-heidlas
-------------------------------------------------------------------------
#iPhone8 #AppleiPhone8 #Appleflagship #iPhone #iPhone手機 #蘋果手機 #Apple智慧型手機 #Apple手機 #小翔XIANG
光學尺 廠商 在 MoneyDJ理財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近期支撐台股的生技股及太陽能股在昨天走勢疲弱,包括上市生醫類股(TSE31)下跌0.8%,上櫃生醫類股(OTC41)更是重挫1.98%,顯示生技股王浩鼎(4174)遭到主管機關分盤交易的衝擊不小,也確實讓生技股有降溫的跡象,不過就個股表現來看,降溫的主要還是新藥股(4147),其他像是F*太景(4157)則是逆勢漲停,合一(4743)、百略(4103)、杏國(4192)以及醣聯(4168)等之前漲幅相對較小的個股則是接棒挺身而出,健亞(4130)受惠客戶進行藥證轉換提前出貨,加上旺季效應,帶動第4季營收有機會逼近第一季的表現,年增率超過15%,昨日漲幅8.27%,以61.5元作收,成交量也放大至16,998張。
電子股的部分,台積電(2330)表態看好景氣回春,加上IC設計近期整併話題多,激勵法人大搶半導體股,華亞科(3474)、聯發科(2454)昨日都強勢上漲。尤其資金昨天也明顯輪動到IC設計,陸資參股IC設計的想像題材不斷,在聯發科高層密集拜訪大陸武岳峰資本、紫光集團和盛世投資等中資集團的帶動下,IC設計族群可以說是百花齊放,聯家軍底下的IC設計也雨露均霑,原相 (3227)領頭攻上漲停,聯詠 (3034) 繼前日大漲後,昨日攻勢再起,開低後不到半小時就由黑翻紅收漲3.05%創下4個多月新高,MCU廠盛群 (6202) 大漲將近6%,正式帶量突破年線大關,智原 (3035) 和矽統 (2363) 也連袂突破月線。而Type-C儼然已經成為一股新產業潮流,第4季在英特爾Skylake處理器主推之下,NB及PC鋪貨潮帶動IC設計相關Type-C概念股相繼發威,昨天創惟 (6104) 盤中最多大漲9.65%,最後以勁揚5.79%作收,鈺創 (5351) 尾盤買單急拉攻上漲停14.05元,帶動祥碩 (5269) 和創意 (3443)也都有4%以上的漲幅。至於記憶體控制晶片廠擎泰 (3555)為了撙節成本將大舉裁員超過6成,不過在威剛董事長陳立白個人將跟友人一起入主的消息激勵之下,股價不跌反漲,甚至以漲停板作收。
股王大立光(3008) 繼日前受到美系外資大砍目標價後,昨天再遭到麥格理資本證券調降評等到「中立」,目標價2600元;並預期獲利將進入「低成長率」時代,2015-17年年複合成長率僅5%。大立光昨天受到外資降評的衝擊,股價開低,尾盤下跌60元,以2550元作收,跌幅2.3%。雖然近來大立光頻頻遭到外資降評大砍目標價,但觀察外資近來的動向,到前天為止其實已經連續買超6天。根據工商時報專跑外資的資深記者張志榮所報導,以目前外資圈樂觀跟保守派看法各佔一半的情況來看,短期內股價將會以2,500元上下500元作為波動區間,也就是說,很難站上3,000元、但要跌破2,000元也不容易,同時意味著選舉前台股也很難有大漲走勢。也因為大立光的拖累使得光電類股(TSE34)下挫1.07%。個別股光耀(3666)為中小尺寸增亮膜廠商,上半年受到大陸手機需求不振衝擊,繳出虧損財報,9月開始營收回溫,上一季也正式轉虧為盈,單季營收達2.69億元,單季稅後純益1,400萬元,每股稅後純益0.29元,第4季隨著產品布局好轉,財報表現可望繼續回升,昨日股價帶量突破平台整理區,終場以亮燈漲停收市。另外設備業已經進入淡季,牧德(3563)首度跨入的半導體產業晶圓切割自動光學檢測設備近期上市,昨日股價大漲3.3元、漲幅7.59%,收盤價46.8元創近半年新高,也暴出9個月最大成交量。堤維西(1522)擺脫整理,昨天爆出少見巨量16,806張,股價一度攻上漲停26.15元,最後上漲1.5元以25.3元收盤,漲幅6.3%。
每日觀盤重點,歡迎訂閱MoneyDJ TV的粉絲團哦!
https://www.facebook.com/moneydjtv
光學尺 廠商 在 #光學尺維修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explore #光學尺維修at Facebook. ... 電腦加工機光學尺小量具買賣維修/ 鑫匯餘貿易 ... 光學尺急修日常. 客戶被上游廠商催促急件. 做到一半剛好機台故障. ... <看更多>
光學尺 廠商 在 造盛 台灣光學尺安裝車床銑床桌上型精度機械加工零件手工 ... 的推薦與評價
全台唯一擁有機械加工執照的小型機械 廠商 (小型車床,小型銑床) 歡迎來店(電)參觀選購!!! 修一刀再也不用拜託外面加工廠 造盛在此 ... ... <看更多>
光學尺 廠商 在 [問題] 光學尺相關問題- 看板Mechanical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現有一絕對式光學尺 精度為+-3um 解析度0.005um
目前我知道精度表示實際值與量測值的誤差
解析度為量測的最小單位
那這邊精度指的是製作出光學尺過程,使用很準的量測儀器與光學尺刻度的誤差嗎?
而當我使用一精度越高的光學尺,代表我在光學尺所量測得到的數值越準
還是有人可以簡單說明一下光學尺製作過程
精度的取得是不是類似使用量測儀器與光學尺上每個刻度取誤差值,在根據每個誤差的結
果去做統計所得到的值為其精度
那解析度是指光學尺安裝在工具機上然後顯示的最小單位 50.345um、20.025um這樣嗎?
還是也是指在製作光學尺過程中的部分?
不確定我的說法是不是對的...
還是有各位大大可以幫忙補充的 感謝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20.24.2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echanical/M.1452089221.A.1AB.html
那我想再請問各位
對於光學尺量測數據後決定要不要進行補償,是依據甚麼來做參考的?
有人說超過1pulse就補償 也有人說是看是超過多少位移就補償
如果是對的那我應該只要知道1pulse移動多少距離就知道超過多少值就要補償了吧
而且絕對式光學尺是量測到位移然後轉為puls在傳送嗎? 還是傳送位移值後再轉為
pulse?
小弟不太了解光學尺跟補償之間的互動關係阿~~~~~
※ 編輯: Nonplaner (140.120.24.203), 01/08/2016 22:05:37
最小指令單位是要看哪一個地方的? 機台還是馬達之類?
另外最小指令單位1um是每次補償1um的話 那要怎麼知道甚麼時候才會判斷需要補償
※ 編輯: Nonplaner (140.120.24.203), 01/09/2016 13:58:29
不太懂~~ 是只要超過1um就補償嗎? 因為想知道最小開始補償的值或是依據
還有feedback single是甚麼? 是要在哪個地方才能查到嗎? 控制器嗎?
※ 編輯: Nonplaner (140.120.24.203), 01/09/2016 16:44:06
應該是說下命令走10mm 但實際如果走 9.9mm 還是9.99mm 或是9.999mm 9.9999mm
實際不可能走到10mm但最小要走到多接近才不會補償呢?
※ 編輯: Nonplaner (140.120.24.203), 01/09/2016 17:55: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