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兩岸經濟懸殊是不爭事實,若淪於軍備競賽實質意義不大,這也是為何我方必須將資源轉投在打造不對稱戰力上,才能發揮出奇不意之效。沱江、塔江此種具高航速、匿蹤性、強大火力的艦船自應運而生。
共軍無論是要遂行大規模的兩棲登陸,還是強化對南海一帶的控制,甚或穿越第一島鏈往第二島鏈移動,打造標的無疑是藍水海軍,造艦上至航艦,下至打擊群各艦,多為大型目標。
我方戰術則以輕、快、小,但火力強的載台群起圍攻、加以反制。從先前完成打造的光華六號飛彈快艇(百餘噸),再到沱江、塔江(600至700噸),每艘都能搭載複數枚反艦飛彈;甚至包含最終未能成形的「微型飛彈突擊艇」(不到百噸),戰時分散至小型港口或特定海域,獲令後即刻出動,造成對方先期偵測和反制我反艦飛彈的困擾。請看《新新聞》深入調查報導。
------------------------------
🔥《新新聞》全力監督公共政策,您的贊助支持,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http://bit.ly/3gqzxcT
🔔 加入新新聞Telegram頻道,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3c6Pi5b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光華六號飛彈快艇 在 聯合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點帥😉😉
📌光六快艇艙內有玄機 女性登船得成對 #軍情站
https://bit.ly/2AsTn5e
📌光六快艇軍演總扮反派角色 為何女艇長一定要成對?#會員
https://bit.ly/301L62S
光華六號飛彈快艇 在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摘錄:反特攻作戰演練,扮演暴徒的官兵悄悄進入雷達站,擊殺雷達站人員並癱瘓運作,海軍陸戰隊兩棲偵搜大隊特勤中隊獲報後,立即派遣兵力馳援擊斃暴徒,機動雷達車組也在雷達站修復之前,補上偵蒐與戰管空缺。在海外的6艘光華六號飛彈快艇,則在機動雷達車引導下,殲滅欲入侵我國的敵方船團。
▫️
由於雷達站戰時易成為攻擊之的,吳厚生表示,雷達站與當地憲兵、警察、消防、特戰人員都有支援協定,如接獲情資或有狀況,上述單位可派員馳援。另外,海軍陸戰隊特勤中隊昨也展現綜合格鬥與應用射擊技巧,以及特種作戰和反狹持演練,海軍昨強調,只要敵情威脅存在,戰訓就永無止盡,未來持續依「仗在哪裡打,部隊就在哪裡練」原則,不斷精進部隊訓練。
光華六號飛彈快艇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光華六號飛彈快艇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海軍整齊劃一的動作,展現高昂氣勢,迎接總統馬英九到訪。國造光華六號成軍,馬總統指出,國軍重要任務,包括要有建軍備戰能力、建構不對稱創新作戰方式,和加強人員訓練。尤其,要改掉過去從國外買來的昂貴設備捨不得用,應該熟悉訓練,必要時才能發揮戰力。
馬總統說兩岸關係改善,但中國並沒有減低對台的軍事佈局,因此,國軍一秒都不能鬆懈。總統再次提出,止戰不懼戰、備戰不求戰的國防策略,他說不要思考用武力解決兩岸關係,但萬一有戰爭要能因應,
總統強調,我們的軍事國力無法和中國大陸相比,才更要以小成本發揮大戰力,台灣可以訓練小而精、小而強、小而巧的國防武力,國軍要發揮有效嚇阻力量,隨時維持戰力、維護人民安全。
記者 王琪如 陳信隆 彭耀祖 蘇澳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