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斯拉之後,時代雜誌也宣布接受比特幣付費。但我始終認為問題不是資產負債表、而是損益表啊。本國商店不接受外幣付款,最大原因就是沒辦法結帳;接受用外幣付款的,大概就是當天要換回法幣。沒辦法結帳,作不出損益表,最大問題就是稅務機關沒辦法課稅,這就很棘手了。
我個人猜測,他們的實際做法應該是,接受比特幣付費,然後用公司的法幣去抵這筆帳。在會計上的作法,應該是他們會直接認列有收到這筆錢,「假裝」他們是用公司的現金去買比特幣,然後就同時解決損益表跟資產負債表的問題了。
假設時代雜誌還是決定要換回法幣,那問題就不是很大,處理方式就跟從海外子公司匯回款項一樣,選定一個日期作轉換就好,每一次的轉換都會有匯率(?)利得或者損失。
假設像特斯拉這樣,不打算換回法幣,那麼資產負債表上就會有一塊類似不動產資產一樣的比特幣項目。這個項目會不斷長大,然後每一季/半年/一年可能會重新作資產價值評估,但這個項目的獲利永遠不會認回損益表。
同時,這個項目等於是把流動資產(現金)轉成非流動資產,因此會讓流動比率跟速動比率下降,特別是速動比率對此操作的敏感度更高,因此影響數會更大。翻成白話的意思就是,公司的管理數據可能會變醜。不過,比特幣至少「目前」在市面上可以自由兌換,因此這個管理數字的惡化,可能實際上沒這麼嚴重。當然,如果公司選擇讓這個項目維持列在流動資產,那問題可能就是,比特幣的交易流動性可能還是不如一般貨幣,因此這個報表的認列方式會低估了風險。
特斯拉跟時代雜誌開了第一槍,後續到底會怎樣,目前還沒人知道,但當作是一個「服務」,也沒什麼壞處。當然啦,商業的世界就是成敗論英雄,很多時候預先論成敗,沒太大意義。
不過,比特幣之於一種對法幣不信任的第三方數位資產(我認為性質比較接近貴金屬而非貨幣),對於各國而言,允許數位貨幣大量發展,長期而言是有可能削弱法幣的影響力,當然就會影響到央行貨幣政策的效果。換言之,雖然目前仍有許多國家允許比特幣自由交易,但是比特幣大到一定程度時,很可能就會受到壓迫──例如各國央行紛紛推出自己的數位法幣。當然,數位法幣也會有對銀行產生排擠的問題,這會發生怎樣的事情、該要如何解決,也有許多學者在提出相對應的作法,因此未來實際發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未來日常生活的使用上,貨幣種類會傾向收斂還是發散,是貨幣銀行學、會計學、稅務學、經濟學等多重領域的綜合問題,接下來也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不同觀點的討論。
https://www.blocktempo.com/time-is-gonna-keep-bitcoin-on-its-balance-sheet/?fbclid=IwAR1xzLjjTayPg69fo0GnEGGKFHjcY6cXJfdIXj-EJLsCg2o_V5zJYwVrt_c
兌換損益會計處理 在 AppWork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八月主題分享 4. 財務簽證與稅務簽證的差異 】
大家好我是 AppWorks 分析師 Norman,八月 AppWorks 專頁的責任編輯。在這個月,我已經和大家分享了 1. 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與非閉鎖性股份有限公司的差異 ( 連結:https://bit.ly/2PAtbdk ) 、2. 常見的國際創業者來台設立營業據點類型 ( 連結:https://bit.ly/318Un9C ),以及 3. 發行低票面金額與無票面金額股票對創業者的影響 (連結:https://bit.ly/3lgSvDA )。希望這三篇能帶給大家一些收穫,如果錯過了可以點擊上方連結閱讀。
這個月的第四篇文章,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財務報表查核簽證與營利事業所得稅簽證申報(以下分別簡稱財務及稅務簽證)的差異。當創業者踏上創業的征途後,依規定會有出具財務報表的需求,並必須向政府進行稅務結算申報。若創業者非財會背景出身,在創業初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創業者大多會選擇將前述工作外包給記帳士或是會計師事務所全權處理,但在什麼時候,創業者會需要委託會計師出具簽證報告呢?常聽到的財務簽證與稅務簽證又有什麼樣的差異?
隨著企業規模擴大,財務報表編製也愈加困難且複雜,若無專業會計師審核企業自行編製的報表,財報使用者如股東、董事、銀行融資審核部門以及潛在外部投資人等,不免對財報表達是否正確且完整產生疑慮。因此,「財務簽證」就是會計師對客戶的財務報表是否依據一定規範 (如商業會計法或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編製進行查核或核閱,並就查核(或核閱)結果以報告書形式表示專業意見。依現行的法規規定,只要符合下列條件其中一點,企業就「必須」委託會計師對其財報進行查核簽證,並提請股東同意或股東常會承認:
1. 實收資本額達新台幣 30,000,000 元以上
2. 營業收入達 100,000,000 元
3. 公司投保勞保員工達 100 人
4. 其他法令規定
此外,若企業有意圖向銀行借錢融資的話,額度達新台幣 30,000,000 以上,銀行也會要求企業出具會計師查核財報。
而因為部分損益項目稅法與會計準則認定方式不同(如外幣兌換損益、罰鍰、交際費限額等 ),故「稅務簽證」即是會計師依據稅法規定,在企業辦理所得稅結算申報時,檢查有關交易資料與會計處理是否符合稅法規定,以核算課稅所得額,並代理申報。除企業符合一些特別條件或是營業收入達新台幣 100,000,000 以上外,創業者基本上可自行決定要不要請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但一般來說,通常會建議創業者做稅務簽證的原因如下:
1. 稅務簽證若如期申報,可以適用虧損扣抵盈餘。企業草創之初,不免得經歷虧損階段,公司在虧損的年度,若營所稅採稅務簽證申報,則虧損可保留十年扣抵之後的課稅所得,也就是往後十年內有賺錢,虧損扣抵得以減少應繳營利事業所得稅額。舉例來說,假設一個企業前十年累計虧損 50,000,000 元,但今年進入成長期後,業績大幅成長,申報的稅前淨利為 10,000,000 元,理論上企業本應繳交 2,000,000 元的稅,但若之前稅務申報有請會計師簽證且帳冊完備,這時之前累計虧損的 50,000,000 就可以拿來扣抵這 10,000,000 元,讓公司本年度不需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由此可發現,有沒有請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對於進入成長期的稅務的影響將影響非常大。
2. 降低與國稅局溝通的成本及享受條件較好之租稅優惠。當公司營運進入一定規模,又沒有請會計師進行稅務簽證,被國稅局選案的機率會較高。因為創業者非稅務專家,直接面對國稅局之詢問,往往對專業名詞或是稅法規定不甚了解,溝通上曠日費時,甚至最終遭裁定補稅以及繳納罰鍰。但若是已有做稅務簽證,因為會計師已經預先代替國稅局審核,故通常被抽查的機率會降低。且若是遭國稅局調查,會由會計師先代為向國稅局說明,就像是民眾有法律糾紛時,會請律師代為處理訴訟程序一樣。
希望透過以上簡單的說明,讓創業者更清楚知道兩種常見的會計師簽證有何不同,以及適用的時機和規定。
這次的分享就先到這裡,如果有不清楚、需要進一步說明的地方,歡迎留言詢問。
Image by Lucia Grzeskiewicz from Pixabay
By Norman Chi, AppWorks Analyst
兌換損益會計處理 在 巴小智的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位網友不僅很認真在投資聯強,而且大方的分享他的觀點。他不願透露自己的名字,因為只是出於分享的熱忱。
代表粉絲團再次表達感謝之意 ~
ps 跟回應單車大的那篇是同一位作者。
.
.
.
巴小智 2017.3.22
-----------------------
由於這次自己因為倚賴自己以往的經驗,導致沒仔細看財報附註該項的疏失,造成自己在看 到聯強股利的時候也一頭霧水,不過後來發現其實原因財報上一直都有,於是,算對自己的 一個反省,決定做一下整理。提醒自己,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A、首先看一下聯強關於保留盈餘處理方式的規定,係遵循公司的公司章程來做處理 (圖A)
B、再來看一下,下表關於”資產負債表”中,”股東權益”項下的的”其他權益”breakdown (圖 B)
C、接下來是”損益表”內的”其他綜合損益”關於”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金額 (圖C)
先提一下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股東權益,另外如果稍微挪動一下公式, 變成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來看,股東權益也就是所謂的"淨值"(資產-負債), 所以雖然這個所謂的”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沒有顯現在一般損益上,而是 顯現在綜合損益內,但是在結進資產負債表時,他是有造成企業的股東權益(淨值)下降的; 故針對這一部分去扣住相對應的盈餘,其實也是在保護長期的投資人。
關於說為何 2015 跟 2016 的匯損會體現在不同地方,這部分主要是 2015 年採取的方式是將 所需的資金由母公司借給子公司,所以在借款的評價上產生了影響損益表的匯兌損益,但也 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造成損益表有很大的波動,所以在 2016 年改成將資金改成直接"投資"子 公司,也就是變成長期投資科目了,所以變成體現在綜合損益表內。至於說為何以往不如 2016 年處理,個人解讀是,墊借款的性質收放比較方便,改成投資的話變成子公司的股本, 要收回變成要子公司辦減資才能退回,是比較不方便的,所以相關處理方式當然是用墊借款 方式會比較靈活比較好。(圖 D)
另外說明一下聯強保留盈餘相關的政策,其實他要多發是可以的,未分配盈餘是累計的概念, 政策以是帳上的未分配餘額去扣除當年度的權益減項金額當做可以供股利分發的基數,以 2016 年來說,2016 年底未分配盈餘餘額是 7,992,064(仟元),2016 年度權益減項為 2,710,805(仟元),兩者相減後為 5,281,259,也就是他必須發放 5,281,259 的 30%~100%,此 次發放金額是該在區間無誤。
很多投資人(我自己也是)通常可能因為像我一樣沒細看政策, 而且經驗上沒碰到的原因是多數企業其實都有一定程度的累積未分配盈餘(以前年度留下的) 可以配發,所以配發上看不出端倪。所以此次聯強配發政策除要看到”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 表換算之兌換差額”的影響外,另外還要注意聯強是刻意要留現金的,不然要配他還是能配到 3 元以上的。(這部分可以參考定錨投資隨筆內聯強 2016Q4 法說簡評中有提到的聯強依然 在留意購併機會,故留下現金。)
兌換損益會計處理 在 會計師稅務園地- 外幣進銷貨未實現兌換損益如何調整財稅 ... 的推薦與評價
貳、 帳務處理及財稅調整一、 基本觀念會計帳務上係將兌換損益分段認列(因為跨期間),而所得稅法係採實現時一次認列。 二、 簡化案例說明. A公司於105年9 ... ... <看更多>
兌換損益會計處理 在 Oci 會計 - lipnowave.cz - 桃園美食ptt 的推薦與評價
... 損益(以下簡稱為oci) 的基礎概念與重要性。接下來邦尼想寫些文章進一步介紹oci的會計處理與財報表達。 此類金融資產之利息收入、外幣兌換損益及減損損益 ... ... <看更多>
兌換損益會計處理 在 Re: [請益] 匯損問題- 精華區Stock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willy840904 (ㄨㄌ)》之銘言:
: 請問各位高手
: 我知道應收帳款的匯損未實現不會影響淨利 只會影響權益 只有已實現會影響淨利
: 那如果是貨幣的匯損或利益呢? 比如持有美金貶值或升值那樣 也是未實現不影響 已實
: 現才影響嗎?
: 應收帳款已實現的分錄應該是
: 借 匯兌損失 貸應收帳款
: 那貨幣的已實現跟未實現要怎做阿?
推文的討論似乎是把未實現兌換損益、
累積換算調整數、未實現金融資產損益…等搞混了
財報的本期淨利並非是以實現或未實現來計算的
還必需考慮反應在哪個科目上
財上的做法是:
外幣貨幣性資產(負債亦同)如銀行存(借)款、應收(付)款項
在期末均會以期末匯率進行外幣評價,因期末匯率評價而產生的兌換損益
即是未實現兌換損益,
假設你1/1帳上有100元美金,入帳匯率30,到了期末12/31匯率變32
便會有下列分錄:借:銀行存款200 貸:兌換利益(未實現)200
期末評價的兌換損益會在下個月初迴轉,但就12/31的財報而言,
它會反應在本期淨利的業外部分
https://doc.twse.com.tw/pdf/201404_2412_AI3_20150509_101753.pdf
請參閱54頁最上面其他利益及損失
所以並不是只有已實現兌換損益才會反應在本期淨利
至於其他綜合損益是IFRS才多出來的東西
內容最常見的就是當期的累積換算調整數跟未實現金融資產損益
這部分的變動僅是反應股東權益的其他權益當期變動數
並不會影響到公司本期的淨利(即,不會影響EPS)
累積換算調整數(IFRS叫另一個又臭又長的名字,懶得打)
的產生是因為公司持有外幣長期投資,因匯率變動而產生
的換算差額;未實現金融資產損益常見的是公司持有備供出售金融資產
如:投資上市櫃股票且未有重大影響力,期末需以該股票
期末的收盤價評價,這部分的評價會出現在本期淨利「下方」的
其他綜合損益中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損益」,
但同樣不會影響本期淨利
不知道這樣有沒有解答到原po的疑惑@_@...
可能跟股票版關係不大,若不妥我再自行刪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5.175.9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431139292.A.43E.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