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用跳槽加薪可能嗎?》
昨天,以前的學生問我,現在,用跳槽加薪,好嗎?
我的答案是:看你「當下的狀況」。
跳槽,總是得離開上一份工作;你必須知道,「離職也有成本」。所以,要想清楚。
1.一般來說,你還「在職」的時候找工作,條件比較好。
2.想用跳槽加薪,「前拉型」的離職,一定比「後推式」的離職更有用。
3.跳槽要注意「時機」
自認忠誠度高、不想換工作的員工,為什麼還得學習這個?
殘酷的現實是:
很多公司寧願付出六萬月薪從外部找新員工,也不願意給月薪四萬的老員工加個五千元。哪怕兩人的條件差不多,甚至,還無法評估誰優?誰劣?
這是不公平嗎?
可以想到的原因是:
1.老闆通常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2.人力資源部門要設計「足以平衡對應不同職級、不同業績的加薪制度」這件事非常複雜,有難度。
但是若從公司外部找人,就沒有這類顧慮。
由於以上兩種狀況存在於許多成長中的公司,於是工作者以「看外面」的工作機會來思考加薪;以「跳槽」來達成升職加薪的目標,就變得非常合理。
那為什麼前拉型的離職(主動跳槽)比後推型的離職(被動跳槽)更能體現在薪資報酬上呢?
來看看「升職加薪」的最合理原因。
最合理原因是:若是工作者「被認為」在該公司能實現更高的「職場價值」,就值得加薪。
而工作者產生轉職行為,是有成本的,這時,加薪升職,是「轉換成本」的代價。
若求職者只是因為離家近、工作環境佳而轉職,這時向雇主提出期待「加薪」,就未必能如願。
加薪升職的本質,是你的「能力、資源」增長;或是,你準備跳過去的外部行業、公司處於上升期時。這時,你縱身一躍,可能就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要不然,可能你跳槽後薪水或許高一點,但是工作壓力及工作量同步升高,這時,你就得盤算,這個轉職是不是更好了??
職場中人必須了解,跳槽是一個必須審慎對待的動作。所以必須考慮「跳槽的時機」。
我看到很多人跳槽,是因為工作不開心。根據人力銀行調查,有很大離職原因是:跟上司相處有問題。
但從下一家公司管理者的角度評估你:你在上一家公司事情沒做好、人際關係沒處理好...若是自己不改變,不可能換一家公司就馬上變好。
這是為什麼「後推型」的離職者(被迫離職)下一家公司很難用更高的薪水雇用你。
所以,上班族在考慮外部工作時,要同時「調整自己」,包括人際關係的處理及抗壓性,都得考慮起來,並且自己壯大起來。
上班族如果通過改變和調整自己,就可以改變現行公司目前的狀態,那,或許等到「做出成績」再跳,轉變成「前拉型離職」(被新機會吸引),也是一種為加薪升職的正確準備動作。
我的意思是:你與上司的溝通出現嚴重衝突,於是影響工作表現,那你必須評估,兩者有沒有轉圜的餘地?你必須誠實面對:這是上司的問題?還是你自己的問題?
誠實面對這點,就可以避免「為跳槽而跳槽」的「後推式離職」。這種跳槽,往往難以期待獲取更高報酬。
另外,跳槽時機的另一個意思是:「等到你的公司走下坡的時候跳槽,往往談不到好條件。」就像殞落的股王,員工也不再擁有企業曾經的光環。
所以,對於想要獲取更大加薪的你來說:建議在職場上,一定要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裡。
公司發展最好的時候,應該就是你「開始看外部機會」的時間點。
因為,這時候跳槽,你的「市場價值」最高。新公司會因為你的公司好,連帶著覺得你好。若是公司由盛轉衰,外部對你的評價也就同步變了。
「主動跳槽」就是你績效好,公司發展上升曲線時,內部及外部機會都考慮,這時候,加薪升職籌碼更多。
這時候你又問:「但是公司發展非常好,還需要考慮跳槽嗎?」
以我個人經驗來說,若看到自己成長很快,但公司內部好機會總輪不到自己時,就還是需要考慮外部機會。
好機會輪不到自己,有各種原因:例如制度、派系、位置...種種原因。但如果你渴望成長,不妨把視野打開,尋找外部機會。
或者,如果你已經發現,外面的「新行業、新機會、新科技、新趨勢」,將對你目前的產業、公司產生重大打擊⋯⋯這時候你也必須意識到企業的危機影響到個人。例如,政府曾經重點扶持的四大產業,也可能過幾年成為「四大慘業」,可能曾經人人吹捧的公司,也可能往下墜落。這時候,員工市場身價同時受到影響。
2015年後,新技術、新模式快速崛起,而你原來累積的經驗和資源,可能正是新興領域需要的,這時候,你的能力,就被這些新興公司看重!你就可以透過跳槽,去到更有發展的地方,薪資報酬水漲船高。
而跳槽,一般通過投履歷表、公司內部推薦(社會資本)、以及獵人頭等。
內部員工推薦,是屬於「社會資本」的範疇,其實許多企業非常愛用。因為,內部員工可以幫助人力資源經理「更快地瞭解候選人的優缺點」,也大大降低求職者、公司的「溝通成本」和兩方的「試錯風險」。
所以,請不要不好意思透過熟人找工作,這是屬於「人脈銀行」。透過社會資本,有機會向認識的職場人推銷自己的能力,往往工作機會就是有意識的聊出來的。
透過獵人頭也是辦法。
我建議:即使你目前沒有跳槽的打算,也應該半年更新一次自己的履歷表。時時累積、整理自己的工作經歷,對提升自我職場價值的認知大有幫助。
上班族如果有面試的機會,就接受邀請去談一談,順便了解外部的薪資水準。保持一種彈性,對職場身價就會有幫助。
結論是:掌握轉職的「主控權」,是職場加薪、升職的最佳姿勢。
「內部升職面試問題」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邱文仁 -心理輕熟, 邁向中年強大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半宅職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Re: [問題] 是我太急著想升職了嗎- 看板Sala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升職面試】如何提升表現增加升職機會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升遷自我推薦範例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升遷自我推薦範例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的評價
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半宅職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話說今日買咗支4K電腦鏡頭,諗住聽日畀zoom workshop嘅時候用
買嗰陣時我話想要支質素好少少嘅,售貨員就向我推介呢支,強調佢有4K解像度
既然4K,咁就買嚟玩下啦!
結果就係咁嘅質素,我件黑色衫,同張櫈同埋咕臣嘅黑色部分融為一體
又上一課,有4K嘅解像度,唔代表有高畫質
呢樣嘢令我諗起工作經驗呢一樣嘢
好多時職場嘅人係計有幾多年工作經驗嘅
用年份做評估方法,我好懷疑準繩度
有啲人勤勤力力,乜都肯試,乜都肯捱,唔怕蝕底,每樣嘢做多少少,又係兩年工作經驗
又有啲人練精學懶,日日返工等放工,月頭等月尾出糧,又怕蝕底又唔肯學。斷估冇痛苦咁樣,又係兩年工作經驗
兩年之後邊個實力強啲,呢一樣嘢唔使講大家都知
但最大問題嘅地方就係,CV上面好難反映一個人嘅工作質素
兩年工作經驗可以係兩年充滿挑戰嘅經驗,亦都可以係兩年斷估嘅經驗
Reference letter呢樣嘢亦都唔可以完全作準,因為有啲人好手鬆,有啲人好手緊。 喺冇比較嘅情況之下,好難知一個人嘅絕對能力去到邊度
作為僱主嘅,結果又有另一種方法去推算一個人嘅工作表現
就係睇佢有冇升過職,同埋升咗職之後留得耐唔耐
呢度唔講嗰啲冇得升職嘅崗位先。如果一個人做好耐時間都係處於小薯階層嘅話,即係話佢喺公司入面得唔到認同
如果一個人做過好多間公司,全部都係小薯階層嘅話。 咁即係話唔同嘅上司老細都唔認同佢嘅工作表現,最起碼係冇升職嘅潛質。 揸住份咁嘅CV,都咪話唔大鑊
而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曾經由小薯升職(不論內部晉升或者轉工)至高一級嘅話呢? 咁即係話佢嘅工作表現最起碼曾經畀人認同過
而如果佢喺高一級嘅職位又留得長嘅話呢? 咁即係話佢係勝任呢一個高一級嘅職位,而唔係單單因為面試表現好
CV呢樣嘢,其實仲有好多嘢可以睇得到。 得閒又再同大家分享一下
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在矽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美國科技公司的績效考評 (Performance review)
我在美國正職工作過 3 間科技公司, 一間是 20 人以下的新創、一間是員工總數 1 萬 5 千人的太陽能公司、 一間是員工人數大約 5 萬人的 FAANG 級別科技公司。我在每間公司都經歷至少 2 次的績效考評,今天就從我的經驗及我看到身旁朋友的經驗,來聊聊美國科技公司大概怎麼做績效考評 的。
一般來說,績效考評的頻率從 1 季 一次到 1 年一次都有, 我前 2 個正職經驗都是年底的年度考核, 目前則是半年一次的考評。 1 季一次考評優點是考評時間短, 評量的內容聚焦,缺點是頻率有點太高、有些專案需要的時間較長考評時就沒有辦法看出太大的成果, 而且每季一次讓管理階層要花許多時間審核及給評價,影響可以正常工作的時間。 年度考評好處是用一整年的時間評量, 許多比較需要長一點時間的專案也有比較合理的時間可以評估, 但缺點也是因為頻率較低, 讓員工壓力更大 (沒有拿到好的表現或升職就要再等 1 年), 另外一年一次也讓在下半年或接近年底離職的員工無法拿到相對應的評價及獎金。 因此,半年一次的考評可能算是折衷及許多公司採用的頻率。
績效考評的內容組成,一般來說有 3 個部分, 一個是自我評量, 一個是同事的評量、一個是直屬老闆的評量。 自我評量就是自己寫在考評期間的貢獻,因為只有自己說的話不一定客觀, 還需要邀請和你共事的同事寫他們覺得你的貢獻,同事寫你的考核是可以選擇不分享給你看 (只有經理可以看到), 所以你可能不知道同事寫你什麼, 另外就算你沒有邀請同事幫你寫,同事還是可以自己主動寫, 一般來說,同事考核都會蠻客觀公平的。 最後直屬老闆的考評則會參考你自己及同事的報告,來做最後的評量。
因為考評結果會直接影響獎金及是否能升遷, 大家都會很努力的寫自我的考評。於是大家都在笑話每次考評的時候就像是寫作文比賽,平時做很重要的工作很棒,但在考評的時候更重要的是要想辦法把自己超棒的一面展現出來!自我考評一般都會寫的比較多, 畢竟只有自己才最了解自己的貢獻。 有鑑于大家越寫越多, 可能都有人寫到 1 萬字的文章, 經理們都看不來 (假設經理平均管理 6 ~10 個人, 每個人有除了自己考評還有 4~6 個同事考評), 目前也都建議大家自己的考評不要寫超過像 1,500 字或 2,000 字 (但我還是每次都稍微超標 XD 😅) 。
考評方向通常會分為幾大部分, 以工程師來說,會看 Impact, Engineering, Direction, and People。 不同職位可能就是第 2 個部分 Engineering 會注重不同的指標。 Impact 會依照你所做的專案而有不同的指標, 如果是產品組,可能是產品上線,累積了多少使用者,或是新的功能讓使用者使用產品時間更多、或是省更多時間,如果是在 Infra 組,可能會是產品幫助內部提升多少效率、節省多少資源等等,每個組的指標都不同, 所以觀察的 Impact 也就不一樣。
Engineering 是看你的工程方面的指標, 是否有產出高品質的 code, 產品程式設計是否合理、未來可以擴展、是否有幫助整體團隊的工程品質提升等等。
Direction 則是看是否在專案或團隊中有領導能力, 規劃、帶領專案方向、發現產品痛點、做新的嘗試及發想等等。 People 是看是否有幫忙面試招人、帶新人、專案協調溝通、做內部或外部的知識分享等等。
當然每家公司考核內容有些差異, 但大方向來說不會差太多, 而目前矽谷許多公司的考核, 好像大部分源自於微軟的考核制度 (這是從以前看過某一篇文章了解的, 現在一時找不到, 如果有人有知道歡迎留言指正),因每間公司的需求而再做調整。
同事考核寫的方向和個人考核也都一樣,但字數上就會比自我的考核少的多 (畢竟就只能從合作的部分來做觀察及下筆), 經理則從員工及同事的考核報告,再總結成經理最後的版本。
做考核就是希望要給大家一個評價, 這個評價結果會影響獎金及升職。 公司到了一定規模後, 如何公平的評比不同部門的員工也就是一個很重要及困難的課題。 通常的解決方式有: 1. 召集不同部門的經理一起做考評, 一個員工的考績會是需要與會的所有經理都有共識同意才可以決定。 2. 用一個獨立的考評委員會,確定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的人士來做考績的評定。3. 考評的結果範圍差距很小,大部分人都是拿到正常符合期待的考績,只有很少部分人會拿到特別好及特別差。
不同等級的工程師, 對於以上提到的考評方向也會有不同的期望標準, 大致上來說,目前矽谷大部分的公司都會是屬於你要穩定的展現下一個等級的表現, 才會把你升職到下一個等級, 這樣的作法確保員工不會因為太早升級,到下一級後的考績達不到標準而痛苦。
沒有一個制度是十全十美的, 每種考評制度及頻率都有其優缺點, 為了要在每次考評結果出來時候自己不會覺得有意外結果, 平時和經理的 1:1 (定期一對一談話)就要常常確認自己的狀況, 如果有任何問題及需要幫忙, 早點提出來和經理一起努力!
以上是我觀察及了解的美國科技公司考評的方式,你的過往考評經驗如何呢?如果你是非工程師, 你的考評方向是什麼呢? 如果你對以上的內容有什麼感覺及建議,都歡迎留言提出歐。 😁
部落格原文: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20/06/PerformanceReviewInUS.html
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升職面試】如何提升表現增加升職機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很多人事業停滯不前是因為見很多次 升職面試 都失敗,但原因往往不是能力。這個video我會和你分享我教candidate做promotion interview時應做的事。 ... <看更多>
內部升職面試問題 在 Re: [問題] 是我太急著想升職了嗎- 看板Sala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先講結論吧,我覺得不會你不會太急,只是你搞錯 problem statement 和解決辦法,選擇被侷限住了。
外商的好處就是很多決定必須要看數字,不管是 KPI,OKR,甚至你的年資。但是這也意味著如果你能夠提供相對應的價值你就值得該 offer。
我覺得其實是你問題的方向定義錯誤了,導致你的方法有受限。以下分別列舉為什麼:
1)首先你的升遷只是結果,不是你的 problem statement 。你要解決的問題不是「為什麼不能升遷」而是「不知道升遷有哪些方式和選項」
你在文中提到你覺得升遷的標準,但是那些都是你自己衡量的標準。以公司的角度來說除了你的表現以外還會看有沒有職位的需求,還會看其他標準。
我曾經也覺得自己明明應該升遷為什麼公司都不選我,為什麼都空降,為什麼都不讓我面試。原來是因為,a)內部員工升遷有年資限制,b)公司想要找到是能帶團隊的而不是 Individual contributor ,c)公司想要找的是不同 profile 的人增加 diversity
很多時候「你覺得」的遊戲規則會阻礙自己去看的更全面,有些時候不升遷不僅是因為能力不到,很多時候是一個綜合的原因。
2)其二,你的方法可以很多種。誰說升遷就一定只能在同一個位子同一間公司?如果你真的能貢獻那個市場價值主管想挖角都來不及了,還在那邊討論繁文縟節。
我原本也覺得自己只能直線的往上升遷,直到我發現只是一直被話術後便開始海投(不管內部或外部機會)。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
- S&P 要知道 fermi exercise 和 P&L
- Google 面試要求的 STAR framework 好用到不行
- 麥肯錫的 MECE 幾乎是精準溝通的模版
- P&G 的八大問可以 exhaust 你的 behavioral question 應答技巧
- 客服(對我就是客服)高階主管的路很廣,但是要求的技能全面到不是直線升遷有辦法學到的
對我來說,嘗試新選擇沒有不好,畢竟我想要的結果是升遷,不是和公司談戀愛。這樣的準備工作也成為了我未來升遷的墊腳石,當公司規定說內部升遷一定得面試和外部 candidate 競爭時,我可以確保我練習的比別人多。
什麼?騎驢找馬面試太多被黑掉?沒有這回事,外商不就是各憑本事嗎?你真的有本事拿得出那個能力自然有人開那個價碼,不然你希望外商看年資來決定人才嗎?誰不是把現在工作當踏板向上升遷,一個 role 本來就不應該待太久。
3)最後,你必須要證明你的價值。主管不會有太多時間來主動發現你的價值,你必須要自己學會向上管理。不想要向上管理,那你至少得有一套方法可以說服別人你的價值。
你做過什麼,為公司帶來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這個職位非你不可,拿到這職位後你的 value proposition 是什麼?「如果你沒有辦法有效的溝通這些價值,而只覺得我自己好認真為什麼別人的不知道,那升遷的機會永遠不會來」。
試想你自己是主管的話你會去看底下的人加班幾個小時嗎?還是你比較可能看誰是 outlier ,貢獻的價值超越他應得的薪水?
所以總結來說,你心態上沒有不對也不會太躁進,但是就行動而言你好想搞錯了問題然後限制了自己的選擇。
如果你真的想要證明自己有那個市場價值,你應該:
1)訂一個目標(升遷到 manager title),
2)unpack 達到這個目標的限制(可能是年資,可能是能力,可能是其他)
3)想好你可以如何達到那個目標(內轉,跨部門,面試要他公司)
4)最後給自己壓上一個 deadline,什麼時候該達到什麼目標
如果你只把 deadline 壓在 outcome 上面你只會一直執著在達不到長遠目標而覺得難過,但是如果你把給個目標拆解 deliver small win,相信升遷就會離你不遠。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
誰說一日客服就只能終身客服?
八年前我投身服務業,途中我經歷了飯店櫃檯、電商公司行銷輾轉到成為外商客服主管。
一路走來,我走了許多冤枉路。我希望藉由我的經驗分享幫你【告別低薪 Salary Up】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1.22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617589936.A.61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