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1)冰川報告:
法國圖盧茲大學於戈內(Romain Hugonnet)領導的研究團隊,將1999年美國NASA發射的特拉(Terra)衛星獲得的圖像,作為主要數據來源。
在比對全球21萬7175條冰流,過去20年的衛星圖後,研究人員發現,在21世紀的前20年,每年有近2700億噸冰消失。
科學家將結果公布在《自然》期刊,目前全球海平面上升,其中五分之一的水來自融化的冰。
2)梅克爾彼得堡氣候對話。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最後一次擔任總理的氣候峰會上,對來自約40個國家的代表表示,碳定價體系將有助於控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
她在今年舉行的彼得堡氣候對話(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上表示:從我的觀點來看,如果我們在全球範圍內也有一個二氧化碳稅價格,那將有助於減排。
3)COP26 什麼意思?(資料來源:BBC)
COP(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是指197個國家每年一次的首腦峰會,討論氣候變化和各國的應對方案、承諾和行動。
這個峰會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簽署的這份公約,主要目標是管控、限制人類活動對氣候的衝擊。
《公約》1994年3月21日生效,COP26是自那以來第26次峰會,定於2021年11月1日至12 日在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舉行。
{內文}
龍捲風。
自拍民眾:我們就在龍捲風正中心。
大淹水。這裡是美國,5月的美國。正當南方遭受暴雨,狂雷,龍捲風吹襲的時刻,美國的西部,陷入極度乾旱
新聞片段:這是加州史上第4嚴重乾旱。目前全加州97.5%的土地,正承受著程度不等的乾旱。其中灣區,洛杉磯更是超過一半的地區,已經進入D3等級「極端乾旱」(Extreme Drought)。
台灣也是,從日月潭水庫。到新竹寶二水庫,再到石門水庫,這是我們對氣候暖化的切身之痛。隨著地球暖化,還有另一個地方的水,也在大量消失。
新聞片段:像這樣的畫面,令人痛心的成為了常態。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幾乎全球所有冰川,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融化。研究作者/英國阿爾斯特大學 Robert McNabb博士:導致冰川急速融化的主要原因,是氣溫。
新聞片段:在他刊載於《自然》雜誌的報告稱,自2000到2019年,地球每年有近2700億噸冰消失。目前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其中1/5的水來自融化的冰。自2015年起冰川的融化加速,比先前平均每年多消失700億噸冰。
這不是想當然耳的推測,而是研究團隊對比了過去20年,地表上21萬7175條冰流(ice streams),由NASA衛星拍下的照片,得出的結論。
新聞片段:研究人員警告,冰川快速融化或釀成水患,或導致缺水。
Sky News新聞片段(2021.2.7):這是喜馬拉雅的南達德維冰川(Nanda Devi glacier),突然斷裂,掉入恒河的畫面。強大的水流撞破下游兩個水壩,並且摧毀沿岸整片房屋和村莊。
這是今年2月才剛發生的悲劇,也是快速融化的冰川,所帶來的水患,最直觀的災難。喜馬拉雅山上一塊冰川的斷裂,代價是近200人死亡及失蹤。但是快速融冰,為何也會導致缺水呢?再以喜馬拉雅山脈為例:原本在旱季,融化的冰是恒河,雅魯藏布江,印度河重要的水源。一旦冰川迅速的縮小,下游的印度和孟加拉,將在數十年後,面臨缺水及食物缺乏的困境。
氣候分析公司Jupiter Intelligence CEO Rich Sorkin:你可以視氣候變遷為癌症,你拖的越久,存活下來的機會越低。
也因此,2021年11月1日,於蘇格蘭舉行的COP26,被視為是2015年的巴黎COP21之後,最重要的一場氣候峰會,也是搶救地球的最後機會。
Channel 4記者 Alex Thomson:英國政府希望其他國家,能共同分擔減排的責任,這也意味著英國,必須以身作則。
新聞片段:英國在減排上確實有點成積,英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了49%,是過去十年G20國家中,表現最佳的國家。自柴契爾夫人起,英國就一步步擺脫煤炭,使英國成為全球離岸風電的領頭羊。曾經是最大碳排放來源的電廠,自2008年起碳排減少了67%。目前發電排出的二氧化碳,只占英國碳排的13%。然而英國仍可見到,與首相強森「綠色革命」(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相抵觸的項目。例如英國8座機場的增建計畫,270億英鎊的道路基建計畫,以及新北海油田探勘計畫,還有短命的《綠色房屋補助金計劃》,今年英國的Cumbria,還表示願意審查新煤礦開採計劃。
英國國會議員 Philip Dunne:這些錯誤的舉措,令英國政府臉上無光。
不管你信或者不信,地球暖化帶來的極端氣候,都正在發生。而且政府是有能力,「做點什麼」的。
新聞片段:德國總理梅克爾,促請全球各國像對待新冠危機一樣,正視氣候變遷帶來的危機。她在今年的彼得斯堡氣候對話(Petersberg Climate Dialogue)上,與英國首相強森共同舉行視訊會議,梅克爾表示推行全球公定的碳稅,將是迫使全球減排的一項有力工具。
DW新聞主播:梅克爾與強森呼籲全球各國,必須立場一致對抗氣候變遷,不要讓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打消了對拯救地球暖化的投資。
德國總理 梅克爾:我們德國,並沒有因為對抗新冠疫情,而減弱了對振興經濟的投資。我們沒有減少對氣候變化,或是減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貢獻,反而是在這些領域裡,我們做得更多了。
新聞片段:全球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在過去30年呈翻倍增加,增幅超過60%。然而其中70%的污染源,可追溯回到僅僅100家企業。這些企業多半是石油或是煤炭公司。
新聞片段:等時候到了,人們必須會放棄燃燒化石燃料。無論是不是自己的「選擇」,抑或是「被強迫」。總之等到放棄燃燒化石燃料那一天,世界的面貌,將會與現在大不相同。
這一天何時到來沒有人知道,但我們知道時間不多了。
新聞片段:誠如各國政府在對抗新冠病毒上,毫無準備,將全球各國逼入絕境。這個教訓警醒著人們,必須立刻對抗氣候變遷的急迫性,而不是乾等著問題惡化再處理。
前英國氣候變遷特別代表 David King爵士:我們未來5年做出的行動,或將改變未來1000年人類的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QUz2WtkA10
全球海平面上升 數據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明明野火季已經過去,加州近來卻遭逢史上罕見的大範圍森林野火,讓州長宣布全州進入緊急狀態。美國國家氣象局稱,是風勢、溫度及濕度條件彼此配合,讓加州一半人口約2000萬身陷險境。其中最可怕的就是被稱為「魔鬼風」的聖安娜焚風,每年從九月到隔年五月都會出現,且秋天在風勢助長下,灌木叢格外容易起火。科學家發布最新報告稱,我們對全球暖化的預測可能太過樂觀,在改變研究方法後對海平面上升的推估,將是先前影響性的三倍之多,專家大聲疾呼,我們不能再坐視眼前這些暖化所導致的「新常態」,否則無論人或動物,都將無可避免走向滅絕】
{內文}
(新聞旁白)
光是在這個街區,幾棟房屋瞬間被烈焰吞噬,多虧了消防員,人們才得以及時逃出
(當地居民)
看起來就像天空都在燃燒,讓我驚慌失措
繼2017年逾九千起野火奪走快50條人命,2018更翻倍讓103人命喪黃泉,美國加州近期又陷入,另一場史上罕見的大範圍森林野火。
(新聞旁白)
噩夢就在我們眼前展開,距離高速公路有多近,每小時93英里的狂風,讓地面空氣全受到攻擊
(NBC記者)
(風勢)如此強大,而且無所不在,光是餘燼就至少有六處死灰復燃
延燒中的加州野火主要分為三處火場,號稱史上規模最大的在北加州酒鄉索諾瑪縣的金凱德(Kincade fire),10月23號高溫加上乾燥風勢,瞬間讓上萬公頃土地陷入火海,官方緊急撤離民眾近20萬,南加州隔天則爆發提克大火(Tick Fire)
強風導致平均每三秒鐘就燒掉一個足球場,瞬間摧毀22棟建築,正當消防單位以為稍微控制部分火勢,洛杉磯27號又從405號高速公路,燒出一場蓋蒂大火(Getty Fire),由於這是通往國際機場的交通要道,且迅速擴大到周邊社區,包括NBA球星詹姆斯 影星凱特哈德森,及前加州州長阿諾都被迫撤離。
(Gavin Newsom/加州州長)
當我說這話時會很謹慎,但這次的風無論在規模和範圍上都接近歷史性的,這是近期我們從未見過的,今天隨著新發布的全州進入緊急狀態,狀況已然加劇,因為如今(加州)已有43個縣受到惡劣天候條件的影響,而收到紅旗警告
這不是加州第一次因森林野火進入緊急狀態,但州長不斷強調「全州」意味著大範圍警戒,卻是極為少見,美國國家氣象局形容這是加州「近期從未見過」,「極端」的野火威脅,不得不發布「極端紅旗警戒」是因為風勢溫度及濕度條件的加乘效果,已讓加州一半人口約2000萬身陷險境,鄰近亞利桑那州的600萬人口,恐怕也難以倖免。
(Eric Garcetti/洛杉磯市長)
我們洛杉磯一直都有野火,但在過去幾年,我們打擊野火的能力已經強大很多,因為我們沒有遇到這些極端的風向,我們沒有這些極端氣候的改變,我們沒有這些極端氣候的極端改變,像是傾盆大雨,你知道的,就如同我們在一月份看到的那樣,如今替十月份(野火)提供了燃料
洛杉磯市長用 Act of God(非人力所為)來形容這場看似仍將無止盡蔓延的加州野火,因為目前初步調查顯示,大火是因樹木折斷撞上電線引發,跟去年秋天燒毀舊金山以北,天堂鎮的坎普山火及災情相對輕微,位於加州南部洛杉磯以西的伍爾西山火如出一轍,但今年之所以釀成史上最大災難,關鍵在於風。
(Stephanie SY/ PBS國家特派員)
兩年前,該州破壞性最強的野火之一,在這些山坡上,被這類的風撕裂穿過這些山坡,在這裡,他們被稱為闇黑破壞神之風,西班牙語謂之魔鬼
這正是加州野火近來一再上演,且釀成一次次改寫歷史災難的聖安娜焚風,當地稱之為「魔鬼風」,它是在美國西南部內陸的大盆地(Great Basin)與莫哈維沙漠(Mojave Desert),經山脈隘口吹向加州的風,這類暖空氣通常在升到山上時會變得乾燥,一旦穿過山間隘口則速度加快,下降到較低海拔時又溫度升高,特別是在秋天,風勢助長下,灌木叢格外容易起火,而這種聖安娜焚風,每年從9月到隔年5月都可能出現,儘管只持續幾天,但起風時卻有太多機會,只要碰上一丁點火花就會擴大成一片火海。
(記者VS當地居民)
大火已經越過了封鎖線,朝向這個歷史悠久的索納克酒莊,你曾經看過火從那個區域跳到這邊來嗎?沒有,至少在我住在這裡的30年從未有過
(Tracey Martinez/聖貝納爾迪諾消防隊發言人)
我想要提醒大家,請保持警覺,也許你現在看不到風吹得很狂,至少在你現在所處的地方,但如果你爬到山丘或者到山腳下的地方,你就會發現風是非常難以掌握的,所以拜託 拜託,請一定要保持警覺
擔心老舊輸電線路短路,恐引發更大面積的火勢,加州第一大供電商太平洋瓦斯電力公司(PG&E),第一時間就選擇切斷電源,且就在兩周前,加州才剛經歷當地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為斷電,兩百萬戶PG&E客戶沒電可用,華爾街日報稱,這家公司今年初,已向政府申請破產保護,這在擁有保障營收的基礎建設公司中,幾乎是前所未聞,但公司聲稱,是加州連年的森林大火讓他們背負起高額的賠償責任,近750起訴訟案件5600名受害者,超過300億美元的賠償金,讓他們必須做出這樣的斷然決定,但加州州長痛批,完全是該公司的貪婪與管理不善導致野火,才會使數十萬加州人被迫處於黑暗之中。
(Gavin Newsom/加州州長)
目前停電是我們的頭號要務,這也是公共事業委員會主要調查的項目,確保我們不用再經歷這麼大規模的停電,而且我們不用再聽那些該死的藉口,PG&E這種心態,表明說要花十年才能解決問題,我們不可能接受,我們一定要團結起來
身為科技與娛樂產業重鎮,加州的斷電危機和森林大火一樣都是燃眉之急,但追根究柢,氣候暖化更是不容忽視的關鍵原因,因為10月底11月初早就不是野火季,卻能被風燒出相當於巴黎三倍大的野火區,對照近期一份新出爐的科學報告,我們可能小看了人類活動對地球氣候的影響,總部位在美國的氣候中心近期在改變研究方法後,發布了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最新預估最快2050年,就會有三億人每年面臨沿海洪水威脅,這影響是之前估計的三倍,且亞洲國家受到的影響最大超過三分之二,約2.37億人正面臨嚴重威脅,主要包括越南 泰國 中國 印度等地。
(Ben Strauss/氣候中心首席研究員兼執行長)
不幸的是,早期研究得到的舊海拔數據,依賴的是衛星測量,這些數據無法區分建築物和地面,因此我和我的同仁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數據呈現出來的平均,比實際高度要高出兩米,這使我們了解到,沿海地區對洪水與海平面上升的脆弱性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所以我們使用人工智能開發了一個新的數據組,該數據從根本上排除了建築物與樹木的影響,提供了更真實的地面高度估算值,在我們多方進行驗證之後,不幸地發現,位在這些脆弱土地上的人口,比我們想要中要多得多
我們正見證一場跨越國界的悲劇,不只是北半球的美國加州南半球飽受乾旱之苦的新南威爾斯,目前境內也有超過70場野火持續蔓延數百隻無尾熊可能因此葬身火海,不少專家憂心,由於當地無尾熊族群基因特別多樣,若慘遭烈焰吞噬,這些珍貴無尾熊將自此再也無從得見,專家大聲疾呼,我們不能再坐視眼前這些暖化所導致的「新常態」,否則無論人或動物都將無可避免走向滅絕。
https://youtu.be/L-dmA2LviJ4
全球海平面上升 數據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MIT科技評論12/26
* 【南極古冰蓋的融化可能會再次發生,並導致新一輪全球洪水】
據phys 12月21日,科學家認為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變暖會再次引發南極洲的巨型古冰蓋融化,從而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該研究於12月初在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會議上宣佈。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Anders Carlsony領導的研究團隊表示,約在12.5萬年前,高溫曾引起冰蓋融化,而如今的氣候情況則與當時相似。
南極洲冰蓋融化成為引發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因素。波士頓大學古氣候學家Jeremy Shakun則告訴Science雜誌,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觀察到的大規模融化可能只是一個開端 。一旦古冰蓋開始融化,全球海平面將以每世紀2.5米左右的速度上升。
(圖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 【火星快車號傳回火星冰層照片】
據《衛報》,歐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車號探測器傳回了最新照片,火星上的Korolev隕石坑被厚厚的冰層覆蓋,總體積超過530立方英里。官方公佈的完整隕石坑圖片由5張照片組合而成。
Korolev隕石坑以俄羅斯火箭工程師Sergei Korolev命名,位於火星北部低地區域,其直徑約50英里(80.6千米),冰層厚度超過1英里(1.6千米)。隕石坑與周圍平地存在高低差,火星空氣流過冰面時會冷卻並下沈,形成冷空氣保護層,防止冰層融化。(圖片來源:Björn Schreiner/DLR/ESA)
* 【馬斯克:Starship太空船有望在明年四月前試飛】
據Engadget網站12月24日,馬斯克在推特上透露,Starship太空船原型有望在明年三、四月試飛,然後會舉辦一場技術演講。
Starship的前身是大型獵鷹火箭(BFR),但是後來馬斯克將其更名,連帶一起改名的還有火箭助推器Super Heavy。馬斯克披露的數據顯示,火箭的直徑約有30英尺,飛船本身高度約55米。
Starship原型機目前還沒有建造完成,因此沒有確鑿的技術細節和數據。(圖片來源:SpaceX)
* 【讓滑雪更輕鬆的外骨骼裝備Elevate】
據12月24日newscientist,Roam Robotics公司創造了一款名為「Elevate」的滑雪外骨骼裝置。
該設備可以通過氣墊緩衝巨大的壓力,並在轉彎時為腿部提供額外的支撐,使他們從高山上飛馳而下時,在斜坡上滑行得更遠。其機身結構為一條伸展至膝蓋、大腿和滑雪靴的機械綁帶,電池為背包式,可以支撐在滑雪道上滑行 一整天。
當有人使用「Elevate」滑雪時,Elevate會嘗試模仿他們的動作。這是為了提高穿戴者對裝置的控制力,同時能讓他們輕鬆實現轉向。其中一個零部件,閥門執行器能夠減少約佔滑雪者體重百分之三十的壓力。該公司還表示,穿戴此設備向山下滑行時,能減輕滑雪者膝蓋受到的影響。(圖片來源:Roam Robotics)
* 【FDA警告!某些抗生素可能會導致動脈瘤】
據CNN 12月21日,FDA發佈警告稱,根據最新研究表明,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可能會對導致動脈瘤 。
FDA的局長Scott Gottlieb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一種致命性疾病,一般情況下患病風險很低,但據觀察,當患者開始使用氟喹諾酮類藥物時,患者發生動脈瘤或夾層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兩倍。」
氟喹諾酮類藥物是非常常用的抗生素,它包括: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 被廣泛用於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和尿路感染。FDA要求在處方信息和患者用藥指南中添加關於動脈瘤的警告,並建議對於已患有動脈瘤或已知有動脈瘤風險的患者,應該考慮替代治療方案。
* 【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對撞機將迎來為期兩年的升級改造】
據紐約時報,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將對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為期兩年的升級改造,旨在於2020年前將大型強子對撞機的生產率提高10倍。
對撞機原理是將亞原子拋擲在地下17英里的電磁跑道上,將它們粉碎後,篩選出新的粒子和自然力量。利用這台儀器,物理學家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這個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宇宙中存在質量、多樣性和生命等諸多問題。
大型強子對撞機第一次關閉將持續兩年,一直到2021年。期間,工程師們將改進一系列能加速質子的小型跑道,並將它們注入主對撞機。然後對撞機將運行兩年,到2024年將再次關閉兩年,工程師們將安裝新的磁鐵來加強質子束、增強碰撞效果。(圖片來源:CERN)
* 【可持續的「塑料」即將出現,或將改善海洋環境】
據12月24日eurekaler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製作可持續生物聚合物的新技術,可以生產可生物降解的「塑料」,產生無毒性廢料並回收成有機廢料。他們的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雜誌上。
據聯合國統計,90%的海洋污染物為塑料,它們的降解十分緩慢,且制備過程中還會產生污染物。因此研究人員利用以海藻為食的微生物生產出一種叫做聚羥基鏈烷酸酯(PHA)的生物塑料聚合物。這種工藝以環境和居民友好為前提,主要利用海洋資源來生產生物塑料,不會影響人們耕地和淡水使用,有望幫助許多國家從石油衍生塑料轉向生物降解塑料。
目前,研究人員現在正在進行基礎性研究,以找到適合生產不同性質的生物塑料聚合物的最佳細菌和藻類。
* 【川普簽署立法,以12億美元推動量子計算研究】
據12月22日Geekwire,川普總統剛剛簽署了一項法案,在五年內撥款12億美元用於促進量子信息科學的發展。
該法案設立的國家量子協調辦公室( National Quantum Coordination Office )將成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的一部分。同時還呼籲制定一項多年的戰略計劃,以幫助美國保持在量子競賽的最前沿。
計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建立新的研究中心,匯集來自計算機,物理學和工程學等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幫助進行實驗和培養未來的量子研究人員。
與此同時,中國和歐盟也正在投資數十億美元用於量子計算。
(圖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