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戰爭
控制氣候可以改善農業畜牧業,減少天災,可是,要控制氣候造福人類難比登天。反過來,要破壞氣候殘害人類就易如反掌。全球氣候牽一髮而動全身。
六七十年代,我還是求學時期,香港每年都有颱風,嚴重風災經常出現。可是,近年,香港的颱風越來越少,越來越弱。那是因為從前吹向香港的颱風轉為吹向日本。影響颱風向西北移動的主要因素是高氣壓區擋著颱風的北行路線。簡單地說,高氣壓區在台灣附近,菲律賓附近太平洋上出現的颱風移動方向以台灣為限,於是吹向包括香港的華南沿岸。要是高氣壓區在日本附近,颱風會吹向台灣,福建至上海的華東地區。颱風走偏西北路線令它移動減慢,在太平洋增強,帶著更多水氣吹向華東沿岸。這些水氣進入內陸後沿著地形向山上走,溫度因為高度增加而下降形成豪雨。山上暴雨匯集在河流衝向水庫堤壩,將堤壩推倒,或者水庫排洪令下游地區水浸。這樣的情況長期維持的話,中國農業和工業會半癱瘓,經濟崩潰,人口減少。
西北太平洋亞熱帶高氣壓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NPSH) 調節東亞的夏季氣候。異常的WNPSH會令中國出現嚴重水災。中國歷史上的嚴重水災都是異常WNPSH引發。
WNPSH異常的原因是太平洋數年代反覆循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簡單地說,美國西部水溫高的時候,美國西部多雨,溫暖海水沿著赤道由美國西部延伸至印尼。日本海溫度下降。WNPSH可以說正常或者PDO是正數,高氣壓在接近台灣附近,颱風吹向華南沿岸。
美國西部水溫低的時候,美國西部乾旱,寒冷海水沿著赤道由美國西部延伸至印尼。日本海溫度上升形成高氣壓。WNPSH可以說反常或者PDO負數,高氣壓在接近日本附近,颱風吹向中國中部,即是福建至上海,真接打擊長江和黃河流域,沖垮河堤,水淹大城市。
為何美國西部水溫下降產生PDO負數? 這是全球能量和溫度分佈出現重大變化。
2020年中國大水災之前發生甚麼事? 那是2019年12月爆發的武漢病毒疫情,全球空中和陸上交通陷入癱瘓。特別是空中交通。美國加州本來風調雨順,突然高溫乾旱。半年時間的航空和陸上交通少了大半,全球溫度分佈起了變化,特別是美國西部海岸的水溫下降形成PDO負數。2020年的中國水災十分恐怖,差點沖垮了三峽大壩。可是,2021年的水災比2020年更嚴重。因為2020年7月的水災只是空中陸上交通消失大半僅僅半年光景。2021年7月的時候,空中陸上交通消失超過一年半,當然嚴重得多。當然,再加上一些人為操作,例如中美貿易戰令到日本工業加速發展,增加核能發電(2021年,日本有9座核電廠發電),核電廠冷卻用水令到海水溫度上升。當然還有大量美國核動力航空母艦及核潛在日本海域走來走去令水溫上升。其他人為因素不便公開,敬請原諒。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9日公布最新氣候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已經可以視為人類的紅色警戒;由於人為因素導致氣候暖化,造成極端氣候與天災更頻繁發生。報告內容還警告,如果地球均溫上升超過1.5度門檻,將導致更嚴重的氣候災難。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
「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全球暖化人為因素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 的評價
- 關於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全球暖化人為因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全球暖化人為因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史性熱浪來襲,俄.美.加罕見高溫》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六月底遭遇歷史性熱浪侵襲,21日氣象單位監測,莫斯科氣溫竟達攝氏34.7度,炙熱的六月天,上一次出現是在1901年的6月,也就是說,這樣的溫度是120年所未見的。俄羅斯第2大城聖彼得堡天氣也很炎熱,同樣也出現攝氏34.7度的溫度,創下1998年以來最高紀錄。
莫斯科2010年7月曾出現攝氏38度以上高溫,為有紀錄以來最高溫,當時,俄羅斯西部許多地區受到大規模熱浪和大火侵襲。
由於全球氣溫隨著氣候變遷而上升,熱浪料將變得更加頻繁和強烈,影響也將更為全面。2019年7月25日,那是「巴黎最接近蒸籠地獄的一天。」 攝氏42.6度,不但是1947年7月28日以來,巴黎史上第二次超過40度的門檻,同時也刷新了法國首都的高溫歷史紀錄,與此同時,比利時、荷蘭與德國等地都出現40度以上高溫,這場極端氣候的「震撼教育」,造成了1600多人熱死。
而美國和加拿大部分地區今年夏天氣溫也是異常高升,加拿大甚至出現歷史最高溫攝氏49.6度。
專家說,籠罩著北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熱蓋現象」發威,在美加上空,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阻塞高壓,原本帶來涼爽空氣的噴射氣流,被高壓阻擋,無法進入降溫,讓影響的區域被蓋住「悶燒」。
美國的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與酷熱有關的死亡事件已攀升至接近100例,相較於2017至2019年,整個奧勒岡州通報12人被熱死的情況,嚴重許多,而因中暑就診的人數也激增了數百人。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至少報告了486例猝死事件。由於大多數的家庭沒有冷氣設備,熱浪來襲,難以招架。
高溫所帶來的問題還有乾旱缺水,電力供應及野火等問題,美國總統拜登對此與西部各州州長舉行虛擬會議討論因應策略。但面對極端天氣,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原本不習慣的事,現在也得面對。紐約時報對高溫做出的建議,除了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美國還需採取艱難且代價高昂的措施來適應,這包括重新設計城市以承受酷暑、節約用水,和設計在極端天氣下,不會出現故障的電網。這些問題正一一的在浮現。
{內文}
提到高溫,你會聯想到俄羅斯嗎?通常此時,俄羅斯的氣溫,平均在21攝氏度左右,但近日北極圈以北的維科揚斯克,竟然超過攝氏47度。
氣象專家:「俄羅斯的北極地區暖化速度比全球快三到四倍,這種情況令人感到震驚,這應該是個長期的趨勢,但它升溫的速度更快,而這是一個敏感的冰凍地帶,有著獨特的生態系統,如果我們再不採取措施,就會受到更頻繁的暖化影響。」
根據俄羅斯水文氣象與環境監測局的監測數據,首都莫斯科在6月21日,站上攝氏34.7度,上一次出現這樣的高溫,是在1901年6月,而莫斯科的最高溫,是在2010年7月,當年曾出現攝氏38度,那年,俄羅斯西部多地受到大規模熱浪和野火的侵襲。第二大城聖彼得堡也很炎熱,一度到達攝氏34.7度,創下1998年以來最高紀錄。專家表示,今年春天,當地溫度比往年平均高8度,甚至有研究報告指出,去年西伯利亞的高溫現象,主要由人為因素造成。
氣象專家:「問題在於,當西伯利亞出現這種高溫情況時,海冰融化早就發生,折射的陽光穿進海冰,把海洋深處儲藏的熱能釋出,使得海水一直變暖,海洋中的熱能正在阻止海冰形成,所以不只是夏天冰融化得更早,它也會在秋冬之際形成。」
同樣地,地球上第二寒冷的國家加拿大,在英屬哥倫比亞地區,6月27日達到攝氏46.6度,創下1937年以來的紀錄。
氣象專家:「熱蓋基本上是一個巨大的高壓帶,把我們籠罩在這下沉的熱空氣中,基本上就像一個蓋子,往裡看,裡面都是像被烤著的熱空氣。」
籠罩著北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熱蓋」,上個週末開始發威,在美加上空,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阻塞高壓,原本帶來涼爽空氣的噴射氣流,被高壓阻擋,無法進入降溫,讓影響的區域被蓋住「悶燒」。
民眾:「這不合時宜,但我們只能接受,就像有時六月會下雪,所以我們就去曬太陽。」
近日來,美國的華盛頓州和奧勒岡州,與酷熱有關的死亡事件已攀升至接近100例,相較於2017至2019年,整個奧勒岡州通報12人被熱死的情況,嚴重許多,而因中暑就診的人數也激增了數百人。而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至少報告了486例猝死事件。由於大多數的家庭沒有冷氣設備,熱浪來襲,難以招架。
民眾:「真的是太瘋狂了,攜帶式的空調 風扇全部賣光,不論你去哪個賣場,任何有賣的地方都買不到,有人在臉書的賣場上用三倍價出售,所以今晚只好花三百美元住在旅館,帶著小孩和狗在有冷氣的房間裡。」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7月25日,那是「巴黎最接近蒸籠地獄的一天。」 攝氏42.6度,不但是1947年7月28日以來,巴黎史上第二次超過40度的門檻,同時也刷新了法國首都的高溫歷史紀錄,與此同時,比利時、荷蘭與德國等地都出現40度以上高溫,這場極端氣候的「震撼教育」,造成了1600多人熱死。
而在美加地區,44攝氏度, 跳進水裡,可能好受一點。
民眾:「真的很熱,你只是站在旁邊,我簡直是無法呼吸,對我來說真的是太熱了,(一定要穿上鞋子),對,人行道到草皮,不了 謝謝 快回到屋裡。」
炙熱的溫度,把電車纜線融化,高速公路的柏油路還因此乾裂,必須暫時封閉。
記者:「我們測量了一下柏油路面的溫度,高達華氏157度(69度C),這對無家可歸的民眾來說,非常危險。」
近十年的夏季高溫不算特別,但自6月27日以來,一連五天,這是有史以來,美國西北最熱的天氣記錄,奧勒岡州華氏112度(44度C),西雅圖華氏116度(46度C)。
華盛頓大學教授 Nick Bond:「主要這是非常不尋常的天氣模式,但氣候變化是真實,我們這裡的溫度已經升高,特別是夏季夜間的溫度,已經提高了基線而變得更加的嚴重。」
美國奧勒岡州Multnomah郡衛生官員Dr.Jennifer Vines:「這樣的高溫會危及性命,波特蘭的初夏,民眾就得習慣高溫,炎熱的天氣確實對公共健康造成威脅。」
如今,正當美國多地正為重新開放感到開心,高溫帶來的乾旱和野火災難,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
內華達州南部水管理局前局長 Pad Mulroy:「這片景象告訴了我們一個問題,我的意思是,看看這個大浴缸,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覺醒。」
位於內華達州與亞利桑那州交界的米德湖,是美國最大的人造湖和水庫。由著名的胡佛水壩攔截科羅拉多河之水而成。水庫在大壩之後,延綿180餘公里,持水約350億立方公尺,如今,米德湖處於近90年來的最低水位,只剩37%的容量,乾旱切斷了水源,並且危及大壩的發電。科羅拉多河下游的亞利桑那,墨西哥和加州,原本茂盛的農田,深陷缺水困境之中。
農民:「我們不能耕種,因為沒有水。」
數據監測,美國西部各州有54%的土地,正在經歷極端乾旱,加州尤其嚴重,有85%的土地乾涸。去年此時,一連串難以澆熄的野火,如同惡夢一般,讓當地的居民心驚膽戰。
消防人員:「我很緊張,去年的野火季相當嚴重,今年肯定會變得更糟。」
高溫造成了森林野火,在南加州洲際公路旁燃燒,消防員通宵滅火,疲於奔命。而年初才因冰風暴大停電的德州,日前也因高溫,供電吃緊,多個發電機組意外跳電停機,德州可靠電力委員會發出節電警示,要求2600萬用戶減少用電,預防電網再度崩潰。美國總統拜登對此與西部各州州長舉行虛擬會議討論因應策略。
美國總統拜登:「我們看到西部的極端高溫,不只加大了野火的風險,高溫本身就是一種威脅,人們正在受到傷害。」
面對極端天氣,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原本不習慣的事,現在也得面對了。紐約時報對高溫做出的建議,除了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美國還需採取艱難且代價高昂的措施來適應,這包括重新設計城市以承受酷暑、節約用水,和設計在極端天氣下,不會出現故障的電網。問題正一一的在浮現。
https://youtu.be/-fD0eyFU7Z8
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救救馬來貘 🇮🇩 🇲🇾
「我以為是一個小孩掉進水池裡...」在印尼蘇門答臘廖內省的北乾巴魯市 (Pekanbaru),當地居民在4月20日中午驚見一隻馬來貘受困在自家後方的水池裡。事件發生後引起當地居民圍觀,尤其馬來貘跌入水池發出巨大聲響的當下,讓人誤以為是有小孩發生意外,趕緊前來搜救。目前搜救小組已成功救出馬來貘,但暫時無從得知馬來貘從何而來、為何無端跌入水池。
.
但此事值得探討的關鍵也在於:馬來貘普遍生活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裡,但近年來,不論是印尼或是鄰國馬來西亞,都相繼發生馬來貘一再闖入「人類生活區域」,進而受傷甚至死亡的事件,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
.
據報導,廖內省自然資源保護中心接到居民通報後就即刻趕往現場。他們發現馬來貘跌入一個深度約1.7m、當時約有一半水量的水池裡。搜救過程中,除了水是一大阻礙,且在不能過度驚動馬來貘的情況下,搜救人員表示馬來貘的巨大體型也增加了搜救難度——一般而言,馬來貘的體長為1.8至2.5m之間,體重介於250公斤至320公斤之間,但最大個體甚至可以達到540公斤。
.
因此,相關人員一開始試著以最大劑量麻醉馬來貘,希望在其昏迷之後合力抬走,但效果不如人意。後來耗時約6個小時之後,人員才透過「放牧」的方式,成功讓馬來貘順利走進準備好的籠子裡帶走。這隻馬來貘事後被暫時安頓在當地一家保護機構接受治療,醫治受傷的頭和腳部。目前暫時無從得知馬來貘從何而來,但初步判定可能來自於從附近的一座森林公園。
.
一般而言,馬來貘分布在東南亞的熱帶森林裡,包括印尼、馬來西亞、緬甸和泰國等國,屬於中大型的哺乳動物。而隨著森林棲息地被大規模破壞——為種植油棕、或農業用地而開發森林,加上全球暖化等——不僅是馬來貘,包括猩猩、蘇門答臘虎等物種的數量也大幅降低。早在1986年,馬來貘已經被列為瀕危物種;而據估計,全球只剩下約2,500至3,000隻馬來貘,但實際上的數目可能更少。
.
於是在家園被剝奪的情況下,無處可去的馬來貘不時會闖入人類家園,幸運者如上所述,還能保住一條命,但不幸者可能就會衝上馬路,發生交通事故。據統計,印尼的鄰國馬來西亞,境內約有1,100至1,500隻馬來貘,在2006年到2017年之間就有92隻馬來貘死於公路意外。原因一來是馬來貘誤闖公路,二來也是因為駕駛者有時難以在黑夜裡分辨黑色的馬來貘。
.
除了森林過度開發,讓問題雪上加霜的人為因素也包括狩獵問題。近年來,狩獵馬來貘的人數有所增加,除了作為食物用途,也涉及非法交易。例如,印尼的狩獵者在非法狩獵馬來貘後,將其交易到當地的動物園裡;而在泰國,一頭年輕馬來貘的交易金額還可以達到5,000美元。在馬來西亞,也有狩獵者專門以獵捕馬來貘、收藏為樂。不論目的與用途為何,獵人們的狩獵行動都加速馬來貘的滅絕。
.
若要治本,關鍵之一也在於各國在發展的同時,對保育馬來貘的議題上盡了多少努力;各國政府也已陸續成立森林保育區,保護瀕臨絕種的動物。以馬來西亞為例,馬來西亞半島野生動物保護及國家公園局,在2002年制定了保護馬來貘的相關計劃。該局之後也與哥本哈根動物園合作,成立了馬來貘保護中心,除了庇護流離失所的馬來貘,同時也建立研究和繁殖馬來貘的計劃目標。而為了降低馬來貘的車禍事故,當局也在可能會有馬來貘出沒之地設立路牌,提醒駕駛者。
.
此外,印尼各專家也組成一個名為IUCN的小組,透過和當地政府和社區合作,致力馬來貘保育計劃,包括進行田野調查、發展管理計劃以及提升大眾對馬來貘的認知意識等。當然,相比起過去,各界也越來越認識馬來貘,甚至4月27日還是「世界馬來貘日」(World Tapir Day),旨在提升大眾對馬來貘的了解。然平心而論,在馬來貘抑或動物保護的議題上,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仍需要更多的努力。
.
由此延伸,隨著馬來貘的關注度有所提升,或許其名字的關係,可能讓人誤會「馬來貘是馬來西亞的國獸」。其實馬來西亞的國獸是「馬來亞虎」(Malayan Tiger),對馬來西亞人民而言,馬來亞虎象徵著果敢與毅力,它除了出現在國徽上,也時常作為各種標誌出現,例如當地國產車品牌普騰、馬來亞銀行等等。
.
而「貘」的形象流傳,在中國與日本也深受影響,像是詩人白居易的《貘屏贊》之中,有被後人認為是馬來貘形象的描繪;而日本從中國傳入的文化影響,也有所謂「食夢貘」的民俗怪談,貘會以長鼻吸食人類的惡夢。儘管未必和真正的貘有直接指涉,但傳說的演化多少也反映出對貘的認知想像。
.
Photo credit:法新社
.
#馬來貘 #印尼 #蘇門答臘 #馬來西亞 #動物 #動保 #森林 #環境 #Indonesia #MalayanTapir #Tapir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9日公布最新氣候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已經可以視為人類的紅色警戒;由於人為因素導致氣候暖化,造成極端氣候與天災更頻繁發生。報告內容還警告,如果地球均溫上升超過1.5度門檻,將導致更嚴重的氣候災難。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931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9日公布最新氣候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已經可以視為人類的紅色警戒;由於人為因素導致氣候暖化,造成極端氣候與天災更頻繁發生。報告內容還警告,如果地球均溫上升超過1.5度門檻,將導致更嚴重的氣候災難。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931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全球暖化人為因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全球暖化 首頁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 <看更多>
全球 暖 化 人為因素 在 全球暖化人為因素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全球暖化 首頁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主要是指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上升,原因是由於溫室氣體排放過多造成的。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