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奉中的「完美」與「誠意」》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7期,2021年1-3月: https://gointl.org/magazine-67.php#imission)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看到好多教會都用Zoom,唱詩的時候就從YouTube挑幾首詩歌,大家跟著唱,簡單得多,不如我們也這樣做。」
歐洲疫情惡化,宣教工場忽然宣布封城,團契同工們在會議中討論接下來線上主日崇拜的安排時,有同工提出上述建議。無疑,他的建議是最簡單、最及時、效果又不錯的方法。從YouTube上所選的敬拜詩歌都是專業的團隊製作的,無論唱功、演奏、錄音、帶領的技巧都比我們自己的弟兄姐妹親自做來得好。不單如此,這樣做還省了我們很多練習、錄製和剪輯的時間。這個講求「方便」的建議若可被採納,那其實講道環節也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個適合的講道視頻來取代本堂牧者的講道。通常我們請外來的講員還要給講員費,現在不單這個可以省了,而且還能「請」到平時很難請到的「大講員」,他們隨便一篇講道都比很多本堂牧者精彩,那些原本花在預備講道的寶貴時間,還可以用來做更多的個別關懷、推展其它事工,或處理其它平時沒有時間處理的事務。何樂不為?再說反正無論是自己人或別人帶敬拜或講道,參加者都是一樣看屏幕,不是嗎?
不過,這個聽起來非常聰明的建議最後還是被作為牧者的我否決了。我堅持要有自己的敬拜團在鏡頭前帶領敬拜,然後透過預錄或直播的方式帶領參與線上聚會的弟兄姐妹一起敬拜。為什麼?答案很簡單,神子民事奉神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是看中哪種方法又容易、又好、又省事?還是我們看重那事奉是不是我們自己獻的?
不久前同一個老朋友聊起現在這種許多教會常用的敬拜模式時,他說:「這種能叫帶敬拜嗎?不就是播歌嗎?」我從社交網站上看到,有教會已經把原本帶敬拜的事奉,在線上聚會中改成了「選歌員」。
在繼續討論下去之前需先聲明,我能體恤許多小地方的資源有限。筆者所在的德國,就有許多較小的城鎮,那裡沒有華人牧者、信徒中也沒有音樂人才和設備,連聚會的地方也很受限(在學生宿舍或公寓裡),只有幾個基督徒在勉強維繫著團契生活,有些則透過國外的牧者定時給他們連線查經和禱告。在這些種種條件的限制下,他們使用YouTube播放詩歌作為敬拜,或從網路上播放講道視頻,我完全可以接受。我真心認為科技的發明大大彌補了網路之前的許多牧養上的缺口。然而,那些可以自己做得到的,我認為必須自己做。
科技的發明雖然提供了很多方便,可是人一但不警醒,就很容易濫用,而且扭曲了我們該有的心態。筆者還在宣教神學院教學的時候,就常發現學生大量拷貝網路上的資料當作作業交上來。還有一次,我在批改學生作業的時候,感覺到其中一段文字非常熟悉,於是把文字貼在谷歌上搜尋,結果發現那是我本人在網路發表的文章。學生竟然把老師所寫的東西當作是自己寫的交上來給老師!
尋求「既好又方便」與要求「自身所獻」是兩種不同的事奉心態,兩者的根源在於對完美和誠意的考量。
一、所獻的必須「完美」
無可否認,使用現成的作品比較「完美」,而好的品質的確是事奉者對事奉該有的基本要求。這讓我們直接聯想到舊約聖經中對完美祭物的要求。利未記論到祭祀條例時提到獻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祭物必須是沒有殘疾的(利一3,10,三1,6等)。這要求背後最的神學含義,就是反映出對神完美屬性的尊崇,正如一般被視為概述主題的經文所述:「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5)當亞倫的兩個兒子拿答和亞比戶各拿自己的香爐、盛上火、加上香,向神獻上凡火的時候,神就降火把他們燒滅(利十1~2)。在第二聖殿時期,神透過先知瑪拉基責備當時的祭司,因為他們將瞎眼、瘸腿的、有病的、搶來的獻上為祭。(瑪一8,13)神對此深感恨惡,巴不得有人把殿門關上,不讓他們來獻祭(瑪一10),而且還說要把他們與祭牲的糞一同除掉(瑪二3)。
值得注意的是,聖經所要求的這些祭物都必須是獻祭者從他自己的所有中獻出來的,聖經從來就沒有允許獻祭者以別人的完美祭物取代(注意瑪拉基書對祭司的譴責中也提到了「搶來的」,參一13)。這可以從律法給不同經濟狀況的家庭的要求差別看出來,有人獻牛、獻羊,較窮的人也可以獻斑鳩或雛鴿(參利一14)。換言之,神所要求「最好的」,是獻祭者的能力和所擁有的一切中的最好,而不是和別人比較之下的最好。這一點提醒事奉神的人,在考慮獻得好不好之前,必須先確保那是自己親手獻的。
二、所獻的必須有誠意
獻上一個「完美」的祭,和一個自身所獻的「最好」的祭之間的差別在於誠意。
想像你是一個很會做飯的人,有一天你要請人吃飯,你會不會去超市裡買一些冷藏的現成食品,放進微波爐裡熱一下然後請大家吃呢?除非是非常緊急的情況,大家要趕著吃,或一些重要的材料不足,不然的話,你豈不會盡自己的能力獻出最好的手藝?更何況事奉是做神國的工、敬拜是獻給神呢?
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每週在自己目前的團契講道。在我到這裡服事之前,團契沒有牧者,弟兄姐妹就從YouTube選視頻來觀看。2017年我來了之後,除非有特約講員(但因為德國很缺華人牧者,所以很少有機會請外來講員),否則我每週都講道,連出差到其它城市或國外,我也提前把講道錄好發給同工屆時播放。這樣做,並不是因為我自認講道比別人好,而是我要求自己每次的事奉都必須「現做的」、新鮮的。疫情下,在線上請講員也比較方便,儘管效果差不多(大家都是對著電視或電腦看視頻),但我還是要求講員必須是現做的。
三、在不完美中求完美
討論至今,相信我們都可清除看出「完美」和「誠意」之間的輕重。如果可以做到既完美又有誠意最好,但那境界既然不容易達到,「誠意」務必是優先考量。不單如此,一個有誠意的事奉,必然會越來越完美。
以我們在疫情下的經驗為例,當德國開始宣布禁足令之後,我和資訊部同工便開始研究線上聚會的進行方式和技術問題。開始的第一週,我們在家裡作直播,但因為網路信號不佳,結果只能傳送歌詞和講道PPT畫面,現場錄像的畫面不動。後來我們商討後決定改用預錄,但是花了很長時間做後製,而且也出現許多狀況和錯誤。我們繼續改進,等到最基本的條件(字幕、聲音、畫面清楚傳達)達到之後,我們開始追求更美、更好的果效和更快速的製作方式。直到最近我們還在改進現場收音問題,尤其是多種不同的樂器同時配搭時,起初產生許多噪音和回音,於是我們為此而添購了新的器材,效果已大幅度提升。可見,當我們堅持「自身所獻」的時候,我們所獻的品質就越來越完美。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採取「方便」而「完美」的方式,我們永遠沒有學到這些技巧,也無法在這個事奉上長進。
筆者認識很多宣教士都是完美主義者,連我自己也是。一般而言,完美主義者給自己和別人增添很多壓力,而且可能帶來事奉團隊上的衝突,尤其在教會的事奉上,由於大家都不是受薪的,有時候還會有人因此而退縮,這些都是筆者親身經歷過的。事奉久了,這種心態也跟著有所調整。至今我仍然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對於自己的手做出來的東西都有一定要求,不僅僅是在美術上、音樂上、講道上、教學上、講義上,或者甚至只是週報上的排版和標點符號。以前,我會把對自己的要求也加諸在其他同工身上,但如今我已改變,學習從中去欣賞「不完美中的完美」。儘管成品不一定能達到專業的水平,但看見弟兄姐妹背後的心思、努力、代價、配搭,齊心把一件事做好,那些要比成品的完美更美!反之,如果一直使用既方便又完美的方式,會不會導致弟兄姐妹變得更加懶惰而不求長進呢?
願神常常提醒我們,也願每一個服事神的人常保持清醒的思考,知道到底在神眼中何為美。對我而言,我寧願獻一個跟別人相比之下不太「完美」的祭,也不要獻方便的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60的網紅程威銓.海苔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
兩者比較ppt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不得不說,老師們做的簡報真是太棒了!幾乎每一張都是精華。」
「上台那短短幾分鐘,其實展現了自己數年累積的功力。」
📂 同學都成為校友了,怎能落於人後?
在臨床工作一段時間後,總是覺得「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認為一定要持續學習,充實自己。但自修的效率不彰,如果有專業的老師來指點迷津,那真的省去走冤枉路的時間。
有一次,一位大學同學兼醫院工作的同事,出現在臉書上,分享新思惟的上課好評心得。我心想,連你也去了,新思惟的吸引力太強了吧!既然認識的同學去了,加上我本來也有意願參加,所以決定報名了。
📂 當作試水溫,沒想到滿滿驚豔。
先選最基本實用的醫學簡報課,就當作是試水溫吧!如果覺得課程不理想,那其他的課也不用上了。
但是上課那天,完全打破我的想法!從上課前的溫馨叮嚀,網站製作上課地點影片的細心,以及助教群的熱心,在在讓我感覺到,這真是個細心與認真的團隊,是真心在經營一個助人的事業。
講師們就不用說了,除了教學經驗豐富,講師本身就是在對學員做簡報,學員自然會看看這老師簡報做得好不好。
📂 講師功力深厚,簡報都是精華。
我不得不說,老師們做的簡報真是太棒了!幾乎每一張都是精華。老師們會講解學員課前上傳的檔案,再幫忙修改,因此可以看見修改前後的差別,看出老師們的功力。
問老師問題時,看著老師們熟稔地使用 PowerPoint,就知道老師們做 PPT 已經有無數次的經驗,加上那份自信與講解的細膩,上台那短短幾分鐘,其實展現了自己數年累積的功力。
㊙ 今年夏天唯一梯次,立刻搶一席!
🔹 9/19(六)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 https://grsp2013.innovarad.tw/event
㊙ 適合對象
【住院醫師】常要報告 case presentation、M&M conference、journal reading……等。
【主治醫師】scientific presentation、poster/e-poster、行政簡報、品管圈、實證……等。
【實習醫師】需要報 case、報 journal、PBL……等。越早來學,對你人生產生的效用越大。
【醫護人員】護理師、醫檢師、放射師、物理師、治療師、心理師……等。
【研究人員】專兼任教師、研究員、研究生、博士生…等。
【相關人士】任何對醫學簡報主題有興趣者。
㊙ 【名額有限】最多專業人士肯定的醫學簡報課程。
「老師們會在告訴你製作方式後,還會以色彩分析、觀眾心理分析、觀眾閱讀直覺、場地現實等等不同層面切入做講解,並且在相同內容的簡報,以傳統 slide 與修改後 slide 比較,讓同學們以觀眾角度親身體驗兩者的差異,即便心底一開始有疑惑,也會被老師非常專業的解說說服。」
㊙ 今年夏天唯一梯次,立刻搶一席!
🔹 9/19(六)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
🔹 https://grsp2013.innovarad.tw/event
兩者比較ppt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遲很遲地很喜歡這張專輯。
接下來每個月要選一張作品。如果可以,要是能整篇文章只寫「喜歡」兩個字就好了,因為喜歡就是說了理由之後就彷彿不再是喜歡的事情。不過,因為不能這樣,所以嘗試用千百字描述喜歡的原因。看起來是逼近,其實是遠離。
寫時最大的收穫是因為再三地聽而發現百合花的〈醫生〉和法蘭黛的〈善感〉竟然用了一致的和絃行進,而且在同一個音高上。是某天聽著聽著嘴巴自動哼出了〈善感〉的旋律,站彎的身體在公車上又醒來一遍似的忘記自己上一秒做了什麼,為什麼做了,通靈一樣地被身體告知原本沒有發現的東西。身體比我的心更早想起來。然後就開始期待有一天百合花和法蘭黛兩個氣質風格完全迥異的樂團來個合作。把〈醫生〉的詞拿來和〈善感〉的詞對著看何嘗不是對話啊,善感年少,不知因何心痛。何況法蘭美得那麼古典穿個古裝也不耽誤嘛。
這個月最後是當代電影大師和百合花兩組新作在考慮要寫誰。最後選了加起來歌曲數量比較多的,感覺性價比比較高(?) 訂購的當代電影大師兩張迷你專輯寄到的時候我還被唬了一下,想說呃呃呃是黑膠嗎怎麼這麼大張,結果只是在黑膠一樣大的紙板上夾了 CD。現在的樂團真的是很愛弄人。
當代電影大師一樣很喜歡。如果你也喜歡,可以自己寫一篇。自己寫的話就可以只寫「喜歡」兩個字了。
/////////////////////////////////
或許,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推薦這張專輯時,就已落入專輯裡〈藝術家〉那首歌所描述的那個醜陋的評論者位置:
某權威男性口白:
(我們關心美)
(這個字的內容到底是什麼?不容易講清楚)
(我們的理智的部份、我們知識判斷的部份)
(反而其實不是那麼清楚)
(我們是被我們自己內在的、心理上的一個狀態所⋯⋯充滿)
唱:
藝術家、藝術家
攏是咧臭彈!
即使如此,我們仍想嘗試說明百合花《燒金蕉》所展現的音樂性。作為一張化用了大量台灣民俗音樂聲響的專輯,這個作品大部份曲目的重要意義在於,樂團不再只是「借用」民俗元素、不再只是在當代搖滾曲的骨幹上多添一把二胡或是加一軌田調意義大於悅耳企圖的傳統歌謠。從第一首歌〈緊中冷〉的開頭開始,「直接以民俗音樂作為主體來發展音樂」的企圖就已經強烈地展現出來,且實踐得相當漂亮 ──
曲中引用了北管新路戲曲〈三進士〉的一段旋律。新路戲曲較晚傳入台灣,又被北管系統稱為「西皮」,這是因為新路戲曲的唱腔、版式以及旋律都近於京劇中的西皮與二黃,卻又並非京劇;北管新路戲曲廣泛出現在台灣的廟會節慶儀式上,台灣人就算不想聽見、一年總有幾次會經過,或被這樣的聲響經過。〈緊中冷〉曲中的引用並非斷裂式的擷取,而是在〈三進士〉的樂句動機之後,以相當緊密的和弦接續,發展出了整首歌曲。這樣的做法,專輯其他曲目中也可見得。誰想得到〈青蚵仔嫂〉的旋律,竟能與法蘭黛〈善感〉柔美的和弦行進完美契合?
這類做法的難處,在於曲目中「沿用傳統」以及「當代創造」兩者間比例的拿捏。前者太多,便會做出僅僅像年輕人諷刺諧仿長輩圖那樣,僅餘趣味性的東西;後者太多,便會再次淪為元素的擷取和引用,沒有消化。而《燒金蕉》,或許是繼拍謝少年去年同樣放入北管元素的作品〈契囝〉之後,為兩者找到最佳平衡的一張作品。
所謂平衡,意謂從傳統至當代的成功代入之外,當代性元素也同時成功滲透進傳統。我們可以從由主唱林奕碩所創作的閩南語歌詞中,感受到積極向現代語感靠近的嘗試。例如〈怨妒〉:
看著別人騎跤踏車阮會流喙瀾
看著別人提芭比娃娃阮就去耍狗蟻
路邊的路邊擔仔,阿娘咧替人洗碗
心頭酸酸,目箍紅
我怨妒別人比我較有錢
你無煩無惱攏是靠阿爹
仔細一讀,這豈不是用台語的氣口來呈現「哭啊喊啊叫你媽媽帶你去買玩具啊/快,快拿到學校炫耀吧」的意念?
又如〈早知莫投胎〉:
睏傷濟,啊有法度
只好繼續睏甲隔轉工啊
姑不,姑不而將
無是欲按,無是欲按怎樣
早知早知當初莫投胎
好哩佳哉,無講蓋失敗
我這世人毋捌看人親像我
三更半暝啉咖啡
閩南語和厭世代,三更半夜喝咖啡。老語言裡的青年處境,原來它們並未疏離。
除了比較容易被看見的文字,在音樂上,百合花也在既定的聲響效果中試圖帶進編曲技巧的實驗。〈跤麻麻〉裡採用了五拍結構,竟與閩南語腔口完美合拍;〈早知莫投胎〉中赫然出現男聲阿卡貝拉在 band sound 中墊底;〈草山落大雪〉中不斷出現近乎自由拍、變速段落,更讓人分不清那是一種流行搖滾的破格、抑或只不過是傳統音樂中本來就常常出現的特徵,彼此的融合幾無斧鑿,無分誰主誰客。
聽眾也能在不同曲目中聽到一些熟悉的歌謠旋律,〈天黑黑〉、〈白鷺鷥〉、〈青蚵仔嫂〉的細節被拆解,藏身於歌中。這些旋律被百合花改唱為新詞,一種若有似無地挪用技巧。其實基於傳唱的目的在相同旋律中填入不同歌詞,是早在樂府時代就有的做法了。然而,在唱片工業由盛而衰一趟、歌曲生產模式早已定型的這個時代,這個處理除了有音樂性上的意義,似乎也提醒了一種創作方法靈活的可能。
更別提專輯同名曲〈燒金蕉〉曲中那段爵士與嗩吶的交纏了。
以上內容如果收在第十首歌〈藝術家〉,其實已經有其完整的意義:作為整張專輯裡最直接套用了台語演歌曲風的編曲,搭配歌詞語男女輪唱唱腔,嘲諷之意不言自明(女聲部份刻意選擇了顯然高過歌手音域的音高,但那意圖使得聽者聯想 KTV 裡高音飆得緊繃的台灣場景,立刻就能意會到一切是故意的),也更貼合專輯外觀的設計,甚至或許能為甫發第一張專輯的百合花定下一個不錯的階段性意義;但他們並不滿足於此,放入了最後兩首,與上述脈絡以及聽覺最為不同的〈逐家攏仝款〉、〈一枝草〉。
這兩首歌,編曲重心回歸電樂器,依然將樂團嫺熟於靈活變拍,以及能將具有古典味道的旋律藉由前衛音色脫胎的能力發揮盡致。這是作為一個樂團的直拳宣言,而對我們而言,百合花確實命中了。
人們或許會因為這張專輯的裝幀而注意到它:大剌剌將「本作品榮獲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一〇七年補助」印在封面上(想想那些千方百計把這句話縮小塞到邊邊的設計呀),紅白帖般的包裝,歌詞本裡小學生 PPT 般的細節、小吃部 KTV 招牌感的俗濫照片特效、花籃、紫水晶。但這些不只是噱頭,事實上,我們驚訝於這看起來是個形式的專輯設計,其實精準抓住了這張專輯的藝術核心:百合花並沒有要將傳統作為創作的點綴,而是試圖創作一種傳統本身。
十一月選樂 ──
把藝術家當成髒話的藝術家:百合花《燒金蕉》
https://www.biosmonthly.com/article/10159
撰稿_ 蕭詒徽
攝影_ 馬揚異
責任編輯_ 溫若涵
兩者比較ppt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我怎麼會知道?都要我用猜的......」焦慮依戀B說。「跟我在一起6年了,為什麼都不說『我愛你』?三個字而已,有這麼難嗎?」焦慮依戀C說。.「他一直不跟我做愛,是不是不愛我?」焦慮依戀D說。.———————.「他說的很多空間,就是一天一通電話,而且睡前要講20分鐘,你說誇不誇張?」逃避依戀A說,我也覺得誇張,不過一般人不覺得。.「跟他講沒有用阿,事情就是要處理阿、怪一個一個打,告訴他只是把是情變更複雜......」逃避依戀B說,分享有什麼用?處理事情比較重要!.「我就有『三個字』障礙阿!一定要用說的嗎?難道我的表現、在乎,他還看不出來嗎?」逃避依戀C說,很明顯的他連那三個字像佛地魔一樣不敢說。.「他越是逼我,我就越不想跟他做愛。我不喜歡被控制的感覺,好像要做,才能證明我們愛一樣。」逃避依戀 D說,老實說感情變穩定之後,他反而沒那麼想做了。他知道這不是新鮮感下降,但他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那麼,該怎麼辦呢?
我最近慢慢開始認為 #需要改變的並不是依戀的形式而是呈現的行為方式 。就我的理解,逃避依戀往往比焦慮依戀更不容易改變,因為(相關研究請見[4-6]):.1.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因為持續的否認也可以過得還算不錯,反正不去碰就不會痛。.2.知道了也不一定會改變,搞得他們焦慮依戀的伴侶很痛苦(如果他們有穩定交往的伴侶的話)。.3.有些逃避依戀者在不同段的關係當中擺盪,搞得他們的曖昧對象很辛苦。.4.據我所知,心理學上面的操弄通常對焦慮依戀比較有效,對逃避依戀的效果幾乎很少。有一種說法是,裝睡的人是不會醒的——但根據1.,有些時候他們並沒有裝,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狀況。.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岡田尊司在這本《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1]的最後面,竟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提出了具體的改變方法,並且我覺得應該是逃避依戀的人會願意嘗試的方式。.「不公平,為什麼都幫逃避依戀的人做PPT,卻沒有幫焦慮依戀的人想想辦法?」有人可能會這樣說,但施主啊,當你更了解逃避依戀,也更能減少感情裡面的循環衝突(焦慮依戀的人想知道如何跟逃避依戀的人相處、在一起請見[7])。.過往我所知道的研究,許多都是針對焦慮依戀的,因為他們比較容易被偵測和操作。所以,我很高興有一本書能夠專門針對逃避依戀詳細的說明,裡面從人際關係、愛情、甚至性愛都有涉獵,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其實不論是焦慮或是逃避,藏在那個底下的都是一種對人際關係的不安,只是行為表現上面的不同而已[8]。也因為這樣,當我們能夠改變行為呈現的形式,甚至設定好一些只有兩人才懂的「密碼」,彼此的關係或許就能夠邁向下一個不同的日子。
開始囉!
--
*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5]。有很多不安,總是要伴侶一再保證愛、在意這段感情,總是想抓住對方,很怕被遺棄的人(儘管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想要這樣)。
**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5]。逃離親密,工作理性大於人際情緒,習慣跟伴侶保持距離,只要太過靠近就會想跑走的人。
***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5]。
p.s. 矛盾型的朋友:前兩者的綜合又焦慮又逃避(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請別難過,其實這份ppt也有講到一半的你阿(自己說),想進一步了解矛盾依戀的朋友,歡迎右轉此篇[11]
Pic Credit :Gan Khoon Lay 、 Alex Wa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