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Q&A】佛教講「智慧」而不說「聰明」,二者有何不同?
聰明,是指擅長於世俗的學問,像是我們稱讚別人很會讀書、很能幹、反應敏捷,就是所謂「世智辨聰」──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聰明,辨聰是用凡夫的小聰明去辯論是非。但聰明對化解內心煩惱沒有幫助,有的聰明人觀念一錯,犯的錯更大,這時反而「聰明反被聰明誤」,結果產生更多煩惱,也有人憑藉世智聰利,沉迷於外道思想,不相信出世正法,這是佛教所講八難之一的「世智辨聰難」。
智慧,是佛教很重要的名詞,也是佛教有別於其他宗教之處,佛教十分強調用智慧來調伏煩惱。智慧在梵文稱為「般若」,是八正道的正見、正思惟。如何獲得智慧呢?必須依照佛陀所教的觀念與方法,一步一步去修行、實踐,讓內心的煩惱慢慢減少,只要煩惱減少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
六度波羅蜜是菩薩學佛的法門,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每一門都能幫助我們解脫,但是「五度如盲,智慧為導」,修行前五度時,如果沒有智慧引導,老是想得到回報或是貪著某種境界,那只是累積人天福報,並沒有真正把自我中心放下,還是在煩惱中打滾。因此對於學佛的人來說,長養智慧是非常重要的。
◎文:摘錄自380期《人生》雜誌
更多學佛Q&A https://pse.is/39kvyp
#學佛問與答
#智慧
#聰明
八正道 梵文 在 泰好買 泰誠心 奕 佛牌 聖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乘佛教
小乘,梵文音譯為「希那衍那」。原是後來大乘佛教對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貶稱。學術界沿用之,並無貶義。主要經典是《阿含經》等。中國等北傳佛教地區曾有小乘流行,但不及大乘流布廣、影響大。現小乘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南亞、東南亞各國,屬於南傳佛教;但自稱「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稱號。
大乘與小乘的區別
在對釋迦年尼的認識上,小乘認為釋迦率尼是個歷史人物,是倡導眾生平等,通過苦修覺悟成佛的教主,佛只有一個,他沒有化身: 大乘則視釋迦年尼為超人,是具有全智全能的人格神,三世十方有無數佛,釋迦牟尼是其中之一,佛陀有二身乃至十身,所以提倡建殿堂、供奉佛像,讓人們頂禮膜拜。在對教義理論的認識上,小乘主張「我空法有」理論,否認實有的我體( 我空)但不否認物質世認 為一 切 事 物 都「我 法 俱室」,大乘主張是虛幻的,沒有獨立永恆的主體。
在對修持內容和目的的認識上,小乘注重感定慧,八正道,以證得阿羅漢為修行目標,不承認菩薩,利已避世; 大乘除戒定慧外,修六度或六波羅密(布施、守戒。忍辱、精進、坐禪、智慧),把普度眾生、建立佛國凈土作為最終目標。此外。大小乘各自的經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