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
「八煙聚落爭議」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八煙聚落爭議 在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八煙聚落爭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八煙聚落爭議 在 東森財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八煙聚落爭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八煙聚落爭議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八煙聚落爭議 在 後山、三芝田心看見不一樣的淡水- 看板TamShui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八煙聚落爭議 在 【TVBS】遊客遽增爭議多! 八煙聚落每人收費30元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八煙聚落爭議 在 八煙聚落導覽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 - 教育學習補習 ... 的評價
- 關於八煙聚落爭議 在 八煙封村爭議不斷「水中央」池水11月20將放乾- 東森財經 的評價
八煙聚落爭議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FB首播《浮塵之島》空汙紀錄片一
【全球每年因空汙死亡人數達七百萬人 21世紀浩劫不能輕忽 】
{內文}
空氣汙染是21世紀的環境浩劫,而臺灣也籠罩在危機之下,電力和科技給人們帶來經濟進步及便捷的生活,但是工業發展與都市化的過程卻製造了隱形的殺手。
(陳伶志/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這件事情不是事不關己,每個人都逃不掉
人們的生命安全正面臨威脅。
(黃瀞瑩/高雄小港區鳳鼻頭居民)
看到自己家是這樣就會覺得很難過
(溫琇文/肺腺癌癌友)
你不可能不呼吸啊,你可以說其他致癌物我們可以避開,但是空氣怎麼避
(詹長權/台大公衛學院院長)
四大空污病第一個病就是中風,第二個就是心肌梗塞,第三個就是肺癌,第四個就是慢性肺疾病
(葉光芃/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
超乎我們的想像,因為它細到全身沒辦法擋住
威脅可能來自電廠 工廠,城市裡的交通所產生的細懸浮微粒,而問題遠比想像中嚴重。
(莊秉潔/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
PM2.5越高的城市的話,他壽命越短,每年肺癌死亡的總人數,已經超過一萬一千人,大部分都不是抽菸者
而國民健康情況背後,關係著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在臺灣,從小市民 醫生到企業與科學家,他們都在想辦法對抗空污,但他們能成功嗎?
(莊秉潔/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我們的污染源基本上分四大類,一個是從中國大陸過來的叫境外污染,第二大類就是所謂的工廠,再過來就車輛最後就是所謂的逸散性 揚塵 燒香拜拜,跟民俗比較有關係的
來自工業區或電廠的廢氣稱為固定污染源,而城市中交通工具所產生的則稱為移動污染源,事實上,在臺灣無論是居住在工業區附近或在城市裡,沒人能逃得過空氣污染的危害。
(詹順貴/環保署前副署長)
境外污染當然就是來自中國平均起來佔三分之一,把臺灣本土以百分之百來看的話
,其實移動污染源跟固定污染源,差不多一半一半了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提出,空氣污染所產生的細懸浮微粒為一級致癌物,又稱為PM2.5
(莊秉潔/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PM2.5它的2.5這個意思,就是它的粒徑小於2.5微米,大概是我們頭髮的1/28,是非常非常細的一個微粒,所以PM就是 Particulate Matter也就是粒狀物,它本身幾乎沒有任何一些物理的機制,可以把它去除
(詹長權院長/台大公衛學院)
一旦被歸類為第一級的人類致癌物,只要吸到足夠的量,常常就會有比較高的癌症的風險
全球每年因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高達七百萬人,引發包含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 中風,以及肺癌等等眾多疾病。
人們為了空污問題聚集起來,他們希望問題可以盡快改善。
來自高雄鳳鼻頭的瑩也是參加者之一,空污是她成長過程中,不曾間斷的每日經驗。
臺灣全島遍佈著大大小小的工業區,有許多緊鄰著住宅區,位於高雄鳳鼻頭與大林蒲,就是其中一個最極端的例子。
(黃瀞瑩/高雄市小港區鳳鼻頭居民)
這邊是我們家的頂樓陽台,然後就是從這個陽台看出去的風景,就是我們這邊的鳳鼻頭,大林蒲的算日常,可是我們的民房外圍就都是工業區
四十年前,臺灣啟動十大建設,這裡成為一個被臨海工業區包圍的聚落,現在這裡包含鋼鐵 電力 石化及金屬製造業,共有近五百家工廠,八百多支煙囪所排放的空氣污染物超過一百二十種,當中已知有至少二十三種致癌物質,在歐美,工業區與住宅的距離,至少必須有五公里的綠帶,但是在這裡,高度污染的重工業區與住家竟然只相臨一條馬路,對居民健康的危害無法想像,而其中苯的污染含量更為全臺最高。
政府無力解決,只能提出要居民遷村的政策,由於工廠排放的污染長期難以舉證,而長時間在煙囪底下生活的痛苦難耐,在地居民多數由抵抗轉為消極的態度,紛紛同意遷村,但遷村卻是另一條漫漫長路。
瀞瑩今年24歲,年輕的她不明白,為什麼不是從根本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反而是要求居民搬離故鄉。
(中天新聞資料畫面)
市府說,大林蒲遷村採取先協議 後計劃,計畫書還要再等一等,所有的東西先大家都民意溝通,都有一定的基礎之後,才會進入正式計畫,可以說是公開討論,只是開了幾次說明會,就真的有溝通到嗎?我希望所有政府官員都應該要為,國土規劃所產生的問題道歉要來吸毒,就來大林蒲這裡,因為這裡的毒不用錢
政府進行的遷村意見普查,雖已獲多數同意,但遷村衍生的爭議未決,政府至今仍提不出完善的遷村計畫。
(黃瀞瑩/高雄市小港區鳳鼻頭居民)
我是覺得目前的遷村計畫就是因為很草率,雖然說前行政院長有下來,跟我們道歉什麼的,可是實際上根本沒有具體的計畫書,就是雷聲大雨點小那種感覺
正值青年的瑩想打破這份消極的氛圍,為了喚起在地居民對於家鄉的認同,進而重新思考遷村的必要性,她與夥伴瑜珊決定在當地放映幾部不同時期,在大林蒲取景過的電影。
(黃瀞瑩/高雄市小港區鳳鼻頭居民)
滿多我們這邊年輕人,是因為我們出生的時候,沿海六里這個地區就是現在的樣貌了,"你們家特產是什麼","我們家特產是煙囪這樣"。好像沒有什麼值得保留或喜歡的東西,但是原來再更往前去發掘,其實我們這邊,也是有一些歷史跟文化的存在,然後我覺得知道這種東西,對於個人的生命經驗來說,也是相對比較好的
瀞瑩的想法聽起來大而無用,這也是被固定污染源包圍,而無力對抗的真實悲哀。
而城市中的人們也被移動污染源包圍,其中老舊柴油車與二行程機車同樣帶來致命的危害,據研究,全台在1996年前出廠的一二期柴油車,總量為7.6萬輛PM2.5的排放量為三座臺中火力發電廠,而二行程機車PM2.5的瞬間排放量,則為四行程機車的六十倍。
(吳義林教授/成功大學環境工程系)
就是你看到那個車子排黑煙,那個就是它燃燒不完全的黑炭,二行程機車騎出來你看到後面有白煙,那個就是它燒了以後,有一些油沒有燒好的,這個我們通常叫做有機炭,目前在聯合國公告,證實了這個黑炭,基本上有非常強的會造成致癌的問題
臺灣北部的城市是移動性污染最嚴重的地方,產生的PM2.5所帶來的危害,不亞於中南部工業區的廢氣。
(蘇一峰醫師/胸腔重症科)
尤其像PM2.5它就有能力一直飄飄,穿過我們的氣管,甚至它顆粒小到它可能可以穿過肺泡,進入到我們的微血管,就進入到我們的全身血液循環,我們身體有一些免疫細胞,叫做巨噬細胞,它就是負責撿這些垃圾的,我們以前就發現巨噬細胞吞了它之後,居然無法分解,只能儲藏在身體裡面,而這些生病的巨噬細胞,也有可能會進入到血液循環,它會一直分泌細胞激素發炎激素,而這些發炎物質就會刺激身體,基因突變造成癌症
八煙聚落爭議 在 東森財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八煙封村爭議不斷 「水中央」池水11月20將放乾
#其中一編:景色真的很漂亮!
#請分享:這樣居民也會比較清幽
記者:呂國寶 陳儀蓉 新北市報導
#八煙聚落 #水中央
八煙聚落爭議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公園地景百年流轉:都市計畫下的臺北,邁向現代文明的常民生活史」介紹
訪問:張瑞芳 副總編輯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總少不了公園
都市叢林中的唯一綠地,誕生於台灣不過120多年
●1932年一張市區計畫圖,揭開臺北邁向現代化之路
●從圓山公園開始,追索17座公園的百年歷史變遷
●溜狗、運動、漫步、沉思之餘,那些你需要知道的公園知識
◇為什麼臺灣會有公園?
大安森林公園、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這些熟悉的城市綠地,都是起自於二十世紀初臺北都市計畫的成果。當時日本政府意圖將臺灣帶向現代化的道路。隨「星期制度」出現,大眾交通系統發展,時間與空間的雙重變革,開啟臺灣人的休閒風氣。公園成了大眾的休憩場所,並兼負保健、防災等重要功能。1932年都市計畫中規劃了17座公園。
日治時期,政府還拆除了臺北城牆,鋪設有美麗行道樹和安全島的三線道路,現今愛國東路、中山南路、忠孝西路、中華路等三線道,是臺北車水馬龍的街道,但是當年卻因人煙稀少成為情侶約會好所在,臺語老歌〈月夜愁〉說的就是這道路上發生的故事;而現在時興的路跑,在當時的三線道就舉行過了呢!
◇公園深入日常,休閒中有濃濃的「政治」味
公園和許多現代化設施一樣,都是日本政府「二手移植」的成果。將歐美公園的音樂亭、噴泉造景與西方的博物館、博覽會、動物園等空間「再現」於公園內,民眾可以在精心塑造的空間中,接受文明洗禮,體驗前所未有的新鮮事,例如棒球比賽、相撲比賽、音樂表演等,當時《臺灣日日新報》還會刊登音樂會曲目。
此外,圓山公園中的臺灣神社與植物園內建功神社的祭典儀式,還有公園內的收音機體操,都是讓民眾在享受休憩活動之餘,強化愛國意識、健身保國的思維,也是「教化」國民的有效方式。
◇隨歷史變遷的公園命運交響曲
17座公園百年來的命運各不相同,有些因戰爭工程停擺,有的存續至今,如二二八和平公園。戰後有些被當成居民聚落、眷村用地、國防軍事基地等,有些甚至直接改變用途放棄建設公園。
不久前因圓山文化遺址產生爭議的圓山自然景觀公園,戰時將運動場改建為軍醫院,戰後曾供美軍顧問團使用,後改建為中山足球場,在2010年又成為花博用地,其中經歷的土地轉移過程宛如臺灣現代史的縮影。
◇體檢台北公園,我們還可以這麼做
本書透過實地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一一重現17座公園的歷史與現況。作者為地理與歷史雙學科背景,引領讀者翻閱百年來的地圖、都市計畫圖、報刊、文獻、明信片、照片,讓我們能對臺北公園的地景風貌與歷史脈絡有更多認識。更深入全面檢視臺北公園建設的問題,如圓山公園的考古遺址問題,防災公園可以怎麼做?本書特闢專欄以日本公園與紐約案例提出建議,期待臺北的公園可以乘載更多文化歷史外,還能發揮其實用價值。
作者簡介:林芬郁
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
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兼任助理教授。
潛心研究臺灣文史、關懷文化資產保存,文章散見於《地理研究》、《臺灣文獻》、《臺北文獻》、《臺灣民俗藝術彙刊》等學術期刊,與《原住民族文獻》、《鐵道情報》、《自由時報》的〈自由廣場〉等。
著有《臺灣文化藏寶圖》一書,並與他人合著《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生活娛樂史》、《看見師大校園》、《城市前世到今生:臺北考現學》、《臺灣地名辭書 卷二十二臺北市》、《北投區志》等書。
出版社粉絲頁: 貓頭鷹書房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八煙聚落爭議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台東縣莫拉克颱風受災戶永久屋重建現在爆發爭議,在金峰鄉嘉蘭村強制徵收用來重建的土地,排灣族人認為是遺址,遺留有早期部落精神文化象徵的建築結構和祖先的骨骸 ,部落要求依照文化資產保護法全面停工,不過台東縣政府目前只同意,讓有爭議的部分暫停開挖,等待認定。
這一大片土地是八八水災重建永久屋的用地,一共有二十一個人的私人土地,嘉蘭部落 會議主席說,其中只有七個人願意出售給政府,其他是動用莫拉克風災重建特別條例強 制徵收來的,一共要蓋五十二戶受災戶的永久屋。
可是這塊土地,是日治時代,嘉蘭村排灣族祖先被強迫遷下山的第一個聚落,有七十年 前祖先埋在地底下的文物和骨骸,也有訓練戰士的青年會所遺跡,對部落具有文化和精神的意義,如今強制在這片土地上開挖,族人們傷心的要求全面停工、保護部落遺址。
因為沒有挖到出土文物,台東縣政府暫時針對有所謂遺址的土地,點狀停工,但重型機 具在地面上開來開去,很難讓族人安心,他們燒起狼煙表達心中的不滿。
而同樣是排灣族人的嘉蘭村受災戶,為了重建他們的永久屋,卻發生可能侵犯祖靈遺址 ,這樣不好的事,他們的內心也很掙扎。
但是,在這片土地裡的物品和建築結構,到底能不能符合文化資產保護法受到保護,目 前沒有肯定的答案,不過部落族人還是強烈要求,立即停工,請縣政府派專家學者來調查。
記者 章明哲 台東報導"
八煙聚落爭議 在 後山、三芝田心看見不一樣的淡水- 看板TamShui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遊記:https://roylu91.blogspot.com/2020/01/blog-post.html
曾經在陽明山腳下有個被群山環抱的遺世小聚落-「八煙聚落 水中央」,砌石、水、梯田
、老屋,宛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但隨著一些爭議,八煙水中央消失了。但同樣是在
陽明山山腳下,只是換成山的這一頭,似曾相似的組成元素及意境,卻又有著另一番景緻
,在「八煙水中央」逐漸成為歷史記憶之際,「三芝田心」卻如此出現在江湖之中。
一、三芝田心的位置及交通
「三芝田心」雖然名稱上有三芝,但其實地理上是很接近淡水。淡水近年來有一個超人氣
的賞櫻景點「天元宮」。而「三芝田心子」距離「天元宮」就大約4公里,開車不到10分鐘
。而如果你知道淡水的有一條上陽明山的「巴拉卡公路」,「三芝田心」其實就在「巴拉
卡公路」的起點附近。
*自行開車(台北前往):
先沿著淡金公路(登輝大道,往三芝方向走)-北新路口右轉(淡江大學附近),-北新路(經
過天元宮)-左轉進入北8鄉道(圭柔山路,約北新路接近巴拉卡公路處前)-北8鄉道(約1公
里,北8鄉道4.5k處)
*大眾運輸:
淡水捷運站出發的875路線公車(北新庄路線,與去天元宮同一路線),在田心子站下車,再
走1公里到「三芝田心」(參閱:新北市公車動態資訊875路線)。
「淡水後山」、「淡江後山」,20多年前我在淡江讀書時,我們同學間是如此稱呼這一塊
很大的區域,而比較正式的行政上名詞包含了:「北新莊」、「下圭柔山」。在這陽明山
山腳下的淡水、三芝,是一個迥異於一般人理解中的淡水,老房、梯田、大山,有著十分
鄉下的農村景致。過去在天元宮賞櫻潮興起前,這一帶少有遊客會到來,就是淡水人、淡
江學生的後花園。大家都喜歡淡水夕陽,但我卻覺得最漂亮的是這裏冬天綿綿細雨中,煙
霧繚繞的寧靜農村。大學4年、研究所3年,美麗的「巴拉卡公路」;秘境棒球場;當地人
的信仰中心「行忠堂」,都乘載了我這個不是淡水人的太多淡水記憶。
二、三芝田心仔
「三芝田心」,位於北8鄉道4.5公里處。這原本是塊未耕種的荒地,為參加農委會水保局
的農村再生計畫,種植了蓮花,但蓮花水土不服,在種植失敗後,卻發現遺留下的水田,
意外倒映出遠山、綠樹、天空,從而繼「八煙水中央」成為另一個為人所知的景點。
「三芝田心」,就開車而言,應該是不難抵達,但因為遠離主要觀光景點,所以知道的人
並不多,即便在假日,也還是蠻清幽的,因此要將之稱為秘境景點,目前應該也還可以。
三芝田心就位於縣道的旁邊,沒有停車場,就是把車停在路邊。附近也沒有店家,就是由
2~3塊水田組成,造景及整修很融入環境。三芝田心範圍不大,應該還沒有標準400公尺的
操場大。
三芝田心就在大屯山下,當大屯山倒映在水中,配合附近優美的景緻,在攝影上就會成為
一幅絕美的畫作。如果在天氣好的黃昏時,陽光灑落這水中,配合倒映,甚至可以看到遠
方淡水出海口,我相信這裡有成為晨昏攝影熱們景點的潛力。
三、淡水後山的記憶
(一) 相公山棒球場
在「三芝田心子」附近,有個棒球場,這個位於荒郊野外的棒球場,我有著深厚情感記憶
,雖然是私人土地,但並無人管理,我們當時則假裝成系棒球隊的主場地,大學那4年的星
期三、六早上,都在這球場練球。還記得第一次騎著車,由學長帶著前往時,在抵達之前
,我是滿腦子問號,在這種山中怎麼可能會有棒球場。
這個棒球場,是直到這次前來三芝田心,用fb打卡時才知道它叫「相公山棒球場」,這也
難怪當年球隊的人打牌都不太會贏。這個在山中的棒球場、也不知道主人是誰,有投手丘
,4個壘包也都有定位點,內野是紅土區,外野則是草坪,甚至兩側都有球員休息區。雖
然球場有模有樣的,但細看其實還蠻克難的,內野的地一直都不平,傳一壘暴傳後撿球很麻
煩,在這種山中撿球跟蛇打照面也是會遇到的事,還有在淡水冬天綿綿細雨中練球也是很
辛苦的一件事。不過細細回想,這場地沒人會跟我們搶,這附近也風景宜人,更重要是這
樣的記憶,試問有多少人的大學生涯能擁有?
(二) 行忠堂
行忠堂,全名「屯山古聖廟芝蘭行忠堂」,是在棒球場附近的一間廟,廟的規模還不小,
這裡有飲水機、廁所及各種設施完善,還有庭園造景。當年打球要喝水時,都是在這邊裝
水,打完球大家也都在這邊涼亭開檢討會兼哈拉,但原本將之視為休息處的一間偏遠地區
的廟宇,想不到竟有如此歷史及不簡單的過去。
行忠堂,供奉著關聖帝君、純陽祖師、司命真君、岳武穆王、隆恩真君,建於1900年,迄
今超過百餘年。行忠堂附近不僅清幽,還有許多當年淡水神社的遺跡。淡水神社就是今日
的淡水忠烈祠,在滬尾砲台那邊,距離行忠堂其實有一段距離。神社遺跡會跑那麼遠來,
是因為1974年時忠烈祠改建,把日式遺跡拆除,行忠堂為了保存文物,出資購買了拆除下
來的日式文物古蹟。
說來諷刺,中國的神明,包容力竟然比中國政治人物還大上許多。歷史就是如此的偶然與
巧合,當年我們系上就是淡江大學裡面,自由派學者聚集的重鎮,我們球隊的許多人亦是
深受自由主義啟蒙的一代,我們如此迷迷糊糊地在此打球,卻巧遇了這段歷史,冥冥之中
,有些巧合似乎都不是偶然。
(三) 巴拉卡公路
巴拉卡公路是一條路意盎然的公路(北新莊-大屯自然公園-陽金公路),如果要前往大屯
山山頂,就是要走這條路。這是一條很美的公路,我讀書時幾乎稱得上是一條秘境等級的
公路。
這條公路公路宛如綠色隧道,而且景緻有別於一般陽明山公路。陽明山上有許多欣賞台北
夜景的地點,巴拉卡公路也不例外,只是陽明山上一般都是看台北市,但巴拉卡公路一直
到山上,是整個北海岸景致。還記得當年還是大學新生的時候,某一天中午為了找中餐吃
,往北新路方向騎去,騎了許久之後竟然到了文化大學,當時我還傻傻的跟同學說,文大
就在淡江附近,騎車一下就到了,但其實當時是騎過了一座山。
四、來一趟不一樣的淡水小旅行
淡水後山,純樸的鄉下景色,沒有淡水老街那樣的人潮,無數的鄉間小道,任何轉角都可
能會有令人驚訝的發現,也許這裏大眾運輸不方便,但你可以開車、騎車,甚至用腳踏車
,這後山可以給妳許多不一樣的旅遊想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0.20.21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mShui/M.1578303165.A.6D0.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