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上大致跟台灣類似,多是與歷史上的刑罰或是原本有刺青的群體有關,也聽說在日本公共浴池與游泳池基本上不歡迎有刺青的人。但相信也會隨著刺青理由與圖樣趨勢的改變,社會大眾對於刺青會逐漸改觀。
------------------------
為何日本人嫌棄絞身呢?
在戰前時代的日本,紋身是非法行為,但到1948年聯合國合法化了日本的紋身。這狀態維持到現在,並不是違法,算是日本社會的服裝守則。
一般的看法是:「身體上的紋身表示該人犯過法,或代表道德低的,而且往往是令一般市民驚恐或想起 『壊』或『嚇人』。有紋身的人被視為是黑社會,普通人不會紋。」
這不是少數人的看法,普羅日本人對紋身的厭惡度十分高。近期在2012年,大阪市市長橋下徹下令大阪市政府進行調査大阪市公務員有無紋身,結果他獲得的支持多過市民的批判。
江戶時代的紋身藝術
日本的紋身可追溯到日本繩文時代,土偶(古代日本的人形土製公仔)的表面有擬似「紋身」的模様,在3世紀的中國古典《三國志》魏書三十之烏丸鮮卑東夷傳中,亦有這記載:「自郡至女王國,萬二千余里,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這可能是宗教或社會地位的原因。
古代的日本人自己記載的書籍《古事記》《日本書紀》亦有介紹黥刑。戰國時代的士兵,或漁師等人,自己死後為死屍容易被人認出(類似兵籍牌般),主動刺自己的名字在身體上,可幫助識別。
中世之前,日本的刑罰有過「断指刑」及「劓(Hanasogi,Hanakiri/劓刑)」等肉刑,在17世紀(江戶時代)的寛永年間(1625–1645),隨著治安穩定,將漸漸被「入墨刑(Nyubokukei)」取代,慢慢消失。
江戶時代所實施的入墨刑(黥刑)的方法是,在犯人的額頭上刺「犬」「惡」「一」「ニ」「三」等字或「◯」「×」等圖案,作為受刑人的標誌,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以務求減低犯罪機會,「入墨刑(Nyubokukei)」的口語名詞是「入れ墨(Irezumi)」,這是指刑罰或指被黥面的人,十分有負面的印象。
在江戶時代的中期浮世繪出現,作品中的男性英雄身上有「文身(Bunshin)/刺青(Shisei)」,令人感到威猛。到江戶時代末期(1830–1867),除了懲罰之外,紋身被視為人體藝術的一種,叫「彫物(Horimono)」,民間十分流行,某種工作者愛好上半身的「彫物(刺青,紋身)」。
女性亦有紋身,妓女用紋身讓自己増加魅力。有「刺青」的男性成為崇拜的對象,但其期間是短暫。當年的日本人的意識上,「入れ墨(Irezumi)」和「刺青(Shisei)」是不同的。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公務員紋身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禮拜五下午一點鐘,對上班族來說,是一週的最後衝刺,甚至還得準備傍晚開始的加班工作。不過,圓神出版經理吳幸芳這個時間正打算先趕場電影,然後赴好友的午茶約會;不止她一個人,公司大半同事也已一身輕便,準備前往瑜伽教室或游泳池畔報到。
一週工作四天半,是旗下有七家出版社的圓神出版事業機構,過去十年的常態工時。這家公司比公務員少上半天班,但業績卻嚇嚇叫。高居近年暢銷新書排行榜,動輒以十萬本為銷售單位的《龍紋身的女孩》、《最後的演講》、《佐賀的超級阿嬤》、《我愛故我在》等,以及二十年前曾寫下再版一百六十五刷紀錄的《野火集》、作家林清玄的有聲書,皆是出自於這家出版集團,闡述吸引力法則的《秘密》一書,過去三年來更是已經暢銷近百萬本,改寫台灣出版業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