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迷訪談計畫終於要進行到第二篇,是嫁到京都的Esther的故事和她的京都,因為內容太多,所以全文我分上下兩次分享,想一次全部看完整圖文的朋友可以直接點留言網址觀看喔。
2021京都迷訪談計畫(2)-Esther從香港到京都的緣分。裏京都的生活與視角(上)
網路的緣分是很微妙的,Esther是一位香港人,後來因緣分嫁到了日本,住在京都,Esther在美國唸建築,論文和茶室有關(這與她之後在京都生活似乎冥冥中連在了一起),老公是已經不多的京都数奇屋大工さん,Esther現在在京都大學任教,有一個可愛的男孩。
我和Esther是因為我經營的京都粉絲團-癒旅京都而認識的,當時應該是要獨立出版一本京都散步的書而有所聯繫,後來,我和兒子剛好要回京都,那一趟的旅行,在京都碰到前所未有的大雨(2018),住在鈁屋(2020年1月準備停業),兒子每天都問我說,雨那麼大,房子會不會垮下來XD
那年回京都時,原本和Esther有聯繫,說不定可以見面,也可以讓孩子認識玩耍,那時候才知道Esther原來住在高雄的古民家(超過百年),和Esther聯繫時覺得她是個誠懇熱情的人,本來她還問要不要她開車到京都市載我們去她家玩,後來因為天氣不佳,又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沒有見到面。(雖然其實很想去150年的古民家玩,哈)
不過也因此後來因為臉書,常常知道對方的動態,看到Esther常常帶著自己端莊有氣質的孩子,四處在京都文化體驗與旅行的事情,而且做的事都是平常在台灣的孩子不太可能接觸的文化活動(不虧是京都的孩子,哈),像是茶道、書畫、騎馬等,去的很多店家也都很京都很厲害,很多都是自己還無法踏足的領域,Esther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很投入,深感佩服。
這次的京都迷訪談,我邀請Esther,她也二話不說的答應,而且因為她中文非常好(後來才知道,她在香港長大時,就會讀台灣出版的幼獅文藝,真是太厲害了),所以下面這些訪談文字幾乎都是她自己打的,從Esther的訪談與回答中,收穫很多,也大開眼界,她與孩子的京都生活,感覺都是很裏京都的,如果是外國人不容易接觸的,而且她喜歡谷崎潤一郎、壽岳章子和川端康成的書,我也覺得很有共鳴。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香港人,現於京大教建築,來京都前,我是在美國紐約及三藩市的。畢業論文和茶室有關,也令我找到畢業後的工作,有份設計森美術館。丈夫是数奇屋大工,最近的項目位於山梨県惠林寺,但不是只限於京都或茶室。
香港雖不像台灣般曾被日本統治,,但自七、八十年代始有不少日本百貨公司林立於銅鑼灣,例如大丸, 雖然已經消失了幾十年,,那裏的小巴站仍是稱為「大丸」。以前還有不少日本餐廳, 例如水車屋以及大丸旁的食街, 回想起來就像是先斗町的縮影,木製格子裏透出來的燈光, 讓還年幼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
大學生時用JR Pass和妹妹從北海道玩起,只記得京都好熱,,巴士站的方向又難辨別,當時是抹茶雪糕不離手,也穿了自以為是的和服在清水寺一帶逛(其實是媽媽當年在機場買的日式睡衣。) 真是鬧出了不少笑話。有好心的店家送了飾物給我,但當時我不懂日文,別人想提醒我什麼也無從說起,當年住的是東山三条的青年旅舍,雖只是YH,但也有木造的大浴場,早餐的乳酪也令我很驚艶。當年旅行主要是吃拉麵,看旅行書常去京都駅東的本家第一旭。
之後在美國留學,論文與日本茶室有關,在三藩市工作時的美國人同事是京都迷,曾於京都住過,也有本地朋友,其中一位是在三藩市的Asian Art Museum建築茶室時認識的年輕大工(後來的老公),之後我到京都旅行,難得彼此都那麼喜歡日本茶室建築,便結了婚,之後就在大學任教建築,一連串事件要多謝那位喜愛京都的美國同事,結婚時我還是不太懂日文,真是很多難處,也多得各方信任。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嗎?或是和家人在京都的一天?
普通的一天真是和在任何地方差別不大,要說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京都的時刻,那是每天駕車出入時會經過仁和寺的二王門、龍安寺、金閣寺及大德寺。返家的時候會看見高雄的北山杉林(與電線),家裏也有庭園,不同於香港或三藩市, 四季的變化很明顯,會下雪,也偶有地震,還有不少野生動物。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結婚時,自己從未見識過日本婚禮,卻又要一邊聽一邊中英翻譯給來賓聽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有地方譯得不好還給有見識的日本長輩恥笑,那一刻還發生了地震,是在吉田神社,原本想偏僻些靜些, 卻也不幸在儀式中有人來參拜及投幣。我是想桜花盛開時結婚, 但老爺奶奶要大吉の日,結果是残桜都好過無。那天對我來說真是一期一會的世紀盛事,幸好天晴,日本的長輩,也有非常不贊成我嫁來京都這個全日本最傳統的地方,她們怕我會像雅子妃般患上抑鬱症,暫時還未有大問題。
最初學懂穿和服時,曾熱心(及膽粗粗)在香港的日本領事館及理工大學借地方交流,之後有次不知是穿了和服還是浴衣走過銅鑼灣的鬧市,引起不少騷動,尤其是外國人指着我說 "Kimono! Kimono!" 還追着影相, 好像在花見小路見到舞妓さん一樣。相反在京都, 我們黃皮膚的穿和服才沒有人理會,裏千家的金髪碧眼或是黑人同學穿和服便會引起注目。
以前,有幸參加過裏千家今日庵的新年茶會,我們外國人與一班美麗的年輕小姐同席,原來是本地名媛的菫會,人人穿着美麗的振袖,雖同席卻又不可交談,雖盛裝卻又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個人」,和外國的派對很不同啊!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曾參加過的各式茶会及茶事,包括無隣菴、下鴨茶寮、関西Seminar House的紅葉茶会(曼殊院隔鄰)、高雄やまざき旅館的夜咄、建仁寺及北野天滿宮的月釜、梨木神社、大徳寺等等。我們也曾主辦過上賀茂神社的二葉葵展及川床茶会,京都的朋友可說是有不少身懷絕技又有創意,只是現在大家都為人父母或成了親方(師父), 很難像以前般聚在一起只為興趣,以前覺得很例牌又麻煩的義工性質的事,現在是珍貴的回憶。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最喜愛當然是春秋的桜花與紅葉時節,桜花開一新氣象,我們主要是會經過上賀茂一帶,紅葉方面, 我們會四處去。其實丹波的不知名的寺的紅葉才是驚人的美,在京都, 氣候轉變大,天熱、天冷氣温十分極端,感覺和紐約差不多。香港雖是亞熱帶天氣, 天熱與天冷是比京都低高10度,家裏又是傳統木造的古民家(約150年歴史), 媽媽來探我是覺得和睡在街上也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只能於春秋最好天氣時,才可以邀請媽媽來。
原本想像住在山裏, 孩子自自然然隨處可玩,卻原來又不是,秋天紅葉時期高雄嵐山金閣寺一帶一早便有車龍,,我們住在這裏的反而要想想有那裏可以去。難得少了外地遊客兼休校,我們便到了嵐山的竹林、賀茂川沿岸及広沢池周邊踏單車,若不是這樣極端的鎖國狀態根本不可能。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那要看歲數及和什麼人去,哲學之道一帶是較安全的選擇,可以從白沙村莊開始,河原町至祇園一帶有芸舞妓的地方也受歡迎,另外有不少外國朋友是只有一天半天卻又想認識「真正的京都文化」,我建議鶴屋吉信的菓遊茶屋至大德寺一帶。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裏千家、表千家前面的那條小川通,每次去到我都會覺得「這就是我來京都的原因。」有一次我還與學生在裏千家的兜門遇見千宗室大宗匠,他還邀請了我們一衆烏合入內吃茶。可惜的是制度有變, 我也沒再學茶道。甚至老師也已榮休四散。(日本的退休年齡比較起市民的活躍度很低。)
裏千家大宗匠年輕時在夏威夷講學的照片。1951年
當時戰後不久,日本人在美國推廣日本文化是艱難的事。戰時大宗匠曾為戰鬥機機師,有好友為他而亡。他也見盡戰爭的殘酷。戰後他便用一生傳遞「一盌(いちわん)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Peacefulness through a Bowl of Tea”的理念。他是日本的國連親善大使。
此外, 千兩ケ辺一帶。大宮庵是我當年學穿和服的地方,每年9月23日有祭典還有可能見到攝影家水野克比古先生。
9.可以推薦1~2個您最喜歡的京都地點嗎?(寺院、庭園或任何地點都可以)
四君子苑、瑠璃光院。詩仙堂與野仏庵的組合。無鄰菴。陶々舎
何必館、鶴屋吉信、細見美術館、六々堂等。都市中心的小型複合文化商業建築。現代建築中蘊含町屋的中庭設計,以及茶室的季節感。茶室的部分出自名工中村外二(丈夫的師父)。最近看到新聞記載樹木希林生前喜歡來何必館。我個人來說則是更喜歡六々堂的靈活。
京都府北宮津與伊根一帶。令我想起香港的舊地。還可以釣到石班及連子鯛。孩子在香港學過基本的帆船操控, 在宮津與伊根的海上玩得很高興。比常會轉風向的琵琶湖理想。
待續,或點下方連結看全文
六覺燈 大丸 在 S琳娜&E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泰J鍋物》台中•南屯
台中超華麗叢林風的泰J料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前陣子新品牌「Thai.J鍋物-台中首家概念店」也造成一陣轟動❤️~華麗閃亮的裝潢及花叢遍滿的模樣像極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與皇后用餐般✨,每一個角落都超好拍超美的!食材新鮮且高貴不貴的價格也好美麗😎~
-
#胡椒豬肚雞湯4人套餐 $2280
以胡椒及蔬果燉煮的精華湯頭加上辛香的白胡椒提味,與Q彈的豬肚及野放飼養的「桐花夢幻雞」一起煲煮,喝起來層次感豐富又濃郁淳厚的滋味又香又好喝😍!
🔹美國Prime霜降牛🔸玫瑰松阪豬🔹台灣鯛魚片🔸爆漿起司鮮蝦丸🔹菇菇大團圓🔸蔬果大豐收
使用Prime等級的霜降牛油花均勻軟嫩多汁,兩大朵的玫瑰松阪豬嫩中帶脆的口感好吃,四大顆滿滿全蝦肉的大丸子一口咬下流露出燙口的金黃起司敲好吃😆!鯛魚片新鮮不柴不錯吃,金針菇、鴻喜菇、雪白菇、香菇、鮑魚菇及杏胞菇等六種菇菇大團圓樣樣鮮甜美味好養身!第一次吃鮑魚菇大到比手掌還大朵💋!約10種的蔬果大豐收也好滿足!這套餐有肉品、有海鮮及鮮菇蔬果齊聚一堂健康又澎湃💪~
-
🎂#生日招待梅花豬
🍋#泰J檸檬冰茶 $120
🍹#泰式奶茶 $120
有人跟S一樣是這個月壽星嗎😆?記得用餐可以兌換這朵玫瑰花造型的梅花肉肉🌹!光看著貼心以乾冰夢幻燈場的模樣就覺得備受祝福敲開心😘~泰J檸檬茶及泰式奶茶似乎是來這裡的大家都會喝的!港覺喝起來中規中矩沒有鍋物來的令人迷人但滿大杯的🤣~用餐還會招待毛豆及辣花生,近尾聲時還會再上酸甜解膩的沙瓦呢👍!
-
📬:台中市南屯區大墩路533號2樓
☎️: 04-2321-0373
🕧:平日11:30-14:30;17:00-22:00/假日11:30-22:00
🎠:收10%服務費
--------------------------
#S吃台中 #S吃台中南屯區
#taiwan#taiwanfood#taichungfood#4foodieforfoodie#cakotaiwan#popyummy#yummyday#popdaily#台灣美食#台中美食#台中南屯區美食#南屯區美食#台中火鍋#台中餐廳#台中泰式料理#台中泰式火鍋#台中網美店#南屯火鍋#泰式料理#火鍋#ThaiJ鍋物
@ Thai J 鍋物-台中首家概念店
六覺燈 大丸 在 賴叔閱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照舊,關於「反送中」嘅文章,我會原文畢錄如下。但文字有價 (同埋呢篇文入面都幾多圖,雖則靚唔靚又一回事) ,大家賞面就入 Medium 睇文。
- - -
執筆之時,我同好多打工仔一樣,拖住疲累嘅身軀⋯⋯唔係放工,係返工。星期一嘅早上,地鐵車廂乘客比平時疏落,唔知道嘅真係以為罷工罷市罷課。
當然唔係。 Tomorrow need work ,係香港人永垂不朽嘅精神。之不過,星期日去得太盡,星期一朝早未及恢復,咁解。
再對上一個星期日, 103 萬人出嚟遊行,反送中。星期三,示威者遭受警方不合理嘅鎮壓並且被政府定性為「暴動」。其時,我以為六月十六再出嚟行,都好大機會係示威不成反示弱。要表達意見嘅表達咗,政府若是以靜制動,民氣自然消散。
但原來高材生特首嘅性格缺陷,喺星期六嘅時候發揮關鍵作用:囂張跋扈嘅回應,推搪說溝通不足,難睇嘅嘴臉,加上「天公地義」四隻錯別字死撐警隊使用過份武力,無異於用電油救火。
同日傍晚,「反送中」浪潮出現第一個死難者。金鐘太古廣場,一件黄雨衣,一張寫滿訴求嘅紙,成為六月十六嘅催化劑。
六月十六,晴,天氣和暖至微熱,相對濕度百分之七十幾,宜出行。五年來未有再上街嘅賴叔,腳踏銅鑼灣記利佐治街,彷如隔世。遊人清一色向維園進發,途上有街站派發白花悼念烈士,亦有人派發以粉紙卽刷嘅海報、「自由閪」粉紙紙扇以至白絲帶。
叔叔老了,唔會再企入維園等待出發。同埋,我發現自己冇留意 dress code ,著錯白色衫。由等地鐵嗰下,見到九成人著黑色衫,以為月台變咗靈堂,我個心都已經涼咗一截。好在,銅鑼灣嘅連鎖服裝店冇拉閘,我可以臨時買件衫換。
大隊出發之後,我終於可以中途加入。以前係喺怡和街崇光百貨對出與大隊匯合嘅。但今日,唔知點解,分咗另一條人龍沿記利佐治街向西行。係,同一條街,一個鐘前個個去緊維園,一個鐘後,人人沿相反方向行走。
世界上最遙遠嘅距離,張小嫻會話係我企喺你面前,但你唔知道我愛你。賴叔話,係皇室堡同崇光之間,呢一日,呢一段路花咗一個半小時有多。平日,由香港飛去台北嘅時間,都係差無幾。
所幸天公造美,冇落雨,冇乾煎,有和緩嘅涼風吹送。即使前面人潮移動得慢過蟻躝,大家仍然心平氣和。松阪屋,唔係,係恒隆中心,外有三個雜差站崗,不時被遊行人士當面指住嚟鬧,亦有其他途人出嚟勸阻,以免擦槍走火。亦有穿上大紫大紅嘅大陸遊行逆流而行,令大家面口都唔係咁好睇。
舊大丸門前係民主黨嘅街站,偌大嘅帳幕,無意地形成一個樽頸位。都算喇,嗌咪嘅黨員技術良莠不齊,有啲好似急口令咁唔知趕住去邊,有啲想帶領叫口號但係方式又相當之考腦筋:
「林鄭!」「下台!」
「香港人!」「加油!」
「鄭若驊!」「下台!」
「李家超!」「下台!」
(喂大佬,開大細冇攤路咁,好難觸摸啫⋯⋯)
去到崇光門外,我發現原來人龍並非與軒尼斯道合流,而係分流到駱克道、謝斐道及告士打道。又一個聞所未聞嘅安排。以前報紙都係高空影怡和街嘅墟冚,交代遊行人數同陣容。時至 2019 年,航拍機將大家帶到另一個高度,可以縱觀幾條港島北嘅大動脈名副其實人頭湧湧嘅震撼景象。當航拍機喺高空盤旋嘅時候,對鏡頭敏感嘅大家自然齊聲歡呼,士氣激昂。
別開生面嘅轉入內街呢個新玩法,令大家中途休息、食飯、補給都多咗選擇。同時,亦意味住更多車輛唔覺意地被困喺人海之內,動彈不得。有善心人請人群開路,畀車輛離開,但係當離開告士打道之後,原來只係轉入更加窄嘅謝斐道嘅時候,我係個司機就寧願泊埋一二便,等深夜先攞返。到時仲會附送幾張海報。
香港人嘅遊行始終非常有秩序,被警務處長盧偉聰攞嚟比較嘅外國「暴動」,講緊嘅係附帶燒車呔、搶掠商店、破壞公物。而香港遊行路線沿路嘅食肆同藥房,仍然照常打開門做生意。
行到灣仔菲林明道,平日通往會展嘅天橋變成途人聚腳小歇嘅地方。灣仔橫街阡陌縱橫,人聲更加鼎沸。駐足途人大叫「香港」,遊行隊伍回應「加油」,重重覆覆好幾分鐘,香港人就係咁,喺特首林鄭月娥嘅英明領導下實踐 “We Connect” 嘅精神,大家眾志成城,向住同一個目標進發。
開多咗路,其實亦唔等如人群嘅流動順暢咗。駱克道雖然有四條街車線,但係中間有分隔路壆,間中有救護車出現,兩條行車線上嘅示威者只可以迫埋一堆甚或向後退,但係正如網上片段所顯示,嗰種有紀律又配合嘅畫面,真係好似摩西分紅海。
隨住大家前行,離遠見到警察總部 (有途人戲稱為「狗總」) ,大家步伐越嚟越慢,甚至不時停低。應該係因為去到軍器廠街嘅樽頸位,大家都只可以緩慢同軒尼詩道嘅人龍合流。亦因為咁,大家喺警察總部前面逗留嘅時間特別長,同駐守喺鐵馬後面嘅警察亦多咗面對面嘅機會。承接住六月十二嘅怨氣,問候黑警老母嘅聲音此起彼落,甚至有一段時間大家係齊聲吶喊四字真言,聲勢直迫中大 O Camp dem beat 。
警察總部玻璃橋上不時有警員巡邏,更有警員手持攝錄機拍下遊行狀況。你拍我拍你,遊行人士「影佢老母」就固之然,向橋上警員 show them the finger 更加係基本禮貌。有喺地面駐守嘅 Madam 塊面黑過關公,適逢後排又有五、六個基督徒平靜地唱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強烈反差足以令人神經衰弱。我路過一分鐘已經笑到有腹肌,唔係好清楚警察換班頻率但肯定佢哋對住成班 Wololo 洗腦會黐黐地線。
行到出金鐘道,正義道天橋上有遊行人士舉起手機,好似演唱會咁開著手機嘅補光燈,有如點點星光,與金鐘道上嘅遊行人士互相呼應、互相扶持。「香港人」「加油」之聲此起彼落,附加別具創意嘅「香港警察」「猶如垃圾」,大家去到太古廣場之前,面上又掛上一絲笑容。
太古廣場係呢一日遊行 2,000,000 + 1 名人士嘅焦點。大家紛紛向早一日從高處墮斃嘅烈士梁凌杰 (差啲手快打錯梁烈唯) 獻花致意,亦有無間斷嘅 “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 。一片白色花海,一個悼字,為遊行畫上一個傷感嘅逗號。
因為抗爭未有耐畫上句號。夏愨道已經被重新佔領,時間彷彿又回到四日前。大家已經再冇昔日「七一」遊行咁依從大會指示和平散行或者「明年再見」,而係聚集喺街頭,展示不撤不散嘅決心。同五年前嘅佔領行動相比,參與者變得自發、唔再依賴大台或者政治明星去帶領行動,去中央化 (decentralized) 相當明顯。如果雨傘運動將港人由幼兒班帶上小學, 2019 年,香港人可算係考緊 DSE ?但都未有耐升到上大學卦。
添馬公園草地終於冇用膠帶圍封,大家可以野餐或者睇戲。立法會底下依舊有大批人群叫喊口號,林鄭下台嘅呼聲,應該傳到解放軍總部都聽得到。但係臨近午夜時份,遊行結束,好多人都要趕尾班車,貫徹「聽日準時返工返學」嘅精神。呢一次香港史上最大規模嘅遊行,可一不可再。但係得到嘅係乜嘢成果?係林鄭喺晚上透過政府新聞稿句句有骨嘅道歉,抑或係第二日行政會議成員明示「暫緩」等同「擱置」?我唔知道。
可以知道嘅係,香港人,其實真係冇暴動,要追究警察開槍嘅責任,仍然遙遙無期。反送中,只係一個咁啱咁橋將大家凝聚埋一齊嘅議題,日後嘅一萬億「人工島」撥款、「國歌法」,仲有冇咁大嘅呼聲?我希望有。仍然要相信,這裡會有希望。
#賴叔睇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