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網絡輿論圈的末日教派化 — 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然後呢?】
高先電影院在政治壓力下無法播放《理大圍城》,網絡出現一樁插曲。一個受歡迎的黃絲專頁說,不要再欺騙自己,香港電影已死。又說其實網絡也不安全,網絡巨頭跟你香港人無親無故,只會袖手旁觀。帖文火了,在「好嬲好嬲、好驚好驚」的人群中傳播,後來又有一波反駁並且取笑那個專頁的反攻,傳到了我的同溫層。
義憤填膺的網友說,該專頁評論事情的標準在哪裡?在外面民意五五開的時候,泛民堅持接受人大委任,留在「一年議會」,那個專頁反對外界「取笑議會戰線」,大叫「(對泛民)多點鼓勵,可以嗎」,香港電影難道不如議會戰線?為甚麼對香港電影就不多點鼓勵,仲一嘢批死佢?
學著說「香港電影已死」的貼文,不只宣佈電影已死,還暗示游學修等人身體力行繼續搞電影,其實與相信法治未死的法律界人士一樣是不肯接受現實,但不久之前,該專頁又說,不要 blame the victim,不要取笑楊岳橋「人生更精彩」變了 dead body。然而其實外界不是取笑楊本人,而是像該專頁一樣,接受法治已死,指出一直有很多人不肯接受現實。如果說 dead body 是受害人就應該隱惡揚善,那今日香港電影也是受害人,隨意宣稱其「已死」,難道不是欠缺鼓勵?何時鼓勵,何時不鼓勵?
你在上面看到邏輯標準如此不一致,是因為寫網絡帖文,一致性從來不重要,最重要是能夠收割那一刻大家的情緒。有這個剝削情緒受困者的才能和洞察力,帖文就能火。為甚麼火?因為香港人看到《理大圍城》被打壓,好嬲好嬲,好驚好驚,又無計可施,急著抒發,急著解脫,就需要一些人登高一呼,讓他們的內心慾望得到認同,即「香港已死」。「係喎係喎,係囉係囉」。那一刻就得以移情了,變得可以忍受,如此便完成一個心理防衛機制的循環。就好像你失戀,你改變不了情人一去不回的現實,但聽一首病態和自虐的情歌,得到共鳴,內心也得以移情,好過多了。
故此類帖文在標準和邏輯不一致,根本是市場的忠實還原。因為市場就是人心,人心是情緒,情緒沒道理,變來變去。某時空人們需要說服自己,選舉很有希望,而自己投票都很重要,做咗嘢,KOL 就會樂觀積極,並且批評有異議的人。到現在為何一向樂觀、主張寬容(泛民)的 KOL 突然變成大厭世?純粹是因為「市場主導」。
香港已非反送中那時光景,現在政府處於強勢,反對派被清洗,法庭日日重判示威者,大家也看不到即時的前景。很多人一家大細移民走人,很多 KOL 也離開了香港。人的思想,與他的階級和物質生活有絕對關係。人都不在香港,自然樂得輕鬆,但香港人很聰明,他們在意識上都要贏盡。所以他們對香港的看法,就 180 度改變,他們以論證香港已死的方法,來說服自己,離開香港是對的決定,甚至是優越過其他人的。
這種因為生活經濟環境大轉變而導致的論述大轉變,是不會合邏輯的,因為人的邏輯一致性,往往比起理性主義傳統下的假設來得脆弱。例如以前為「議會寸土必爭」大吹法螺的網台主持,一移了民,就慢慢改變,最近還主張香港電台備受打壓至此,不如解散。然而根據寸土必爭邏輯,港台還剩一個正常人都還沒死,都有作用,為甚麼要自己放棄?
上述網台主持的一時一樣,很容易解釋。因為有些人不在香港賺錢和生活了,就很容易變成主張香港已死,無得救,大家都一齊移民淘空香港,將香港焦土了就好。雖然跟他們以前的評論人設不一樣,但如果香港真的沒死,他們今日離開的行為,成本就虧大了。所以他們內心真是渴望香港早死早著的。因為他們已經在外國。香港不死,怎證明他們有先見之明?
當然很多移民的內心應該沒那麼扭曲,這裡說的只是極少數議題操作者和廣播從業員。
如何面對移民潮,一向是香港人的議題。面對過移民潮的老派人會說,走的人不要盼著香港會死,香港有景氣的時候又酸溜溜;留的人也不要一口咬定別人在外面會適應不良,不要見不得別人好。不管走還是留,都應該祝福對方,善頌善禱。海外香港和本土香港,都應該掙扎和奮鬥,都值得在太陽之下有一席之地。
這些平正溫潤的想法,不會火的。網絡有另一個玩法,這些我們都一早瞭得的。
然而一開始說的帖文或者專頁,挖開來是很悲涼的。為甚麼該文一下就祭出「香港電影已死」?大命題總是需要大論證,但帖文出現說到底只是因為高先播不了《理大圍城》,只是「對刺激作出反應」,連小論證都說不上。不是說該片被打壓是一件小事,是大事,但這件事如何推導到「香港電影已死」?大力宣佈「港片已死」的同時,其實電影院繼續有港片上映。那算死了沒有?
其中的深層邏輯,就是有任何港片被打壓,即港片發展沒有一帆風順,他們就會宣佈港片已死。這跟香港很多人的世界觀一致。如果香港的民主發展不是一帆風順,不是自動波成功,他們就會作壁上觀,就會急流勇退、策略轉進。一遇上打壓,他們就會自暴自棄,自憐自傷。他們仍在說議會戰線、法治如何有險可守的時候,並不是真的一往無前信仰之,而是自己喜歡的代表還有得在議會玩。一旦自己的代議士都被排除了,他們就馬上不再信仰議會戰線和抗爭活動,由散發民主熱忱的志士秒變自暴自棄廢青,比起 2016 年之後的本土和自決派還要一沉不起。
人在順境時是沒有性格的,只有在逆勢中你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的信念和行為是廉價,還是不廉價。說到底,很多人是因為第一次正式被現實洗禮,包裹香港利益共同體的羊水破了,生命的痛苦接踵而來,有些人頑強抵抗,有些人更願意躲回自己的潛意識裡繼續做出生前的夢,回到潛意識。潛意識世界沒有邏輯和標準,只有原始慾望和恐懼的無盡輪迴。
尼采說:「盲目的樂觀,只會使人感覺膚淺;過度的悲觀,則會使人走向毀滅。」魯迅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心經》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夢想是掩人耳目的兩極,理性和真實只會於兩者之間穿過。
正因一時解脫不到,香港人會被外面拉得四處倒,長期處於六神無主的兩極。外面強力鎮壓,裡面自我瓦解,主流群眾還能回歸嗎?如果你看得夠多,你不會期望他們。群眾運動起來的時候,人人都是群眾;到退潮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粉碎,向來如此。
2014、16 年之後,有些人不幸遭受第一波攻擊,但沒有全部心灰意冷,很多人繼續堅強和努力,最後他們的願景以另一種方式席捲大地。就算是現在身陷囹圄的人,都是把悲傷留給自己,一再強調要頂住、唔好死。在他們面前,不知道只旁觀紀錄片受打壓的一般人為何好意思越過電影業中人宣佈香港電影已死。
有人認為萬馬齊喑,必須說出事實。少年們太年輕了。魯迅曾經寫過一個叫《立論》的小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魯迅這是批判中國人和稀泥、不敢說真實話的現象。然而甩皮甩骨的人接收了,就會以為凡事都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就是「敢言」,久而久之,會變成末日邪教。存在主義提出一個思考實驗:一切生命都會煙滅,太陽系都會因為太陽在億萬年燒完之後,一同變成寂靜的死亡宇宙,那今日你為何還活著,為何不馬上自殺呢?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沒錯,但他死之前要做甚麼,在有限時空做過甚麼、留下過甚麼,比較重要。
有人認為這些言論在毒害民智,我不想看得那麼孤憤,我寧願是認為香港人太受創了,需要精神毒品。有市場,自然產生供應。想吸毒想軟弱並不是罪惡,但若你遇上一些人,他們不斷接納並鼓勵你自憐和消沉,即使是慈眉善目的善男信女,也是生命的魔考,就像佛祖在樹下遇見的三個美女。如果你還在乎自己的「情緒主權」,如果你不想隨別人指揮捧自憐自虐過一輩子,最終人不能單靠毒品過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超粒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
共同體感覺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盧斯達:網絡輿論圈的末日教派化 — 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然後呢?】
高先電影院在政治壓力下無法播放《理大圍城》,網絡出現一樁插曲。一個受歡迎的黃絲專頁說,不要再欺騙自己,香港電影已死。又說其實網絡也不安全,網絡巨頭跟你香港人無親無故,只會袖手旁觀。帖文火了,在「好嬲好嬲、好驚好驚」的人群中傳播,後來又有一波反駁並且取笑那個專頁的反攻,傳到了我的同溫層。
義憤填膺的網友說,該專頁評論事情的標準在哪裡?在外面民意五五開的時候,泛民堅持接受人大委任,留在「一年議會」,那個專頁反對外界「取笑議會戰線」,大叫「(對泛民)多點鼓勵,可以嗎」,香港電影難道不如議會戰線?為甚麼對香港電影就不多點鼓勵,仲一嘢批死佢?
學著說「香港電影已死」的貼文,不只宣佈電影已死,還暗示游學修等人身體力行繼續搞電影,其實與相信法治未死的法律界人士一樣是不肯接受現實,但不久之前,該專頁又說,不要 blame the victim,不要取笑楊岳橋「人生更精彩」變了 dead body。然而其實外界不是取笑楊本人,而是像該專頁一樣,接受法治已死,指出一直有很多人不肯接受現實。如果說 dead body 是受害人就應該隱惡揚善,那今日香港電影也是受害人,隨意宣稱其「已死」,難道不是欠缺鼓勵?何時鼓勵,何時不鼓勵?
你在上面看到邏輯標準如此不一致,是因為寫網絡帖文,一致性從來不重要,最重要是能夠收割那一刻大家的情緒。有這個剝削情緒受困者的才能和洞察力,帖文就能火。為甚麼火?因為香港人看到《理大圍城》被打壓,好嬲好嬲,好驚好驚,又無計可施,急著抒發,急著解脫,就需要一些人登高一呼,讓他們的內心慾望得到認同,即「香港已死」。「係喎係喎,係囉係囉」。那一刻就得以移情了,變得可以忍受,如此便完成一個心理防衛機制的循環。就好像你失戀,你改變不了情人一去不回的現實,但聽一首病態和自虐的情歌,得到共鳴,內心也得以移情,好過多了。
故此類帖文在標準和邏輯不一致,根本是市場的忠實還原。因為市場就是人心,人心是情緒,情緒沒道理,變來變去。某時空人們需要說服自己,選舉很有希望,而自己投票都很重要,做咗嘢,KOL 就會樂觀積極,並且批評有異議的人。到現在為何一向樂觀、主張寬容(泛民)的 KOL 突然變成大厭世?純粹是因為「市場主導」。
香港已非反送中那時光景,現在政府處於強勢,反對派被清洗,法庭日日重判示威者,大家也看不到即時的前景。很多人一家大細移民走人,很多 KOL 也離開了香港。人的思想,與他的階級和物質生活有絕對關係。人都不在香港,自然樂得輕鬆,但香港人很聰明,他們在意識上都要贏盡。所以他們對香港的看法,就 180 度改變,他們以論證香港已死的方法,來說服自己,離開香港是對的決定,甚至是優越過其他人的。
這種因為生活經濟環境大轉變而導致的論述大轉變,是不會合邏輯的,因為人的邏輯一致性,往往比起理性主義傳統下的假設來得脆弱。例如以前為「議會寸土必爭」大吹法螺的網台主持,一移了民,就慢慢改變,最近還主張香港電台備受打壓至此,不如解散。然而根據寸土必爭邏輯,港台還剩一個正常人都還沒死,都有作用,為甚麼要自己放棄?
上述網台主持的一時一樣,很容易解釋。因為有些人不在香港賺錢和生活了,就很容易變成主張香港已死,無得救,大家都一齊移民淘空香港,將香港焦土了就好。雖然跟他們以前的評論人設不一樣,但如果香港真的沒死,他們今日離開的行為,成本就虧大了。所以他們內心真是渴望香港早死早著的。因為他們已經在外國。香港不死,怎證明他們有先見之明?
當然很多移民的內心應該沒那麼扭曲,這裡說的只是極少數議題操作者和廣播從業員。
如何面對移民潮,一向是香港人的議題。面對過移民潮的老派人會說,走的人不要盼著香港會死,香港有景氣的時候又酸溜溜;留的人也不要一口咬定別人在外面會適應不良,不要見不得別人好。不管走還是留,都應該祝福對方,善頌善禱。海外香港和本土香港,都應該掙扎和奮鬥,都值得在太陽之下有一席之地。
這些平正溫潤的想法,不會火的。網絡有另一個玩法,這些我們都一早瞭得的。
然而一開始說的帖文或者專頁,挖開來是很悲涼的。為甚麼該文一下就祭出「香港電影已死」?大命題總是需要大論證,但帖文出現說到底只是因為高先播不了《理大圍城》,只是「對刺激作出反應」,連小論證都說不上。不是說該片被打壓是一件小事,是大事,但這件事如何推導到「香港電影已死」?大力宣佈「港片已死」的同時,其實電影院繼續有港片上映。那算死了沒有?
其中的深層邏輯,就是有任何港片被打壓,即港片發展沒有一帆風順,他們就會宣佈港片已死。這跟香港很多人的世界觀一致。如果香港的民主發展不是一帆風順,不是自動波成功,他們就會作壁上觀,就會急流勇退、策略轉進。一遇上打壓,他們就會自暴自棄,自憐自傷。他們仍在說議會戰線、法治如何有險可守的時候,並不是真的一往無前信仰之,而是自己喜歡的代表還有得在議會玩。一旦自己的代議士都被排除了,他們就馬上不再信仰議會戰線和抗爭活動,由散發民主熱忱的志士秒變自暴自棄廢青,比起 2016 年之後的本土和自決派還要一沉不起。
人在順境時是沒有性格的,只有在逆勢中你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的信念和行為是廉價,還是不廉價。說到底,很多人是因為第一次正式被現實洗禮,包裹香港利益共同體的羊水破了,生命的痛苦接踵而來,有些人頑強抵抗,有些人更願意躲回自己的潛意識裡繼續做出生前的夢,回到潛意識。潛意識世界沒有邏輯和標準,只有原始慾望和恐懼的無盡輪迴。
尼采說:「盲目的樂觀,只會使人感覺膚淺;過度的悲觀,則會使人走向毀滅。」魯迅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心經》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夢想是掩人耳目的兩極,理性和真實只會於兩者之間穿過。
正因一時解脫不到,香港人會被外面拉得四處倒,長期處於六神無主的兩極。外面強力鎮壓,裡面自我瓦解,主流群眾還能回歸嗎?如果你看得夠多,你不會期望他們。群眾運動起來的時候,人人都是群眾;到退潮的時候,很多人就會粉碎,向來如此。
2014、16 年之後,有些人不幸遭受第一波攻擊,但沒有全部心灰意冷,很多人繼續堅強和努力,最後他們的願景以另一種方式席捲大地。就算是現在身陷囹圄的人,都是把悲傷留給自己,一再強調要頂住、唔好死。在他們面前,不知道只旁觀紀錄片受打壓的一般人為何好意思越過電影業中人宣佈香港電影已死。
有人認為萬馬齊喑,必須說出事實。少年們太年輕了。魯迅曾經寫過一個叫《立論》的小故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魯迅這是批判中國人和稀泥、不敢說真實話的現象。然而甩皮甩骨的人接收了,就會以為凡事都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就是「敢言」,久而久之,會變成末日邪教。存在主義提出一個思考實驗:一切生命都會煙滅,太陽系都會因為太陽在億萬年燒完之後,一同變成寂靜的死亡宇宙,那今日你為何還活著,為何不馬上自殺呢?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沒錯,但他死之前要做甚麼,在有限時空做過甚麼、留下過甚麼,比較重要。
有人認為這些言論在毒害民智,我不想看得那麼孤憤,我寧願是認為香港人太受創了,需要精神毒品。有市場,自然產生供應。想吸毒想軟弱並不是罪惡,但若你遇上一些人,他們不斷接納並鼓勵你自憐和消沉,即使是慈眉善目的善男信女,也是生命的魔考,就像佛祖在樹下遇見的三個美女。如果你還在乎自己的「情緒主權」,如果你不想隨別人指揮捧自憐自虐過一輩子,最終人不能單靠毒品過活。
共同體感覺意思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2020回顧,寫咗7000字,分上下集。下面會有上集全文,但我建議你去Patreon睇,有埋圖有埋link.放心,呢篇係免費的(https://bityl.co/52Nf)
問我就上集嘅topic吸引啲,但2020大教訓在下集。所以睇晒佢吧。
剛剛下集都出埋,呢度(https://bityl.co/52OG)
另外,2020年雖則在我身上發生好多事,但整體都係不錯。想2021知得更多,同埋助養本人(畀人炒咗啦!),請訂Patreon,一星期至少六篇,一個月一舊水有找,已經近1000人 join(https://bityl.co/4Y0h)
========================================
上集
引言—我的2020,一個字,NBA。真係打籃球嘅NBA
被炒記2.0—生涯第二次
Patreon讀者救我全家,好人一生平安
台證消—本人已拎台灣居留證,一切都係為了這一天
投資 —股票總值升咗100%
下集
冇得一年去幾次日本,但我仲可以外遊兩次
好似同我老母炒咗大鑊
其他—睇書睇戲睇波,冇人想知。
2020教訓:唔好杞人憂天。但機會留畀有準備嘅人。contrarian,不朋不黨,unherd.
1. 2020回顧,寫寫下變咗7000字。分上下集出。另外呢篇文係免費的。表面好似上集好睇啲,但大教訓在下集。所以睇晒佢吧。你仲未訂Patreon嘅,即刻去吧,月頭訂抵呀。(https://bityl.co/4Y0h)
引言—我的2020,一個字,NBA。真係打籃球嘅NBA
2. 一個字形容我嘅2020?就係NBA。真係籃球嘅NBA。咩意思?籃球L勿鬧,好可能基於我錯嘅印象:但即使我青春期啲朋友一定一齊睇,我就一路唔太鍾意睇NBA。因為發現,總係睇最後一節就得,我睇都係最後一節先開始睇。最後一節,總係能人所不能,好似幾多分都會追到,又幾多分領先都會被人反先。感覺好似頭三節熱身咁。當然事實可能唔係(歡迎拎數字講),但你應該明我講乜。正如足球賽事,都有統計,補時嗰幾分鐘,入球量不成比例地超高。因為防守嘅冇力,落後嘅豁出去,而又有時畀人打反攻。
3. 2020,原本是如此美好。C’est bon.但下半年比較多事,特別係12月。如果呢個回顧在11月做,應該會幾唔同。
4. 成個2020年,我自己打分,應該係6-7分。但如果11月尾打分,會有7-8分。
5. 2020對大家嚟講,兩大件事,可能係肺炎,同埋國安法。但講真,帝力於我何有哉?我又唔係東渧汶人。唔係冇影響,但如果我拍戲嘅導演,我都係拍小人物嘅故事,細節你咪會睇到。甚麼人類福祉呀命運共同體呀香港已死呀,講真,I couldn’t care less
6. 而舊文都講過,我呢啲情況,人大咗,冇小朋友,又唔係搞生意,真係冇乜好寫的。搞生意嘅,每年講開分店新產品都得。有小朋友嘅,呀佢今年識屙屎啦呀佢今年打飛機呀,又有得講。我呢?冇乜好講喎
7. 後生,仲會有升班呀(唏果時升班轉同學好大件事,同心儀女同學編咗唔同班可能就咁GG,而家好似少子化就冇呢啲嘢),考試呀,入大學呀,出嚟做嘢呀,初夜呀(我就連初夜都寫過),轉工呀,結婚呀都可以寫
8. 但到我咁年紀,唔生仔,唔搞生意,就冇乜好寫。最多係紅事白事,托賴冇乜。
9. 咁所以,往往要寫嘅,都係去旅行(well),(被)轉工,睇咗幾多戲,食咗幾多粒星,去咗幾多次日本,咁上下。
10. 不過今年都係有啲唔同,去片。
被炒記2.0—生涯第二次
11. 就是咁。12月14日,我在台北14天隔離中。忽然有人通知我,我被炒了。唔止send個email嘅,有開埋Zoom,仲堅持想見我個樣。係想睇我咩反應?好彩我掉走咗啲自瀆完嘅紙巾(14天隔離有乜做?)。又,好似應該係Letter of Redundancy,但what can you expect?而咁並唔會令我翻生嘅。呀,我當然係去到29號佢地三催四請我先acknowledge 啦,what can you expect?而聽講,我係放緊年假的。
12. 往後我會再寫篇文講,但,唔少人都問三個問題,我呢度答埋先。第一,「點解?」。噢,我早已學會唔問呢樣嘢。重要嗎?當然另文可能都會講,但真係不重要,你畀人飛都唔使問「點解」的。第二,「等你放假唔在香港先炒?」。咁to be fair,你放假唔在香港唔係一個要等你返嚟先通知嘅理由,況且唔止我一個。第三,「咁你會唔會在台北長住?」。咪玩啦,就算我想(而我暫時唔會),都不能。我出糧出到3月,傳說中的3個月通知
13. 影響?當然是有的,冇咗個收入來源喎。朋友都紛紛鼓勵,「係佢地唔識貨」(我不反對),「以你才華實好易XXX」。幾乎搞到連我都信埋。但,朋友梗係講呢啲,唔通講「你條仆街多行不義必自斃抵你有今日,我睇你點供樓?」?「你條死肥西嚴重overpaid仲邊有競爭力?」。可能事實,但唔會有人講。
14. 現實啲睇,我搵返份人工爭唔遠嘅工,我唔覺得好難。問題係,除咗人工仲有其他嘢嘛。「要做到我仆街我又唔願」。所以係有點難。
15. 至於生計呢?你睇我Patreon成千人訂,咁你大約都知我一個月收幾多。咁,點講都係冇咗份工我會冇錢開飯供唔起樓甚至要去少次日本。頂多食米芝蓮冇咁爽,不如唔好食兩星食一星(但,兩星先性價比高!)
16. 不過話說回頭,冇咗份收入,影響都係十是釘嫂(最撚憎啲人美式口音講十是單嫂,例如我大老細)的。你試下叫你公司個CEO減一半人工丫。係呀,對佢生計完全冇影響,但都覺痛的。
17. 寫得太長,大約係咁,另外寫篇新文講。
Patreon讀者救我全家,好人一生平安
18. 舊年嘅回顧寫過,2019成就之一,係Facebook Page有點成績。今年呢?2020年頭講緊7000人。去到年尾差不多一個double,當然亦都帶到啲收入畀我
19. 但,同我開咗Patreon比,Facebook Page不值一提。
20. 如果唔係12月畀人炒咗,咁我諗全年我放最重要嘅,就係,8月開咗個Patreon.十分,十分,十分重要。因為,真係算非常,非常,非常成功。4個月我上咗近1000個讀者。固然係我有料到(唔通我覺得自己廢都好意思收錢?),但亦係大家有眼光,肯支持我。
21. 亦都有機會另文寫。但正係因為有咗Patreon,所以12月14日我台北知道被炒時,雖然係有啲意外(12月頭先同我講緊下年大計),但我亦只係「哦」咗一聲。甚至好快手咁同埃汾太,朋友,網友講。
22. 我再冇好似2014年咁憤恨(唏嗰時第一次嘛),亦冇擔心生計。唔係故意扮不在乎,而我真係不太care.「話唔care你仲寫篇文?」。你就搞錯咗了,主要係娛樂你地,同埋用嚟吸新讀者。我本人真係冇乜感覺,甚至唔覺得值得要寫多幾篇文。至少你見我而家都仲未寫,頭七過晒,七七都嚟緊。
23. 唔係有咗Patreon嘅收入,我點會咁老定?況且,除咗錢,亦係認同。你地真金白銀畀錢覺得值,就係最簡單嘅認同。唔想好似好自大,但,我呢度嘅收入,已經多過唔少人嘅正職。仲唔係代表你地十分認同?肯定唔係阿豬阿狗都可以有咁成績
24. 我真係覺得開心之至,甚至幻想,原來我嗰種midnight in Paris嘅想像(睇得耐嘅讀者應該知道我幾鍾意歐洲),已經成真。就係以前啲畫家作曲家咁,靠啲貴族養,專心做創作。不過而家科技先進,你地變咗貴族。喂,幾咁寫意
25. 我甚至諗,我可以日本住兩個月,韓國住兩個月,台北住兩個月。周圍去。試問有乜工作可以咁?至少以我嘅能力,冇。美中不足係因為疫情冇得周圍去。
26. 所以,多謝大家。你仲未加入嘅,好快啲了。
台證消—本人已拎台灣居留證,一切都係為了這一天
27. 第三件大事,當然係拎咗台灣居留證,都係12月發生。亦係我年尾去台灣嘅purpose,舊年回顧都講過。2019年尾拎咗個副本,今次去換個正本,就係上面呢張卡。原本想復活節去換,但當時已爆疫情。延期一次,去到年尾,疫情依然。再唔搞?又要再搞良民證,又要做多次體檢抽多次血。咁反正剩埋好多年假,所以即使隔離14日都照去。中途仲畀人炒埋就估唔到。
28. 又係FAQ:咁我變咗台灣人未?請define 台灣人。但如果你講中華民國公民,我唔係。我冇護照,冇得投票,唔係公民。我拎嘅只係居留證,正如綠卡都唔同美國公民。但我可以在台灣工作(雖然我唔會)唔使額外申請,同埋入境唔使再拎台證。大約係咁。
29. 幾時過台灣?另文再講吧。但唔會係短期內。兩三年,應該唔會。但十年八年後?應該幾大機會。
投資 —股票總值升咗100%
30. 今年嘅投資,我覺得係不錯嘅。具體?我都唔係好知實數。知都唔同你講。一係啲友又話你炫富晒命(但我可以有幾錢?唔通有幾億港紙?定窮到得幾皮嘢?),一係又話你嘩咁撚少錢都拎出嚟講,冇意思。
31. 但我發現,真係好少人嘅個人回顧,會寫呢樣嘢,令我大感不解。而呢個同我做唔做金融係冇關的,我估即使我2021全年失業或唔係做返金融,我個回顧都仲會寫呢樣嘢,
32. 你話港豬又好,小乘佛教又好,顧掂自己先又好乜都好。但真的,冇人畀你自己更愛你,而做大事都係銀紙,銀紙,同埋銀紙。蔡英文政府批個居留證畀我,係因為我投資咗600萬台幣,唔係認同我有任何才華。講真,你嘅個人投資,點會唔重要過咩疫情重創經濟之類?
33. 言歸正傳,今年我嘅股票倉位總值,由低位(當然係3月),係反彈超過100%嘅。如果用年頭同年尾比,都差不多有100%。嘩。
34. 但唏,唔好興奮住。首先,唔代表我啲股票回報係100%.你心諗我買乜?我推嘅股票,Patreon讀者大約都知係邊啲,個別可能低位真係有一個開,但夾埋晒照計唔會。事實我亦只係追求同大市差不多同步,已經好夠。咁即係,我係有新錢放入去嘅。「包括大家Patreon嘅錢」「仲有啲人交年費」「其實Patreon嘅錢夠我買層新界樓首期」
35. 另外,股票倉位升100%,唔代表我副身家升咗100%(當然由3000蚊變6000蚊都係100%)。有其他嘢嘛。「喂你又話叫人stay fully invested?」。係喎,但,「咁我仲有層樓嘛」。冇正式計,但照計全年應該變動不大,可能估值微跌添,但我又還咗12個月錢,拉勻個net value(賣出去減返爭銀行嘅錢),應冇乜點變,都係200萬多啲。冇乜秘密丫,唔少人都知我住邊,一個單位幾錢好易知,咁我上年亦寫過爭銀行唔夠200萬。一計就計到。呢部份,當然原地踏步
36. 仲有,本人搞投資移民台灣,咁600萬台幣搞咗間公司嘛。咁撇除啲各種租金呀,入貨呀,水電呀,出糧呀,董事人工(即係埃汾太當年嘅生活費)之類,都仲有約100萬港紙剩。嗰度又係冇郁過。「點解唔買台股?」。有諗過架,但雞同蛋問題,我都唔係公民,又冇地址,難啲開戶。
37. 「咁現金呢?」。冇喎,除咗以上講嘅台幣外,我冇現金的。真係幾皮嘢都冇架。抽iBond都問朋友借錢,服未?
38. 2020對投資嚟講係極特別嘅一年,甚至特別過2008/9。會再寫文講
剛剛下集都出埋,呢度(https://bityl.co/52OG)
你仲未訂Patreon嘅,即刻去吧,月頭訂抵呀。(https://bityl.co/4Y0h)
==========================
Ivan Patreon,港美市場評點,專題號外,每日一圖,好文推介。每星期6篇,月費100蚊唔使,4個月已900人訂!(https://bityl.co/4Y0h)
共同體感覺意思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歡迎再度來到諾蘭全解析系列! 這次要來談的是《星際效應》。這部諾蘭評價最兩極的作品,到底是它的大師級之作,還是只是在炫技呢? 快來看看《星際效應》的真正意義吧!
FB(有各種影視迷因):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加入會員: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0Q-fBheHysYWz9ObSEzMdA/join
如果你剛來,請看這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j5phF46N8&list=PLNsYSXaDLA89TvBjuV3h7l0wVRSPLk7FJ&index=1
諾蘭電影全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3pZ8GCNnI&list=PLNsYSXaDLA896bdu-7_WbeX4sDLI5JIjS
=====================================
剪輯: Bruce Lu
監製/編輯: 黃豪瑞 (Jasper)
歡迎來到超粒方,一個主要探討影視作品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各種電影和影集的觀點解析,從熱門大片道經典老片到必看的冷門電影! 有時也會探究時事。還有迷因,非常,非常多的謎因
這部電影對於眾多諾蘭的觀眾來說,可說是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這之前,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諾蘭的堅持以及他融合無可比擬的娛樂和深層議題的能力,
足以讓他成為電影業的救星。
但是《星際效應》這部電影,卻讓某些人開始對這個想法抱持懷疑。
如今,在《星際效應》之後,
你要不是認為他只會拿看似龐大的概念以及曲折離奇的劇情炫技,
加入Bravo Nolan的黑粉行列,
要不然就是更深沉地陷入它所營造的世界之中,成為忠實諾蘭腦粉。
究竟,這部電影到底是個前所未見的史詩級作品,闡述某種宇宙性的道理,
又能描述一個令人發自內心潸然淚下的父女故事,
又或者,這部電影,只是一部用力、刻意地擠出觀眾眼淚,充斥著炫技操弄之作?
就連另一名我很欣賞的導演,
因《水底情深》而得到奧斯卡的吉勒摩戴托羅都說諾蘭是個「情感數學家」。
我相信他這樣說是沒有貶意的,
但是用數學如此「公式化」的冰冷手法去營造「情感」如此不理性的概念,不是有些矛盾嗎?
確實,諾蘭電影之中的情緒往往都彷彿是經由精密計算,
已經都抓準什麼時候能夠產生最大效益,配合漢斯季默令人無從抵抗的配樂
一次次重擊觀眾的各種感官,雖然非常有效,卻也顯得不夠人性化。
又或者是他闡述的一些主旨,讓人感覺像是在講大道理。
像是這部的罪魁禍首,當然就是安海瑟薇的這句話:
"Love is the one thing capable of transcending time and space etc etc”
對...這句確實許多令人詬病之處
我先不暴雷我到底是屬於剛剛所提的兩種諾蘭極端派別的哪一邊,
但是這一整段獨白,用在這裡不僅有些突兀,甚至可說是無厘頭
尤其在這段出現之前,這部都非常細心的建立在紮實的科學根據來建構劇情,
怎麼突然跳到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
更何況,「愛情是一切的解答」,無論在音樂、文學、電影之中,都早已是陳腔濫調了。
那麼,總是求新求變的諾蘭,
究竟為什麼會拿一個如此老套肉麻的概念來做為這部星際電影的中心主旨?
在諾蘭的電影之中,主角們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困在某種無形的「監獄」之中,
而這些監獄,多半是他們自己施加。
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老婆死後給自己灑下的各種虛假線索,讓自己維持些許的人生目標,
一名魔術師,為了自己對於藝術的追求,而不惜犧牲自己的身分以及人性,
相信我不用繼續舉例了,你大概知道意思。
而他們,就像諾蘭本人,都執著於「做好自己的工作」,
這些Good Job,往往卻也都帶著無法彌補的個人犧牲。
而這種為完成任務而犧牲自己的最佳例子,莫過於《星際效應》的庫柏。
困住他的監獄,並不完全是來自於他自身,而是全人類的共同體驗,
這個監獄,也就是「時間」。
他不僅被時間所困住,還被如玩物一般折磨、操弄,
轉瞬之間,他對於女兒的承諾就這麼破滅,莫菲的年紀,已經來到當年離開時的庫柏。
他曾經的家,已然成為了陌生的領土,而當年哭喊著要他留下的小女兒,
已經成為了漠然,甚至失望的成年人。
庫柏看著已然是陌生人的兒女,不禁啜泣,卻也無力挽回。
但是,既然我們都被時間所掌控,無能為力地被拖著走,那這一切究竟有什麼意義?
此時,因為過了23年,太空艘原料消耗不少,現在他們一行人必須面臨一個難題,
要選擇安海瑟威飾演的艾蜜莉亞前愛人愛德蒙斯,
還是「人類的模範」,整個計畫的核心人物曼恩博士?
這也讓我們再次回到她那句被許多人認為是謬論的說法,
也就是愛,愛是穿越時間與空間,維繫一切的最大力量。
想當然耳,這時後的庫柏,直接否定她所提出的理論,
只有能被客觀驗證、觀察與證明的科學,才是最終能夠拯救我們的答案。
一行人因此前往曼恩博士的星球。
不過...回到地球上,臨死前的布蘭教授揭露了A計畫只是個漫天大謊,
沒有黑洞之中的新資料,他其實無法真正解決重力的問題。
不僅如此,我們也發現了曼恩博士也在撒謊,他的星球根本不宜人居。
如果你看這個系列看到現在,你也會注意到在諾蘭過去的作品裡,
「謊言」以及「欺騙」也是其中的一大主題。
角色們時常告訴自己各種謊言來維持住自身的假想道德觀以及些微的理智,
他們的這些謊言是為了「保護他人的安全」、「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而《星際效應》直接顯現了,一切謊言都只是一時的,
在時間這無窮的監獄之中,這些謊言的表皮終究會逐漸脫落,顯露其空洞的真面目。
不過,謊言的本質也不總是惡毒的,布蘭博士對於所有人撒下的謊,
也促使世界各國再次團結一心,即使終究會滅亡,無庸置疑也是帶來短暫和平的關鍵。
諷刺的是,在人類的自私本質之下,
有時只能透過謊言來讓我們停止盯著眼前可見的膚淺目標。
就如電影中布蘭博士所說:
“I’m not afraid of death, I’m afraid of...time”
「時間」並不是克蘇魯般的宇宙恐懼,盯一眼就會讓人失去神智,
但是它在無形之中,在無意識之下,卻無時無刻不悄悄剝奪你的一小部分。
那麼,受困於這監獄之中,給予我們意義的,究竟是什麼?
你又猜對了,就是愛。
《星際效應》說明,愛正是在這廣袤無垠的囚牢之中,
牽引我們,引導我們的強大力量。
沒有時間,也不會有愛,這兩者就有如量子糾纏
(Will Smith: “Entanglement?”)
如果我們是那全知的五次元生物,同時能夠看到、存在於所有時間,
一切情感以及掙扎都會顯得毫無意義、微不足道。
就如天能解析影片提過,經典後現代小說《第五號屠宰場》之中能夠看到所有時間軸的外星人,
在被問到為什麼不阻止他們已經看到會發生的宇宙毀滅時,
只淡淡地回答:「事情就是這樣。」
反之亦然,如果沒有對於某樣人、事、物無法抹滅的熱愛,
時間的流逝就會失去意義,虛擲光陰也似乎是天經地義。
因此,時間雖然困住了我們,但是人不應該就這樣畫地自限,
正因為所有人都知道我們正一步步地步向死亡,才讓這一切產生意義。
但是,時至今日,在人們的壽命愈來愈長之時,我們對於時間的認知反而愈來愈低,
不斷地讓每分每秒充斥無意義的雜訊,
讓自己愈來愈忙碌,實際上在乎的,卻愈來愈少。
雖然說現實世界之中的NASA還在運作,但是庫柏說得對,我們只會盯著腳下的塵土。
他說「我們是先鋒、探險家、不是看護者」
但是對我來說,這句話也不完全是對的。
正是因為我們是「看護者」,有著在乎的心態,有著愛的連結,
才能夠驅使自己成為披荊斬棘的探險家。
《星際效應》所訴說的,其實在第一場戲就講明白了:
“Science is about admitting what we don’t know”
而世間觸手可及,但肉眼卻完全不可見的最大奧義,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科學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科技終究是來自於人性,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情感,
唯有可見的科學以及不可見的人類體驗完全合而為一時,人類才能夠有真正的發現。
而回到動物最原始的情緒本能,不就是生存本能嗎?
活下去的原始動力就是人們創造力的最大來源,
面對死亡的恐懼,面對無法掌控時間的恐懼,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最大原因。
庫柏對於家人的牽掛原本是個累贅,
但他對於女兒的愛,對於女兒的承諾,對於時間將他與這個承諾拉得愈來愈遠的恐懼,
才使他成為這個故事之中的英雄。
「愛」這個難以用言語形容,卻又無可撼動的力量,
正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將我們牢牢穩固的船錨。
但是,愛的「概念」,難道足以彌補時間所造成的損失嗎?
如庫柏,世上所有身為家長的人們,應該都能感受到時間的快速流逝,
轉瞬之間,你已然成為了孩子的鬼魂,當然不是字面上意義的鬼魂
(雖然說如果你已經不在這世上了,卻仍然認真看這部影片,我當然非常感謝你的支持,
晚上不要託夢給我我已經很常失眠了謝謝)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個緣分穿越蟲洞然後降落到超靠近黑洞的星球上,
但是為了工作養家而錯過自己孩子的成長,卻是大有人在,
一不注意,他們已經離開家裡,出了社會。
即使庫柏拯救了全世界,
他眼睜睜看著自己女兒在沒有自己的情況下老去的這個代價,值得嗎?
也許他這樣的犧牲是必須的、甚至值得推崇的,
但對於困在超立方體內(oh yes) 的庫柏,絕對...不值得。不可能值得。
最後,這橫跨宇宙的史詩故事,也回到了諾蘭最原始,最平凡無奇的主題-
家。
諾蘭的每一部電影的主角,幾乎都急切著尋求自己曾經擁有,或是從未擁有的家。
這講述的並不一定是真正的一個地方,有可能是任何人事物,
甚至是你自己腦海中的一小角。
敦克爾克看著地平線的士兵、
《記憶拼圖》萊納為了尋求意義而給予自己的謊言、
蝙蝠俠不惜一切代價所保護的高譚市。
而《星際效應》所講述的悲哀,就是時間對於「家」所造成的改變,
有時候,你在隔了一段時間回到家,回到你曾經熟悉之處,
卻發現時過境遷,物是人非。
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畢竟我們的骨子裡都有一個冒險者,「改變」就是人們的命運。
時間是個監獄,但是唯有認知到生命的短暫,一切轉瞬即逝的變化性,
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得到自由。
這種先鋒的精神,是我們此刻最需要,但是也最匱乏的。
而這種精神最大的推動力,也就是無可預測、無從觀察,但是卻真切存在的愛。
在你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們都老了20分鐘,更靠近死亡20分鐘,
但是《星際效應》訴說了,
我們不應該因為這樣的恐懼而停止仰望自己在星空之中的位置。
沒有人能夠逃離時間,但是我們能做的,是記錄下它、超越它,
就如電影最後太空站的還原房子之中大大小小的螢幕,播放著紀錄片。
我們也許現在不知道對於身邊的人的愛,以及這些紀錄能夠帶來什麼,
但是正如史帝夫賈伯斯所說:
「你無法預先把現在所發生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
只有在未來回顧今日時,你才會明白這些點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
而諾蘭也一樣,堅定地透過他最懂的語言來傳達這點,
電影,在本質上就跟愛一樣,其中闡述的想法也是超越時間以及空間的
而諾蘭竭盡一生試圖保存,對於電影的愛,已經愈來愈不受重視,
現代商業大片幾乎只求效率以及一時的歡笑、緊張,觀眾們都說「開心就好」,
但是,曾經,電影也是啟發驚奇、探索未知的最佳先鋒之一,
現在卻成為了不斷地繞著原地旋轉的遊樂園,短短十分鐘就能「看完」,大家也滿足了。
而正如住在四次元空間,但是只能掌控三次元的我們,
電影不也是用一塊二次元的銀幕來塑造充滿無限可能的三次元世界嗎?
共同體感覺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我最近對於阿德勒心理學,要如何應用在職場 的推薦與評價
我並不是很清楚這個榮銜所代表的意思,大概是作者的領導讓員工很喜歡上班? ... 阿德勒指出,當滿足這三個條件的狀態下,就是持有「共同體感覺」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