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原來不是課本上寫的那樣!
#中原是種想像,#中華文化的起源不只一處?!
#看三星堆的發現,#如何改變我們認知的歷史版圖
一九八六年,中國四川省的廣漢縣三星堆,兩個商代大型祭祀坑的發現,上千件稀世之寶赫然顯世,轟動了世界!不但被中國和國外媒體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考古發現」、「比著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甚至還有一些媒體猜測三星堆文明可能是「外星人的傑作和遺跡」。
三星堆出土數量龐大的青銅面具、人像和動物,無論從造型還是從鑄造技術上看,都不歸屬於中原青銅器的任何一類。青銅面具和人像「高鼻深目、顴面突出、闊嘴大耳,耳朵上還有穿孔」,並不像中國人,而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中,基本上沒有生活用品,絕大多數是祭祀用品。
三星堆的發現讓考古學者、歷史學者和一般大眾驚訝,而且困惑。
我們先來思考:為什麼大家會驚訝、為什麼大家會覺得不可思議呢?因為三星堆和我們以往對於歷史的認知不同,也因此人們發現有必要透過考古文物修正以往對歷史的認識,也就是歷史學者王明珂所說的:
顯然他們心中作為常識的「過去」,與出土的「過去」之間有相當差距。因此我們應問:過去人們對中國的歷史知識何時產生,為何及如何產生?真實的過去如何被遺忘?
三星堆之所以讓學者驚訝,是因為與我們對古代中國的歷史想像不同。過去我們對於中華文明的想像是什麼呢?很多人相信自己是「龍的傳人」,在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生活在古代的中原,由同樣一群人不斷繁衍、傳承,成為現在的中國人。
#中國文明的起源
要了解中國文明的起源,先要了解研究者怎麼看這個問題?
中國文明之所以會成為問題,是因為民國初年有外國學者提出「#中華文明西來說」。對中國學者來說,這個說法是不可以接受的,而要挑戰這個說法,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發展自己的考古學和歷史學。
中國最早成立的考古研究機關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由一批年輕的學者組成。透過現代的考古方法,他們在民國十七年挖掘 #殷墟 的一部分原因,即在於要對抗安特生提出的「中國文明西來說」。殷墟之後,城子崖遺址的發掘,證明了中國文明起源於本土。#傅斯年 於是提出〈 #夷夏東西說 〉,除了打破「中國文明西來說」,還認為中國文明是夷與夏,東、西的二元對立。
傅斯年對中國考古學界有很大的影響,學者認為他提出多元起源的看法,且此看法影響其後非常重要的考古學家,例如 #張光直、#蘇秉琦 等人。傅斯年提出的二元對立看法,一直要到五○年代以後才被一元論取代,仰韶—龍山,東、西對立的二元論,最終被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歷史時期的一元論代替。張光直先生提出所謂的「#龍山形成期」,認為 #龍山文化 是從 #仰韶文化 發展而來,從仰韶到商,是一個黃河流域土生土長文化的傳統的演變與進步。然而,一元論背後充滿的漢族中心主義與民族認同,不言可喻。
一九八○年代以前,中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長期以來認為中國文明只有一個起源。當中原以外的古文明遺址持續不斷的被發現,考古學家的信心也開始動搖。因為不管什麼理論都必須向新出土的材料低頭,而這也是為什麼文明起源的說法會從西來說、二元說和一元說,到現在變成相信中華文明可能有多元的起源的原因,因為對文明起源的看法,會隨著考古文物的出土而不斷更新。
除了考古學家以外,歷史學家對待大量出土的考古材料能提供什麼樣不同的視野與觀點?以往古代社會史的研究,運用的材料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區,因為只有中原地區的族群發展出了文字。然而,當考古學與藝術史家已經注意到古代中國的空間差異與多元性時,歷史學家在這塊園地上是否仍要固守著文獻,呼籲「走出疑古時代」,強調古典文獻的正確性,則是必須深思的問題。
目前古史學者使用的文獻,多集中在東周成書的作品,我們不否認其中的真實性,但它受到的潤飾與修改反映的,往往是當時作者的想法遠大於歷史中的「真實」。古典文獻並非不可用,但應該與考古材料之間尋求一個適當的框架與位置。或許我們可以思考的一個問題在於:當我們在中原周邊發現相當多與中原相異的文化、打破了過去中國文明單一起源的看法,這些文化卻是過去文獻當中沒有記載的,是我們過去的歷史知識缺乏的,我們要如何解釋歷史文獻與考古材料間的差異呢?而這群沒被寫進中原歷史、沒有歷史的人,又如何消失的呢?
#沒有歷史的人
從兩個祭祀坑來看,三星堆文化在商代後期已經是一個高度發展的社會,他們不輸中原,擁有製作青銅的技術,創造了大量和商不同的青銅器。然而,在後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這批在古代四川的人,卻被後世的史家所遺忘。忘卻自己的歷史,使得古代四川的人群覺得自己是華夏自古以來的一部分,為炎黃子孫的一個分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這正是當考古學家再度「發現」了這個文化時,會引起舉世注目的原因—過去我們所認知的歷史,抹煞了這個文明。
深受大一統思想影響的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往往強調中國的統一與帝國的形成是歷史的潮流,是進步且客觀的結果。在這樣深受意識形態影響的史觀當中,往往會忽視統一過程中不同地域的差異。在「統一」的大帽子之下,各地的文化與區域間的特性被壓抑並消失,研究往往忽略了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聲音與文化。
在這本書當中,我認為古代四川人是受到秦的殖民,他們是東亞大陸上有別於中國的文明,在秦帝國、西漢帝國和東漢帝國的殖民統治下,仍然積極地展現主動性與地方認同。另外,我認為秦發展出了一套殖民主義(我們會在第三章討論這個部分),本書也會討論殖民主義和早期中華帝國的關係。殖民主義不僅是現代歷史的現象,也適用古代帝國,而且可以用來研究早期中華帝國。殖民主義可以讓我們了解早期中華帝國建立的過程,還有多元文化如何消失。被殖民者在中華帝國的殖民政策和帝國主義之下,喪失了歷史的記憶與主體性,而在殖民主義視野下的歷史研究,除了要說明古代帝國的政治控制和經濟剝削,也要了解被殖民者如何展現自身的認同。
我認為,在書寫古代四川的歷史時,應賦予四川人主體性,發掘他們的聲音。
《#秦漢帝國與沒有歷史的人:#殖民統治下的古代四川》
博客來:https://linkingunitas.com/B161397
誠品:https://linkingunitas.com/E161397
金石堂:https://linkingunitas.com/K161397
聯經:https://linkingunitas.com/L161397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60萬的網紅ブライトサイド | Bright Side Jap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7月中旬の真夏、中国にいる事を想像してみてください。あまりにも外が暑すぎて、氷がたっぷり入った一杯の水が欲しくなったあなた。とりあえず近くの屋台で飲み物を頼み一口飲んでみたら…舌を火傷するくらい熱いお湯!? そう、中国で「水」を頼むと白湯が出てくるんです。地元の人々は、冬でも蒸し暑い夏の日でも、料...
兵馬俑材料 在 Apple Daily - English Edi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Workshops in China’s Qin dynasty seemed to have “distinct yet overlapping” roles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world-famous Terracotta Army, according to a recently published study that used new techniques to examine the statues.
Read more: https://bit.ly/3gSNz6l
陝西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的聯合研究團隊近日發表最新研究,指有着不同陶文的陶俑,可能是由兩個作坊,以不同的材料製作,故估計這個浩大的工程,涉及多個作坊、每個作坊獨立製作兵馬俑。
____________
📱Download the app:
http://onelink.to/appledailyapp
📰 Latest news:
http://appledaily.com/engnews/
🐤 Follow us o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appledaily_hk
💪🏻 Subscribe and show your support:
https://bit.ly/2ZYKpHP
#AppleDailyENG
兵馬俑材料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揭秘:秦始皇后宮嬪妃為何在史書上集體失蹤? (二)|知史百家
李開元、歷史春秋網
(續)
發掘公子公主墓
自從兵馬俑陪葬坑在1974年被發現以來,始皇帝陵園的發掘和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秦始皇一生的種種疑案,由此獲得了文獻上得不到的種種寶貴線索。在始皇陵園,考古學者曾經發掘過一座甲字形陪葬大墓,規模等同王侯級別,地點靠近始皇帝陵封土。考古學者以為墓主當是皇室宗親,可能就是公子高的墓。前面我們已經談過,他自願殉葬,得賜錢十萬,以公子之禮埋葬於始皇陵旁。
在始皇帝陵封土東邊大概一里遠的地方,有一村落叫作上焦村,在村外的樹叢間,有十七座甲字形陪葬墓,坐東向西,南北縱列,面向始皇帝陵展開。其中有八座墓葬已經發掘,在陪藏品中,考古學者發現了秦少府工官製作的御物。少府是專門管理王室宮廷的機構,相當於皇室內務部。一般來說,少府製作的物品,屬於皇室用品。這些墓藏中出土的皇室用品,自然使人聯想到這些墓主與皇室宮廷之間,可能會有某種關聯。那麼,這種關聯會是什麼呢?
為了追查這種關聯,我根據考古發掘的報告書,將已經發掘的八座墓葬的材料整理出來,提供給大家如下:
上焦村陪葬墓簡況
第7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頭、身、四肢分離。
第10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頭、身、手、足骨分離,倒置於槨室頭廂內。
第11號墓,墓主為女性,年齡在30歲左右,骨骼完整,仰身直肢,上下頜骨左右錯動。
第12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頭骨置於槨室頭廂蓋上,肋骨及其他骨骼置於頭廂內。
第15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頭、身、四肢分離,置於槨室頭廂蓋上,頭骨在槨室外亂土中,頭的右顳骨上插有銅鏃一支。
第16號墓,墓主為男性,年齡在30歲左右,上半身屍骨在槨室內,頭骨在槨室頭廂的蓋上,下肢骨在填土中。
第17號墓,墓主為女性,年齡在20歲左右,頭、身、下肢分離,左腳與脛骨分離,兩臂伸張作趴伏狀。
第18號墓,有銅劍一把,未見人骨。八座墓中,出土七具屍骨,五男二女中,六人身首四肢分離,顯然是被酷刑肢解而死,一人屍骨完整但上下額骨錯位,顯然是被繩索縊死。這種非正常死亡的遺留現場,究竟向我們傳達了古代歷史的什麼信息呢?
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先生是八座墓葬的發掘者之一。他由這十七座墓葬,聯想到秦二世誅殺諸位公子公主的事情,推斷這十七座墓葬可能是被秦二世所誅殺的公子公主們的墳墓。
根據史書的記載,二世即位以後,命令趙高網羅罪名,將秦公子十二人戮死於咸陽,公主十人矺死於杜縣,財產一律沒收,親近多被株連。戮死,就是殺死後陳屍受辱。矺死,就是分裂肢體而殺之。諸位公子公主非正常死亡的慘狀,與十七座墓葬主人們的零亂遺體情況相當。
根據史書的記載,諸公子和公主被殺的時令,是在二世元年春天,秦歷當在一至三月的寒冷時候,發掘中發現有修墓人烤火的炭跡,文獻和實物互相得到了印證。
根據史書的記載,長子扶蘇接受偽造的遺詔,被賜劍自殺於上郡。第十八號墓只有銅劍一把,未見人骨,可能是他的衣冠冢。文獻和實物不僅有相互的印證,更令人感到神奇而有無窮的回味。
考古發掘,為秦二世屠殺兄弟姐妹的歷史慘案提供了實物的證據。這些實物的證據,似乎在向我們訴說,秦始皇的諸位公子公主,都死於骨肉相殘,他們都是在非正常死亡後單獨埋葬的。由此看來,他們死亡的時候,他們的母親,也就是秦始皇的有子女的後宮們,或許已經過世,或許還在人世間孤獨而悲哀地生活著。至於更詳細的情況,我們無法得到更多的線索。看來,追查第三線索人的這條路,也到此不通了。餘下的線索,只剩下第四線索人——秦始皇的幼子,二世皇帝胡亥和第五線索人——長子扶蘇了。我們先來考察胡亥。
廢長立幼的打算
秦二世胡亥是排名第四的線索人,我們在著手調查他以前,按照慣例,首先提供一份有關線索人的個人材料,請大家過目。
秦二世胡亥履歷表
名字:胡亥
性別:男
生年:秦王政十八年
父親:秦始皇嬴政
母親?
職業:皇帝
死亡:二世三年
胡亥是秦始皇的幼子,生於秦王政十八年。胡亥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是在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天下的時候,當時,胡亥二十歲。
秦始皇即位以後,曾經五次巡遊天下。第五次巡遊,從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開始,一直持續到同年七月病死於旅途當中,整整持續了十個月。(按:秦的曆法,以十月為歲首,就是每年第一個月是十月,九月是最後一個月,從十月到七月,在同一年度內,正是十個月。)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在開始他人生的最後一次旅行時,做了一個對未來的歷史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就是帶上幼子胡亥同行。那麼,我們為什麼說這個決定對於未來的歷史有重大的影響呢?一句話,這個決定直接牽涉到秦始皇究竟想選擇誰做自己的繼承人的問題。
關於這件事情,史書上只有這麼一句簡單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醜,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這句話是說,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醜這一天,始皇帝開始出行巡遊天下。政府百官分成兩套班子,左丞相李斯帶領一套隨始皇帝同行,右丞相馮去疾帶領另一套留守咸陽。幼子胡亥愛戴父親,請求同行,始皇帝同意了。僅僅由這句話,我們似乎看不出這件事情與秦始皇選擇繼承人的事情之間有什麼關係。但是,如果我們將有關這個決定的兩個背景情況加進來考慮的話,問題就出來了。
第一個背景情況是,這時候的秦始皇已經五十歲了,從他日漸衰弱的身體狀況來看,也許已經是時日無多了,選立繼承人的決定,可以說是刻不容緩的大事。第二個背景情況是,就在一年多以前,秦始皇的長子,皇位第一繼承人扶蘇,因為與秦始皇政見不合,被貶斥出京,打發到上郡的蒙恬軍中出任監軍。從而,秦始皇最終將選定誰做繼承人的事情,成了一樁懸案。
我們前面已經講過,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他們都是有皇位繼承權的可能接班人。始皇帝這次巡遊天下,長期離京在外,部分百官同行,帝國的重大政務都在旅途中處理,或者在車上,或者在行宮中。毫無疑問,秦始皇的巡遊,連帶著帝國政治中樞的移動,不僅是個人行為,更是重大的政治行動。在如此重大的政治行動中,秦始皇選取胡亥同行,意義就非同尋常了。
這種非同尋常的重大的意義是什麼呢?一,如果從父子之情來看的話,表明瞭秦始皇格外寵愛胡亥的親情;二,如果從皇位繼承的政情上來看的話,則是顯示了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太子的政治意圖。秦始皇有意立胡亥為繼承人的事情,是歷史上被忽略了的問題,實有其事而被視而不見。今天,我將這件事情作為問題提供給大家考慮,並且出示可能的證據。
秦始皇立胡亥為繼承人的考慮,在史書中是有明確的線索可以追尋的。這個明確的線索,有胡亥和蒙毅兩人可以作證。
胡亥即位以後,在趙高和李斯的慫恿下,決定殺害親近扶蘇的大將蒙恬和他的弟弟蒙毅。蒙毅長期侍從在秦始皇身邊,是秦始皇最為信任的親信大臣。他熟悉宮廷內幕,秦始皇帝晚年的心境,他是第一知情人。蒙毅死前,二世曾經派遣御史傳令指責他說:「先帝曾經打算立朕為太子,而你從中作難。如今丞相參劾你不忠,罪當誅滅宗族。朕不忍,賜你一死,也算恩遇有幸,你自己決斷吧。」
蒙毅痛感冤屈,自殺以前為自己申辯說:「如今指責臣下不能得先帝之意,然而,臣下年少就仕宦於先帝,多年蒙恩,幸得信任,直到先帝去世,未曾有所逆迕,可以說是知曉先帝之意了。又指責臣下不知太子之能,然而,先帝巡遊天下,獨有太子跟從,先帝親愛太子之情,遠較諸位公子深厚絕遠,臣下是盡知而無所懷疑。先帝舉用太子,不是一時之轉念而是多年之積慮,臣下何曾敢有過勸諫,何曾敢有過謀慮!臣下決不敢巧飾言辭、強辯奪理以避死,只是擔心事情不實而羞累先帝之令名罷了。懇願使者能夠有所考慮,使臣下死得明白。」
在二世的指責和蒙毅的辯解當中,都提到了晚年的秦始皇曾經打算立胡亥為太子的事情。在蒙毅的話中,更是明確透露出,秦始皇廢長立幼的打算,不是一時的念頭,而是經過數年醞釀的積慮。
看來,秦始皇格外寵愛胡亥,有意立他為太子的事情,應當是可信的事實,那麼,秦始皇為什麼會格外寵愛胡亥呢?
秦始皇為什麼寵愛胡亥?
人性本複雜,人心多變化。歷來論及身居高位的權勢人物,往往專注於政治政略,對於人情人性,多有所忽略。如同始皇帝這樣的權勢人物,他首先是有七情六慾的人。剝去層層外衣的人體,同你我一樣,都是由生帶來由死帶去的赤體;離開權勢利害的心情,同你我一樣,都是天地間常見的兒女親情。就始皇帝與胡亥的關係而言,首先是父子親情。
在家天下的父子繼承體制之下,政情由親情延展生出。帝王的隱私,就是國事的隱情;國家政情的隱秘,常常須要到帝王親情的隱私處去尋求。順著這種思路考察始皇帝之所以格外寵愛胡亥的理由,我們可以舉出三條來。
一、 幼子可愛的人情。
胡亥是始皇帝最小的兒子,他三十一歲生下胡亥之後,大概就沒有生育了,可能身體出了毛病,生殖系統有慢性的炎症或者是機能性障礙。俗話說,幺兒幼子最可愛,年少天真無嫌猜。愛幼的人情,不但平民百姓如此,權勢在手的人,更是如此。身在高位,逼宮搶班的危險,使人不得不有所提防,首當其衝的提防對象,就是最近的繼承人。父子繼承的體制下,長大成人的親骨肉,越是能力強,越是力量大,越是有逼迫的危險,也越是容易成為猜忌的對象。
與此相反,幼子繼承的可能性最小,利害上沒有逼迫的可能,年幼天真,與父親的關係多是難得的真情,不僅沒有嫌猜,常常滋生格外的愛憐。格外的愛憐,生於平民之家,不過是人間的親情;生於君王之家,往往衍生成王位繼承的政情。歷史上,老父愛幼子,廢長立幼的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漢高祖劉邦(廢長子劉盈立幼子如意失敗)、漢武帝劉徹(殺長子劉據立幼子劉弗陵)、曹操(一度想廢長子曹丕立幼子曹植,後來放棄)、袁紹(不立長子袁譚立幼子袁尚)、劉表(不立長子劉琦立幼子劉琮)……簡直可以寫一部廢長立幼的專門史。
二、胡亥頑皮直率的天性。
胡亥之所以格外受到父親的寵愛,也出於他可愛的性格。胡亥其人,本來是沒有政治抱負也沒有政治野心的青年,鹵莽而頑皮。《新序》中,留下了這樣一個戰國故事。胡亥還在做王子的時候,始皇帝設酒宴招待群臣,胡亥與諸位兄長一道得到酒食的賞賜,臨席完畢,諸位公子紛紛退席。古人席地而坐,就像現在日本人坐在榻榻米上一樣,入席脫鞋,出來穿上,脫了的鞋都放在門外。胡亥最後一個出來,大概是喝了點酒,又受了宴會高興勁兒的熏染,很有些興奮,看見滿地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鞋子,一時發了猴性,將看起來招眼的鞋,都一一踩上一腳。諸位兄長無不嘆息雲雲。
《新序》是西漢末年的學者劉向所編輯整理的古代故事集,而這種古代故事是司馬遷編撰《史記》的史料之一。這個故事,《史記》中沒有,可能是現有古籍中有關胡亥少年時代的唯一記載。胡亥的諸位兄長,從扶蘇、公子高到公子將閭兄弟,都是比較規矩的人,或許與始皇帝對子女的嚴厲有關,也許與他們母親的管教有關。胡亥與諸位兄長不同,敢鬧事,不時搞點惡作劇。他的這種性格,用貶斥的話來說,是不懂規矩的惡少;用平和的話來說,是調皮搗蛋的頑童。也許,正是因為他個性比較直率莽撞,年紀又最小,才得到了始皇帝格外的喜愛?
三、胡亥沒有政治野心。
前面我們講過,始皇帝突然死於巡遊途中,趙高策劃沙丘之謀,勸誘胡亥銷毀始皇帝的遺詔,取代扶蘇,搶班奪權。這件事情,一開始被胡亥一口回絕。胡亥說:「父皇的安排是當然的事情。明君知悉臣下,明父知悉兒子。父皇去世,不言封賞諸子,我作為兒子沒有多話的餘地。」可謂乾脆利落,毫無戀念政治權力的思緒。
胡亥沒有政治野心的特點,在他做了皇帝以後仍然沒有改變。他即位以後,多次顯露出生命苦短、及時行樂的心理傾向,他曾經感嘆說過:「人生在世,宛若乘坐六馬快車馳過缺隙,轉瞬即逝。」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方才二十歲。一個二十歲的青年,為什麼產生如此超前的人生遲暮感,實在是一個發人深思的事情。我曾經在《復活的歷史:秦帝國的崩潰》中解釋這件事情說,多年來,胡亥目睹父親一生汲汲於政務,宛若堯王禹帝般勞苦,而當天下偉業大成時,卻面臨病痛的折磨,苦於生命的短暫,到處尋藥求仙,苦苦期求得不到解脫,終於違願逆情,突然撒手葬身於黑暗冷徹的地下。正是這種貼近父親一生真相而早早地生出生命苦短的強烈感受,影響了胡亥的人生觀。
胡亥的人生觀,是追求人生的享受,滿足自然生命的快樂,與政治權力和政治功業完全無緣。也許正是出於這種人生觀,相對於父親輝煌偉大的政績而言,胡亥更多地關注的是父親的生命和健康。他的這種關注,出於他的真情本性,直率而不加掩飾。想來,胡亥的這些特點,對於陷身政治漩渦中心的始皇帝來說,是一種難得的撫慰,或許最能使始皇帝感受到父子間的真情,從而對胡亥生出格外的憐愛來?
(三之二,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兵馬俑材料 在 ブライトサイド | Bright Side Jap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7月中旬の真夏、中国にいる事を想像してみてください。あまりにも外が暑すぎて、氷がたっぷり入った一杯の水が欲しくなったあなた。とりあえず近くの屋台で飲み物を頼み一口飲んでみたら…舌を火傷するくらい熱いお湯!?
そう、中国で「水」を頼むと白湯が出てくるんです。地元の人々は、冬でも蒸し暑い夏の日でも、料理と一緒に白湯を飲みます。そして、この謎に対する答えは中国の文化と歴史にあるんです。伝統的な中国医学によると、我々の体は陰陽の要素で作られているため、健康を維持するには、陰と陽のバランスが大切だと言います。一体どうゆう事?
タイムスタンプ:
陽が強すぎると、どうなるのか 0:47
どう老廃物を取り除くのに役立つの? 1:38
他にも知るべき興味深い豆知識:
―中国でサッカーが登場したのは2,200年前 2:11
―午後10時に現れる日の出 2:35
―フォーチュンクッキーは中国で発明されていない 3:03
―最も早い電車 3:23
―中国の高層ビル 3:46
―中国の国民的スポーツ 4:21
―お箸に関して 4:46
―万里の長城 5:13
―兵馬俑 6:29
―1つの料理に異なる風味が取り入れられている理由 6:53
―中国版のビッグフット 7:25
#中国 #アジア #ブライトサイド
概要:
―例えば、陽が強すぎる場合、体の内部温度が上昇し病気になる可能性が高まります。 だからこそ、体に余分な陽、つまり熱を取り除くことが重要だとされているんです。
―陽とのバランスを取るには、陰に含まれる白湯を飲む事で、体の内部温度が下がり体も健康に向かって回復するそうです。
―白湯を飲む事は特権のようなものであり、高齢者、病人、そして妊婦のために確保されていました。
―もう一つ、食事中にお湯を飲む理由は、消化を改善し消化管を落ち着かせるためです。
―中国でサッカーが登場したのは約2,200年前!どの国よりも早く、私たちが知るサッカーは中国発祥だ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960万平方キロメートル以上の面積を誇る中国は、巨大な国。
―中国は地球上で最も人口の多い国。なんと、14億人以上もの人が暮らしています!
―フォーチュンクッキーは中国で発明されたものではなく、サンフランシスコで始まったそうで、今では毎年30億個以上ものクッキーが生産されています。
―中国と言えば、鉄道の国。想像してみて。中国の鉄道道路をすべて組み合わせると、地球を2週回れる長さになるんですよ!
―卓球は中国の国民的スポーツで、彼らのテクニックはずば抜けています!
―8は中国で、ラッキーナンバーだと言われています。中国語で「繁栄」という言葉が「8」という言葉に似ているんです。
―中国は世界的にも有名な兵馬俑の本拠地でもあり、およそ8,000人の粘土兵が、西安の皇帝の墓を守っている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ちなみに、トイレットペーパーを発明したのも中国!当初は、皇帝しか使う事が許されていなかったんですよ。
―中国料理に様々な材料が含まれる理由は、漢方学に習い、全ての味のバランスを取る為だ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中国のビックフット的な存在といえば、野人。密林に覆われた湖北省の山のどこかに住んでいるそうです。
―中国で最も人気の高い趣味は切手集め!これは、社会的地位のシンボルでもあります!
ストックマテリアル (写真、動画など):
https://www.depositphotos.com
https://www.shutterstock.com
https://www.eastnews.ru
エピデミックサウンド https://www.epidemicsound.com/
ブライトサイドのチャンネル登録 https://goo.gl/31w525
-------------------------------------------------------------------------------------------
5分でできるDIY Youtube https://goo.gl/ffui6
落書きキングダム https://bit.ly/2Sy1lPk
123 GO! Japanese https://bit.ly/2JUFBwB
私たちの実録日記 https://bit.ly/2OHK5sk
わんぱくスライムサム https://bit.ly/2PheoFI
----------------------------------------
声の出演:荘司哲也(Studio Kiwi)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zgtWktN1U0/hqdefault.jpg)
兵馬俑材料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深圳博物館成立於1981年,現有歷史民俗館、古代藝術館和葉挺東江抗日遊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3處館址,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是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爲一體的大型總分館制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一、成立背景:-1980年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成立。1981年8月,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赴深,會同深圳市圖書館等單位工作人員,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並對部分遺址和古墓群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和徵集了大量文物。爲收藏、研究這些文物,展示深圳的曆史和文化,1981年10月17日,深圳市編制委員會批準設立深圳市經濟特區博物館,後更名爲深圳市博物館,2008年初改爲深圳博物館。
二、場館建設
1、古代藝術館-位於深南大道北側。1982年基建立項,並被列爲深圳市八大文化設施之一,重點建設。1988年11月建成開館。占地面積3.7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84萬平方米,展樓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該館在20世紀80年代被譽爲國內最現代化的博物館,獲得“全國公共文化設施設計二等獎”,並被評爲“深圳改革開放十大曆史性建築”。2015年8月暫停開放,進行維修改造。
2、歷史民俗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建築用地1.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36萬平方米,2008年12月建成開館。展樓共3層,包括5個基本陳列和2個專題展廳,展覽面積1萬多平方米。地下一層爲文物庫房。此外,展樓還建有多功能報告廳、貴賓廳、茶社、紀念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
3、 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位於羅湖區南慶街13號,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建築面積794平方米。該舊址是深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劃歸深圳博物館管理,2017年12月完成改造並對外開放。
三、編制及職能-深圳博物館是隸屬于深圳市文體旅遊局的市財政撥款公益性事業單位。2004年11月,考古隊從博物館獨立,成立獨立法人單位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2010年1月,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劃歸深圳博物館。目前,館內設有部室13個。現有在編人員129人,其中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人員91人。2014年底,深圳博物館建立理事會,成爲廣東最早實行理事會制度改革的博物館之一。深圳博物館的主要職能是收藏展覽文物、弘揚民族文化,具體職責包括:文物徵集、鑒定、登編、修複、複制、保管及陳列展覽,開展曆代文物、古代建築、古代藝術品、文物修複,深港地方史、民俗文化、博物館學及自然科學研究,考古發掘、文物宣傳出版等。
四、業務工作成果
1、文物收藏保護-深圳博物館藏品來自國家、省、市相關單位的調撥以及徵集和社會捐贈。現有各類文物藏品4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5400多件套。收藏改革開放史實物資料6000多件,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收藏的商周青銅器、陶瓷器、近現代書畫和世界野生動物標本等處於省內先進水準。2015年,完成國家文物局經濟社會發展變遷物證征藏試點第一階段工作,制定了征藏工作流程和標準導則,爲廣東省乃至全國博物館開展該項工作提供了經驗。深圳博物館有設備先進、設施齊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包括文物保護修複室、常規實驗室、儀器室、X射線探傷室、文物薰蒸消毒室等,總面積500多平方米。擁有國家可移動文物技術保護設計甲級資質,可移動文物修複一級資質,複制、拓印資質。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實行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的措施,在該領域處於廣東省先進水準。每年開展大量文物保護修複工作。
2、陳列展覽
(1)基本陳列-深圳博物館曆史民俗館現有5個基本陳列。“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改革開放史”和“深圳民俗文化”系統展示了深圳的城市曆史及民俗文化,其中“深圳改革開放史”陳列開創了博物館徵集、收藏、研究、展示改革開放史文物的先河,成爲當代史陳列的典範,被評爲“第八屆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走進野生動物的情感世界——貝林先生捐贈世界野生動物標本展”展出大量珍貴的野生動物標本。正在進行改造的古代藝術館原有“館藏青銅器”、“館藏陶瓷器”、“館藏牌匾”、“野生動物”和“海洋生物”5大基本陳列,改造完成後將推出“館藏書畫精品展”、“館藏古代青銅器展”、“館藏古代陶瓷展”3大基本陳列。東江遊擊隊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目前有基本陳列《葉挺將軍與深圳》,集中展示了葉挺將軍的戎馬生涯和抗戰期間他與深圳的不解之緣,以及深圳地區艱苦卓絕的抗戰曆史。
(2)專題展覽與巡展-深圳博物館以“引大展、求精品、重品質”爲目標,以原創、引進、合作辦展等形式舉辦專題展覽900多個,年均20多個。曾展出四羊方尊、金縷玉衣、秦始皇兵馬俑、越王勾踐劍等國寶級文物,以及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印度、埃及等國家和地區的文物藝術精品。堅持“走出去”的辦展思路,組織館藏古代藝術精品、出土文物、民俗文物、近代文物等赴香港、澳門、北京等地20多家境內外著名博物館展出,“深圳改革開放史圖片展”赴北京、四川等全國10多個城市展出,影響遍及全國。此外,還積極組織流動展覽到基層社區、公園、學校、部隊、企業巡展。2016年,掛靠在深圳博物館的“廣東省博物館協會陳列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20多家地市級以上博物館加入。
3、學術研究-深圳博物館是深圳市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深圳地方史、改革開放史、深圳民俗文化、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課題通過國家文物局審核,被列入國家可移動文物保護總項目庫。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動物標本製作和保存的環保安全新材料研究》通過驗收,共申請國家專利3項,發表高水準學術論文6篇,研製的標本防黴劑處於國內領先水準。此外,與廣東海洋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等合建研究基地,取得多項重要研究成果。
4、文物調查與考古發掘-深圳博物館曾組織參與深圳市第一、第二次文物普查,發現衆多遺址,上報深圳市政府公佈3批共36處文物保護單位,主持對大鵬古城、南頭古城等古跡進行維修。組織對鹹頭嶺、大梅沙、小梅沙、赤灣、鶴地山、向南村、追樹嶺、疊石山、鐵仔山、屋背嶺等數十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廓清了深圳7000年文明史和城市發展脈絡。其中,屋背嶺商代遺址和鹹頭嶺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被評爲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5、非遺宣傳保護-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深圳博物館(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的重要職責。在宣傳方面,每年舉辦“歡樂鬧元宵”、“非遺進社區、進校園”、“文化遺産日”等展演展示活動20多場;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深圳文博會;拍攝大型專題紀錄片《鵬城遺韻》,在電視台播出。在非遺保護方面,積極開展非遺基礎理論研究,出版多本圖書;推動非遺項目申報國家、省、市級代表性名錄,全市現有市級以上名錄項目59項,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7項、省級名錄24項;組織專家赴項目保護單位調研督查;組織非遺項目參加各類比賽,獲省級以上獎項10多個;舉辦多場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研討會、培訓會;制定《深圳市非遺保護補助經費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使全市非遺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五、社會服務
1、參觀接待-深圳博物館是市民觀衆參觀學習、深圳市政府接待和外事活動的重要場所。開館至今已接待國內外貴賓及觀衆1000多萬人次。目前年觀衆量超過150萬人次,位居國內博物館前列。接待的貴賓有:江澤民、胡錦濤、李克強、溫家寶、劉延東、李源潮、汪洋、胡春華、尉健行、李嵐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聯合國秘書長加利、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前國務卿基辛格、秘魯總統藤森、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緬甸總統吳登盛等外國元首政要。深圳博物館已成爲展示深圳和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視窗。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最佳導覽服務獎。
2、教育活動-深圳博物館堅持館內館外兩個陣地,爲市民大衆提供優質的文化教育活動。在館內舉辦“曆史文化大講堂”、“非遺手工坊”、“考古小作坊”、“繆斯少年體驗營”、“國際博物館日”、“環球自然日”、“小講解員培訓班”等品牌活動,每年100多場,使博物館成爲觀衆接受教育、享受高雅文化的殿堂。選派專家在市內外開設講座、培訓;編寫校本課程,深入全市大中小學校舉辦系列活動“博物館小講堂”。近年榮獲廣東省博物館開放服務最佳社區服務獎、最佳宣傳推廣獎等獎項。
3、志願者工作-深圳博物館現有各類志願者2000多人,包括團體志願者隊伍11支,隊伍規模及素質處於國內博物館前列。在博物館和志願者自治管理委員會的引導下,深博志願者全面參與展覽講解、諮詢引導、展品看護、宣傳教育、活動支援等工作,每年參與服務6000多人次,2萬多小時,成爲深圳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I3_ft5rBEg/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bRptADHa0yKQ0_11t4sFzIWFY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