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書摘]
陳培豐,《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衛城出版,2020.12。
.
2021年翻開的第一本書,是《歌唱臺灣》。在序章中便讀到與以往認知不同的、對台語歌的日本演歌傾向的解釋:
.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聆聽戰前包括臺灣戲劇、俗謠、流行歌曲在內的一些唱片,將會發現雖然是在日本統治下,#但當時臺灣大部分的歌手都是以接近歌仔調的唱腔,#做為主要的歌唱詮釋技巧。具體地說,這些歌手大都是以本嗓的方式演唱,因此字句清晰、頓挫分明;且由於不刻意以轉音做為裝飾之故,每個不同的音通常都直接到位,而呈現顆粒狀。在1930、40年代,歌仔調唱腔是臺語歌曲的主流,甚至是唱片銷售之保證,這個唱腔被使用的機率遠高於轉音/顫音。
.
如此情形顯示,戰前日本式的歌唱文化其實並未滲透到臺灣社會,而轉音/顫音也不是臺灣歌手所擅長或慣用的歌唱技巧。因此,#臺語演歌做為一種臺灣歌唱文化的「傳統」,#其源自日治時期之說法並不成立。而既然臺語歌曲的日本化或演歌化,並非日治時期臺灣人被殖民者同化的結果,#那麼真實情況極可能是戰後臺灣人主動向日本傾靠的一種文化受容現象,乃在大量翻唱日本歌曲的過程中,受到原曲或原唱者之約制,或自己刻意抄襲或模仿的結果所致。」
.
「⋯⋯日治時期臺語歌曲不曾沾染濃厚的日本唱腔,但卻在戰後快速質變,將轉音/顫音變成臺語歌曲的「傳統」即是一個例子。而既然象徵著「自己」並具有文化或身分認同意義的歌聲/唱腔,並非自古以來就定型而一成不變,那麼透過解析戰前、戰後臺灣人如何去調適、改變、評價「自己」的歌聲/唱腔,並將之傳統化、正典化,我們應能為近半世紀來這座島嶼上的居民,書寫一部可貴的社會文化史,替他們來講述其生活經驗、社會境遇和集體記憶。」
.
新年伊始,從看書聽歌,看台語歌曲的「日本化」——「#台語歌曲演歌化」和「#日本演歌台灣化」——如何和為何發生,重新認識台語歌的身世開始。
.
另外,下週五1/8晚上八點到九點半,在誠品信義3F音樂館有新書發表會,由馬世芳主持,陳培豐主講!
.
.
.
碎碎念:拿到實體書時,橘紅底色、留聲機和藍色書名十分搶眼,可是除此以外,書腰、封底和前後摺的文字訊息閱讀起來都有些吃力⋯⋯雖然內容紮實,在封面裝幀設計上略略扣分。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