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財經產業趨勢單元,邀請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 楊寧茵來到空中,談現在全球高齡化社會的趨勢,介紹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各國成功案例,搭配台灣經驗,提供最適合台灣在地高齡生活設計與長照改革的方向。以及導讀書籍《全球銀力時代:從荷蘭「終身公寓」到「失智農場」,從日本「上錯菜餐廳」到「葵照護」革命,從英國「共生社區」到台灣「不老夢想館」,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 野人文化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p_x8GWgrWos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內容介紹
熟齡族才是未來社會的銀色資產!高齡化是「問題」還是「機會」,是「負擔」還是「資產」?作者楊寧茵旅居矽谷多年,曾帶領一群平均年齡81歲的不老騎士,前往美國進行騎蹟之旅,與這群「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的長者近距離接觸,顛覆了她對老年生活的想像,重新思考對老人家來說,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
原來,怎麼活著?自己的人生是不是能自己作主?如何幸福地走到最後?才是大部分人關心的事。創辦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後,她積極走訪全球,看到世界各國面對「銀色浪潮」的各種可能性,從初老、中老、老老……要怎麼活得踏實、活得精采,一一翻轉了我們對於高齡照護的迷思,甚至發現:「變老可以是一件正面快樂的事!」
◎本書特色
1、作者是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曾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不老騎士進行騎蹟之旅,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
2、透過5大關鍵字 × 23個各國案例,翻轉高齡化社會想像,深入介紹美國、英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等各國成功案例,搭配【台灣經驗反思】,提供最適合台灣在地高齡生活設計與長照改革的方向。
3、本書以全球為經、以本地為軸,探討個人及社會如何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勵每個人「自己的老年生活自己設計」,活出幸福晚年。
◎來賓介紹:楊寧茵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2013年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10名不老騎士進行騎蹟之旅,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本書以全球為經、以本地為軸,探討個人及社會如何以更積極正面的態度面對人生第三幕的不同想像,鼓勵每個人自己的老年自己設計,活出幸福晚年。
初老中老老老年齡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8/13(二)蘋果日報刊登我第35篇專欄(也是我退休後的第一篇專欄)文章「尊嚴的老人生活與居住安排」(如下連結,由於蘋果目前閲讀全文需註冊登記,為方便大家閲讀,我也將全文轉貼如下,副標為編輯所下)。
由於我今年領到「老人卡」也剛正式退休,自身面對當前的老人問題頗多感觸,也希望過去研究的老人居住安排學術成果,能夠提供參考,希望有助於老人的尊嚴生活與居住安排。
最近相關「老人問題」新聞報導連結如下:
https://ec.ltn.com.tw/m/article/paper/1308381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專欄內容學術研究成果,可參考下列連結:
"年齡增長與居住安排:從初老到老老之相同樣本縱斷面研究",(與張桂霖合撰),都市與計劃(TSSCI),第40卷,第2期,pp157-189,2013年6月
http://www.realestate.com.tw/duckho…/paper/130.年齡增長與居住安排.pdf
「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美國經驗與台灣模式之探討
http://www.realestate.com.tw/…/%e3%80%8c%e4%bb%a5%e6%88%bf%…
—————
張金鶚專欄:尊嚴的老人生活與居住安排
(張金鶚,政治大學退休教授)
最近新聞報導,台灣獨居老人情況持續惡化,根據最新統計,今年第1季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近350萬人,占總人數比率近15%,6年增加86萬人、約3.3成;而僅老人獨自居住的宅數逾53萬宅,6年來大增16萬餘宅、增幅逾4成。另外,到去年第四季全國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已超過410萬戶,約占全國住宅比率超過47%,十年來30年老屋增加210萬戶超過1倍,而40年以上老屋更暴增2.3倍。我們可以看到當前台灣老人人口持續增加,尤其「獨居老人」及「老人住老宅」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老人問題」值得大家重視!
面對不同的老人,應將老人再細分,區分不同老人面對不同的問題,提供多元的解決方案,才能達到有尊嚴的老人生活與居住安排。一般老人可區分為:「初老(65~74歲)」、「中老(75~84歲)」及「老老(85歲以上)」,以及「有錢有房老人」、「無錢有房老人」及「無錢無房老人」,還有「與子女同住老人」、「老夫老妻同住」、「一人獨居老人」等各種情境,都應該分別深入的探討。
拆除重建都更不易
張桂霖博士和我曾在2013年於「都市與計劃」(TSSCI)發表《從初老到老老年齡增長的居住安排》論文。本文運用衛生署與密西根大學合作之「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縱斷面資料,利用相同樣本分析老人在初老、中老、老老不同階段的居住安排。過去國外文獻研究顯示,年齡增加與子女同住機率呈現U型關係,但是台灣隨著老人年齡增加,卻呈現直線下降,顯示年紀越大的老人,其獨居情況越嚴重,需要受到更多的重視與協助。
尤其目前的退休金制度,隨著年齡的增加,退休金將逐漸减少,相對生活醫療支出將逐漸增加,如何維持有尊嚴的老人的生活及居住安排越顯刻不容緩。
很慶幸這一代的老人當時購屋尚未面臨目前不合理的房價高漲,大多能夠擁有自己房屋,即便未能與子女同住,其房產價值的提升與居住生活的安排,仍然可以獲得基本支持。但是隨著房屋也逐漸老舊,缺乏電梯及無障礙設施,「老人住老宅」的困境逐漸嚴重。
或許有人建議透過「都市更新」即可改善老人的居住與生活品質。然而從老人立場思考,不只是都更協商談判困難、搬遷改建,多需要長達10年以上的折騰,而且還要再重新適應搬出、搬入新的居住生活,如此一來,對老人一動不如一靜的思維,拆除重建式的都更似乎並不容易。因此,重新思考整建維護式的都更以加裝輔助電梯或電扶椅與無障礙設施應該是對老人更為實際的作為。
然而老人面對收支越來越不平衡的擔憂,「窮的只剩下唯一的自有房產」,如何維持尊嚴的生活與居住(在宅老化),能讓老人根據自己的需求條件,透過「多元模式的以房養老」便是必要的制度建立與教育推廣。
照護贈與利人利己
我曾在2009年即在最早的「以房養老逆向抵押貸款方案研討會」中提出《台灣「以房養老」三方案模式提議》。建議除了當前金融機構推動的「逆向抵押貸款」方式外,更應該積極推動由壽險業者主導的「售後租回」方式,不但可以增加老人的生活費用,而且不用老人自己花費整修維護目前居住房屋。除此之外,我最讚許推廣的是由社福團體主導的「社會照護贈與」方式,這讓老人不是拿到金錢而是住在自家且獲得長期的照顧服務,百年之後,再把房屋捐贈給該社福團體,如此「利人利己」,應是人生最好的安排。
由於我今年領到「老人卡」也剛正式退休,自身面對當前的老人問題頗多感觸,也希望過去研究的老人居住安排學術成果,能夠提供參考,希望有助於老人的尊嚴生活與居住安排。
張金鶚專欄:尊嚴的老人生活與居住安排(張金鶚)
https://tw.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90813/38417150/
初老中老老老年齡 在 張金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8/20)聯合報刊登我的讀者投書(詳如下連結),原先標題為「老了與誰住?」。主要是將過去長期與學生張桂霖博士學術研究成果分享社會,藉此回應政府的長照政策和聯合報的希望工程。
由於刊登文章與投書原文有些刪減,我將投書原文呈現如下供參考:
老了跟誰住?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
最近「聯合報」多方討論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所產生的的長照問題,其中有關老人的居住安排影響老人的長照甚為關鍵,較少討論。根據衛生署的調查發現,老人與已婚子女同住比例,在1989~1999十年間由71%大幅減少至49%。因此「老了跟誰住」的議題值得重視。
老了跟誰住的問題相當複雜且需較細緻化討論。筆者曾和張桂霖博士過去長期關注研究老人的居住安排,其中包括老人是否與子女同住的居住安排轉換?到老人「移與子女居」還是「子女回居」的不同居住安排?再隨著老人年紀的增長,其初老、中老、到老老的居住安排如何轉變?到最後老人居住安排滿意與否的改變等問題探討。我們除了將部分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人口學刋」、「都市與計劃」、及「住宅學報」等TSSCI學術期刊上,更將完整的研究成果形成張桂霖的博士論文,值得社會各界參考。
這些研究成果顯示,老人不與子女同住的比例持續增加,隱含傳統家庭價值觀的影響逐漸式微,而經濟交換價值觀的影響則逐漸增強,這對老人的長照問題從過去家庭子女支持到現在老人必須自我支持有明顯差異,這也更突顯政府必須提供更多協助,以避免老人自我陷入長照困境。
從「子女回居」與「移與子女居」比例為4比1的調查結果,顯示前者老人經濟能力較強,且能避免老人的生活環境改變,這是較理想的老人居住安排,然即便是後者也可減少老人長照問題,值得鼓勵。因此,政府應提供更多的獎勵措施,以鼓勵子女回居或老人移與子女居,如此可減緩政府的長照壓力。
老人居住安排隨著年齡的增長,從初老、中老、到老老將會產生與子女同住不同變化。過去國外文獻研究顯示,年齡增加與子女共住機率呈U型關係,但研究國內隨著老人年齡增加卻呈現直線下降,顯示我們年紀越大的老人更需受到重視,而政府對不同年齡或身心老人的居住安排應提供不同的居住協助,以真正符合不同年紀老人的需求。
根據調查,2003年到2007年老人居住安排從滿意變為不滿意者佔17%,而不滿意變為滿意者佔11%,顯示老人居住安排不滿意的增加趨勢。經實証研究,老人年齡較高者,變為不滿意的機率也較高,而宗教信仰對居住安排的滿意度的轉變也有正面影響,顯示提升老人的居住滿意應有方向與作法。不論如何,政府社福單位應持續關注老人居住安排乃至長照服務的滿意度調查,以確實掌握老人的需求照顧,隨時調整老人的居住安排協助與長照政策的資源分配,才能有效提升老人的生活品質。
最後,探討老了是否要跟子女同住,從老人與子女的觀點未必相同。與子女同住可能產生兩代彼此生活壓力與磨擦;而不與子女同住可能產生老人長照的擔憂。因此,另類的老人居住安排的選擇是老人與子女「同鄰」居住,如此或可避免「同住」的磨擦,也可減少「不同住」的長照擔憂。這方面的老人居住安排值得未來產官學各界進一步的探討與發展。
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1411/2652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