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違法濫抓外籍看護工作者案】三重分局危機公關之後?
#背後的系統與文化問題不是分局長一個鞠躬就能解決的
就危機公關而言,小寶分局公開道歉的危機處理方式,
和去年 #中和踹頭案 大寶分局死不認錯踹頭還被表揚+粉專大內宣、密錄器影片消失的處理方式➡️ https://bit.ly/2RyyECV ,
相較之下進步太多了,這點值得肯定。
個案交由檢方偵辦中,偵查中案件細節、是否構成剝奪行動自由罪等法律問題,我們不多做評論,也請大家給司法獨立判斷的空間,而不要流於民粹。
而我們身為法治國的理性公民,可以做的努力是什麼?是一起思考的是警方制度性(盲目追求績效)以及全民人權觀念(歧視東南亞裔外籍工作者)的問題。
政客之所以可以當政客、機關惡性文化可以繼續循環,不就是民意的縱容嗎?
#這不是分局長一個鞠躬就能草草了事的
而是內政部警政署、執政當局、全民要共同檢討的
關於警方盲目績效與數字遊戲之惡,本粉專已經多次討論,系統性的討論參見:吳忻穎,《#扭曲的正義:檢察官面對的殘酷真相,走向崩潰的檢警與媒體》 ,第二部,2021年3月聯經出版:https://bit.ly/3q3vNjP
至於對於外籍人士的歧視與人權問題,
正如作者在上一篇貼文的留言:
「我還是要強調,「逃逸外勞」這個名詞本身,就是國恥,就是建立在一個自以為經濟富強的傲慢心理,帶著種族歧視眼光靠著剝削與壓榨外國人士來獲取所謂的經濟富強。
防疫期間把外籍勞工關在宿舍不准假日出門,也是個例子。
如果這麼歧視外國人,不如乾脆鎖國,
我也想知道沒有外籍工作者,台灣會不會垮。」
將心比心,如果台灣人出國也遭受他國政府與人民如此待遇,會不會從此痛恨該國?
如此一來,台灣的國際地位,還有望改善嗎?
#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
新聞畫面來自民視臉書影片:https://bit.ly/3gtrCMf
制度性歧視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回應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一周年」記者會_2021-08-02
時代力量立法院黨團於今 (2)日舉行「時力回應國家人權委員會成立一周年」記者會,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於去年8月1日揭牌成立,迄今屆滿一年,時代力量於記者會上 ,除肯定國家人權委員會在人權保障及促進上有其必要,也對國家人權委員會提出幾點呼籲。
黨團副總召陳椒華委員首先指出,國家人權委員會是一獨立機關,雖然目前雖是置於監察院下,但在定位上是總統府核發關防,得對外行文。此外,立法院在2019年12月10日通過《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其中第二條明定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職權,包含有對侵害人權或歧視事件進行調查、研究檢討國家人權政策政策、重要人權議題提出專案報告、提出年度國家人權狀況報告、提出人權相關修憲、立法及修法建議、推廣人權教育、評估政府機關所提的人權公約相關國家報告等職責內容。
但從目前七月的預算執行率可以看出,總預算數是1億1,842萬元,截至目前簽准執行數是4,907萬元,已核銷經費是589萬元。這些費用主要用於包含年度外文翻譯開口契約、NPM及漁工專業論壇、人權國際研討會、紀錄片錄製剪輯開口契約、教材開發及合作案、文宣印製周年成果等教育推廣品等,也包含受害人協助675萬、防制酷刑訪視費用205萬、人權教育專書100行動聯盟98萬、桌遊設計開發案81萬等使用,以及簽核中的防疫與人權委託研究案、青年居住正義委託研究案經費625萬元,賸餘數高達5,170萬元。根據國家人權委員會於本年7月7日提供的業務計畫經費執行情形資料顯示,預算執行率僅46%,實在不盡理想。
另外根據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的統計資料,截至今年六月底為止,人權保障及促進業務的執行情形,辦理最多的是人權教育、研討與交流,共計32場,其餘的研處專案案、系統性訪查的研究、以及防制酷刑的訪查都還在進行中。時代力量認為,推動及深化人權教育固然重要,但成立獨立國家級的人權委員會,其最重要的職務是解決傳統權力分立制度所無法回應的複雜人權問題,例如了解全國普遍性的人權狀況,或是制度性、系統性的人權侵害。時代力量更期許國家人權委員會,除了推動人權教育之外,其他的法定職責也應並進,進快提出相關的人權專案報告,與系統性訪查的研究報告,及國家人權年度報告,進而推動政府改變,讓台灣成為一個落實人權保障,更具公平正義的國家。
接著,黨團幹事長王婉諭委員呼籲,監察院應盡快重送國家人權委員會職權行使法,立法院也應該盡速排審相關法案,別讓國家人權委員會無法好好做事。日前,監察院的院長同時也國家人權委員會的主任委員陳菊說道,國家人權委員會的兩大核心工作,是建構保障人權系統以及人權教育與促進。但從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業務執行成果來看,成立一年至今完成最多的是人權教育、研討及交流。人權教育的深化固然重要,但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明定國家人權委員會的九項職權,都應同時併進。
舉例來說,修憲案受到高度的關注,立法院也有多項修憲案提案,更有不少委員提案與人權相關。依照國家人權委員會的組織法,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職權可以依據國際人權的標準針對國內憲法及法令作有系統之研究,提出必要及可行修憲、立法及修法之建議。尤其台灣這十幾年來陸續將國際人權公約內國法化,甚至舉辦過多次國家報告的國際審查,引進國際人權標準,是很重要的憲法基本權利的修正參考。在立院已經有眾多的修憲案,現在也正是修憲的關鍵時刻,期許國家人權委員會也能針對修憲案提出建議。
從國家人權委員會的業務執行成果的失衡以及預算執行率低落來看,更凸顯職權行使法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國家人權委員會揭牌至今一年,其職權行使法仍付之闕如。職權行使法除了是國家人權委員會獨立行使職權的法源與方法外,也在定位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職責在重視整體國家人權狀況的監測、發現系統性、結構性的人權侵害問題。對此,時代力量黨團已於第十屆第二會期提出「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職權行使法」,強調國家人權委員會的獨立地位,明定職責。
因此時代力量黨團也呼籲,監察院應儘速重送國家人權委員會職權行使法,沒有職權行使法是不能讓國家人權委員會好好做事。如果監察院遲遲不送案,也希望立法院可以盡快排案審理。別讓國家人權委員會繼續下一個無「法」獨立運轉,好好做事的周年。
最後,黨團總召邱顯智委員提出,國家人權委員會在民間團體、人士奔走20餘年,總算於監察院內設立,且有監察院組織法,裡面規定了9款職權,迄今竟仍無職權行使法。去年監察院曾提出過職權行使法,時力黨團亦曾提出職權行使法草案,欲審查時,才經過一個早上,監察院就自主撤回職權行使法草案,若他們認為草案不妥,撤回後應盡速修正再為提出,為何至今仍無法提出?國家人權委員會掛牌一年,預算編列一億多,執行率竟連一半都不到,這是一個非常荒謬的狀況,難道台灣就如此歌舞昇平、沒有人權迫害或系統性和結構性的壓迫?機構內皆無性侵案、排擠、霸凌、歧視嗎?好不容易奔走成立了人權機構,難道都只要進行人權教育就足夠了嗎?
呼應國家人權委員會,我們也曾提出過成立 #立法院人權委員會,立法院也應肩負對接修法的重要任務,時力黨團呼籲立法院各黨團應研議設立人權委員會。符合「巴黎原則」的人權機構,其職責包含檢討法律是否違反國際人權標準,因此必須與立法機關密切討論立法、修法的考量並提出建議。
所以根據「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職權包含依據國際人權標準,提出立法和修法的建議,自然也應該和立法機關保持密切的關係。
其實,在2012年在賽爾維亞通過的「貝爾格勒原則」就呼籲各國國會,應該要和國家人權機構加強互動,並且就合作基礎,建立正式的架構,進一步來討論相關議題。
就此部分,時代力量黨團已經在第二會期提案要求立法院依立法院組織法成立立法院人權委員會,並經院會決議送交黨團協商,我們也會在下會期開議後,盡快與民進黨團一起召集協商,能夠建議立法院開始研議設立人權委員會,成立人權審議機制。
回應稍早國家人權委員會所召開的成立一周年記者會,我們肯認且支持國家人權委員會在人權保障及促進上有其必要性,因我國是一個威權體制所轉型的國家,我們的民主才三十年,有許多關於自由、民主、法治的部分,仍有其改善空間。
總結前面兩位委員所述,揭牌至今已經一周年國家人權委員會的相關業務執行率低,與其職權行使習習相關的重要法律「職權行使法」仍未通過有很大的關聯,監察院組織法§2明定國家人權委員會有9大項職掌。
而在今天稍早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召開成立周年的記者會中,有提到人權委員會過去一年所做的工作成果,有提到普及及推動人權意識與觀念,提到國家人權報告及參與釋憲案,但我要提醒國家人權委員會,依照組織法第二條的職權,能做的不僅於此。我先舉出兩個簡單的例子:在反服貿學運過程中,2014年3月23日所發生的行政院鎮壓行動,對人權所造成的侵害,打學生的警察到現在都找不到,卻遲遲都沒看到國家人權委員會開啟調查。還有,現行集會遊行法對人權保障不足的檢討,是多年來無論在立法院或在民間,無論是時力黨團或執政黨的諸多委員,以及許多專家學者,都有提出應修法的呼籲,改成從集會遊行權出發,轉型成集會遊行保障法。然而,這也未見國家人權委員會提出修法的建議。當然,還有許多攸關人權的議題跟案子,仍等待人權委員會能依職權進行處理。
監察院如果以時力黨團在第九屆通過國家人權委員會組織法三讀時,曾提出半年內修正監察法的附帶決議為由,認為不需要提出職權行使法,而是應該依立法院決議提出監察法的修正草案,那監察院就搞錯了,該決議的內容是要因應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設立,順勢要求在未廢除監察院前,應該就受理申訴、限期完成調查、調查結果及訪視結果應予公開等監察院本就已在進行的業務,但於監察法上未有具體規範的部分。也就是說,當初本黨團提這個附帶決議,所要求的內容,實質上與國家人權委員會的職權行使無關,而是要處理監察院於尚未廢除前,法規範空洞的問題。
此外,執政黨也有多位委員,無論在第九屆討論組織法時,或從第八屆迄今為止,也都有提出應該要有國家人權委員會職權行使法的發言及提案,而時力黨團也肯認並支持這樣的主張。
最後時力黨團再次呼籲,就算監察院堅持要把人權委員會職權行使的規定修在監察法中也沒關係,真正的重點是,無論是積極訂立職權行使法或折衷修在監察法之中,該要具體明確化的是在無礙國家人權委員會獨立行使職權的前提下,讓委員會的委員們能夠依法落實組織法第二條的職權,讓國家人權委員會落實設立的功能及初衷。
制度性歧視例子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篇寫給熟悉台灣和馬來西亞政治的臉友,個人主觀意見,內心過度焦慮於台灣大選結果者請略過此篇)
如果沒有驚天動地的意外,國民黨將在一個星期後的總統和國會大選慘敗,唯一的不確定性只是蔡英文贏多少票,民進黨拿下多少國會席次,是否過半,小黨的席次為何的問題而已。
這次大選將會是台灣政治史上相當重要的一次,韓國瑜和吳敦義聯手勦滅了國民黨/泛藍的政治菁英精層,國民黨將會新黨化。郭台銘和柯文哲會搶佔泛藍共主的位置,但因為他們對中共軟弱,他們將很快意識到,他們在大選對上民進黨時佔不了什麼便宜,也很難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打敗民進黨。國民黨會拼經濟,理性,有文化,和善於治國的神話經過這次大選己經破滅,和民進黨的位置調換,民進黨不再是草根和民粹的代表,而是有能力處理國際局勢,公共治理,和推動國家進程的建制派。
民進黨在經過四年的全面執政,以及知道自己在往後多年非常有可能長期執政的情況下,對中華民國的態度也有明顯的轉變,即從反殖和否定,到象徵性繼承,在實質上選擇性繼承。
民進黨的精英當然不乏自由民主之思想,但現實是,民進黨的政治實力,在地方和基層,很多還是來自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召喚。這也是為什麼蔡英文最終還是要向背刺她的賴清德和其背後的勢力妥協。
這讓民進黨在歷史上的處境,非常接近六十年前馬來西亞的巫統。即如何繼承一個殖民政權和體系,如何處理殖民政權留下的多元文化社會,如何治理和建立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和或許對其支持者而言最重要的,如何建構一個新興的民族。
巫統和馬來人自建國史即一直在多元的“馬來西亞”和“Tanah Melayu"(馬來人的土地)兩個概念之間掙扎,一如馬來西亞人和馬來人兩種身份何者為先的問題。“台灣人”一詞在李登輝高舉馬英九的手高喊新台灣人後即陷入嚴重歧義,廣義的台灣人指的好像是所有中華民國國籍者,但狹義的台灣人指的卻是本省人,(而不是原住民),在現實生活裡兩種意涵一直不停地混亂交替。本省人在台灣島上的歷史並不是很久,但也久到足夠建構一個新興民族,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累積,如許多馬來人不過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才從印尼移動到半島。台灣本省人的劣勢,在於沒有馬六甲王朝的光輝可以招魂。
蔡英文和賴清德的搭配,和巫統對正副首相的選擇高度類似,即正首相是形象較溫和的全民首相,而副首相則比較符合民族主義基本教義派的期待,(馬來西亞歷史上唯一的例外是馬大帝,他的副手們才是扮演溫和白臉的那個,因其帝王性格符合華人的威權崇拜意識,所以雖然是一個種族主義者還是得到華人的廣泛支持)。
蔡英文和賴清德可以在初選殺到刀刀見骨後快速癒合,一方面說是民進黨內有競爭的民主傳統,其實也和背後有台灣民族主義支撐不無關係,所以比較可以相忍為國。如同馬來政治人物很少鬥個魚死網破,老馬和阿都拉當年在巫統黨爭分屬AB team,後來後者還是可以成為前者的副手和接棒人。安華在被老馬搞到菊花和人格都快破產後還是可以他重修舊好共同執政則是另一例。這和台灣泛藍和馬來西亞華基政黨不同,因為缺乏理想性和民族主義支撐,只是利益共同體,搶當中共/馬來人的買辦,所以都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鬥起來就沒有最難看只有更難看。
巫統政治人物的威望其實取決能否有效統治華人,馬來政治人物一旦失去了華人的支持,那他們很快也就失去了執政的正當性,只能黯然下台,從東姑,到阿都拉,再到納吉都是如此。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很快地也將會發現他們的政治前景其實取決於能否妥善地處理中華民國和中華性,能否被不同的族群視為共主,比強調自己愛台灣和討好基本教義派更有效益,蔡英文和鄭文燦都是很好的例子。
但大體而言,巫統(們)在過去六十多年對華人的統治是失敗的,在制度性的歧視下,華人對國家缺乏認同也覺得自己沒有被納入國家議程,造成遍地中華膠的慘況,族群關係也日漸升溫和緊張。如同韓粉的崛起執政的民進黨要負最大的責任,(是有韓粉才有韓國瑜,而不是有韓國瑜才有韓粉),民進黨需要擺脫過去被殖民統治的受害者情結,要能夠撫平族群裂痕。馬來西亞至今從來沒有出現過華人正副首相,如同民進黨從來沒有出現過非本省籍的正副總統候選人。
無論你覺得“這個國家”應該叫什麼名字,一個新興國家已經確立,台灣民族主義將成為統治這個國家的主要力量。當年多元意識形態成家的民進黨將會更右傾,左派政治人物只能被吸入黨內在特定議題上有所發揮,若在黨外另組政黨則和馬來西亞的社會主義黨一樣不會有太多群眾和作為。泛藍政黨將發現他們唯一的機會,是和分裂的綠營結盟組成聯合政府,如同前年馬來西亞大選行動黨利用馬來人分裂而得以進入內閣。
觀察一個地方的民族主義是否成熟,是看人民是否為了其民族而戰。從前泛藍常批判深綠是嘴炮台獨,但在民進黨繼承中華民國結合台灣民族主義之後,今日觀察無論是精英的吳怡農還是草根的館長,大概都不會有人質疑他們為“這個國家”而戰的決心,而以後會願意為國家上戰場的台灣年輕人只會越來越多。
民族主義在政治上是非常強勢的力量,當年翁嘉化希望將巫統改造成全民政黨,馬來亞人的政黨而不是馬來人的政黨,最後也只能以失敗告終而黯然離開。
民進黨很快就會意識到他們已經是中華民國真正的統治者和建制派,也清楚台灣民族主義在政治上的實力,而他們也會面臨民族主義帶來的各種弊病,如巫統治下數十年來的貪污腐敗,貴族門閥朋黨和派系政治,階級不流動和日漸擴大的貧富差距。
但民進黨也可能走上和巫統完全不同的道路,在繼承殖民國家的基礎上,建立一個現代,均富,民主,自由的台灣。
選舉是關於“中華民國”定義的爭奪,但治國卻是關乎對“台灣”的想像和建構。
制度性歧視例子 在 婦女新知基金會- 『歧視不僅是個人對個人的惡意排擠,制度性 ... 的推薦與評價
歧視 不僅是個人對個人的惡意排擠,制度性的歧視往往更具殺傷力而不自知。被一個人歧視,你還可以有抗議與爭論的對象;但生活在制度性歧視的人,往往先感覺與人不同一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