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空包彈?談黃體化未破裂卵泡症候群】
「醫師,我吃西藥排卵藥,回診照超音波卵泡都有長大,可是就是排不出來」
門診許多不孕或是多囊患者都曾表示有這樣的經驗。
一般來說,卵泡生長到理論成熟大小(18-23mm),卻無法發生排卵現象,
這種問題被稱為「黃體化未破裂卵泡症候群」(Luteinized Unruptured Follicle Syndrome,LUFS)。
在這樣的情況下,卵泡雖然成熟,但不破裂排卵,卵子未排出而原位黃體化,卵巢依然形成黃體,也會發生一系列類似有正常排卵的週期變化。
而因為有形成黃體狀態,因此內膜依舊會增厚代謝、具有正常月經現象。
另一方面卵子並沒有排出,因此以具有規則月經但持續不孕為主要臨床表現。
屬於無排卵性月經的一種特殊類型,也是常見被診斷「無法找出病理原因」的不孕類型。
正因為沒有可以直接觀察的生理變化(除了長期不孕又找不出原因),LUFS問題,可以說是隱形的不孕症幕後黑手。
————— LUFS的成因 —————
目前醫學來說,造成LUFS原因機轉還不清楚,但推測相關的因素有下面幾種:
1. 排卵相關內分泌紊亂
2. 使用排卵藥(Clomiphene citrate)
3. 排卵期間使用消炎止痛藥(NSAIDs)
4. 局部血液循環相關
5. 卵巢內分泌失調
6. 心理與精神壓力因素
▍排卵相關內分泌紊亂:
LUFS目前被認為與多囊性卵巢、高泌乳激素、高雄性激素等荷爾蒙失調問題相關。
這些患者經常可以觀察到,在排卵前濾泡期的LH濃度變化與一般人不同,因此無法成功觸發排卵。
▍使用排卵藥(Clomiphene citrate):
臨床上西醫經常使用排卵藥物治療無法排卵的情形。
但是觀察發現,使用西藥排卵藥後,LUFS發生率顯著高於自然週期。
推測可能因為卵巢的顆粒細胞過早黃體化,或LH上升速度與卵泡生長不同步,進而誘發卵泡提早黃體化。
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卵泡長大但不排卵。
如果使用排卵藥物的時機不當,過早或延遲使用排卵藥,都可能發生LUFS。
▍使用消炎止痛藥(NSAIDs):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藥物原理是「減少前列腺素生成」來達到止痛消炎的效果。
然而,前列腺素在排出卵子的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根據研究,在排卵期間如果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因為減少前列腺素的濃度,會明顯提高無法排卵(LUFS)的機率。
▍ 局部血液循環相關:
目前研究證實,卵巢血液供應狀態與調節卵泡生長發育具有相當的相關性。
間接表示如果卵巢周圍的血液循環能力下降,也會減少卵泡攝取的營養和荷爾蒙,導致卵泡閉鎖,無法生長與影響排卵。
像是反覆感染發炎的骨盆腔發炎患者、子宮內膜異位症所形成的巧克力囊腫問題,都會影響卵巢的血液循環能力,進而影響排卵機能。
▍卵巢內分泌失調:
目前研究發現一部分的LUFS與卵泡排卵前的雌激素濃度變化失調相關,同時也有發現部分卵泡內的前列腺素濃度不足,因此無法促發破卵具有相關。
▍心理精神壓力因素:
要能夠有正常排卵能力,與女性身體的「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軸」正常運作有相當大的關係。
內分泌系統的訊號傳遞,與大腦的健康、情緒的穩定有絕對的相關性。
焦慮、緊張、敏感等情緒,可能會造成內分泌之間的平衡狀態失調,導致排卵障礙,進而產生LUFS。
————— 中醫治療LUFS —————
臨床上因為「黃體化未破裂卵泡現象」的患者一樣會有自發月經,通常比較難在第一時間發現排卵空包彈的問題。
大多是在有懷孕需求但是找不到明確原因的持續不孕,或是剛好在排卵期前後照超音波觀測到大型卵泡卻無排卵才會發現如此現象。
就如同治療其他排卵功能失調問題,應該根據患者體質、整體病程狀態分析需要切入的治療環節。
體質上多以「脾腎不足、肝氣鬱、心火旺」為主要大方向,每位患者的體質偏重程度則有所差異。
另外,如果患者本身具有肥胖多囊問題、作息節律問題,則需要合併考量治療,因為這些問題將可能是影響排卵阻力的重大因素。
觀測治療成效則以患者達到懷孕目的,或是配合西醫超音波追蹤,檢查已經改善排卵情形為治療目標。
#即便有規律月經也不代表正常排卵
#找不到特殊病因的不孕需要考慮LUFS
#許多多囊朋友有LUFS的問題
#因此即便月經出現也不一定能受孕
#或是使用西藥排卵仍不理想
-
-
#澎湖隘門沙灘
#澎湖海灘真的很美
#明天週一診所休假喔
#週二開始繼續為大家服務
-
-
#陳家駒中醫師
#門診不能說的事
#京水堂中醫診所
-
多囊調經|婦科不孕|體態控制
內科雜症|皮膚疾患|疼痛治療
-
診所地址:台北市南京西路22號(捷運中山站)
聯絡電話:02-2558-5592
前列腺檢查過程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運動不僅有益健康,對於糖尿病、高血壓甚至癌症患者來說,規律運動更被公認是幫助疾病控制、避免復發的好方法,而這些知識相信也對大家來說早已不新鮮。
🧐
但弔詭的是,這個原則一旦套在子宮、卵巢相關的女性疾病時,大家往往改變標準,經常給出「最好不要亂運動」的建議。不少女性深怕自己做錯了什麼、吃錯了什麼導致疾病更嚴重,甚至影響日後生孕功能,也常半信半疑地接受這些限制。
其實啊!絕大部分的婦科疾病都不會因運動而惡化,只是多了一些細節需要注意。
這次,就整理女性最常碰到的三種婦科問題,為大家解惑一下!
1.子宮肌瘤
Q:每次運動後,經血就爆量,是不是氣血太旺讓肌瘤變嚴重?
A:不是❌。
經血主要是來自子宮內膜和供應內膜血管的剝落,靠著前列腺素刺激子宮收縮,幫助經血排出,也藉由收縮的力道達到止血的功能。
不過,子宮內若長了肌瘤,因肌瘤的質地較原本的子宮肌肉層硬,月經來時,會使子宮的收縮變慢,排出所需的時間也拖得較長。而因為運動會促進子宮收縮,有時候就會將原本排出緩慢的經血順勢一次排出,才會造成運動後,感覺排出的血塊變多了。其實,這並不是運動引發體內大出血導致。
此外,如果肌瘤位置靠近子宮內膜,因肌瘤會把子宮內膜的總面積撐大,使剝落的內膜和破裂的血管變得較多,經血總量也會比較多。
注意❗️:
不過,如果經血量過多,甚至已被診斷貧血,在經期就不適合太喘、太疲勞的運動間歇式訓練、長跑、拚大重量的重訓,避免頭昏、暈倒導致運動傷害。
Q:有肌瘤的人,運動後不能喝豆漿、乳清蛋白?
A:可以⭕️。
根據統計,台灣更年期前的女性大約有一半的人會被診斷出肌瘤。其發生的主因未明,但和雌激素濃度呈正相關。
因此,有不少人擔心豆漿含的「大豆異黃酮」因屬於植物性雌激素,可能促使肌瘤更大。其實,豆漿含的大豆異黃酮比起內生性的雌激素根本九牛一毛,除非天天喝、且當水喝,否則不太可能影響到肌瘤生成,目前也沒有研究顯示兩者的關聯。至於乳清蛋白、滴雞精,主要成分是蛋白質,根本不含任何雌激素,就更不用擔心了。
2.骨盆腔發炎
Q:反覆骨盆腔發炎,我還可練腹肌、做重訓嗎?
A:可以,但須注意強度拿捏。
陰道不是無菌環境,但子宮頸平時會分泌粘膜屏障,阻止細菌感染。不過,有時候透過性行為感染到像是淋病、披衣菌、大腸桿菌等較強的病菌,就會造成陰道菌落改變、陰道發炎。這些化膿的分泌物破壞了粘液屏障,讓細菌得以沿著陰道、子宮頸擴散,就會造成骨盆腔發炎。
急性發作時,女性往往會發燒,下腹痛,這時需要好好休息、服藥,當然不適合再去運動😰。
討人厭的是,即使復原,有些病菌仍可能無法完全清除,要長達半年才能改善,或甚至躲在子宮頸內伺機而動,一旦免疫力下降時,就復發、反覆感染。
因此,骨盆腔發炎反覆發炎、還在治療期時,不是不能運動,但要注意強度。不要因過度運動累積太多疲勞(如:一週運動超過300分鐘、追跑速、拼重量等)造成使免疫力下降,加劇發炎反應或復發。
注意❗️:
重訓有時會讓腹部痠痛,除了更不舒服外,也會因運動累積的痠痛讓你無從判斷還在治療中的發炎有沒有改善。最好先不要做太痠、或挑戰新的重量。
3.卵巢囊腫(畸胎瘤、巧克力囊腫)
Q:搖呼拉圈可能導致卵巢壞死😱?!
A:有可能。
卵巢是個漂浮在腹腔、只靠連結韌帶連結子宮固定的器官,一旦長了囊腫(大於六公分的畸胎瘤、巧克力囊腫)就可能因身體劇烈晃動,如跳熱舞、搖呼拉圈,造成韌帶扭轉,影響到供給卵巢的血流,甚至導致壞死。所以新聞上偶爾會看到「九歲童跑跳後腹痛,竟是卵巢瘤打圈圈壞死」或「女大生嚴重腹痛,卵巢膿腫大扭轉緊急送醫切除」的駭人消息。
我會建議,如果已被診斷出卵巢囊腫,尤其大小已超過6公分的,應避免從事劇烈晃動的運動(搖呼拉圈、跳熱舞)。且因扭轉機率高達15%,可考慮手術切除。
注意❗️:
卵巢囊腫一旦發生扭轉,會出現單側下腹痛,合併噁心想吐的症狀,且休息也不會緩解、會越來越痛。如果在運動後出現類似症狀,應立即掛急診檢查。
烏烏的叮嚀🧐:
被診斷出肌瘤、卵巢囊腫的朋友們,建議每年定期去婦科門診追蹤。如果暫時不需要手術,沒必要因此不敢運動。只需在每次訓練後多留意身體狀況、生理期來時適時降低強度,一定可以和疾病和平共處💪。
就醫過程中,雙向溝通也非常重要。因為有時候醫師不清楚妳的運動內容和強度,乍聽之下,當然會先勸阻。這時候妳可詳細地跟醫師說明妳到底在「動」什麼🤔?把你運動後發現的生理變化提出來和醫師討論。如果醫師不建議運動,也問清楚原因是什麼。
如此一來,醫師才能在疾病之外更全方位掌控你這個「人」的狀況。下次運動時妳也能更自在😜,不必綁手綁腳、充滿擔心或罪惡感。
前列腺檢查過程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去,婦產科醫師對已靠近預產期的產婦該何時催生總是很兩難😞:太早催生怕子宮頸不夠成熟,反而催不出來、變成剖腹產;太晚催生,又怕胎兒長太大,最終還是得剖腹產。
不過,兩年前,學術界權威《新英格蘭雜誌》針對這個議題發表了一項研究,讓產科醫師的做法有了改變。這項研究針對6000多名超過39週的產婦進行觀察性研究,發現超過39週就安排催生並不會增加新生兒呼吸道感染、入住加護病房的機會,還會降低剖腹產的機會。也因此,國內產科醫師也開始主動建議超過39週的孕婦可安排催生。
只不過,大家對催生似乎還是抱著負面的想法和誤解,即使是常規找我產檢的媽媽,聽到我說「39週後我們就可安排催生囉!」有時也會眉頭一皺地🤨問:「催生是不是比較痛、容易吃全餐啊?」也有素未蒙面的孕婦們會透過網路私訊我:「烏醫師,我的產檢醫師請我下週去催生。但催生真的好嗎?」😕
今年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期刊又針對此議題發表最新研究, 這次納入的產婦倍增到六萬多名,得出來的結果也更全面。同樣是超過39週的孕婦,催生這一組,剖腹產、周產期感染、新生兒呼吸道感染,甚至住加護病房與新生兒死亡的機率都比較低👌。
**自然進入產程時其實也會用到催生藥
催生是用藥物來催化生產的發生,類型可區分成兩種:第一種是前列腺素的陰道塞劑,用來促使子宮頸軟化,引發宮縮。第二種則是靠靜脈點滴注射人工催產素,促使子宮規律收縮。要如何選擇,端看入院時內診檢查的結果,如果子宮頸尚未軟化則選前者,反之則是後者。
大家別把催生藥物想得太可怕,因針劑催生藥機制和人體內自行合成的催產素一模一樣,。且就算等到產兆自然出現才去生,產程中子宮收縮不規則,還是會使用到人工催產素來促進產程進展。而不管是自然產還是剖腹產,產後也常會使用這種人工催產素以減少大出血。
催生並不會比較痛
產程中子宮收縮產生的疼痛指數還是因人而異,並沒有說催生就會比較痛。只是因為在無產兆時催生,產婦是突然地開始痛,,才會有「比較痛」😫的錯覺。
但因為催生算是計畫性生產,可在疼痛開始前,就先施打減痛分娩的藥物,一痛就可增加藥量,反而痛的時間比較少。
不過,利用藥物啟動子宮收縮平均要花3~4小時,因此整體來說,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住院等待。
**39週後催生的剖腹產率反而較低
不過,很多人都會覺得,好像不少人催生後反而容易「吃全餐」,其實這是因為比錯對象的錯覺。
因為若不到39週就生,胎兒相對比較小,產程當然比較快、比較好生。拿超過39週需要催生的族群來比較,立足點並不公平。回到一開始提的研究,如果聚焦在39週後的族群比較,這兩項大型研究都顯示催生組的剖腹產率反而低了3-4%。
**催生不是違反寶寶的出生意願,而是保護胎兒
也有很多人認為應順著產兆走,催生反而打擾胎兒、是不自然的做法。但其實,靠近預產期時,胎兒就有較高的機率解胎便、胎盤功能退化、羊水變少,導致待產過程中胎兒窘迫、或出生後發生胎便吸入症候群,因此數據才會顯示超過四十週才生,各項新生兒併發症比例(呼吸道感染、入住加護病房)也比較高。 所以有時候「自然」未必真的對胎兒比較好。
綜合以上,我會建議懷孕超過39週的媽媽放心去催生,盡量讓寶寶在預產期前生出來,是對母嬰都安全的做法。💪
雖然大數據可讓醫師在臨床上的判斷更有所本,但是媽媽面臨生產的不確定感和焦慮往往難單靠這些理性的分析化解。尤其面臨催生這件事,旁人更常會一時熱心根據自身經驗給予建議,催生吃全餐的就會把催生講成催狂魔😈,催生無痛又順產的又會把生產形容得輕鬆愉快、雲淡風輕😃。這些差異更是讓媽媽們混亂不安。
其實好不好生、順不順產變數太多,有時真的是生了才知道。妳可以做的,就是相信自己與你的產檢醫師。當然,另一半也應該要給予支持,在產前幾天好好地吃一頓大餐享受最後的兩人😍時光吧!
#每個人每一次的生產經驗都是獨一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