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太太撰寫的企劃書。
我的心得是太長了,看得有點累,晚安
#好多聲音
—————————————————————
余佩真JenJen
一、你所能想像取代他的新科技什麼時候會產生?
筆者認為沒有什麼科技會真的被取代,只有需求的不同。而需求來自於人類自己。當這個科技已無法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讓其感受到被限制,那需求就會改變。而身在創意產業之中,能有源源不絕的想像力,才是科技為創作存在的意義。
新科技隨時都會產生,因為我們永遠都在探索。
二、你會怎麼運用在目前進來好多(好多聲音)的不同業務項目裡,請舉出五個例子。
Korg nanoKey Studio MIDI控制器是筆者日常音效剪輯工作的基本配備。搜尋音效時,能快速瀏覽不同音高、播放速度的聲音,必要時能利用XY pad旋鈕做聲音的參數調整。但當要操作的步驟或是控制的參數變多、使用起來就不那麼直覺,相對速度也變慢。在繁忙的業務和時間壓力下,往往會選擇現成或是頂多一些些調整的音效,透過剪輯的方式來完成工作。
使用支援MPE的控制器(MIDI Polyphonic Expression),以Sensel Morph為例,每一個觸擊,都獨立擁有XYZ 3D維度的控制。能相當直覺的感應操作者的控制並翻譯成電子訊號。原本可能兩隻手才能稍微靈活操作一個音源,現在一根手指頭就辦的到。
配合廠商提供的自定義軟體,此控制器可以做廣泛地利用。
回應提問:
音效剪輯
如前述,它能使我原本的工作,更直覺、更有效率並得到更好的結果。
對白剪輯
搭配廠商的自定義軟體,可以使這個MPE控制器,變成各種快捷鍵面板,以提升效率。
混音a
因為能同時控制許多不同參數,在混音軟體或工具支援MPE的情況下,寫入Automation時,可以有更多更細緻的參數被記錄下來。
混音b
可以使這個控制器變成更有手感的Panning面板來控制聲音的定位。
創意探索與宣傳
當所有業界同行都能執行現有我們能做的業務和品質時,那我們的競爭力除了更便宜、更快這萬惡的資本主義路線之外,就是更創意的展現,同時也能回應影視題材的多元,一起提升國際競爭力。例如更原創、更獨特、更客製化的聲響,而非使用人人可取得的商業音效庫進行剪輯。
好多聲音作為台灣新生代影視聲音後期單位,有著彈性、開放、創新同時兼具專業技術底子的特色,堅持品質之餘,一直都盡可能走在時代尖端。除了是台灣最早全面使用好萊塢業界基本配備Soundminer音效搜尋軟體之外,2018年中,Sound Radix一推出解決多軌同時錄音不可避免的Phasing問題剋星Auto Align Post,同年,好多聲音就立刻嘗試,在業務與業務間,依然能邊測試與優化,帶入我們的工作流程中。在有限的資源內,這些工具所有節省下來的時間跟精力,都能回饋到創意之中,這無疑是好多聲音生存在業界的重要利基之一。
總結,
必
需
買
。
提問:
都說了是玩具了,管他業務不業務。
玩具就是要趁新鮮才好玩啊!!!
附件為音效控制的範例
敬請參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fiGd8iEGE
創意產業 例子 在 去倫敦上插畫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嗨!大家,你們最近忙什麼?我最近都在思考。
其實也不是完全在思考,只是比例變多了。除了畢業論文需要不停地思考,有別於以往的課題有一點形式上的要求,大三的課只給大方向,呈現主題,呈現什麼,呈現方法,預期的受眾,等等,都要自己摸索。什麼是所謂的「大方向」?絕對不是freestyle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會有一個大主題譬如「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遺忘的報導」、「如何讓中學生更了解創意產業」,等等。藉由這些課題,在畢業前,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特點。
當初我在台灣跟外文系親近的教授提休學要到倫敦上插畫課的時候,她相當的反對(但還是尊重我的決定幫忙寫推薦信了:)),不只她,應該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唸「插畫系」或設計相關90%的下場都是美編人員與窮畫家。教授希望我好好的在台灣把外文讀完,讓自己更有文學素養,因為文學與藝術是連在一起的。中文是我的根,她甚至覺得我唸中文系更好,不希望我去了英國灑了錢成為一位肚子沒墨水的「畫工」;教授舉了好幾個台灣傑出的藝術家當例子,林懷民一開始不是唸舞蹈的,他因為有博大精深的人文素養,才能透過舞蹈在國際發揚光大。在倫敦上插畫課,學生部不會停止思考,我不聰明的腦袋還愛上了思考,遠比在外文系思考的更多更廣;用我感到幸福的方式將思想以視覺的形式傳的更遠。
對於大家,「插畫」是什麼?插畫定義對於我來說,隨著進入插畫動畫系這幾年一直在改變。插畫遊走在設計領域與藝術領域之間,是個工具,更像語言,它可以同時傳達創作者想傳達的訊息並使觀者體會到創作者的感受。每項媒材運用都是一種隱喻,每種呈現方式都有它的意義,因此絕對不會是只有兒童繪本、海報設計、手繪卡片、似顏繪、文章插畫等這幾種大眾熟知的呈現方式。
「每一個創作者都要擁有自己的語言」,而插畫動畫系的教育就是引導學生找到發聲的方式並且是有意義、多元、創新、獨特、無法取代且充滿前瞻性的。
可能對於有些人來說,英式教育充滿實驗性並且過於理想且與產業脫節,但我覺得,永遠都會有技法比自己厲害的人。創意產業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滿滿的「idea」才能脫穎而出,走的長久且深遠。
(圖片為我在研究資料時,查到的台灣某科大視覺傳達設計系的官網提供的申請入學「作品集準備」指導,從一句短短的敘述就能清楚看到台式與英式藝術教育的不同。並不是否定台式藝術教育,而是已經接受了英式教育的我,認為這段話是不符合邏輯的。
圖片內容:
參加視覺傳達設計系甄試時,應該要事前充分準備好作品集與讀書計畫。
作品集應裝定成冊,以視覺效果及創意設計取勝,舉凡過去所學繪畫、素描、平面設計、立體造型、攝影作品等,選出足夠表現你實力的作品,並可事先編排成冊,於口試時提供給口試委員作參考;讀書計畫應能夠清楚撰述你未來進入本系就讀的研究方向與自我期望。
作品集內應包含你所有的校內外競賽成績及獎狀,還有你參加社團、社服的相關資料!這一部份是蠻重要的!)
創意產業 例子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花蓮人如何走進來?文創園區又要往哪去?】❓
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位在花蓮市中心,佔地3.3公頃,前身為酒廠,為 文化部 五大文創園區之一。2011年文化部以 #ROT 整建營運轉移(Rehabilitate Operation, and Transfer)的方式,引入民間機構進駐營運,合約為期15年。營運初始,大家都對文創園區充滿期待,希望它能扮演帶領花蓮文化、藝術、觀光等多面向的實驗場與領頭羊,不料卻在今年陸續有新聞刊載,文創園區營運陷入困境,未來前景未卜。隨著今年 花東原創生活節 Original Living Art Festival 的辦理,策展團隊自費加碼了「#文創培養皿小客廳」論壇,邀請各領域的人從不同角度談談對花蓮文創園區的想法,內容也將被整理成文字,提供給相關單位參考。👀✏
我在上週也應策展單位邀請,和 地球公民基金會 副執行長蔡中岳、東華大學謝若蘭老師、還有中間加入的吳勁毅博士,一同來談談對花蓮文創園區的想像。🗣✍
花蓮雖然佔地遼闊、人口不多,但是當我們需要一個能被使用的「空間」時,選擇卻很有限,以花蓮市而言,市區內有許多空地雜草叢生,卻因地權歸屬問題,而無法被使用。花蓮文創園區這3.3公頃的範圍,不但就位在花蓮市中心,而且是中央在花蓮少數可以直接管理的區域。文化部對花蓮文創園區是有定位上的期待的,它被定位是「#文化藝術產業與觀光結合之實驗場域」。但過去幾年我們在花蓮文創園區看到的,是他營運上比較偏向「高檔的」、「面向觀光客」的那一個面向,是比較偏向台北華山的營運模式,而這樣的模式走到今天,看來在花蓮是走不太通。😔🙈
我覺得可以換一個方向來思考,如何讓花蓮民眾進入、近用宛如我們鄰居一般的文創園區,除了有外地朋友來花蓮帶他來園區吃高檔餐廳、吃飽飯來散步、晚上來遛狗之外,我們還可以怎麼樣跟文創園區互動、進而產生連結。我舉一個例子,就在今年花東原創生活節藝術創作的展場中,在今年4月,同樣的空間辦理了「#滑步車趣味賽」,許多爸爸媽媽帶著小朋友湧進了這個空間中,跟著小朋友一起體驗滑步車的樂趣。也就是說,同樣的空間,拋開對文創園區的刻板印象,我們可以對它有很多想像,讓生冷的場域能跟花蓮的常民生活緊密結合,讓空間因為「人」而活絡,長出自己的生命。🌱🌹
「#文創培養皿小客廳」本週持續進行,歡迎關心文創園區的各位一同前往參與、提供意見。我也會在議員的權責下,持續關心花蓮文創園區後續的營運與發展。✊😀
🎞直播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ssuming.su/videos/1021221139751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