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節默想】〈十字架,很討厭〉
作者:陳韋安
「若是這樣,那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就沒有了。」(加5:11)
這是和合本聖經一句很有趣的翻譯。華神院長蔡麗貞將這節經文成為書名:《十字架討厭的地方》。「究竟十字架有何討厭?」我們先不討論。不過,最少我們能夠從這句話聽得出保羅的口吻。保羅說:「如果係咁,十字架乞人憎嘅地方就無哂架喇!咁點得呀!!」
言下之意,保羅正點出了「十字架」不可磨滅的核心:很討厭。今天,你可以把十字架寫成一首歌、一篇講章、拍一套電影、成為一種態度。但是,無論你如何樣重新演繹、拆件鑲嵌,唯一不可改變的是這個:千萬不能丟棄十字架令人討厭的地方!
我很敬佩一百多年前和合本的翻譯者。他(們)把原文 τὸ σκάνδαλον τοῦ σταυροῦ 翻譯得充滿玩味與詩意。其實,τὸ σκάνδαλον τοῦ σταυροῦ 的意思很直接,也不難翻譯:
十字架的絆腳石。或,
十字架絆倒人的地方。
我實在非常費解,為何和合本翻譯者不把 σκάνδαλον 翻譯為「絆腳石」、「絆倒」或「跌倒」呢?因為整本聖經都清一色地把 σκάνδαλον 翻譯為「絆腳石」或「絆倒」(太13:41;16:23;18:7;路17:1;羅9:33;11:9;14:13;16:17;林前1;23;彼前2:8;約壹2:10;啓2:14),偏偏唯有加拉太書這節經文翻譯做「討厭的地方」!很討厭呀!!!!
我很喜歡這翻譯。因為它正道出了十字架的苦,以及世人對「絆倒人的人」那份憎厭。
可惜的是,華人教會最忌諱「絆倒人」。「總之不要絆倒人。」「凡事都何作,但不要絆倒別人。」「你這樣做會絆倒我呀!」疑似「被絆倒」的人大大聲的說。久而久之,華人教會的「絆倒神學」演變成一種「絆倒倫理」。
「不可絆倒人」成為華人教會叢林的法則。甚至,它凌駕了十誡,超越了善惡對錯,成為了教會運作的潛規則:
公義-->絆倒人
改變-->絆倒人
創新-->絆倒人
不跟大隊-->絆倒人
誰知,耶穌走上十字架,原來絆倒了許多人。(很可惡!很失見證!)
首先是猶太人被絆倒——上帝竟然死在十字架上!
然後,羅馬帝國被絆倒——竟然有人稱這罪犯為王!
最後,所有基督徒都被絆倒!
當然,被人討厭有十萬個理由。可能是因為你為主受苦,也可能是你衰格自討苦吃。不過,無論如何,「避免被人討厭」是一件很 unchristian 的事(加1:10)。「絆倒倫理」更絆倒了一代人。因為它「安全地」把教會封鎖在一個永不失腳的陷阱裡,反倒把「絆倒人的人」釘在十字架上!
或者,香港教會需要跌倒。
或者,我們背起十字架之先,更需要真正體會十字架討厭的地方。
今天是受難節。二千年前的十字架,它仍然在冒犯着你——搞動你的情緒、顛覆你的認知、推翻已建立的傳統。因此,我們作為背負十字架的教會羣體,先要常常準備自己被這「十架之道」所冒犯,並且隨時為這冒犯自己的十字架冒犯別人。
最後,講一些教會圈子的花生熱話。我相信大家都估到我講邊個。有一位年青神學院老師,讀完博士後以為自己好叻,讀好多書,經常張貼自己寫的文章批判教會的不是。口口聲聲話要改革教會。幾年後,佢仲開咗間教會四圍搶羊。絆倒好多人!非常可惡,非常討厭!
這人是誰?他的名字叫「馬丁路德」。
(歡迎轉載)
加 拉 太書 4 章 1 7 節 在 陳到 Do Ch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深切祝願盧牧師因為他的宣講,能在他的主(習近平)面前蒙恩,得到(北京)天上的賞賜。
(按:本文經盧龍光牧師加以修改及補充,以取代之前的版本。)
【2月21日培靈會】
盧龍光 --《上帝的愚拙與智慧!》
紀錄:Emily Wong
第三屆神學路思神學培靈研經大會「一個時代的誕生」最後一場培靈會,於2月21日晚上假觀潮浸信會舉行,主題為「上帝的愚拙與智慧!」,由前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及前香港基督教循道衛理教會會長盧龍光牧師主講。盧牧師透過剖析哥林多前書1章,帶領會眾思想在今天動盪的社會下,基督徒該以什麼標準作為思想和行為的基礎,該怎樣用上帝的眼光去生活,以基督賦予的智慧跟對立的人相處。
前言/
當今年輕人尋索著香港正處於什麼時代,是一個什麼地方。香港人在這個時代和空間會不住的問:我們能夠做些什麼?特別是那群願意跟隨主耶穌的人,在信仰和神學上尋找出路的過程當中,往往遇到的是社會的對立。2014年9月戴耀廷等人發起佔中運動,社會上不少人說是一個新的、公民抗命、不認命的時代的開始。可是當這種口號和精神狀態在社會蔓延之時,盧牧師叮囑基督徒要知道,一個時代的開始不是由人創造,不是由一個運動展開,而是上帝按著祂的旨意開拓出來的。 他認為不論在任何時勢環境下,基督徒都不應該專注於自己的想法,而是洞察上帝給予我們的符號,辨別天氣和時代特徵,從而懂得怎麼在變遷的時代裡作出適當的回應。
一/ 階級、族群的分裂
盧牧師指出在保羅書信,尤其是哥林多書信中,講述了教會的分裂和對抗。他以林前1章10-17節中所提及教會與外界社會接觸而引起的分裂,例如可否吃拜偶像之物、可否在廟會中吃喝等,延伸至當今社會中各種分裂:今天香港貧富懸殊的情況令仇富情緒日益增長,社會對教會與地產商合作、教會參與地產霸權的控訴亦隨之上漲。盧牧師以耶穌若不是能葬在有錢人的墳墓,就會死無葬身之地一事,說明祂的跟隨者裡也包括有錢人。因此,現今那些認為教會只可與窮人站在同一陣線,而必須跟有錢人對抗的思想,是錯誤的。他表示時下許多人認為教會應該只作服侍,不應賺錢。但是,教會雖然是非牟利機構,卻需要營運經費。盧牧師給「非牟利」定義為牟利之後不能分享當中的利潤,而是利用得到的收益,按照教會的信仰和政策作服侍人的工作。縱使社會上不斷賦予不同標籤給各個階層,迫使教會在各個議題上作出二選一的立場,基督徒卻必須保持清醒,辨別有否袒護任何一方而與另外一方對立的必要性。
二/思想的分裂
盧牧師認為保羅是新時代的開創者,因為他打破了階層、地域、民族的限制,將本來只屬於猶太人的信仰轉化為普世的信仰。但正正就是保羅,不但到處被追殺和否定,還在早期教會中惹起很多爭議,被當時的一些信徒,甚至包括使徒行傳的作者,極力的質疑和不敢確定他的「使徒」身分。保羅經歷其中一個最大的核心,就是各式各樣的衝突、批評、撕裂,所以他在所寫書信中自然而然最關注就是教會分裂的問題。
保羅之所以會被質疑他常自稱的使徒身分,是因為他根本沒有見過及跟隨過歷史上肉身的耶穌,而他的思想打破了當時猶太人(包括一些猶太信徒) 對救恩的認知;他的福音是當時候革新的、前所未有的。盧牧師道出雖然羅馬書15章記述保羅本來的計畫是去當時被認為是地極的西班牙傳福音,但是保羅最終卻回到危險的耶路撒冷,為的是把傳福音路上從外邦教會收來的奉獻,就是外邦教會向猶太人還屬靈的債,親自帶回耶路撒冷。在保羅十三卷書信中,除了羅馬書和加拉太書有著重討論「因信稱義」之外,其餘的大部分篇幅都對此毫不提及。對保羅來說,他所傳的不是現今所廣傳「因信稱義」個人得救的福音,而是在羅馬書、加拉太書、哥林多書常提及的「勸人與上帝相和好」的福音。這個福音是要叫仇恨廢除,叫雙方合為一體的(弗2:14-16;參羅 5: 1-11;林後 6: 17-20;加3: 26-29)。保羅所傳福音的特別之處,可在使徒行傳21: 17-26中雅各和他的對話中看到:當時在耶路撒冷,那些既相信耶穌為基督又熱心律法的猶太人成千上萬,但保羅卻教訓一切在外邦的猶太人「不要給孩子行割禮、也不要遵行條規」(徒21:21-22)。保羅為什麼寧願冒著被捕的危險也要回到耶路撒冷?因為他看重的是他這個外邦人的「使徒」和猶太基督徒的彼此接納和合一,傳的是要叫上帝與人相和好、人和人相和好的福音。保羅的福音是外邦人不需要守猶太人的律法,不需要行割禮,並且外邦人和猶太人,都可以成為上帝的子民。這福音是強調所有人必須遵行猶太人的律法又信耶穌的人不能夠接納的,因此造成保羅所面對的強烈反對。
盧牧師借用保羅的遭遇並引用了傳道書裡所說「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1:9), 點出雖然我們如今面對的21世紀香港雖然是前人未曾見過的,可是這時代的危機、撕裂、問題、罪惡權勢卻不是新事。對保羅來說,撕裂的權勢是罪惡的結果,撕裂的社會是罪惡權勢在人當中破裂的關係。當保羅看到那群被耶穌基督救贖,尊耶穌基督為主的人同樣面對這些撕裂的時候,他選擇冒死也要傳和好的訊息。在保羅的時代,行割禮已經成為猶太人的民族記號,是猶太人必須要守的割禮。可是保羅之所以教外邦人不要行割禮(他從來沒有反對猶太人行割禮,更沒有要求他們不行割禮),是因為他們是外邦人,不是猶太人。他們能成為上帝的子民,全賴上帝的信實、福音的大能、十字架的拯救。若然外邦人必須行割禮,變成猶太人才能得救,那麼基督的十字架就會落空了(林前1:17;加2: 19-3: 1)。
保羅的嶄新思想導致當時的基督徒自行分門別類――有的稱自己屬保羅,有的屬亞波羅,有的屬彼得,甚至有的說屬基督(林前1:12)。盧牧師在此反問會眾,基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豈不是重新和上帝相和好,並且消解人的仇恨嗎?因此,基督不是一個派別,而基督徒也不能稱自己是屬於誰的(林前 3: 4-9)。盧牧師繼而讓會眾思想,基督徒認真的標準和基礎在哪裡?撕裂的、對立的香港,各人自以為正義的香港,是否就是上帝喜悅的香港,是否你和我想見到的香港?在當今香港人喜歡誇口自己,的知識、智慧、策略當中,保羅卻特別提出基督徒「並不用智慧的言語,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林前1:17;2: 1-5)。並不是保羅想反對智慧,而是要讀者留心在18-31節中所提到的,什麼是真正的智慧,什麼是真正的愚拙(參林前2: 6-8)。
三/ 真正的智慧和愚拙
盧龍光牧師提醒基督徒,要用聖經當中上帝的話語和原則,去批判我們今天所相信的。他指出,十字架才是上帝智慧的記號,並非抽象的觀念和理論(林前1:18)。原來上帝的智慧不是各式各樣的律法、原則、口才和知識,乃是那位很具體、很真實的釘十字架的基督。這耶穌基督為我們釘死在十字架,不單單是件歷史事件,它所隱含的意義超越了時空,像保羅所說「 因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腓1:21;參羅14: 7-9;林後 4: 7-11;5: 14-15;加 2: 20;6:14-14)般,發動在在基督徒每一天的行事為人當中,以釘十字架基督作為生命智慧的記號。
四/ 復和與受苦
盧牧師表示,基督徒像一些猶太人一樣,在現今世界總盼望看到超自然的神蹟(林前 1: 22),好像舊約時的以利亞、以利沙,期盼著天上的軍隊和馬匹打倒(王下 2: 11-12;6: 15-17),又好像早期的基督徒,希望上帝審判羅馬帝國,使它突然傾倒一樣(啟 18: 1-10)。正如在六四事件、雨傘運動中,很多人希望看見神蹟的出現,可是現實卻往往事與願違,甚至弄巧反拙。可是,這也道出一個事實:歷史裡所發生正義合理的事情,並不是靠人的意志去改變,亦不是按照人的計算、策劃來達到高尚的目標。盧牧師從而指出,我們自以為正義的事情,很多可能只是人一己的想法和智慧。透過雨傘運動從「以和平和愛佔領中環」的口號,到後來衍生暴力的過程,盧牧師重申保羅強調的不是智慧或神蹟,而是那位有血有肉釘在十架上的耶穌基督。盧牧師認為基督徒更加應該關注的是怎樣活出基督,作一個好的見證。就如保羅為著使人與神和好,站在猶太人和外邦人當中,卻被稱為出賣民族的叛徒!盧牧師勉勵基督徒縱然會遇到謾罵和反對,仍然要誇口釘十字架的基督,以行動表達出基督的愛。
總結/
今天基督徒所見到耶穌基督被釘在十架這麼重要的歷史記號當中,可以怎樣轉化為自己的生命記號?耶穌基督將我們帶到我們生命的最高,就是上帝自己;祂代表著上帝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林前1:30)。當中的公義,就是一個與上帝合宜的關係――本來人和上帝是沒有關係的,竟然得以和神建立約的關係。今天社會裡雖然充滿了不同立場、不同經驗的弟兄姊妹,但盧牧師呼籲基督徒要相信這些兄弟姊妹的真誠,每一個人都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從耶穌,因此我們沒有權利作出自義式的批評和判斷。我們只能一同謙卑在上帝和十字架面前,努力活出釘在十架上的基督,在家裡、教會、社會中成為真正使人和睦的人,並且敢於提出復和的信息。基督徒在分辨智慧與愚拙時靠的不是自己的學問和理論,而是靠賴那位釘在十字架的基督――祂的生命,就是上帝的智慧。
加 拉 太書 4 章 1 7 節 在 小馬 倪子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讓我們ㄧ輩子來學習 「愛」,讓我們能學會「愛人如己」❤️阿們
哥林多前書13章1節、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2節、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3節、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於我無益。
4節 "愛是" 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 不嫉妒; "愛是" 不自誇,不張狂
5節、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6節、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7節、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節、 "愛是" 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9節、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0節、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11節、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2節、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模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節、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加拉太書5章14節』 因為全律法都包在 "愛人如己" 這一句話之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