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災造成的損失L趨近無限大」這個假設本身就錯了。
任何災害能造成的損失就是未來收入相當時間的折現值總和,而根據利息公式,未來收入折現值是收斂的,時間越遠越趨近於零。
換言之,無限未來收入折現加總在邏輯上根本不可能「無限大」。
這個人連基本經濟學都沒讀好,嘖嘖。
PS 原來還是永豐金控前財務長,金融相關碩士,竟然連基本利息理論觀念如此漏洞百出而不自知。
《從經濟金融模擬核災後果,看我們與毀滅的距離》
今天我沒有像上次一樣參加反核的遊行,但是我的立場沒有改變。
有人以專家的姿態告訴我們從科學的角度看核能並不危險,但是台灣沒有自主的核能技術,科學水準也低於已經發生核災的俄羅斯與日本,所以理性告訴我們,不可以輕視這個機率。
核災發生機率,P>0 (請參考下面PS1)
假如北台灣發生核災,對台灣到底會有什麼衝擊?除了醫療體系無法負荷,災民塞爆南台灣,糧食不足,秩序打亂以外,核災後,東北季風一吹,雙北大概有相當大的範圍因為輻射污染或者恐慌而沒有辦法居住。
我們可以試著模擬一下這對金融跟經濟的影響是什麼:
1,房子不能住人,建築物基本上就變成廢棄物,房價歸零,廠房報廢,店鋪也不能做生意。
2,住房、店鋪、辦公室、廠房是民間的主要資產,也是取得金融機構融資的主要擔保品,資產大幅減損變窮了,但是欠銀行的負債不會消失,無數的家庭會破產,商業與生產活動會大規模的被迫中止,公司、商號紛紛倒閉,『個人與企業大破產』。
3,大破產的同時,資本市場在休市後重新開盤股市開始大跌,融資戶被斷頭、違約交割此起彼落、市場休克。券商、交易所基本上也掛,『資本市場大崩盤』。
4,大破產、大崩盤必然導致銀行貸放款無法回收,金融機構持有的股票債券大跌、票券、保險公司也只能跟著破產關門,老百姓大多數的存款跟金融資產也煙飛雲散,於是產生流動性崩解(liquidity crunch)與信用崩解(credit crunch)連鎖的『金融大恐慌』。
5,政府基金持有的金融資產也不能倖免於巨大的損失,無法履行對老百姓的承諾,政府基金失血過多,勞工退休金、老人年金都沒有著落,造成社會『安全網大瓦解』。
6,金融、經濟崩壞,政府稅收大幅下降,救災支出大幅增加,政府的財政無以爲繼只能印鈔票應急,工業生產跟農產品都減少,鈔票變多,醞釀出衰退型的『民生物價大通膨』。
7,台灣的國家信用評等會被調降,國際市場害怕台灣的信用風險,因此海外機構對台灣所有機構的交易對手信用額度會被緊縮,做生意必須抱美元歐元現金才可以交易,新台幣匯率會狂貶,資金競相逃離台灣,於是外匯市場可能緊急關閉,進行全面資本管制,貿易與商業活動變得非常困難,我們會面臨『經濟大癱瘓』。
8,至此,台灣已經實質上『國家大破產』。
9,以上只略為沙盤推演金融、經濟的衝擊,還沒有討論醫療、農業、治安、環境、交通、國防、觀光等其他面向的負面影響。
10,災難會迫使有技術、有競爭力以及年輕的人離開台灣另尋生路,大災難最後引發『全民大逃離』。失去勞動力、生產力與人口生育力,台灣只能凋零,無論如何也回不去了,進入『大消失的時代』。
以上只是模擬,受災程度未必精確,但是影響層面不會差太多。
對正常台灣人而言,核災造成的損失L趨近♾。
我們知道:
E=P x L
E, 核災期望值Expectation
P, 發生核災的機率Possibility
L, 核災損失Loss
而,無限大乘以任何大於零的數字=無限大
儘管核能對我們有許多經濟上的好處,但是核災的恐怖後果是我們無法承受的。
因此,反核仍然是我的選擇。
PS1:世界上目前大約有450個核子反應爐,電廠數量可能不到300(我沒有正確數字),但是至少有前蘇聯的車諾比跟日本的福島兩個嚴重的核災,機率大於50bp(0.5%),可能接近70bp,核電災難的機率並不低。
PS2:從福島核電廠開車到東京都廳要3個小時(車行距離245公里),從核2廠開車到台北市政府不到1小時(車行距離37公里)。直線距離(自己去找資料)差距更超過6倍,輻射影響跟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台北行政中心受的影響會不會比東京都廳嚴重超過36倍?
PS3:彗星撞地球不管在哪裡機率一樣,也不是我們可以選擇的事件,但是要不要核能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PS4 :不管選擇核能、風能背後都影響到一些人的龐大利益,讓某些人歇斯底里,這就是台灣,總有專業熱情的人,也有謾罵自私的人,智慧理性的提醒很多,酸言酸語也很難避免,各人修養自己負責。
PS5:歐洲許多先進國家都邁向非核家園,決定廢核的國家當然都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做了這樣的選擇是思維不同的結果,不是智商問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連漲五年的基本工資,明年可能要凍漲? 2016基本工資調漲1.5%的提案,被工商團體以「經濟成長率低迷」為理由,全力封殺,但同時勞工團體喊出的訴求:是26K,並呼籲勞動部制定出一個公開透明的計算公式,讓基本工資能夠真的保障勞工生活,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制定的是一個「參考用公式」,做為審議會協商時...
勞動生產力公式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即刻立法 終結低薪】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將於本週四(8/16)召開,今明兩天(8/13、14),行政部門也將和勞方及資方代表召開會前會,以敲定當天討論議程及討論內容。我們認為,行政部門及工商團體應正視青年勞工的低薪困境,別再拿與實際統計數據相差甚遠的資訊混淆視聽,企圖左右社會觀感。
#台灣青年值得更高薪_工商團體別再恐嚇
台塑集團總裁、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在媒體上說「如果調整基本工資,就會讓青年更容易失業」。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自2012年2月1日的六年內,勞動部調高過七次的基本工資,但同時期,青年失業率卻是從12.66%的高點一路下降到最低(8.33%)。王文淵先生所說,是不清楚青年實際的狀況,也不禁令人懷疑這樣的說法,根本是為了要讓資方在政策上獲利,也打擊畢業季的新鮮人求職的信心與談判籌碼。
根據實證研究顯示,青年失業者有工作機會卻無法就業的原因,最大宗就是薪資太低(24.2%);要促進青年就業、改善青年低薪問題,就應該正視最低工資的立法,提高青年的薪資,保障青年就業環境,讓政府來正視青年低薪和就業的問題,才能改善此一狀況。
#中南部低薪困境應解決_青年返鄉才有得談
根據勞動部「薪資行情及大專生就業導航」的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在台北可以有30,952元的水準,但在台中、台南和高雄,卻都只剩27K左右(台中27,310、台南27,311、高雄27,354元)。「在台北有7萬,回鄉台南卻開24K」、「台大畢、十年經歷,主管職在南部只領40K」這樣的狀況更是屢見不顯。這些數據和個案,都證明了光是中南部的勞動條件,就無法說服年輕人,帶著創意與經驗,回到自己的故鄉一展長才。
#最低工資不是亂喊價_法制化保障勞工生活所需
台灣雖於一九八五年即實施「基本工資」(basic wage),卻僅於《勞動基準法》第二十一條簡單規範,核心的審議制度委由行政命令定之,沒有公開透明的審議制度,也造成其調整幅度與機制往往未能反映經濟現況與滿足勞工基本生活需求。不但曾有1997至2007年的「十年凍漲」,更曾發生行政院長片面決定不漲、自行設定調漲門檻,甚至資方委員拒絕出席會議等情形,外更難以得知共識形成的方式,或者行政部門是否強力主導等問題。因此,建立具有法律位階的「最低工資」審議機制,明確納入「最低工資」的依據與計算方式,仍然是必須努力的方向。
《最低工資法》在世界上已有112個國家實行,針對計算最低工資方式的問題,時代力量的版本希望讓辛苦工作者及其扶養的家屬,能獲得足夠的保障,因此最低工資的計算是以「每月最低生活費」加上「每月最低生活費乘以就業扶養比」來計算,並且每年滾動調整,確保大家在意的薪水能反映生活所需。此外,將目前審議制度由行政命令的層級,拉高到法律的位階,我們才會有個比較明確的機制,才不會每年都要來一次政治喊價。
#蔡政府應儘速實現承諾_制定最低工資法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數據,台灣勞工近20年來,生產力增加了2.08倍,但每單位產出勞動成本指數卻只剩下72%,也就是勞工創造出更多的產值,卻因部分資方種種手段,像是要求政府放寬加班上限、少發加班費、放話凍漲基本工資等等,未能分得成長的果實。
我們向執政黨呼籲,在立法院有個行政部門沒有版本就不排案的奇怪潛規則,若是不提行政部門版本,就請依時代力量的版本來審議。最低工資的公式如何設計,大家可以一起來討論,但重要的是基本工資的審議必須要有參考依據並法制化,而不是一再放任毫無標準的喊價。
《最低工資法》是民進黨的總統大選政見,非常可惜的是至今都沒有落實承諾,導致最低工資的審議都還是交由勞/資方討價還價,甚至政府還低聲下氣到只為了求資方出席會議,實在非常誇張。時代力量呼籲行政部門儘速提出《最低工資法》,將最低工資法制化。若在最低工資無法法制化前,時代力量也要求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應以保障勞工及受扶養人之基本生活水準為準則,依中央主計機關及相關法令所規定的最低生活費與就業扶養比,調升基本工資。
基隆市議員參選人(安樂區) 陳薇仲
台中市議員參選人(西屯區) 簡嘉佑
台中市議員參選人(南屯區) 吳佩芸
高雄市議員參選人(鳳山區) 黃捷 鳳山捷伴同行
勞動生產力公式 在 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勞動部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105年9月8日決議,基本工資時薪分二階段調整,第一階段自105年10月1日起調至126元,第二階段自106年1月1日起調至133元;基本工資月薪自106年1月1日起調整至21,009元,調幅5%。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於105年9月8日召開第31次會議,邀請勞、資、學、政四方委員共同與會討論,達成共識決議,尊重勞動部建議:自106年1月1日起,每月基本工資由20,008元調整至21,009元,調升1,001元,調幅5%;每小時基本工資分二階段調整,第一階段自105年10月1日起調為126元,第二階段自106年1月1日起調整至133元,總計調升13元,總調幅10%。全案將由勞動部陳報行政院核定。
勞動部表示,本次會議之前,業已多方積極邀請所有委員出席會議、充分溝通,雖然部分委員因故未能出席會議,惟因出席委員人數已過半,會議仍按議程舉行,並依前次會議(105年7月26日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第30次會議)決議,實質討論「配合法定正常工時縮減,每小時基本工資是否應連動調整至126元」及「現行基本工資是否調整」二案。會中,勞、資雙方委員均能秉持理性態度討論,經與會者多階段充分交換意見,綜合考量經濟成長率、消費者物價指數、勞動生產力及扶養比等經社數據,最終達成尊重勞動部建議之共識。此一決定,係在解決低薪化問題,落實兩公約精神考量下所作成,並非根據單一公式決定。
勞動部進一步說明,本次每月基本工資調升至21,009元後,預估約有162餘萬名勞工受惠;至於每小時基本工資調升至133元,預估約有39餘萬名勞工受惠。
鑑於國內近兩年來經濟成長不如預期,企業盈餘分配給勞工之份額偏低,導致薪資成長相對停滯。蔡總統及林院長甫上任後即指示勞動部應積極面對處理,照顧非典型就業勞工,並解決年輕人低薪、改善低所得者工作貧窮問題。勞動部呼籲,事業單位之人事成本雖因基本工資調升而有所增加,惟基本工資之調升對於低所得家庭確有實質助益,希望雇主本於照顧弱勢勞工之精神,展現企業社會責任,將營收獲利回饋給共同打拼的勞工,勞工所得增加後亦應積極提升自我工作績效,以創造和諧、雙贏的勞資關係。
業務單位: 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
聯絡電話: 02-8995-6866
發布單位: 新聞聯絡室
勞動生產力公式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連漲五年的基本工資,明年可能要凍漲?
2016基本工資調漲1.5%的提案,被工商團體以「經濟成長率低迷」為理由,全力封殺,但同時勞工團體喊出的訴求:是26K,並呼籲勞動部制定出一個公開透明的計算公式,讓基本工資能夠真的保障勞工生活,不過也有學者認為,應該制定的是一個「參考用公式」,做為審議會協商時的依據。因此工資審議會決定,將2016年的調漲問題延到11月討論。其實台灣早在1988年就開始調整基本工資,但在1997至2007,曾因為亞洲金融風暴與大量產業外移,工資凍漲長達十年。面對工資到底怎麼算、需不需要參考公式,勞、資、學、政四方,都有自己的看法,而目前台灣主要參考的指數有三個:消費者物價指數、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但對於參考指數的採用,還是有很多爭議,到底基本工資應該要怎麼算?讓我們來看看其他國家的作法。
在全球工時最短的法國,是由法定最低薪資委員會(SMIC)決定薪資調整,在每年1月與7月都會舉行工資調整的會議,除了參考消費者物價指數、最低所得者購買力以及政府年度經濟報告外,只要通膨在一年內超過2%,政府就會馬上啟動調整機制,招開調整會議,就算經濟再不景氣,最低薪資還是必須依法參考物價指數調整,除了法律規定之外,法國更是經常性的發起大罷工,與資方進行薪資調整的談判。
而在韓國,最低工資則是由最低工資委員會制定,從2011年開始,近五年來的最低薪資調整,每年都超過5%,2016年的漲幅更高達8.1%,創下五年來新高,這樣的數字也不禁讓人好奇,到底韓國是怎麼算出來的?根據韓國最低薪資委員會提供的資料,韓國最低薪資主要參考的指標有三個:勞動生產力和利潤分配的比例、勞工生活開銷與比較性勞工薪資,2005年更加入所得分配比率,並且在每年的調整會議上,檢討上一期的計算方式。這些以勞工為主的指標,加上發達的工會組織,讓韓國就算受到MERS疫情的影響,經濟成長不如預期,還是爭取到一定程度的調整。
當然,基本工資沒有完美公式,也不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但在台灣參考公式不明,勞資雙方認知落差的情況下,要確保基本工資能夠真的保障勞工生活,我們仍需要檢討與協商,現在勞動部已經著手擬訂基本工資的參考公式,能否在11月的審議會,提出兼顧勞工權益及企業成本的方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勞動生產力公式 在 勞動生產力 的相關結果
勞動生產力 係衡量每單位勞動投入所獲得之產出,通常以「總產出/總勞動. 投入」表示,以產值概念計算者為「產值勞動生產力」,其總產出以「實質國內. ... <看更多>
勞動生產力公式 在 產值勞動生產力編製方法說明 的相關結果
受僱員工與雇主、自營作業者、無酬家屬工作者之人數、工時等資料,以為編製基. 礎。其計算公式如下:. 1. 勞動生產力指數=. 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指數. ... <看更多>
勞動生產力公式 在 生產力分析 - MBA智库百科 的相關結果
生產力 是指產出及投入的數值或比率,用以衡量企業運用資產的效率。計算方法為:產出/投入。產出通常為生產或提供勞務數量,投入則可為資本、固定資產、工時或勞動人數 ... ... <看更多>